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泗河治理

泗河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1-23 12:23:42

『壹』 泗水萬向城能起來嗎

泗水萬向城可以起來的。只要當地政府支持。當地人民齊心努力。一定能把四水城建設起來的。

『貳』 泗河的治理

黃河的奪泗,使汴(河)、泗(河)故道成為地上懸河,平均寬約3公里,高出附近地面3~5米,有些地段達8米。濉河被迫獨流入洪澤湖。沂、沭、泗河歸海出路淤墊,致使沂、沭、泗河在魯南和蘇北廣大地區泛濫成災。
新中國建立後,按照「蓄泄兼籌」的治淮總方針,沂、沭、泗地區實施了「導沂整沭」和「導沭整沂」工程,進 而實施了沂沭泗洪水「東調南下」工程,對沂、沭、泗水系進行了全面整治。在上游山區修建水庫,中游利用南四湖、駱馬湖和興建石樑河水庫調蓄洪水,下游以泄為主,開辟新沭河和新沂河。
新沭河是自山東省臨沭縣大官莊向東南開辟的一條人工河道,經臨沭縣大興鎮、江蘇省東海縣石樑河,向下至連雲港市臨洪河口入海。
新沂河是在駱馬湖以東開辟的新河道,自嶂山經新沂縣口頭村會沭河,再向東橫穿沭陽、灌雲兩縣至灌河口入海。
「九五」期間續建了沂、沭、泗洪水東調南下工程,將沂河、沭河、新沭河及中運河的防洪標准提高至20年一遇。
泗河上中游水庫湖泊的興建與利用,下游出路的開辟與擴大,為今後該流域的防洪、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及生態環境的平衡,創造了基本條件,這一水系必將為本流域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叄』 淮河治理

在山丘區開展水土保持
堤防加固
擴大淮河上中遊行洪通道,加固淮北大堤等堤防,使王家壩、正陽關、蚌埠和浮山水位為29.3、26.5、22.6和18.5m時,泄洪量達到7000、9000、10000和13000立方米/秒;修建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對大洪水攔洪削峰,處理設計標准下20多億立方米的超額洪水;開挖懷洪新河,使與已建成的茨淮新河銜接,分泄淮河洪水2000 立方米/秒,同時接納豫東、皖北地區來水。
加固洪澤湖大堤,保證蓄洪;鞏固入江水道,續建分淮入沭,使淮河下游入江入海達到13000(相機可達16000)立方米/秒的能力。 建設入海水道工程,近期增加淮河入海能力2270 立方米/秒,遠景達到7000 立方米/秒。 建設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工程,實施分沂入沭及其調尾工程,完善大官莊樞紐,擴大新沭河,修建劉家道口閘,使沂沭河洪水大部東調入海;擴大韓庄運河、中運河,加固駱馬湖堤防,擴大新沂河,接納南四湖、邳蒼地區和沂沭河部分洪水入海;治理南四湖,加高加固湖西堤,修建湖東堤。
治理淮北洪汝、沙潁、汾泉、黑茨、渦、包澮、奎濉諸河;治理淮南白露、史灌、淠、池諸河;治理湖窪和支流。 實施行蓄洪區安全建設,修建庄台、避洪樓、撤退道路、通信報警系統;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實行多種經營,減輕負擔,加強計劃生育,鼓勵人口遷出。
同時,加強防汛指揮體系建設,建立流域協調制度,建設水情監測預報、通信預警、洪水調度等非工程防洪系統。
實現以上規劃,近期淮河上游可防禦10年一遇,中游可防禦100年一遇,下游可防禦略超過100年一遇的洪水;沂沭泗水系中、下游可防禦50年一遇的洪水;主要支流可防禦10~20年一遇洪水,排澇標准可達到3~5年一遇。

『肆』 泗河的相關

古城位於泗水縣政府所在地居民區東北角。城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城內現亦建有民房,大部分為耕地。古城為方形,方位310。,周長1335米,城牆最高處達3.6米。城外有護城河,清晰可見。城西因百年前修泗河關帝廟取土時,就已把古城牆毀壞。城內地面遺物較少,只見到少量的布紋瓦,青磚殘塊和陶瓷殘片。1983年文物普查中,採集到直徑3厘米圓形銅佛牌一枚,似懸掛之物。據當地群眾講,此城有兩個城門,西門仍為城內居民外出鄉路之口,北門為鄉民耕作之路。從城的型制和遺物來看,應是遼金時代的古城址。
保護范圍:城內、城牆外延50米,嚴禁取土挖坑、埋坑、建築房舍等。 公元1558年,黃河在山東曹縣和單縣相繼決口,分流多達十一支。其中,東北經單縣段家口的一支分為大溜溝、小溜溝、秦溝、濁溝、胭脂溝等數股,皆至沛縣沖入運河。魚台縣至沛縣以南40里之間的泗河淤積。公元1565年,黃河又在豐、沛兩縣泛濫,分南北兩支,南支繞沛縣棲山楊家集入秦溝至徐州;北支繞豐縣華山東北,由三教堂出飛雲橋,又分為十三股入泗河。為了保證南北漕運的通暢,明朝於公元1566年在泗河以東30里開挖了一條長140華里的南陽新河。即自魚台南陽閘下引水經夏鎮(今山東省微山縣),抵沛縣留城(今江蘇沛縣東南,與銅山縣接界)再與泗河故道相接。公元1603年,黃河在單縣和曹縣決口,流入昭陽湖橫沖運道,漕運進一步遭到危及,明統治者不得不下決心開加避黃。從1640年開始,在總河李化龍的主持下,上自夏鎮李家口開河引水經韓庄湖口、台兒庄至邳州南直河口(今宿遷皂河口西)入黃河(泗河故道)。新開挖的運河(亦稱氵加運河)全長260里。
公元1623年至1624年,黃河危及直河口,另開通濟河,在直河口以北的馬頰口改道向東南於宿遷市區西的陳家口入黃河。明崇禎末年,又改從宿遷市西20里的董家口入黃河。清康熙初年,董家口被黃河淤墊。公元1679年,總河靳輔採納陳潢建議,在董家口以西20里的皂河口開河築堤,南北溝通加運河與黃河的聯系。由於皂河口經常為洪水倒灌,公元1681年便向東開支河20餘里至張庄(亦稱支河口),使清水於張庄入黃河。公元1687年,靳輔自張庄運口經駱馬湖口開河,經宿遷、泗陽至淮陰仲家莊入黃河。公元1699年,總河於成龍認為,泗陽至淮陰段中河南岸地勢低下,難以築堤,又自泗陽盛家道口至淮陰,棄中河下段改挑新河60里,以舊河北堤為南堤,重築北纖堤,名為新中河。由於新中河淺狹,盛家道口河道彎曲,行運不暢。公元1700年在三義壩築攔河堤,截用舊中河上段、新中河下段合為一河。至此,中河自宿遷張庄運口至淮陰縣西黃河口門共長約157里。公元1703年將中河運口改至仲庄下游10里的楊家莊。
從此,泗河運道經過明、清兩代的整治,除黃、淮、運交會口處外,運河與黃河完全脫離關系,結束了借黃行運的歷史。
沂河本在今睢寧古邳鎮流入泗河。加運河截斷了沂河入泗河之路。沂河被迫滯蓄在駱馬湖一帶窪地。由於加運河與駱馬湖僅一堤之隔,而且在堤上建有減水壩,每至汛期,駱馬湖水位暴漲,加運河與駱馬湖之間的大堤,隨時都有潰決危險。為保護運道和宿遷城,明崇禎末年鑿馬陵山斷麓,開攔馬河(亦稱六塘河)引水東注碩項湖。碩項湖淤墊後,公元1685年在碩項湖南北開挖南、北六塘河,在沭陽錢家集分別出武障河、龍溝河入灌河(亦稱大潮河)東至灌河口入海。
沭河在明末清初,為保漕運在宿遷至今泗陽之間的黃河北岸興建徐升、崔鎮、古城、劉老澗、溫州廟等減水壩,向東北方向分泄黃河洪水。沭河受到壓抑和破壞,在沭陽境內分成五股:一股由漣河入海;一股入桑墟湖;其餘三股匯入碩項湖。由於黃河北岸在宿遷與泗陽之間大量分黃,致使桑墟,碩項兩湖淤墊,沭河無法入湖,同時,漣河歸海出路全部淤墊,入漣河的沭河分支也無路可走。沭河只得轉向東北經薔薇河入臨洪河至臨洪口入海。
濉河原在宿遷小河口(即睢口)注入泗河。明代後期,黃河合為一流,泗河故道淤積嚴重,宿遷小河口隨之淤墊,濉河向南改道於白洋河口入黃河。明萬曆年間,潘季馴治理黃河時,在小河口至白洋河口之間不築黃河堤防,在歸仁集至白洋河口之間築了一道東西橫堤,以逼濉水入黃河。同時,利用歸仁堤與黃河之間的三角地帶作為黃河與濉河的滯洪區。天啟、崇禎年間,濉河在孟山湖以下全部淤墊,改由孟山前經睢寧縣南大李集、找溝集、祠堂湖至白洋河口入黃河。公元1685年黃河在睢寧縣峰山口決溢。濉河在孟山湖以下被泥沙淤成平陸。次年白河口被黃河倒灌,歸仁堤決口。康熙中期,在大李集南,自孟山湖東南開出一條新道經四山集、烏鴉嶺沿歸仁堤入黃河。乾隆中期,黃河河床不斷淤墊,濉水無法注入黃河而分為二股,一股由謝家溝入洪澤湖;另一股經烏鴉嶺出歸仁閘由安河入洪澤湖。到咸豐年間,烏鴉嶺出安河一股斷流,濉水皆由謝家溝入洪澤湖。

『伍』 泗河的歷史

在黃河奪泗和元、明、清三代開挖南北大運河之前,沂、沭、汴、濉等河流均以泗河為幹流而注入淮河。
當時,泗河發源於今山東省泗水縣東部山區,向南流徑曲阜、濟寧、魚台。其間,有洙、氵光、荷等三條支流匯入。泗河折向東南,流至江蘇省沛縣境內,東側有南梁和氵郭河兩條支流匯入;西側有泡河匯入。泗河在沛縣境內的河流方向,大致由西北向東南流,然後,折向南流經銅山縣北的土宅城東流至徐州市區東北與汴河相會。唐代散文家韓愈「汴泗交流郡城角」的詩句,也形象地敘述了汴泗兩河在古城徐州城角下合流的情景。汴泗合流向東南流至今江蘇睢寧縣古邳鎮西,有沂河匯入,向東南約20餘公里有沭河匯入,再向東南流至今宿遷市區西南又有濉河匯入。泗河一直向東南流至今天的淮陰縣匯入淮河。
汴河大致從今天的河南省開封城西北向東南流經陳留、杞縣東、考城縣東南、寧陵縣北、虞城縣西南、安徽省碭山縣和蕭縣,至徐州市區東北注入泗河。王國維《水經注校》提到留獲渠和獲水。實際與汴(沂)河是一條河流。因為,反水經考城縣稱留獲渠。 在漢代,汴河是漕運的骨幹河道,西漢武帝至宣帝間,每年漕運關東谷400萬擔至關中,其中大部分是經過汴河。西漢年末,汴河受到黃河決口影響,都城洛陽和淮河流域間的水路交通受阻。東漢初年不得不連年治理汴河。三國、兩晉和南北朝時期,又進一步對汴河運道進行了整修。到隋朝,在今杞縣以西汴河分出一支折向東南,經商丘、永城、宿縣、靈璧、虹縣,至盱眙北入淮河。這支撇開徐州以下泗河徑直入淮的河道,就是唐、宋時期的汴河,亦稱新汴河。但是,原來的汴河仍有灌溉和航運之利。
沂、沭兩河原為泗河左側的兩大支流,屬於山洪河道,發源於山東省沂源魯山一帶山區,向東南經今沂水縣西,折向南流,經沂南縣東、臨沂市東、郯城縣西,再折向南流經邳州東,至睢寧縣古邳鎮注入泗河。
沭河發源於山東沂水縣北部山區,與沂河平行南流,經莒縣東、臨沂縣東南至沭陽縣北40里分成兩支,一支向西 南流,兩漢時期於下邳注入泗河,到南北朝時乾涸。另一支向南流經今江蘇沭陽西100餘里,至建陵山東又分兩支,一支向西南至宿遷市區東南入泗河;一支向東南合木且水至東海縣匯入游水(也稱漣水)入海。公元520~525年,齊王蕭寶寅在建陵山下沭河上修建大堰,截堵西南流入泗河的沭河分支而流入木且水。
濉河源頭在今河南省開封縣東南與鴻溝相通,向東南流經河南省杞縣、睢縣、寧陵、商丘縣、夏邑、永城縣西北,再折向東流,經安徽省宿縣北、江蘇省睢寧縣至宿遷市區西南濉河口注入泗河。 從明代後期(公元1506年)開始,由於弘治年間黃河在河南境內的北岸堤防形成,隨後南岸也修了提防,黃河由穎河入淮的河道於嘉靖初逐漸淤墊,河患自河南境內移至山東和江蘇境內,集中在曹縣、單縣、沛縣和徐州等地,加之明代統治者不惜一切代價積極「保漕」而消極「治黃」,所以,導致泗河水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明代前期的運河大致與元代相同。元代的運河即京杭大運河,它有三種不同河段:一是新開鑿的運道,即今山東濟寧市至今山東梁山縣以北的濟州河,梁山縣到臨清的會通河,通州到大都(今北京)的通惠河;二是利用宋以 前臨清至直沽的御河,揚州到淮安的淮揚運河和杭州到鎮江的江南運河;三是利用天然河道,即淮安至濟寧的泗河水道。此時,徐州以南的泗河,既成為黃河水道,又兼為運河航道;徐州以北的泗河,則成為南北溝通黃河與濟州河、會通河的運河航道。

『陸』 治理淮河流域洪澇 措施

治理洪澇措施:

  1. 修建大型水庫。

    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干支流上除「淮河流域已建大型水庫指標表」所列32座水庫外,已建庫容在1億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庫還有獅河的花山、泗河的賀庄、青河口的小塔山、薔薇河的安峰山水庫。

    此外,正在復建的有水毀工程石漫灘水庫。該水庫位於洪河支流滾河上,總庫容1.26億立方米。計劃興建的大型水庫有:淮河幹流上的出山店水庫,總庫容36億立方米(或選擇上游44km的紅石潭水庫,總庫容16億立方米);淠河支流漫水河上的白蓮崖水庫,總庫容5億立方米;沙河上的下湯水庫,總庫容11.7億立方米;澧河支流甘江上的燕山水庫,初期庫容15億立方米;沙河支流北汝河上的前坪水庫,總庫容6.9億立方米。

  2. 開辟入江入海水道。

    解除淮河流域洪澇災害的重要工程之一是開辟入江入海水道,現已形成一個入江入海的工程體系。

    淮河水系方面:洪水通過洪澤湖樞紐控制,大部分經入江水道分入長江,一部分經蘇北灌溉總乾渠入海,一部分經淮沭河分淮入沂。這3條水道的排洪能力分別為12000、800和3000立方米/秒。此外里運河還可分泄少量淮河洪水入扛,廢黃河可分泄部分淮河洪水入海。

    洪澤湖地區及其下游地區的防洪標准不到百年一遇。為使防洪標准提高到300年一遇,規劃沿灌溉總乾渠北側開挖新的入海水道,水道全長163.5km,設計排泄流量8000立方米/秒。現已按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秒開工興建。

    沂沭泗水系方面:經過多次整修,現已有新沭河和新沂河兩條水道和l條分沂入沭的水道。新沭河和新沂河的捧洪能力分別為4000和7000立方米/秒。分沂入沭的安全泄量為3000立方米/秒,現仍泄入老沭河。這個地區仍只能防禦十年一遇左右的洪水。為了提高到防禦50~100年一遇洪水,計劃實施「沂沐泗洪水東調南下工程」。

  3. 新建和加固堤防。

    流域內新建和經過整修加固的重要堤防有:淮北大堤,全長238.4km 蚌埠市圍堤,全長10.4kmt入江水道大堤,左堤199.7km,右堤221.7km,總長421.4km;洪澤湖大堤,全長67.25km;里運河大堤,左堤157.5km,右堤156,9km,全長314.4km 小洪河兩岸堤防總長405km,汝河兩岸堤防總長369.9km;大洪河兩岸堤防166.5km,沙潁河干堤,河南段全長525.5km,安徽段全長363.93km;渦河西堤長113.37km,東堤長173km;蘇北總乾渠兩岸堤長313.2km;分淮入沂水道兩岸堤長41km;沂河幹流堤防全長316.25km;新沂河堤防全長279.3km,沭河和新沭河堤防長度分別為394.2km和132.8km,總長527km,泗河堤防全長138km,東魚河幹流堤防全長158.13km;誅趙新河幹流堤防長278.9km;韓庄運河兩岸堤長79km;中運河兩岸堤長296km,邳蒼分洪道兩岸堤長148.6km。

  4. 新辟排洪排澇河道和分洪道。

    新開的河道和分洪道主要有以下幾條:茨淮新河全長134.2km,計劃分泄潁河洪水2000立方米/秒,使正陽關至懷運的淮河中游的排洪能力由10000立方米/提高到12000立方米/秒;懷洪新河全長127km,上口分洪流量2000立方米/秒,結合接納12000h㎡面積的排撈流量,下游設計排洪流量4700立方米/秒,新汴河全長127.1km,排澇流量900立方米/秒,排洪流量1460立方米/秒;洪河分洪道和蒙河分洪道全長80km,分洪流量750~950立方米/秒;邳蒼分洪道全長77km,它既可分泄沂河洪水、又可排泄兩岸澇水。進水閘(江風口閘)設7孔12m×6.5m弧形閘門控制,設計過閘流量2000立方米/秒,東魚河全長172km,沿途共入了萬福河、洙水河、大沙河等上游0.592萬k㎡的高地洪澇水。其南支、北支分別長52和96km,共承擔0.273萬k㎡地區的排水;洙趙新河全長140km,共攔截西北部高地0.42萬k㎡的洪澇水。

  5. 蓄(滯)洪區。

    利用平原區的窪地,在四周築堤,在大洪水時,臨時分蓄一部分洪水。

  6. 行洪區。

    行洪區是擴大淮干中游泄洪能力的一種工程措施,它是淮河洪水河槽的一部分.位於崗地或淮河大堤與中泓之間,利用沿河的湖泊窪地修建的,築有行洪堤,保護區內農業生產,一般情況下不行洪,在淮河洪水達到規定高程時,在行洪區卜口開口或漫堤行洪,經行洪區下口又流入淮河。最多時行洪區達到21處,現有17處。

  7. 控制樞紐。

    臨淮崗樞紐位於淮河中游正陽關上游的臨淮崗,其目的是控制正陽關以上淮河洪水,減少正陽關以下淮北大堤防洪負擔,並取代1954年大水沖壞的潤河集樞紐。該樞紐控制流域面積4.35萬k㎡,占正陽關以上流域面積的1/2。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壩上設計水位28.4m~28.6m,相應庫容93億立方米,較天然滯洪狀況可增加洪量33億立方米;校核水位29.6m時,相應庫容120億立方米。

    蚌埠樞紐:位於蚌埠市西的淮河上,由節制閘、分洪道、船閘、電站等組成。作用是抬高淮河枯季水位,以利灌溉、供水和通航。設有28扇寬10m、高7.5m的閘門,泄洪能力10140m³/s。運用水位為16.0~18.0m。分洪道設計流量2860m³/s。

    韓庄樞紐:位於南四湖南端的山東省微山縣韓庄鎮,是南四湖主要出口韓庄運河的控制工程,由韓庄閘、伊家河閘、老運河土壩等組成。韓庄閘裝有17扇12m* 7.2m閘門和14扇12m*9m閘門,微山湖水位33.5m時,泄流能力為2050立方米/秒。伊家店閘設有3扇7m*5m閘門,泄量250立方米/秒。

    洪澤湖控制樞紐:主要建築物包括洪澤湖大堤、三個出口處建築物(入江水道的三河閘、蘇北灌溉總渠的高良澗閘、淮沭河口的二河閘),兩個灌溉引水涵洞(洪金洞、周橋洞)。它兼有防洪、灌溉、航運、水產和發電等綜合效益。其中三河閘共有63孔寬10m、高6.2m的泄洪閘,設計泄量]2000立方米/秒;二河閘共有35孔寬10m、高8m的泄水閘,設計泄量3000立方米/秒,該閘還可反向引沂濟淮,設計流量300立方米/秒;高良澗閘設8孔寬9.2m、高4.0m的泄水閘,設計流量800立方米/秒; 兩個灌溉引水橘洞,總設計流量6S立方米/秒。

    南四湖二級壩樞紐:位於山東微山縣昭陽湖腰最窄處,包括攔湖大壩、溢洪堰、1號、2號、3號、4號節制閘和船閘,全長7360m。攔湖大壩壩頂高程39m,長4113m,壩高一般為6.5m;溢流滾水壩,堰頂高程35.1m,長300m;l號閘設39扇6m×4m平板門,設計泄量4500立方米/秒;2號閘設55扇5.25m×3m鋼絲水泥平面升直門,設計泄量3300立方米/秒;3號閘設84孔6.4m×4.3m鋼絲水泥殼面直升門,設計泄量4620立方米/秒;4號閘設134孔6.3m×4.5m鋼絲水泥殼面直升門,設計泄量4490立方米/秒(待湖腰擴大工程完成後才能運用)。

  8. 河道整治。

    河道整治主要包括河床疏浚,結合堤防建設對河道截彎取直、局部調整和拓寬堤距,還包括河道清礙,以擴大河道本身泄洪和排澇能力。先後進行整治的主要支流有洪汝河、沙潁河、王引河、黑茨河、西淝河、濉河、沱河、渫潼河等。


淮河位於中國東部,介於長江與黃河之間,是中國七大河之一。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水並稱「四瀆」,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淮河發源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北側河谷,幹流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淮河幹流可以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200米。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積3.06萬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長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公里,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46萬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和山東五省,流域面積約為27萬平方公里,以廢黃河為界,整個流域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兩大水系,流域面積分別為19萬平方公里和8萬平方公里。

『柒』 高分求建國後治理淮河的故事資料

摘要:淮河流域是南北氣候、高低緯度和海陸相三種過渡帶的重疊地區,是典型的孕災環境地帶;人口密集、物產豐富、交通發達,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歷史上洪澇與乾旱交替,具有多災性。建國以來,雖經多年整治,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隨著社會經濟與人口的發展,自然條件也在演進變化。現狀中行蓄(滯)洪與人民生產、生活交織在一起,災與利皆源於水。面對這些變化,21世紀治淮規劃應在歷年治理原則基礎上加以新的調整。

關鍵詞:21世紀 淮河流域 治理規劃 對策思路

淮河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全面治理的第一條大河。建國之初,毛澤東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1950年10月14日中央政務院又作出了《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提出了「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1991年淮河發生洪水後國務院作出了《關於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提出「蓄泄兼籌,近期以泄為主」的治水方略。經過5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山丘區水土保持、水庫、堤防、河道、控制樞紐、行蓄(滯)洪區、調蓄湖泊、水文水情預測報、洪水調度、防汛通信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組成的綜合防洪體系,改變了歷史上長期遺留下來的「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悲慘狀況。初步分析,累計減免洪澇造成的災害面積2×107ha以上,經濟效益達2000餘億元,為總投入的6倍多。治淮成績雖然巨大,但目前淮河流域防洪標准仍然不高,難以防禦建國以來的最大洪水;淮河幹流在防禦10~20年一遇的常遇洪水時也要以犧牲行蓄洪區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命為代價。乾旱較為頻繁,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趨勢更加明顯。因此,淮河的治理任務是艱巨的、長期的和復雜的。
1 基本情況
淮河水系原本完善,獨流入海,水流暢通。12世紀以後,由於黃河南泛奪淮近700年之久,使穎河以東的幹流淤塞破壞,排水能力顯著下降,洪澇旱災十分頻繁,且長期得不到系統治理。
1.1 自然特徵
淮河流域位於長江與黃河之間,東臨黃海。現狀以廢黃洪為界,分為淮河與沂沐泗兩大水系,總面積27萬km2,其中淮河水系19萬km2。淮河幹流發源於河南桐柏山,流經河南、安徽至江蘇揚州的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000km,總落差196m,平均比降為萬分之二,淮源至豫皖兩省交界的洪河口為上游,面積3萬km2,長360km,比降萬分之五。從洪河口至洪澤湖出口的三河閘為中游,面積約16萬km2,長490km,比降為百分之零點三,洪澤湖以下為下游,長150km,比降為萬分之零點四。
沂沭泗水系是沂河、沭河和泗河水系的總稱,均發源於山東沂蒙山區,流域面積8萬km2。
淮河流域是我國南北氣候、高低緯度和海陸相三種過渡帶的重疊地區和典型的孕災環境地帶。流域跨豫、鄂、皖、蘇、魯5省39市(地區)176個縣(市),現有人口1.6億人(1997年統計數),平均密度600人/km2,(平原達700人/km2以上),是我國平均人口密度的5倍。耕地1.22×107ha,約為全國的八分之一,耕地率為鞘44.6%,是全國的4.5倍,居各流域之首。1997年糧食產量850億kg,佔全國產量的六分之一;煤炭探明儲量700億t,佔全國的八分之一;現有火電裝機2000萬kw,京滬、京廣、京九、隴海等7條鐵路通過流域腹部。淮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油、棉生產基地。
淮河流域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侯區,多年平均降雨880mm,時空分布極不均勻,6~9月份降雨佔全年降雨量的60%~80%。豐水年的雨量為枯水年的5倍之多。
1.2 洪水和災害
據史志記載,建國前400年間曾發生過特大洪水9次;10年左右就發生一次中等洪水。建國後淮河水系最大洪水年是1954年,沂沭泗水系為1957年和1974年,1968、1975年為淮河幹流上游和洪汝河、沙穎河特大洪水。1991年屬淮河流域的較大洪水。
淮河洪水造成的災情都很慘重。1593年7月下旬的特大暴雨,雨若傾盆,致使魚游城關,舟行樹梢,「方數千里,滔天大水,廬舍禾稼,盪然無遺,浮屍遍野」。1931年運河堤潰決,從淮陰至揚州,縱橫三四百里,一片汪洋。洪水所及,盪然無存。受災5.13×106ha,災民近2000萬人,死亡10.9萬人。1954年洪水,受災面積4.31×106ha,死亡2000多人。1957年沂沭泗洪水成災面積達2.00×106ha,倒房300萬間,1200多人死亡。1975年洪汝河、沙潁河洪水為歷史罕見,造成我國第一次2座大型水庫垮壩,生命財產損失慘重。1991年淮河洪水,受災耕地5.52×106ha,倒房196萬間,受災人口540多萬,損失糧食66億kg,直接經濟損失達340億元。公路被淹、工廠停產、鐵路幾度中斷。
淮河流域乾旱成災與洪澇災害相近。據統計80年間,全流域旱災的面積在1.33×105ha以上的大旱年有20多年。1989年流域四省旱災成災面積近4.53×106ha。南四湖、洪澤湖的水位處於死水位以下的年份越來越多,時間也有延長的趨勢。
1.3 主要特點
流域地處過渡地帶,天氣系統復雜多變。地形大體由西北向東傾斜,西部、南部及東北部山丘區環繞廣闊平原,中下游地勢平緩,極易形成洪澇災害。受黃河奪淮影響大,人工河道多。人口眾多,人與水爭地越來越激烈。無論是洪災還是旱災,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next]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治理任務艱巨,防洪形勢嚴峻
20世紀90年代,淮河治理是在歷次規劃及實施工程的基礎上,根據1991年洪水暴露出的問題及國務院治淮治太決定,修訂了《淮河流域綜合規劃綱要》,論證和落實了工程措施。主要骨幹工程有19項:淮幹上中遊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行蓄洪區安全建設;懷洪新河續建;入江水道鞏固;分淮入沂續建;洪澤湖大堤加固;復建板橋、石漫灘等防洪水庫;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大型水庫除險加固;開辟淮河入海水道;建設淮河中游臨淮崗洪水控制;汾泉河、包澮河初步治理;渦河、奎濉河、洪汝河、沙穎河近期治理;湖窪及支流治理;其他工程。這些工程原定2000年基本完成,目前僅完成4項,12項在建,任務完成不足一半。必須加大投入,加快治理速度,使淮河能防禦1954年(50年一遇)以上量級洪水,沂沭泗河能防禦1957年(大於50年一遇)洪水,這是淮河流域21世紀首要的治理任務。
2.2 行蓄洪區啟用與生產發展矛盾突出
20世紀50~60年代,利用沿淮沿湖低窪地修建了28處行蓄(滯)洪區,總面積3944km2,耕地2.41×105ha,人口195萬人。這些行蓄(滯)洪區,歷史上是洪水滯蓄和迴旋的自然場所,目前是淮河流域防洪體系的特殊組成部分。一定標准洪水時開啟使用,成為河道的一部分參與行洪、蓄洪,削減洪峰。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這種安排是有道理的,也是有效果的,但不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問題。每遇行蓄洪,先保後棄,被迫扒口、炸堤,延誤了時機,行蓄洪效果差,結果是既保不了行蓄洪區又逼高了沿程河道水位,造成全線防汛緊張局面,對社會影響極大,對政府的壓力更大。雖經近10年治理,防洪標准仍然僅有2~15年一遇。從淮河的洪水特性、地形條件,和其本身的各方面條件來分析,今後防洪標准不可能有較大的提高。
一個時期以來,為解決行蓄洪區的問題,修建了庄台近500萬㎡,避洪樓3.3萬㎡,撤退道路700多km,此外還修築了保庄圩和匹配防汛通信設備。治理是以逃生保命,不死人為目標,加上區內人口的過度增長和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人與水爭地的矛盾有增無減,遠不能適應當前防洪抗災和區內群眾生產發展和生活質量提高的要求。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經常性地犧牲上百萬人的利益來維持淮河一定的防洪標准,會越來越困難。21世紀的淮河治理,行蓄洪區的問題是不可迴避的。
2.3 淮干中游排水嚴重不暢
洪河口至洪澤湖出口為中游,長490km,河槽寬自上而下分別為200m、300m、500m、平槽泄量王家壩至正陽關為1000m3/s,正陽關至渦河2500m3/s,渦河口以下3000m3/s。過窄的河槽使洪水極易上灘,水位壓速上漲,且居高不下。中游窯河口至洪澤湖(長223km)的河底低於洪澤湖湖底10.0m高程,洪水壅積難下,形成「關門淹」,又頂托支流洪水下泄。以往的工程措施主要是退堤、切灘、加固堤防。排水問題雖稍有改善,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中游的問題,尤其是「關門淹」的問題。
2.4 洪澤湖及其周邊圩區防洪矛盾突出
洪澤湖具有防洪、灌溉、供水、航運、水產養殖等綜合效益。設計水位16.0m時,庫容134億m3,面積3700km2;校核水位17.0m時,庫容169億m3,面積約4300km2(含洪澤湖周邊圩區面積)。周邊圩區總數380個,總面積2064km2,有人口110多萬人,耕地14.47×104ha,當洪澤湖蔣壩水位14.5m時破圩滯洪。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防洪水位偏高,涉及幾個縣城被淹;圩區人口多,安全設施少,撤退困難,加上圩區堤防無計劃地加高,破圩滯洪的措施難以落實。如圩區不啟用,防洪庫容將減少40~50億m3,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湖底高程高於部分淮河幹流河底,中遊河道渲泄不暢。
2.5 各類工程的聯合優化調度研究不夠,難以適應當前防洪抗旱形勢的要求
淮河中游已經興建了茨淮新河、懷洪新河等大型人工河道,即將建設中游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蚌埠閘樞紐已於1962年建成。目前,這些工程的調度主要是以洪水調度為主,較少考慮水量分配、生態環境用水等的客觀要求。
此外,淮河的特大洪水防禦方案是國務院於1985年批準的,在歷次防洪調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1991年展開的治淮建設,工程、社會經濟和其他條件已發生了較大變化,如仍按此調度,難免有不切合實際的地方,但至今一直未能開展修訂工作。一旦出現特大洪水,很難保證不出現重大險情。
2.6 旱災呈增長趨勢,水資源嚴重短缺
20世紀80年代以來,淮河中游部分河段及洪澤湖、南四湖等河湖多次出現斷流或乾枯,且有增加趨勢,水資源優化配置是淮河21世紀面臨的重點問題。[next] 3 重點研究的問題及對策
淮河流域水系復雜,各類矛盾多,治理難度大,進展比較緩慢。需要針對目前流域治理中的難點和重點問題,根據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要求、98長江大水對准河治理的啟示、國家治水的大政方針以及客觀條件的變化,運用新的治理思路,研究對策,對洪澇災害、乾旱缺水、水環境惡化等問題實行統籌規劃,綜合治理。
3.1 各級政府要繼續加大對水利的投入,縮短審批周期,加快治理速度
初步匡算完成19項治淮骨幹工程的建設任務還需投入250~300億元,花費10年時間的艱苦努力。因此,必須繼續加大對治淮的投入。此外,還應盡可能地縮短審查審批周期。建議制定分級審查審批辦法,以利於加快決策過程。投入的問題不徹底解決,治淮的任務就難以如期完成,更談不上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服務。水利的性質屬社會公益性,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涉及國家安全問題。因此,必須以政府作為投入主體,也可以制定政策社會統籌解決,或採取綜合措施加以解決。
3.2 加強基礎性工作的研究
淮河的問題比較復雜,極需加強各方面的基礎性工作。淮河河道演變和整治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多年來雖做了些工作,但投入少,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夠,難以指導規劃和治理。淮河上、中、下遊河道特性差別很大,河湖關系十分復雜,雖然泥沙來量較少,含沙量較小,但人類活動的影響很大,值得花大氣力對河道進行系統的觀測和研究。
淮河治理規劃是否要考慮黃河再次侵淮的問題也是值得深思的。黃河和淮河之間是一個北高南低的傾斜平原,一旦黃河南堤決口,黃河奪淮的歷史就會重演。黃河南堤能否確保萬無一失?恐怕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但萬一出現這種情況,淮河應有措施應付方是上策。建議作為准河的重大問題重點加以研究。
3.3 加強重點堤防的建設
淮河流域的Ⅰ級堤防約1725km,Ⅱ級堤防近3000km。目前的質量參差不齊,極易出現險情。一旦出險,後果十分嚴重,以淮北大堤為例,其長654km,保護人口887萬人,耕地0.92×106ha,區內有眾多鐵路、國道、煤礦及電廠等,必須確保。而淮北大堤目前存在眾多隱患;砂基堤段多,滲漏嚴重;從明清以來逐漸修築的堤身質量差,難以確保長時間高水位浸泡後不出現重大險情。就淮河而言,只要Ⅰ級堤防不出現重大險情,近7000萬人,約6.67×106ha耕地就有了安全保障。因此,近期規劃的重點轉移到重點堤防工程上,從戰略角度看是十分必要的。
3.4 抓好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淮河流域防洪形勢嚴峻,旱災也不可掉以輕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水資源供需在時空上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淮河流域數年連旱,地表水補給不足和長年「超支」開采,防大旱防長旱的思想准備不足,抗旱設施投入也少。20世紀80年代以來,淮河幹流出現過多次斷流,斷流時間、長度呈現出增長的趨勢。洪澤湖、南四湖等湖泊的水位經常位於死水位以下,水環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何根據水資源供給能力,合理確定工業、農業、城市、環境用水及地區間水量分配更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建議首先著手制定淮河流域水量分配辦法,初步協調好各地區、各行業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在提高中期預報精度的基礎上,研究科學地利用洪水資源的方法和措施,尤其是洪澤湖、南四湖等大型調蓄湖泊更應重點研究。淮河中游也應結合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設,與茨淮新河、懷洪新河等分洪河道及蚌埠閘樞紐開展水資源配置的聯合調度優化研究工作。
3.5 行蓄(滯)洪區必須調整治理思路
當前,行蓄(滯)洪區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行蓄(滯)洪不及時,不通暢;二是行蓄洪機遇頻繁,群眾生活困難,生產難以發展;三是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安全設施越來越不足,人與水爭地的矛盾十分突出。移民建鎮雖是好辦法,但以當前的國力,要全面啟動,恐有較大困難。因此,必須對行蓄(滯)洪區進行調整。按照有退有保、有平有留的原則,分類進行治理。
1)對人口較少,面積小,標准低,行洪作用不明顯的行洪區,如上、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窪等行洪區予以廢棄。
2)對人口多,面積大,但防洪標准較低,進洪機遇頻繁的姜家湖、唐垛湖等行洪區改建為蓄洪區;大部分人口在區內建高標準保庄圩予以解決,少部分遷移至崗邊安置。建進、退水閘,實行計劃蓄洪,確保居民及財產安全。
3)在行洪區內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將人口自然增長率限制在平均水平以下,鼓勵外遷,限制遷人。改變耕作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地方政府應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扶持、補償與救助的管理辦法,依法管理行蓄洪區。
4)具備條件的行蓄洪區應盡量多建保庄圩,少建庄台和避洪樓。庄台既投入大又難以發展。實際情況是建設時夠標准,過幾年人口增加了又向窪地發展住房,難以徹底解決問題。避洪樓多建於低窪處,行洪時四面環水,仍需救助,且造價高。保庄圩既具完全性又節省投資,即使損失點庫容也應大力推廣。
5)瓦埠湖蓄洪區本身內水較大(4200km2來水面積),自建成以來末能發揮蓄洪削峰作用,應予取消,以利區內生產發展。
3.6 疏浚河道和興建泵站,解決中游排水不暢和「關門淹」
淮河中游由於特殊的地形條件,洪水比降過緩,致使排水不暢。由於中遊河床較穩定,含沙量小且有逐年下降趨勢。因此,在正陽關以下河段應盡快實施「百船工程」計劃,疏浚以擴大河槽斷面,增加平槽泄量。
在中游建設大型泵站,重點解決「關門淹」,確保汛後耕地及時。
將洪澤湖設計水位由16.0m降至15.2m,校核水位從17.0m降低為16.5m,加大中游的洪水比降。同時開挖馮鐵營引河,縮短洪水入洪澤湖的路程,開展淮河和洪澤湖的「河湖分離」方案研究,將小於或等於12000m3/s的洪水流量直接由入江水道下泄,既縮短洪水路徑又增加洪水比降,減輕中游防洪壓力。此外,也可考慮修建三河越閘,其功能主要是加大洪澤湖12.5~15.0m水位時的泄量,延緩洪水上漲速度,也利於洪澤湖正常蓄水位的進一步抬高。
對洪澤湖周邊圩區進行風險分析,制定分級滯洪計劃,確保及時滯洪並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根據工程建設、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等,重新修訂淮河防禦特大洪水方案。

『捌』 泗水縣的建制沿革

虞夏為徐州之域。
商為卞明國。
周為魯國卞邑。
秦仍為卞邑,屬薛郡。
西漢置卞且,屬徐州魯國。東漢沿用西漢舊制。
三國屬魏。
西晉屬魯郡。西晉末全境淪於石勒,366年陷於燕。373年陷於秦。
南朝宋初,卞縣廢。466年復置,屬魯郡。因兗州刺史畢敬眾降魏,其後,所屬忽宋忽魏。至宋末梁初常屬北魏。
北魏,縣境西部為汶陽縣,東部為卞縣,均屬魯郡。
隋,591年因泗河發源於境內而更名為泗水縣,隸屬魯郡。唐,屬河南道兗州魯郡。後五代,屬兗州。宋,為京東西路襲慶府所轄。金,為山東西路兗州所轄。元,屬濟寧路兗州,1336年泗水縣並入曲阜。1337年春,因治理不便,於泗城西8里音義置錦川縣。同年冬,廢錦川縣,復置泗水縣,仍隸屬兗州。明,洪武初,隸屬濟寧府兗州。清,隸屬兗州府。1913年,裁府制改省、道、縣三級制,泗水縣為山東岱南道所轄。1914年,為濟寧道所轄。1927年,直屬省轄。1936年,泗水隸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38年1月,日本侵略軍佔領泗水,日偽成立泗水縣政府,屬第十五行政督查區1939年末,游擊泗水縣政府宣告結束。1947年,國民黨軍隊重占泗水後,泗水縣仍屬山東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區所轄。
1939年春,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以滋臨公路為界,劃為兩個縣:公路以南為鄒東縣,以北為泰泗寧中心縣。1940年春,泰泗寧中心縣撤銷,恢復泗水縣,歸魯南一地委領導。1941年7月,泗水與曲阜合並,成立曲泗縣。1946年4月,撤銷曲泗縣,恢復泗水縣,歸魯南第一專屬濟寧專區。1948年6月,泗水解放,泗水縣屬魯南第一專署。

『玖』 泗水縣的地理歷史狀況怎麼樣

泗水縣位於山東省中南部。東臨沂蒙與大海相連,西鄰孔子故里曲阜,南峙孟子家鄉鄒城,北依五嶽之尊泰山。是泗河文化的發祥地,歷史悠久。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4°C,平均降水量760mm,全年日照百分率52%,相對濕度65%,無霜期200天。境內山青水秀,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素有海岱明珠之稱。 泗水是泗河文化的發祥地,歷史悠久。商為卞明國,周秦為魯卞邑,隋始置泗水縣至今。全縣總面積1118平方公里,轄13處鄉鎮 (街道),592個行政村,60萬人。泗水縣地域歷史源遠流長,泗水之域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遠古。《左傳》曰:「魯有大庭氏之庫,泗有居龍之宮」,《通鑒外記》雲:「太昊命大庭為居龍氏」。《炎黃氏族文化考》載:「曲阜有大庭氏之庫、壤地相接,尤為可證知居龍氏即在泗水一帶……今泗水治東南十五里有居龍山即此」。 文物古跡1、天齊廟遺址 位於泗張鎮天齊廟村北。遺址北臨深溝,東靠小河,西接丘陵,為一高約7米的台地,南北長80米,東西寬100米。斷崖上暴露有灰土及陶片,文化層堆積厚度1.5-2米。出土陶器有泥質、加砂兩種,多呈灰色,以繩紋和素麵為主,有鼎、鬲、豆、盆、罐等殘器;石器有石斧、石錛、石鐮等。另外還出土了部分鹿角,是龍山文化及商周文化古遺址。1988年,國家文物局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 編輯本段泗水縣-著名歷史人物泗水縣歷史悠久,地靈人傑,人才輩出。從遠古到現代涌現出很多名人志士,他們的精神和風范成為鼓舞全縣人民奮發向上的力量源泉。 伏羲伏羲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據已故考古家王獻唐先生考證,他出生在泗水縣泉林、華村一帶。 伏羲聰慧過人,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成了中國古文字的發端,也結束了「結繩紀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駕辨》曲子,他的活動,標志著中華文明的起始。 卞莊子卞莊子又作管莊子,卞嚴子。春秋時期魯國卞邑大夫,以勇力馳名,曾刺殺過兩虎,泗水泉林人。 仲由(前542-前480) 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今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仲由為人果烈剛直,有勇力多才藝,事親至孝。18歲時,適逢孔子東游到卞,受到孔子賞識。孔子設禮相誘,收其為弟子。仲由除學六藝外,隨孔子周遊列國,為孔子趕車、做待衛。他敢於對孔子提出批評,勇於改正錯誤,深得孔子器重。孔子經常稱贊:「子路好勇,聞過則喜。」又說:「我的主張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時跟隨我的怕只有仲由了。」 王曉北宋時畫家,山東泗水人。王曉平時十分用心對鳥雀等動物習性特徵的觀察、研究, 因此,他的作品比較生動活潑,如《噪雀圖》能夠生動地表現出鷂鷹「擊搏飛揚」和小雀們驚慌噪叫的形象,受到世人贊賞。 王家榕 字廣蔭,又字蔭甫,號容谷。清泗水城關考棚街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舉人,嘉慶元年(1796年)舉孝廉方正、參加會試,以對策第一中進士,授湖北竹溪縣令。但因病不能就任,遂就近改任鄒平縣教諭,後依例納捐為州同知。王家榕博學多識,喜愛收集古書法貼,多達千卷,著有《與堂詩文集》若干卷,為泗水文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王廷贊 字子襄,號若谷,道號排雲,城關榆樹園街人。王自幼好學,酷愛詩賦。1866年(同治五年),考取秀才,1873年(同治十二年)癸酉科拔貢。1876年(光緒二年)丙子科舉人。1892年(光緒十八年)壬辰科進士,遂放知縣。歷任四川平武、長寧、南部等縣知縣,升任直隸州知州,在任候補知府。任職共15年,目睹清廷腐敗,喪權辱國,民不聊生之狀,憤而辭官還鄉,不與世 俗同流。花甲之年,王不辭勞苦,實地考察泗水境內山脈河流,追根求源,又多方查閱資料,訪問老鄉,著成《泗志鉤沉》一書。後於1912年寫成《泗水源流考》,獲山東歷史博物展覽會特等獎。 廉立之曾用名卓亭。山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山東歷史學會副會長,泉林鎮余糧庄人。1934年7月於北平師范大學畢業後,分別到湖北、四川等地任歷史教員。1944年在湖北梓潼師任教時,發動學生組成抗日活動小組,宣傳抗日救國,被當局列入黑名單。1947年,在蘭州西北師范學院史地系任講師。1948-1985年,在山東師范學院歷任史地系教授、系主任和院教務處處長。1963年12月份,當選政協山東省第三屆委員。「文革」中受到迫害,白天受批判,晚上還研究中國近代史。1975年以後,身患糖尿病、冠心病,年邁體弱,他一邊治療,一邊授課,同時擠時間編著了《山東教案史料》,為年輕教授提供借鑒。1978年被選為山東省第五屆人大代表、山東省歷史學會副會長。1982年任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顧問。五十多年來,他懷著滿腔愛國熱情投身教育事業,潛心治學,為黨和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其著作主要有《班超年譜》、《中國歷史教學法講義》、《辛亥革命在山東》等。

『拾』 請告訴我新城河的徹底整治規劃。好讓大家有個盼頭。我說的是揚州新城河。

本次整治的主要內容為:清淤、駁岸(加固)、沿河小道、圍牆、橋梁、滾水壩、污水截流、綠化、路燈、拆遷、土地等。至目前為止工程已基本竣工,除最北邊涉及經緯村拆遷和徵用土地的250米未施工外(綜合整治前期組的同志正積極與經緯村接觸,力爭能盡快解決矛盾,盡快予以施工),其餘部分已基本完成了綜合整治內容。 截至目前為止,整治工程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清淤河道3800米,清淤土方65000m3;砌築加筋模塊牆2200米;砌築漿砌塊石牆100 m3;砌築圍牆800米;鋪設麵包磚小道1000米;鋪設瀝青砼道路1500米;沿河兩岸綠化20000m2;安裝庭院式交流電路燈75盞,太陽能路燈72盞;在四望亭河與新城河交匯處西側以及新城河與二橋河交匯處建造兩座人行便橋;在江陽西路北側建造滾水壩一座;分別在團結橋、詠月橋、得月橋等處建倒虹管五座。同時由市潔源排水公司負責實施團結橋至二橋河間東岸污水截流的施工。 在團結橋到二橋河間東岸實施污水截流,通過埋設污水截流管,與倒虹管施工相結合,最終將沿河東岸污水截入污水總干管,送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做到雨污分流,確保未經處理的污水不直接排入新城河中。從新城河東岸團結橋到二橋河段實施污水截流,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新城河水污染的問題,但團結橋向北東岸仍有兩個很大的污染源,即經緯村的養豬場和一個宰豬場,這兩個污染源對新城河水質的好壞有直接的影響,由於團結橋向北東岸為軍分區農場的田地,無居民住宅區,我們對該段未實施污水截流,因此,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水污染問題,我們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下大力氣將這兩個污染源予以解決,對此,我們已向有關部門匯報過,相關部門表示將採取一定的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這兩個較大的污染源解決後,將會大大改善新城河尤其是其北段的水質。 新城河綜合治理完成後,短期內其水質仍將不會有很大地改善,這主要是因為影響新城河水質的因素除了污染源頭外,還有一個水系溝通問題。新城河北端與沿山河之間用地涵相接,南端與古運河相連,在江陽西路北側有滾水壩隔開,滾水壩建造的目的是抬高新城河位於城區段的水位。中間與新城河直接或間接相連的河道有卜橋河、四望亭河、念泗河、二橋河等,其中卜橋河、二橋河與新城河間有節制閘,四望亭河西端和念四河西路均為斷頭河(念泗河已於2003年進行整治,但其兩端有魚塘與新城河隔開),也就是說,新城河到目前為止,其河中無水源。就長遠而言,在沿山河綜合整治工程和烏塔溝分洪道(含烏塔溝抽水泵站)建成後,方可抽引烏塔溝分洪道的水經沿山河通過新城河涵洞入新城河,這一過程可能要經歷一段時間。因此,我們建議最好盡快打通念泗河與新城河,同時由於兩河設計參數不同,必須在交界處建閘(涵)站加以控制,這樣可以實現引瘦西湖水沖洗新城河,或放新城河水沖洗念泗河(瘦西湖)的目的。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