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的踢土特產的電視劇
㈠ 血色浪漫是什麼樣的故事
名 《血色浪漫》
主人公出生年代 上世紀50年代
主創人員 導演:滕文驥
編劇:都梁
演員:劉燁 孫儷等
劇情回顧
《血色浪漫》講述的是當年的一個特殊群體:以鍾躍民為代表的一群50年代生人幾十年的人生沉浮,描寫了他們從學生到插隊、到當兵、到回城直到今日商品大潮的獨特經歷及愛情故事。
主創解讀
滕文驥認為該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真實地反映中國從「文革」到90年代的歷史變更:「我當時拿到《血色浪漫》本子的時候就很沖動,從『文革』到下鄉插隊再到當兵,這些我都經歷過,因為我也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這一代人現在都是棟梁,但反映他們這段時光特別是深入其情感和內心世界的影視作品並不多。他們外表嬉笑怒罵、玩世不恭,實際上他們很痛苦,因為他們心中的理想始終沒有泯滅。這和現代青年的玩世不恭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經歷了許多沒有遇到過的第一次,他們追求許多有先鋒感的東西,都會遇到打擊,都會以失敗告終,但時代的發展卻離不開他們。」
滕文驥說:「『文革』那段,包括這批孩子當時那種狀態,例如拍婆子、打架、還有冰場上,都是我那時候看到的和經歷過的;後來陝北插隊那段,也是我比較擅長的;再後來的當兵及現在這種狀態都是我經歷過,或者接觸比較多的。所以我覺得這個戲很真實,也是創作人員很真誠地面對很真實的生活所反映出的一部電視劇。」 滕導認為《血色浪漫》能火是因為這部戲給50年代人帶來一些享受,或者是一些感觸、沖動和撞擊。
演員答疑
問:怎樣找到當年知青的感覺?
劉燁:在拍《血色浪漫》的時候經常會跟父母聊起他們當年的知青生活。有一次,我父親說到曾經扛著一個大箱子走了十個多小時山路去趕火車,這在我們現在的年輕人看來是不可想像的,但我覺得父親在說的時候卻是帶著一種幸福感;包括我母親,在回憶過去經歷時臉上也總是充滿了陽光的感覺。這些父母以前所經歷過的事給我不少的創作靈感。鍾躍民表面嬉笑怒罵,實際上心中的理想並未泯滅;他重情卻不痴情,生活對於他來說,只有過程而沒有目的;他下過鄉、當過兵、賣過煎餅、做過白領、蹲過監獄、開過飯館,最終選擇了去可可西里……
戲外故事
一位素不相識的軍長一定要請導演滕文驥吃飯,說自己就是當年捅「小混蛋」(劇中一混世魔王,有多條人命在手)的那人。還有一位深圳市委領導,點名要滕文驥到深圳去一趟。結果,這位領導為的就是在飯桌子上和滕文驥暢談一下《血色浪漫》觀後感。
劇中時代符號
信天游
陝北的信天游是《血色浪漫》的魂,只有苦難民族日積月累的凝練才會有陝北民歌的悲涼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上山下鄉
《血色浪漫》中老三屆給人的印象是:誠實、熱情,但是他們崇拜、熱衷於毛澤東,毛澤東的一句話在他們心裡就是一萬句,他們積極地響應毛澤東的號召,上山下鄉。毛澤東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按語中指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此語日後成為上山下鄉運動的最著名口號。凡是當過知青的人聚到一起,盡管以前並不相識,還是覺得特別容易溝通,特別有話說,大家將這歸結為因為有共同的「知青情結」。
經典對白、旁白
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帶著最初的激情,追尋著最初的夢想,感受著最初的體驗,我們上路吧。
網友熱評
褒:「《血色浪漫》彷彿給我帶回了我的青春時期。電視劇中鍾躍民他們穿著將校呢,騎著錳鋼車成群呼嘯著『拔份兒』(顯威風)。他們『拍婆子』(與女孩搭訕),在天橋、月壇打群架,在『新僑』、『老莫』胡吃海塞。但是最終也沒有能夠避免那一代人共同的命運:下鄉、當兵、回城,經歷各自的人生悲喜。我是『老三屆』的,當年對新社會有著滿腔熱忱、對毛主席無限崇敬,後來我們這撥人就選擇了上山下鄉的知青生活。最苦的活是刨高粱茬和玉米茬。沒干過農活的學生們拿著钁頭,蹲在地上一點點地刨著,一天下來滿手血泡。我們北京去的知青們天天晚上在一起互相鼓勵,就像鍾躍民他們一樣。」
貶:「改革開放前人們對待感情非常單純,不像劉燁(最新動態、個人檔案)扮演的『情聖』鍾躍民那樣油嘴滑舌。總體來看劇中的人物缺乏時代感,言談舉止不像那個年代的做派,一味調侃而沒有反映出那一代人的真實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