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治理規劃

治理規劃

發布時間: 2020-11-23 09:11:04

『壹』 沙漠治理是中國五年規劃嗎

新疆地下水源達1150億立方米,相當於兩個黃河的年水量,把這些水資源利用好,就可把成片的沙漠轉變為綠洲。2001年,天源新能源光伏揚水系統應用於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高速公路防沙林滴灌,。
解決方案:採用SolartechPS9200光伏揚水沙漠高速公路防沙林太陽能灌溉系統種植沙漠灌木、拐棗、檉柳、俊俊等進行滴灌,形成公路防沙林,固沙綠化,阻止沙漠化蔓延,改善周圍環境及生態環境。
經濟效益:該系統每年可發電27375千瓦時,在其25年的使用年限內可節省標准煤257.3噸、減排二氧化碳113.2噸、二氧化硫5.1噸、煙塵3.9噸、灰渣66.9噸。

:獨立微重力太陽能揚水灌溉系統可滿足防沙林建設、沙漠植物、葯材種植對水的需求,對防沙治沙、擴大可耕地的面積、建設綠色循環經濟,提供全自動太陽能灌溉用

『貳』 關於黃河治理與再造的戰略構想及其工程規劃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上述各段水流能量的合理分布,即優化配置?筆者認為:必須首先進行「上游分水改道,分能減沙」,方能有效「切斷」晉陝峽谷高能輸沙搬運通道,進而實現「中游限(斷)能攔沙,減少下泄」,並同時進行「下游引水增能,沖沙減淤」方能達到目的。其中:

1)「上游分水改道,分能減沙」,是通過河口鎮附近小沙灣或萬家寨樞紐工程,向東分水改道而實現。具體的分水線路是穿越管涔山於懷仁東或朔州入桑乾河,至官廳後,可分為兩路:一路沿永定河向京、津、白洋淀等地區分水;一路沿燕山往東向唐山、灤河等流域分水(它突破了傳統治黃,只在下游探討和實施「分水、改道」的思想局限)。從而改變上游大量高能清水流路,從根本上「切斷」晉陝峽谷河口鎮—龍門段「高能侵蝕輸沙通道」(只讓其成為有計劃下泄的蓄水梯級「床庫」,以滿足原兩岸地區工農業生產及水土保持等生態環境用水需求)。進而減水減能,大幅減少黃土高原地區晉陝峽谷黃河段向下游的泥沙攜帶量。同時,解決我國北方缺水地區供水問題,特別是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實施後,我國北方地區嚴重缺水局面將會得到有效緩解。

2)「中游限(斷)能攔沙,減少下泄」,是通過上游分水改道後,將「截斷」的晉陝峽谷相機分段築壩,攔蓄(主要為當地)洪水、泥沙而實現的。「蓄水」(也可利用小沙灣或萬家寨分水改道節制閘工程有計劃的下泄)以為當地工農業生產和水土保持等生態環境用水所需;「攔沙」以逐步淤高床庫,抬高黃土地區起控製作用的晉陝峽谷侵蝕基準面,通過溯源淤積,從根本上逐步減弱兩岸黃土地區千溝萬壑流水動能,減弱泥沙下泄強度,「破壞」泥沙侵蝕的「搬運」環節,這對遏制黃土地區水土流失作用的惡性發展,並開始向良性方向轉變起到極其重要的支持和配合作用。它在顯著減少入黃泥沙量的同時,通過千溝萬壑的自然夷平整治,將使黃土高原地區生態地質環境得到逐步改善。

3)「下游引水增能,沖沙減淤」,是利用原擬南水北調中、東兩線黃河以南段工程,調引長江及其支流丹江水源,分別於黃河下游桃花峪和東平湖處入黃而實現的。通過調引大量清水入黃,除滿足工農業需水外,著重解決黃河下遊河道輸沙載體水能不足問題。在上游分水減能、減沙和中游限(斷)水、限能、攔沙的共同配合下,根據來水來沙系數的大小,依靠流域外調引清水,「適時、適量地匹配增能」,提高下遊河道水流挾沙搬運能力,從而創建黃河下游動態沖淤平衡局面——實現黃河的根本治理(圖13.1)。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上述戰略構想的各部分之間是不能割裂而孤立存在的,它們是一個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其中,「中游限(斷)能攔沙,減少下泄」部分(並不是現狀治理那種「簡單的攔」),必須與「上游分水改道,分能減沙」部分相結合,才能收到最佳治理效果。傳統治沙之所以未能收到顯著效果,除黃土地區特有的「岩性、氣候、植被和地形」等自然因素決定外,缺少「上游分水減能,截斷晉陝峽谷高能輸沙通道」的有力配合,則是其最根本的原因。

圖13.1 黃河治理與再造戰略構想及工程規劃簡圖

「下游引水增能」也必須與「上游分水減能」和「中游限(斷)能攔沙」相結合,在上、中游「減水、減能、減沙」和下游「增水、增能、沖淤」的共同作用下,通過全流域上、中、下游載體水能的統籌(合理)增減即優化配置,方能取得下遊河道「動態沖淤平衡」局面。否則,不僅下游動態平衡局面無從建起,正如前面所述,還將浪費大量的沖沙水資源,到頭來,恐只能是引水沖沙,而不能很好地減淤。在溯源侵蝕的下拉作用下,還將加大中游地區的泥沙下泄量,加速黃土高原侵蝕夷盡局面的到來。

值得說明的是,「黃河治理與再造戰略構想」各部分之間的有機結合,在實現黃河根本治理的同時,又能夠較好地完成原擬南水北調諸規劃目標(黃河以北可平交開口利用天然河道輸水至白洋淀和天津)。它較為巧妙地在優化調度,即合理配置黃河侵蝕輸沙載體水能的過程中,將「治黃」與「調水」有機地融為了一體,從根本上揚棄了歷史上那種「單純治」和「單純用」的治-用分離的治黃思想,也使得當代較為「鬆弛的」治理與開發並重的思想,在新的更高層面上實現了「真正的融合」,具有「一石多鳥」的效果,這正是「黃河治理與再造構想」的精髓所在。

『叄』 土地規劃中的禁止整治區域是什麼

土地整治規劃是指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指導和控制下,對規劃區內未利用、暫時不內能利用和容已利用但利用不充分的土地,確定實施開發、利用、改造的方向、規模、空間布局和時間順序。土地整治規劃內容主要包括:制訂規劃期內土地整治戰略,評價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治、未利用地開發和土地復墾潛力,明確土地整治的指導原則和目標任務,劃定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安排土地整治工程(項目),提出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和重大政策等。

『肆』 規劃環評如何促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近年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緊密配合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規劃和工作布局,開展了一系列有關中國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課題研究,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研究就是其中一個研究重點。我們中心的專家對中國民眾極為關注的自然環境保護、環境污染防治、生態恢復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並從健全制度和完善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資源和環境問題是中國現階段發展所面臨的重大約束,也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的重大約束,還是影響地球上所有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需要凝聚全人類的智慧和力量來應對。

觀諸人類現在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可以發現這些問題都是與現代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密切的關聯,具有復雜的成因。環境問題的復雜性,決定了人們在處理環境問題時需要綜合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種知識,需要尋找技術性和制度性的解決方案。其中,自然科學領域里的環境科學是我們認識環境問題、開發環境技術的基礎;對環境問題的科學認知,是我們制定各類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的邏輯出發點,對環境政策的科學制定起著不可替代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因此,公共政策研究者需要同環境科學工作者緊密合作,將技術的可能性與政治的可行性結合起來,使環境保護的公共政策建立在堅實的環境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當然,環境保護政策的需求本身,也具有引導環境科學研究方向的重要作用。沒有科學支撐的環境保護行動既浪費資源,又影響政府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會延緩政府保護環境的進程;同時,如果沒有解決現實問題的迫切需求,環境科學研究也可能走向象牙塔內的自娛自樂。英國、德國、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在治理環境污染近半個世紀的歷程中,逐漸建立了以環境科學研究為基礎的環境公共政策研究範式:一方面,通過開展環境科學研究,依靠環境監測,揭示環境質量演變規律,識別污染成因機理,最終提出污染控制措施;另一方面,公共政策研究基於環境科學研究所提供的技術解決方案,進行經濟可行性和政治可行性分析,從全社會總收益的角度,制定出最優或者最適合的環境政策。在環境污染問題、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全球化和復雜化的今天,科學研究與公共政策研究的有效互動是完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全球環境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

當前,中國在環境治理方面的緊迫性為環境科學研究帶來了重要機遇和嚴峻挑戰,對環境科學研究與公共政策研究的有效互動提出了更高要求。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科技能力的環境科技人才隊伍,環境科技體系逐漸完善,一些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基礎性的重大環境科技問題的研究取得明顯進展,突出表現為:相關科學研究深化了人們對污染問題和治污規律的認識;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環境監測網路體系,環境質量評價與預測能力增強;建立了包括環境質量標准、污染物排放標准、環境基礎標准、環境監測方法標准等在內的國家環境標准體系;一批關鍵環境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得到突破。

在看到這些進展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與國內環境治理需求相比、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當前我國的環境科學研究還存在較大差距。眼下,中國所面臨的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嚴峻而復雜問題的解決,都有賴於環境科學研究的支撐。比如,針對當前中國嚴重的灰霾污染,我國相關科學研究尚不能對一些基本問題給出定論,在認知上處在「知道一些,但又不全知道」的水平;再比如,環境對人類健康影響的研究尚有很多空白,環境科學研究的不足增加了環境政策選擇的難度。

與此同時,中國當前的環境科學研究與環境公共政策研究的協同亟待加強。公共政策研究必須建立在堅實的科學證據基礎之上,只有基於對中國環境污染的形成原因、演化路徑、實際影響等問題的科學研究成果,公共政策的制定才能區分出問題的輕重緩急,才能對治理污染的有限資源進行最優配置,進而有效率地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此外,中國環境保護的公眾參與也迫切需要科學認知的支撐。應該看到,中國正處於污染排放高位趨緩期,老百姓「盼環保」、「求生態」的訴求日益高漲,全民環保意識日益增強,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在不斷加快。在這種大趨勢下,向公眾及時完整傳播環境科技知識,可以引導公眾科學認識環境問題,有效凝聚治理污染的社會共識,為環境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在環境治理問題上,發達國家是先行者。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工業化並完成工業化的國家,英國治理污染的經驗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都是很寶貴的。英國具有悠久的理性和科學傳統,產生了洛克、斯密等思想巨人,產生了牛頓、達爾文等科學巨匠。觀察當今英國,在環境科學、環境政策以及公眾對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認知上,理性和科學傳統都得到了發揚光大。這一點很是值得我們學習。可喜可賀的是,中國的科學家和公共政策研究人員在環境治理領域已經與英國同行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交流合作,並且取得了積極成效。

長期以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同英國的政府部門和公共政策研究機構在不少領域開展了交流合作。就在今年1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同英國國際發展部正式建立合作夥伴關系,雙方在北京共同簽署了諒解備忘錄,並啟動「發展知識合作夥伴項目」。以務實為鮮明特徵的中英「從環境科學到環境政策」研討會的舉行亦能夠有助於促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同英國相關政府部門和研究部門與英國同行在環境科學和環境政策領域的交流合作

『伍』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規劃

一、標准條款

1 綜合治理措施的總體布局

總體布局應包括措施平面配置與實施順序安排兩個方面,每個方面又各有小流域規劃和大、中流域規劃兩個層次的不同要求。

2 綜合治理措施的平面配置

2.1 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配置,應遵循以下原則:

2.1.1 以整個小流域為規劃對象,流域四周分水嶺為界,不受行政區劃(縣、鄉、村)的限制,進行全面規劃,建成完整的防禦體系。

2.1.2 根據流域內各類土地的適宜性和發展生產的需要,確定土地利用規劃;根據土地利用規劃,在不同利用的土地上分別配置相應的治理措施:在宜農的坡耕地配置梯田(梯地)與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荒地上配置造林種草與育林育草,根據需要在坡耕地和荒地配置各類小型蓄排工程,在各類溝道配置各項治溝措施,做到治坡與治溝、工程與林草緊密配合,協調發展,互相促進。

2.1.3 治理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根據各類土地防治水土流失的需要,因害設防地部署各項治理措施;而各類治理措施的產品又應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要,並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通過梯田、壩地等基本農田建設,應解決群眾糧食問題;通過造林、種草和育林、育草和營造果園、經濟林,應解決群眾燃料、飼料、肥料問題,並與當地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結合,建成商品生產基地,發展市場經濟,促進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2.1.4 小流域各項治理措施的平面配置,應逐項到位,落實到措施規劃圖上(一般應以土地利用規劃為基礎,有的可與之結合),明確反映各項措施的具體位置和數量,並作出典型設計,便於實施。

2.1.5 不同類型地區的小流域,其治理措施各有不同,應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2.2 大中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配置,應遵循以下原則:

2.2.1 應根據不同類型區確定各區的生產發展方向及水土保持措施總體布局。

2.2.2 根據規劃范圍內不同區的水土流失特點和開展工作的需要,確定重點防護區、重點監督區與重點治理區,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a)大面積連片的森林和草原,應列為重點防護區,制定和實施防止破壞林草植被的規劃。

b)資源開發和基本建設規模較大,破壞地面造成嚴重水土流失的,應列為重點監督區,實施監督執法,要求有關單位做好水土保持規劃,與主體工程同步實施。

2.2.3 大中流域的土地利用規劃和農村生產方向,應當與所在省和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方向一致,並納入區域經濟體系,其治理措施配置應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服務

2.2.4 大中流域規劃的實施,應在總體規劃基礎上,以小流域為單元,分期分批進行。小流域規劃中措施配置的原則,在大中流域實施治理進程中均應遵循。

3 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順序

3.1 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順序安排,應遵循以下原則:

3.1.1 應先治坡面,後治溝底;先治支毛溝,後治干溝;先治上游,後治下游。在某些具體情況下,需要採取相反的作法時,應經過科學論證,確定其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方可採用。

3.1.2 應先治投入少、見效快、收益大的地方。有的措施雖然投入較多、見效較慢,但對小流域的生產和治理有全局性重大影響,經過科學論證也應優先安排。

3.1.3 規劃中對實施順序上相互影響的措施,應根據其相互關系妥善安排。對廣種薄收農業(糧食)用地偏多,而造林種草土地偏少的地方,應通過先修基本農田,提高糧食單產,促進陡坡退耕,造林種草。修建基本農田、退耕陡坡、造林種草三者的實施順序應緊密配合,逐年交錯進行。

3.2 大中流域綜合治理的實施順序安排,應遵循以下原則:

3.2.1 應根據各個類型區水土流失特點和開發利用的效益,確定其實施順序。對水土流失嚴重,影響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和淤積下游水庫、河道,危害較大的地區,應優先安排實施;對雖然危害不大,但投入少,開發利用效益大的地區,也應優先安排。

3. 2. 2 對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地區和貧困山區 ( 簡稱老、少、邊、貧地區) 的實施,應優先安排。

3. 2. 3 經過研究確定為重點治理區的,應優先安排。如重點治理區面積較大,還應根據上述原則,選 「重點中之重點」優先安排。

3. 2. 4 在規劃范圍內分期分批實施的小流域,同樣應根據上述原則,確定第一、二批優先實施順序; 但應同時適當考慮大致均勻分布在不同的行政區劃,避免過分集中。

4 各項治理措施規劃

4. 1 坡耕地治理措施規劃

4. 1. 1 梯田 ( 梯地) 規劃應包括修梯田地段選定、類型確定、道路規劃、地塊布設、田埂利用等內容。陡坡區 ( 15°以上) 與緩坡區 ( 5°以下) 應有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區別對待。

4. 1. 2 保土耕作規劃應包括改變微地形的保土耕作 ( 溝壟種植,抗旱豐產溝等) 、增加地面被覆的保土耕作 ( 草田輪作、間作套種等) 、提高土壤入滲與抗蝕能力的保土耕作 ( 深耕、深松等) ,各地應根據不同條件因地制宜地配置。

4. 2 荒地治理措施規劃

4. 2. 1 水土保持造林應主要在水土流失的土地上實施,應做到適地適樹,既能保持水土,防治侵蝕,改善生態環境,又能解決群眾的燃料、飼料、肥料,並增加經濟收入。

4. 2. 2 水土保持種草應主要在水土流失的土地上實施,同時結合畜牧業的發展,選種抗逆性強的優良飼草。

4. 2. 3 封禁治理規劃應包括封山育林與封坡育草兩方面。對原有殘存疏林應採取封山育林措施,對需要改良的天然牧場可採取封坡育草措施。

4. 3 溝壑治理措施規劃

4. 3. 1 應以 「坡溝兼治」 為規劃原則

在搞好集水區水土保持規劃基礎上,進行從溝頭到溝口,從支溝到干溝的全面治理。

4. 3. 2 溝頭防護工程規劃

應根據溝頭附近地形和來水情況,因地制宜地布設蓄水型或排水型溝頭防護工程,防止水流下溝,制止溝頭前進。

4. 3. 3 谷坊工程規劃

應根據溝底地質和附近的建築材料情況,因地制宜地布設土谷坊、石谷坊、柳谷坊; 合理安排谷坊高度與間距,減緩溝底比降,制止溝底下切。

4. 3. 4 淤地壩與小水庫 ( 塘壩) 工程規劃

a) 首先應進行壩系規劃,在干溝和支溝中全面、合理地安排淤地壩、小水庫和治溝骨幹工程,並確定各項工程的實施順序。

b) 根據淤地壩、小水庫、治溝骨幹工程三者的不同要求,正確選定每項工程的壩址,確定工程規模。

4. 3. 5 崩崗治理措施規劃

崩崗是風化花崗岩地區溝壑發展的一種特殊形式,其治理布局原則與溝壑治理相似。

4. 4 風沙區治理規劃

4. 4. 1 北部 ( 東北、西北、華北) 風沙區治理,應因地制宜地布設沙障、防風固沙林帶、農田防護林網、成片造林種草和引水拉沙造田等措施。

4. 4. 2 中部 ( 黃河故道為主) 風沙治理,應採取密植楊柳堵住風源、淤土壓沙、育草固沙等措施,固定沙丘,改造沙地,發展林果商品生產。

4. 4. 3 東南沿海風沙區治理,應營造大型防風固沙林帶和選種適應高溫樹種,有條件的搞圍海造田。

4. 5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規劃

4. 5. 1 坡面小型蓄排工程。包括截水溝、蓄水池、排水溝三項措施。截、蓄、排應合理配置,暴雨時應保護坡面農田和林草不受沖刷,並可蓄水利用。

4. 5. 2 「四旁」 小型蓄水工程。包括水窖、澇池 ( 蓄水池) 、塘壩等,主要布設在村旁、路旁、宅旁、渠旁,攔蓄暴雨徑流,供人畜飲用,同時可減輕土壤侵蝕。

4. 5. 3 引洪漫地工程。

a) 有引坡洪、村洪、路洪、溝洪、河洪等五種。其中前三種措施簡便易行,暴雨中使用一般措施即可引水入田; 後兩種應正式規劃設計,修建永久性的引洪漫地工程。

b) 引溝洪工程包括攔洪壩、引洪渠、排洪渠等,主要漫灌溝口附近小面積川台地。

c) 引河洪工程包括引水口、引水渠、輸水渠、退水渠、田間工程等,主要漫灌河岸大面積川地。

二、理解與實施

本節是新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說明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的總體布局以及各項治理措施規劃。其中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的總體布局包括平面配置和實施順序兩個方面,每個方面又有小流域規劃和大、中流域規劃兩個層次不同的要求。小流域的平面配置要求以整個小流域為規劃對象,根據土地利用現狀和評價,因地制宜地進行治理,切勿不能千篇一律。大、中流域綜合治理的配置要求根據各地特點進行水土保持分區,確定不同的治理措施,分區後也要遵循小流域措施配置的原則。在實施順序方面,小流域遵循的是從小到大,從上到下,先易後難的原則。大、中流域則是採取,先治理重點區域,減少水土流失帶來的危害。

各項治理措施規劃包括了多項在我國最有代表性的水土保持治理區的治理措施,即: 坡耕地的治理措施規劃、荒地治理措施規劃、溝壑區治理措施規劃、風沙區治理措施規劃和小型蓄排引水工程規劃。

與原標准相比,新標准改動的地方主要有:

( 1) 刪除原標准一些條款中不必要的贅述,如: 7. 2. 1. 1 中 「從分水嶺到坡腳,從溝頭到溝口,從支毛溝到干溝,從上游到下游」,7. 2. 1. 5 中 「由於其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情況、水土流失特點不同」,7. 3. 2. 4 中 「使地方政府的領導力量和匹配資金以及勞工量能相應地均勻分布」,7. 4. 4 中 「我國北部、中部、東南沿海三地風沙區治理各有不同的規劃要求」 等。

( 2) 對原標准某些條款進行了簡化更改,如: 將條款 7. 2. 2. 1 「根據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情況和水土流失特點,將規劃范圍分為若干個不同類型區,因地制宜地分別提出每個類型區的治理措施配置要求,突出每個類型區的措施配置特點,並選一條有代表性的小流域進行典型規劃,提出典型的配置模式。」改為 「應根據不同類型區確定各區的生產發展方向及水土保持措施總體布局」。

( 3) 刪除原標准 7. 2. 2. 2 的 「c) 對原來水土流失嚴重,對當地和下游造成嚴重影響或重點水利水電工程上游、老 ( 根據地) 、少 ( 數民族) 、邊 ( 遠山區) 、貧 ( 困地區) 列為重點治理地區,進行專項規劃,提出比一般治理要求更高的治理進度和措施配置」部分; 原因是在本節後半段實施順序安排中又有涉及,在此不作贅述。

( 4) 因為崩崗治理措施治理原則和溝壑治理相似,故刪除原標准 7. 4. 3. 5 崩崗治理措施規劃的解釋。即: 「a) 在崩口以上集水區綜合治理,崩口處修 『天溝』,制止水流進入崩口。」和「b) 溝口底部修谷坊群鞏固侵蝕基點。崩壁兩岸修小平台造林種草,崩口下游修攔沙壩防止泥沙流出。」

三、示例

根據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合理進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規劃,要充分發揮大自然的生態自我修復能力,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盡可能保持生態系統的自然性和良性循環。以「雲南省師宗縣五洛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為例,簡單概括如下。

1.基本情況

雲南省師宗縣五洛河地處東經104°14'~104°19',北緯24°33'~24°39',境內由高山、梁坡、溝谷3個地貌單元組成,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呈階梯狀,海拔高程1460~773.0m,相對高差687.0m,總面積14.78km2。系珠江幹流上的一條二級支流,溝道平均經降i=0.045,平均溝壑密度2.12km/km2。屬雲貴高原之滇東岩溶地區的槽區地帶。

區域內年平均氣溫18.3℃,最高氣溫達38℃,最低氣溫-2℃,多年平均蒸發量1710.4mm,多年平均降雨量1360.0mm,土壤以紅壤土、紫色土、黃棕色土為主,土層一般厚為150cm,最厚1000cm,pH值6~8,成土母質主要是三疊系頁岩母質。主要樹種有雲南松、柳杉,主要草種有長矛、紫君等。

水土流失侵蝕類型以面蝕、溝蝕和重力侵蝕等,總流失面積達8.09km2,占總面積約67.6%,據《雲南省水文資料》推算年徑流模數為:483830m3/km2,侵蝕模數3500t/km2·a。境內壯、苗、漢三民族聚居3個行政村,12個自然村,3866人口,1700個勞動力,人口密度192人/km2,以糧食生產為主,一年一熟旱作農業區,農業經濟以甘蔗、生薑為主。

2.綜合治理措施的總體布局及平面配置

以整個五洛河小流域為規劃對象,依據地貌特徵,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布設,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根據流域內各類土地的適宜性和發展生產的需要,確定土地利用規劃;根據土地利用規劃,在不同利用的土地上分別配置相應的治理措施,配套措施總體布局為:先上後下,先坡後溝;以集水工程措施為先導,以植物聚流措施為主體。

根據實際情況,在宜農的坡耕地配置梯田(梯地)與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荒地上配置造林種草與育林育草,根據需要在坡耕地和荒地配置各類小型蓄排工程,在各類溝道配置各項治溝措施,做到治坡與治溝、工程與林草緊密配合,協調發展,互相促進。五洛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共進行:山樑頂防護,坡面防護,溝底、溝坡防護,村莊道路防護四道防護體系進行綜合治理,建成完整的防禦體系,實現小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的目標。

3.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順序

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規劃中,對實施順序上相互影響的措施,應根據其相互關系妥善安排。應先治投入少、見效快、收益大的地方;對廣種薄收農業(糧食)用地偏多、而造林種草土地偏少的地方,應通過先修基本農田,提高糧食單產,促進陡坡退耕,造林種草。修建基本農田、退耕陡坡、造林種草三者的實施順序應緊密配合,逐年交錯進行。

4.各項治理防護體系措施規劃

(1)山樑頂防護體系。山樑頂自然坡度在10°以下,水土流失形式以濺蝕片狀為主。防護措施為:分水嶺營造防護林,荒坡地選林種草,實行耕造結合,以封為主,同時在坡面匯流集中處,修卧牛坑,涵養水分,保持水土,制止山樑頂水土流失。樹種選擇適宜區域生長迅速,防護性能好的樹種種植,採用桉樹營造防護林為宜。株行距為1.5m×2m,造林密度為3333株/hm2左右,共營造25/hm2桉樹防護林,修卧牛坑7496個,形成第一道防線。

(2)坡面防護體系。坡面是產生水土流失的嚴重區域,由坡耕地、荒地形成。根據坡面水土流失的不同特點,不同地形條件和土地利用情況以及農業發展對基本農田的要求等,在小於25°集中連片的坡耕地區域內修築水平梯田,建立高標准梯田,通過改變地形,起到蓄水保土,改良土壤的作用,變原來的「三跑田」為「三保田」。根據區域條件修築梯田36hm2(540畝)。在大於25°的坡耕地進行退耕還林,荒坡地營造防護林,育草或封山育林,調節地表徑流,緩減沖刷,有效防制了坡面侵蝕。在區域內,根據立地條件情況進行配置造林項目種類,在立地條件差的地帶營造以桉樹、杉木為主的水土保持防護林,株行距均為1.5m×2.0m,造林密度為3333株/hm2左右。在緩坡地帶立地條件好的營造以芭蕉、臍橙、板栗為主的經濟果木林。芭蕉的株行距為4m×4.0m,造林密度為630株/hm2左右。臍橙、板栗的株行距為3m×4.0m,造林密度為840株/hm2左右。其次是採取「以封為主,封育結合」的原則,進行區域內封禁治理,以較少的投入,擴大水土保持防護林面積。使區域內疏幼林迅速生長,不受人為破壞,並進行補植、補播及對幼林、中齡林的定期扶育管理等措施促進植被迅速恢復。因此,坡面營造水土保持防護林175hm2(2625畝),營造經濟果木林125.54hm2(1883畝),封禁治理345.73hm2(5186畝),形成第二道防線。

(3)溝道防護體系。溝頭修築防護工程溝埂、埂牆、谷坊、澇池等,用來保護徑流跌水而引起溝頭延進,溝底打壩淤地或修築小型水利工程,以穩定溝底,溝坡兩岸修築水平截水溝,以減少坡面匯流產生的面蝕,做到治坡與治溝,工程與林草緊密結合,建立能排能蓄,有引有欄的水利體系,有效堵截流失道路,穩定溝坡,防止溝岸侵蝕擴張,共配置水保工程20件。其中:水平截水溝8條,0.4m×0.4m矩形過水斷面,Q=0.25m3/s,共長1.77km,澇池4個,V=3m×3m×2.8m,谷坊8座,形成第三道防線。

(4)村莊道路防護體系。該區域裸露面積較大,徑流較集中。村莊設置「四旁」植樹,道路兩旁營造護路林,村莊庭院栽植果樹及花卉、種草,發展庭院經濟。此外,村莊在相應位置應配設防護工程,如排水溝、導流壩等,特別是場地、道路等,進行「硬化」處理等。結合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進行合理的配置,從而達到了綜合治理的效果。內域內共有12個村民小組(自然村),共配置「四旁」植樹風景林面積25hm2(375畝),樹種選擇逕延及圓柏。株行距為1.5m×2m,造林密度為3333株/hm2左右,營造庭院經濟果木林面積20hm2(300畝),樹種選擇:美國黑李、油桃,株行距為3m×4m,造林密度為840株/hm2左右。配置道路「硬化」砂石路面4.5m寬,長3.17km,75#砂漿砌塊石排水溝長2.06km,過水斷面0.8m×0.6m,Q=0.35m3/s,形成第四道防線。

(5)農耕措施防護體系。在流域區內種植旱作物為主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一大策源地,根據實際情況,除採用修築梯田的面積外,其餘小於15°坡耕地需要進行保土耕作措施減輕水土流失的危害。採取農耕措施技術為:橫坡耕作、溝壟種植等方法改變微地形。增加地面植被覆蓋,合理安排種植作物,採用間作、輪作、套種、混播等方法,提高農作物生態群落相互協調,生長環境互補的良好地面植被。採用地膜覆蓋,育苗移栽,濕植播等方式提高農作物產量。改變土壤質地,增加團粒結構,提高抗蝕性,大力推廣農科技術,推廣優良品種,增施化肥,精耕細作,合理調整植株密度,使農耕措施既增加糧食產量,又具有明顯的水土保持效益,配置農耕措施56.27hm2(844畝)。

通過以上對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調整,各治理措施的綜合配置,五洛河小流域形成了控制水土流失的「四道防線」,建立了區域發展的生態效應,為區域繁榮山區經濟脫貧致富,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陸』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規劃的內容主要包括哪些

綜合考慮一個城市的人口、資源、能源、環境的 相互影響而制訂的環境污染綜合整治目標和措施。 城市環境規劃的對象主要是大氣、水、雜訊、固體廢 棄物和綠化等5個方面。
規劃的內容主要包括:
① 城市環境質量的目標,通常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 物、總懸浮顆粒物等大氣環境質量指標;飲用水源水 質達標率、城市地表水中化學需氧量(COD)、氨氮、 溶解氧等水環境質量指標;區域環境雜訊、交通干線 雜訊等聲環境質量指標。可以根據城市的特點,增 減環境質量指標。②城市環境污染控制的目標和措 施,目的是保障環境質量目標得以實現。通常包括 煙塵控制區覆蓋率、工藝尾氣達標率、汽車尾氣達標 率、工業廢水處理率、工業廢水處理達標率、工業固 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固體廢物處理處置率等工 業污染控制指標的目標和措施,以及城市污水處理 率、城市雜訊控制區覆蓋率、城市固體廢物無害化處 理處置率等城市生活污染控制指標的目標和措施。
③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指標和措施,通常包括 城市氣化率、民用型煤普及率、生活垃圾清運率、人 均綠地面積等指標的目標和措施。上述內容應納入 到一個整體系統進行多目標的分析、評價和決策中, 從而提出耦合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城市環境 綜合整治規劃方案。

『柒』  生態地質環境整治規劃

本次生態地質環境整治的前提主要是基於這些自然資源的基本條件、自然環境的背景與動態變化規劃,結合沿江地區開發建設的戰略思想,進而確定開發三江平原的指導思想和規劃設想。

一、規劃原則

依據上述規劃依據,在具體區劃中確定了以下原則。

(一)強調基礎條件相似的原則

1)在同一區劃中,大體具備環境條件上的一致性。

2)在同一區劃中,大體具備環境影響上的相似性。

3)在同一區劃中,大體具備環境發展和對策上的整體性。

4)在同一區劃中,大體具備環境類型和功能上的同類性。

(二)因地制宜的原則

我們注意和強調資源與區位優勢,但不忽視環境承載能力和當今經濟的提供能力。

(三)總體利益的原則

要服從與服務於全省乃至全國的經濟全局,但在體現區域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應體現社會實體和自然實體的利益。

(四)綜合效益原則

要注重和體現區域聯合,取長補短,在分工和協調中爭取共同的最佳經濟效益。但在重視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要爭取最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五)突出最大效益的原則

要發揮區域的全面優勢,突出整體效益,但也應盡力簡化區劃的鑲嵌特徵,力求規劃具有明確的定向性,發揮地域間最差異的比較優勢。

(六)寓開於治的原則

要以治為龍頭,開發與治理並重,在開發中注重不斷調整開發與整治的關系。

二、區劃類型的劃分與命名方式

(一)區劃類型的劃分

在生態地質環境區劃的基礎上,著重從地貌、農業生態構建及經濟發展兩個方面考慮,可劃分為台地國土整治開發保護區、平原多目標國土整治開發保護區、沿江口岸重點開發保護區、自然保護區4個大區。

(二)區劃命名方式

一級區(大區)命名:地質環境+經濟開發類型。

二級區(亞區)命名:經濟開發類型+環境類型。

據上述原則和方式,結合地貌特點,將三江平原劃分為4個大區16個亞區(表9-2)。

表9-2 三江平原生態地質環境整治分區表

三、規劃分區說明

(一)台地國土整治開發保護區

1.植樹造林亞區

本區主要分布於平原周邊的山前台地區。

本區森林覆蓋率較低,為了調節和建立新的生態平衡,就應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提高森林的覆蓋率,徹底改變森林分布不均的狀況。對於那些並不適宜開展農業的耕地要堅決退耕還林,防止水土流失等災害進一步加重。據資料,一般在林帶樹高的25倍范圍內,平均降低風速25%~30%,減少蒸發量20%,提高空氣相對濕度5%~10%,調節氣溫1~2℃,增加土壤含水率1%~4%,可使各種農作物平均增產18%~20%。例如新華農場九連營造農田防護林40條,總長近40km,庇護農田1.2×104畝。隨著林帶的成長,過去的風口不見了,糧食產量逐步提高。另有八五○農場,1970年遭受風災,無林帶保護地塊小麥毀種2次,而在7~9m高的林帶保護下,則受害程度明顯不同,在距林帶100m范圍內,單產184.5kg,100~200m內單產138kg,300m以上單產81kg。森林特別是各種防護林在調節小氣候、護田保增產、改善生態環境、調節生態平衡中的作用應引起人們足夠的認識,所以植樹造林已成勢在必行之趨勢。要加強人工造林力度,一定要把植樹造林落到實處,鼓勵人們植樹造林,大力開展生態教育,使植樹造林的生態效益深入人心,可以採取分片包干責任制的措施,確保每一片荒山都披上綠裝。大力營造速生豐產林,在進行常規人工更新造林的同時,應採取多渠道加速培育森林後備資源。在人工造林時,要實行科技造林,在選苗、移植、撫育方面實行科學的管理。選苗時應選根系發達莖干粗壯的上等苗,以提高更新造林的合格率、成活率與保存率。最終目的就是提高森林覆蓋率,進而得以凈化空氣,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達到防風固沙的目的。

2.旱田開發亞區

主要分布於平原周邊的山前台地區中的地勢較為平坦、土壤相對比較肥沃的地區。現有耕作面積4 000km2,主要種植玉米、高粱、小麥等農作物及以大豆、馬鈴薯為主的經濟作物。

在對旱田開發和利用的同時,要加強田間防護林網的建設,結合國家「三北防護林」建設,採取不同渠道籌措資金,加大投入。以防風和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農作物方面要引進優良品種,以增加農民的收入,從而達到提高土地利用的目的。要提高耕地土壤肥力,增加耕地投入,多投農家肥,少投無機化肥,以增加土地的肥力,減少環境污染。做到科學種田、科學管理耕地、合理調整種植結構,把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等破壞地力的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改造中低產田,提倡種植綠肥秸稈還田,建立合理的耕作、輪作制度。

3.礦產開發亞區

本區已發現的礦產有煤、礦泉水、泥炭、砂金等。其中煤炭是本區內的主導礦業,主要分布於集賢、寶清等地,其儲量約達40×108t,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是本區主要的工業支柱;金礦(主要為砂金)主要分布於黑龍江沿岸及八五三農場一帶。

本區除煤炭、黃金等個別礦種外,其他礦種儲量底數大多不清楚,因此本區的礦產資源開發尚待起步,近期工作重點要放在探礦上,為開發礦產資源提供科學依據。工作重點應放在非金屬資源上,可以用建材資源之長補非金屬和有色金屬資源不足之短,籌集資金搞清主要礦種的分布、儲量、品位等,逐步摸清本區的礦產資源底數。

前面已經提到,本區在開發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環境地質問題,例如,煤炭的開發,引起的坍塌,採金引起的水土流失。所以環境保護工作應引起當地政府部門的重視,不要盲目進行開采。

4.居民生活亞區

本區主要包括市、縣、農場、鄉鎮、礦區等居民生活區。

在對居民生活區的開發與建設的同時,要加強對居民生活區的改造工作,加快城區綠化帶的建設步伐,多利用生活區的空地,對現有綠化帶進行保護,比如生活小區的綠化建設,用以美化環境和凈化環境。對擬建和新的生活區一定要搞好布局規劃,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對於工業「三廢」及生產廢品,一定要經過嚴格處理才能排放,以減少其對環境的污染。城市建設用地要充分挖掘現有潛力,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居民住宅要適當提高檔次,要合理調整土地結構。工業項目要盡可能向已設立的開發區、工業小區集中,切實提高土地的集中利用率。小城鎮建設要做到合理布局、綜合配套、保護耕地、節約用地的原則,來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

(二)平原多目標國土整治開發保護區

1.水田開發保護亞區

該區主要分布於平原區的各江河附近,如樺川、集賢、綏濱、富錦、同江、撫遠、饒河、寶清等縣市的部分鄉鎮,水田總面積6 000km2

在對水田開發的同時,要完善農田灌溉系統和排澇系統,減少內澇災害的發生;加強田間防護林網建設,涵養水源;阻止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力推廣機械化,把人工育秧、插秧變機器育秧、插秧;加大「科技興農」力度,改造中低產田,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增加科技含量,建立新型耕作制度,提高播種質量和抗禦災害的能力。大力發展旱改水,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經濟效益及其產量,保證穩產。據資料,富錦市旱改水,畝產增加經濟效益在100~140元左右。測區按其土壤、引水條件近期農改水田面積達15×104hm2,效益相當顯著。

2.旱田綜合開發亞區

本區廣泛分布三江平原的大部分地區,是三江平原乃至黑龍江省、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分屬紅興隆、寶泉嶺、建三江3個農管局。總播種面積150×104hm2,主要種植玉米、高粱、小麥等農作物及大豆、馬鈴薯、甜菜、亞麻等經濟作物。三江平原的大豆享譽國內外。豆製品加工業成為三江平原農業發展的經濟基礎和動力。此外玉米精細加工,作為制葯業、輕工業的基本原料,產量豐富,物美價廉。

據調查,本區低產田主要分布在崗坡和低窪地,土壤主要是白漿土和沼澤土。中低產田改造主要是治理土地漬澇和土壤貧瘠,增強農田抗禦自然災害能力,減輕災害程度,增加水利設施,因地制宜修建排水溝、截流溝、順水壕等,解除其漬澇危害,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地肥力,改變其貧瘠狀況,因地制宜高速整治作物結構,合理種植,並加強田間管理。

但本區土地開發利用上還存在著統籌規劃不夠、墾建失調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盲目開荒造田,水利工程建設與開荒脫節,使部分耕地因遭受洪澇得而復失,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的開發,都是較難開墾的荒原,必須配合一定的水利措施方能開墾利用。另外種養失調,肥力不斷減退,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由於片面追求糧食生產,耕地面積不斷擴大,重用輕養,有機肥施用量少,化肥施用多,造成耕地板結,養分含量低,質量差,土壤有機質和自然養分含量明顯下降,其中有機質含量由1958年的5%~6%下降到現今的3%,養分含量由9%下降到6%,已大大低於聯合國農業組織規定的土壤臨界值。

建議在土地開發利用的同時,一要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加大「科技興農」的力度,同時要與土地的整治、保護等方面結合起來,作出統籌安排和長遠規劃。協助解決各部門、各待業用地之間的矛盾,加強對土地資源的宏觀控制和計劃管理,發揮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益。調整農業用地比例,全面發展農業生產。改良土壤,用地養地相結合,逐步改造低產農田,推廣精細農業,提高土地生產能力。二要大力推廣優良品種,結合綠色農業開發,把黑龍江的產品推向國內國外。

3.林牧漁業開發亞區

本區分布於松花江、烏蘇里江的沿江地區及區內沼澤濕地地區,總面積約63×104hm2

林牧漁各業用地的合理結構與布局是保護自然資源的核心內容,這一問題已日益引起國內外有關方面的重視和注意。本區江岸不穩定,洪澇災害多發,因此其開發應首推林業,次為漁牧業。林業應主要是營造沿江邊境防護林,在樹種上要選擇根系發達、固土力強、要櫱性強的樹種。在沿江灘地、河溝、窪地、江心島嶼適當營造薪炭林。以求防止和減少坍岸、國土流失、水土流失。此外植樹造林還對固土防沙、防止水土流失有相當大的作用。

充分利用沿江發育的河網水溪與沼泡發展漁業,此計潛力很大。以綏濱縣為例,其目前沿江就有漁點25處,可年均捕撈550t以上,尚有許多河流和沼泡適宜發展養魚和捕撈事業。再如同江市的八岔鄉,其沼泡麵積達萬畝,綏濱縣的二號泡、三號泡等面積亦有400hm2以上,均具有一定的漁產力,發展水產養殖業潛力極大。該區在發揮眾多沼泡河流自然漁業潛力的同時,可以逐步開發養魚水面,可以建成萬畝沼泡養魚基地。同時應建立江段捕養保護區,如三江口段。

本區可大力發展牧業,亦可半牧、半農。本區土地資源豐富,荒地比例大,適宜牧業開發。例如蘿北縣嘟嚕河、鴨蛋河低平原,由於水流回折、徑流極度不暢,形成一定面積的沼澤地,間有少量漫崗孤島,在蓮花鄉境內還有約1 000hm2砂質沼澤地,難以耕種。這些地區雖不適宜農業開發,卻適宜牧業開發,現有草場就達1×104hm2,若逐步疏流排水,草場面積將會更大,部分可以作為牧場,部分可以作為草場地。再如綏濱黑松兩江交界處,草原面積達3 000hm2,僅施家島就有草原面積1 700hm2,草層高達126cm,草的覆蓋度達98%,完全可以建成大型畜牧基地。牧業發展應以高起點、高科技為基礎,對牛羊的品種要以國內外最好的品種加以推廣,毛、絨產品要以國內外需求為導向,奶製品要深加工,以綠色品牌加以推廣。

由於本區內蘊含豐富的草場資源,對富含木質纖維的草本、禾本科植物的利用作為造紙、輕工業的替代品可以稱之為綠色產品,應當加大投入力度。蘿北紅旗造紙廠的興建就是一個較典型的開發實例。

本區開發的主要障礙是沿江洪澇和窪地的內澇,治理重點是坍岸整治。即在重點坍岸地段修築護坡。在沿江修築、加固、改造防洪大堤,加速建設排澇工程等。從護岸、排澇始,到實現排灌結合,林、牧、漁的一並發展。

4.礦產開發亞區

本區零散地分布於三江平原地區,區內礦產相對山區較貧乏,已開發並查明的礦產有建築用的粘土礦、江砂、石材、泥炭、礦泉水、煤,已發現的有沸石、石灰石、黃金、石油、地熱、天然氣、奇石等資源。

礦泉水和泥炭儲量相當豐富,開采已初具規模。

據初步估算,三江平原的泥炭儲量為12×108 m3。按泥炭含有機質50%計算,相當於2×108t純有機質;按含氮量1.5%計算,相當於1 500×104t尿素的含氮量;按含腐殖酸30%計算,相當於1.5×108t泥炭腐殖酸。12×108 m3是一個相當可觀的儲量,按全區耕地5 000×104畝計算,每畝耕地可施用泥炭25m3。儲量分布分散是三江平原泥炭蘊藏的一個特點,它影響泥炭的儲量,不利於大規模開采。但從農業利用講,有限的泥炭資源的無效分布,有助於就地開采就地利用。

泥炭是良好的改土造肥原料,是重要的有機質資源,合理地開發三江平原儲量豐富的泥炭,對改良和培肥該地區的土壤,盡快地提高糧食產量,具有現實意義。

在開發利用泥炭資源的同時,要根據土地利用和農田基本建設規劃及泥炭性質做出開采和利用計劃。避免濫采亂開,把泥炭地切割得很零碎,使資源浪費,開采跡地難以利用。提倡泥炭加工利用,提高利用效果,逐漸養活直接利用數量。泥炭是在沼澤環境中,經千年、萬年時間形成的寶貴有機質資源,應當切實加強保護。近年來,由於天氣乾旱和沼澤疏干、放荒、跑荒引起的泥炭地火災極為普遍,泥炭地起火極難熄滅,使大量有機質資源毀掉,損失極為嚴重,應當引起足夠重視,設法制止。根據開發和生態環境規劃,建立泥炭地自然保護區。

三江平原地區蘊含豐富高硅、鍶質礦泉水,儲量豐富,在對外、對內貿易活動中均可作為一種非加工產品予以推廣。以綠色產品為品牌,加大知名度。

三江平原是一個大型凹陷盆地,地質構造十分有利於地熱、石油、天然氣的形成與儲存,目前已發現地熱與天然氣,相信這些礦產的尋找具有一定的遠景。

5.居民生活亞區

本區主要包括佳木斯、富錦、蘿北等縣市及其下屬的各個鄉鎮和同江、撫遠兩縣下屬的部分鄉鎮。本亞區中對城鎮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要實行工業區與生活區分開;在人口較少的鄉村地區,要實行農業小區化,即生活區相對集中,對那些居住在易產生洪澇災害等地區的村屯要合並遷移,實現農業生產、生活的現代化。其他做法見(一)中4段。

(三)沿江重點開發保護區

沿江不僅是重點開發區,而且是特殊的經濟區域,它是連接我國黑龍江省與國際貿易來往的紐帶,又是黑龍江省發達的經濟科技與豐富的自然資源結合部位,是黑龍江省對外開放的中轉站和窗口。三江平原實施生態保護、區域創新,對落實三江平原戰略開發與保護具有很強的輻射效率和帶動作用。沿江開發區是促進區內外、國內外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是適應經濟發展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

1.口岸開發亞區

本區包括名山、同江、撫遠、饒河4個口岸。各個口岸隔江與俄羅斯都有對應城鎮,從而使該區具有與俄對外開放的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早在19世紀初,該部分城鎮就與俄國遠東地區開展了邊境貿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經濟貿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邊境地方貿易的蓬勃興起,在國家及有關部門的關懷與指導下,口岸的開通工作得到了長足進展。口岸的開通使用,敞開了黑龍江省對外開放的大門,為全省發展外向型經濟,特別是發展邊境地區經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哈洽會」的成功舉辦,極大提高了黑龍江省對外開放的知名度,這與口岸的開通所起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鑒於口岸在對外開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口岸所在地各級政府和黑龍江省有關主管部門,應努力克服資金短缺的困難,不斷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促進經濟貿易的良性發展。改造以往舊碼頭,擴建成新現代化碼頭,對擬建口岸一定要搞好規劃設計,努力建設高效益的現代化口岸。對口岸城市進行老城區改造,加強城市的綠化美化工程建設,減輕工業及生活廢品對環境的危害,建立健全先進的市場體系,充分發揮現有的地緣與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對口岸要搞好布局規劃,以提高城市的環境職能。土地要充分挖掘潛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調整用地結構,從而充分發揮口岸對外開放的功能。

2.旅遊漁業立體開發亞區

本區主要分布於黑龍江、烏蘇里江沿岸一帶,其行政區劃分屬蘿北、同江、撫遠、饒河等市縣,因其距口岸較近,其不僅有漁業的優勢,而且也有旅遊業的優勢。所以在開發漁業的同時要與旅遊業的開發結合起來,形成立體開發模式。

該區的開發規劃,要遵循在開發全區資源優勢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適應於不同層次市場的需要,讓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以求最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城鎮的開發要依賴於區域資源優勢,區域經濟又要依靠城鎮經濟的導向和輻射。堅持產業化發展原則,走立體開發的路子,構建包括旅遊景點、旅行社、旅遊飯店、旅遊交通運輸、旅遊設施設備生產、旅遊商品生產銷售、旅遊文化娛樂等內容的旅遊產業體系;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託資源優勢的開發原則,形成特色系列旅遊產品,建立以大型骨幹企業為龍頭,集行、游、購、吃、住、娛為一體的一條龍經營體系,條件成熟時組建旅遊企業集團,提高規模效益;堅持多元化的投資原則,實行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體一起上,自力更生與利用外資一起上,構建新型旅遊業投資體系,大力發展旅遊生產力;堅持服務社會化的原則,完善高效、便捷的社會化、市場化旅遊服務網路,形成在導游、咨詢、交通、食宿、購物、娛樂等方面各有分工、互助互補的市場要素體系;堅持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利用並重的原則,旅遊資源開發和設施建設與環保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堅持適度超前發展的原則,在與地方國民經濟相關產業發展基本協調的前提下,發展速度要快於地方國民經濟發展的平均速度,行業的總體發展水平和投入產出率要明顯高於其他產業;堅持「兩個文明」建設一起抓的原則,加強行業精神文明建設,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努力造就思想、業務、作風、紀律都過硬的職工隊伍。

(四)自然保護區

截至2002年底,全區建立了著名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有洪河、街津山、三江、長林島、雁窩島、七星河、撓力河下游;擬建有蘿北水城子、喀爾喀石林、柳樹島、梧桐河等;市、縣級自然保護區有樺川蘇蘇生態保護區,富錦興隆、錦山、擇林、三環泡、蓮花泡沼澤自然保護區,同江蓮花泡、八岔島沼澤自然保護區,撫遠海青蓮花自然保護區,佳木斯四豐山自然保護區。但我們認為,現有自然保護區面積、區域分布及類型結構尚不能滿足自然保護工作之需要,這與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的三江平原不相適應,與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需求相差甚遠,不利於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另外三江平原近些年來由於氣候乾旱和人為破壞,水域面積逐年縮小,森林沼澤草原已所剩無幾。還有一些特殊意義的殘丘、島嶼、古河道、沙崗、冰丘湖、自然堤等地貌景觀具有科研價值和旅遊觀光價值,應將其保護起來,以便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永享這天造地設之美。所以我們建議應將區內所有森林、沼澤、草原、殘丘、湖泊、江河、微地貌等保護起來,列為自然保護區。具體劃分包括以下5方面:①沼澤自然保護區;②森林自然保護區;③草原自然保護區;④地貌自然保護區;⑤水域自然保護區。

『捌』 什麼是土地整治規劃

土地整治規劃 是以土地整治為核心內容的規劃。土地整治是指通過採取生物內措施和工程技術措容施,改變土地的生態環境,以建立新的有利於人類生產活動的生態系統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使土地資源能持續利用。土地整治是在一定地域上進行的,土地整治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整治、鹽鹼地的整治、風沙地的整治、沼澤化土地整治和紅黃壤綜合整治等類型。

『玖』 如何解讀"十三五"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建設規劃

一是抓緊制定研究建立全國及重點區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協作機制,組建全國水污染防治部際協調小組和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水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要推動地方人民政府落實主體責任,努力形成「統一監管、分工負責」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新格局。
二是制定方案,細化責任。各級環保部門要協助本級人民政府盡快制定本行政區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分流域、分區域、分行業確定重點任務和年度目標。同時要因地制宜細化《水十條》各項任務措施和部門分工,明確同級相關部門、下級政府、排污企業及社會公眾的治污責任。
三是統籌考慮自然水系完整性,合理劃分地表水生態環境功能區,科學確定水質目標,大力推行排污許可管理,有效銜接環境影響評價、排污收費等制度,確保水環境質量評價結果能夠客觀反映質量變化情況,讓公眾切實感受到水環境治理效果。四是綜合施策,嚴格監管。加強前瞻技術研發,創新環境監管手段和方式,加快發展環保服務業。會同有關部門加快完善污水處理費、排污費、水資源費等收費和稅收政策,推行綠色信貸和實施跨界補償措施,建立有利於水環境治理的激勵機制。
五是編制規劃,做好儲備。抓緊啟動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進一步細化分解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標要求、任務措施、完成期限,並分解落實到責任主體;積極協同有關部門,針對流域控制單元達標、飲用水水源保護等中心任務,組織、論證、儲備一批水污染防治項目。

『拾』 專業人士回答,建設規劃和整治規劃有什麼區別

出發點不同,流程也不同,前者是在無無基礎的前提下進行的,而後者是對現有的區域內屬於不合理范疇的設施、設備、基礎設施等進行新的改造

農村建設規劃應該遵循的三個標准:
貼近實際,圍繞「三所」(娛樂休閑場所、購物場所、乘車場所)、「六通」(公路、排水、供水、電力設施、電視、電話)、「一綠地」(相應比例的綠化帶)
當然,整治規劃就是在原有的沒有達標基礎設施上,進行符合這三個標準的改造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