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政治理論高峰

政治理論高峰

發布時間: 2021-03-16 01:06:37

① 政治主要學習什麼

政治學科首先要記住概念、原理、基本觀點。而這些內容都比較抽象,我們不能死記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對概念可用句子層次劃分法。比如: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就要明確兩層意識,一是勞動產品,二是用來交換。為了加深理解記憶,又可用舉例法,發別舉出一些不是勞動產品的例了、是勞動產品不是商品的例子、以及是商品的例子。
對原理的記憶,一般要建立在理解概念記憶的基礎之上。如價值規律,相關的概念就有:商品、價值量、社會必要時間,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從這內容可看出,它包括商品生產階段與商品交換階段,這樣就比較容易記住「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產商品交換的經濟規律」這一基本觀點。為了增加記憶的量,可用歸類法:如制度類、原則類、基礎類、作用類、關系類等。
要過理解關,就得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每學到一個原理,都要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善於舉生活中的例子。另外,可常用對比法。如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意識與認識、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
要過應用關就得多做習題,多提問、多討論、常反思。學生的分析應用能力差。要提高這能力,就得帶著問題去看書,對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多與同學討論,多請教老師。得到答案後還要多反思,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提高應用能力。

② 什麼是哼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理解

政治發展理論產生於1950年代,興盛於1960年代,於1970年代衰落。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是西方政治發展理論中比較歷史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對政治發展理論的貢獻不僅表現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難以抉擇》等一系列著作的出版[1],而且他還與邁隆·韋納(Myron Weiner)組織哈佛——麻省理工的政治發展聯合研討會(JOSPOD)[2]。該研討會始於1964年,來自劍橋——波士頓地區的學者們每月聚集到一起,就政治發展的諸多論題展開討論。這些論題包括:發展中國家的農民、發展和種族關系、發展的外部和國際影響因素、人口與發展、第三世界民主制度和過程的角色等等。這對政治發展理論的繁榮起到了關鍵作用。

政治發展理論雖然已經衰落,但是政治發展理論所提出的重要命題、概念以及研究方法對政治學的發展貢獻頗多。那麼,批判地借鑒西方政治發展理論,對於構建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理論有諸多裨益。本文主要對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的研究作研究述評,並指出存在的問題,以期能夠深化對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研究。

一、國內外關於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研究概況

國外對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研究,始於1970年代。由於亨廷頓的文章和著作對政治發展的影響深遠,而且立意新穎,約瑟夫·拉布隆巴拉(Joseph LaPalombara)[3]、馬克·克塞爾曼(Mark Kesselman)[4]等學者對其著作發表書評。政治發展理論衰落以後,威亞爾達(Howard J.Wiarda)[5]等學者在反思政治發展理論的時候,高度評價亨廷頓的理論貢獻。也有學者如亞歷山大·格勞思(Alexander J. Groth)[6]對亨廷頓的政治制度理論進行專門的研究。而帕特南(Robert Putnam)[7]和卡普蘭(Robert Kaplan)[8]撰寫的亨廷頓思想傳記,為我們全面了解亨廷頓的思想提供重要素材。近年來學者對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關注相對較少,佛蘭西絲·哈葛扁(Frances Hagopian)[9]等在評論當代政治發展時提及亨廷頓的理論。

港台的學者對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關注在1980年代達到高峰。1982年台灣允晨文化公司出版了當代政治學巨擘書系,其中彭錦鵬[10]所著《政治安定的設計家——韓廷頓》(台灣將「亨廷頓」譯為「韓廷頓」或「杭廷頓」)一書,較為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理論。陳鴻瑜[11]、江炳倫[12]等學者也對亨廷頓的理論作了中肯的評價。

大陸學者在1980年代末期開始研究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嚴博非[13]在1989年的《讀書》上撰文指出,亨廷頓的《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的意義就在於拋棄「烏托邦」。1990年代,張星久[14]等探討亨廷頓政治發展的理論體系。王彩波[15]等從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變化角度來論述。近幾年來,岳世平[16]等探討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對我國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

二、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體系

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涉及到政治現代化、政治衰朽、政治制度化、政治穩定、政治參與、革命、改革等諸多方面。如何概括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體系是學者面臨的首要問題。

彭錦鵬認為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目標是政治穩定和政治民主,政治發展的標準是政治制度化,政治發展的動力在於政治革命和改革。彭錦鵬稱亨廷頓為「政治安定的設計家」。[17]

張星久認為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包括四個方面即:政治發展治不穩定的根源——現代化;政治發展的目標取向——政治制度化;傳統政治體系實現變革的著力點——革新與吸收能力;實現發展與穩定的戰略戰術——費邊式與閃電式戰略的結合。[18]王彩波探討了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分析框架。這包括:政治發展目標(政治一體化、政治制度化和政治民主化);政治制度化與政治民主化的關系;經濟變革與政治變革的關系。[19]

余紅勝則分別從政治發展的根本目標及實現目標的手段(政治制度化)、政治發展的動力(政治革命和改革)、政治發展的組織保證(政黨)、經濟發展與政治發展的關系、政治發展和政治現代化的關系等五個方面分析了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20]

由此可見,在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上,學者的意見較為一致。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是以政治秩序(政治穩定,前期)和政治民主(後期)為目標的,其政治發展的手段和標準是政治制度化,政治發展的動力在於革命和改革。當然,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非常豐富,比如亨廷頓對軍隊、知識分子和農民等階層在政治變革中作用的分析也很精到。

三、亨廷頓政治發展的目標——政治穩定和政治民主

張桂琳[21]從尋找民主與權威的平衡視角考察了亨廷頓的穩定民主觀。亨廷頓分析了發展總國家政治不穩定的原因,並提出穩定推進民主與政治現代化的措施:建立強大政府;強化制度化建構;重視政黨在政治穩定中的特殊作用;重視政治發展中採取靈活的戰略戰術。張桂琳認為,亨廷頓的穩定民主觀並非說明他不尊重民主,相反,亨廷頓是一個忠實的民主主義者,這從他1989年出版的《第三波》一書可以得到印證。所不同的是,亨廷頓是一個現實主義的政治思想家,他從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動盪不安的歷史中感悟到:民主和穩定都是人類彌足珍貴的價值追求,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穩定是民主的前提。

Mark Kesselman認為,亨廷頓把政治穩定放在中心地位,政治衰朽意味著被統治者對政治秩序的瓦解。亨廷頓沒有考慮統治者引發的政治動盪。實際上,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秩序可能更容易受到來自統治者階層的破壞。他質疑亨廷頓的政治穩定觀,認為亨廷頓所提出的政治穩定優先於自由的理由不充分。秩序必須優先於自由可以從邏輯上和經驗立場上加以質疑。即使我們同意秩序在邏輯上先於自由,這並不必然要求秩序在時間上先於自由。實際上,那些早期有強大權威的國家(如普魯士)證明並不如秩序和自由同時發展的國家(如英國)更自由。 [22]

Joseph LaPalombara也認為,亨廷頓提供政治穩定的解決方案是先驗的和抽象的。亨廷頓的中心論證有兩個相關的理論基礎,即社會力量和公共利益。亨廷頓對二者的分析都不能令人信服。[23]

可以看出,國內學者對於亨廷頓政治穩定的研究主要是梳理和闡釋,尋找其政治穩定觀中能夠為我國政治現代化建設所用的理論營養,批評性不足。而國外的學者對亨廷頓的政治穩定觀進行了詳盡地批評,從亨廷頓政治穩定的理論基礎和存在的理由進行了評價。

四、亨廷頓的政治制度化思想及其標准

亨廷頓尋求政治穩定的路徑是政治制度化。他對政治制度化的論證非常充分而且有力。可以說,亨廷頓是從傳統的制度研究到歷史制度主義研究的過渡性人物。不過,其政治制度化思想也遭到了很多批評。

Mark Kesselman認為政治制度化體現了誘人的價值,並且有助於推進公眾利益。但是,這些價值是靠不住的、難以操作的,而且制度化和秩序都是包含代價的。實際上,政府盡力擴大這些價值,但是它們的要求有分歧。例如,自主性和適應性之間的沖突。強大的政府比弱小的政府更能夠創造公眾利益,但是它同樣也更能夠阻礙公眾利益。[24]

Alexander J. Groth使用了房間的例子來說明亨廷頓的政治制度化的四個變數之間並非是能夠互相調適的。測量房子的空間時,我們使用的是長、寬、高三個變數。三者的乘積就是房子的空間。那麼,如果我們希望比較不同組織或程序的制度化的水平,我們使用「適應性」來對比「連貫性」;或者「復雜性」對比「自主性」。這些變數能否互相補足?是否是同時需要的?是否要達到同一水平?這些都值得懷疑。[25]

陳鴻瑜認為亨廷頓所列舉的衡量政治制度化的尺度很難有一個固定的標准,譬如,組織制度要存續多久才能制度化?政治組織和程序能不受其他社會因素之影響嗎?能夠測度制度的自主性嗎?[26]張星久認為亨廷頓提出制度化這一重要概念,並列出自主性、復雜性、適應性和凝聚性四個衡量指標,但是難以操作,令人生疑:一個政治體繫到底怎樣才是具備這四個條件,達到了制度化呢?岳世平也考察了亨廷頓政治制度化思想的缺陷:很難適合各國的國情;使人感到難以操作,有些地方令人費解;在亨廷頓列出的四個指標中,用時間存續的長短作為衡量組織適應性高低的標准,有失偏頗。當然,亨廷頓政治制度化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政治體制改革和對維護中央領導權威具有啟示意義。[27]

國內外學者對亨廷頓政治制度化思想的批評也主要集中在其四個指標的內部調適性、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問題上。畢竟,亨廷頓為發展中國家所開出的穩定的葯方就是基於政治制度化的,如果政治制度化不具有操作性,那麼其政治發展理論的大廈根基就會不穩固。

五、亨廷頓政治發展思想的變化

亨廷頓自1965年發表《政治發展和政治衰朽》一文以來,其政治發展理論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很多研究者注意到了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發展,從早期關注政治發展,到關注政治民主,再到強調文化在政治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邱國成從亨廷頓早期政治發展觀的缺點入手來分析亨廷頓的政治發展觀的重大變化:即民主取向的政治發展觀取代了威權取向的政治發展觀。亨廷頓早期的政治發展觀的核心要素滲透著穩定目標的規制。但是,要保持政治的穩定,就必須對政治參與進行限制,但限制政治參與,又破壞了政治參與的動力。正是由於威權取向的政治發展觀存在著上述的缺點,亨廷頓對政治發展觀作出修改。這一修改過程首先是從政治發展的定義開始的。在70年代,他拋棄了制度化的定義,到80年代,他越來越重視文化的分析。到90年代初期,民主的目標代替了穩定的目標。[28]

李淑艷考察了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發展和變化。她認為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為發展中國家確定的政治發展的目標是三個:即公民廣泛的政治參與、政治制度化和政治參與。而在《難以抉擇》中確立了發展中國家政治發展的模式與選擇。而發展模式的選擇要根據政治精英的需要和態度來決定。在《發展的目標》一文中,亨廷頓提出了重要的觀點:發展中國家要根據本民族、本國的文化來制訂和選擇社會、政治的發展模式。[29]

可以看出,亨廷頓引領政治發展理論的發展方向。隨著第三世界政治發展的變遷,亨廷頓也適時地對政治發展理論作出修正。學界對亨廷頓政治發展變化的概括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們並沒有對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變化作深入的分析。

六、結語:研究的不足與未來研究的展望

國內外學者對於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這表現在對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體系的概括上達成共識;深入研究了其政治穩定思想和政治制度化思想;剖析了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變化。然而,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研究上存在諸多不足,這體現為:一是沒有關注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連貫性,僅僅考察亨廷頓政治發展思想的變化,而沒有分析亨廷頓政治發展思想中的不變主題;二是國內學者在研究亨廷頓思想時,往往對其思想作簡約化處理,引用者多,而深入分析亨廷頓政治發展思想內涵的研究較少;三是沒有從思想史的角度去考察亨廷頓政治發展思想的來源,亨廷頓政治發展思想的脈絡應當如何梳理,沒有分析亨廷頓政治發展思想肖像的背景。

鑒於亨廷頓是美國20世紀政治學理論發展的活化石,也是政治發展理論的代表人物。我們對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研究應當擴大視野,應當從思想史、比較研究等角度來深入研究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未來對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研究可以從以下三個領域展開:

第一、要考察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淵源。我們認為,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主要來源於三位學者:一是基督教神學家尼布爾。Kaplan在訪談亨廷頓時,亨廷頓談到他是萊因霍爾德·尼布爾的孩子。亨廷頓對秩序和穩定的關注主要基於尼布爾的人性理論。二是馬基雅維里。亨廷頓在《第三波》中曾經提及自己就是現代馬基雅維里。馬基雅維里對現代國家建構的分析,正是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的主要源泉。三是路易斯·哈茨。作為美國著名的自由主義歷史學家,哈茨對自由主義和美國建國理論的研究深深影響著亨廷頓。作為保守主義者的亨廷頓在多部著作中提及哈茨及其研究。當然,聯邦黨人、托克維爾、當時的政治發展理論家如阿爾蒙德、多伊奇等也是亨廷頓政治發展思想的重要來源。

第二、要探尋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中不變的主題。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經歷了從前期強調穩定和權威,到後期強調民主和參與。我認為,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雖然發生了變化,但是亨廷頓政治思想仍然具有連貫性,這就是作為保守主義者的亨廷頓對秩序的關注。早在《士兵與國家》中,亨廷頓通過對美國軍民關系的研究表現出對秩序的偏愛。這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表現更加明顯。而後來的《難以抉擇》和《第三波》,雖然是從政治參與和民主化角度去探討發展中國家政治發展的道路,但是亨廷頓的終極關懷仍是秩序。他試圖在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發展中尋找秩序與民主的平衡。

第三、要比較研究亨廷頓與其它政治發展理論家的理論。政治發展理論雲集了當時大多數優秀的政治學家,也形成了結構功能學派、社會進程學派和比較歷史學派等三派。亨廷頓是比較歷史學派的代表人物,其對比較研究方法的運用和分析頗具特色。比較才能夠鑒別出各種學派的優缺點,便於我們借鑒和運用。應當把亨廷頓的政治發展思想同比較歷史學派的其他學者,如布萊克、巴林頓·摩爾等的思想作比較。

我國正處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處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發展階段,這都對我們借鑒和吸收西方政治發展理論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深入研究亨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並批判地借鑒其政治發展理論成為構建21世紀中國政治發展理論的一大課題。

PS:是亨廷頓啦~是個有名的政治學家。你看看以上信息對你有沒有幫助。

③ 學習背誦政治的 最佳時間是什麼時候

  1. 清晨起床後,此時剛結束睡眠,大腦經過一夜的休息,消除了前一天的疲勞,腦神經處於活動狀態,沒有新的記憶干擾。此刻學習一些難記憶而必須記憶的東西較為適宜。

  2. 剛進入睡眠1~2小時內,特別是夏天中午有午睡的習慣,下午2~3點鍾,臨睡時接受到的信息印像相對較深刻。不少事實證明,某些所謂「夢中得啟示」的科學發現,大多是在這段時間內產生的。

  3. 入睡前1小時是學習與記憶的高峰期。利用這段時間來加深印象,特別對一些難以記憶的東西加以復習,則不易遺忘。

④ 儒家的最後高峰是誰

儒學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
以孔子、孟子、荀子等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學,此時即使原始儒學,其主要內容都是關於「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規范和從政方面的治國原則。
第一次高峰是兩漢政治制度化宗教化儒學,西漢大儒董仲舒是其代表人物,董仲舒所說的「孔子之術」,顯然已經不是原來的孔子學說,也不是原始儒家學說,而是經過他和漢初其他儒家學者發展了的,吸收了墨、道、名、法、陰陽等各家學說之長的,董仲舒心目中的「孔子之術」。從兩漢儒學發展的歷史看,儒學的宗教化是與儒學的政治制度化密切相關的,是同步進行的,前者是為使後者得以成立和鞏固服務的。
第二次高峰是宋、明、清時期性理之儒學以佛教提倡出家有違忠孝之道,僧侶不僅不從事生產,而且其佛事活動、廟宇建築等又勞民費財等為由,大肆進行闢佛。
性理學以繼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的道統和復興儒學為己任,要復興的儒學,主要是倫理道德、身心修養層面的儒學。他們希望重新充分發揮儒學道德修養方面的社會功能,奪回被佛、道占據了七百年優勢的身心修養、思想理論領域。再則,性理學所復興的儒學,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也都與先秦原始儒學有了很大的不同。

⑤ 中國儒學發展的兩大高峰

第一次高峰是兩漢政治制度化宗教化儒學,西漢大儒董仲舒是其代表人物,董仲舒所說的「孔子之術」,顯然已經不是原來的孔子學說,也不是原始儒家學說,而是經過他和漢初其他儒家學者發展了的,吸收了墨、道、名、法、陰陽等各家學說之長的,董仲舒心目中的「孔子之術」。從兩漢儒學發展的歷史看,儒學的宗教化是與儒學的政治制度化密切相關的,是同步進行的,前者是為使後者得以成立和鞏固服務的。
第二次高峰是宋、明、清時期性理之儒學以佛教提倡出家有違忠孝之道,僧侶不僅不從事生產,而且其佛事活動、廟宇建築等又勞民費財等為由,大肆進行闢佛。

從儒家整體的發展史來講,絕對的孔子真傳是說不清的,韓非子就說過這樣的話: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移為三,他們都在說自己是正統,誰能區分?先秦的時候儒家並不是社會的主流思想,當時是中國歷史上最光輝的知識創造時期,號稱百家爭鳴,但是從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後,再無此景。

歷史走到了秦始皇改天換日,秦朝用苛法,商鞅變法之後,秦帝國是地地道道的法家思想,李斯建議焚詩書,百家爭鳴一去不回。(焚書和坑儒是兩件事,焚書不僅僅燒的是儒家的書,只要不是法律條文和種地建築的書全燒,其中道家楊朱的書就沒傳下來)

⑥ 智謀發展的高峰期是什麼時候

中華民族智謀發展的第三階段是春秋和戰國時期。從公元前的700多年到公元前的200多年,這500多年裡,中華智謀發展到了一個高峰期。在這一個高峰期,諸子百家興起,家家都是智謀家。諸子百家對智謀理論貢獻大,智謀的代表人物多。當時周朝的分封有1200多個國家,而到戰國晚期,則只有齊、楚、燕、秦、韓、趙、魏這七國。

當時國家的兼並、政權的更迭、軍隊的興亡非常頻繁,社會的大動盪產生了諸子百家。如果說西周時期是智謀的源頭活水,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則演成人類智謀史上最為燦爛的一段。

社會發展到春秋戰國時代,新興地主階級逐漸興起,奴隸制度逐步瓦解,諸侯割據勢力形成,諸侯間互相兼並,弱亡強存,頻繁而激烈的爭霸戰爭,促使人們開動腦筋,在競爭中謀生存,圖發展。諸侯國國君爭相禮賢下士,求賢若渴,視才為寶,不問門第,不問年紀,只要胸有韜略,就能受到上賓禮遇。由此帶來了人們思想的空前活躍,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前所未有的局面。使一些諸侯國空前強盛。正如《史記》所載:「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強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輩,諸侯東面朝齊。」

諸子百家在競爭中,各有千秋,各有市場。《隋書·經籍志·子部》提出諸子有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兵、天文、歷數、五行、醫方14家,流傳至今的先秦諸子的書仍有20餘種。諸子的各個學派之所以能夠得到社會的廣泛承認,分別都有一批本學派的崇拜者,其原因之一,就是各個學派都有其能夠使一部分人信服的理論,都有一套在競爭中生存的方法。諸子理論中大都充滿著自強與服眾的濃厚的智謀色彩。

在這百舸爭流的年代,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墨子、孫子、孫臏、吳子、尉繚子、苟子、韓非子、蘇秦、張儀等等思想家、軍事家、縱橫家,各路智謀家,群星爭輝,為了各個諸侯國的生存、發展和壯大,為了個人的仕途和聲望,紛紛獻計獻策,一時間,高謀迭出,奇計橫生,有力地推動了當時社會政治、軍事、經濟的興旺和發展,也極大地影響了後世。在當時,較早地形成智謀思想體系的代表人物,要數老子、孔子和孫子。而他們又有各不相同的特色。如,孔子的《論語》,主要是政略方面的內容居多,而《孫子》,則主要表現在兵學和戰略方面的高明見解,而《老子》,則是統御智謀的鼻祖。

在諸子百家中首屈一指的首先是政略家。政略家則又首推孔子,孔子是研究政治智謀的人物。

孔子,是中華民族婦孺皆知的「聖人」。然而,歷代給孔子戴的極多桂冠大多是思想家和教育家兩大類。孔子從較為貧寒的家庭出身而成為一國的司寇及代理宰相,靠治國的高明政略周遊列國,對當時的社會發揮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孔子的《論語》等學說內容使千朝百代人俯首聽教,後世的歷代封建帝王,無不把孔子尊為「師表」。說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固然當之無愧。但確切地說,孔子首先是一位智謀家。他的高明的治國之道幾乎百世不衰,就是在我們今天社會主義國家內,經過五六十年的反封建運動,進行長期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在我們社會的各個層次和各個角落,仍然到處可以見到孔子政略的影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人,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孔子的祖輩曾是宋國的大貴族,因受排擠而逃到魯國。他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魯國陬邑宰,是個地位不高的下級武官。孔子生下後不久,父親就去世了,17歲時又失去了母親。孔子於貧賤中長大,曾給季平子當過管理倉庫和看管牛羊的小吏。由於孔子年輕時就有遠大的抱負和嚴謹的治學精神,形成了在當時獨樹一幟的思想體系和智謀方法。他的才華雖曾得到過齊景公、衛靈公、楚昭王等君王的賞識,但由於下面卿大夫的反對而未能被重用。到魯定公時代,孔子曾有一段政治上得意的短暫時期。孔子以自己的才智幫助魯定公平定季氏的家臣公山不狃聯合陽虎進行的叛亂之後,在公元前502年孔子49歲時,被魯定公封為中都宰,一年之後又升任司空,又由司空升任大司寇。公元前500年,孔子曾跟隨魯定公赴「夾谷之會」,取得了使齊國歸還侵佔魯國土地的外交勝利。公元前497年,孔子組織兵力打敗費人。公元前496年,孔子55歲時,由大司寇行攝相事(代理宰相)。孔子與聞國政三個月,魯國大治。齊人害怕了,便施反間計,魯定公中計,疏遠孔子。孔子被迫離職,從此周遊列國14年,以自己的思想和韜略游說各國國君,在當時雖未得到重用,但他教育出來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等眾多學生,在從政智謀和教育智謀方面,都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孔子死後,學生們把他的言論編為《論語》一書,是中國智謀寶庫之中的瑰寶。

《老子》,又叫《道德經》,相傳是一個被人們稱為「老子」的隱士所寫。老子究竟是誰?是先秦什麼年代的人?在秦漢初年就有不同的說法。司馬遷作《史記》時,記載了不同的說法:作《老子》的可能是當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的楚國隱士,這個隱士可能是與孔子同時而稍早的李耳,字伯陽,謚曰聃,即老聃,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可能是與孔子同時的老萊子;也可能是孔子死後120多年的戰國時代的太史儋。這一難題尚待史學家們去進一步考證。但《道德經》是道家理論的奠基著作,這是沒有疑義的。

我贊從作《老子》者為李耳之說。李耳,字聃(一說字伯陽,聃是謚號。或說老氏,名聃),後人稱其為老子。他生於公元前571年,和孔子是同時代人,大約比孔子年長20歲,做過周室收藏室的官,管理圖書,後來他看到周室衰微,自己也隱退了,有人看見他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一去不復返,當了隱士。老子是道家創始人,他提出的「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統治產生過很深的影響。傳說老子活的年齡很大,大約有90歲吧。太史公司馬遷估計他大概活了160歲,或說200歲。這種估計不大可能。

有一次孔子到東周國都洛邑,向老子請教關於禮法的學問。老子告訴他:「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回去後,對弟子談及他對老子的印象說:「我知道鳥能飛,魚能游,獸能跑。至於龍,我卻無從知道,它可以乘風直上雲天。我今天見到老子,他可真如龍一樣。」

現存的老子《道德經》一書,分上、下共八十一篇約五千言,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以民間諺語形式寫成的韻文哲理長詩,集中代表了老子的思想,既是哲學名著,也是著名的智謀著作。唐代王真在其《道德真經論兵要義述》中稱:「《老子》未嘗有一章不屬意於兵也。」王夫之說《老子》為「言兵者師之」。林語堂先生說他是「全世界文壇上最光輝燦爛的自保的陰謀哲學」。

「無為而治」是老子最重要的政治智謀思想。「為無為,則無不治」。「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太上,不知有之……」他認為,聖人應以「無為」的態度來治理社會,就沒有治理不好的。認為愛民治國,順自然而無作為,是聖人大德之一種。最賢明的國君,是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民各守其性,各安其生,人民完全是無拘無束,很自然地勞動生息,甚至不知有國君的存在。而最下等的國君,是那種以權術愚弄人民,以詭詐欺騙人民,法令不行。人民輕侮這樣的統治者。因為這種國君本身就無信義可言,人民當然也不信任他了。他贊賞最賢明的國君,這種國君反而悠閑無為,並不輕易發號施令,人民卻能安居樂業,獲益豐足。年年如此,人民似乎並不覺得這是賢明國君的功勞,反而認為,我們原本就應該這樣。陽子居曾問老子,英明的君王怎樣治理天下?老子說:「英明的君王治理天下,功業普及,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教化萬物,百姓並不感到依靠他。人民無法說出他的影響,但人民都樂於跟他在一起。」說:「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在這里,極力主張通過道家精神的修煉,將自身的情慾和妄想日漸去除,使自己達到「無為」的境界,就可以做到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就不愁治理不好天下。相反,如果憑著自己的意願一意孤行,反而不能治理天下。

關於「禍福」,老子告誡人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一思想,含有深刻的辯證法,後來不但在政治領域,在軍事領域,許多聰明的將帥也都從中悟出許多道理,在變幻莫測的戰場上,始終把握主動。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是老子的治國之道。他認為,治理大國,就像烹燒小魚一樣,你不能老是翻動它,下面火燒著,鍋又熱,你要是不停地翻,那小魚不碎才怪呢。其意在於,治理國家,要有長遠之策,不能朝令夕改,或政令頻繁。否則,人民會無所適從,或不堪煩擾,終日不安,總不知明日有何變故,這樣的國家有不亂的嗎?老子的這一思想,仍是出於他的基本政治謀術「無為而治」,是一種具體的治國方法。

老子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因而能產生許多警示後人的智謀思想。老子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他認為,人若能守柔弱的法則,就可以戰勝敵人而保存自己。故曰:「弱者道之用。」他用水來說明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天下之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也再沒有比水的力量善於攻堅了。即「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以柔克剛,以退為進,以屈求伸」是老子處世、治國的智謀藝術。可見老子並不消極,而是比較講究斗爭的智謀和藝術。老子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上,無論是政治領域,還是軍事、外交領域,這種智謀思想都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關於戰爭,老子的基本思想是:「夫佳兵者不祥之器者,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型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因而他主張「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他說,以力服人,人必不服,待有機可乘,還會得到報復。不得已而用兵,也只求達到救濟危難罷了,絕不能逞強黷武。他認為,當時頻繁的掠奪財物的不義戰爭,是統治者的罪惡,是因為統治者私人佔有欲的惡性膨脹,因而他強烈地反對戰爭。但是他同時認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在反對別國侵略時,可以使用戰爭。「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即使不得不使用戰爭時,也應以平靜、淡然、沒有私憤和貪欲的態度對待戰爭。「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這就是說,即使是正義戰爭,勝利也就算了,不可逞強。制止了侵略就應立即罷手。「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就是勝了,也不要得意。勝而得意,就是喜歡殺人。而喜歡殺人的人,天下人不會歸服他,他也就無法治理天下。

關於用兵,老子曾引用當時兵家名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意思是:我不敢先挑起戰端以伐人,只有不得已才起而應戰。在作戰時,寧可退避三舍,不敢逞強冒進。以這種思想率軍作戰,則「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這在用兵智謀上實際上是一種後發制人的方針,雖有行陣,卻好像無陣無列;雖欲振臂,好像無臂膀可舉;雖有兵器,卻好像無兵器可用;雖對強敵,卻好像無敵可赴。愈這樣,卻常可制敵於先。老子還告誡,「禍奠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統兵作戰,致命弱點是輕敵。輕敵幾乎喪失了最根本的東西——寶。老子謂「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愛,視士卒如赤子而盡力保護,所以能使部卒生勇武之氣。儉嗇則可積德蓄資,應用無窮。不敢為天下先,反而能得到天下擁護。三寶之中,以慈為最貴。以慈愛統御,戰則勝,守則固,老天也會護衛他。老於說,善做將帥的,不會表現兇猛的樣子;善於作戰的,不會暴怒;善於克敵者,甚至不與敵交鋒;善用人者,反而常處眾人之中。「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戰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老子還有許多智謀思想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如「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等。後人在運用老子這些智謀於社會實踐時,往往會發現,一部《老子》其實處處都閃耀著智謀思維的火花。

老子是研究統御智謀的。他也是個政略家。蘇秦、張儀是縱橫家,主要特點是外交上的縱橫捭闔,通過研究各個諸侯國之間的關系,以外交為達到目的的主要手段。其中尤其是蘇秦,身掛六國相印,對外交智謀運用得十分自如。

然而,春秋戰國時出現的智謀大家更多體現為兵家的管仲、尉繚、孫臏、孫武、鬼穀子這些人對於軍事智謀,對於其他智謀的重要貢獻。在諸子百家中兵家應該說是最為輝煌的。因為戰亂年代,要以力取勝,以智取勝,更多的是用軍事統帥、軍事將領,所以兵家的著述比較多,兵家的觀點比較深刻,兵家的地位也最高。這一時期兵家的代表作,除了世人比較熟知的《孫子兵法》之外,還有《鬼穀子》、《孫臏兵法》、《尉繚子》等。另外,管仲這些人雖然不是以兵法傳世,但他的政略著作後人也是當作兵書而頂禮膜拜的。他同老子、孔子一樣,在研究政略時,切入點常常是戰爭和軍隊,治國和安邦。應該說這一時期,在智謀學方面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在實踐上,都同時達到了一個高峰。

⑦ 101思想政治理論是什麼

101思想政治理論是考研政治考試,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以及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考研政治,全名為思想政治理論考試。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招生考試科目,屬於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公共課科目。

考試滿分1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鍾。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7)政治理論高峰擴展閱讀:

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公告

報名要求

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包括網上報名和現場確認兩個階段。

所有參加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考生均須進行網上報名,並到報考點現場確認網報信息、採集本人圖像等相關電子信息,同時按規定繳納報考費。

應屆本科畢業生原則上應選擇就讀學校所在省(區、市)的報考點辦理網上報名和現場確認手續。

單獨考試考生應選擇招生單位所在地省級教育招生考試機構指定的報考點辦理網上報名和現場確認手續。

其他考生(含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遊管理和工程管理等專業學位考生)應選擇工作或戶口所在地省級教育招生考試機構指定的報考點辦理網上報名和現場確認手續。

網上報名技術服務工作由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負責。現場確認由省級教育招生考試機構負責組織相關報考點進行。

網上報名

網上報名時間為2018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預報名時間為2018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考生應在規定時間內登錄「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公網網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網址http://yz.chsi.cn,以下簡稱「研招網」)進行報名。

報名前,請務必提前瀏覽報考須知,並按教育部、省級教育招生考試機構、報考點以及報考招生單位的網上公告要求報名。

報名期間,考生可自行修改網上報名信息或重新填報報名信息。為避免多佔考位,影響其他考生報考,一名考生只能保留一條有效報名信息。

考生報名時只填報一個招生單位的一個專業。

待考試結束,教育部公布考生進入復試的初試成績基本要求後,考生可通過「研招網」調劑服務系統了解招生單位的調劑辦法、計劃余額等信息,並按相關規定自主多次平行填報多個調劑志願。

報名期間將對考生學歷(學籍)信息進行網上校驗,考生可上網查看學歷(學籍)校驗結果。

考生也可在報名前或報名期間自行登錄「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查詢本人學歷(學籍)信息。

未能通過學歷(學籍)校驗的考生應在招生單位規定時間內完成學歷(學籍)核驗。

考生應按要求准確填寫個人網上報名信息並提供真實材料。凡因網報信息填寫錯誤或填報虛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試、復試或錄取的,後果由考生本人承擔。

網上報名有關具體要求和注意事項,詳見《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已在教育部官網http://www.moe.e.cn公開)及「研招網」報考須知。

網上報名時間充裕,建議廣大考生合理安排報名時間,避開報名初期、末期高峰,避免網路擁堵影響報名。逾期不再補報,也不得再修改報名信息。

參考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公告

⑧ 政治理論學習不夠,理論水平不高

可以多找些這方面的資料,自學,可以有效的提高自己的,就是還有這方面的能力。

⑨ 如何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黨性修養

1、堅持以「學」立身,強化理論武裝,增強黨性修養。

學習是成長進步的階梯專。注重學習是增強黨性修養屬、堅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徑。要跟上時代發展,應對時代挑戰,做到與時俱進,堅持立學為先,強化理論武裝,增強黨性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好思想認識的「總開關」。

2、堅持以「實」為本,明確作風標准,積極躬身實踐。

要發揚求真務實、攻堅克難精神,在推動工作創新發展的偉大實踐中,勤於修煉,錘煉真功,提高本領。當前,就是要以"實"為本,秉持作風建設新標准,匯聚幹事創業正能量。

(9)政治理論高峰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黨的這一性質,決定了它的每個成員應當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堅定的政治信念,先進的思想覺悟,堅強的組織觀念,必備的科學文化知識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應該成為社會的中堅,民族的脊樑,階級的先鋒和時代的楷模。

要成為黨員隊伍中的一員,應該堅持不懈地加強黨性教育,自覺實行黨性鍛煉和黨性修養,不斷強化先鋒隊意識,積極履行黨員的義務,才能充分發揮先鋒戰士的作用。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