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戈壁的治理

戈壁的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1-20 20:37:22

❶ 南疆揚沙浮塵來自戈壁灘嗎根源在哪裡如何治理

把混凝土地平全打上 讓無沙塵可飛

❷ 庫布其、毛烏素沙漠逐漸變綠洲,塔克拉瑪干沙漠也能被治理好嗎

地理科學方面,一直是大家喜歡的話題,今天和大家探討的就是一個關於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問題,因為長時間以來沙漠的治理一直是人們牽掛的問題,那麼這個沙漠能成為綠洲嗎?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大家非常關注的話題,不過想將沙漠變成綠洲,最主要的就是其根本的問題的了解,才能做到實質性的治理!


不過,從歷史上看,早在秦漢時期,這里原本是土地肥沃、水草肥美而且風景宜人的地方,也是原匈奴人活動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但是後來由於過度的放牧和開墾,再加上氣候的影響,這里的地表植被被嚴重的破壞,經過千年的變化,這里就成了一片大漠。

毛烏素沙漠是我國的四大沙地之一,不過為了不再受風沙的侵害,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過了大量的努力,這里興建了一片防風林,並且開展了引水拉沙等宏大的工程,經過了不懈的努力,這里的沙漠治理程度完成了近93%,這也就可以說明,這個沙漠即將消失。

❸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還能治理嗎還會有不斷蔓延的趨勢嗎

治理非來洲的撒哈拉沙漠只源能讓它的擴張速度逐漸減慢,直到停止擴張。再進一步治理可能使沙漠面積縮小,但不可能消失。原因是這里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影響,氣候乾旱,形成大面積沙漠。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從理論上講可以治理,但是實際操作難度非常大。原因是這里許多國家經濟落後,發展農業依靠擴大耕地和過度放牧。農業生產水平低,人口增長快,欠費資金和技術,發達國家長期在此掠奪。撒哈拉沙漠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會繼續擴張蔓延。

❹ 我國治理沙漠的國家政策及地方政策是怎樣的

退耕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長江流域防護林,環京津風沙治理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主要解決天然林的休養生息和恢復發展問題。工程實施范圍包括: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的17個省區市的734個縣和167個森工局。從2000年至2010年主要實現三大目標:一是切實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二是加快森林資源培育步伐;三是妥善分流安置富餘林業職工。

——退耕還林工程。這是涉及面最廣、政策性最強、群眾參與度最高的再造秀美山川的關鍵工程,主要解決重點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工程覆蓋了中西部所有省區市及部分東部省區。規劃在2001年至2010年間,退耕還林2.2億畝,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6億畝。工程建成後,工程區將增加林草覆蓋率5個百分點,水土流失控制面積13億畝,防風固沙控制面積15.4億畝。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主要解決首都周圍地區的風沙危害問題。工程建設范圍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5省區市的75個縣,總面積為46萬平方公里。工程建成後,京津地區的生態將大為改觀。

——「三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等重點防護林建設工程。具體包括「三北」防護林第四期工程,長江、沿海、珠江防護林二期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綠化二期工程。主要解決「三北」地區防沙治沙問題和其他地區各不相同的生態問題

❺ 現在我國沙漠治理情況

局部得到控制,總體上還是繼續惡化!
1、沙漠化情況
根據國土資源部網站上的介紹:
中國荒漠化形勢十分嚴峻 根據1998年國家林業局防治荒漠化辦公室等政府部門發表的材料指出,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全國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調研結果表明,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4%,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響。據中、美、加國際合作項目研究,中國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541億人民幣。
中國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風造成的風蝕荒漠化面積最大,佔了160.7萬平方公里。據統計,70年代以來僅土地沙化面積擴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
2、沙漠化防治現狀
退耕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長江流域防護林,環京津風沙治理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主要解決天然林的休養生息和恢復發展問題。
工程實施范圍包括: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的17個省區市的734個縣和167個森工局。從2000年至2010年主要實現三大目標:一是切實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二是加快森林資源培育步伐;三是妥善分流安置富餘林業職工。

❻ 治理沙漠

防治土地沙漠化關鍵在於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
水是西北地區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基本條件,水資源對經濟結構與生產力布局和發展規模起著決定性作用,只有首先解決水的問題,才能實現廣大群眾脫貧致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改善。多年來我國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以水土資源為前提,優化水資源配置,採取綜合措施,科學防治,走出了路子,積累了經驗,取得了成效。
1.西北地區水資源狀況
西北地區是我國土地沙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區,也是我國水資源最為緊缺的地區,缺水是其主要特徵。西北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在250mm以下,年蒸發量在1000~2800mm之間。根據《西北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成果,西北地區水資源總量1563億m3,可供維持人類生存利用的水資源量1071億m3,其中地下水可利用量為134億m3。維持天然生態系統需水量為271億m3,可供生活和生產發展利用的水資源量為800億m3。現狀生態用水短缺21.6億m3,生活和生產缺水量47億m3。到2010年,在大力節水的前提下生活和生產發展需水量將達到853億m3,缺水矛盾十分突出。
2.水利防治土地沙漠化的成功實踐
一是優化水資源配置,合理安排生態用水。黃河、黑河、塔里木河調水成功,譜寫了綠色頌歌,充分體現了水是生態的命脈和生態建設的根本;說明恢復生態、建設生態首先要解決水的問題,而不是其他。 二是以水為龍頭,採取綜合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我國北方地區的水庫、灌區、機井等各類大中小水利工程,如顆顆明珠,鑲嵌在祖國的大地上,滋潤著林草植被,灌溉著沃野良田,改造著沙化土地,生機盎然的綠洲挺立在沙漠戈壁之中,遏制著土地沙漠化擴展,改善了環境,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發展了地方經濟。 20世紀80年代初期,水利部將長城沿線的水蝕、風蝕交錯區(即農牧交錯區)部分地區的40多個縣列為水土流失的重點防治范圍,包括毛烏素沙漠南緣和渾善達克沙地邊緣的地區,范圍達20萬hm2,開展了連續、集中、大規模的綜合治理。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黃土高原地區、海河流域上游、遼河流域中上游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部署了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涉及310個縣,改善了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有效地遏制了沙化擴展。在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中,我們堅持因地制宜,發揮以水治沙的優勢,綜合治理。
——在水蝕、風蝕交錯區和綠洲邊緣地區,採取打井、渠系配套,建設小型水利工程?發展灌溉,把大面積沙荒地改造為良田,同時,圍繞井、渠、田、路建設農田防護林網。
——在沙漠邊緣的沙丘起伏區,採取引水拉沙、治沙造田等措施改良沙丘,改造沙灘地,適度建設基本農田。特別是在乾旱缺水地區,大力推廣草木犀、紫花苜蓿、沙棘、檸條、沙柳、沙打旺、油松、刺槐等。
——在黃土高原、海河流域上游、遼河流域中上游等地區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禁牧,發展高效農牧業。
——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中,突出抓生態水源及節水配套工程建設,抓小流域治理、灌溉草庫倫建設和生態移民工程。
三是加強預防保護,遏制沙漠化擴展。
根據《水土保持法》的規定,實行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方針,在風力侵蝕地區加強預防監督和植被恢復保護工作。首先是建立健全法規體系,依法對風沙區開發建設活動進行監督管理。其次是認真落實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告制度和「三同時」制度。西部大開發重大工程如西氣東輸、青藏鐵路以及石油、煤炭的開發,都執行了水土保持方案報告制度,落實防治措施。
實施分區防治戰略 針對風蝕地區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及風沙成因,將其劃分為不宜治理區和宜治理區,突出重點,區別對待。
一是對於沙漠、戈壁和極度乾旱區,目前是不宜治理的,重點是預防保護為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破壞。
二是對於沙區、沙漠綠洲等,以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為前提,因地制宜地以草先行,草灌為主,草灌喬混交開展生態修復工程,並輔以農牧業建設。
三是對於沙化、退化草原地區,重點是實施以水定草、草畜平衡、圍欄封育、劃區輪牧、舍飼和半舍飼,同時發展草庫倫,建設高產優質的灌溉飼草料地,以1∶20~1∶40的比例恢復、保護和改善草原植被,「建設一小塊、保護一大片」,給草原以休養生息機會,達到自然修復的目的。
四是對於農牧交錯區,因地制宜地開展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

❼ 關於治理沙漠的宣傳

1、環境保護,人人有責。
2、保護環境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
3、實施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戰略。
4、1998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主題是:「為了地壞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5、保護藍天碧水。
6、建設美麗的邊疆,愛護我們的家園。
7、加強環境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環境意識。
8、保護環境是每一位公民應盡的責任。
9、環境保護從我身邊做起。
10、保護環境,造福人民。
11、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12、破壞環境,就是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13、土壤不能再生,防止土壤污染和沙化,減少水土流失。
14、環境與人類共存,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
15、保護水環境,節約水資源。
16、保護戈壁植被,防止沙塵污染,保護大氣環境。
環境保護宣傳口號
1、環境保護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
2、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共在一片藍天下,讓我們採取新行動保護和凈化我們的地球。
3、控制全球變暖刻不容緩
4、西部開發環保先行
5、家園只有一個
地球不能克隆
6、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命
7、地球是萬物生靈共同的家園,共生共榮來自萬物的和諧。
8、保護賴以生存的海陸環境需要我們人類的節制和努力!
9、潔凈的空氣、幽雅的環境是我們共享的,每個人都應對環境保護盡一份義務。
10、沙化、風塵、赤潮是環境對人類的懲罰。
11、拯救地球,從生活中的細節做起。
12、保護生態環境,造福子孫後代。
13、美好的環境來自我們每個人的珍惜和維護。
14、善待自然也便是人類自珍自重。
15、改善環境,創建美好未來是我們共同的願望。
16、水是生命的源泉,珍惜水源也就是珍惜人類的未來。
17、保護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18、人類若不能與其它物種共存便不能與這個星球共存。
19、讓我們共同行動,還家園碧水、藍天。
20、保護自然平衡,拯救綠色環境。
21、保護海洋
,防止赤潮。
22、搞好水土保護,改善生態環境。
23、森林是地球的肺,我們要保護森林。
24、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25、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清除白色污染。
26、人與自然需要和諧共存。
27、早一天保護環境,多一份生命保證
28、保護生態,改善環境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29、請您以寬宏大量之心給生而自由的動物們以自已的空間,善待動物就是善待我們自已。
30、污染環境,害人害已
31、保護環境,持續發展
32、破壞環境就是自掘墳墓
33、保護碧水藍天,共建綠色家園
34、保護野生生物,人與自然共存
35、鎖住黑龍保藍天,治理污水護家園
36、為了子孫的幸福,請您珍愛環境
37、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
38、上項目必須先辦環保審批手續
39、煙塵污染要減輕,集中供熱是途徑
40、發展生態農業,改善生態環境
41、要做保護環境的有為之人,不做污染環境的負罪之輩
42、污染環境
千夫指
保護環境
萬人頌
43、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強化城市改革開放功能
44、動員起來,為拯救我們的地球掀起一場環境革命

❽ 對中國沙漠治理問題的看法

1、 譜寫治理沙漠治理的新篇章

全國防沙治沙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是沙區廣大幹部群眾熱切期盼的一件大事是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重要會議,對於進一步推進我國防沙治沙事業具有重大意義。

自上次全國治沙工作會議召開十多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全面推進我國防沙治沙事業。我們實現了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有效改善了生態狀況和農牧業生產條件,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變,維護了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為全國生態改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沙化問題的道路。這是沙區人民和廣大治沙工作者艱苦奮斗的結果,是黨和國家生態建設各項方針政策的巨大成功。

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有沙化土地173.9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近1/5,西部和少數民族地區及邊疆地區是沙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區,土地沙化影響著全國近4億人口的生產和生活,部分地區沙化仍在擴展。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沙化問題始終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決定了防沙治沙工作始終是關系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局的一項重要工作。

和諧大業,生態為本。全面推進防沙治沙事業,不僅是提高沙區人民生活質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也是增進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不僅是維護和拓展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空間、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切實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們必須從保護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從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極端重要性,以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把防沙治沙真正擺上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位置,真正擺上沙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切實肩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堅持不懈地將防沙治沙事業向前推進。

新時期的防沙治沙工作,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預防為主、科學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針,遵循自然、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實行綜合防治、科學防治和依法防治。要牢固樹立長期奮斗的思想,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建立和鞏固以林草植被為主體的沙區生態安全體系,盡快使已治理地區的建設成果得到鞏固,盡快使仍在擴展地區的土地沙化趨勢得到遏制,盡快使廣大沙區的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在我國防沙治沙的歷史進程中,涌現出一大批防沙治沙先進集體和英模人物。他們是保護環境的忠誠衛士,也是我國生態建設的有功之臣。他們頑強拼搏、甘於奉獻的精神,將激勵更多的人投身治沙事業。讓我們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奮斗,共同創造更加和諧美好的生活,共同譜寫防沙治沙更加壯麗的篇章。

2、沙漠治理新思路

我國有70多萬平方公里沙漠,57萬平方公里戈壁荒漠,還有高原荒漠15萬平方公里,基本都在西部地區。而且沙漠每年還在以34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不斷擴大,成為我國的心腹之患和災害的根源。改造這些沙漠始終是人類世世代代的夢想。但由於財政投入不足,水資源限制等因素,綠化治沙進展不大:局部好轉,全局惡化,沙塵暴還是屢屢襲來。

最近在強國論壇看了「小小公民」的《治沙良策--把沙漠覆蓋起來》後,覺得「把沙漠覆蓋起來」確是治沙的一條新思路。但若按其文章說的「用太陽能電池板逐步將沙漠覆蓋起來」,雖然有文章中說的那些好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成本過高,同時所發電力也缺乏市場---一方面現在的太陽能電力成本與火電,水電相比仍過高,另外這些沙漠地處西部,電力需求大戶東南沿海城市相隔太遠,輸電成本過高,而北部又有火電優勢。

對此筆者覺得或許可用廉價的塑料編織布,塑料薄膜來覆蓋治沙---即將其鋪蓋在沙地上並用沙袋壓住,使沙塵無法被風吹走。因為一方面與「用太陽能電池板逐步將沙漠覆蓋起來」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經濟可行性。而另一方面與植樹種草等綠化治沙方法比起來,覆蓋治沙的好處是,不受水資源的限制,同時不受種苗,種植時間等等限制,可以日夜,四季不斷地大規模的施工(因為塑料編織布,塑料薄膜等比起種苗來更能工業化地大量生產以滿足大規模的施工的需求)。同時見效更快,因為植樹種草是需要生長時間的,況且又難以保證都能成活。實際上我國以前建設的三北防護林,也已因缺水而面臨毀滅的危險了。

雖然覆蓋治沙不能產出給這項工程以直接回報,但考慮此項工程更能夠促進就業(因其是勞動密集型工程),拉動經濟增長;同時減少風沙侵襲,沙漠擴大等造成的損害及能間接增加產出;另外也為逐步綠化,開發西部創造了有利條件等等---即有水或需要時可揭開覆蓋重新綠化,或供工農業開發用地之用。應是屬於社會效益好的公共工程,值得政府考慮的。

當然用廉價的塑料編織布,塑料薄膜來覆蓋治沙的可行性程度也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比如廉價的塑料編織布,塑料薄膜能抗「風吹日曬」多久,也即維護成本多高,與用價高的抗「風吹日曬」能力好的覆蓋物相比兩者那個方案更好。以及能不能找到既廉價又抗「風吹日曬」的覆蓋物?!同時也需詳細比較覆蓋治沙與植樹種草等綠化治沙方法在短,長期成本和短,長期及直接,間接效益上究竟何者更佳:如果覆蓋治沙的綜合成本太高,則也就可能難以執行了,或者只能重點用於確實難以綠化治沙的地方:即缺水的流動沙丘,容易誘發沙塵暴的古湖泊,鹽咸地等等。若只略高出綠化治沙,則考慮到上述好處,就可以實行覆蓋治沙工程了。假如覆蓋治沙綜合成本少於綠化治沙,那就自然更具可行性了。

但是實際上,考慮到由於受水資源的限制,根本難以在沙漠通過大規模的綠化來永久性地治理好沙漠。因此即使覆蓋治沙成本較高,也可能將成為未來根治沙漠危害唯一可行的方案而不得不實行的。

第二部分:典型觀點和事例

1.「土地沙化」與「土地沙漠化」含義不同。「土地沙化」是自然的和人為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過程以耕地風蝕作用和草場風積作用為主。後者以地表覆蓋沙層厚度在 10 厘米 以上為標准。堆積的風沙物質多來源於本地區地表的物質,即屬於「就地起沙」。土地沙化是環境退化的標志,是環境不穩定的正反饋過程。如不採取根本措施,土地風蝕沙化過程不僅不會自動停止,反而會加劇發展。「土地沙漠化」是指在乾旱多風的沙質地表環境中,由於過度地人為活動破壞了脆弱的生態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以風沙活動為主要特徵的類似沙漠景觀,造成了土地生產力下降的環境退化過程。沙漠化是當前世界上一個重要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是一個突出的地質問題。嚴重的問題是「全球沙漠化仍在曼延」。 我國也存在著土地沙漠化問題。在我國的沙漠化土地中,其中已經沙漠化了的土地為 17.6 萬平方公里,潛在沙漠化危險的土地有 15.8 萬平方公里,在濕潤地帶的風沙化土地有 1.9 萬平方公里。受沙漠化影響的人口達 5000 余萬人,有近 400 萬公頃的旱農田和 500 萬公頃的草場受其影響。近幾年來,我國沙漠化土地面積從原來的 13.7 平方公里增加到 17.6 萬平方公里。因此,我國面臨的土地資源被侵蝕的形勢也是嚴峻的。

2.盡管年年喊生態治理,國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中國西部沙區的生態環境仍在加速惡化。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災難,我們該從撿「芝麻」丟「西瓜」的治沙思路中警醒了。

沙塵源出現生態「難民」。在西北強沙塵暴源頭的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和甘肅省民勤縣境內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當地一批農牧民失去生產生活條件後被迫搬遷,成為生態「難民」。

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鄉),40歲的孟根其其格無可奈何地說,20多年前,她家在塔木蘇鎮放牧駱駝為生,後因草場退化、沙化更加嚴重,她家的羊迅速減少了10多隻,全家4口人無法靠放牧維持生計,便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搬遷到曼德拉蘇木開始了農耕生活,現在種著30畝土地。據了解,這些年曼德拉蘇木先後從阿拉善右旗生態脆弱區接納了像孟根其其格家這樣的生態「難民」140多戶。

阿拉善盟分布著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國土總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土地達80%以上。在強北風的作用下,近年來巴丹吉林沙漠的流動沙丘以年均20米的速度向南侵進,局部地方流沙帶已經與騰格里沙漠的西南緣「握手」相連。據國家林業部門通過衛星監測結合地面調查發現,這兩大沙漠間出現了三條新的流沙帶。而隨著當地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和大風乾旱災害加劇,阿拉善盟的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1000平方公里的面積擴展。

而在西北地區另一強沙塵暴主要發源地甘肅省民勤縣,因石羊河上游來水量逐年減少,加上地下水過量開采導致地表林草枯亡,土地沙化,大批農民被迫流落他鄉。北部青土湖區成了沙漠大舉南侵綠洲的通道,流沙年均推進8--10米,近10年外流人口達3.2萬人,有的村社只剩下零星幾戶人家,44萬畝農田一半以上因缺水和沙害棄耕。

3. 在新疆南部,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態災難仍在繼續,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庫木塔格沙漠已多處「握手」相連。當地幹部群眾擔心,如果兩大沙漠最終交會合攏,導致塔里木河下游的綠色長廊消失,將會造成大片綠洲被風沙湮沒、內外交通阻斷等更加嚴重的生態災難及社會問題。

更令人擔憂的是,如果兩大沙漠會合,塔里木河下游一條由天然荒漠胡楊林和灌木林組成的300多公里長的綠色長廊消失,不但連接新疆與內地的第二通道218國道將徹底被阻斷,連巴州首府、南疆重鎮庫爾勒也會受到沙漠的包圍,進而會使塔里木盆地和阿爾金山豐富的礦產資源失去開發的支撐。

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河,幹流全長1321公里,它既是南疆幾百萬各族人民的母親河,也是阻擋沙漠侵進綠洲的生態河。由於長期開發利用不合理,加之氣候變化,從1972年開始,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庫以下363公里長的河道長期斷流,尾閭台特瑪湖乾涸,沿岸林木大面積枯萎乾死,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庫木塔格沙漠東西夾擊,土地荒漠化加劇。

巴州林業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因塔里木河生態調節功能明顯減弱,下游60%天然荒湖胡楊林和40%的灌木林因缺水枯萎衰敗,400多萬畝草場退化。218國道有幾十處時常被流沙掩坦,局部地區部分群眾失去了家園。

遏制塔里木河下游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的關鍵是確保生態用水。2000年以來,國家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緊急啟動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方案,並6次從博斯騰湖向塔里木河下游輸水,對塔里木河下游生態環境的改善,植被的恢復和綠色走廊的保護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於生態災難積重難返,塔里木河下游並沒有出現預期「碧波盪漾,枯木逢春」的景象。

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據調查,雖然國家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植樹造林,局部地區生態好轉,但由於大面積的天然荒漠林被毀,使西北地區脆弱的生態雪上加霜。當地幹部群眾形象地說,重造林輕封育,撿了「芝麻」丟「西瓜」。

——天然荒漠林遭嚴重破壞。

20世紀80年代以來,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緣的新疆且末縣,共造林18萬畝,為全縣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的生態保障。然而,受自然與傳統習慣的雙重影響,當地農牧民仍然維持著砍柴樵薪的原始生活方式,使天然荒漠林遭到嚴重破壞。而天然荒漠林生態系統屬於世界上最脆弱的森林生態系統,它的自我演替、形成需要上千年的時間,人為破壞只需要幾年時間。

面對風沙危害日益嚴重的情況,目前策勒縣已圍欄封育天然荒漠林48萬畝。記者在現場看到,天然紅柳、野蘆葦已長到1米多高。擔護林員每月150元工資卻沒有解決的來源。

——人工造林投入高,封沙育林效益好。

調查中,記者發現在西北風沙區人工造林成本高得驚人。然而,人工造林有國家資金支持,而天然荒漠林封育下達任務小,資金還往往難以到位。

墨玉縣的波斯坦庫勒生態治理區在茫茫戈壁灘上,當地群眾在國家資金扶持下造林1.2萬畝。縣林業局局長張震年算賬說,這里一畝地僅樹苗費就高達200多元,加上整地、挖坑、打井和水利渠系配套,一畝地的造林要花600~800元。張震年坦言:「戈壁灘上的林子難養活」。

在南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策勒、且末、若羌等縣了解到,在當地自然環境惡劣,以及生態用水與農業生產生活用水矛盾突出的情況下,建設人工防護林不得不採取滴灌技術,而滴灌造林不但投入成本高,後期管護更需要長期投入,有的地方雖然造成了林子卻無力管護,進而背上巨額「包袱」。

4.遏制土地沙化,要以防為主,防治兼顧,做到防中有治,治中有防,防治結合。

5月20日,在全國這些組織的「水與沙漠化」研討會上,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辦公室一位負責人就土地沙化的現狀及對策作了發言。他說,當前,除自然因素外,造成我國土地沙化的主要人為因素是「五濫」,即濫墾、濫伐、濫牧、濫采和濫用水資源。要遏制土地沙化繼續擴展的勢頭,必須做好預防工作,「防」首先體現在加強對「五濫」的管理,杜絕人為破壞因素。

第一,應防止盲目開墾。濫墾是我國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自50年代以來,我國出現了4次大開荒,僅草原開荒就達2.08億畝,其中1億畝已撂荒成為沙地。1994年至1999年,全國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開墾的耕地達1.7萬平方公里,其中變成流動和半固定沙地的面積約佔50%。

第二,應以草定畜。目前,我國大部分草場放牧大大超過其承載能力。全國草場理論載畜量為4.5億羊單位,截至1997年底,全國存欄大牲畜已達1.4億頭,羊2.6億只,摺合8.6億羊單位,超載近一倍。

第三,應控制樵採。濫砍濫伐和過度樵採一直是沙區植被的大敵,它不僅直接減少林草覆蓋面積,更重要的是破壞了和諧的森林、草原環境。從1994年到1999年,青海省共和縣沙珠玉鄉因樵採破壞沙生植被達600公頃,新疆和田地區近5年因樵採共破壞以胡楊林、灰楊為主的天然荒漠林3800公頃。

第四,應嚴禁亂采濫挖。自1994年至1999年,內蒙古全區因摟發菜破壞草原面積達1.95億畝,其中6000多萬畝已經沙化。陝西省榆林地區僅煤田開發一項,就使26萬畝植被被毀,30萬畝土地沙化。近兩年,國家頒布法律和規章,通過執法,摟發菜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濫挖中草葯和無序采礦破壞植被的現象依然十分突出。

第五,應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由於不合理利用水資源造成土地沙化的現象十分普遍。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於50年代以來上游不斷超量用水,造成下游270公里河道斷流,530萬畝胡楊林枯死,100萬畝草場退化,25萬畝農田被迫棄耕。

這位負責人同時強調,造成土地沙化、生態惡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沙化土地的治理上,突出綜合治理。要按照植物演替自然規律辦事,以恢復沙區林草植被為核心,要多管齊下,林業措施、農牧業措施和水利措施綜合運用,要因地制宜實施造林種草、退耕還林、退牧還林還草;耕地要大力推行保護性耕作方法,推廣免耕法和作物留茬。對於水資源,要合理開發利用,做到開源與節流相結合,除保證必要的工業用水、人民生活用水外,還應重點保證生態用水。覆蓋我國90%以上沙化土地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四期工程都綜合考慮了因害設防、因區施策,進展順利,效果明顯。

鑒於目前的現實問題,這位負責人建議國家應盡快推行四項政策:一是草原應盡快全部承包到戶,堅決改變牲畜吃大鍋草的局面;二是國有荒山、荒沙應無償提供給造林種草者使用。落實誰造誰種誰有的政策,並允許繼承、轉讓與拍賣;三是在荒山、荒沙、荒地造林,免交任何稅費;四是對林產品、畜產品加工業減免徵收營業稅。

❾ 應該怎樣治理沙漠

使用乾旱地區荒漠化防治對策——————(我知道大哥或大姐你會採納我的)謝謝!
3.1 加強草場管理
草原退化是乾旱地區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荒漠化必須把保護和退墾還草還林放在首位。核心是保持水的區域平衡,不同植被對水的利用強度不同,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農則農。具體措施包括:
(1)抓緊落實草原家庭承包制;
(2)限定最高草原載畜量,建立草原監理制度,嚴禁超載放牧;(3)搞好草原圍欄,圍欄旁邊要種樹;
(4)改變飼養方式,推行牲畜舍圈養或劃區輪牧;
(5)加強對草原的養護,大力防治草原病蟲鼠害;
(6)採取草地復壯措施。
3.2 加強水土保持工作
在西部地區廣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蝕比較突出,導致土地質量下降,生產潛力衰退。因此必須加強對長江上中游山地環境的整治工作。具體措施和方法包括:
(1)全面規劃,綜合治理。
(2)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
(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監測。
(4)退化坡地改良與利用。
3.3 妥善安排山區農民
退耕還林還草是一項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農民領取退耕補給的糧錢後,仍然靠山吃山,開荒、砍樹、挖草。形成「越砍越荒、越荒越砍」的惡性循環。因此政府應創造條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條件特別惡劣地區貧困人口逐步遷移出來,安置到適宜生存和發展的地區,從根本上解決生態保護和這些人口的脫貧問題。同時也抓緊落實退耕還林還草。明白了?
3.4 利用生物措施和耐旱基因資源
1.生物措施是指通過建立人工植被,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最終達到防止風沙危害,治理和開發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實踐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止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機械和化學措施通常被作為生物措施的輔佐措施。防止荒漠化的主要生物技術措施為營造防風固沙林、農田防護林以及退化植被的保護和恢復。具體來說有3種方式,即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
2.耐旱基因資源的開發是生物技術迅速發展到今天又一新的研究方向。近年來對植物耐旱機理的研究有很大發展,最重要的研究結果來自植物脫水過程中基因表達的研究。北京大學的實驗室已從我國特有的物種中克隆出一種與耐旱耐寒相關基因的片段,有的轉基因植物已表現出抗旱性和抗寒性的明顯提高。這些節水型的、耐旱功能大大增強的植物可以成為阻遏沙漠化進程的先鋒。耐旱基因使一些生物能夠抗拒極端嚴酷的氣候條件,利用耐旱基因的杠桿力量阻遏我國西部乃至全球荒漠化趨勢前景可觀。
3.5 利用保水劑產品和「干水「技術
保水劑是由高分子材料構成,能夠吸收自身重量幾百倍乃至上千倍重量的純水,具有抗旱保苗、增產增收、改良土壤、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等多項功能。據1999年統計,保水劑在我國北方乾旱地區推廣已百萬畝,顯著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及苗木成活率。
美國科學家發明的「干水」,是透明無毒無污染的膠體,在土壤里能為植物提供3個月的有效水分,使樹木在極為嚴酷的乾旱條件下越過枯萎死亡威脅、保護樹苗成活。

4 總結
荒漠化防治是一項多學科的綜合性工程,就目前的治理現狀來看,還普遍處於較低的水平,而依靠科技進步,培養科技人才則是提高防治成效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盡快建立全國荒漠化監測信息網路,以便掌握荒漠化擴展和防治的動態信息,為防治荒漠化的宏觀決策和確定不同類型的防治戰略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盡快走出「貧困——破壞資源——更加貧困「的惡性循環。同時,我們還應提高全民的意識。

我國土地沙漠化的形勢嚴峻,水土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是導致土地沙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關鍵在於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依靠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實施分區防治戰略,搞好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加快綜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進度。

關鍵詞 水土資源 沙漠化綜合防治 水土保持

我國土地沙漠化的形勢嚴峻。根據全國兩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成果對比分析,全國風力侵蝕面積由187.61萬km2增加到190.67萬km2,凈增3.06萬km2;同時,中度以上的侵蝕面積由94萬km2,增加到112萬km2,強度以上的侵蝕面積由66萬km2,增加到87萬km2。這說明沙漠化在擴展,侵蝕程度在加重,年均擴展3060km2;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國人均耕地少,耕地減少速度驚人。我國耕地資源總量大,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僅有0.1hm2,為世界人均耕地的45%,不到俄羅斯的 1/8、美國的1/6、印度的2/3。東部沿海省份人均耕地更少,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和廣東省人均耕地已低於0.05hm2的警戒線。1996 年全國共有耕地1.3億hm2,到2000年底,全國耕地減少為1.28億hm2,年均減少45萬hm2;其中由於水土流失,北方土地沙化、南方土地石化等原因,致使全國耕地以年均6.67萬hm2的速度在減少。

二、對水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了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在乾旱半乾旱及部分半濕潤地區,人類不合理經濟活動和脆弱生態環境相互作用造成的,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在乾旱少雨、生態環境脆弱的西北地區,有水一片綠,無水一片黃,水是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決定性因素。水土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是導致土地沙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在西北內陸河流域反映得更為突出。以新疆塔里木河為例,1972年以來,大西海子以下長期處於斷流狀態。根據1959年和1983年航片資料分析,24年間塔里木河幹流區域沙漠化土地面積從66.2%上升到81.8%,其中流動沙丘等嚴重沙漠化土地上升了39%,下游土地沙漠化發展最為明顯,上升了22%,人口、資源與環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我國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乾旱、少雨、風大、土壤疏鬆等自然因素,但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是導致沙化不斷擴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水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
一是盲目引水,擴大灌溉面積。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人口和灌溉面積分別從1950年的156萬人和34.8萬hm2,增加到1998年的392萬人和99.67萬hm2,農業灌溉用水量從50多億m3增加到153億m3。

二是水資源浪費嚴重。西北地區大水漫灌,水資源浪費嚴重。全國農業灌溉平均定額為每畝580m3,新疆、甘肅、內蒙古、青海灌溉定額高達每畝1000m3左右,最高達每畝1400多m3,浪費嚴重,同時導致土地鹽鹼化。

三是缺乏有效的統一管理。長期以來,黃河流域、塔里木河和黑河等內陸河流域,因受管理體制等因素的限制,在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方面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是忽視生態用水需求。在相當長時期內,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沒有考慮生態對水資源的需求,由於水資源短缺,首先擠占的是生態用水,其結果是內陸河流域生態系統演變為:人工綠洲和沙漠化土地同時擴大,而處於兩者之間的天然林地、草地、野生動物棲息地和水域在縮小。

2.草原墾殖和超載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鹽鹼化

西北地區草場面積大,同時,草場又是防風固沙的重要屏障。計劃經濟年代由於經濟利益的驅動,受「以糧為綱」的影響,把一些草場開墾成耕地,耕種 2~3年後,薄薄土層中的養分消耗殆盡,就撂荒了,如此發展,造成大面積草場退化、沙化。受「牲畜頭數越多越好」的影響,盲目增加牲畜頭數,據有關資料,我國牧區家畜由20世紀50年代的2900萬頭(只)發展到20世紀末的上億頭(只),掠奪式的經營導致草場嚴重超載過牧,許多地方超載3倍以上。草場面積因開墾和沙化破壞減少666萬hm2,產草量下降了30~50%。內蒙古自治區沙化、退化草原達0.32億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60%以上

❿ 應該怎麼治理沙漠

乾旱地區荒漠化防治對策
3.1 加強草場管理
草原退化是乾旱地區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荒漠化必須把保護和退墾還草還林放在首位。核心是保持水的區域平衡,不同植被對水的利用強度不同,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農則農。具體措施包括:(1)抓緊落實草原家庭承包制;(2)限定最高草原載畜量,建立草原監理制度,嚴禁超載放牧;(3)搞好草原圍欄,圍欄旁邊要種樹;(4)改變飼養方式,推行牲畜舍圈養或劃區輪牧;(5)加強對草原的養護,大力防治草原病蟲鼠害;(6)採取草地復壯措施。
3.2 加強水土保持工作
在西部地區廣布的山地和丘陵上,由水力引起的土壤侵蝕比較突出,導致土地質量下降,生產潛力衰退。因此必須加強對長江上中游山地環境的整治工作。具體措施和方法包括:(1)全面規劃,綜合治理。(2)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3)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監測。(4)退化坡地改良與利用。
3.3 妥善安排山區農民
退耕還林還草是一項重要措施,但一些散居在缺乏基本生存條件地區的農民領取退耕補給的糧錢後,仍然靠山吃山,開荒、砍樹、挖草。形成「越砍越荒、越荒越砍」的惡性循環。因此政府應創造條件,把分散居住在生活條件特別惡劣地區貧困人口逐步遷移出來,安置到適宜生存和發展的地區,從根本上解決生態保護和這些人口的脫貧問題。同時也抓緊落實退耕還林還草。
3.4 利用生物措施和耐旱基因資源
生物措施是指通過建立人工植被,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最終達到防止風沙危害,治理和開發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實踐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止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機械和化學措施通常被作為生物措施的輔佐措施。防止荒漠化的主要生物技術措施為營造防風固沙林、農田防護林以及退化植被的保護和恢復。具體來說有3種方式,即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
耐旱基因資源的開發是生物技術迅速發展到今天又一新的研究方向。近年來對植物耐旱機理的研究有很大發展,最重要的研究結果來自植物脫水過程中基因表達的研究。北京大學的實驗室已從我國特有的物種中克隆出一種與耐旱耐寒相關基因的片段,有的轉基因植物已表現出抗旱性和抗寒性的明顯提高。這些節水型的、耐旱功能大大增強的植物可以成為阻遏沙漠化進程的先鋒。耐旱基因使一些生物能夠抗拒極端嚴酷的氣候條件,利用耐旱基因的杠桿力量阻遏我國西部乃至全球荒漠化趨勢前景可觀。
3.5 利用保水劑產品和「干水「技術
保水劑是由高分子材料構成,能夠吸收自身重量幾百倍乃至上千倍重量的純水,具有抗旱保苗、增產增收、改良土壤、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等多項功能。據1999年統計,保水劑在我國北方乾旱地區推廣已百萬畝,顯著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及苗木成活率。
美國科學家發明的「干水」,是透明無毒無污染的膠體,在土壤里能為植物提供3個月的有效水分,使樹木在極為嚴酷的乾旱條件下越過枯萎死亡威脅、保護樹苗成活。

4 結論
荒漠化防治是一項多學科的綜合性工程,就目前的治理現狀來看,還普遍處於較低的水平,而依靠科技進步,培養科技人才則是提高防治成效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盡快建立全國荒漠化監測信息網路,以便掌握荒漠化擴展和防治的動態信息,為防治荒漠化的宏觀決策和確定不同類型的防治戰略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盡快走出「貧困——破壞資源——更加貧困「的惡性循環。同時,我們還應提高全民的意識。

我國土地沙漠化的形勢嚴峻,水土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是導致土地沙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關鍵在於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依靠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實施分區防治戰略,搞好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加快綜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進度。

關鍵詞 水土資源 沙漠化綜合防治 水土保持

我國是一個水、旱、風沙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的洪澇災害,2002年秦嶺和一些省的局部地方的特大暴雨、洪水襲擊; 2000年以來的沙塵暴肆虐;1999~2001年連續3年北方地區的乾旱,等等,一系列的災害給全國人民上了一次又一次生動而痛苦的教育課。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惡化的狀況,引起了廣大幹部和群眾的廣泛關注,尤其是沙塵暴和土地沙漠化問題已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熱點。

一、水土流失與土地沙漠化

沙漠化作為一個生態問題是1977年聯合國沙漠化會議以後才正式廣泛採用,其內容為:「土地滋生生物潛力的削弱和破壞,最後導致類似沙漠情況,它是生態系統普遍惡化的一個方面,它削弱或破壞了生物的潛力。」由此可見,沙漠化與沙漠、戈壁不同,沙漠化不能抽調人為活動的實質,沙漠化的實質是人地關系矛盾造成生物或經濟生產力下降與喪失,地表呈現類似沙漠景觀的土地嚴重退化過程。沙漠化防治是人地關系相互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改善環境,土地生產力再恢復,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水土流失導致了土地沙漠化,而土地沙漠化正是水土流失的危害之一。由於水力侵蝕和風力侵蝕造成了土地退化,喪失了生產能力,北方地區表現為土地沙化,南方地區表現為土地石化。土地沙漠化嚴重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和生存,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

我國土地沙漠化的形勢嚴峻。根據全國兩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成果對比分析,全國風力侵蝕面積由187.61萬km2增加到190.67萬km2,凈增3.06萬km2;同時,中度以上的侵蝕面積由94萬km2,增加到112萬km2,強度以上的侵蝕面積由66萬km2,增加到87萬km2。這說明沙漠化在擴展,侵蝕程度在加重,年均擴展3060km2;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生態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國人均耕地少,耕地減少速度驚人。我國耕地資源總量大,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僅有0.1hm2,為世界人均耕地的45%,不到俄羅斯的 1/8、美國的1/6、印度的2/3。東部沿海省份人均耕地更少,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和廣東省人均耕地已低於0.05hm2的警戒線。1996 年全國共有耕地1.3億hm2,到2000年底,全國耕地減少為1.28億hm2,年均減少45萬hm2;其中由於水土流失,北方土地沙化、南方土地石化等原因,致使全國耕地以年均6.67萬hm2的速度在減少。

二、對水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了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在乾旱半乾旱及部分半濕潤地區,人類不合理經濟活動和脆弱生態環境相互作用造成的,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在乾旱少雨、生態環境脆弱的西北地區,有水一片綠,無水一片黃,水是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決定性因素。水土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是導致土地沙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在西北內陸河流域反映得更為突出。以新疆塔里木河為例,1972年以來,大西海子以下長期處於斷流狀態。根據1959年和1983年航片資料分析,24年間塔里木河幹流區域沙漠化土地面積從66.2%上升到81.8%,其中流動沙丘等嚴重沙漠化土地上升了39%,下游土地沙漠化發展最為明顯,上升了22%,人口、資源與環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我國土地沙化的成因主要是乾旱、少雨、風大、土壤疏鬆等自然因素,但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是導致沙化不斷擴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水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
一是盲目引水,擴大灌溉面積。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人口和灌溉面積分別從1950年的156萬人和34.8萬hm2,增加到1998年的392萬人和99.67萬hm2,農業灌溉用水量從50多億m3增加到153億m3。

二是水資源浪費嚴重。西北地區大水漫灌,水資源浪費嚴重。全國農業灌溉平均定額為每畝580m3,新疆、甘肅、內蒙古、青海灌溉定額高達每畝1000m3左右,最高達每畝1400多m3,浪費嚴重,同時導致土地鹽鹼化。

三是缺乏有效的統一管理。長期以來,黃河流域、塔里木河和黑河等內陸河流域,因受管理體制等因素的限制,在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方面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是忽視生態用水需求。在相當長時期內,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沒有考慮生態對水資源的需求,由於水資源短缺,首先擠占的是生態用水,其結果是內陸河流域生態系統演變為:人工綠洲和沙漠化土地同時擴大,而處於兩者之間的天然林地、草地、野生動物棲息地和水域在縮小。

2.草原墾殖和超載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鹽鹼化

西北地區草場面積大,同時,草場又是防風固沙的重要屏障。計劃經濟年代由於經濟利益的驅動,受「以糧為綱」的影響,把一些草場開墾成耕地,耕種 2~3年後,薄薄土層中的養分消耗殆盡,就撂荒了,如此發展,造成大面積草場退化、沙化。受「牲畜頭數越多越好」的影響,盲目增加牲畜頭數,據有關資料,我國牧區家畜由20世紀50年代的2900萬頭(只)發展到20世紀末的上億頭(只),掠奪式的經營導致草場嚴重超載過牧,許多地方超載3倍以上。草場面積因開墾和沙化破壞減少666萬hm2,產草量下降了30~50%。內蒙古自治區沙化、退化草原達0.32億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60%以上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