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治理現代化
⑴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幾點思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並將其作為版全面深化改革權的總目標,這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高度重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處理好各個方面的關系,譬如黨和政府的關系、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和社會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政府與公民的關系以及城鄉關系、東部中部和西部的關系、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等等。「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新論斷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同時也標志著我黨治國理政的理念達到了一個嶄新的境界。
⑵ 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是哪個會議
全面部署中國改革 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12日在北京閉幕,會議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明確提出在未來經濟發展中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並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專家表示,會議通過的《決定》是新時期指導中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中共中央全會周二在北京通過的這份綱領性文件,是中國共產黨新一屆領導集體在就任一周年之際,就全面深入推進中國改革交出的答卷,被外媒稱作執政黨為人民「端上的牛肉」。會議通過的決定囊括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重點以及系統部署等多方面內容。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決定實質上是一個總體設計,對2020年前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提出了時間表、路線圖和改革的六大任務。最重要的是,在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治理轉型的歷史轉型時期,對全面改革的一個重要戰略性部署。」
值得關注的是,公報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專家表示,這一表述是新提法,鮮明地確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市場化方向,遲福林說,「把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和重點,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在過去的文件中沒有看到和聽說過的,這就更加堅定了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也更加明確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教授燕繼榮認為,之前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太強,削弱了市場機制的作用。本次全會文件透露出的新動向表明中國政府將調整自身在經濟生活中發揮的作用。他說,「總的原則是進一步推動市場化的進程,發揮市場的調節機制,政府慢慢地要轉變職能,改變管理方式,這是基本思想。」
此外,本次會議公報還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燕繼榮教授表示,原來政府更多強調管理,現在更強調治理這個新概念,是在中央文件里正式強調治理的核心價值。「原來強調加強管理的能力,是講加強政府的管理能力,往往一說加強政府的管理能力,就是加強政府的監管、管控,但現在強調是加強國家的治理能力。按照學術界的討論,治理的概念實際上包含共管、共治的含義。就是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共同來管理社會,是共管共治的概念,實際上是政府、社會和企業共同合作,共管共治。」
對於外界普遍關注的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有所涉及。公報說,中國將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法治中國,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查權。燕繼榮教授說表示,「現在等於重新確認這樣一個原則,特別是提到要保障基本人權,依法行政、依法施政,這些都很重要。這些總的目的是強調法治的權威性,它來自於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威,也來自司法機構獨立判案的這種權威性。
除了上述內容,全會通過的決定還從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以及黨的建設等方面全面規劃了未來中國改革的重點內容。
⑶ 政府治理現代化改革過程中,服務型政府以什麼為主導
政府治理現代化改革過程中,服務型政府以【社會職能】為主導。
服務型政府是和諧社會政府職能轉變的目標,它以公民本位、社會本位為指導理念,以服務為宗旨,向公民、社會和企業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並承擔服務責任,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時代背景相同,目標和方向也一致。同時,服務型政府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也是最重要的主體,而且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過程本身就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
⑷ 什麼是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依託
覺得黨治國基本路線是重要化的,依託當然是重要的依據呀
⑸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兩大重點是什麼
即創新和責任.
創新型政府可以說是本屆政府在"十三五"期間重點推動的政府治理目標.創新型政府的要義就是通過政府創新來推動企業、社會和科技等領域的全面創新.政府創新的要點主要是通過放權來給予企業和社會組織更多的空間,同時,政府也要進一步發揮引領和監督的功能.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的全面實行清單管理制度,制定國務院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擴大市場准入負面清單試點等,都是對政府的簡政放權,即通過減少政府的干預來增加企業和社會的活力.
在政府創新的基礎上,通過減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權,進一步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積極性.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並推動中國經濟進入質量時代,這就是李總理講的"成就創新大業"的要義.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簡政放權是政府創新的一個核心要義.需要指出的是,簡政放權並不意味著政府全面退出所有的領域,而是說政府在一些關鍵的領域要發揮引領和監管的功能.因此,這就引入了第二個關鍵詞--責任.
責任是本屆政府在"十三五"期間的一個內在重要目標.生態建設、保障民生和主動作為應該是李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的責任政府的三個重點.
第一個內容是美麗中國,也就是環境保護的問題.由於近年來關於環境污染,特別是霧霾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所以李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這一問題多次強調.李總理在這個問題上坦言政府工作還遠遠不夠,強調要"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並制定了比較明確的年度計劃,例如年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別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明顯下降等.在這一部分的報告中,李總理用了"鐵腕治理"的表述,這也反映政府在責任問題上的擔當.最後李總理特別強調,治理霧霾人人有責,貴在行動、成在堅持,打好藍天保衛戰,更需要全社會的不懈努力.
保障民生則體現在一些重要的領域,如食品葯品的監管.李總理強調要嚴而又嚴,把好每一道關口,因為食品安全直接涉及到人民群眾的生命.保障民生的另一個重點領域是安全生產,李總理使用的詞是"人命關天,安全至上".報告還提出了多項關於保障民生的具體建議,例如當李總理提到一個具體建議,即在年底取消手機國內長途和漫遊費的時候,引起了代表們雷動的掌聲.具體的民生保障措施對政府的信譽有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李總理在報告中的另一個表述是"民生是為政之要",這也反映了政府的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伴隨著反腐敗工作的進一步深入,一些官員開始採取不作為的方式來消極看待自己的工作職責,因此報告中特別強調了"干字當頭","主動作為".
因而,創新和責任分別是政府治理這個硬幣的兩個方面.創新是政府的積極行為,通過創新激發企業和社會的活力,來推動整個國家治理向更為現代化的方向發展.而責任則幫助政府守住底線,使得人們更加信任政府.李總理還特別強調政府要帶頭講誠信,通過解決影響國計民生的問題,從而讓人民群眾更有獲得感.在創新和責任的合力之下,國家治理現代化一定會邁上一個
⑹ 如何准確理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 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們 黨提出的全新理念,標志著我們黨對回中 國 特 色社答 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境界。
社會主—義是一種新 生的社 會制度,還處在實踐和發展的初期。怎樣治理社 會主義社會這樣全新的社會,世界社 會主義歷史上沒有成功的經驗,只能在實踐中探索。馬 克思、恩格斯沒有遇到全面治理一個社 會主義國家的實踐,他們關於未來社會的原理很多是預測性的;列寧在俄國十月革 命後不久就過世了,沒有來得及深入探索這個問題;蘇聯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實踐經驗,但也犯下了嚴重錯誤,沒有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黨在全國執 政以後,不斷探索這個問題,雖然也發生了嚴重曲折,但在國家治理體 系和治理能力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重大成果,改 革開放以來的進展尤為顯著。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 族團結,同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不斷出現動亂局面形成了鮮明對照。這說明,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是好的,是適應我國國情和發展要求的。
⑺ 運用經濟生活的知識,說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政府應該如何交出滿意的答卷
從經濟生活的角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國家在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強宏觀調控,需要國家堅持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⑻ 如何准確理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2、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我們黨探索社會主義社會治理取得的最新成果,其視野寬闊、內涵豐富、指向明確、意義深遠,自提出就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3、從治理主體角度講,有效的治理,突出強調社會公共事務的多方合作治理;
4、從權力運行角度講,有效的政府治理,必須合理定位政府職能;
5、從組織結構角度講,有效的治理,必須以科學合理的政府組織結構為基礎。
⑼ 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致力於全面深化改革而提出的總目標之一,是立足於中國實踐與國情而提出的自身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
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
(9)政府治理現代化擴展閱讀: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在明確的國家治理思想指導下,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面臨著增強國家統一性、推進國家均等化、提高國家創新性、促進國家法治化和基層社會自治等多項重點任務。為此,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國家治理實踐,集中體現為整合條塊、化解失衡、供給動力、克服阻力、提高活力和參與全球治理的過程。
一是加強國家整合。
強有力的國家整合能力,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礎,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國家整合,既包括實現、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也包括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交通體系、統一的市場體系、統一的司法制度,形成一整套標准統一的規則體系和治理體系。實現這些領域的有效整合,需要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建設一支穩定的軍事力量,凝聚社會共識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增強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
二是促進均衡發展。
從社會層面而言,國家治理的目標就是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社會成員提供均衡普惠的社會服務和良好秩序。十八大以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則和國家治理的重要原則。在國家治理的制度和能力建設過程中,我國將進一步引導和協調更多的資源、人才、資金、管理、技術等要素投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中去,努力縮小不同群體間的實質性差距,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三是推動法治建設。
法治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和現代國家的主要標志,體現為現代國家治理的一整套規則體系和有效治理能力,具有運行成本低、實施效果好的特點。通過不斷完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現代法治體系,建立健全統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有力提升社會整體法治意識,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進程。
四是釋放社會活力。
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顯著標志。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不斷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其本質在於政府向社會放權,釋放社會自我調節、自我約束的活力。在社會基層,網路化的社會治理模式不斷涌現,社會企業、非營利性組織成為參與公共事務、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力量,社工、社區、社會聯動格局正在形成。
五是創造多種民主形式。
十八大以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以完善發展,權力監督與制約實效明顯增強,地方被賦予更多的立法許可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制度平台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在加強政治協商、民主監督方面進一步完善制度規定,提高各個界別參政議政的能力和實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維護團結進步、促進共同發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六是廣泛參與全球治理。
習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使世界成為一個日益緊密聯系的整體,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國家治理的持續有效,為參與全球治理提供了更加雄厚的基礎;而參與全球治理所帶來的紅利,成為中國國家治理不斷改善的動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