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飛甲的取景寺院
㈠ 峨眉山的資料
位於中國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境內,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勢陡峭,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山上的萬佛頂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
峨眉山處於多種自然要素的交匯地區,區系成分復雜,生物種類豐富,特有物種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亞熱帶植被體系,有植物3200多種,約佔中國植物物種總數的1/10。
峨眉山還是多種稀有動物的棲居地,動物種類達2300多種。
山路沿途有較多猴群,常結隊向遊人討食,為該山一大特色。
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構成了峨眉山歷史文化的主體,所有的建築、造像、法器以及禮儀、音樂、繪畫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濃郁氣息。
山上多古跡、寺廟,有報國寺、伏虎寺、洗象池、龍門洞、捨身崖、峨眉佛光等勝跡,是中國旅遊、休養、避暑目的地之一。
峨眉山為蝕余山,介於北緯29°16′-29°43′,東經103°10′-103°37′之間,為邛崍山南段余脈,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體南北延伸,綿延23公里,面積約154平方公里,主要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4座山峰組成。
山的中、下部分布著花崗岩、變質岩及石灰岩,山頂部蓋有玄武岩。
峨眉山-樂山大佛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峨眉山古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峨眉山為主體的峨眉山景區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1)龍門飛甲的取景寺院擴展閱讀:
峨眉山地貌按塑造地貌方式,可分為侵蝕地貌(峨眉山區)和堆積地貌(峨眉扇狀沖洪積平原);按成因可分為構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和冰川地貌等。
1、構造地貌
峨眉山主體地質基礎為南北向短背斜,四周為斷裂所圍限,系「褶皺斷塊山。
」東南面有峨眉逆沖大斷層,與峨眉山背斜斜交切割,斷距甚大。
金頂三峰,就是沿峨眉山大斷裂而抬升,並經過長期的重力崩塌,強烈的流水切割,侵蝕殘留下來的峨眉山背斜西翼的一個單面山,東陡西緩。
2、流水地貌
峨眉山位於中國多雨區,流水侵蝕作用十分活躍,切割深度可達1000米,相對高峨眉山地貌峨眉山地貌差達2649米,山高、谷深、溝長,谷源幾近分水嶺,山下為峨眉扇狀沖洪積平原,故屬深切中山區。
由於峨眉山區地殼自新生代以來,不斷地間歇抬升,河流的下切侵蝕作用十分顯著,河谷狹窄幽深,形成龍門洞深峽、白雲峽「一線天」嶂谷、范店「一線天」嶂谷、兩河口深切(嵌入)河曲以及流水差異侵蝕形成的——「普賢石船」等流水地貌景觀。
3、岩溶地貌
在峨眉山區,特別是二峨山和四峨山區,碳酸鹽岩層廣布,累計厚度達2000餘米,且被縱橫交錯的斷裂穿插、切割。
沿斷裂帶裂隙十分發育,岩層破碎,為山區的地下水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4、古冰川地貌
川西山地分布著現代山嶽冰川,在第三紀更新世冰期中,冰川分布范圍更為廣泛。
從冰蝕地貌和冰磧地貌資料來考,足以證明古冰川地貌在峨眉山的存在。
作為冰蝕地貌的冰川槽谷——「U」形谷的殘跡在峨眉山及其周圍分布廣泛。
龍門峽上方、黑龍江一線天嶂谷上方、萬年寺到清音閣、白龍江上游、自雷洞坪到蕨坪壩上方,均有兩壁直立的「U」形槽谷。
5、扇狀洪積平原
峨眉山麓系為沖洪積扇連成的坡積裙。
峨眉平原主要由源於峨眉山的峨眉河及其支流符汶河與臨江河等搬運的物質堆積而成,與其北面的夾江平原、彭(山)、眉(山)平原、成都平原連成一體。
6、剝蝕夷平面
峨眉山曾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新構造運動較為活躍。
由於不均衡的相對升降,形成數次地層沉積間斷,在峨眉山區的地貌形態中,有幾個較為顯著的夷平面,標志著間歇抬升中的侵蝕基準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峨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