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雜糅性治理

雜糅性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3-15 23:48:58

❶ 英語作文句式雜糅怎麼辦

句式雜糅就是兩種句式糅合在一起,判斷的關鍵是找句子的主幹,可找到兩套交叉的主幹。當然從語意上分析,這種語病也可粗略地看作語意重復。
生態環境改善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的關鍵是與政府採取多種措施調動了農民退耕還林的積極性分不開的。
該句包含兩個句子:一是「生態環境改善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的關鍵是政府採取多種措施調動了農民退耕還林的積極性」;二是「生態環境改善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與政府採取多種措施調動了農民退耕還林的積極性分不開的」。「關鍵是……」與「……是與……分不開的」兩種句式雜糅在一起。
為什麼火上舞蹈者的腳掌不會燒傷呢?原因之一是因為舞蹈者不停在跳躍。
後一句子包含兩個句子:(這)是因為舞蹈者不停在跳躍;原因之一是舞蹈者不停在跳躍。「原因之一是……」和「(這)是因為……」兩種句式雜糅在一起。
高速磁懸浮列車的懸浮、導向、驅動和制動都靠的是利用電磁力來實現的。
包括兩個句子:高速磁懸浮列車的懸浮、導向、驅動和制動都靠的是電磁力;高速磁懸浮列車的懸浮、導向、驅動和制動都是利用電磁力來實現的。「……靠的是……」和「……是利用……來實現的」兩種句式雜糅在一起。
常見的雜糅格式(括弧內為正確形式):
本著……為原則(本著……原則,以……為原則)
是為了……為目的的(是為了……,……為目的

❷ 如何做到公文語言不雜糅,啰嗦

要組織好公文的語言,要理解下面五點: 1、准確。即語言表達要符合客觀實際,對問題的分析有理有據,符合邏輯,在遣詞造句方面也要恰當貼切,符合語法規范。 2、簡潔。語言表達上要認真推敲,反復修改,要達到「句中無余字,篇內無贅語」的境界。注重使用論斷性語言、綜合性語言和群眾性語言,確保其簡潔性。此外,還應適當運用一些簡稱(縮略語),也可使公文語言表達趨向簡潔。 3、莊重。公文要用敘述性、陳述性語言,忌用描繪性、抒情性語言;要用規范的書面語言,忌用方言土語。 4、朴實。力求朴實無華,要直陳其事,不要含蓄隱諱。 5、生動。公文語言雖然講究朴實無華,但也不要失之平淡,要盡可能運用一些形象化的詞語,借用一些現代漢語的修辭手法,如排比、層遞、比喻等。

❸ 強調規矩制度的「重要性」的文言文有哪些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原文】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 能賓士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 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經》 雲:『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聖 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准繩,以為方圓平直,不可勝用也;既 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 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 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 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 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故曰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 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泄泄猶沓沓也。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 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 敬,吾君不能謂之賊。」(《孟子·離婁上》)
【譯文】
孟子說:「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准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 曠樣好的審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 舜的學說,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現在有些諸侯, 雖然有仁愛的心和仁愛的名聲,但老百姓卻受不到他的恩澤,不 能成為後世效法的楷模,這是因為他沒有實施前代聖王的仁政的 緣故。所以說,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辦法,好辦 法不能夠自己實行起來。《詩經》說:『不要偏高啊不要遺忘,一 切遵循原來的規章。』遵循前代聖王的法度而犯錯誤的,是從來 沒有過的。聖人既用盡了目力,又用圓規、曲尺、水準、繩墨等 來製作方的、圓的、平的、直的東西,那些東西便用之不盡了;聖 人既用盡了聽力,又用六律來校正五音,各種音階也就運用無窮 了;聖人既用盡了腦力,又施行不忍人的仁政,他的仁愛之德便 覆蓋於天下了。所以說,築高台一定要憑借山陵;挖深池一定要 憑借山溝沼澤;如果執政不憑借前代聖王的辦法,能夠說是明智 嗎?所以只有仁慈的人才應該居於統治地位。如果不仁慈的人占 據了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惡行敗德傳播給老百姓。在上的沒 有道德規范,在下的人沒有法規制度;朝廷不信道義,工匠不信 尺度,官吏觸犯義理,百姓觸犯刑律。如此下去,國家還能生存 就真是太僥幸了。所以說,城牆不堅固,武器不充足,這不是國 家的災難;田野沒開辟,物資不富裕,這不是國家的禍害;如果 在上位的人沒有禮義,在下位的人沒有教育,違法亂紀的人越來 越多,國家的滅亡也就快了。《詩經》說:『上天正在降騷亂,不 要多嘴又多言。』多嘴多言就是拖沓啰嗦。侍奉君主不講忠義,行 為進退不講禮儀,說話便詆毀前代聖王之道,這就是拖沓啰嗦。所 以說,用高標准來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 壞主意就叫做『敬』,認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賊』。」

❹ 這上面寫的什麼字作者是誰印章是什麼

右起:

高僧悟道圖

丙申 春月 蔣忠 畫於 北京

聚雅軒

印文:蔣;忠印

❺ 病句中句式雜糅問題

我想是這個意思:

原句說話人先是想說「要求譯者要熟知中國歷史文化、風俗民情,必須具有相當的翻譯水平」,後來又想說「譯者要熟知中國歷史文化、風俗民情,具有相當的翻譯水平才能勝任」,結果,這兩種說法套在了一起。換句話說,「要求譯者要……,必須……才能勝任」,是兩個句式雜糅到了一起,其中必有多餘的成分,改法就是刪掉多餘成分。
1、刪掉「才能勝任」:
莫言的作品……,就要求譯者要熟知中國歷史文化、風俗民情,必須具有相當的翻譯水平。

2、刪掉「就要求」、「必須」:
莫言的作品綜合性強,要把它翻譯為外文,譯者要熟知中國歷史文化、風俗民情,具有相當的翻譯水平才能勝任。

❻ 誰能根據神話傳說故事,詳細的論述一下中國古代關於「民神雜糅,絕地天通」的理解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要寫

在中國思想觀念發展的歷史上,曾發生過一次極其重大的事件,天、地隔絕,人、神分離,謂之「絕地天通」。「絕地天通」從來都是被作為正面事件、聖人的豐功偉績來歌頌的。例如《尚書孔氏傳》說:「帝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時之官,使人、神不擾,各得其序,是謂『絕地天通』。」[1] 這就是說,「絕地天通」的關鍵在於:天地相分,人神不擾。這是一種有序化、制度化。按照傳統的說法,「絕地天通」乃是堯舜的偉大業績,人心得以矯正,禮製得以確立。如蔡沈說:

當三苗昏虐,民之得罪者莫知其端,無所控訴,相與聽於神,祭非其鬼,天地人神之典雜揉瀆亂,此妖誕之所以興,人心之所以不正也。在舜當務之急,莫先於正人心。首命重、黎,修明祀典:天子然後祭天地,諸侯然後祭山川;高卑上下,各有分限。[2]

對「絕地天通」實質意義的理解,取決於我們所持的是哪一種歷史哲學觀念。這里,我想表達的乃是「生活儒學」的觀念。[i][3] 根據這種觀念,禮製作為制度建構,屬於「形而下學」的規范構造;這種制度安排所根據的,是某種形而上學的觀念建構;[ii][4] 而形而上學的觀念,又導源於本源的生活感悟。形而上學、形而下學都是「有分別相」,即是對存在者、物的區分把握;而生活感悟本身卻是「無分別智」,即是「無物」的、作為存在本身的生活感悟。生活感悟→形而上學→形而下學:我們觀念上的這種層級性,在任何時代都是一樣的。然而這種觀念層級的最初生成,卻曾經是歷史性的,亦即具有觀念史的性質。這就是說,我們曾經並沒有形而下的「文明」的禮制,因為我們曾經並沒有形而上的哲學;但是我們一向生活著,我們總有著自己的生活感悟。在這種生活感悟的大本大源上,我們才建構起了形而上學。中國的形而上學就是這樣在原創時期(西周、春秋、戰國)中逐步建構起來的;[iii][5] 而這種形而上學在形下的制度建構上的落實,便是禮樂制度的確立。

而「絕地天通」所標志的,正是中國的形而上學在原創時期的初步建構。所以,以生活儒學的觀點看,這樣的形而上學及其「絕地天通」的先行觀念,必須接受我們的破解;[iv] 這種破解的目的,乃是從後來「天人相分」「人神不雜」的禮制秩序向原來「天人合一」「人神雜糅」的生活本源情境的回歸,[v] 由此說明中國原創時期以後的那種「人神異業」、亦即秦漢以後的思想觀念的世俗化走向是何以可能的。這種歷史性的回歸同時就是生活論的回歸,將把我們帶向我們當下生活的本源情境。[vi]



「絕地天通」這個說法,最初見於《今文尚書·周書·呂刑》所載的西周前期周穆王所追溯的帝舜事跡;而對此的最早的解釋,則見於春秋晚期楚昭王的大夫觀射父的一番陳說,《國語·楚語下》載:

昭王問於觀射父曰:「《周書》所謂『重、黎寔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無然,民將能登天乎?」
對曰:「非此之謂也。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處位次主,而為之牲器時服,而後使先聖之後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號、高祖之主、宗廟之事、昭穆之世、齊敬之勤、禮節之宜、威儀之則、容貌之崇、忠信之質、禋絜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為之祝。使名姓之後,能知四時之生、犧牲之物、玉帛之類、采服之儀、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攝之位、壇場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舊典者,為之宗。於是乎有天地神民類物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異業,敬而不瀆。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禍災不至,求用不匱。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無有要質。民匱於祀,而不知其福。烝享無度,民神同位。民瀆齊盟,無有嚴威。神狎民則,不蠲其為。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薦臻,莫盡其氣。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其後,三苗復九黎之德。堯復育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復典之,以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敘天地而別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後也;當宣王時,失其官守,而為司馬氏。寵神其祖,以取威於民,曰:『重寔上天,黎寔下地。』遭世之亂,而莫之能御也。不然,夫天地成而不變,何比之有?」[6]
在這里,觀射父為我們勾畫出了這樣幾個時代:

① 治世:民神不雜——古者

② 亂世:民神雜糅——蚩尤、九黎

③ 治世:絕地天通——顓頊

④ 亂世:民神再雜——三苗

⑤ 治世:天地復絕——帝堯、帝舜、夏、商

對於這樣一種勾畫,我們始終要牢牢記住的是:陳述者觀射父,是春秋晚期人(約於老子、孔子同時),亦即處在中國原創時期(西周、春秋、戰國)的第二階段;這就是說,他所陳述的,與其說是歷史事實,不如說是他自己所身處其中的春秋時期的思想觀念。我以為,這應該是研究觀念史的一條基本原則:當一個歷史人物在敘述傳說中的遠古歷史的時候,他的敘述所說的其實並不是那個歷史本身,而是他自己所身處其中的那個時代的觀念。歷史從來不是現成的對象實在,而是當下的生活感悟。就觀射父而言,這種時代觀念的核心是治亂、亦即秩序問題,而其要害是:「民神不雜」、天地人神各歸其位的「有分別相」是有序,是為「治」;「民神雜糅」、天地人神渾然一體的「無分別相」是無序,是為「亂」。然而這是一種怎樣的治世秩序呢?其實就是在原創時期里逐步建構起來的禮樂制度。這一點,我們在下文將會看得更加清楚:「絕地天通」觀念產生的時代是在西周,而這是與傳說中的周公「制禮作樂」相一致的。

這種有序的制度在觀念上的集中表現,就是形而上學的哲學建構。這種觀念建構的核心,正是所謂「絕地天通」。這是因為,在中國傳統形而上學思想中,禮制秩序的建立是從天地的分離開始的。這就正如《易傳》所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系辭上傳》);「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序卦傳》)。[7] 天地之別,正是夫婦之別,「男女構精,萬物化生」[7](《系辭下傳》),這就正如李贄所言:「極而言之,天地一夫婦也。」[8](《夫婦論》)由此而來,才有那種中國特色的「生育論」宇宙論的形而上學模式。這種模式體現為一系列的分別:男女、陰陽、乾坤、天地……而其典型表達之一,正是「絕地天通」——天地人神的分離。

然而事實上,以生活儒學的歷史性眼光來看,觀射父所勾畫的第一個時代,「民神異業」、「民神不雜」,並不存在,只不過是一種理想建構而已;這就猶如所謂「大同」世界一樣,不是歷史事實,而是社會理想境界。這種理想建構的價值標准,就是禮制秩序。其實,在遠古時代乃至於原創時期之前,並無所謂「民神不雜」的時代;恰恰相反,「民神雜糅」正是前原創期的觀念世界的基本事實:那是在生活感悟中顯示出來的生活本身的本源情境,那時,天地人神交融共處,不分彼此。而觀射父所謂「民神不雜」、「絕地天通」,作為原創時期形而上學建構的開端,卻正是對這種本源的生活情境的打破。

這就難怪「絕地天通」之說不早於西周,最初見於西周前期的周穆王之說:此時,中國已經跨入了原創時期的門檻。《今文尚書·周書·呂刑》記載:

王曰:「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延及於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姦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越茲麗刑並制,罔差有辭。民興胥漸,泯泯棼棼,罔中於信,以覆詛盟。虐威庶戮,方告無辜於上。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後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鰥寡無蓋。皇帝清問下民,鰥寡有辭於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1]

表面看來,這里所追溯的是帝舜時代,三苗作亂,帝舜於是命重(實指「羲」,相傳為重、少昊氏之後)司天、而治神,命黎(實指「和」,相傳為黎、高陽氏之後)司地、而治人,以使天地相隔,人神相分。而實際上,這是西周時期的觀念。我們過去所忽視的一個基本的觀念事實是:這是周穆王的追溯,它實際反映的乃是原創時期的思想觀念。說到底,神的存在並非物質世界的事實,而是觀念世界的事實;這種觀念事實不是歷史上作為實事存在過的「客觀實在」,而是歷史陳述者自己所置身其中的生活樣式的解釋。從觀念史的角度看,我們所經歷的實際乃是這樣三個觀念時代:

① 前原創期:人神雜糅——形而上學之前的時代(西周以前)

② 原創時期:絕地天通——形而上學的建構時期(西周春秋戰國時期)

③ 後原創期:人神異業——形而上學統治的時代(漢代以來)

這就是說,觀射父所說的那種「人神不雜」的第一時期,他稱之為「巫覡」時代,實屬子虛烏有;「巫覡」時代正是我們這里所說「人神雜糅」的第一時期、亦即前原創期的情景。對此,李零先生指出:

人類早期的宗教職能本來是由巫覡擔任,[vii] 後來開始有天官和地官的劃分:天官,即祝宗卜史一類職官,他們是管通天降神;地官,即司徒、司馬、司工一類職官,他們是管土地民人。祝宗卜史一出,則巫道不行,但巫和祝宗卜史曾長期較量,最後是祝宗卜史佔了上風。這叫「絕地天通」。在這個故事中,史官的特點是「世敘天地、而別其分主」,它反對的是天地不分、「民神雜糅」。可見「絕地天通」只能是「天人分裂」,而絕不是「天人合一」。[9]
這就是說,所謂「絕地天通」就是從巫覡時代的「人神雜糅」到卜史時代的「人神不雜」的轉變,這種轉變的觀念實質就是從「天人合一」到「天人分裂」的蛻變。



前原創期的那種本源的「天人合一」—— 或者更確切地說,「天人同一」—— 的生活情境,本是一個「民神雜糅」的世界,其中,天地人神之間的關系乃是「共同生活」的生活樣式。[viii] 這種本源情境就是作為「事情本身」的生活本身,也就是存在本身,[ix] 在其中,天、地、人、神都不是某種現成的存在者,它們尚未對象化、疏離化。以生活儒學的歷史性觀點看,人神共生並不是一個「事實」;然而作為本源的生活領悟,這恰恰是「事情本身」。這是一種「親緣」關系,表現為人神之間的「血緣」關系:眾所周知,人神之間是有直接的血緣關系的,此乃是西周之前的一個基本的觀念事實。

而這正是前原創期的一個極為要緊的觀念,因為它在進入周代之後就被便立即被刪除了:周公正式割斷了人神之間的血緣紐帶,認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1](《蔡仲之命》)但是,例如,商人本來卻自以為是與神有血親關系的,這在《詩經·商頌·玄鳥》里有具體記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10] 詩中「帝」即「天」,他之所以授命於商,是因為商人乃是他自己的血親嫡系:「高辛氏之妃,有娥氏女簡狄,祈於郊禖。鳦遺卵,簡狄吞之而生契。其後世遂為有殷氏,以有天下。」[11](《商頌·玄鳥》)此玄鳥之卵,即象徵天帝之精,授於簡狄,而生商之祖契。這本來是商人對其「天命」的本源的領悟,卻是基於當時普遍的人神共在觀念的:在前原創期的遠古觀念中,人神之間不是異在的關系,而是共在的關系。人、神、半人半神的英雄,他們不分彼此、融洽和諧地共同生活著。而在進入原創時期以後,人神之間的這種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人神關系疏離了(estranged)、異化了(alienated)。唯因人、神之間的這種疏離、異化,才需要「亨」——溝通人神。表達這種人神需要溝通的觀念的《周易》形成於周初,這絕非偶然:此時中國進入了原創時期、亦即「絕地天通」的時代。

「絕地天通」觀念所象徵的不僅是人與神的隔絕,它實質上是人與人的隔絕。這種隔絕表現為「別」:天地有別,人神有別,男女有別,夫婦有別,父子有別,君臣有別,上下有別,等等。這一系列的「別」,也就是「禮」,即所謂「禮以別異」。它首先是天地之別:「禮者,天地之序也。」[12](《樂記》)而最終則是人與人之別:「禮者,……貴賤賢不肖之所以別也。」[13](《解老》)人們將「制禮作樂」歸之於周公,這也不是偶然的:禮制的建構,正是進入原創時期的西周的事情。「禮以別異」表明這種「別」的前提是「異」,亦即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alienation):不僅神、而且人本身,已經蛻變為人的異己者、陌生者、他者。這種異化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天、地、人、神都被存在者化、對象化、器物化了。我們從原創時期以來的祭祀、卜筮中不難看出,人與神已互為利用的工具:人所供奉的犧牲,與神所賜予的福祐相交換。這種對象化的工具性的利用關系,在我們今天的「宗教」活動中比比皆是。

總之,「絕地天通」是生活本身的本源情境的打破,是天地人神交融關系的蛻變,是本源的生活領悟的遮蔽,是中國形而上學建構的開端,也是後來的專制主義意識形態在歷史上的最初根據。
-----選自中國儒學網

❼ 閱讀楊絳的《人不煉,不成器》一文。(10分)①人有優良的品質,又有許多劣根性雜糅在一起,好比一塊頑鐵


小題1:人不煉,不成器(或: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來)(3分)
小題2: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1分),生動形象地(1分)論證了「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這一道理(1分)。
小題3:放在④⑤段之間。(1分)(理由)要點:從內容上說,文段開頭一句「要求世界和諧」上承第④段的「求全世界的和諧和平」,接著,文段由世界和諧談到治國、齊家、個人修身,強調了修身的重要,而修身的重要又是第⑤段論述的重點。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因而,放在④⑤段之間最合適。(3分)

❽ 談談小說文體雜糅的好處

看小說文章,當然有很多小說都是很好看的,還是看自己的喜歡什麼樣的小說才去選擇

❾ 為什麼是句式雜糅

句式雜糅,是指有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的句式雜糅在一起,從而造成語句結構的混亂。

❿ 試評魯迅《故事新編》中「古今雜糅」的藝術手法及其審美效果

上沒有單獨的 只有故事新編的賞析
你看有沒有幫助

在《故事新編》創作方法的問題上,爭議是頗大的。有人認為它是現實主義的,有人認為它是浪漫的主義的,有人認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還有的逐篇具體分析而將這些小說分別劃入某種創作方法(這一派的具體看法又有不同)。總之,各抒已見,說法紛紜。本文不擬就此問題進行爭鳴,只准備圍繞主體的創作心理,論述《故事新編》的浪漫主義線索。
魯迅曾說,《故事新編》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⑴其中,屬於神話題材的有《補天》、《奔月》,屬於傳說題材的有《理水》、《鑄劍》,屬於歷史題材的有《採薇》、《出關》、《非攻》、《起死》。在這里,神話、傳說及史實本身作為「新編」的對象,是既定的,即使它們的流傳有歧異,但作者對之只存在選擇的問題;而「演義」,卻自然而然包含著藝術虛構即魯迅所謂「點染」的成分。因之,在制約作家採用創作方法的問題上,此處存在著一個不容忽視的先決條件:神話、傳說作為原始先民和古代人民創作的文學作品,其本身就帶有很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奇異性,它們的自身內容就內在地要求著作家在改編之時以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來表現;而史實,作為有據可考的歷史,因其具有客觀真實性,先天地傾向於現實主義,但由於作家在改編它們的時候可以有不同的原則和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導向現實主義,又可以導向浪漫主義。所以,在研究《故事新編》的創作方法時,我們首先得將神話、傳說與史實這兩個不同的范疇相對地區分開來。
仔細說來,神話與傳說也是有區別的。它們二者的相異之處在於:神話完全是想像的產物,而傳說可能有某種事實上的依據。前者是人與自然的神化,後者則是「神話演進」之後,「中樞者」已由「神格」「漸進於人性」,「或為神性之人,或為古英雄,其奇才異能神勇為凡人所不及」者。⑵但在充滿想像和奇異色彩方面,神話與傳說又是一致的。故我們在此將它們相提並論。
神話是反映原始先民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現象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在思維方式上,神話充滿了原始先民那種大膽、奇特的想像和幻想,與對現實的真實反映是兩碼事。馬克思曾指出:「一切神話都是在想像中和通過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它是「已經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⑶可見,神話一時一刻也離不開想像,而奇特豐富的想像正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應該說,不論就其內容或思維方式而言,神話都是浪漫主義的。當然,神話與後世的浪漫主義文學之間有著時間上的隔離,後者是隨著原始社會的解體、文學從神話中分化出來之後逐漸產生的。但是,它們的精神卻是相通的:不是按照世界的客觀面貌來認識和進行描繪,而是按照自己的幻想或理想來理解和進行描繪。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古老的神話,其內容和所體現的思維方式都是浪漫主義的,概莫能外。馬克思關於古希臘神話的論述,在精神實質上,應該說包含著對神話與浪漫主義之內在關系的確認。因為,「在想像中和通過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力,把自然力形象化」的神話,其突出特徵正是大膽、奇特而又豐富的想像;這種想像是非現實和超現實的,它不是對現實世界的客觀反映,而是帶有幻想或理想的反映;這在思維方式上,顯然是一種非自覺的浪漫主義的藝術方式。一切神話永久性的藝術魅力,從根本上,正是從人類童年這種非自覺的浪漫主義「藝術」方式而來。
魯迅寫作《故事新編》,情況亦是這樣。如上所述,神話傳說題材,在《故事新編》中要佔大半。他之所以在13年間斷斷續續地寫下這些新編的「故事」,並非偶然。從心理積淀的角度而言,魯迅幼年時代,接觸到豐富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這些故事,多少年來,一直保存於他記憶的倉庫里,並在暗中生成著、滋養著他的浪漫主義精神。這種浪漫主義精神,在少年時代,主要是耽於詩意幻想、追求奇異的情愫。他小時候自編童話,便是這種情愫的體現。到1907年寫作《摩羅詩力說》之時,他已經博覽了中外文學作品,而他心嚮往之的卻是西方的一批「摩羅詩人」,如拜倫、雪萊等。在紛然雜陳的文學流派中,他獨獨垂青和服膺於浪漫主義。這原因,除了他的年齡特點以及東京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之影響外,還有一條,就是少年時代大量神話傳說在其心田裡播下了浪漫主義這顆難以磨滅的種子。到了《吶喊》、《彷徨》時期,現實主義是顯流與主流,而浪漫主義則是潛流和支流。現實主義的採用,於魯迅是十分自覺的,與他療救國民性、改造社會的偉大目標聯系著,但它的居於主導地位,必意味著主體心理結構中浪漫主義成分要受到自覺不自覺的壓抑。從心理結構的內在需要講,魯迅無形中也有導泄自身浪漫主義的要求。特別當他日常心理中情感活動處於活躍狀態(精神苦悶時往往如此)時,或因為多種原因不能或不願寫作以現實為題材的作品時,心中埋伏和壓抑已久的浪漫主義情愫,便會涌動,要求表現。《野草》就創作方法而言,主要是象徵主義的(也有現實主義成分),但它包含著十分強烈的浪漫主義激情。因為現代主義各流派,就其精神而言,都是浪漫主義的。所以,當魯迅心理結構中情感這一因素占據最突出的地位時,他的創作必然在相當程度上傾向於浪漫主義,同時滲透著現實主義,並匯入某種現代主義成分。《野草》是一個例子,《故事新編》也是一個例子。自然,後者的情況有所不同。
對於魯迅這樣博古通今的作家來說,當現實的精確映象從他的大腦里暫時隱退或消失時,神話傳說或歷史的映象,往往會來替換。也就是說,他的心理包括觀念,意緒及意象活動,不會有空白,不會有消歇或停頓狀態。以假想的邏輯進行充分的毫無拘束的想像,將作家濃烈充沛的情感自由地抒發出來,這對於《吶喊》、《彷徨》那樣著意進行冷靜的刻劃、精確的現實描繪、於自身的情感加以較嚴格的控制這種精神活動來,不僅是必要的補充,而且亦是有益的休息。此種補充在魯迅來說,主要是在歷時性中完成的,如《故事新編》;也有在共時中進行的,如《野草》之於《彷徨》。特別是主體面對神話這種具有永久性而又格外鮮活的藝術魅力的改編對象時,創作主體必定會首先自然而然地引起一種審美愉悅。此種心態,會投射於改編而成的作品中。在這方面,《補天》比較突出。它洋溢著贊美、亢奮、欣喜的調子,——當然也反映了女媧創造的艱辛。《奔月》與《鑄劍》里有著不輕的被壓抑的沉重之感,但它們在體現浪漫主義最主要的特徵——有著奇特豐富的想像和強烈的主觀情感——方面來說,卻與《補天》是相同的。
《補天》的畫面,瑰麗而壯美,結構也是宏大的。——這同與主體奇異的想像相聯系的廣闊心理空間是相適應的。這篇小說中女媧的摶土造人和煉石補天雖於古籍有據,但在具體的描繪中,作家以濃墨重彩有力地渲染了浪漫主義的氛圍,創造出了十分奇異動人的藝術畫面。「她」醒來覺得無聊時,「猛然間站立起來了,擎上那非常圓滿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於打了一個欠伸,天空便突然失了色,化為神異的肉紅,暫時再也辨不出伊所在的處所。」——主人公的形體和用以襯托的自然背景,都被作家奇幻的筆鋒抹上了濃重、神奇、驚人的浪漫主義色彩。關於她造人的一段描繪,顯然不是通常所謂的「情景交融」所能解釋的:
伊在這肉紅色的天地間走到海邊,全身的曲線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直到身中央才濃成一段純白。波濤都驚奇,起伏得很有秩序了,然而浪花濺在伊身上。這純白的影子在海水裡動搖,彷彿全體都正在四周八方的迸散。但伊自己並沒有見,只是不由的跪下一足,伸手掬起帶水的軟泥來,同時又揉捏幾回,便有一個和自己差不多的小東西在兩手裡。
「阿,阿!」伊固然以為是自己做的,但也疑心這東西就白薯似的原在泥土裡,禁不住很詫異了。
然而這詫異使伊喜歡,以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繼續著伊的事業,呼吸吹噓著,汗混和著……|在這幅畫面里,主人公造人的動作、造成後的心情,與作為自然背景的大海、波濤、浪花等交織融合在一起的基點,並不在於抽象意義上神奇的非現實性,而在於主人公造人這一驚天動地的非凡事業的巨大創造力!表面上是,非常之情融於非常之景,而深層是非常之情系於非常之事。而此處「情」「景」「事」的「非常」,正是浪漫主義的想像在多方面的奇特生動之體現。第三節,關於禁軍在女媧死屍肚皮上紮寨等描寫,同樣將古神話的簡單輪廓具體化,改造、發揮了。總之,這篇小說所依據的古代神話,它作為題材,本身就帶有奇異的浪漫主義色彩;加之作家又以奇幻而神異的藝術想像,使之渾然一體,這就使小說更加充實和豐富。
《奔月》、《鑄劍》的故事輪廓同樣於古籍可考,但這兩篇小說依然以瑰麗神奇的想像細致生動地將古代神話傳說具體化為奇幻的藝術畫面。從人物與情節的設計,到細節描寫與氛圍的渲染,都充溢著浪漫主義氣息。《奔月》中關於羿與逢蒙對射的描寫,以及羿連發三箭射月等描寫,或奇譎,或雄渾,真富於神異的魅力。《鑄劍》中關於眉間尺以頭與劍托咐黑色人報仇的情景,以及黑色人以耍把戲為名混入王宮、施展計謀劍劈王頭落入鼎中而他亦自劈其頭、三頭在鼎中激戰等一系列描寫,是何不合現實的邏輯,而唯其如此,才獲得了令人駭怪、驚異的感染力,加強了故事的浪漫色彩和悲壯意味。
比起《補天》、《奔月》、《鑄劍》來,魯迅後期所寫的《理水》等5篇歷史小說,從總體上說浪漫主義色彩稍有減弱。這主要表現在故事本身的奇幻性不如前期的3篇。但是,在別的方面,主要是在穿插現代生活細節方面,卻又增強了浪漫主義氣息。《理水》、《非攻》、《出關》、《採薇》里有現實中資產階級學者等類人物的影子,有現代生活的某些片斷。如《理水》對大員、學者們進行了古今雜糅的描寫,「文化山」使讀者想到了現實中所謂的「文化城」,而「O.K」、「好杜有圖」等外語詞彙的出現,在幽默中隱然指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的洋奴;《非攻》中寫墨子在宋國遇見「募捐救國隊」,這實際上是對30年代國民黨反動政府在日寇侵略面前用「救國」名義強行募捐這種欺騙、掠奪行徑的影射。此類例子,在《故事新編》里除了《鑄劍》,其它各篇均有。而《起死》,由於題材采自《莊子》中的寓言故事,本身就帶有奇異性,經改編之後它的浪漫主義色彩愈益加濃,更見妙趣。這篇小說中,亦有「自殺是弱者的行為」這樣的「油滑」之處。相對而言,後期的幾篇中「油滑」之處較多。魯迅將他在歷史小說中採用的這種穿插現代生活細節的寫法,稱之為「油滑」。他自謂在《補天》中寫了一個「古衣冠的小丈夫」,「是從認真陷入油滑的開端。油滑是創作的大敵,我對於自己很不滿。」⑷但後來各篇「仍不免有油滑之處,過了13年,依然並無長進。」這就表明,在歷史小說的創作中,魯迅對自己「油滑」的寫法,既有不滿的一面,又有有意無意繼續為之的一面。對此問題,歷來爭論頗多,迄無定論。在此問題上,我們以為王瑤先生從中國傳統的丑角藝術的「間離效果」與諷刺作用所作的分析⑸,是十分精闢的。不過,在此我們要補充二點。一,丑角的語言和表演,無論其所在的作品的創作方法是何種,它本身總是歸屬於浪漫主義成分。因為,丑角的語言、動作和行為,比之其他角色有奇異性,而作家對其的設計和刻劃,相應地也是運用奇特想像的結果。由此可見,丑角藝術本身雖然從審美范疇講,可歸之於喜劇、滑稽,但若從創作方法講,則屬於浪漫主義。由此可見,魯迅在《故事新編》中自覺不自覺地堅持「油滑」之寫法,這是他在創作中遇到神話傳說之類本身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題材時,被激發了運用丑角藝術的浪漫主義才情。這既是自覺的,又是不自覺的。自覺的一面表現於自我選擇、自我評價;不自覺的一面表現於一旦進入歷史小說創作的思維心理狀態,丑角藝術創造的慾望作為一種心理活動的動力定型(它在作家長期不懈的雜文創作中得到了突出發展和強化),必然會於無形中彈射到作品裡,作為一種特殊的不可抑制的創作沖動而表現出來。這種彈射力、沖動力,是由作家的意志、情感、想像以及某種情結綜合在一起而產生的,因而很難壓抑下去。事實上,前後相續13年之久的《故事新編》的寫作,一直運用了「油滑」的寫法,正說明這一寫法在魯迅的創作心理中有內在的根據,成了他創作心理整體結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側面。從大的方面講,從問題的實質講,這與魯迅雜文中的諷刺藝術,包括某些被批判人物的內心獨白(出以虛擬),漫畫化的人物速寫片斷(主要以人物的語言表現)等是相通的。在這一點上,魯迅的雜文與歷史小說,在創作心理上有著某些相同的依據:主體有一種內在的情感與意志張力,這種張力促使作家採用漫畫化的手法,表現被批判對象滑稽可笑的面目,以達到強烈的諷刺、批判現實的目的。以神話、傳說和歷史為題材的《故事新編》,在這方面得到了強化和突出的表現,這可以看作一旦離開現實題材時,主體的創作心理中一直居於次要地位和潛伏狀態的浪漫主義才情被有力地激揚了起來。二、《故事新編》中穿插現代生活細節這種將古今雜揉的作法,從創作心理的角度講,實質上是在古人古事與今人今事之間的聯想。這種聯想,時間的跨度甚大,往往有幾千年之久,所以讀者似不易覺察,而歷來亦似鮮有人從這方面來窺探《故事新編》的此種寫法。其中,神話人物、故事引發的關於現實生活的聯想,有明顯的虛幻性,更增加了這種聯想心理活動的不易識別性。之所以《故事新編》屢屢彩用「油滑」寫法而魯迅終不改弦易轍,就是因為上述古與今之間的聯想作為主體高級神經活動的動力定型已經鞏固與確定化。心理學家認為,「大腦皮質對刺激的定型系統所形成的反應定型系統,這是大腦皮質機能系統的主要表現。」「動力定型的形成使大腦皮質活動容易化與自動化,動作與行為更加迅速精確……人的生活習慣與技能、技巧等等,也是動力定型的表現。」⑹其實,在創作心理活動過程中,同樣存在著動力定型的問題。作家構思(想像)過程中出現的人物言動、情節細節、生活場景等,作為一種精神性的刺激物,同樣會引起主體固定的反應定型。魯迅博古通今,經常從現實與歷史的聯系中發掘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某些驚人的相似之處。這造成了他十分廣闊的心理空間,使他非常善於將古人古事與今人今事巧妙地聯系在一起。如果說,他的雜文中的這種聯系主要是類似聯想;那麼,《故事新編》中作為這種聯系之特殊形式的「油滑」,即穿插進現代生活細節,則大體上是對比聯想和移植聯想。《補天》中古衣冠的小丈夫,《奔月》中剪徑的強盜逢蒙,《理水》中滿口現代詞語的大員和「文化山」上的學者,分別是作為女媧、羿和大禹等英雄人物的對立面而出現的。這些帶有喜劇色彩的反面人物的言動思想,與英雄人物的言動思想是截然相反、水火不容的。有了這種襯托,才使英雄的形象更加充實鮮明;同時,穿插進的現代生活細節,具有突出的現實戰斗作用。在這里,神話傳說和古代英雄的非凡舉動和崇高的創造精神、堅韌不拔的人格力量,使魯迅很迅速地、自然地想到了在道德、人格等方面與之完全相反的這些滑稽可笑的人物及其情狀。具有辯證思想、深厚的歷史感與清醒的現實戰斗精神的魯迅,不會在自己的歷史小說中一味地歌贊古代英雄,不會將他在雜文創作中,大量、反復使用的「隨手一刺」的手法棄置不用。正如他在雜文中,主要以批判和揭露來點燃自己對舊社會增恨的火焰,其中又滲透著對於人民的摯愛,將憎愛熔於一爐一樣,在《故事新編》中,他決不會單純地、孤立地表達自己對古代英雄的愛,而必然會把自己的愛憎結合在一起,通過一些較為復雜和完全獨創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來。當然,《故事新編》在古今之間的聯想,並非隨意的,而是有線索可尋,有中介存乎其間的。如《補天》中,關於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媧兩腿間的滑稽表演這個細節的出現,顯然與作家採取弗羅伊德學說「來解釋創造——人和文學——的緣故」有關,而寫作中途又看到了或人對汪靜之《蕙的風》這首愛情詩站在封建道學立場上的錯誤批評。這兩者之間,分明在「性」的問題上存在著聯想的可能。這就說明,雖然在時間跨度上頗大,但其具體內容卻在特定的同一范疇上交接了。至於《理水》,從小說的行文中可以看出,現實中關於禹「是一條蟲」的臆斷,這使作家在以熱情的歌頌態度描繪自己心中醞釀了多年的大禹形象時,不能不聯想到它;而「文化山」上發表各種謬論的學者的片斷形象,分明是30年代初一夥資產階級學者在日寇侵略面前,向國民黨政府建議定北平為「文化城」一事的投影。現實中和作品中的學者們,在置民間疾苦於不顧、空泛地瞎嚷嚷這一點上,如出一轍,何其相似乃爾!至於《採薇》、《出關》、《起死》,雖也穿插進現代生活的細節,但小說本身不存在被歌頌的英雄人物或正面人物,因之此種穿插並不屬於對比聯想。那麼,這在想像形式上究竟應該作何解釋呢?我們以為,這里的聯想更多創造性,它們大多是隨手拈來、涉筆成趣的,可以看成是魯迅雜文在議論中由此及彼、「隨手一刺」這種筆法的動態化、畫面化和虛幻化。《採薇》、《出關》時代並不存在滿口現代詞彙的小丙君、小窮奇,也不會有在圖書館查閱所謂《稅收精義》的關官,而魯迅以想像將古人現代化,可以說是一種移植聯想。它們是作品進入具體規定情境後突然冒出來的,而非在相似的東西間類比,或在相反的事物間比照。這種聯想,完全脫略外形,而十分著重精神上的聯系,在時間上造成了古今的交織錯綜。因而,其創造性的成分更突出。當然,這類聯想中可能也有某種媒介。如《起死》中「巡士」對那位回生的「漢子」說「自殺是弱者的行為呀!」一句,其穿插、聯想的媒介是:漢子向巡士要衣服而不得,說了句「你瞧,這叫我怎麼活下去!」由這一句話,經過「死」這個被暗含著的概念,過渡到「死」所包含的途徑之一「自殺」上去,遂有「自殺是弱者的行為呀!」這句30年代資產階級文人對一些因不堪反動統治和封建禮教的壓迫而自殺的人無理責難的話。可見,這類穿插,既是魯迅在歷史小說的創作中,運用富於獨創精神的移植聯想的結果,又是主體的思維十分靈機機敏,善於在古人古事與今人今事之間迅速巧妙地捕捉某種聯系的表現。
總之,不論《故事新編》中穿插現代生活細節的具體聯想形式是哪種,它們都一無例外地是主體在長期的思維與寫作中建立了將歷史與現實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動力定型的表現。我們認為,這是魯迅《故事新編》「油滑」問題在創作心理上的奧妙所在!
將古今雜揉在一起,正是魯迅思維的宏觀性與清醒的現實戰斗精神的體現,又是魯迅創作心理結構的一個重要側面,或稱之為魯迅創作心理深層的動力定型。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雜揉這種「油滑」的寫法,因其與主體的藝術想像相聯系,具有一定的虛幻性,所以上文將其與主體的浪漫主義才情聯系起來。而從此種寫法具有現實依據《包括素材來源與內在精神),以及作家著眼於以曲折間接的形式客觀地反映現實而言,此種寫法又具有現實主義精神。再加上一些篇章如《非攻》較多地採取了客觀精確的描寫,所以我們不能說《故事新編》完全是浪漫主義的,而只能說它從總體上貫串著一條浪漫主義的線索。除《非攻》、《採薇》、《出關》的現災主義成分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著重於對歷史故事與人物性格的客觀描述,其餘各篇也多多少少包含著一定的現實主義成分,或與現實主義有某些相通之處。至少,「油滑」的寫法,本身如上所述就具有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重性。而特別應該指明的是,《故事新編》在以浪漫主義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參以現實主義以外,還有著某些現代主義創作方法的滲透。或者說,有著某些現代主義創作方法的曲折投影。《補天》如作者所說,運用了弗羅伊德的精神分析;《奔月》中有象徵主義成分,如用逢蒙的背叛恩師對現實中的某種人作了暗示,同時羿的英雄落寞情緒中多少有著作家自己情緒的投射;《鑄劍》中的復仇行為與用於復仇的劍,也包含著明顯的象徵意味,對中國當時的現實有所暗示和隱喻;而《起死》雖對《莊子·至樂》中那段寓言在內容上有一定的擷取,但其本身卻更多地是生發、改造,情節中頗富荒誕成分,因而這篇經改編的小說不妨以獨幕的荒誕劇視之。
如此看來,整個《故事新編》雖說以浪漫主義為基本線索,但也錯綜著現實主義和某些現代主義的成分。也就是說,《故事新編》在創作方法上,與《吶喊》、《彷徨》一樣,都具有不純性(前者的不純性更高)。這一點,既有個人心理結構上的原因,又有時代的原因。一位學者曾指出:「在歐洲,從浪漫主義經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是一個長達百年之久的歷史過程。但在中國,它們卻共時地展現在中國新文學創始者面前。他們當時接受的進化論認識模式使它們主觀上試圖先補課,再循序發展。然而時代氣氛卻使他們從一開始就無法免於當時勃興的現代主義思潮的糾纏。而且,各種思潮的同時湧入也必然會模糊它們之間的明確界線。這種情況使中國新文學的創始者從一開始就處在不同文學思潮的火力的交叉射擊之中。雖然不同作家的個性以及各自先入為主的印象會導致不同的接受傾向,並由此而逐漸形成中國新文學中的流派,但是『不純』必然始終是這些流派和作家的特徵。」⑺這段話,可以看作《故事新編》在創作方法上「不純」的時代依據。然而作家自身的情況,如個性,心理結構及所受西方文學思潮的影響等,卻是出現上述情況的主觀條件。前期《補天》等3篇小說的寫作,如前所述,是在「五四」退潮和《吶喊》(或《彷徨》)結束之後。社會形勢的逆轉和個人生活遭受種種嚴重挫折所帶來的苦悶,使他把目光轉向古代歷史和個人的幼年和青年時期。魯迅在《故事新編·序言》中,曾提到他1926年秋一個人住在廈門的石屋,「……四近無生人氣,心裡空空洞洞」,「這時我不願意想到目前」(著重號為引者所加)。正是在這種心境下,他動手寫了《朝花夕拾》中的若干篇,又預備足八則《故事新編》的材料,並在此時和稍後寫了《奔月》和《鑄劍》。就小說體裁而言,隨著作家將目光轉向神話傳說和歷史,他在《吶喊》《彷徨》中所採用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便讓位於浪漫主義,遂出現了《故事新編》以浪漫主義為主調的藝術風貌。但現實主義這一被魯迅堅持在《吶喊》《彷徨》中所運用的創作方法,決不會銷聲匿跡。它必然會在創作意圖、人物刻劃等方面有所流露和投射。《奔月》與《鑄劍》,比之《補天》,現實主義成分要稍多一些。魯迅所說的「這時我不願意想到目前」,僅是主觀願望;而現實主義作為被主體長期所運用的創作方法,必然會在主體創作心理中生成若干動力定型,從而在創作中或多或少、或顯或隱地發生作用。這種情況,正如魯迅早年崇尚浪漫主義並富於浪漫主義才情,雖在「五四」時期轉變到它的對立面,但仍在創作中有所體現一樣。後期所寫的5篇,時值魯迅世界觀發生根本轉變之後,作家此時以更充沛的革命精神與更為強烈的歷史使命感,緊張、不倦地從事著現實主義的雜文創作。這種情況所強化了的創作心理,投射到《理水》等5篇歷史小說的創作中,便是現實主義成分的有所加強。在寫《出關》和《起死》之前,魯迅聯系當時社會現實狀況,深感有必要「把那些壞種的祖墳刨一下」⑻。因此,魯迅後期的5篇小說,與現實的聯系更為緊密。在心理上,與1926年秋冬的「不願意想到目前」明顯不同。在某種意義上說,《故事新編》的後5篇,可以看作是魯迅雜文向純文學領域的延伸和轉換。當然,後期5篇仍閃耀著浪漫主義色彩。在情感的突出、想像的奇特、理想的寄託(如《理水》)等方面,這5篇的浪漫主義色彩確乎是不容抹煞的。從心理機制方面說,魯迅在大量地、長期地寫作以現實主義為創作方法的雜文時,他十分活躍的審美情感與藝術想像在相當程度上被壓抑了;被壓抑了的這些東西經過長久的積淀只能被強化,從其成分而言它們更多地傾向於浪漫主義。簡言之,在長期的雜文創作中,魯迅被壓抑了的,是一種浪漫主義才情。這種才情,通常索居於心理結構的底層;但一旦遇到適當時機,它便會「冒」出來,進行頑強的自我表現。這便是後期5篇歷史小說仍然貫穿著浪漫主義線索的心理依據。在一定范圍內,浪漫主義可以最大限度地抒發主體的情感,發揮主體的想像,從而給作家帶來較大的自我娛樂性和釋放感,進而有利於實現主體的心理平衡。
實際上,不僅《故事新編》貫穿著浪漫主義線索,而且魯迅的整個文學生涯,都貫穿著一條浪漫主久線索,——只是它起伏變化,行跡不定而已。如果說,《故事新編》後5篇在浪漫主義成分方面稍遜於前3篇;那麼,魯迅後期的舊體詩創作中,不少篇章相當突出地表現了浪漫主義。在這方面,他除了受到西方近代浪漫主義的浸染,還受到了楚漢浪漫思潮的影響。屈原詩歌與屈原的藝術精神對魯迅有較大影響,這一點為論者所公認,自不必言;而漢唐石刻表現的人神雜處、古今錯綜的藝術氛圍,也對魯迅有一定熏陶。這諸多因素綜合在一起,魯迅的舊體詩創作呈現出浪漫主義的瑰麗色彩。他在30年代所寫的舊體詩,幾乎篇篇充溢著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如《無題·洞庭木落楚天高》、《贈畫師》、《題三義塔》、《悼丁君》、《贈人二首》、《無題·一枝清采妥湘靈》、《無題·大野多鉤棘》、《阻郁達夫移家杭州》、《亥年殘秋偶作》等篇。它們多用神話與楚辭典故,營造了古今疊印、虛實相生的浪漫主義意象,情感極為濃烈充沛,想像奇特豐富。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