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態治理工程
『壹』 城市河堤治理內容是什麼
1、城市河道治理的水利基本要素
從傳統水利角度來講,河道治理過程重點要關注水位、流速和雨水入河口高程3個因素,這3個因素直接影響河道治理的成敗。河道設計水位要依據城市防洪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來確定,同時,要使雨水入河口內頂高於設計水位。城市河流流速是河道設計的一個重要參數,一般城市河流流速不宜太快或太慢。河道水位與流速可以通過沿途閘壩進行調度控制。
2、城市河道斷面的選擇
不同河段的河道功能不同,可選擇的河道斷面有很多,如矩形斷面、梯形斷面、復式斷面等。由於城市用地緊張,因此河道的空間布局受到多重限制。採用矩形、梯形斷面設計可提高濱水地帶的土地利用率,但豐水期與枯水期水位波動大,且硬性護砌切斷了河流水體與河岸間的物質能量交流,景觀和生態效果上表現不佳。城市河道整治過程中的斷面選擇是區域景觀結構選擇的過程,構成景觀的要素數目、類型、大小、形狀和外貌特徵對生態客體的運動特徵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進而影響系統的整體功能。
河道斷面設計重點考察標准洪水的影響范圍,根據土地條件盡可能預留較寬的河道寬度,再根據河道基本的水量水位關系設計河道河槽和灘地分布比例,這樣不僅可滿足城市河道景觀設計的空間需求,而且可在極端天氣條件下起到緩沖作用,提高城市河道行洪能力。
3、城市河道景觀設計
城市河流是一個線性系統,要根據線性工程的特性和經濟可行原則,選擇適宜的設計尺度,其景觀設計的核心是基於生態原理引導城市河道與周邊生態系統良性運行,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力促進系統有機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策略上面,需要盡可能滿足多尺度多目標的景觀需求,了解區域居住者、辦公者、旅行者不同時期(如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間點等)的需求差異。同時,設計者要用發展的角度思考自然系統自身的變化和發展過程,運用適宜的人工干預引導自然系統向著有利的方向發展。例如,河道在自然狀態下產生的水生生物群落和水陸兩棲生物群落,會逐漸演化成一個復雜的「水生一水陸兩棲一陸生」生態系統,考慮到系統發展帶來的景觀變化,應在設計階段做出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
對河道濱水空問的規劃設計是當前城市景觀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同單一的水域治理不同,濱水空間規劃以生態理論為指導思想,將影響河道與濱河生態的所有問題(如防洪、堤岸、灘地、植被、水生生物等)加以考慮,制定綜合規劃,從而達到恢復水域生態穩定性的目的。
4、城市河道生態環境與景觀效益
河道生態恢復意味著河道及濱水地帶生態功能的恢復,能夠支撐河道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和衍生。一般來講,河流廊道的生態功能主要有棲息地功能、通道作用、過濾和屏障作用、源匯作用等、.在河道治理過程中,硬質襯砌形成的堤岸可認為是人工廊道,根據人工廊道的距離一效益分析,隨著距離的延長,其經濟效益逐漸降低,而自然廊道的環境效益會隨著距離的延長而逐漸提高。其中,存在一個平衡點,在這個長度條件下,人工廊道的經濟效益和自然廊道的環境效益大致相當。這反映了城市河道通過適度的人工干預,可以揚長避短,也可以解釋為適度的局部襯砌可以提高防洪效益,對區域公共與財產安全起到積極作用。
城市河道生態恢復設計時,在河道的重要部位需要通過人工措施進行加固,對保障經濟效益並發揮環境綜合效益是有積極作用的。景觀生態設計需要了解景觀元素之間的連通性,避免降低景觀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考慮在影響生物群落的重點地段保留生境和廊道。在生態系統設計時,盡可能以本地植物為主,以降低外來物種入侵對生態系統的破壞作用。河床坡降設計應避免大跌水方案,充分考慮魚類洄遊和上下游雙向的物質、能量聯系。
『貳』 河道整治存在的工程技術問題有哪些
1.城市河道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城市河道作為整個城市微生態環境中最為重要的資源及環境載體,其整體質量差時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城市經濟、文化的健康發展。所以當前我國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正在不斷向高標准邁進,以便於城市河道可以充分發揮出休閑、娛樂、景觀以及生態等功能。現階段城市規劃中由於沒有城市河道予以足夠的重視與了解,導致一些城市在建設過程中出現不同程度擠占河道現象,這不僅會導致整個城市河道空間規模不斷縮小,同時也導致一些城市河道的行洪能力難以滿足城市發展要求,再者,部分城市規劃過程中為了提高城市空間內土地資源的規模,出現了部分河道被填埋覆蓋的現象,導致很多地區城市河道水面面積不斷縮小。部分城市在發展中由於受到自身經濟實力的制約,導致其工業污水與生活污水的處理能力難以滿足地區發展要求,這也意味著這部分城市要將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城市河道中,這也是造成部分城市河道水質迅速惡化的根本原因。最後,大部分城市都存在人為干預城市河流生態環境的現象,這不僅會導致一些城市中天然河道在其規劃中不斷喪失,同時也會嚴重破壞城市河道中生物多樣性的條件,最終導致整個城市河道的生態系統無法發揮出其應有的功能。
2.城市河道治理中的具體措施
(1)河道斷面規劃。城市河道在運行過程中具有行洪排澇、引水灌溉以及生態景觀等多種功能,所以在城市河道治理過程中要根據其所具備的功能來合理選擇河道斷面形式。設計人員一般要根據河道過流能力的需求來進行斷面設計,並在這個基礎上結合河道槽蓄能力來對其進行優化設計,這樣才能為廣大城市居民設計出內容豐富、佔地空間合理的河道斷面。再者,本文認為,設計人員在城市河道斷面設計階段應堅持生態水利的理念,不僅要確定其行洪排澇與引水灌溉能力可以滿足區域的實際需求,同時也要通過合理的河道斷面設計來為廣大城市居民營造一個綠色景觀,所以防洪工程與景觀設計相結合是城市河道斷面規劃中的關鍵原則。
(2)生態護岸工程。設計人員在生態護岸工程設計階段不僅要考慮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因素,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其能否滿足城市河道生態多樣性的需求。所以本文提出,設計人員可以採用固土植物護岸、植被型生態混凝土護岸、土工材料復合種植基護岸等多種生態護岸工程技術以保護生態。本文所提出的集中生態護岸工程施工技術在實施階段強調植物和生態材料的應用,在植物選擇上一般會以刺槐林、沙棘林以及金銀花等根系發達的植物為主要選擇,尤其是土壤整體固化護岸技術在具體應用中具有工期短、施工靈活、土壤穩定、抵抗水利剪切等優勢性能,應用該種護岸技術不僅可以徹底解決水土流失問題,也可以對城市河道土質河岸坡面侵蝕等問題進行有效控制,所以設計人員一般要結合城市河道實際情況來選擇最佳的護岸技術以保障河道暢通。
3.利用生物技術恢復水質
現代城市發展中一些人將大量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毫無節制地排放至城市河道中,進而導致大部分城市河道中都存在水體嚴重污染的現象,甚至造成部分城市河道開始出現發黑發臭的現象。該種情況下選擇使用物理方法或化學方法進行治理,不僅治理效果無法得到保障,同時也會導致整個城市河道出現二次污染。因此,本文認為,各地區應廣泛應用生物技術來對其水質進行恢復治理。現階段設計人員可以結合城市河道治理工程特點來選擇使用水生植物與微生物相結合的凈化方法:前者是利用不同生態類型水生植物的凈化能力及自然生長規律,通過建立漂浮、浮葉、沉水植物以及根系微生物等組成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來對水質進行凈化;在具體應用微生物凈化方法時主要是利用微生物自然降解功能,從而使整個城市河道水體通過應用該種技術。從而具備較強的自凈能力,可以對其水體內的有機污染物進行分解。
綜上所述,城市河道污染及規劃不合理對於城市微生態環境來說有著極其嚴重,的不良影響,所以工程參與各方應充分借鑒國內外相關領域的成功經驗與教訓,構建出一套實用性極強的工程技術體系,以確保城市河道治理工程的實施品質。
『叄』 在長江上修建水利工程,整治河道,架設橋梁,首先要考慮()A.泥沙淤積問題B.防洪要求C.生態保護
在長江上中游地區,由於濫伐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嚴重,中游地區的圍湖造田,導致湖泊蓄水量大減,在暴雨季節來臨之時長江容易引發洪澇災害.因此
在長江上修建水利工程,整治河道,架設橋梁,首先要考慮防洪要求.故選項B符合題意.
故選:B.
『肆』 河北滹沱河生態改造,石家莊到天津段河道治理真有這項目嗎
這個問題只有政府部門知道。老百姓不可能知道這些事兒的。如果定下來真的是。電視和媒體都應該報道。要想知道的話,在電視上多關注都行了。
『伍』 治理城市河道污水論文
優秀水文化可以促進人水關系的協調。在現代的水利和生態環境建設中也應當倡導水文化,現代水文化創立的基本原則是滿足現代人們對水文化的基本需求,反映現代人與水的關系、體現現代科技進步。 水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在人均水資源擁有量日益減少的同時,因水環境惡化所造成的水質性和功能性缺水現象亦日益突出,已成為突出的、全球性的共同的問題。早在上世紀初,歐美有些國家就關注水環境的污染,並且開始研究與防治。近幾十年來,各國為控制水環境污染進行了大量研究,並且耗巨資對有些主要湖泊和城市河道進行了大范圍治理。大量實踐證明,水環境的污染是可以治理的,但這種治理常常費時長及費錢多:國際上治理最成功的美國華盛頓湖,耗資1.3億美元,前後經過17年治理才達到目標;而面積僅1km2的瑞典的Frumman湖,費時22年,耗資90萬美元才治理完畢,等等。據於此,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尤其是近十餘年來,日本、美國、德國、瑞士等發達國家紛紛對以往的水環境治理思路進行反思,提出了生態治水的新理念,尊重河湖系統的自然規律,注重對其自然生態和自然環境的恢復和保護,使河湖的綜合服務功能能展現很好。 農業面源污水由於量大面廣,其治理難度不亞於點源,就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尤其是近年治理發展趨勢來看,主要採用生物氧化塘、人工濕地和土地處理系統等來進行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就具體的技術發展趨勢來看,生態/生物方法是修復水生態系統中最為推崇的舉措之一。這種技術實際上是對水體自凈能力的強化,是人們遵循生態系統自身規律的嘗試。而在具體的實施時,更趨向於多種技術的集成。具體由哪幾種技術集成,則需要根據目的水域的污染性質、程度、生態環境條件和階段性或最終的目標而定,亦即在實施前要對目的水域作系統周密的論證,而後制定實施方案,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大量實踐證明,以相應的實驗示範基地為平台,開展相應的應用基礎研究與新技術開發,同時引進異地實用高新技術進行本地化研究與示範,是條有利於快出成果並且直接將其轉化為生產力的可行途徑。如日本在琵琶湖和霞浦湖等建立了針對流域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的實驗示範基地,取得了環境教育、新方法和新技術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展示效果,為提高市民的環境意識和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水環境治理與水生態系統修復技術現狀 大量研究表明,對水域的水環境污染進行有效治理的前提是控制污染源,只有外源得到了有效控制,作為末端治理技術的水環境污染治理才能見效,不然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徒勞。通過大量研究與實踐,已明確水環境污染實際上是典型的生態問題,因此,在對污染水域進行治理時,用生態學方法使生態問題得到最終解決。近年,強調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甚至更加強調生態修復的作用。 從廣義上講,所有的生物處理都是生態修復。目前,國際上據原理已在使用的或已進入中試階段的污染水域治理與生態修復技術可分為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生態法三大類。其中的技術名稱包括底泥疏浚、人工增氧、生態調水、化學除藻、絮凝沉澱、重金屬化學固定、微生物強化、植物凈化、生物膜。(見表) 表 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技術分類及其適用范圍 技術分類 技術名稱 選用污染水域范圍 主要作用 物理法 底泥疏浚 嚴重底泥污染 外移內源污染物 人工增氧 嚴重有機污染 促進有機污染物降解 生態調水 富營養化,有害無毒污染 通過稀釋作用降低營養鹽和污染濃度,改善水質 化學法 化學除藻 富營養化 直接殺死藻類 絮凝沉澱 底泥內源磷污染 將溶解態磷轉化為固態磷 重金屬化學固定 重金屬污染 抑制重金屬從底泥中溶出 生物/生態法 微生物強化 有機污染 促進有機污染物降解 植物凈化 富營養化、復合性污染 污染物遷移轉化後外移 生物膜 有機污染 促進有機污染物降解 1、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是在水域污染治理過程中普遍採用的措施之一。這是因為底泥是水生態系統中物質交換和能流循環的中樞,也是水域營養物質的儲積庫和特殊的緩沖載體,在水環境發生變化時,底泥中的營養鹽和污染物會通過泥-水界面向上覆水體擴散,尤其是城市湖泊和河道,長期以來累積於沉積物中的氮磷和污染物的量往往很大,在外來污染源存在時,這些物質只是在某個季節或時期內會對水環境發揮作用,然而在其外來源全部切斷後,則逐漸釋放出來對水環境發生作用,包括增加上覆水體中的污染物含量和因表層底泥中有機物的好氧生物降解及厭氧消化產生的還原物質消耗水體溶解氧等,並且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維持對水環境的影響。因此,一般而言,疏浚污染底泥意味著將污染物從水域系統中清除出去,可以較大程度地削減底泥對上覆水體的污染貢獻率,從而起到改善水環境質量的作用。 底泥疏浚技術據原理屬物理法分類技術。外移內源污染物,這是底泥疏浚技術主要作用所含有的內容。就疏浚技術現狀來看,主要包括工程疏浚技術、環保疏浚技術和生態疏浚技術等。就技術的成熟度和採用率而言,其中的工程疏浚技術居首,環保疏浚技術是近年開發並且已進入大規模採用階段的成熟技術,生態疏浚技術則是最近提出並且在局部實施的新技術。 就實施疏浚技術對水環境質量的改善效果來看,由於工程疏浚技術以往主要是用在為了疏通航道、增加庫容等目的而進行的疏浚,長期的實踐證明其效果欠人意;環保疏浚是以清除水域中的污染底泥、減少底泥污染物向水體的釋放為目的的技術,其效果因此明顯優於工程疏浚技術,而有較高的施工精度,能相對合理的控制疏浚深度,能較大幅度地減少疏浚過程中的污染是環保疏浚技術的特點;生態疏浚是以生態位修復為目的的技術,以工程、環境、生態相結合來解決河湖可持續發展,其特點是以較小的工程量最大限度地清除底泥中的污染物,同時為後續生物技術的介入創造生態條件。 然而,據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實踐,就特定的水體而言,是否需要對其底泥進行徹底的疏浚,或者疏浚到什麼程度,還需要進行細致周密的研究論證,並且應做到視區域的污染程度、性質和疏浚目的而定,不宜一概採用,因為大規模的底泥疏浚不但需要大量資金來支持,而且被清除的污染底泥的最終處理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2、生態調水 生態調水是在敏感水域普遍採用的水環境污染治理措施。生態調水的目的和方法是通過水利設施(閘門、泵站等)的調控引入污染水域上游或附近的清潔水源沖刷稀釋污染水域,以改善其水環境質量。 生態調水的實際作用主要體現在: ◆ 將大量污染物在較短時間內輸送到下游,減少了原區域水體中的污染物的總量,以降低污染物的濃度; ◆ 調水時改善了水動力的條件,使水體的復氧量增加,有利於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 ◆ 使死水區和非主流區的污染水得到置換。 生態調水技術據原理屬物理法分類技術。通過稀釋作用降低營養鹽和污染濃度,改善水質,這是生態調水技術主要作用所含有的內容。然而,生態調水技術的物理方法是把污染物轉移而非降解,會對流域的下游造成污染,所以,在實施前應進行理論計算預測,確保調水效果和承納污染的流域下游水體有足夠大的環境容量。 3、人工增氧 人工增氧是在治理污染河道中較多採用的措施之一。這是因為污染嚴重的河道水體由於耗氧量遠大於水體的自然復氧量,溶解氧普遍較低,甚至處於嚴重缺氧狀態,此時河道的水質嚴重惡化,水體自凈能力低下,水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人工增氧能較大幅度地提高水體中溶氧含量。 人工增氧的結果: ◆ 能加快水體中溶解氧與臭污物質之間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的速度; ◆ 能提高水體中好氧微生物的活性,促進有機污染物的降解速度,這些作用對消除水體臭污具有較好的效果。 人工增氧一般適宜於在以下二種情況下應用: ◆ 為加快對污染河道治理的進程; ◆ 作為已經過治理河道中的應急措施。 人工增氧技術據原理屬物理法分類技術。促進有機污染物降解,這是人工增氧技術主要作用所含有的內容。 4、植物凈化 植物凈化技術據原理屬生物/生態法分類技術。污染物遷移轉化後外移,這是植物凈化技術主要作用所含有的內容。相對於物理法和化學法而言,生物/生態修復技術的提出較晚,而生物/生態修復技術發展僅僅是近十多年前才開始的,尤其是其中的植物凈化技術是近年來才開始得到重視。植物凈化技術的最大優點是可以通過植物的吸收吸附作用,降解、轉化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繼而通過收獲植物體的形式將有機污染物從水域系統中清除出去,因此,可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與此同時,植物的存在為微生物和水生動物提供了附著基質和棲息場所。某些植物的根系能分泌出克藻物質,達到抑制藻類生長的作用,龐大的枝葉和根系成為自然的過濾層,能截獲大量的懸浮物質等,對水生態系統的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特性亦能產生重要影響。 作為完整的水生態系統包含種類及數量恰當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具體地說包括水生植物和魚、螺、蝦、貝類、大型浮游動物等水生動物,以及種類和數量眾多的微生物和原生動物等。其中,水生植物是水生態系統中的初級生產者,其不僅是水體食物網的重要成員,同時在水體溶氧供應、營養循環中其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作為水體結構角色,還為其它水生動物提供生存空間和產卵棲息地。 水生植物技術用於生態修復階段,其主要作用: ◆ 凈化微污染的水體,即通過其的吸收吸附作用,降解、轉化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而使水質得到進一步改善; ◆ 作為水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員為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提供場所和食物。 水生植物尤其是其中的浮葉和沉水植物在污染嚴重的水體中因生境條件不具備,因而難以成活,而修復水生態系統時有水生植物的介入,生態系統就能修復。 所以我們要發展科技,才能更好的保護環境
『陸』 生態河道治理的介紹
生態河道治理是指在河道陸域控制線內,在滿足防洪、排澇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通過人工修復措施促進河道水生態系統恢復,構建健康、完整、穩定的河道水生態系統的活動1。
『柒』 河道治理需要什麼資質
河道治理分為幾塊,河道整治需要水利方面的資質。
生態河道治理是指在河道陸域控制線內,在滿足防洪、排澇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通過人工修復措施促進河道水生態系統恢復,構建健康、完整、穩定的河道水生態系統的活動。
治理步驟:
1、定生態河道治理的目標。
2、定生態河道治理的利益相關者。
3、析人類活動對河道功能的影響。
4、別河道的主要天然資產和主要間題。
5、定生態河道治理的優先次序。
6、定保護資產和改善河道的策略和措施。
7、定優先河段後,列出保護和改善這些河段重要資產的所有方法。
8、定生態河道治理詳細而可度量的目標
9、析目標的可行性。
10、定修復工程的詳細計劃。
11、計修復工程的評估方案。
12、組織修復工程的實施。
13、證修復工程的實施,需要制定時間進度表,進行明確的任務分派,落實資金來源,組織項目評估。
14、實施修復工程。
(7)河道生態治理工程擴展閱讀:
①河道治理治理要上下游、左右岸統籌兼顧;
②治理依照河勢演變規律因勢利導,並要抓緊演變過程中的有利時機;
③河槽、灘地要綜合治理;
④治理過程根據需要與可能,分清主次,有計劃、有重點地布設工程;
⑤對於工程結構和建築材料,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節省投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
網路—河道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