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參與全球治理
⑴ 什麼是全球治理,中國參與全球治
全球治理理論是順應世界多極化趨勢而提出的旨在對全球政治事務進行共同管理的理論。該理論最初由社會黨國際前主席、國際發展委員會主席勃蘭特於1990年在德國提出。
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包括五個方面:
一是全球治理的價值。即在全球范圍內所要達到的理想目標,應當是超越國家、種族、宗教、意識形態、經濟發展水平之上的全人類的普世價值。
二是全球治理的規制。即維護國際社會正常秩序,實現人類普世價值的規則體系,包括用以調節國際關系和規范國際秩序的所有跨國性的原則、規范、標准、政策、協議、程序等。
三是全球治理的主體。即制定和實施全球規制的組織機構,主要有三類:(1)各國政府、政府部門及亞國家的政府當局;(2)正式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3)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會組織。
四是全球治理的客體。指已經影響或者將要影響全人類的、很難依靠單個國家得以解決的跨國性問題,主要包括全球安全、生態環境、國際經濟、跨國犯罪、基本人權等。
五是全球治理的效果。涉及到對全球治理績效的評估,集中體現為國際規制的有效性,具體包括國際規制的透明度、完善性、適應性、政府能力、權力分配、相互依存和知識基礎等。有學者把上述五個核心要素轉化成五個問題:即為什麼治理、如何治理、誰治理、治理什麼、治理得怎樣。
⑵ 如何提高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
中國作為二十國集團創始成員,始終在為推動該機製成熟完善和有效發揮作用而不懈努力,作出了有目共睹的突出貢獻。
在拉動全球經濟增長方面,中國是名副其實的「火車頭」。據統計,2008至2013年,中國經濟維持7.7%以上的高增長,對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總量的貢獻率高達37.6%。中方在歷次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宣布的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切實得到落實,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大。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重大倡議和機制建設,致力於在亞太地區構建發展創新、增長聯動、利益融合的開放性經濟格局,讓地區和世界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這將為二十國集團實現未來5年整體經濟增長額外提高2.1%的全面增長戰略提供更多信心保證。 在促進全球經濟治理方面,中國積極參與議題討論,不遺餘力貢獻智慧和力量。在二十國集團成員提出的近千項改革建議中,中國貢獻了約15%。在二十國集團歷次領導人峰會上,中國倡導國際金融機構改革,推動貨幣體系多元化,努力營造有利於世界經濟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中國積極響應加強國際金融機構救助能力的倡議,以實際行動支持歐洲擺脫歐債危機,幫助發展中國家抵禦金融風險。作為全球貿易體系的重要成員,中國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卷土重來。中國更在各種場合堅定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致力於提高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是推動全球經濟架構更加公正合理的建設性力量。
當前,世界經濟呈現弱復甦態勢,主要經濟體表現有好有壞,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難度進一步加大。二十國集團自身也處在從危機應對機制向長效治理機制轉型的關鍵階段,亟須在制度和能力建設方面取得突破。中國在布里斯班峰會上不負眾望,再次為推進全球經濟治理指明道路,帶來希望。推動會議在改革國際金融體系、加強稅收和反腐合作、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應對埃博拉疫情和氣候變化等方面發出積極聲音,以實際行動展現了一個新興市場大國的責任與擔當,樹立了在全球經濟治理和國際事務中的領軍形象。
⑶ 為什麼中國要參與全球治理
中國抄發展強勁,國家利益和襲對外經濟貿易拓展到全球,全球性的大國,自然要參與全球性的治理,治理是緊跟國家利益的方向走的,利益拓展到哪裡,就要參與治理到哪裡,何況現在是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時代,為維護國家利益,也需要這樣做。
⑷ 為什麼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可以實現偉大中國夢
中央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他指出,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全球治理體制變革正處在歷史轉折點上。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是近代以來國際力量對比中最具革命性的變化。數百年來列強通過戰爭、殖民、劃分勢力范圍等方式爭奪利益和霸權逐步向各國以制度規則協調關系和利益的方式演進。現在,世界上的事情越來越需要各國共同商量著辦,建立國際機制、遵守國際規則、追求國際正義成為多數國家的共識。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把世界各國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很多問題不再局限於一國內部,很多挑戰也不再是一國之力所能應對,全球性挑戰需要各國通力合作來應對。
中央總書記強調,隨著全球性挑戰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已是大勢所趨。這不僅事關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而且事關給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定規則、定方向;不僅事關對發展制高點的爭奪,而且事關各國在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長遠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持正確義利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和舉措,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各國利益,增加了我國同各國利益匯合點。
中央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發生的各種對抗和不公,不是因為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過時了,而恰恰是由於這些宗旨和原則未能得到有效履行。要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維護和鞏固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積極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制,旗幟鮮明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堅持發展中國家定位,把維護我國利益同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堅持權利和義務相平衡,不僅要看到我國發展對世界的要求,也要看到國際社會對我國的期待。
中央總書記強調,要推動變革全球治理體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金融組織切實反映國際格局的變化,特別是要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推動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意願和利益。要推動建設國際經濟金融領域、新興領域、周邊區域合作等方面的新機制新規則,推動建設和完善區域合作機制,加強周邊區域合作,加強國際社會應對資源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網路信息安全、應對氣候變化、打擊恐怖主義、防範重大傳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戰的能力。
中央總書記指出,全球治理體制變革離不開理念的引領,全球治理規則體現更加公正合理的要求離不開對人類各種優秀文明成果的吸收。要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繼續豐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要加強能力建設和戰略投入,加強對全球治理的理論研究,高度重視全球治理方面的人才培養。
⑸ 如何認識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面臨的挑戰
中國發展強勁,國家利益和對外經濟貿易拓展到全球,全球性的大國,自然要參與全球性的治理,治理是緊跟國家利益的方向走的,利益拓展到哪裡,就要參與治理到哪裡,何況現在是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時代,為維護國家利益,也需要這樣做。
⑹ (2)請你就如何更好參與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談談自己的認識
如何更好地參與全球治理,貢獻中國的智慧。
⑺ 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首先,治理體系有失均衡。發達國家的經濟模式在金融危機中雖受到沖擊,但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掌握著全球治理機制,主導國際規則制定權和解釋權,壟斷著全球化進程和利益分配的主動權,因而可望通過資本鏈與貨物鏈向下游國家轉嫁危機。危機發生以來,20國集團成為全球治理的主要載體,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首次以平等地位在全球治理進程中嶄露頭角,但仍不足以抗衡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
第二,治理主體存在缺失。全球范圍逐漸形成了數以百計的政府間組織,這些組織從不同領域、不同層次推進國際治理。但是,現行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缺乏主權國家享有的排他性公共權力,因而無法有效行使話語權。
第三,治理機制缺乏彈性。此次國際金融危機表明,聯合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治理機制均有待於適應全球治理新形勢。20國集團雖已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平台,但仍停留在「臨時性政治俱樂部」階段,尚待建立和完善全球化監管機制、政策執行機制、治理主體結構,等等。
第四,治理客體存在爭議。後金融危機時期,世界各國面臨各種不同的問題,因而需要通過國際制度或非制度安排,就需要治理的領域和具體問題達成一致。然而,世界各國對各類問題的關切度不同,因而圍繞全球治理的議題設定展開激烈的博弈,圍繞治理規則展開較量。
第五,治理效果有待彰顯。缺乏監管機制的經濟全球化不具有可持續性,同樣,缺乏「同舟共濟」精神的全球治理也不具有可持續性。長期以來,發達國家受國內政治或本國利益驅使,紛紛利用其政治和經濟優勢,利用全球治理推銷西式政治體制和價值觀,維護本國既得利益,而置他國利益於不顧。
第六,治理理論存在爭議。回顧歷史,全球化主要由跨國公司推動。然而,迄今為止,全球經濟治理的理論主要停留在國家層面。進而言之,現行全球治理理論由發達國家學術界率先提出,因而有悖於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
第七,需要適應國際法規。全球治理需要各主權行為體依法讓渡一定的主權,並容納更多的非主權行為體成為全球治理的夥伴。顯然,上述行為直接與聯合國憲章關於主權獨立的原則相違背。如何處理好國際法和全球治理之間的關系,已構成各利益攸關方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第八,國際社會亟待培植集體行動意識。從全球范圍看,受政治周期和經濟周期影響,各主要大國在全球治理領域各行其是傾向愈益明顯。未來,南北國家之間在國際政治和經濟體系中地位失衡的狀態均難有改觀,任何新的治理機制和規則的創立,只要無法得到美國和主要發達國家的認可和支持,只得「繞道走」。
⑻ 什麼是"全球治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角色發生了那些重要變化
全球治理屬於多邊外交范疇,現代全球治理起始於1945年以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和附屬職能部門為中心的雅爾塔體系。這個體制形態包括聯合國和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世界銀行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等。
20世紀70年代以後,7國集團成為主要由發達國家協調世界經濟與政治的「大國俱樂部」。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中國、印度、巴西為代表的部分發展中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新興經濟體與發達國家的力量差距明顯縮小。自2003年後,7國集團根據不同議題邀請新興發展中國家代表進行對話,逐步形成G7+5等對話機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證明,現有的國際體系和全球治理機制已經無法適應全球化新形勢,也無法破解全球化快速發展引發的新挑戰和新問題。
在參與全球治理與制度建設的過程中,中國經歷了從參與者到建設者,再到引領者的三重身份轉換。從1971年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開始,中國真正地參與到了國際制度建設之中;而改革開放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發展的利益相關者和制度建設者;2000年以後,中國努力成為國際制度建設的引領者。G20峰會在杭州的圓滿召開,體現了中國聲音、中國責任、中國擔當和中國主張,證明中國在二十國集團這樣的國際制度框架內參與全球治理的作用明顯增加。
中國的角色轉變建立在國際制度不斷發展演進的大背景下。陳岳將國際制度分為傳統型、改良型和創新型三種。傳統型是指二戰以後,在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的基礎之上建立的國際制度,例如聯合國體制、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改良型國際制度指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後新出現的國際合作制度,以及那些對傳統型制度進行過適當改革與調整的制度,例如亞太經合組織、東盟與中日韓的「10+3」機制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等;而目前的創新型國際制度則是由中國和其他新興發展中國家倡導建立的。創新型的國際制度與原有國際制度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是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來推動新國際制度的誕生,而中國在其中應當發揮引領、主導的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袁正清認為,現在的全球治理模式主要由西方國家主導,具有很強的排他性,但隨著新興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原有的治理模式已不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合法性明顯不足。當前的國際社會需要一種著眼於當前和長遠的治理挑戰,更包容、更平衡的全球治理方案。中國在全球治理方面應發揮更大作用,積極參與治理規則的制定工作,為全球治理提供創造性的中國方案,增強中國在全球治理活動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⑼ 建國初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身份
建國初參與者
後來轉變為建設者
現在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