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的名言
① 關於孔子的名言(治理國家的)3句
不患寡而患不均 孔子
含義:不必擔心土地少、人民少,而應該擔心治理政策方面的不公平。
運用: 用在衡量社會利益的分配上是否公平民主、公正合理。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
含義: 推薦人才不能因為某人口頭上講得好就提拔重用他,也不可因為這人有不足的地方就不採納他正確的意見,而是要全面評估一個人的才幹、品格等各個方面。
運用: 用於說明選拔人才時的正確方法。
民無信不立 孔子
含義: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這樣的國家是不能存在下去的
運用: 用在誠信觀方面
② 古時候一些治理水患名言
1 「 深淘灘,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
2 「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專,東至於底柱,又東屬至於孟津。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夏禹 〕
③ 有沒有大神可以給一些關於精準治理的格言警句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④ 創造與毀滅治理名言
你可以從別人那裡得來思想,你的思想方法,即熔鑄思想的模子卻必須是你自己的。 —— 拉姆
⑤ 儒家在治理國家的至理名言
孔儒家治國理政的重要理念「為政在人」,
「人」即治於人的「人民」和治人的「人才」;
為政在人的核心是服務人民的人才與人民的需求要和諧促進。
⑥ 《春秋》治理國家的名言有哪些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 孔子眼中的「學」內涵是很豐富的。看來並不是單指「作文」,首要的其實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礎,「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難。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求學需先立志,即先解決動機問題,才能使學習有內在驅動力,不致半途而廢。 (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 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課那樣說教的,於「文」中滲透,方是正法。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在這里,孔子已認識到學習的內驅力不僅與動機有關,還與意志和情感有關,並且按內驅力大小把學習的心理境界分成三個層次:想學、好學、樂學。其中「樂學」是最高層次,可以產生最大的內驅力。 (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孔子發現,「憤」和「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必然要出現的兩種心理狀態。並指出,學生處於這兩種狀態的時刻就是教師進行啟發式教學的最佳時機。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高高在上的權威並不是唯一的老師,當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真理可以隨處存在,所以學習中要抱著所有的人都是老師,都有可學習處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認識到質疑的必要性。 (7)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論語·述而》 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與學生的坦誠相待。正因為孔子對他的學生有著無限熱愛之情,才使得他在教學過程中不知疲倦,真誠無私,因而贏得了學生的信賴和尊敬。 (8)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 道德精神的培育,工作能力的鍛煉,知識內蘊的充實,學術精神的涵泳,都必須依靠一種鍥而不舍的自持力。 (9)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 要想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慾望,教師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有了教師魅力的引領,學生的學習自然會「欲罷不能」,何患不「自主」?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 告誡其弟子,首先要充實自己,要有真才實學,才能談得上遇到伯樂。 (11)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古時候的人大多為了完善自己而學,今天的人求學大多是為了沽名釣譽。所以學習者要努力加強修省躬行的自覺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學問。 (12)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他曾經廢寢忘食地去冥思苦想,以期得到什麼徹悟或頓悟,結果一無所獲。因此,孔子得出結論:與其空想,不如老老實實地去學習。 (13)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 一個人有仁、有知、有信、有直、有勇、能剛當然非常好,但如果不好學,都是有致命的短處。這里強調了知識修養對於一個人的重要,倡導積極學習,主動探求知識。 (14)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
⑦ 治理小人 有心機的人名言
現實社會的人際關系即:有勢則從,無勢則去。利豐則聚,利盡則散。
有時間多讀《天下無謀之謀秘卷八書》。將社會,人性揭露的太深刻了。
《天下無謀之秘卷八書(套裝共8冊)》在古代涉及權術謀略的古籍中,挑選出八本最具有指導性和謀略價值的,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系統的注釋,引經據典,讀來令人豁然開朗。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從這些書中,讀者不僅能很好地重溫歷史,更能以史為鑒,指導自己在生活上、工作上、商場上、人際交往上更好地解決難題。
《羅織經(最奇特的典籍)》:唐朝酷吏來俊臣、萬國俊所撰的《羅織經》,是一部專講羅織罪名、角謀鬥智的書籍。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它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一次必然的孽生,有著不同尋常的意味。其一,它是人類有始以來,第一部製造冤獄的經典。其二,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寫,赤裸裸的施惡告白。其三,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集邪惡智慧之大成的詭計全書。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何以比忠臣過得更好的奧秘——權謀厚黑。
《小人經"壞人哲學"》:《小人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評述小人「智慧」的專著。作者馮道可作者馮道可稱得上是官場上一個真正獨一無二的奇跡。由於作者特殊的經歷和小人視角,此書便來得有些分量,用曾國蕃的話說:「一部《小人經》,道盡小人之秘技,人生之榮枯,它使小人汗顏,君子驚悚……」《小人經》提供給人們的只是審視小人的一個獨特的視角,至於如何定義小人、如何防範小人、並最終戰勝小人,讀者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權謀術(處世絕學)》:權謀術是應用於人際關系中的一些策略和手段,如果運用得好,權謀術就是智慧,甚至可以成為一門藝術,令人賞心悅目,擊節贊賞。無論在政治、外交、軍事,乃至最為普通的人際交往中,權謀術其實無處不在。權謀術在我國只是一種應用技術,而很少有人從理論上系統地加以研究和總結。作為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權謀術著作,這部書的參考價值是無可懷疑的。現代作者史半山對這部書加以注釋,並附以相應歷史典故、人物簡介,並加以闡發,既充實了內容,又增強了可讀性。
《守弱學(人生勝經)》:世上存在著強弱之分,有強者,但更多的是弱者。難道弱者便永遠處於弱勢,強者便可恆強嗎?人的一生為何有時處於強勢有時又處於弱勢?強弱之勢又是如何轉化的?著名古籍整理專家馬樹全先生,便根據西晉名臣杜預有關強弱之「勢」的散見論述,整理編著了這一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守弱學》。內容豐富,意義深刻,具有知識性、趣味性、情節性、生動性、可讀性等特點。
《韜晦書(最具功效的學問)》:韜晦術是中國歷代智謀人士的枕箱秘笈,是他們求生存、謀發跡的法寶。盡管人們對它心悅誠服,細加揣摩,並在政治爭斗、官場角逐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斷運用,卻沒有人把它付諸筆端,寫成一部專著,大有「君子遠庖廚」的意味。這是因為封建歷史中講究的是「代聖人立言」,韜晦術因此有了「陰謀」的嫌疑。鑒此,楊慎生前把這部凝聚其心血的重要著作不收入自己文集的苦心, 就不難理解了。
《止學(勝敗榮辱書)》:千萬不要小瞧一個「止」字,它關乎每一個人的勝敗榮辱:對於大人物來說,一個「止」決定了其平凡與偉大;對於一個平凡人來說,它決定了他的成與敗;對於賭徒來說,它決定了輸與贏……「止」之奧妙,存乎一心。
《解厄鑒(趨利避害書)》:遭逢厄運,自陷困境是人生的常態,抱怨和逃避是毫無出路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重要的是解厄脫困,化不利為有利,化災厄為吉祥。北宋宰相晏殊的這本書不僅立足於「解厄」,它更關注人們致厄的根源。晏殊在書中深刻而具體地剖析了人性的種種弱點,提出了解厄當治本的主張。這是晏殊的高明之處,亦是此書的特殊之處,可以說,這是一部古代歷史上唯一的系統論述和解析「人性的弱點」的專著,可謂洞察深邃,入木三分。
《仕經(做官學)》:在中國古代社會,除了戰亂和改朝換代這樣大的社會動盪外,表面上風平浪靜,但實際上波譎雲詭、變動迭出的就要數官場了。做官的人一方面要努力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即所謂建功立業,拜將入相,另一方面更要盡量保全自身,以固榮寵,其中自有諸多的學問和策略。
⑧ 古代關於君王治理國家的名言
唐太宗李世民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道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道得失。」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李世民
⑨ 社會管理的名人名言
] 管理的三種任務: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管理員工和工作
[2]
實務上
,
管理是具體方法和技巧,是責任與擔當,同時也是藝術
[3]
企業是一個資源統治的機制
,分合決定於交易成本與生產成本的衡量
[4] 企業因創造了價值而擁有存在的正當性
[5]
日本人的經營秘訣在將企業變成家族
;中國人的經營秘訣在將家族變成企業
[6]
成功的秘訣在於能將自己的腳放進他人的鞋裡,以及能從他人的觀點考慮事物
管理學—名人名言
亨利福特
(Henry Ford)
美國工業家與汽車業先趨
[7]
天才是1%的靈感與99%的汗水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 湯瑪斯葉爾瓦愛迪生
(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 美國發明家
[8]
樂觀的人到處都看到綠燈,悲觀的人只看到停步的紅燈,而真正聰明的人則是色盲.
史懷哲
⑩ 有關孟子對於統治者應如何治理國家的名言
為了提出具體的治國思想,孟子通過界定「仁」的含義,詳細闡述了仁政思想。孟子說過「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以及「仁也者,人也」(《孟子·盡心下》),表明他認為「仁」就是人內心中做人做事的原則及價值追求。他還說過「惻隱之心,仁也」(《孟子·告子上》),「仁之實,事親是也」(《孟子·離婁上》)以及「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孟子·公孫丑上》),表明他把「仁」界定為人與生俱來的善性,首要表現在對自己父母的孝順上。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時代,儒家孝道對於確定代際之間契約及其正常履行是必要的〔10〕。孟子將個人侍奉雙親的品質推廣到一般化的人與人相處之上,認為人如果將對長輩的孝順與對晚輩的慈愛用於人際交往上,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能實現和諧共處的社會氛圍,從而實現「天下可運於掌」(《孟子·梁惠王上》),這是良性互動的國家治理。孔子同樣認為君民之間如果實現良性互動的關系,如「上之親下也,如手足之於腹心矣;下之親上也,如幼子之於慈母矣」,那麼國家將會「令則從,施則行」而實現「政之致也」(《孔子家語·王言解第三》)。孔孟描繪了類似的國家治理的最高境界,但這需要「仁」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進行調和才能實現。孟子強調「仁」應該激發與喚起內心真正的善性,且這種「仁」與「善」不能有任何虛假成分,即「夫仁亦在熟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否則虛假的仁將不會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總之,孟子從人與生俱來的善性出發,闡述了「仁」的主旨內容,指出統治者如果以「仁」來治國即實行「仁政」,那麼統治者與民眾就會實現和諧發展,如此「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來源:理論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