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大都市區治理

大都市區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3-16 18:34:17

⑴ 為什麼要繼續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1、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明確提出了優化經濟發展空間的戰略目標,旨在通過重塑經濟地理格局,完善區域發展政策,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

強調要繼續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級區域發展新戰略。

2、通過重塑經濟地理格局來彰顯國家戰略,不僅是中國應對國內外復雜經濟形勢變化的重要戰略舉措,也是支撐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3、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相容並相互促進,以便在更大的范圍內尋求資源的優化配置,拓展進一步發展的戰略空間,是重塑世界經濟地理格局的重要發展趨勢。

(1)大都市區治理擴展閱讀:

在新常態下重塑經濟地理格局的區域發展新戰略,還需要著重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准確理解重塑世界經濟地理與中國區域發展戰略格局演變之間的內在聯系。

要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轉型放到重塑世界經濟地理格局和全球治理模式轉變這一全新的國際背景當中來考察,通過重塑經濟地理版圖實現主體功能區規劃與國家區域發展新戰略的完善結合。

二、准確理解全球治理模式變遷與中國第二波全球化改革紅利之間的關系。

要從全球治理模式變遷這一國際背景出發,探索新常態下中國如何通過第二波全球化獲取改革紅利。

同時,要通過理論演繹來理解美國次貸危機如何引發全球治理模式的演變和新興經濟體的快速崛起,通過第二波全球化改革紅利實現全球價值鏈(GVC)向全球創新鏈(GIC)的戰略轉變。

三、准確理解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與國家區域發展新戰略支撐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

從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這一國內背景出發,探索中國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模式。不僅要從理論上廓清如何通過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來選擇支撐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新戰略區域,而且要客觀評價這些區域在支撐中國未來經濟發展中的歷史地位。

四、准確理解行政中心與經濟中心職能可分離下的大都市圈協調發展的戰略問題。

在大都市圈的行政中心職能與經濟中心職能相互分離之後,基於不同的公平標准和效率標准,應當有不同的福利補償手段與之對應,並且功能定位及戰略協調措施也應當是因地制宜的。

五、准確理解戰略性區域治理模式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的內在機制。

新型城鎮化與城市群的創新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是雙輪驅動的關系,關鍵是如何做好產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聯動與協調,包括新型城鎮化與地區產業分布的協同與耦合。

⑵ 為了加快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國家採取了哪些戰略舉措(至少兩例)

一是要加強頂層設計,從全國一盤棋的高度,分析不同區域城市群發展的經驗教訓,使區域的協調發展更符合新發展理念的要求。
二是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減少「有形的手」的干擾。
三是要充分發揮城市的整體功能布局,謹防過度依靠房地產開發實現城市發展,導致城市群建設淪為「造城運動」。
四是要加快推進相關配套制度的改革,使資源要素配置更符合不同城市發展的需要。
五是要加快打破行政區劃邊界,使城市群內不同城市之間更多依靠經濟紐帶形成連片發展格局。此外,還要充分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城市群發展經驗教訓,及早預防和治理城市群發展中的「大城市病」。

⑶ 大城市病的治理,重點是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 對還是錯

例如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發展過度膨脹,出現了交通堵塞、環境污染、住房擁擠、人口過多等問題,被稱之為「大城市病」。未來大城市發展應該採取多中心組團式,以避免或緩解大城市病的發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採取空間調整的策略。過去的城市發展模式是「單中心,攤大餅」,城市是發展中心,周邊是居住區,大家早晨往中間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擁堵,並產生熱島效應。如果改變城市發展方式,如採取多中心組團式發展,在城市之外構建一個中心,建設城市新區,成為另外一個組團,這就和單中心分開並形成互補,熱島效應也能夠解決。所以,未來大城市發展應該採取多中心組團式。第二,在發展中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比如,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擴大,應該把製造業、重化工業逐步轉移出去,重點發展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一般情況下,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城市病」也都會緩解。比如原來倫敦的大霧、紐約的案件頻發、東京的環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的表現,但這些城市生態環境、社會治安已經得到不斷的改善。第三,大城市的發展要和周邊城市採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產轉移到小城鎮。大城市之所以膨脹就是因為人口密度過大,城市管理也容易出現各種問題。第四,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傳統城市化走的是一條「拼土地、拼資源、拼成本」的道路,隨之帶來了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環境污染嚴重、城市管理水平粗放等系列問題,新型城市化道路正是對傳統城市化所產生的一系列「城市病」的反思和糾偏,是遵循科學發展觀的城市化發展道路。所謂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統籌兼顧為原則,以民生幸福為方向,以新型工業化為基礎,遵循工業化與城市化、農村與城市、人口與城市協調發展的城市化規律,倡導建立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社會參與的城市化機制,著力推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集約型、可持續的城市化模式。在新型城市化過程中,強調布局上必須科學合理,功能上必須宜居宜業,品味上必須特色鮮明,產業上必須高端化,管理上必須精細化,執行上必須落實到位。

⑷ 我國實施大都市發展戰略存在的制約因素

對大都市區的治理既是創新大都市區行政管理體制,促進我國城市化與區域發展的必然要求,又是推進我國行政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方面,但尚處在探索中的大都市區治理機制,在其發展進程中出現諸多制約因素。不過,站在全球視野來看,目前我國大都市區治理進程中遭遇的瓶頸之困,英美等一些發達國家也曾遇到過。
中國大都市區治理的制約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以東部沿海地帶的開放城市為龍頭,我國大都市區迅速成長起來。大中型城市內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拉動了區域內與區域間生產、運輸以及消費,使得城市極化功能得以顯現,中心城市對區域內其他部分的影響力不斷增強。然而,在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都市區不斷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治理瓶頸日漸凸顯,嚴重製約著我國大都市區的持續發展。
1.區域治理理念滯後。
由於當前我國在大都市區建設和管理中,主導思想仍是「重建輕管」和「單一式」的管治理念,即注重管理的「硬體」(城市基礎設施),輕視管理的「軟體」(人文環境和人的素質)。(1)「重建輕管」會導致投資效益低下,建設項目無法發揮作用,城市功能難以充分體現,其具體表現為:城市管理投入與建設投資增長的比重呈大幅度下降趨勢;因管治滯後導致建設好的設施得不到很好的維護。
(2)管治理念的「單一化」,主要表現為:把「發展」單純地理解為經濟增長和物質性擴張;把「管治」理解為政府單一主體的行為,並以行政性行為為主導。「重建輕管」和「單一式」的管治理念,已遠遠不適應國家、市場、政府之間各個層次的各種需要,也不能積極回應大都市區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2.區域治理主體單一。
在大都市區內,缺乏真正行使區域協調性職能的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獨立性又不強,治理主體「權」、「利」界限不明。對於一個面積和人口都極為龐大的都市區來說,如何做到統一管理,實現利益整合,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根據治理理念,政府、非政府組織、企業、公民均是大都市區治理的主體,但是,在我國,非政府組織、企業、公民目前也只是理論上存在的治理主體,要受到政府的嚴格管制,缺少自主性。實際上,政府是唯一的管理主體,相對於其他主體在治理權利享有上的匱乏狀態,政府的權力處於一種過度飽和的狀態,所以政府官員就可能出現權力的「尋租」。此外,行政區域分片分塊、各自為政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礙了資源的自由流通,遏制了大都市區發展的動力。
3.行政管理制度障礙。
在我國,地區間條塊分割嚴重,各級行政區自上而下行成層次狀體系而缺乏橫向協調機制,這給大都市區各發展單元間的有效協作帶來了巨大障礙。
(1)自上而下的行政體制。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的行政體制呈現出圍繞上級政府的高度分割型,這給大都市地區多市鎮政府間的協作,帶來了制度性的障礙。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特殊的行政管理體制是「市管縣」,這種體制決定了我國的城市管理內容龐雜,從城市自身的治理,到對縣域經濟的指導以及領導農村地區村民自治,還要負責轄域內的思想教育、組織管理等等。政府職能復雜,一方面會導致政府機構膨脹,行政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會使城市政府無暇有效探索市、縣的合理發展道路,行政效率下降。此外,通過地級市來統計區域城市化水平,往往會得出大大高於實際水平的結果,這不僅會誤導我們對大都市區真實情況的了解,而且會對大都市區體制的探索起到揠苗助長的消極作用。
(2)幹部任用體制。我國「對上負責」的幹部任用體制,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獨特的府際關系,即「相互阻隔的橫向關系」和「相對順從的縱向關系」。這種縱向管理機制體現到大都市區的治理方面,帶來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會導致行政資源的浪費,造成城市政府管理的不經濟性;二是造成政府管理的低效率,城市(大都市區)政府很難依靠單純的行政手段有效解決日益龐雜、層出不窮的城市問題,甚至使一些問題成了久拖不決的難題。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中國大都市區管治中特別強調建立更高層次協調機構的原因所在。
4.政府協調職能缺位。
過去,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資源流動主要表現為縱向上的流動,政府機構以及政府職能也是按照自上而下、科層式的模式建構起來的,它適應了計劃經濟體制下集中力量發展重點經濟的需要;現在,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別是在經濟高度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升的大都市區內,資源和產品需要在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間自由流動,不能有地域間的人為阻礙,在制度方面要求實現平等競爭,遵循同一的市場規則,這呼喚政府職能由管治、管理向服務、協調轉變。此外,隨著大都市區的發展,一部分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具有規模經濟效益,需要跨越各個城市的管轄區域提供服務;各城市間面臨著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等共同問題,需要彼此合作進行應對。然而,由於政府職能的轉變並非是一蹴而就的,正處於轉型期的我國政府,其職能仍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體制,在服務與協調方面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缺位問題。
此外,行政經濟區與大都市區發展間的矛盾,也是我國大都市區治理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行政經濟區是指在既定的行政區劃范圍內,由行政區劃對區域經濟的剛性約束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經濟現象,是我國區域經濟由縱向運行系統向橫向運行系統轉變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區域經濟類型。改革開放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應中央權力下放與市場經濟走向活躍的要求,地方政府承擔起搞活地方經濟的職能。在目前的城市行政組織和管理體制下,各城市從追求自身發展出發,極易滋長地方本位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人為設置行政障礙,畫地為牢,使城市之間的經濟關系逐漸離散,導致各城市均以行政區域為界,相互封閉,建立起「小而全」的經濟體系。可見,「諸侯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理念正好背道而馳。正如劉君德先生所講「中國大都市區行政組織和管理矛盾的實質是各種利益的沖突」,它限制了區域經濟增長極的生長和區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極大地抑制了大都市區的持續發展。

⑸ 為何說城市發展的同時需要治理大城市病

近些年,一線城市被「大城市病」困擾,准一線城市也正在或即將面臨大城市病,比如產業發展不夠均衡、公共資源分配不均、環境污染、可持續發展潛力不足等,專家表示,城市發展的同時需要治理大城市病。

最後對於一些人口擁擠的准一線城市,應疏散中心區的公共服務,推動公共服務的空間均衡配置,轉變城市發展的空間戰略,將離心疏散確立為未來主要的空間發展方向。

希望城市發展的同時,大城市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理!

⑹ 西方國家大都市治理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一、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理論背景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西方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陷入了一場空前的危機之中。具體表現為:政治上,民眾公共需求的不斷增強與政府的軟弱無主動形成了鮮明對比,政治冷漠與政治沖突並存;經濟上,政府對社會的全面干預造成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降低,高福利造成了政府的巨額財政赤字;社會方面,吸毒、犯罪、失業等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政府在這些問題面前幾乎束手無策,社會整合程度大大降低。所有這些都呼求人們對政府的角色和職能進行反思,要求政府對自身行為方式進行重大調整。豍在此背景下,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的政府治理理論和模式應運而生。它主張將政府治理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將私人企業的管理方法和經驗引入公共部門,通過組織與管理的再造來提升政府的服務品質,從而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深刻影響下,許多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相繼進行了政府改革運動,並將其作為行政革新的主導性思想之一。哈佛大學的卡馬克對世界上123個國家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公共管理改革研究發現,80%的國家進行了公共管理改革,如表所示:表1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公共管理改革如上可見,新公共管理對世界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公共管理起源於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並逐步擴及到其他西方國家。

二、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實踐(一)西方政府體制內的改革實踐1.轉變政府職能,決策與執行分開。在新公共管理理論思潮的影響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於1998年宣布批准《改善政府管理:下幾步》改革方案,到1995年英國中央政府各部門的執行機構已經達到97個,在執行機構工作的公務員已經達到27.7萬人。豎荷蘭中央政府於1990年發起了「大效率」的改革,促使政府執行事務進一步自主化。與歐洲國家相比較,紐西蘭執行機構化的改革較為徹底且成效顯著。機構改革後,紐西蘭中央政府有17個政策部、11個提供服務的部門,還有3個部門兼有政策和服務兩種職能。豏2.精簡機構和人員,改革公務員制度。美國柯林頓政府時期對傳統文官制度進行了改革,包括調整文官的管理機構、削減管理人員,廢除不必要的管理法規、放鬆管制及改革職位分類制度和工資制度等。1979年上台執政的撒切爾夫人對文官制度也進行了一次大的改革,主要是精簡文官隊伍,向非特權化方向發展。總之,西方各國政府在精簡機構,減少公務員數目上都取得了顯著地成效。英國中央機關公務員1979年為75.2萬人,到1974年減到53.3萬人;紐西蘭由1984年的8.8萬人,減到1998年的3.3萬人;澳大利亞從1990年至1997年,公務員減少25.7萬人;美國從1993年至2000年聯邦政府裁員27萬餘人。豐此外,為提高公務員的政治回應性,各國也相應設置了公務員系列。1981年加拿大設立了高級公務員之後,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也設立了高級公務員系列,英國於1996年也創立了高級公務員的組織層次。

三,放鬆規制,健全政府內部運行機制。放鬆規制是新公共管理思想的一個主要特徵,也成為西方各國所倡導的行政改革的主題之一。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影響下,西方各國掀起了以放鬆規制,健全政府內部運行機制為基本取向的內部管理改革運動。1998年3月,美國各聯邦機構刪除了大約64萬頁的內部規制,刪除了大量聯邦規制,縮小了審批事項的管理范圍。日本政府從1977-1994年進行了十多次大小不等的放鬆規制的改革,進一步減少了政府對微觀經濟的干預,發揮了市場的調節作用。澳大利亞政府於1985年在放鬆規制方面也採取了措施:下放審批許可權;廢除失效的、過時的審批條例;明確界定不同行政層級的條例審批許可權。

四,調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實現分權與權力下放。在新公共管理運動影響下,1982年法國進行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關系的大調整,這一改革主要內容集中於擴大地方政府的權力。如1984年轉交了交通運輸、社會活動和司法等方面的許可權,1985年轉交了教育、文化和環保等方面的許可權。豑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進一步加大了地方分權的力度。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尼克松執政時期,推行分權化改革,實行「新聯邦主義」,並公開宣布將權力、資金和責任轉向人民。

五,借鑒和引入企業管理方法和技術。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影響下,西方各國政府紛紛借鑒和引入私營企業的管理方法和技術,如紐西蘭在1988年開始推行「政府部門法案」為藍本的改革;加拿大於1990年發表題為「加拿大公共服務2000」的政府改革指導性綱領;美國於1993年成立「國家績效評估委員會」。這些改革都深受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影響,即發揮市場機制在公共服務領域中的作用,積極借鑒私營管理的技術和方法,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

西方政府體制外的改革實踐

  1. 調整政府與企業的關系,營建政企間的夥伴關系。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影響下,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普遍調整了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具體來說,調整政企關系,實現公共服務市場化的途徑主要有:推行私有化、公私合作等形式。1979年,英國撒切爾政府在調整經濟政策、民營化、公共服務承包等為內容的政府改革時,採取國有企業私有化形式,並鼓勵公私競爭。1979年美國聯邦政府新政部門用於向承包商購買公共服務的經費是230億美元,到1989年則為480億美元。

2.調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推行公共服務市場化。20世紀90年代美國總統柯林頓倡導的「再造政府」運動的原則,就是建立「社區服務」,即授權社區居民直接參與社區相關的教育、衛生等公共事務的決策權與參與權,擴大社區在提供服務與管理上的作用。此外,西方國家非營利組織作為社會的第三部門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它在彌補市場失靈及政府能力不足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共服務市場化推進了社區、非營利性機構在參與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過程中與政府的互動關系,促使政府角色由「劃槳」轉向「掌舵」。

3.密切政府與公眾的聯系,營造「顧客導向」的行政文化。新公共管理認為,政府的職責就是根據「顧客」的需求提供優質服務,以顧客驅動機制增強政府的回應性,以滿足社會公民多樣化的需求。英國撒切爾政府時期提出了公眾是顧客,政府為顧客服務的原則,梅傑政府時期進一步提出「顧客導向」的觀點,並以憲章的形式把政府公共服務的內容、標准、責任等公之於眾,要求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美國柯林頓政府時期開展了「重塑政府運動」,提出了「顧客導向」的原則,並力求創造一個少花錢多辦事的政府。此外,紐西蘭、澳大利亞、德國、法國、荷蘭、瑞典等國家在行政改革過程中也都相應提出了「顧客導向」的服務理念。

三、對我國政府改革的啟示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內掀起的一場以新公共管理為導向的政府改革浪潮,這股浪潮最終演變為一種國際性趨勢,對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供了示範效應。調整政府職能結構,最大限度發揮和提升政府能力以求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成為各國政府改革的共同願景。理論思想是沒有國界之分的,西方國家改革的實踐給我國行政改革提供了啟示和借鑒。

1.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思想觀念的轉變是推行政府改革的前提和基礎。理論思想的醞釀成熟為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在經濟全球化高度發展的當今時代,傳統的行政管理理念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政府必須打破傳統的管理模式,借鑒和引進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樹立以人為本、顧客至上的執政理念。

2.強化立法,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政府順利實施改革的保障。我國是一個法治化國家,眾所周知,法治化之下的政府權力是有限權力。政治學家戴維.伊斯頓這樣認為,公共權力具有對價值的稀缺資源進行權威分配的功能。然而,我國政府及其公職人員實施的公共權力「實質上是公共利益的分配過程,公民所得到的公共利益來自於政府,但直接決定誰享有公共利益的則是政府的公職人員。」艷從西方政府改革的實踐中可以看出,英國、美國、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等國家在改革實踐中紛紛推出了相關法律作為推行改革的保障,在法律的護航下,西方政府改革收到了顯著的成效。因此,在我國行政體制改革過程中必須有完善的法律為依託。

3.重組流程,提高效率。追求效率是政府改革的出發點。新公共管理主張建立「企業家型政府」,西方政府在實踐中也體現了這一理念,就管理方式上而言,西方各國政府紛紛借鑒和引入私營企業的管理方法和技術,對政府管理方式進行重新整合即政務流程再造,電子政務的推行則是提高效率的集中體現,也是政府管理領域的一種新趨勢。因此,我國在建設服務型政府過程中應積極推行電子政務,通過服務流程再造提高行政效率。

4.找準定位,轉變職能。重新界定政府角色,轉變行政職能這是政府改革的核心和關鍵。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政府改革逐漸對政府進行了角色的重新定位,放鬆政府管制。比如英、美、法日、瑞典等國政府陸續放鬆了對航空、鐵路、能源、電信、銀行等行業的管制,實行政府職能市場化、公共服務社會化,尋求政府與市場、企業、社會的均衡點。我國在政府改革過程中也要以政府職能轉變為重心,將政府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交由市場去做,政府要無為而治;將那些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治理的事情,政府應有所作為,要建立起多元互補機制。

⑺ 如何有效治理大都市區

這個問題很大,要從多種角度進行治理才可以。

⑻ 如何加快治理大城市的霧霾污染

毋庸置疑,根治霧霾,亟須科技的力量介入。在宏觀層面,國家需要從工業布局、經濟轉型、產業調整等方面進行調整,但具體到每一個針對霧霾治理的措施,「無科技則難言成功」。加快產業調整,需要大力發展高科技,並對傳統生產的工藝進行改進;減少機動車尾氣污染,固然可以通過搖號限行加以控制,但也需通過技術進步降低機動車尾氣排放量;縮減工業燃煤和火電,更須對煤炭進行脫硫處理,並盡快發展新型替代能源……可以說,要將空氣中的PM2.5的含量盡可能降低,讓霧霾散去,藍天重現,科技大有可為,科學家大有可為,中科院大有可為。
當前,中科院已經建立了完備的霧霾監測站。目前已在全國布設了由40個站(點)組成的大氣污染化學聯合觀測網,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中科院將繼續完善觀測體系,並將利用立體觀測、實驗模擬和數值模擬手段,開展大型聯合觀測研究。
此外,中科院還在生態中心成立了整合現有相關研究基礎條件和設施、集研發與系統集成為一體的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研究基地——「大氣污染控制中心」。其研究方向包括大氣污染物源辨識;大氣污染數值模擬與協同控制方案;污染物監測關鍵技術和設備研製;重點污染物控制技術研究等多項內容。

⑼ 如何加強特大城市精細化社會治理工作

一、深刻理解「社會治理精細化」的背景
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今天,社會結構分化和利益需求多樣化給社會治理帶來巨大挑戰。然而,受到行政領域粗放式管理思維的影響,不少地方政府習慣於運用籠統的、模糊的處理方式進行社會治理,表現為管理浮於表面,標准化程度較低,工作不到位等,導致「大概差不多」、「最後一公里」等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這使得政府既投入了成本,又無法收獲預期的治理效果。
與此同時,我們已經進入「體驗政治」時代。「體驗政治」的突出特點是:首先,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是否滿足了民眾的需求,實際效果好與否,評判的對象是民眾,民眾根據自身的體驗來評判。很多時候,雖然一些領導幹部學歷高、能力強,常常「5+2」、「白加黑」,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非常驕人的成績,但往往吃力不討好。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在於,盡管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卻沒有能夠恰到好處地了解並且改善群眾的體驗,老百姓的用戶體驗並不好。其次,民眾的體驗更加偏重於「小事」。民眾的體驗更加深切地來源於自己家小事和不公正是否得到解決。因為這類的事是人民群眾自己家的事,這種體驗感或痛感非常地強烈。也許讓辦事群眾多跑一兩次冤枉路對於某些部門來說是小事,但群眾對這樣的小事的感受卻遠遠深過對gdp增長的感受。因此,政府在做好大事的同時,更加關注群眾的小事,讓群眾有更好的體驗,是當前政府的重要任務。
五中全會提出的「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正是要通過把社會治理做「細」、做「小」,從而改變以往粗放式和經驗化的管理思維,改善群眾的體驗。
二、准確把握「社會治理精細化」的基本內涵和要求
「精細化」的理念最早由日本企業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之後推廣到其他國家的企業乃至政府管理領域。精細化管理是通過規則的系統化和具體化,運用程序化、標准化和數據化的手段,使組織管理各單元精確、高效、協作和持續運行的管理方式。與傳統的粗放式、唯經驗的社會治理模式相比,精細化的社會治理要求在充分尊重科學規律和運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實現社會風險的精準研判、社會需求的精準回應、社會矛盾的精準調控,進而推進社會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強調的是,「社會治理精細化」不能僅局限於以追求效率為目的的流程再造、結構優化等技術變革,還需在治理過程中倡導人文關懷,追求更好、更精緻生活狀態。社會治理精細化是剛性管理與柔性服務的結合。
社會治理精細化有三個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粗放式」治理思維轉換。精細化治理不追求顛覆式的改革,而是著重於細微內容深化和方式完善,為達到更高層次的治理狀態進行積累。同時,克服「官本位」思想所造成的對上負責而不對下負責的弊端,塑造服務理念,重視人文關懷,以實現「人」的需求作為公共政策制定和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改善民眾的用戶體驗,做到「不以善小而不為」。二是管理服務細節化。要求把社會治理做「細」、做「小」,緊緊圍繞著人,就是圍繞人的生活、人的生活質量做文章。「做細」,就是社會治理從人們的日常生活做起;「做小」,就是社會治理著眼於小問題,就是從小事情做起,比如養老、社區治安和社區環境。三是執行框架標准化。這是政府社會管理精細化的關鍵,有了標准才能使管理者和服務提供者的工作明確化,才能將細致的管理理念通過具體的操作規范落實到實踐層面,才能對管理行為和服務效果提供有效的監督和評判依據,促進治理成效的不斷更新。
總的來看,社會治理精細化既要求提供普遍的標准化的服務,又要針對特殊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這就對管理和服務的細節化和標准化提出雙重要求。
三、努力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
落實五中會全提出的「社會治理精細化」要求,首先要在理念上變自上而下的垂直管控為重視基層的協同治理,突出基層群眾的需求導向,做到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努力做到「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讓群眾「少跑一趟路、少跨一個門檻、少走一道程序」,把簡單的帶給群眾,把復雜的留給政府,讓群眾在家裡小事上有更好的客戶體驗。理念創新是社會治理創新的源頭,要將重視「細節文化」的行政理念和治理思維作為一系列技術化、標准化、細節化社會治理的前提。
其次,從管理和服務標准化的視角出發,剔除不必要的行政事務和流程,簡化行政程序;形成強制各部門接納認可的格式化、標准化的統一作業標准,促成規范行政;通過建立信息互聯平台,破除參與治理各方的信息鴻溝,減少溝通成本。在這方面佛山市禪城區推行的「一門式」服務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再有,發揮基層社會的社會創新前沿陣地優勢。針對當前社會治理存在的縱向深度不足,服務難以到位的問題,可以利用基層進行有限成本「試錯」的途徑,激發民間的創造性與積極性,不斷嘗試、調整,逐步完善當下社會治理的漏洞。注重發揮社區委員會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重視社區群眾組織橫向溝通的協調作用。
當然,社會治理精細化可以在更多領域實施。比如在公共安全、食品葯品監管等領域實施標准化的流程再造,通過細節性的制度安排,科學防範每個環節的風險;在相對成熟的區域性、行業性綜合管理信息平台的基礎上,加大數據整合力度,提高智能化水平,打造「互聯網+」的社會治理新模式。社會治理精細化是一個不斷推進和完善的過程,本身就蘊含著社會治理的不斷創新、協調、共享理念。

⑽ 那些大城市治理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地方

曲阜利用孔子故里和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優勢,把發展城市文化、培植城市個內性、突出容城市特色,作為重要的資產來經營,使城市這份國有資產不斷升值,實物資產比5年前翻了兩番,使曲阜成了外商投資的熱點。其實現在很多城市,都有可以深挖的本地歷史人物。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