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罪孽爸爸出海
⑴ 明朝南踢越南北揍蒙古,被泰國奉為神明的總督是哪位
據說明朝中期的潮汕地區,流傳著這么一個民間故事。說是一個父親每天出海打魚,兒子纏著爸爸也要去,可是父親很快發現,只要帶著兒子出海就看不到魚蝦的影子,必定是空手而回;而自己一個人去就能滿載而歸。一定是兒子太晦氣,父親這樣想。
一天,兒子偷偷上了父親的船出海,和以前一樣,一條魚都打不上來,連小蝦米都看不到,父親登時火大,摞起兒子就給扔下海去。可還沒到家,父親就後悔不迭,等哭天抹淚到了家,竟然發現兒子正在床上睡覺呢!原來,這孩子是白虎星轉世,小蝦小魚見之唯恐不及,才使父親每網必空。而南海龍王看到「白虎星」掉進大海,因知其日後定會為明朝建功立業,忙派蝦兵蟹將把小孩護送回家。
這雖是人們杜撰的帶有神話色彩的故事,但故事中的小孩——翁萬達確如龍王所知,日後為明建功立業——南踢越南北揍蒙古,成為被明世宗褒獎為「文足以安邦,武足以戡亂」的「嶺南第一名臣」。
翁萬達,字仁夫,廣東潮州府揭陽縣(今屬汕頭)人,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生於一個清貧之家,父親希望他能考取功名,對他管教甚嚴。而翁萬達也勤勉好學,飽讀詩書。28歲那年,他得中進士,從此平南掃北,宦海沉浮。
一、男兒立志出鄉關
步入仕途後,翁萬達離開家鄉,先後任廣西司主事,廣西司員外郎,山東司郎中。為官之初,他監督稅收,秉公辦事,不徇私情,對於政策的利弊大膽上言;有豪強敢不守法,都逃不過翁萬達的嚴正懲罰,因此他以「廉法著稱」。
因為工作出色,嘉靖十三年(公元1533年),翁萬達升任為梧州知府。梧州地處邊防要地,又是漢人與少數民族雜居,民風兇悍,特別難以治理,翁萬達上任後,以治學致其根本,大力興辦學校,有空自己也各處講學,帶動起一股學習風潮,士人學風為之一振,風俗亦有好轉。
他體恤民情,組織百姓興修水利,勸課農桑;對待騷擾勢力卻毫不手軟,在梧州四年,翁萬達「恩威並著」聲名遠播。這時,正趕上安南(今越南)莫登庸父子篡位,還勾結廣西土官反叛朝廷,大明決定南征。在這次事件中,翁萬達展示出自己非凡的軍事才能。
嘉靖十七年,明世宗列舉莫登庸十大罪,派兵部尚書毛伯溫、兩廣總兵仇鸞遠征安南。而要處理安南事務,勢必牽扯到廣西土司。知梧州四年,翁達達積累了豐富的事務經驗,毛伯溫推薦其為征南副使。對於南征一事,他提出「重兵威懾,撫剿兼施,迫其乞降」,這一方案立刻得到禮、兵部的認同,被定為朝廷的國策,翁萬達也成為廣西一路前線的指揮官。
莫登庸本是安南黎朝的重臣,趁著主幼國危之時篡位登基。正在得意,得知大明派兵來征,絲毫沒有一點懼怕,反而暗中勾結廣西兩個土官,賄賂財物,讓他們提供情報。翁萬達得知情況,認為若要征服莫登庸,必先斷掉「內線」。徵得上司同意後,他施計逮捕兩個土官,進而控制了這兩個土司部落。
緊接著,又暴發斷藤峽侯公丁之亂,翁萬達施計穩住侯公丁,再誘捕殺之。後兵分多路乘勝追繳,經月余,終於平定斷藤峽叛亂。而隨之而起的九司反叛,也被翁萬達順勢平定。
圖:翁萬達像
南征北戰的翁萬達是有明一代屈指可數的重要軍事家,威望遠播,在泰國,他就被譽為「英勇大帝」,立祀祭拜。改革家張居正也特別推崇翁萬達,贊其:「(世宗朝邊臣)僅僅推公屈一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