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土地生態環境整治規劃

土地生態環境整治規劃

發布時間: 2021-03-16 15:54:43

❶ 什麼是土地整治規劃

土地整治規劃 是以土地整治為核心內容的規劃。土地整治是指通過採取生物內措施和工程技術措容施,改變土地的生態環境,以建立新的有利於人類生產活動的生態系統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使土地資源能持續利用。土地整治是在一定地域上進行的,土地整治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整治、鹽鹼地的整治、風沙地的整治、沼澤化土地整治和紅黃壤綜合整治等類型。

❷ ◆《太原市土地整治規劃(—年)》編制

該項目旨在編制完成《太原市土地整治規劃(201—12020年)》,上報山西省政府批准。

目前項回目已完成了相關答研究,形成了《太原市土地整治規劃(2011—2020年)》(初稿)。

該項目落實了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任務,為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農用地質量和利用率、促進節約集約用地、改善土地生態環境提供切實有效的指導。

❸ 在土地資源規劃中如何進行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

土地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措施
(一)加強林業生態體系建設
突出以生態建設為首要任務,在確保造林數量、質量的同時,全面提升林業生態建設質量。規劃期內,繼續保護好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嚴禁採伐,搞好培育管理,提高生態功能;通過新造生態林、改造低產林和封山育林,繼續搞好沿河兩岸等水源地、主要公路兩旁綠色通道建設;建設以森林群落為主體,構築與城鎮環境治理、江河治理和景點建設相適應的林業生態體系,改善城鎮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農田生態環境保護
以耕地資源永續利用為目標,加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和建設。建設與生態環境相適應的生態型農業生產發展體系,促進傳統農業經濟向資源型、知識型和網路型高效持續生態經濟的轉型;通過基本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提高土地肥力,擴大農田灌溉面積,加大病蟲害的生物防治力度,大力推廣高效低毒農葯和生物源農葯,積極治理白色污染,減輕農業面源污染,改善農田生態環境。
對25度以上的陡坡地應按國家有關政策盡快實施退耕還林,對25度以下的坡耕地必須加強綜合治理,嚴格治理水土流失。
(三)加強城鄉生態環境建設
加大各支流的水污染治理力度。依靠科技進步,提升改造傳統工業,控制工業污染源,加強工業點源治理和大氣污染防治,有效削減有害氣體和煙塵排放量,全面加強廢水、廢氣和固體污染物的控制、治理和綜合利用。加強建設用地綠化和推進村莊整治、綠化與美化,改善農村居住環境。促進鄉鎮企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土地整理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鄉鎮企業向農副產品加工轉移,因地制宜實行污染集中控制,嚴防工業污染向農村蔓延。
(四)加強礦山環境保護
嚴格按照礦產資源規劃設置礦業權,實施礦山准入准出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礦山環境補償機制,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強化礦山企業對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治理責任,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五)科學規劃實施土地生態建設重點工程
規劃期間,重點做好鎮域內垃圾處理廠規劃建設。
應保障工程實施資金,確保工程順利實施;在工程投入上增加科技含量,把實用技術推廣納入工程建設計劃;強化技術管理過程;利用生態經濟技術指標指導、驗收、考評工程建設成果。
(六)制定生態補償辦法形成生態保護長效機制
根據國家有關法規政策精神,按照「商品有價,服務收費」和「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有關部門共同制定一個生態補償辦法,並盡快實施,從經濟上保障生態建設的長期性。
(七)加強制度建設和執法,強化生態環境監控
加強土地利用方針、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完善,保持其連續性和穩定性。堅持和完善各級領導幹部任期目標責任制;鼓勵進行生態建設的行為,保障參與主體的合法權益,增強生態建設的積極性。
應用信息技術加強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自動監控,開展對資源與環境的動態監測和及時預警,建立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應急系統,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成效。
嚴格執法,對不合環境保護的項目、工程和工礦企業,該關閉的堅決關閉,該整改的一律整改。
(八)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
積極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宣傳,讓人們認識到土地生態建設是牽涉到自然、經濟和社會多方面的系統工程,只有從生態經濟系統的綜合性、整體性和協調性出發,追求綜合效益最佳,才能既促進生物環境質量的改善,又可在生物環境質量的改善中促進經濟的發展,達到生態經濟的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

❹ 什麼是土地整理規劃

土地整理規劃 土地整理是指採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對田、水、路、林、村專進行綜合整治,屬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土地質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活動。土地整理包括農地整理和非農地整理,從我國現階段的情況而言,土地整理一般為農地整理,而整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

❺  生態地質環境整治規劃

本次生態地質環境整治的前提主要是基於這些自然資源的基本條件、自然環境的背景與動態變化規劃,結合沿江地區開發建設的戰略思想,進而確定開發三江平原的指導思想和規劃設想。

一、規劃原則

依據上述規劃依據,在具體區劃中確定了以下原則。

(一)強調基礎條件相似的原則

1)在同一區劃中,大體具備環境條件上的一致性。

2)在同一區劃中,大體具備環境影響上的相似性。

3)在同一區劃中,大體具備環境發展和對策上的整體性。

4)在同一區劃中,大體具備環境類型和功能上的同類性。

(二)因地制宜的原則

我們注意和強調資源與區位優勢,但不忽視環境承載能力和當今經濟的提供能力。

(三)總體利益的原則

要服從與服務於全省乃至全國的經濟全局,但在體現區域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應體現社會實體和自然實體的利益。

(四)綜合效益原則

要注重和體現區域聯合,取長補短,在分工和協調中爭取共同的最佳經濟效益。但在重視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要爭取最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五)突出最大效益的原則

要發揮區域的全面優勢,突出整體效益,但也應盡力簡化區劃的鑲嵌特徵,力求規劃具有明確的定向性,發揮地域間最差異的比較優勢。

(六)寓開於治的原則

要以治為龍頭,開發與治理並重,在開發中注重不斷調整開發與整治的關系。

二、區劃類型的劃分與命名方式

(一)區劃類型的劃分

在生態地質環境區劃的基礎上,著重從地貌、農業生態構建及經濟發展兩個方面考慮,可劃分為台地國土整治開發保護區、平原多目標國土整治開發保護區、沿江口岸重點開發保護區、自然保護區4個大區。

(二)區劃命名方式

一級區(大區)命名:地質環境+經濟開發類型。

二級區(亞區)命名:經濟開發類型+環境類型。

據上述原則和方式,結合地貌特點,將三江平原劃分為4個大區16個亞區(表9-2)。

表9-2 三江平原生態地質環境整治分區表

三、規劃分區說明

(一)台地國土整治開發保護區

1.植樹造林亞區

本區主要分布於平原周邊的山前台地區。

本區森林覆蓋率較低,為了調節和建立新的生態平衡,就應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提高森林的覆蓋率,徹底改變森林分布不均的狀況。對於那些並不適宜開展農業的耕地要堅決退耕還林,防止水土流失等災害進一步加重。據資料,一般在林帶樹高的25倍范圍內,平均降低風速25%~30%,減少蒸發量20%,提高空氣相對濕度5%~10%,調節氣溫1~2℃,增加土壤含水率1%~4%,可使各種農作物平均增產18%~20%。例如新華農場九連營造農田防護林40條,總長近40km,庇護農田1.2×104畝。隨著林帶的成長,過去的風口不見了,糧食產量逐步提高。另有八五○農場,1970年遭受風災,無林帶保護地塊小麥毀種2次,而在7~9m高的林帶保護下,則受害程度明顯不同,在距林帶100m范圍內,單產184.5kg,100~200m內單產138kg,300m以上單產81kg。森林特別是各種防護林在調節小氣候、護田保增產、改善生態環境、調節生態平衡中的作用應引起人們足夠的認識,所以植樹造林已成勢在必行之趨勢。要加強人工造林力度,一定要把植樹造林落到實處,鼓勵人們植樹造林,大力開展生態教育,使植樹造林的生態效益深入人心,可以採取分片包干責任制的措施,確保每一片荒山都披上綠裝。大力營造速生豐產林,在進行常規人工更新造林的同時,應採取多渠道加速培育森林後備資源。在人工造林時,要實行科技造林,在選苗、移植、撫育方面實行科學的管理。選苗時應選根系發達莖干粗壯的上等苗,以提高更新造林的合格率、成活率與保存率。最終目的就是提高森林覆蓋率,進而得以凈化空氣,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達到防風固沙的目的。

2.旱田開發亞區

主要分布於平原周邊的山前台地區中的地勢較為平坦、土壤相對比較肥沃的地區。現有耕作面積4 000km2,主要種植玉米、高粱、小麥等農作物及以大豆、馬鈴薯為主的經濟作物。

在對旱田開發和利用的同時,要加強田間防護林網的建設,結合國家「三北防護林」建設,採取不同渠道籌措資金,加大投入。以防風和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農作物方面要引進優良品種,以增加農民的收入,從而達到提高土地利用的目的。要提高耕地土壤肥力,增加耕地投入,多投農家肥,少投無機化肥,以增加土地的肥力,減少環境污染。做到科學種田、科學管理耕地、合理調整種植結構,把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等破壞地力的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改造中低產田,提倡種植綠肥秸稈還田,建立合理的耕作、輪作制度。

3.礦產開發亞區

本區已發現的礦產有煤、礦泉水、泥炭、砂金等。其中煤炭是本區內的主導礦業,主要分布於集賢、寶清等地,其儲量約達40×108t,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是本區主要的工業支柱;金礦(主要為砂金)主要分布於黑龍江沿岸及八五三農場一帶。

本區除煤炭、黃金等個別礦種外,其他礦種儲量底數大多不清楚,因此本區的礦產資源開發尚待起步,近期工作重點要放在探礦上,為開發礦產資源提供科學依據。工作重點應放在非金屬資源上,可以用建材資源之長補非金屬和有色金屬資源不足之短,籌集資金搞清主要礦種的分布、儲量、品位等,逐步摸清本區的礦產資源底數。

前面已經提到,本區在開發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環境地質問題,例如,煤炭的開發,引起的坍塌,採金引起的水土流失。所以環境保護工作應引起當地政府部門的重視,不要盲目進行開采。

4.居民生活亞區

本區主要包括市、縣、農場、鄉鎮、礦區等居民生活區。

在對居民生活區的開發與建設的同時,要加強對居民生活區的改造工作,加快城區綠化帶的建設步伐,多利用生活區的空地,對現有綠化帶進行保護,比如生活小區的綠化建設,用以美化環境和凈化環境。對擬建和新的生活區一定要搞好布局規劃,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對於工業「三廢」及生產廢品,一定要經過嚴格處理才能排放,以減少其對環境的污染。城市建設用地要充分挖掘現有潛力,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居民住宅要適當提高檔次,要合理調整土地結構。工業項目要盡可能向已設立的開發區、工業小區集中,切實提高土地的集中利用率。小城鎮建設要做到合理布局、綜合配套、保護耕地、節約用地的原則,來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

(二)平原多目標國土整治開發保護區

1.水田開發保護亞區

該區主要分布於平原區的各江河附近,如樺川、集賢、綏濱、富錦、同江、撫遠、饒河、寶清等縣市的部分鄉鎮,水田總面積6 000km2

在對水田開發的同時,要完善農田灌溉系統和排澇系統,減少內澇災害的發生;加強田間防護林網建設,涵養水源;阻止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力推廣機械化,把人工育秧、插秧變機器育秧、插秧;加大「科技興農」力度,改造中低產田,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增加科技含量,建立新型耕作制度,提高播種質量和抗禦災害的能力。大力發展旱改水,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經濟效益及其產量,保證穩產。據資料,富錦市旱改水,畝產增加經濟效益在100~140元左右。測區按其土壤、引水條件近期農改水田面積達15×104hm2,效益相當顯著。

2.旱田綜合開發亞區

本區廣泛分布三江平原的大部分地區,是三江平原乃至黑龍江省、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分屬紅興隆、寶泉嶺、建三江3個農管局。總播種面積150×104hm2,主要種植玉米、高粱、小麥等農作物及大豆、馬鈴薯、甜菜、亞麻等經濟作物。三江平原的大豆享譽國內外。豆製品加工業成為三江平原農業發展的經濟基礎和動力。此外玉米精細加工,作為制葯業、輕工業的基本原料,產量豐富,物美價廉。

據調查,本區低產田主要分布在崗坡和低窪地,土壤主要是白漿土和沼澤土。中低產田改造主要是治理土地漬澇和土壤貧瘠,增強農田抗禦自然災害能力,減輕災害程度,增加水利設施,因地制宜修建排水溝、截流溝、順水壕等,解除其漬澇危害,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地肥力,改變其貧瘠狀況,因地制宜高速整治作物結構,合理種植,並加強田間管理。

但本區土地開發利用上還存在著統籌規劃不夠、墾建失調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盲目開荒造田,水利工程建設與開荒脫節,使部分耕地因遭受洪澇得而復失,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的開發,都是較難開墾的荒原,必須配合一定的水利措施方能開墾利用。另外種養失調,肥力不斷減退,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由於片面追求糧食生產,耕地面積不斷擴大,重用輕養,有機肥施用量少,化肥施用多,造成耕地板結,養分含量低,質量差,土壤有機質和自然養分含量明顯下降,其中有機質含量由1958年的5%~6%下降到現今的3%,養分含量由9%下降到6%,已大大低於聯合國農業組織規定的土壤臨界值。

建議在土地開發利用的同時,一要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加大「科技興農」的力度,同時要與土地的整治、保護等方面結合起來,作出統籌安排和長遠規劃。協助解決各部門、各待業用地之間的矛盾,加強對土地資源的宏觀控制和計劃管理,發揮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益。調整農業用地比例,全面發展農業生產。改良土壤,用地養地相結合,逐步改造低產農田,推廣精細農業,提高土地生產能力。二要大力推廣優良品種,結合綠色農業開發,把黑龍江的產品推向國內國外。

3.林牧漁業開發亞區

本區分布於松花江、烏蘇里江的沿江地區及區內沼澤濕地地區,總面積約63×104hm2

林牧漁各業用地的合理結構與布局是保護自然資源的核心內容,這一問題已日益引起國內外有關方面的重視和注意。本區江岸不穩定,洪澇災害多發,因此其開發應首推林業,次為漁牧業。林業應主要是營造沿江邊境防護林,在樹種上要選擇根系發達、固土力強、要櫱性強的樹種。在沿江灘地、河溝、窪地、江心島嶼適當營造薪炭林。以求防止和減少坍岸、國土流失、水土流失。此外植樹造林還對固土防沙、防止水土流失有相當大的作用。

充分利用沿江發育的河網水溪與沼泡發展漁業,此計潛力很大。以綏濱縣為例,其目前沿江就有漁點25處,可年均捕撈550t以上,尚有許多河流和沼泡適宜發展養魚和捕撈事業。再如同江市的八岔鄉,其沼泡麵積達萬畝,綏濱縣的二號泡、三號泡等面積亦有400hm2以上,均具有一定的漁產力,發展水產養殖業潛力極大。該區在發揮眾多沼泡河流自然漁業潛力的同時,可以逐步開發養魚水面,可以建成萬畝沼泡養魚基地。同時應建立江段捕養保護區,如三江口段。

本區可大力發展牧業,亦可半牧、半農。本區土地資源豐富,荒地比例大,適宜牧業開發。例如蘿北縣嘟嚕河、鴨蛋河低平原,由於水流回折、徑流極度不暢,形成一定面積的沼澤地,間有少量漫崗孤島,在蓮花鄉境內還有約1 000hm2砂質沼澤地,難以耕種。這些地區雖不適宜農業開發,卻適宜牧業開發,現有草場就達1×104hm2,若逐步疏流排水,草場面積將會更大,部分可以作為牧場,部分可以作為草場地。再如綏濱黑松兩江交界處,草原面積達3 000hm2,僅施家島就有草原面積1 700hm2,草層高達126cm,草的覆蓋度達98%,完全可以建成大型畜牧基地。牧業發展應以高起點、高科技為基礎,對牛羊的品種要以國內外最好的品種加以推廣,毛、絨產品要以國內外需求為導向,奶製品要深加工,以綠色品牌加以推廣。

由於本區內蘊含豐富的草場資源,對富含木質纖維的草本、禾本科植物的利用作為造紙、輕工業的替代品可以稱之為綠色產品,應當加大投入力度。蘿北紅旗造紙廠的興建就是一個較典型的開發實例。

本區開發的主要障礙是沿江洪澇和窪地的內澇,治理重點是坍岸整治。即在重點坍岸地段修築護坡。在沿江修築、加固、改造防洪大堤,加速建設排澇工程等。從護岸、排澇始,到實現排灌結合,林、牧、漁的一並發展。

4.礦產開發亞區

本區零散地分布於三江平原地區,區內礦產相對山區較貧乏,已開發並查明的礦產有建築用的粘土礦、江砂、石材、泥炭、礦泉水、煤,已發現的有沸石、石灰石、黃金、石油、地熱、天然氣、奇石等資源。

礦泉水和泥炭儲量相當豐富,開采已初具規模。

據初步估算,三江平原的泥炭儲量為12×108 m3。按泥炭含有機質50%計算,相當於2×108t純有機質;按含氮量1.5%計算,相當於1 500×104t尿素的含氮量;按含腐殖酸30%計算,相當於1.5×108t泥炭腐殖酸。12×108 m3是一個相當可觀的儲量,按全區耕地5 000×104畝計算,每畝耕地可施用泥炭25m3。儲量分布分散是三江平原泥炭蘊藏的一個特點,它影響泥炭的儲量,不利於大規模開采。但從農業利用講,有限的泥炭資源的無效分布,有助於就地開采就地利用。

泥炭是良好的改土造肥原料,是重要的有機質資源,合理地開發三江平原儲量豐富的泥炭,對改良和培肥該地區的土壤,盡快地提高糧食產量,具有現實意義。

在開發利用泥炭資源的同時,要根據土地利用和農田基本建設規劃及泥炭性質做出開采和利用計劃。避免濫采亂開,把泥炭地切割得很零碎,使資源浪費,開采跡地難以利用。提倡泥炭加工利用,提高利用效果,逐漸養活直接利用數量。泥炭是在沼澤環境中,經千年、萬年時間形成的寶貴有機質資源,應當切實加強保護。近年來,由於天氣乾旱和沼澤疏干、放荒、跑荒引起的泥炭地火災極為普遍,泥炭地起火極難熄滅,使大量有機質資源毀掉,損失極為嚴重,應當引起足夠重視,設法制止。根據開發和生態環境規劃,建立泥炭地自然保護區。

三江平原地區蘊含豐富高硅、鍶質礦泉水,儲量豐富,在對外、對內貿易活動中均可作為一種非加工產品予以推廣。以綠色產品為品牌,加大知名度。

三江平原是一個大型凹陷盆地,地質構造十分有利於地熱、石油、天然氣的形成與儲存,目前已發現地熱與天然氣,相信這些礦產的尋找具有一定的遠景。

5.居民生活亞區

本區主要包括佳木斯、富錦、蘿北等縣市及其下屬的各個鄉鎮和同江、撫遠兩縣下屬的部分鄉鎮。本亞區中對城鎮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要實行工業區與生活區分開;在人口較少的鄉村地區,要實行農業小區化,即生活區相對集中,對那些居住在易產生洪澇災害等地區的村屯要合並遷移,實現農業生產、生活的現代化。其他做法見(一)中4段。

(三)沿江重點開發保護區

沿江不僅是重點開發區,而且是特殊的經濟區域,它是連接我國黑龍江省與國際貿易來往的紐帶,又是黑龍江省發達的經濟科技與豐富的自然資源結合部位,是黑龍江省對外開放的中轉站和窗口。三江平原實施生態保護、區域創新,對落實三江平原戰略開發與保護具有很強的輻射效率和帶動作用。沿江開發區是促進區內外、國內外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是適應經濟發展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

1.口岸開發亞區

本區包括名山、同江、撫遠、饒河4個口岸。各個口岸隔江與俄羅斯都有對應城鎮,從而使該區具有與俄對外開放的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早在19世紀初,該部分城鎮就與俄國遠東地區開展了邊境貿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經濟貿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邊境地方貿易的蓬勃興起,在國家及有關部門的關懷與指導下,口岸的開通工作得到了長足進展。口岸的開通使用,敞開了黑龍江省對外開放的大門,為全省發展外向型經濟,特別是發展邊境地區經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哈洽會」的成功舉辦,極大提高了黑龍江省對外開放的知名度,這與口岸的開通所起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鑒於口岸在對外開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口岸所在地各級政府和黑龍江省有關主管部門,應努力克服資金短缺的困難,不斷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促進經濟貿易的良性發展。改造以往舊碼頭,擴建成新現代化碼頭,對擬建口岸一定要搞好規劃設計,努力建設高效益的現代化口岸。對口岸城市進行老城區改造,加強城市的綠化美化工程建設,減輕工業及生活廢品對環境的危害,建立健全先進的市場體系,充分發揮現有的地緣與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對口岸要搞好布局規劃,以提高城市的環境職能。土地要充分挖掘潛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調整用地結構,從而充分發揮口岸對外開放的功能。

2.旅遊漁業立體開發亞區

本區主要分布於黑龍江、烏蘇里江沿岸一帶,其行政區劃分屬蘿北、同江、撫遠、饒河等市縣,因其距口岸較近,其不僅有漁業的優勢,而且也有旅遊業的優勢。所以在開發漁業的同時要與旅遊業的開發結合起來,形成立體開發模式。

該區的開發規劃,要遵循在開發全區資源優勢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適應於不同層次市場的需要,讓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以求最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城鎮的開發要依賴於區域資源優勢,區域經濟又要依靠城鎮經濟的導向和輻射。堅持產業化發展原則,走立體開發的路子,構建包括旅遊景點、旅行社、旅遊飯店、旅遊交通運輸、旅遊設施設備生產、旅遊商品生產銷售、旅遊文化娛樂等內容的旅遊產業體系;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託資源優勢的開發原則,形成特色系列旅遊產品,建立以大型骨幹企業為龍頭,集行、游、購、吃、住、娛為一體的一條龍經營體系,條件成熟時組建旅遊企業集團,提高規模效益;堅持多元化的投資原則,實行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體一起上,自力更生與利用外資一起上,構建新型旅遊業投資體系,大力發展旅遊生產力;堅持服務社會化的原則,完善高效、便捷的社會化、市場化旅遊服務網路,形成在導游、咨詢、交通、食宿、購物、娛樂等方面各有分工、互助互補的市場要素體系;堅持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利用並重的原則,旅遊資源開發和設施建設與環保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堅持適度超前發展的原則,在與地方國民經濟相關產業發展基本協調的前提下,發展速度要快於地方國民經濟發展的平均速度,行業的總體發展水平和投入產出率要明顯高於其他產業;堅持「兩個文明」建設一起抓的原則,加強行業精神文明建設,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努力造就思想、業務、作風、紀律都過硬的職工隊伍。

(四)自然保護區

截至2002年底,全區建立了著名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有洪河、街津山、三江、長林島、雁窩島、七星河、撓力河下游;擬建有蘿北水城子、喀爾喀石林、柳樹島、梧桐河等;市、縣級自然保護區有樺川蘇蘇生態保護區,富錦興隆、錦山、擇林、三環泡、蓮花泡沼澤自然保護區,同江蓮花泡、八岔島沼澤自然保護區,撫遠海青蓮花自然保護區,佳木斯四豐山自然保護區。但我們認為,現有自然保護區面積、區域分布及類型結構尚不能滿足自然保護工作之需要,這與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的三江平原不相適應,與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需求相差甚遠,不利於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另外三江平原近些年來由於氣候乾旱和人為破壞,水域面積逐年縮小,森林沼澤草原已所剩無幾。還有一些特殊意義的殘丘、島嶼、古河道、沙崗、冰丘湖、自然堤等地貌景觀具有科研價值和旅遊觀光價值,應將其保護起來,以便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永享這天造地設之美。所以我們建議應將區內所有森林、沼澤、草原、殘丘、湖泊、江河、微地貌等保護起來,列為自然保護區。具體劃分包括以下5方面:①沼澤自然保護區;②森林自然保護區;③草原自然保護區;④地貌自然保護區;⑤水域自然保護區。

❻ 《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總體目標是什麼

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總體目標是:用大約50年左右的時間,動員和組織全國人民,依靠科學技術,加強對現有天然林及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大力開展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設生態農業,改善生產和生活條件,加強綜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對改善全國生態環境有重要影響的工程,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力爭到下個世紀中葉,使全國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基本得到整治,適宜綠化的土地植樹種草,「三化」草地基本得到恢復,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生態環境預防監測和保護體系,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基本實現中華大地山川秀美。
到下個世紀中葉,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分近期、中期和遠期三個階段進行規劃。各階段的奮斗目標是:
(一)近期目標。從現在起到2010年,用大約12年的時間,堅決控制住人為因素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荒漠化的發展。生態環境特別惡劣的黃河長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點地區以及嚴重荒漠化地區的治理初見成效。主要奮斗目標是:到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萬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2200萬公頃;新增森林面積39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十九以上(按郁閉度大於0.2計算,下同);改造坡耕地670萬公頃,退耕還林500萬公頃,建設高標准、林網化農田1300萬公頃;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5000萬公頃,治理「三化」草地3300萬公頃;建設一批節水農業、旱作農業和生態農業工程;改善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達到百分之八。在生態環境重點區域建立預防監測和保護體系。
從現在起到2003年是實現近期目標的關鍵時期。要力求起好步,開好局。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治理步伐,有效遏制黃河上中游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有計劃地停止天然林的採伐和濕地開發,堅決禁止毀林毀草開墾和圍湖造地,對過度開墾、圍墾的土地,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還林還草還湖,逐步將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25度以下的坡地實現梯田化。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穩定解決貧困地區的脫貧問題,減輕經濟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壓力。到2003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萬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960萬公頃;新增森林面積25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十七點六以上,新增自然保護區面積800萬公頃;改造坡耕地300萬公頃,退耕還林300萬公頃,建設高標准、林網化農田面積600萬公頃;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2000萬公頃,治理「三化」草地1500萬公頃。在重點區域建設一批水土保持、節水灌溉、旱作農業和生態農業示範工程。建立全國生態環境預防監測體系。
(二)中期目標。從2011━2030年,在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之後,大約用20年的時間,力爭使全國生態環境明顯改觀。這一時期的主要奮斗目標是:全國百分之六十以上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得到不同程度整治,黃河長江上中游等重點水土流失區治理大見成效;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4000萬公頃;新增森林面積4600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二十四以上,各類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國土面積達到百分之十二;旱作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技術得到普遍運用,新增人工草地、改良草地8000萬公頃,力爭一半左右的「三化」草地得到恢復。重點治理區的生態環境開始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三)遠期目標。從2031━2050年,再奮斗20年,全國建立起基本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系統。主要奮斗目標是:全國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基本得到整治,宜林地全部綠化,林種、樹種結構合理,森林覆蓋率達到並穩定在百分之二十六以上;坡耕地基本實現梯田化,「三化」草地得到全面恢復。全國生態環境有很大改觀,大部分地區基本實現山川秀美。

❼ 請問土地整理和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內容有哪些不同

1、根據土地整理的概念,土地整理是指通過採取各種措施,對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態條件和生態環境的行為。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土地整理專項規劃,對田、水、路、 林、村等實行綜合整治,調整土地關系,改善土地利用結構和生產生活條件,增加可利用土 地面積和有效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的活動。 土地整理一般可分為兩大類,即農地整理與市地整理。根據我國國情,現階段土地整理的重點在農村地區。土地整理的主要內容包括:(1)調整農地結構,歸並零散地塊;(2)平整土地,改良土壤;(3)道路、林網、溝渠等綜合建設;(4)歸並農村居民點、鄉鎮工業用地等;(5)復墾廢棄土地;(6)劃定地界,確定權屬;(7)改善環境,維護生態平衡。2、程序根據新《土地管理法》的規定,結合各地實踐,土地整理程序一般如下: (1)確定土地整理區域,提出工作方案。縣、鄉(鎮)人民**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對土地利用的要求,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利用分區和有關專項規劃,選定實施土地整理區域,制定實施土地整理工作方案。土地整理區域一般集中連片,規模視當地具體情況而定。 (2)組織進行土地整理規劃設計。具體分析土地整理潛力、綜合效益,提出具體的規劃設計方案和權屬調整的意見等,廣泛徵求有關方面意見後,完善有關規劃及各類備件。 (3)依法報上級人民**或土地管理部門審核、批准。上級人民**或土地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規、政策、技術標准等,結合當地情況,審核、批准土地整理規劃設計與工作方案並進行備案。土地整理規劃設計及工作方案批准後,向社會公布。 (4)組織土地整理實施。按照批準的土地整理規劃設計和工作方案,縣、鄉(鎮)人民**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土地整理建設。 (5)確認權屬。按照有關法律和政策規定,對調整後的土地,辦理確定土地所有權、土地使用權等手續。 (6)檢查驗收。按土地整理規劃設計的要求,依法由批准土地整理的人民**或土地管理部門組織進行檢查驗收並確定土地利用調整情況,包括耕地面積調整情況。有關資料、圖件等整理歸檔。

❽ 城市土地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是》

1 保持基址的整體性與連續性
城市濱水綠地建設要站在濱水綠地之外,從整個城市綠地系統乃至整個城市系統等更高級的系統出發去研究問題。像中國古代軍事家所說的那樣: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勢」就是全局發展趨勢。江河的形成是一個自然力綜合作用的過程,這種過程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系統中某一因素的改變都將影響到景觀面貌的整體。所以在進行濱水景觀規劃建設時,首先應把濱水綠地作為一個系統來考慮,從區域的角度,以系統的觀點進行全方位的規劃,而不應該把河道與大的區域空間分割開來,單獨考慮。
2 遵從基址的生態環境特徵,減少人為干擾與破壞
在地球表面進行任何的改造都會對其造成影響,但這並不表明人類就退出生物圈不再進行建設了,而是應該認識到人類的建設行為對生態系統影響的成因與大小,通過設計來減少或避免這種影響。保持生態系統的恢復能力,讓環境充滿生機與活力。任何園林景觀生態系統都有特定的物質結構與生態特徵,呈現空間異質性,規劃設計之前應該對基址進行系統的分析,考慮基址的氣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動物等生態要素的特徵,並在規劃設計過程中遵從這些生態環境特徵,盡量減少人為干擾與破壞。
3 生態、景觀、防洪等多功能兼顧
城市濱水區的整治不單純是解決水運、防洪等使用功能的問題,還應包括改善水域生態環境,改進江河、湖泊的水質,增加濱水綠地的遊憩機會和景觀效果,提升濱水地區周邊土地的經濟價值等一系列問題。僅從某一角度出發.均會有失偏頗,造成損失,因此必須統籌兼顧,整體協調。濱水景觀的規劃建設必須以系統工程為指導,在滿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考慮景觀、生態等需求,把濱水綠地建設成多功能兼顧的復合城市公共空間,以滿足現代城市生活多樣化的需求。
4 以綠為主,生態優先
城市濱水綠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態功能要求,主要是通過植物來完成的,這就決定了對城市濱水空間的規劃建設,必須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模擬自然江河岸線的自然生態群落結構,以綠化為主體,以植物造景為主體,強調以鄉土樹種為主,兼顧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樣性,運用天然材料,創造自然生趣的濱水景觀。規劃設計應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加景觀異質性,強調景觀個性,促進自然物能循環,構架城市生境走廊,實現景觀的可持續發展等幾個方面作為濱水綠地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加以體現。
5 景觀結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自然景觀整治與文化景觀(人文景觀)保護相結合,是城市濱水綠地體現城市歷史文化底蘊、突出濱水綠地文化內涵和地方景觀特色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一些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的名城,充分挖掘城市歷史文化特色,利用園林景觀表現手法加以表達,保持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性,是濱水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重要原則,它對恢復和提高濱水景觀的活力,增強濱水綠地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