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秦淮河道整治

秦淮河道整治

發布時間: 2021-03-16 17:59:58

❶ 不要情懷,要秦淮河中的秦淮河是什麼意思

秦淮河相傳是秦始皇為了破金陵(南京)之王氣而開鑿的。在其上最古老的「長干橋」旁,公元前400多年建造了最古老的城池---越城,是越王勾踐所建。

從南朝開始,秦淮河兩岸酒家林立,氣氛奢靡,無數歌船往來河上,許多歌女寄身其中,輕歌曼舞,絲竹飄渺,王孫公子流連其間,佳人故事留傳千古,比如李香君、董小宛都是後世傳名的秦淮佳麗。一時燈紅酒綠,紙醉金迷。所以唐朝詩人杜牧寫了「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忘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首著名的《泊秦淮》來描述當時六朝金粉,醉生夢死的景象。

明朝時秦淮河畔更加繁華,明太祖朱元璋又下令元宵節時在秦淮河上燃放小燈萬盞,盛況空前。史書記載「秦淮燈船之盛,天下所無。兩岸河房,雕欄畫檻,綺窗絲障,十里珠簾」 清朝著名小說《儒林外史》中也寫道:「(南京)城裡一道河,東水關到西水關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水滿的時候,畫船簫鼓,晝夜不絕。」

其實秦淮河歷史悠久,遠遠不只是因一首《泊秦淮》而成名的。

這秦淮河相傳是秦始皇為了破金陵(南京)之王氣而開鑿的。在其上最古老的「長干橋」旁,公元前400多年建造了最古老的城池---越城,是越王勾踐所建。

這一帶又叫「長干里」,李白曾有一首著名的詩「長干行」就是描寫這里的,其中「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幾句更是膾炙人口,而且還發展了「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等著名成語。

沿古河道向西又有古石頭城遺址,仍是三國時的城防工事,諸葛亮經過這里時曾寫下了「鍾山龍蟠,石城虎踞」的名言,所以南京又有「石城」的別名。

六朝時,秦淮河更成為文人騷客聚會的勝地,兩岸的烏衣巷、朱雀橋、桃葉渡都紛紛入詩,文彩風流傳於後世。

到近代由於戰亂不斷,秦淮河漸漸淤塞,解放後開始疏通整治,近年來更精心修葺,南京市政府規定在秦淮風光帶內的所有建築物全部都要按照古秦淮風格設計,無論是修舊還是建新,都要遵守這一規則,重現了當年白牆黑瓦,飛檐翹角的特色,成為江南古建築的代表。

❷ 六合區滁河整治新集段支流河道如何治理

南京「雨花台礫石層」,早就引起地質學家們的注意和研究了。從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地質學家們發表了一系列研究論文,指出南京「雨花台礫石層」是南京晚新生代重要地層之一,它是古長江及其支流古秦淮河、古j除河的沉積物,屬於河流沉積相。 為了說明問題,我把幾位專家、學者的觀點,直接引錄如下: 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系教授李立文認為:南京附近古礫石層主要形成於距今1000萬到300萬年的晚第三紀到早第四紀地質年代。早更新統礫石層有下蜀土覆蓋,中新統礫石層位於玄武岩之下,上新統礫石層夾於上下玄武岩之間。所以說,南京附近古礫石層,是多層、多時代的沉積,各個礫石層的岩性特徵有所不同。 南京大學地質系康育義副教授認為:南京古礫石層分布很廣,是長江中下游沿岸特殊的產物。遠至湖北宜昌,近到鎮江等地都有它。以南京為例,雨花台礫石層卻是不同地質年代的幾套砂礫石層的混名。最早的一套形成於新第三紀的中新世(大約在1000萬年以前),它分布於江寧和江浦縣,叫洞玄觀砂礫層或浦鎮砂礫層;第二套廣泛分布在六合縣境內,叫六合砂礫層,形成於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初期(大約500萬年前後)。第三套分布在六合的黃岡、馬集一帶,叫黃岡砂礫層(大約400萬年前的上新世)。最後一套才是真正的雨花台砂礫層,距今已有300萬年的歷史了(上新世末)。由於河道不斷變遷,這四套古礫石層時而相互重疊,但更多的各自分開,獨辟蹊徑。 江蘇省地質礦產局第一地質大隊工程師李鐵民認為:雨花台礫石層的礫石,之所以品種豐富,與礫石的補給源有關。補給源遠,滲合作用大,含量即貧;補給源近,滲合作用小,含量即豐。雨花台的上源地區,是寧蕪火山岩盆地及六合、盱眙火山地區,有含原生瑪瑙的火山岩產出,並被古長江及其支流古秦淮河、古滁河剝蝕搬運沉積於雨花台、六合、江浦等地第四紀砂礫層中,南京地區砂礫層富含瑪瑙,其近源補給是第一重要因素。 從以上三位專家、學者的研究中,使我們明白了雨花台礫石層的形成過程,形成年代及其特徵,以及礫石的來源。 從礫石的來源看,由於存在近源的補給源,礫石的磨損程度相對減小,因此,有些礫石,並未完全磨圓,呈現出不規則的有稜角的幾何形狀。反過來說,這些具有幾何形狀礫石的存在,更證明雨花石中確實有不少「土著居民」。 1991年3月30日,《新華日報》發表一篇題為《南京雨花石來源有新說》的報道稱:省地礦局科技人員提出,雨花石已有1000多萬年歷史,而長江貫通才200至300萬年,從而否定了「搬運說」,肯定了「近源說」。我以為,如果這一論點能夠成立的話,只能否定「遠源說」,而不能否定「搬運說」。既然承認雨花石大多數是被磨圓的卵石,就必然存在「搬運」過程;即使近源的也存在「搬運」。再說,長江「貫通」才200到300萬年,那麼,沒有「貫通」以前,上游的水是怎樣入海的呢存在不存在比長江更早水系呢退一步說,即使長江「貫通」於200到300萬年,那麼「雨花台礫石層」最晚也是形成於100萬年到300萬年之間,正好與長江「貫通」的地質年代相吻合。因此否定「遠源說」論據不足。這一學術問題是值得研究的。 曾經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認為流水不可能把千里外的石頭搬運到南京附近沉積下來。 回答是肯定的。自然力的巨大威力,往往是人們難於理解的。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不妨引用幾個實例。 1956年9月24日,龍卷風捲走了上海浦東江邊上一個三四層樓高、重十一萬公斤的儲油桶,拋落在120米遠的地方;還把一座三層教室大樓吹塌、一座鋼筋水泥大樓削去一角。象這樣大的風力,在歷史上、在世界各地均有記錄,把房屋、大樹、牲畜和人,捲入空中,拋向他處。用「飛砂走石」一詞,遠不能形容其威力。這是風力搬運石頭。 再看冰雪。秘魯境內的瓦斯卡蘭峰,海拔6768米,1970年5月31日發生地震,冰帽從懸崖下落到冰川盆,頓時騰起冰雪粒的蘑菇雲,同時向外溢出巨量冰雪流,挾帶著懸崖上的碎石、泥土,激起世界上最大的冰川泥石流,總量三千萬立方米。它沿著河谷以每小時三百公里的速度,瘋狂地往下沖,產生了氣浪和石雨,把重達三噸的岩石拋到六百米以外。它還翻越一百米高的分水嶺,席捲了嶺下的容加依城,造成兩萬多人亡。這是冰雪流造成泥石流搬運石頭的威力。 冰川是大自然的雕塑師。加拿大勞倫高地,在200萬年前,覆蓋2000米厚的冰層,它流動時,推走了前緣地面的土壤、石子,一直帶到了美國中、西部地區。美國北部新英格蘭地區的表土層,被冰川推移,沉積在康涅狄州沿海地區,形成了長島。第四紀冰川時,巨大的冰川刨削著地層,大量的白堊、小石塊和砂子被帶到島附近,逐漸堆積,形成高聳地面的自主丘陵。這是冰川的威力,可稱為「移山填海」了! 地球曾經經歷過多次大冰期,第四次冰期是最近的一次,持續100多萬年,形成全球性的大冰期。我國的長江流域也不例外,冰川把被風化剝蝕的礫岩凍結成冰塊,形成「冰役」,載著石頭,沿長江滾滾而下,到入海處的下游沉積下來。古長江的入海處,在今鎮江附近,離南京很近。所以說,雨花台礫石層的礫石,是風力、水力、冰力等自然力的綜合作用,搬運沉積而成的。

❸ 秦淮河是溧水的母親河,為打造秦淮河風光帶,現有一段河道整治任務由甲,乙兩工程隊完成.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❹ 范蠡築城與秦淮河建設是在什麼時期

公元前473年,那還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命手下謀臣范蠡去古金陵江上鎮建築新城。

范蠡千里迢迢來到江上鎮,此時的江上鎮地處淮水的東面。范蠡經過實際勘探,他最終確定在古長干里之南約800米處築城。這里地勢較高,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公元前472年,一座壯觀的新城就在這里矗立起來了。新城周長1000多米,佔地面積60000多平方米。城的東南側有一扇大門,名叫「望國門」。城內建有范蠡府第。因新城是范蠡所建,故稱「越城」,又稱「范蠡城」。

越城是後來南京地區有確切可考年代的最早古城,是後來南京城建設的開端。

至公元前333年,戰國時期楚國國君楚威王又在清涼山開始築城,稱為「金陵邑」或「石頭城」,自此這里稱為「金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統一的秦帝國,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改金陵邑為「秣陵縣」。

金陵是千年歷史文化名城。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時期都建都於此,先後經歷了39帝,共332年,史稱「六朝」。其後,南唐、明代朝廷也曾建都於此,歷史文化十分深厚。

淮水又稱「小江」,本名「龍藏浦」,有兩個源頭:一個源頭是東源,源頭在句容城北的寶華山;南源在溧水東南10千米處的東廬山。東南兩個源頭在方山附近匯合,全長約110千米,流域面積達2600多平方千米。

傳說秦始皇東巡到會稽,當他巡行至天印山時,陪同的幾個望氣術士,見四周山勢險峻,地形險要,就對秦始皇說:「金陵有天子氣」。

為了破壞金陵的「王氣」,秦始皇就命令鑿開方山疏淮水,以泄王氣。

古代地理學文集《輿地誌》這樣記載:

秦始皇時,望氣者雲「江東有天子氣」,乃東游以厭之,又鑿金陵以斷其氣。

從此以後,淮水被稱為「秦淮」。

據史料記載,在東吳時期,對秦淮河進行了大量開挖整治。

245年,東吳國君孫權派校尉孫勛率30000屯田兵開鑿崗瀆,與原有的江南內河相連接,溝通了秦淮與太湖流域之間的交通航道,使三吳地區的物質不需逆江而上便能運來都城建康,建康就是金陵。

秦淮河是六朝宮城南面的天然屏障,是軍事防守的要沖。在東吳時期,為了加強防禦,從江口緣開始築堤,稱「橫塘」,並夾淮立柵,稱為「柵塘」。

秦淮河北岸建有大航門,大航門正對吳宮城的南門。南面大航門的淮水上建有大航橋,史稱「吳南津大橋」。在東晉時期,又在秦淮河南北兩岸設有籬門56所,稱「效門」,又稱「籬門」。

從東晉時期至陳時期的兩三百年間,秦淮河上曾先後建有24座浮航,稱為「二十四航」。浮航中最有名的是朱雀航、驃騎航、丹陽後航、竹格渚航等,均在秦淮河上。

378年,在晉孝武帝時期,尚書僕射謝安為皇帝建設新宮時,在朱雀門重樓上修建了高大城樓。

新城樓最上層叫「朱雀觀」,兩只銅孔雀懸掛門頭上,木雕的龍虎置於門楣左右,樓內彩繪藻井。整個建築秀麗精美,蔚為壯觀。

480年,設置了六門都牆,仍稱「籬門」,其中南籬門、三橋籬門均在秦淮河南岸。

秦淮河既是六朝都城南面的門戶和軍事要沖,也是重要的交通運輸線。秦淮河東通吳會,西達長江,都城范圍內匯入秦淮河的水系有落馬澗、青溪、運瀆。

據史籍記載:「金陵之水以淮為經。」秦淮河與青溪、運瀆互相溝通,形成了六朝時期都城的水道網系。

六朝時期的秦淮河,流量很大,河面很寬,朱雀航處的河面就有130多米寬,四方的貨物都可以經秦淮河運至建康。皇宮所需的糧食、物資,從秦淮河經運瀆,可以用船直接運抵宮城。

秦淮河經青溪與珍珠河、進香河諸水系相連。水路運輸的暢通便利,既適應了六朝時期經濟發展的需要,又促進了京都的工商業繁盛。秦淮河沿岸有大市小市100多個,交易十分興旺。

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在《三都賦》中的《吳都賦》對此做了生動描述:

水浮陸利,方舟結駟,唱棹轉谷,昧旦永日……樓船舉帆而過肆,果布輻輳而常然……貨殖之選,乘時射利,財豐巨萬。

937年,南唐建都金陵後,把城牆跨修在秦淮河兩岸,秦淮河及其兩岸經濟繁盛地區都圈入了城內。從此金陵城中心南移,其范圍為:南至聚寶門,北至北門橋,東至大中橋,西邊至水西門。

南唐時期又在後來的東水關處,建了上水橋。又在後來的西水關處,建了下水橋,引秦淮河水自上水橋入城,經鎮淮橋、新橋至下水橋出城。這段河道長約10千米,因此稱之為「十里秦淮」。

秦淮河被圈入城內,成為金陵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十里秦淮及其兩岸與南唐都城中軸線相交叉,構成了金陵水陸繁華之區。

至1034年的北宋時期,在秦淮河畔,建設了祭祀孔子的文宣廟,後來改稱為「夫子廟」,還建了彝倫堂,就是後來的明德堂。

南宋期間,很多建築在秦淮河沿岸修築起來,很多名士慕名來此,並寫下了許多歌頌秦淮的詩詞名篇。

明代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建都於金陵,並取名叫「南京」。

明王朝用了21年時間建設都城,城牆用巨磚砌成,城周30多千米。通濟門、聚寶門、三山門在原來城牆的原基上重建,城門都是四道門券,為秦淮河增添了宏偉壯麗的景色。

明成祖朱棣在聚寶門外修建大報恩寺,用了16年時間建成,周圍達4000多米。同時,在大報恩寺內費時19年建成了九層琉璃寶塔。此外,明王朝在南京還新建了不少建築。

清朝時期,秦淮河兩岸也陸續建設了很多建築,秦淮河及其兩岸達到了鼎盛時期。

❺ 秦淮河的水利概況

秦淮河幹流治理
1949年後,對秦淮河流域開展了治理工作,治理原則是:上游丘陵山區以蓄為主,擴建水庫,做到洪水年滯洪,旱年蓄水灌溉;中下游擴大排水出路。結合引江灌溉。因秦淮河穿越市區,無法拓寬河床,只能開辟入江新河。1949年-1958年間,秦淮河流域的整治工作以聯圩並圩修防洪堤為主要內容。郊區將清江、江東、茶亭、沙洲等圩田合並成一個4萬余畝的大圩,以便縮短堤防和加固堤防。1959年-1969年間,對秦淮河的治理除防洪為主外,同時增加了引、提江水灌溉的新內容。1959年為攔蓄秦淮河水,建武寧門節制閘,設計行洪能力為450秒立方米。1959年武定門紅旗抽水站建成,為雙向灌排兩用站,設施能力為46秒立方米,水泵揚程3.5米,保證了上游百萬畝農田的灌溉用水,1978年秦淮河流域遇特大乾旱,該站抽江水4.53億立方米,佔全流域抗旱提水問題的78%,大旱之年保證了農業的豐收。70年代後,主要治河工程是開挖了秦淮新河及河口樞紐工程。河口樞紐工程包括節制閘、魚道、抽水站、船閘等工程。70年代開秦淮新河,全長18公里,由東山鎮向西切鐵心橋分水嶺。經西善橋沙洲至金勝村入長江。
句容河整治
宋慶元年間(1195~1200年),縣民許椿捐資起築黃埝土壩,渚積水利,灌溉民田。元至正七年(1347年)到明洪武十年(1377年),自黃埝河至縣南橋能通舟楫。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句容知縣茅一桂曾議開句容河自鋪頭(今北山水庫)至下三岔之間,建閘三四重,蓄水灌溉通舟楫。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南京工部尚書丁賓准開秦淮河道,上抵句容市城南門。民國24年(1935年)江蘇省建設廳遴員疏浚秦淮河句容段長6.9公里,後因山洪暴發,沖毀攔河壩而停工。
1955年冬,對句容河初步拓浚。1977年秋,從縣城東南郊直插兆文山、杜家山之間,經方便村大彎向南,至石人頭南接周岱老河。於1978年完成,並完成橋涵等配套工程,國家投資經費299.3萬元。為沿河兩岸環城、石獅、三岔3個鄉的兩萬余畝農田的排洪、引灌以後發展航運打下基礎。
溧水河治理
自江寧縣西北村至烏剎橋,河道長14千米。烏剎橋以上有一干河、二干河、三干河3條支流。20世紀60年代起,按河底寬50米、堤頂距250米、底高2.5米~3.0米、行洪流量每秒800立方米標准治理。1966年冬,溧水、江寧、句容3縣組織7000多民工疏浚石臼湖口至石壩段天生橋河。至1971年,共完成土石方53萬立方米,其中石方5萬立方米,河底高程達到3.5米。
1969年冬,江寧縣銅山公社組織3000多民工治理三干河下游段,廢除反修橋至王家圩段6.5千米老河,開新河入一干河,將沿河6個小圩合並成1個面積萬畝的大圩,名為五圩,縮短防洪戰線10千米,完成土方130萬立方米。1972年,建成天生橋套閘和跨河橋梁,投資54萬元。1974年冬,溧水區組織萬余民工治理三干河上段,從西橫山水庫至反修橋段,廢老河,開1條長11千米的新河。同年冬至1975年春,溧水區組織萬余民工治理二干河竹山至常時橋段,裁彎取直、拓寬、疏深河道18.5千米,建成配套橋、涵、閘35座。1977年起,一干河開挖戴家崗、朱家塘兩處切嶺,長1.6千米;裁彎取直、拓寬沙河口至一干河、三干河河口段河道;裁彎取直、拓寬一干河、三干河河口至二干河河口段河道。興建農橋3座、排澇站12座、涵閘7座。1979年冬至1980年,江寧縣裁彎取直、拓寬祿口公社新村至西岔、周崗公社船閘至朱公村、湖熟公社龍德橋、龍都公社秦淮4段河道,封堵溧水河萬壽圩段西岔,擴建烏剎橋,新改建排灌站15座、涵閘8座。1981年冬至1982年,江寧縣治理小新圩至陳家圩段,裁彎取直、拓寬河道。1991年大洪水後,溧水區切斷一干河穿越縣城老河,自縣煤氣站新開河至寶塔河口,新河長3.56千米。1992年6月12日竣工通水,興建公路橋2座、節制閘1座、涵洞9座、防洪牆1400米。
秦淮新河分洪道工程
1969年秦淮河流域大洪水後,開辟新河分洪的問題被省、市人民政府提上議事日程。1974年,江蘇省水電局提交《秦淮河流域水利規劃報告》,提出「開辟新河分洪800立方米/秒,結合引江和發展航運」的設想。並制定東線、西線兩個分洪方案:東線從江寧縣上坊鄉,經麒麟鄉,接七鄉河入江,河長32千米;西線從江寧縣東山鎮,經雨花台區鐵心橋鄉,穿沙洲圩入江。經反復分析比較,選用西線方案。後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於1975年12月20日動工,1979年11月竣工。新開分洪河道18千米,新建公路橋11座、鐵路橋1座、江邊河口水利樞紐1處。水利樞紐有節制閘、翻水站、船閘各1座,其中節制閘設計流量每秒800立方米,翻水站裝機5台套,容量2750千瓦,設計翻水能力每秒50立方米,船閘寬12米,長160米。
武定門水利樞紐工程
武定門水利樞紐工程由節制閘、翻水站兩部分組成。1959年11月,經江蘇省水利廳批准,在老秦淮河干河上興建武定門節制閘。1960年9月建成。1961年抗旱時,在武定門閘下新開秦淮河南岸青坎上修建臨時翻水站1處,安裝電動機泵33台套,流量每秒6立方米。1962年1月,開始興建武定門翻水站,1969年5月建成。設計翻水流量每秒50立方米。武定門翻水站建成後,臨時翻水站拆除。 卧龍山水庫,位於南京市溧水區北部低山丘陵區秦淮河支流二干河中游,集水面積18.20平方公里,屬秦淮河流域,是一座為防洪為主,結合灌溉、城鎮供水、水產養殖等綜合功能的中型水庫。卧龍山水庫工程批復概算資金2348萬元。水庫樞紐工程等級為Ⅲ等,主要永久性建築物大壩、泄洪閘、灌溉輸水涵洞級別為3級,次要建築物級別為4級,臨時建築物級別為5級。
方便水庫,位於溧水區東部低山陵區的秦淮河支流二干河上游,水庫匯水面積77.1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兼有養殖等綜合功能的中型水庫。2008年3月經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核查評定為「三類壩」。方便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批復概算資金3884萬元,用於大壩加固、泄洪道加固、輸水涵洞加固、金屬結構及電器設備更新、工程管理設施改造等。經質監部門核定,該工程施工質量為優良等級。
中山水庫,於1958年建成蓄水,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供水、水面養殖、旅遊開發等綜合功能的中型水庫。經多年整修以及2008年全面除險加固後,水庫集水面積達32.28平方公里,總庫容2868萬立方米。
北山水庫,原名普渡橋水庫,位於縣境北部句容河二支河上游,庫區在大卓、亭子兩鄉境內。1958年4月開始興建,1960年1月大壩高程52米時(設計高程60米)即合龍蓄水,後經三次配套續建,建成3孔溢洪閘,最大泄洪量250秒立米,壩頂長260米,頂寬6米,水域0.8萬畝,平均水深4.15米。先後在大壩東端建成東乾渠輸水隧洞和提水站、發電站各一座。1978年對大壩戴帽加高到60.5米,並建漿砌塊石擋浪牆一道高1.5米,牆頂高程61.5米。
二聖水庫,位於句容市中部緩崗地區,秦淮河支流的北河上游。1958年3月動工興建,1960年6月大壩合龍,壩頂高程18.5米,砌做塊石護坡。1967年進行續建配套,壩頂高程21米,頂寬6米,長1520米,水域2.05萬畝,平均水深1.93米。1969年興建補水站一座,裝機6台255千瓦。1973年在壩埂北端建成單孔12米混凝土浮體閘一座,最大流量108秒立米。1977年對大壩採取戴帽加高,頂高加到22米,壩頂增建漿砌塊石擋浪牆一道,高2米,頂高程23米,溢洪閘以北增開非常溢洪道,增加行洪能力,確保汛期安全。1979年,在北涵出口處建成水電站一座,裝機1台,18千瓦。
句容水庫,位於縣城東北句容河上游,距縣城4公里,開始以「戴家邊」村命名,1963年改名為句容水庫,水域0.86萬畝,平均水深2.48米。縣自來水廠和縣化肥廠工業用水均取之該庫。水庫主體工程於1958年4月開始興建,1962年10月建成,大壩頂高程31.8米,壩頂長848米,北端設明渠溢洪道。1968年改建成3孔溢洪閘,設計流量90秒立米。1977年在大壩北端增開非常溢洪道,1972年7月3日暴雨,開啟溢洪閘泄洪時,發現第一級消力池底部被沖壞,閘門和工作橋有劇烈震動。1984年對溢洪閘進行加固處理,改建陡坡和消力池,增建壩頂擋浪牆一道,拓寬閘下排洪河道,最大泄洪量100秒立米,加固工程於1985年8月完成。
姚家水庫,位於溧水區晶橋鄉境內、新橋河東廬支河上游。1958年11月開工興建,1959年11月大壩合龍蓄水。後經1962年、1963年、1977年3次續建,工程達到設計標准。土壩大壩1條,壩長520米,壩頂高程24米,最大壩高11米,壩頂寬5米。1979年,受溧陽地震影響,東、西涵接頭砂漿脫落,大壩白蟻危害嚴重,均及時進行加固處理。水庫集水面積17.3平方千米,防洪標准按50年一遇設計,1000年一遇校核。設計總庫容1140萬立方米。姚家水庫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鄉村供水和養魚。設計灌溉面積1.2萬畝,實際灌溉面積1.1萬畝。1999年,向鄉村供水25萬噸,產成魚4.6萬千克。
趙村水庫, 位於江寧縣橫溪鄉境內、秦淮河支流橫溪河上游。1957年冬開工興建,1959年春大壩合龍蓄水。後經1964年至1967年續建,工程達到設計標准。土質大壩1條,壩長500米,壩頂高程36米,最大壩高16米,壩頂寬5米,1997年,增做大壩背水坡平台,擴容後的總庫量1063萬立方米。水庫建成時主要是農田灌溉,設計灌溉面積1.5萬畝,實際灌溉面積1.2萬畝。1985年後,結合城鎮供水和養魚。 秦淮河主幹航道
秦淮河古名龍藏浦,又名淮水,為天然河流。三國東吳遷都建業,疏淮水,開運瀆,鑿句容中道,使秦淮河經丹徒水道,與太湖、錢塘之水通運。東晉、南朝時,是都城建康的主要水上通道。河寬約300米,水最深15米左右,可通行載重500石船隻,入江口在今水西門附近。劉宋時,江河往來「貢使商旅,方舟萬計」。秦淮河全長110公里,有16條重要的支流,流域內水流落差較大。秦淮河在南京城內曾有幾條支流,互相溝通,形成南京城內的水道網。主要有青溪、楊吳城壕、運瀆、小運河等,由於水源大部分被隔絕,因而大都枯竭。明洪武年間,在秦淮河南源開胭脂河,通石臼湖而達胥溪,為運輸江南糧粟以達京師的漕運要道。清代,秦淮河航道趨於惡化,阻梗斷航。民國16年(1927)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曾在內秦淮河舉辦過一些應急工程,但僅限於局部維護與養護。新中國成立後,對秦淮河幹流河道,進行分段疏淺除淤。1960年9月,建武定門節制閘,百里秦淮航運中斷。1985年10月,秦淮河船閘建成,又對西北村至烏剎橋河段進行疏浚,恢復秦淮河的通江航運。至此,秦淮河幹流航道達到國家6級航道標准,維護標准水深1.5米,維護保證率為90%,常年可供30噸~100噸船隊分段航行。據三汊河流量觀測點統計,1999年秦淮河船舶通過量為3.45萬艘,581.6萬總噸,其中重載為270萬噸。
天生橋河航道
天生橋河,又稱胭脂河,1978年改為現名。此河位於溧水區境內,自沙河口至石臼湖口,全長15公里。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八月,洪武二十八年九月鑿成。天生橋河貫通後,江浙及皖南漕糧、貢品,無需再繞道長江而冒風浪之險,可經胥溪、石臼湖,過天生橋河,至秦淮河,直達京師,成為南京地區連接太湖、水陽江兩水系的紐帶。明朝遷都北京後,漕運轉向北方,天生橋河逐步失去其重要地位。後雖兩次疏浚,終因年久失修,逐步湮塞。1977年,溧水區在天生橋南側建套門1座,以調節河道水位,航道條件得到初步改善,但因附近河段河淺淤塞嚴重,枯水季節斷航。該河段枯水期航道水深在1米~1.8米,寬6米~50米,可季節性通航10噸~40噸級船舶。1986年,對洪昌河的石臼湖口、陳家橋段、三岔河段和化肥廠段等進行了疏浚,圩壩清除和人工挖除老圩埂等工程,使航道保持7級標准,河寬15米~20米,河底標高3.5米~4.5米。1986年起,溧水區航道管理站每年對洪昌河有關河段進行淺灘疏浚、清障,使該河保持6級~7級標准。
秦淮新河航道
秦淮新河系人工開挖的秦淮河分支,位於南京市區以南,東接秦淮河,自江寧縣河定橋小龍圩,橫穿岔路鄉,經鐵心橋、西善橋,在大勝關北金勝村入長江,全長17公里。開挖秦淮新河是為進一步改善秦淮河中、下游平原和南京市郊排洪引流,兼利航運。1975年動工開挖,1979年竣工,共挖土方5億多立方米,國家投資7975萬元。1985年10月,秦淮河船閘建成通航,從而結束了秦淮河因建武定門節制閘造成斷航的歷史,成為南京地區一條重要的內河入江口。秦淮新河通航不久,入江口出現淤淺,影響航行船舶進出。1986年8月,南京市航道部門組織工程船舶疏浚土方15.3萬立方米,改善了航行條件。秦淮新河河道寬闊,坡岸平整,水勢平穩。枯水期航道寬40米~63米,深2.5米~4米,曲率半徑200米~700米,為國家5級航道標准,可常年通航100噸~300噸級船舶。1989年至1999年,對秦淮新河的入江口門和大河口航段進行了多次疏浚,共清挖土方34.92萬立方米,使用資金220.82萬元,保持了秦淮新河的常年通航條件。
句容河航道
三國到南北朝時的破崗瀆、上容瀆水運曾一度繁榮,唐宋時的鹽港(下蜀港)和元明時的龍潭水馬驛因長江主泓道北遷,南岸淤漲而廢棄;清代浚拓便民河,促使沿江水系水運復甦,而秦淮水系和太湖水系河道,因多數河床比降懸殊,坡陡流急,不利水上運輸,少數河床淤墊,通航困難,1979年僅有七級以下航道76.5公里,常年營運的僅大道河航道2公里。
句容河航道,自句容河房家壩發電站以下,經東門橋、句容河橋、南門橋、瓜子溝、杜家村、石獅方便橋、黃埝壩,陳家圩、闕巷、三岔趙家橋、戴塢村至赤山友誼橋止,長19.3公里,為七級航道。1955年拓浚黃泥壩至東門橋段。1959年又疏浚下段。1978年大規模整治後,自房家壩以下的10.2公里,河底標高為4米,底寬13~15米,航閘控制水位7米,可通航噸級為20噸。 赤山閘,三國吳赤烏三年(240年),赤山湖即建有閘壩,以利蓄洪。唐代後續建斗門3所,以節旱澇。清兩江總督左宗棠撥營派勇建陳家邊閘。1936年江蘇省江南水利工程處在花蘭墩建造節制閘一座,閘底高5.1米,頂高13.23米,3孔,中孔凈寬4米,邊孔寬3米,同時廢陳家閘,興建陳家邊滾水壩一座,壩長34米,頂高10.7米,9孔泄水,孔底高7.76米,1937年春完工。從而使河湖水位得到初步調控。建國後,對原有閘壩作幾次修整,1975年在整治赤山湖、拓寬河道的同時,鑒於原閘壩的調控能力不適應高標准要求,決定廢除舊閘壩,在陳家邊湖口新建節制閘一座,以集中調控。是年春施工,1976年春竣工。閘身長52米,分6孔。引水流量250秒立米。
房家壩閘 ,該閘位於句容河一支河的下口,上承句容水庫來水,主要用於泄洪和灌溉。1961年冬開工,1962年春完成。閘身長12米,分3孔,每孔3米,閘底高15.5米,頂高19.12米,孔凈高3.62米,最大行洪流量94秒立米,閘門原用木質螺桿啟閉,後改為鋼絲鋼閘門。建閘後不僅灌溉面積500多畝,並保證了縣城人民的生活用水和縣化肥廠的供水。
三汊河口閘,位於外秦淮河入江口處,上游距下關大橋約300米,下游距三汊河約150m。是南京市外秦淮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標志性建築,工程主要功能是非汛期蓄水抬高外秦淮河水位,改善城市河道景觀,提高外秦淮河水環境容量並引石臼湖、長江水改善外秦淮河水質。河口閘採用雙孔護鏡門的創新型式,分兩孔,每孔凈寬40m,門高6.5m,閘門為半圓形的三鉸拱結構。拱內圓半徑為21.2m,拱外園半徑為22.8m。為滿足護鏡門在關閘擋水時能調節閘上(秦淮河側)水位的要求,護鏡門的頂部設有可垂直升降的活動小門葉,升降范圍為5.5~6.65m。河口閘為Ⅱ等二級水工建築物,工程總長179m。工程於2004年8月5日開工,2005年6月9日完成水下驗收,2005年6月22日閘體過水,2005年9月30日基本完工,2005年12月31日全面調試完成,2006年5月21日工程通過省發改委組織的竣工驗收。
秦淮新河樞紐,由節制閘、抽水站、船閘組成。節制閘設計排洪流量800立方米每秒,並以上遊河定橋水位10.90米、閘下水位8.60米、排洪 l100立方米每秒校核。閘下最高洪水位10.60米(1983年曾出現10.36米),12孔,每孔凈寬6米,底板分為4塊,每塊3孔。閘身總長87.2米。河口樞紐工程1978年10月開工,節制閘於1980年6月建成,抽水站於1982年6月試運行並投入使用(以後在1984年12月正式驗收)。秦淮新河船閘設在節制閘右側,長160米,寬12米,高11.5米,上下閘首各長19米,閘首口門寬10.4米,一次可通航千噸船隊,設計最大年吞吐能力為600萬噸。船閘隨新河開挖於1979年3月開工,1980年因全國基本建設項目調整停工緩建,1984年春復工續建,1985年10月初竣工通航。秦淮新河開辟與河口船閘的建成,不僅恢復了全流域通航,而且為恢復和發展秦淮河溝通長江與水陽江及太湖流域的歷史作用創造了條件。
武定門樞紐,1958年至1959年連續大旱,1959年國家批准興建武定門節制閘,1967年批准建設武定門抽水站。位於秦淮河幹流下游武定門節制閘,控制流域面積2530平方公里,低潮關閘,高潮引水,使閘上水位經常保持在7米左右,以解決閘上游灌溉用水。武定門節制閘是當時南京地區最大的中型以上水利建設工程。閘塘土方提前於1959年11月底開工,至1960年9月30日大閘全部竣工。輸水渠道建在河堤內側,漿砌塊石護砌,送水入閘上遊河道。這個臨時站一直沿用到1969年武定門抽水站建成,保證了上游百萬畝農田灌溉用水。武定門抽水站為雙向排灌兩用站。設計流量46.0立方米每秒。水泵最大揚程3.5米。在抽水站上游東水關九龍橋附近建排灌兩用配套控制建築物,3孔閘及9孔涵各1座。使抽水站既可抽引長江水補給上游江寧、溧水、句容3縣及市郊共l18萬畝農田灌溉水源,又可排除中下游洪澇和抵禦江潮倒灌,並為南京城區排澇和沖污。1967年1月26日經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批准, 11月開工。1969年5月完工。
溧水區天生橋閘,位於溧水區洪藍鎮境內天生橋河切嶺段。1969年12月開工建設,1972年年底建成。完成土方8000立方米、石方1220立方米、混凝土240立方米,國家投資54萬元。天生橋閘為套閘,由南、北兩閘組成。兩閘均為1孔,凈寬12米,閘底高程3.5米,門頂高程14米,平板鋼閘門,用2×63噸繩鼓式電動卷揚機啟閉。兩閘間距離120米,南閘首公路橋寬5米,按汽車10噸設計;北閘首工作橋寬3米,300噸級船隊,可從秦淮河進入石臼湖。具有分泄秦淮河洪水、引水補充秦淮河水源、改善通航條件的功能。
南河閘,位於雨花台區與建鄴區交界的秦淮河支流南河下游。1993年建成。完成土石方3.89萬立方米、混凝土3312立方米,國家投資600萬元。南河閘1孔,凈寬10米,閘總長35米,閘底高程3米,閘頂高程9.2米,胸牆頂高程12.2米,平面鋼閘門,雙節點卷揚式啟閉機啟閉。設計水位:閘下11.2米、閘上5米,流量每秒88.4立方米。建成後,不僅減少防洪線10千米,節約因建防洪牆的資金3000多萬元,還可在河堤發生重大險情時,使流域21.6平方千米的土地免遭洪澇災害。

❻ 為何秦淮線以南的水系叫江、以北的叫河

因為秦嶺-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一線是我國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我國的亞熱帶位於秦嶺、淮河以南,雷州半島以北,橫斷山脈以東(22~34°N,98°E以東)的廣大地區。涉及16個省市(包括台灣省),面積約2.4×106km2,約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或「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人口約佔全國總人口的一半。我國亞熱帶屬東岸濕潤季風區,位置比西岸氣候型偏南5~8個緯度,比大陸氣候型偏北6~7個緯度。與世界同緯度比,除沙漠地區外,是最暖熱的地區,雨量遠比同緯度的充沛,生物資源豐富,四季長青,土壤肥沃,生物生產力高,農作物高產優質,是我國主要的農林產區。
我國亞熱帶丘陵山地雨熱基本同季,光熱水資源豐富。年總輻射量多在38×108~54×108焦耳/米2,全年大於10℃的積溫在4250~8000℃之間,大於10℃持續天數,在220~350天左右。年降水量為1000~2000毫米,多數降水在作物需水較多的溫暖季節。在主要農林作物生長季節(4~10月)的太陽輻射、積溫和降水可佔全年總量的70~85%,光、熱、水的配合,有利於亞熱帶各種喜溫作物,林果和灌木的生長,具有發展大農業的有利條件。
但本區也是我國降水量最多,暴雨最頻繁,強度最大的地區。特大暴雨的出現,不僅大大減小了降水的有效性,也嚴重危害了山區及其下游地區的農業生產。此外,低溫凍害、寒害、冰雹以及高山區的雪害在本區也屢見不鮮,給山區農業生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而暖溫帶則與亞熱帶相比,在自然環境上遜色不少。隨著暖濕氣流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推進後影響力越來越小,所以降水量越來越少。故我國將北溫帶劃分為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越往北降水越少,河流流量越小(不是北方所有的河都是降水量和流量少的!黑龍江就是一個例子)。

所以秦淮線以南的水系叫江、以北的叫河(還有好多例外),不過江、河只是人們的稱呼,與流量和降水量沒多大關系。

❼ 秦淮河的支流水體

秦淮河有支流19條,除句容市境的句容南河、中河、北河外,南京市境內有16條,即江寧縣境的湯水河、梁台河、索墅東河、索墅西河、解溪河、雲台山河、牛首山河、外港河、橫溪河,白下區境的運糧河,秦淮區境的響水河,溧水區境的一干河、二干河、三干河、天生橋河,以及1980年挖成的分洪河道——秦淮新河。 南河,位於赤山湖之南。由原南、西二河合並而成,從赤山湖河口起(下葛村西北)直線向南經西溪橋至楊緒壩(虯山水庫溢洪道)向東切嶺接老河,裁彎取直過李家橋,再轉向老南河至天王壩止為主河,全長16.3公里,上受瓦屋、丫髻、方山、浮山、虯山等諸山計212.55平方公里來水,匯入赤山湖下注秦淮。
中河,自湖東圩西頭村起,經團結橋(原名崇福橋)、中河橋(原紅星橋)、紅旗橋至老趙龍橋止為主河,全長9.38公里。趙龍橋向上有兩條支河,一條向南舊名白李溪,經曹村壩,上穿常溧公路至潘沖水庫止;一條向東,經後倪壩至茅山水庫止,上受茅山、長龍山、獅子山、老虎山等諸山計151.9平方公里來水,經赤山湖下注秦淮。
北河,原名淤香河,是赤山湖最初的九河進水之一,從赤山湖東河口起經義城橋、北河橋至二聖水庫止為干河,是古破崗瀆故道所經之地,上承135平方公里來水,經赤山湖下注秦淮。。
湯水河,以古湯水鎮得名,下起江寧縣夏三岔,向北經東、西水門、元橋、土橋至時庄滾水壩止,長13.3公里,為湯水河干河,上有黃梅、湯泉、唐家三條支河,總集水面積194.2平方公里,其中江寧縣佔113.4平方公里。
秦淮水系在上游山丘之間尚有小支河金戴、浦溪、李塔、上桿、郭庄南河及郭庄西南平圩區的二干河等6條,均由所在鄉鎮統一規劃,調集勞力,予以整治。
赤山湖,位於句容市城西南33華里處,西臨赤山。該湖歷史源流有二:一是承受境內東南茅山、方山、丫髻、瓦屋、浮山、虯山諸山之水,二是承受境北侖山、武岐、空青、華山諸山之水。兩源總來水面積806.13平方公里,分流匯合於湖,下注秦淮河入江。赤山湖原為自然湖盪,向稱水櫃,經歷代圍墾利用,湖面縮小。唐宋時,湖周圍部分辟為田畝,據為廬舍。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在湖河上游興建中、小水庫43座,在浚河建閘分洪,將湖堤及南、中、北河進行改線,裁彎取直,將赤山滾水壩及花蘭墩節制閘作廢,在陳家邊翻水站西側,興建赤山閘一座;將原南、北二源,九河進水,改為南源由南、北、中三河進水,原從允盛橋入湖的北源來水直入秦淮河。經過整治,赤山湖水面由原來14,3平方公里縮小到7.8平方公里。 句容市各水系、河流情況表干支起訖地點長度(公里)備注句容河一支河
二支河 夏三岔—房家壩
房家壩—句容水庫
房家壩—北山水庫 23.39
4.50
21.20 -南河浦溪河
金戴河
天王河
李塔河
上桿河 赤山湖—天王壩
南河—孫崗
鯉魚咀—青菜地水庫
天王壩—花家棚
花家棚—李塔水庫
花家棚—上桿水庫 16.30
8.00
5.70
6.00
6.40
10.00 -中河茅山河
潘沖河 赤山湖—老趙龍橋
老趙龍橋—獾子村
老趙龍橋—潘沖水庫 9.38
4.04
11.45 -北河-赤山湖—二聖水庫7.20-湯水河湯泉河
唐家河
黃梅河
西叉分支
馮崗分支 元橋—時庄壩
許家橋—莊裡村
西時庄壩—耳頭
元橋—耳頭
侯家邊—西山
阜東水庫—馮崗 3.29
4.75
3.84
18.10
2.02
2.00 其中江寧境內2.5公里高陽河郭庄南河龍德河—甲山
壩甲山壩—石灰壩 7.4
02.00 江寧境內2.5公里二干河1條陸家橋—和平閘1.80- 溧水河在溧水區境內的分支為一干河、二干河、 三干河。
一干河,全長 28.3 公里,平均頂高程 15.2 米,頂寬 6 米,匯水面積 188.25 平 方公里,流向成偏西北,自溧水區東廬山中山水庫始,斜穿城郊鄉後流向西南,經烏山、柘塘鎮兩鄉,直瀉石湫鎮東北,至蔡家莊附近入溧水河。一干河北邊的河道為養 殖區,與一干河以堰相隔,一干河水位高過圍堰時,水從一干河流入養殖區。
二干河,全長 25.60 公里,平均頂高程 17 米,頂寬 6 米,匯水面積 257.60 平 方公里,流向自東向西。
三干河,源於溧水區石湫鎮,在江寧區祿口鎮王家圩合一干河。全長 11.19 公里,平均頂高程 15.5 米,頂寬 5 米,匯水面積 89.14 平 方公里。水系內有大小圩子 24 個,萬畝以上的為柘塘圩,圩內保護面積 98848 畝。
天生橋河,秦淮河支流。在溧水區西部。是縣內唯一溝通兩大水系的河道,主要 功能是對秦淮河防洪和供水進行調節。 古名胭脂河。明初辟高陽河(句容南河),起於句容市郭庄鎮唐家莊龍德河,自東向西流經郭庄鎮甲山壩、江寧區龍都街道,在溧水河匯合句容河的西北村上游200M處匯入溧水河。句容境內7.40公里,江寧境內2.5公里。 為漕運通道,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崇山侯李新劈石開河,嶺留巨石鑿孔,因勢成橋,河以橋名。永樂後漸廢。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浚治復通。後因失修湮塞。1966年鑿石拓河,南起石臼湖,向北北端在沙河橋接一干河,經洪蘭埠、天生橋、沙河口通溧水河;南端在陳家村入石臼湖,使石臼湖與秦淮河復通。長15.3公里,寬20~85米,流域面積95.9平方公里。 雲台山河,是秦淮河重要支流之一,起源於雲台山,流經南京市江寧區橫溪、祿口、秣陵3個街道,在洋橋附近匯入秦淮河幹流。
牛首山河,秦淮新河經過寧丹路路段項目起點北側,向東在河定橋分 叉,其中一支向南至小龍灣處再次分叉,支流右拐向西,形成牛首山河,河流末梢在 寧丹路路段項目終點南側。
青溪下段及運瀆,東起利涉橋接秦淮河,西至鐵窗欞與外秦淮河匯流。東段本「九曲青溪」的最南一道河曲,在白下路南側與東吳所開運瀆連接。現通稱內秦淮河中支。
楊吳城濠,北段在今珠江路南側,承干河沿、北門橋河、珍珠河、進香河來水,在竺橋折向南流,在通濟門附近入秦淮河,此河本五代楊吳築城時所開的城北、城東護城河。現亦稱之內秦淮河北支。
青溪,青溪本與紫金山麓玄武湖(後湖)及琵琶湖(中湖)、前湖(燕雀湖)相通,承山西、南兩坡之水。東吳時「鑿青溪」而逶迤通至青溪大橋入秦淮,後因楊吳築城阻斷,只能通到竺橋;城內部分湮塞而致後世稱「八流都塞盡,一曲見南朝」;「九曲青溪」所余南端一曲,在淮清橋入秦淮河。上游原有河段多由明代改作皇城御河。
潮溝,東吳時鑿,引玄武湖水,東起太平門沿今北京東路西至進香河,至南京解放前後逐漸淤塞,至20世紀70年代填平擴為道路。
珍珠河,北經武廟閘引玄武湖水,南入楊吳城濠。本為南朝時宮河。
進香河,北承北極閣來水,南至蓮花橋入楊吳城濠。史載即孫吳運瀆北段,明代浚為進香河。現已覆蓋成暗河,涵管之上建為進香河路。
東護城河,築陵園大道將河隔斷,南段從中山門繞城東南,至通濟門附近。現中山門南側一段寬闊河道,已改建為月牙湖(原前湖的南水域)。
西護城河,從挹江門到定淮門附近。
清溪河,因在建康城東,東為青色,故為青溪。東吳時稱為「東渠」。又因河道逶迤多曲,故有「九曲青溪」之稱。解放後,誤將「青」字寫成「清」,始稱清溪河。古青溪,六朝時是建鄴城東最大的河流,發源於鍾山,東承鍾山前湖之水,向南至中山東路,有涵管與今白下區明御河相通,向西與玉帶河相連,至竺橋處與楊吳城濠交匯,北通玄武湖,南流十餘里,經逸仙橋至淮青橋與秦淮河水相匯入長江。六朝以後,南唐和明代兩次築城,青溪河屢被隔絕,逐漸淤塞不通,原貌難尋。現稱清溪河,是從南京軍區大院經佛心橋,南流到北安門橋,沿後宰門街南側向東,再南折沿清溪路西側,至中山東路一段。
楊吳城濠,也叫北門橋河,是五代楊吳和南唐時開鑿的城北護城河。水源來自玄武湖、青溪和秦淮河。西起北門橋,向東經蓮花橋、通賢橋、浮橋、太平橋、竺橋折向南,過逸仙橋流經白下區入秦淮河,故又稱秦淮支河。此河從北門橋西通干河沿,北匯進香河水,在浮橋通過珍珠河接通玄武湖,在竺橋由玉帶河連接清溪。
玉帶河,原為明故宮護城河。東與清溪河相通,西接楊吳城濠,南流至中山東路過涵管與明御河相連。
小營河,俗稱荷包套,又名九華山溝,解放後民間習稱小營河。河呈荷包形,包口在北京東路南側,東至太平門街。解放後,拓寬北京東路時這條東西長溝改為暗溝或暗管。河的包底呈「U」字形,承九華山北來之水分兩支,一支在小營路(現龍蟠中路)北段東側(現填平成路),一支沿南京空軍司令部西邊圍牆南流至小營北路(已覆蓋建成農貿市場),折向東到龍蟠中路,再折向南至竺橋(已覆蓋築路)入楊吳城濠。此河,現只有小營北路至龍蟠中路一段為明河,只有400米。
珍珠河,在太平北路西側。北起市政府大院後城牆武廟閘處,有涵管與玄武湖水相通,南至浮橋處匯入楊吳城濠,全長1474米,河面寬10米~20米。河上架有6座橋梁。珍珠河一名源於陳朝,據說陳後主在河上泛舟遇雨,河中荷花積滿水珠,宮女們把水珠比作珍珠,說滿河皆珍珠,故名。解放前,珍珠河水日漸污濁,滯流日甚。解放後,多次疏浚,改造。1981年,河底挖深,河坡上下兩級以石塊砌成。岸邊植以桃柳,東側辟為公園,成為市民休閑的場所。
進香河,北起北極閣山下,南至蓮花橋與楊吳城濠會合,全長900餘米,河面寬25米。古時,進香河北通玄武湖,南流入淮。據《首都志》記載:進香河水為明初所開,因十廟建成,進香者多沿此水道而來,故名。又稱水源自後湖,有銅管穴城而入,由此而西,即達進香河,再南,即河的南端有蓮花橋。民國時,由玄武湖至進香河北端的一段河床已不存在,由北極閣山下至蓮花橋一段正河,也嚴重淤塞。解放後,進行徹底改造。1959年,將明河改為地下河,兩岸以城磚砌牆,上蓋水泥板築成30米寬的進香河路,後又拓寬。
運糧河,系人工河。明朝朱元璋為從東郊運糧至城內軍用,特開此河,故名。此河是玄武區與江寧縣的界河,從區界東南端向西流經區境約1910米,河北堤是區內歷年防洪重點地段。1999年,將堤岸加寬、加高,堤、路兩用。
友誼河,原為一排水溝。1965年,為排水患,軍民共同挖成現狀,故名。源於紫金山下美齡宮處,南通秦淮河。區境流長3000米。
十里長河,上游至溧水河,下游至祿口、秣陵、龍都三叉河口匯入秦淮河,原是秦淮河上游的支航道,祿口聯圩後,成為內河,是祿口漁業基地。
橫溪河,發源於西橫山,流經橫溪而得名。經江寧區祿口街道新生、俞庄、高伏、黃橋行政村,於老黃橋匯入十里長河。為改變祿口水利格局, 1976年12月經上級批准將橫溪河向南平移1公里開挖成全長6.5公里的新橫溪河,於薛張村東面匯入秦淮河,1978年4月竣工,並把高橋、萬壽、常熟3個萬畝大圩和9個小圩合並成一個祿口聯圩,起著泄洪和排灌作用,確保旱澇豐收。原橫溪河作為水產養殖基地。
羅渣河,源於馬圩七里山,全長3.5公里,流經祿口鎮、陸崗、馬甫和秣陵鎮小里、東垾,經三叉河匯入秦淮河。
九鄉河,古稱「江乘浦」,源頭在江寧區湯山鎮瑣石村、青龍山一帶,至棲霞鎮石埠橋村匯入長江。又稱「瑣石溪」、運糧河。據《江寧縣志》載,因其舊時流經瑣石、東流、西流、其林(麒麟)、仙林、長林、衡陽、棲霞、石埠9鄉,而得名。全長23公里,流域面積145平方公里。區內段長7.8公里,流域面積29.6平方公里。新中國成立後,沿河鄉鎮多次對河道疏浚拓寬、理直,逐年逐段實施護砌。現排灌流量為200~250立方米/秒,距河口4公里處,設有一座攔水壩,稱「中壩」。
百水河,九鄉河支流,亦名「白水河」,源於紫金山東麓,匯積附近諸崗之水,沿南西向穿馬群鎮至花崗圩段匯入運糧河,長約8公里,匯水面積近20平方公里。河道上口平均寬18米,平均深4.5米。
七鄉河,源於江寧區湯山、孔山諸山,舊時因流經湯山、駱墅、孟塘、孟北、龍泉、東陽、三陽7鄉,故得名。於1974年,重開新河將水直接導入長江,全長約18公里,流域面積108平方公里。區內段長7.5公里,流域面積34.5平方公里。
便民河,七鄉河分支,現今起點為七鄉河,匯積東山河,連接三江河,中途匯入句容市境內4條泄洪河,與大道河相通,全長17公里,流域面積近110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約40米,最窄為4米左右,攝山境內源頭段河床較窄,平均寬20米,龍潭、營防境內中段河床漸寬,平均25米,在長江入江口附近河床寬約100米。新中國成立後,雖經多次疏浚,但整體河床的淤積情況仍很嚴重。

❽ 秦淮河在什麼地方

「內秦淮河」就是夫子廟的那條小河,「外秦淮河」就是中華門外的那條大河(護城河)。
內秦淮河是外秦淮河的支流,由東水關自護城河入南京城,流經夫子廟、中華門內、門東門西地區,由西水關復歸護城河。
外秦淮河是環繞南京城南、城西的護城河,源頭大概在寧鎮山區,流經南京城南及城西,最後由三汊河入長江。
另外在江寧還有條「秦淮新河」。

❾ 秦淮河名稱的來歷

秦淮河,古名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相傳秦始皇東巡會稽過秣陵,以此地有「王氣」,下令在今南京市區東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帶,鑿晰連崗,導龍藏浦北入長江以破之,到唐代,根據這一傳說,改稱秦淮。

秦淮河有南北兩源,北源句容河發源於句容市寶華山南麓,南源溧水河發源於南京市溧水區東廬山,兩河在南京市江寧區方山埭西北村匯合成秦淮河幹流,繞過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門上坊門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注入長江。

(9)秦淮河道整治擴展閱讀

秦淮河兩岸為低窪圩區,地面高程6米~8米,圩區後面是丘陵山區,地面高程300米以下。此河又是一條「山水頭、潮水尾」型河道,受長江水位和秦淮河流域降雨的影響,洪澇和斷流乾涸現象經常發生。

據不完全統計,從三國吳嘉禾三年(234)至民國37年(1948)共發生水災229次。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至1959年,冬春期間,秦淮河幾乎年年斷流乾涸;部分年份,夏秋季也發生斷流乾涸。1960年,建成武定門翻水站後,秦淮河水位常年可保持在6.5米以上。

❿ 秦淮河美麗景色有哪些

秦淮河(qín huái hé)是南京第一大河,秦淮河分內河和外河,內河在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華之地。秦淮河的源頭有兩處,東部源頭出自句容市寶華山,南部源頭出自溧水縣東廬山,兩個源頭在江寧區的方山埭交匯,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秦淮河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注入長江。
秦淮河古稱淮水,本名「龍藏浦」,全長約110公里,流域面積2600多平方公里,是南京地區主要河道,歷史上極有名氣。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為王氣,於是鑿方山,斷長壠為瀆,入於江,後人誤認為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稱為「秦淮」。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隋唐以後,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吊,詠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漸復甦為江南文化中心。明清兩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金粉樓台,鱗次櫛比;畫舫凌波,漿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但到了近代,由於戰亂等原因,河水日漸污濁,兩岸建築多被毀壞,昔日繁華景象已不復存在。1985年以後,江蘇省、南京市撥出巨款對這一風光帶進行修復,秦淮河又再度成為我國著名的游覽勝地.
秦淮風光,以燈船最為著名。河上之船一律彩燈懸掛,游秦淮河之人,以必乘燈船為快。由朱自清名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可領略燈船豐采一、二。
遊客雲集之處。「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采風流,甲於海內」。因其得天獨厚的地域人文優勢,古往今來,星移斗轉,在這「江南錦綉之邦,金陵風雅之藪」,美稱「十里珠簾」的秦淮風光帶上,點綴著數不盡的名勝佳景,匯集著說不完的軼聞掌故;曾涌現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又留下了多少可紀可述的史跡!它既有歷史上的繁華盛況,更有現代再創的燦爛美景,歷代名人為它擊節吟詠,當代志士為它慷慨放歌!
經過修復的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白鷺洲、中華門、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遊船和沿河樓閣景觀,可謂集古跡、園林、畫舫、市街、樓閣和民俗民風於一體的旅遊線,極富情和魅力。
秦淮風光,以燈船最為著名。河上之船一律彩燈懸掛,游秦淮河之人,以必乘燈船為快。由朱自清名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可領略燈船豐采一、二。
遊客雲集之處。「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采風流,甲於海內」。因其得天獨厚的地域人文優勢,古往今來,星移斗轉,在這「江南錦綉之邦,金陵風雅之藪」,美稱「十里珠簾」的秦淮風光帶上,點綴著數不盡的名勝佳景,匯集著說不完的軼聞掌故;曾涌現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又留下了多少可紀可述的史跡!它既有歷史上的繁華盛況,更有現代再創的燦爛美景,歷代名人為它擊節吟詠,當代志士為它慷慨放歌!
經過修復的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白鷺洲、中華門、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遊船和沿河樓閣景觀,可謂集古跡、園林、畫舫、市街、樓閣和民俗民風於一體的旅遊線,極富情和魅力。
如今,秦淮河風光帶,融古跡、園林、畫舫、市街、河房廳和民俗民風於一體,極富情趣,魅力空前。由於各級政府和旅遊部門的關心,「十里秦淮」經過十年努力,如今以內秦淮河為軸線,以夫子廟為中心的具有明清風格、廟市街景合一的文化、旅遊、商業、服務等多功能相結合的秦淮風光景區,以嶄新的風姿出現在南京城,日益顯示出她迷人的魅力。1991年5月,夫子廟和秦淮風光帶被國家旅遊局作為「中國旅遊最好景點」推向國際旅遊市場。
坐遊船遊玩秦淮河風光帶,需前往夫子廟大成殿前碼頭上船,到夫子廟的公交線路為:4、7、40、44、49、62、304路到夫子廟(東)站下,游2、1路到夫子廟(北)站下,游4、2、14、16、23、26、33、43、46、63、81、87、101、102、103、106、305路到長樂路站下,301路到瞻園路站下。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