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清水通道治理

清水通道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3-15 11:01:53

① 黃河治理與再造戰略構想的治黃思路和立論基礎

13.2.1.1 黃河的症結問題與治黃的關鍵環節

眾所周知,黃河的症結問題,就是泥沙問題。它集中表現在中游黃土地區的泥沙侵蝕與下泄(佔全河泥沙總量16×108t/a的90%)和下遊河道地區的泥沙淤積與抬高兩個方面。尤其是中游晉陝峽谷(河口鎮—龍門段)兩岸的多沙粗沙地區,多年平均入黃泥沙量高達9.08×108t/a,佔全河泥沙總量的55.7%。且該峽谷地區主要為中、粗粒級的床沙質(>0.025mm),它是造成下遊河道淤積抬高的罪魁禍首,約佔下遊河道淤積總量的82%(其中>0.05mm的粗沙佔60%)。

因此,如何控制或減少中游地區,特別是晉陝峽谷段多沙粗沙地區的泥沙侵蝕與下泄;怎樣抑制或消除下遊河道淤積與抬高,成為治黃成敗的關鍵環節。

13.2.1.2 黃河治理與再造的治黃思路和立論基礎

筆者認為,黃河治理必須以「治沙」為中心,這是根治黃河的一條必由之路。但是,治沙不能僅僅局限於當今中游地區傳統的水土保持「攔沙」和下遊河道所謂的「調水調沙」減淤方策上。治沙,首先要搞清楚泥沙侵蝕、堆(淤)積的機理。泥沙侵蝕是一個循環過程,即侵蝕—搬運—侵蝕。如果被侵蝕的泥沙不能被搬運(輸移)走,則下步侵蝕就不能繼續進行。這里,「搬運」是侵蝕能夠繼續進行的先決條件。同理,泥沙堆積也是一個循環過程,即侵蝕—搬運—堆積。如果我們能夠控制「搬運」這個傳遞環節,其侵蝕、堆積均不能繼續下去。因此,可以看出,不論是從「侵蝕」角度治沙,還是從「堆積」角度治沙,均需從這個「搬運(輸移)」環節上去尋求治理突破。動力地質學原理告訴我們:泥沙的侵蝕、搬運和堆積是水能(量)作用的結果。在水能高的地段,其水流侵蝕搬運能力必然要強;反之,在水能低的地段,其水流侵蝕搬運能力必然要弱,而堆積作用則相對加強。之外,泥沙侵蝕搬運除與水能(量)的大小成正比外,在相同的水能分布下,還與河床及其流域范圍內地表岩性和植被狀況有關。岩性愈堅硬,植被愈發育,其泥沙侵蝕搬運作用愈弱;反之,亦然。

前人勘測結果表明:黃河流域水能的理論蘊藏總量有4054.8×104kW,其中僅幹流就分布著近3000×104kW。由於幹流各段所處地形地貌位置不同,加之各段匯入、引出水量大小不一,使得各段所蘊藏的水能量差異甚大。其中水能量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游瑪曲—青銅峽段(河道比降1.59‰),占總量的53.97%,單位水能量達1.13×104kW/km;中游晉陝峽谷河口鎮—龍門段(河道比降0.84‰),占總量的18.9%,單位水能量達0.78×104kW/km和潼關—花園口段(河道比降0.63‰),占總量的11.1%,單位水能量達0.88×104kW/km。而其餘各段水能蘊藏量很低,尤其是下游花園口—海口地段(河道比降0.12‰),只有總量的4.6%,其單位擁有量更少,只有0.18×104kW/km。

在上述三個高能地段中,瑪曲—青銅峽段和潼關—花園口地段,由於河床及其周圍地表岩性主要為堅硬基岩,且植被發育尚好。因此,抗侵蝕能力很強,雖然具有強大的侵蝕搬運能量,但能夠進入河道並可以輸走的泥沙卻很少。與之相比,中游晉陝峽谷河口鎮—龍門段則情況迥異。它不僅河床比降大,水流侵蝕輸移能量強,而且該段兩岸地區皆為土質疏鬆、遇水極易侵蝕的廣袤黃土。因此,這個地段有「能」有「沙」,成為「強烈侵蝕的輸沙搬運通道」,並在上游大量高能清水的「下推」作用下,有9.08×108t/a、占黃河泥沙總量的55.7%的泥沙從該段進入黃河,並輸送到下游地區。然而,下游花園口—海口地段的侵蝕搬運(輸移)載體—「水及其能量」又極其微弱,無法滿足中游下泄泥沙的輸移能量需求。因此,水流便以棄沙的方式維持載體與載物(泥沙)之間的能量匹配關系,使得每年有約4×108t的泥沙因載體(水)能量不足產生沿途落淤,而不能攜入海中,這種長期沖—淤不得平衡發展的結果,必然導致黃河下游「地上懸河」的產生,並呈惡性態勢發展,這就是造成黃河淤積抬高問題的根源所在。換句話說,黃河中游特別是晉陝峽谷黃土地區的泥沙,之所以能夠被大量侵蝕並輸移至下游地區,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該段泥沙侵蝕輸移載體水能極強所使;而輸移至下游的泥沙又之所以不能全部攜入海中,導致河床逐年抬高的根本原因就是該段泥沙搬運輸移載體水能極弱所致。從本質上講,這是黃河各段水能「不合理分布」的結果。

因此,治沙治黃必須從調整和優化水能分布入手,在中游特別是在晉陝峽谷地區,應力爭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削弱其「搬運輸移能量」,破壞泥沙「侵蝕—搬運」的循環過程;在下游,應力爭提高或加強其「搬運輸移能量」,破壞泥沙「搬運—淤積」的循環過程。這樣通過水能的優化配置,改善泥沙侵蝕輸移和堆積的能量分布環境,即可創建黃河下游動態沖淤的平衡局面——實現黃河的根本治理。可以這樣說,治沙是治黃之本,而「調能」又是治沙之本。

② 黃河治理與再造構想的第四紀地質演化的依據

「黃河治理與再造戰略構想」有著多學科支持的依據。下面僅從黃河流域第四紀地質環境演變及其黃河發育演化的角度來客觀審視該戰略構想是否科學與合理。

正如第11章所述,新生代時期,由於構造運動的作用,當今黃河流域散布著多個相互獨立的構造盆地。其中較大的有銀川裂谷盆地、呼和浩特(河套)裂谷盆地、汾渭斷陷盆地等。在地質歷史時期的演化過程中,這些盆地逐漸發展成為內陸湖泊,與華北湖一起組成黃河發育史前的湖泊群落。直到第四紀周口店期初期,銀川、河套、汾渭等內陸湖盆仍然存在,並各自成為獨立的集水系統,控制著當地侵蝕基準面及其水系的發育。隨著河流溯源侵蝕過程的發展,侵蝕襲奪與貫通作用逐漸加強,原以諸內陸湖盆為中心的、彼此獨立的集水系統,開始相互發生連通,湖泊隨之逐漸消亡,最後形成統一的外流型水系——黃河。

由於各段所處地貌位置和構造升、降性質的不同,加之兩湖盆之間相對距離大小的不等,以及地質岩性抗蝕能力的差異,必然導致諸湖盆(包括華北湖)之間水流溯源侵蝕作用的強度不同與相互之間連通時間的先後不一。對此,不少學者都進行了詳細深入的研究。結果表明,位於汾渭斷陷盆地的三門湖消亡於第四紀周口店期早期或泥河灣期末期;銀川、呼和浩特(河套)湖泊則於周口店期中晚期開始萎縮,並於薩拉烏蘇期早期逐漸消亡;華北湖因受黃河來沙及海水進退影響,其西部乾涸於薩拉烏蘇期末,東部乾涸於晚全新世。因此,由上述湖泊乾涸消亡時間的早晚不同不難得出,諸古湖盆之間相互被連通的時間也不一致。青銅峽以上和龍門至桃花峪段為第四紀周口店期早期或泥河灣期末期即已形成。而這時期,位於中游地段的青銅峽至龍門段,也可以說是河口鎮(河套湖東緣)至龍門(三門湖北緣)段黃河還未連通形成。河套地區在第四紀周口店期時期仍為一大型湖泊,湖區面積仍有450km2(閔隆瑞,等,1998),發育著稀樹草原植被,氣候乾冷,有時略顯濕涼。湖中沉積物下部以黑色、灰色粉砂質黏土為主,上部以淺湖相芒硝礦層為主。這說明它仍為一封閉沉積環境,湖水還未外泄。

因此,這時期下遊河南平原只是接受來自汾渭斷陷盆地(龍門)以下至華北盆地(桃花峪)段,即形成於周口店期早期或泥河灣期末期黃河東段的河流沖積相沉積,覆蓋在此前來自周圍山地的坡洪積相、冰水相、湖積相沉積物之上,黃河沖積扇開始發育。但是,從河南平原鑽孔資料統計結果來看,周口店期黃河沖積扇發育規模較小(詳見第5章),沉積速率不大,全區平均只有約92.6mm/ka。這就是說,中更新世時期,由龍門至桃花峪河段所輸送到下游華北湖的泥沙,不論是輸沙總量,還是輸沙強度均不大,對當時華北湖的淤填消亡作用微弱。

當到了薩拉烏蘇期早期或周口店期末期,黃河最後一段——河口鎮(河套湖)至龍門(原三門湖)段才得以最終貫通。這時河套湖泊大幅萎縮,在上述淺湖相沉積的芒硝礦層上,逐漸被河流相沉積的薩拉烏蘇階粉細砂和中細砂層所覆蓋,湖水開始向下游溢出,河套古湖開始消亡。直到這時,銀、呼盆地(河套湖泊)以上黃河西段才與汾渭斷陷盆地(三門湖)以下的黃河東段,通過黃河中段——河套湖至三門湖段即晉陝峽谷段的最終貫通而連接起來。至此,一個統一的黃河方告形成。

然而,隨著黃河中游晉陝峽谷河口鎮至龍門段的最後連通,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則悄然來臨。上游大量清水急速下泄;下游大股水流溯源上侵,致使河—龍區間大量泥沙被侵蝕下泄,進入下游黃河的泥沙「驟然增加」,一個真正的「黃(濁)河」從此誕生,並開始大顯「沙威」。

河南平原第四系鑽孔資料充分顯示,薩拉烏蘇期及其以後形成的黃河沖積扇規模十分龐大(表4.1,圖11.3),沖積扇發育達到興盛時期,平均扇體沉積速率約達312.6mm/ka。其中寧嘴沖積扇西起華北湖西緣的今孟津寧嘴,北至太行山南麓,南抵伏牛山北麓,東達汲縣、新鄉、尉氏和扶溝一線而隱伏於全新世桃花峪、蘭考等沖積扇之下,平面形態東寬西窄,現殘留面積達6990km2

特別是薩拉烏蘇期晚期及全新世以來,由於晉陝峽谷——河口鎮(河套湖)至龍門(原三門湖)段「高能搬運通道」的強力侵蝕輸移作用,致使兩岸地區侵蝕溝壑快速發展,侵蝕面快速擴大,遂進入下遊河南平原即華北湖盆的泥沙劇增,所形成的桃花峪沖積扇、蘭考沖積扇等規模更加龐大,沖積扇發育達到鼎盛時期,沖積扇平均沉積速率則高達1691.6mm/ka。

因此,以上事實深刻表明晉陝峽谷段在黃河水流系統中,具有非常獨特的「能量」地位和極其重大的侵蝕輸沙作用。即只有當晉陝峽谷河—龍高能段發生了連通之後,黃土高原才開始加速侵蝕,黃河輸送到下游華北湖的泥沙才開始大幅度增加。換句話說,只有在「強烈侵蝕輸沙的河—龍連通段」的存在下,沿該段兩岸黃土地區才有了「加速侵蝕」的不良局面。數以萬計的侵蝕溝壑開始發育,並由近岸地帶向遠岸地區大力發展,侵蝕作用面快速擴大,侵蝕下泄泥沙通過千溝萬壑湧入晉陝峽谷河—龍段。而該段又在上游大量清水的推動下,加之該段落差很大,蘊藏著極大的輸沙能量,致使兩岸溝壑匯入的泥沙又被及時地搬運走,從而為泥沙的進一步侵蝕創造了條件。隨著河—龍段的侵蝕下切並導致兩岸侵蝕溝壑的不斷發展,泄入下游華北湖的泥沙量也以迅猛之勢呈幾何級數增加。河—龍段連通之後的黃河,無論是單位輸沙強度,還是絕對輸沙總量都是曠古未有的。

從上述第四紀古地理環境演變及黃河發育演化的地質史研究來看,「黃河治理與再造戰略構想」正是力圖「恢復」周口店期即中更新世時期黃河的基本水流格局,「恢復」周口店期即中更新世時期黃河的侵蝕、搬運、堆積的能量分布環境。它將「重新鏟除」河—龍段黃河「高能侵蝕輸沙通道」的巨大影響,重塑黃土高原地區周口店期即中更新世及其以前時期「少量的、較為正常的」侵蝕產沙環境,再造周口店期即中更新世時期龍門—桃花峪河段的河道泥沙輸移速率,這無疑對抑制黃土高原的加速侵蝕,並為迅速創建下遊河道動態沖淤平衡局面具有極其重大的支持作用。可以說,周口店期即中更新世時期的「黃河」水流格局和泥沙侵蝕搬運的載體能量分布環境是「戰略構想」確保成立的、最好的「原型試驗」。

況且「戰略構想」在「克隆」周口店期即中更新世時期「健康」黃河水流格局即水能量分布環境的同時,還特別強調給出了「下游引水增能,沖沙減淤」的相機配合「治療」作用。這樣在「上游分水減能,中游限(斷)能攔沙和下游增能沖淤」的協同作用下,創建下遊河道動態沖淤平衡(健康)局面是不難實現的。

因此,從黃河流域第四紀地質環境演變及其黃河發育演化來看,「黃河治理與再造戰略構想」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並得到了最有力的說明和佐證。

③ 江蘇省通榆河水污染防治條例的解讀

通榆河是一條縱貫南通、鹽城、連雲港市行政區域的我省南水北調的骨幹河流,幹流規劃全長415公里,與上百條河流相通,流經20多個縣級以上行政區域,是我省沿海地區最重要的「清水通道」。為此,省人大常委會於2002年12月17日通過了《關於加強通榆河水污染防治的決定》,對通榆河水環境予以重點保護。但近年來,隨著蘇中、蘇北工業化進程加快和沿海開發戰略的實施,通榆河水環境保護又遭受嚴重威脅,給沿線居民的飲用水水質保障帶來巨大壓力。對此,省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李全林副主任帶隊於2010年9月對倪峰等代表提出的《關於加強通榆河水源保護工作的建議》進行重點督辦。2012年1月12日,省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通過了《江蘇省通榆河水污染防治條例》,共五十五條,從通榆河功能定位、通榆河保護區劃定、通榆河水污染防治等方面進行了規范,並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條例》緊扣防治通榆河水污染、保障飲用水安全、促進本省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立法目的,結合通榆河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實際,在《關於加強通榆河水污染防治的決定》的基礎上,吸收我省以往水污染防治的立法經驗,作出了不少新的規范。【亮點之一】突出飲用水源功能定位目前,通榆河流域有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24個,涉及人口1000多萬,鹽城市區及其大部分縣(市)和泰州市個別縣(市)已經將通榆河沿線地區河流作為飲用水源,連雲港市也考慮將通榆河規劃為備用水源。同時,通榆河又是沿海地區的一條水運交通大動脈和重要戰略性資源,具有灌溉、行洪等功能。因此,如何協調好飲用水源與航運等功能,是立法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條例》第三條開宗明義,明確規定通榆河是沿河地區居民飲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同時兼有灌溉、航運、行洪等功能。通榆河以及主要供水河道的水質應當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以上標准。《條例》與《決定》相比,突出了通榆河飲用水源的功能定位,明確了通榆河的主要功能是飲用水源,兼顧灌溉、航運、行洪等功能,從而把飲用水安全放在了第一位,首先要保障的是人民群眾飲用水源安全。【亮點之二】適當擴大區域保護范圍隨著通榆河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通榆河北延工程的開通和南延工程的逐步實施,《決定》確定的保護范圍已經不適應通榆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為此,《條例》第四條規定,通榆河實行分級保護,劃分為三級保護區。通榆河及其兩側各一公里、主要供水河道及其兩側各一公里區域為通榆河一級保護區;新沂河南偏泓、鹽河和斗龍港、新洋港、黃沙港、射陽河、車路河、沂南小河、沭新河等與通榆河平交的主要河道上溯五公里以及沿岸兩側各一公里區域為通榆河二級保護區;其他與通榆河平交的河道上溯五公里以及沿岸兩側各一公里區域為通榆河三級保護區。《條例》與《決定》相比,適用范圍有所擴大,將通榆河北延工程、南延工程涉及的行政區域全部納入適用范圍。同時,考慮到與通榆河平交河道眾多等因素,結合水污染防治及水質保護需要,適當擴大了一、二級保護區的范圍,將主要供水河道在《決定》的基礎上增加了薔薇河、三陽河、鹵汀河、如泰運河、如海運河,擴大了通榆河一級保護區的范圍;將主要平交河道在《決定》的基礎上增加了新沂河南偏泓、鹽河、車路河、沂南小河、沭新河,擴大了通榆河二級保護區范圍;同時規定,其他平交河道劃定為通榆河三級保護區。【亮點之三】切實保障公共財政投入通榆河位於淮河流域下游,區內河網密布,污染源十分復雜。同時,通榆河沿河地區生活污水總處理率僅為27.8%,不少污水處理廠的運行達不到設計能力,尾水通道問題也未能得到有效解決,這就需要各級人民政府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大對通榆河沿河地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切實保護好通榆河沿河地區水環境。對此,《條例》第五條第二款規定,省人民政府、沿線地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大投入,在本級財政預算中安排資金,專門用於通榆河水污染防治。已設立的有關環境保護資金,應當安排一定比例用於通榆河水污染防治。第二十三條規定,省人民政府、沿線地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公平、合理、合法原則,逐步在重要生態功能區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條例》與《決定》相比,明確了通榆河水污染防治的資金來源,確立了生態補償機制,從而使通榆河的環境保護經費得到了有效保障,從制度設計上確保通榆河水質能得到有效治理。【亮點之四】嚴格監管危險物品水運通榆河航道素有蘇北水運「大動脈」之稱,特別是隨著連申線航道整治工程的逐步實施,通榆河航運對於推動沿海開發、促進蘇北經濟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於船舶運輸固有的風險性,特別是危險品運輸已成為通榆河沿線地區飲用水源安全的一個潛在的重大隱患。據了解,每年通過鹽城境內通榆河航道的危險化學品多達1000多萬噸,2007年3月曾發生一起裝載28噸稀鹽酸的水泥船與另一艘船相撞後沉沒於水廠取水口上游的鹽寶河中,導致部分鹽酸泄漏,嚴重影響到飲用水源的安全。為了防止船舶污染,《條例》在要求地方海事管理機構應當加強對船舶污染防治的監督檢查,依法查處船舶污染行為,防止船舶污染水體的同時,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船舶應當設置污水、垃圾存貯裝置、集油或者油水分離裝置以及國家規定的防污設備和器材,並持有合法有效的防止水域環境污染的證書與文書。沿線地區的港口、碼頭、船閘應當設置污水、垃圾收集設施和糞便存貯裝置。貯運危險物品的港口、碼頭,還應當採取防溢、防滲、防漏等安全措施。同時,《條例》第三十四條規定了嚴格的管理措施:首先,禁止運輸劇毒化學品以及國家規定禁止通過內河運輸的其他危險化學品的船舶進入通榆河及主要供水河道。運輸其他危險品的船舶進入通榆河及主要供水河道之前,應當向所在地地方海事管理機構申報、報港,並按照規定採取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懸掛專用的警示標志。其次,禁止掛漿機船、流動加油船在通榆河及主要供水河道水域內航行、停泊和作業。再次,通榆河及主要供水河道的船閘不得為禁止進入通榆河及主要供水河道水域的船舶提供過船服務,港口、碼頭不得為其提供托運、裝卸和儲存等服務。這些規定,都是《決定》所沒有的。【亮點之五】加大污染防治整治力度隨著我省沿海地區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推進,通榆河流域的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日趨加重,特別是一、二級保護區內仍有不少污染企業和污染設施,亟需加大整治力度。對此,《條例》對一、二級保護區的禁止和限制行為作了詳細規范,特別是在《決定》的基礎上,增加了禁止在通榆河一級保護區內新建、擴建直接或者間接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項目和新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內容,這樣既保證了《決定》的延續性、穩定性,也適應了通榆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實際需要。同時,《條例》第四十條明確規定,通榆河一級保護區內已經設置的各類排污口和工業固體廢物集中貯存、利用、處置設施或者場所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有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責令限期拆除、關閉或者搬遷。對在通榆河一、二級保護區內已經設置的不符合內河港口總體規劃或者未取得合法手續的港口、碼頭,沿線地區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責令限期拆除、關閉或者搬遷。這些規定,與《決定》相比都進一步突顯了對通榆河水質的特殊保護。

④ 岩溶治理

根據不同類別岩溶,確定齊岳山隧道岩溶治理方案,如表10-25。

表10-25 齊岳山隧道岩溶治理方案表

(1)貧水管道型

1)充填淤泥型。2004年3月22日,齊岳山隧道施工至PDK361+582.5後停止掘進,採用地質鑽機進行超前地質鑽探。3月24日20:00 ,探孔鑽進至13.8 m時,鑽孔沖洗液變濁;20∶10 ,鑽進至15.2 m時,鑽孔內開始出現涌泥;20:13 ,鑽孔內開始涌水,噴射距離2 m。經測試,涌水量為300m3/h。由於涌水量大,鑽機無法鑽進,隨後停止鑽進。1小時後,鑽孔內涌水量減小到150m3/h,之後,涌水逐漸減小,穩定在30m3/h。

根據該岩溶涌水特徵:隨著充填介質淤泥的湧出,開始湧出清水,並且涌水量在短時間內逐漸減小,並穩定在30m3/h。結合該岩溶處於F3 斷層,斷層帶內岩層破碎,平導PDK361+597發育為垂直向岩溶管道,因此管道相對獨立,管道內靜儲量已基本釋放,因而,對於該岩溶,可採取「後處理」措施,即先採取爆破開挖,待岩溶管道完全揭示後,再進行處理。

2004年4月5日,對該岩溶管道進行爆破開挖。爆破開挖後,實際揭示在隧道左側拱腰位置為一直徑ϕ2m的岩溶管道,與預測情況基本一致。針對該岩溶管道,採取以下「後處理」措施,如圖10-80。

①對隧道開挖輪廓線外5 m范圍進行錨網噴防護。錨桿採用2 mϕ22mm砂漿錨桿,錨桿入岩深度1.5 m,外露0.5 m,間距1 m×1 m。鋼筋網採用ϕ6mm鋼筋,網格間距20cm×20cm;噴射C20混凝土厚10cm。

②對DK361+594~+600段採取格柵鋼架支撐,鋼架間距1榀/0.5 m。

③對初期支護外岩溶管道採用M5漿砌片石回填,回填高度2 m。

④預埋ϕ100mmPVC排水盲管,保持原有水系排泄通暢。

⑤對DK361+594~+600段採用K0.5MPa抗水壓加強型襯砌。

2)充填粘土型。2004年4月28日,齊岳山隧道正洞開挖到DK361+597後,採取超前水平鑽探,當鑽至DK361+614位置時,鑽孔內出現了少量涌泥,取心顯示該位置存在一充填型溶洞,充填介質為軟-流塑狀黏土。隨後,停止鑽探,繼續開挖。2004年5月7日,隧道開挖到 DK361 +611 位置停止掘進,並進行進一步加強探測。當探孔鑽探到DK361+613~+617時,突然發生突水、突泥,最遠噴射距離15 m。隨後繼續鑽探,表明正洞前方存在一條由隧道右側拱部向隧道左側底部發育的大型岩溶管道,管道直徑3~5m。管道內充填大量泥砂、粘土,儲量無法估計。根據對該岩溶管道的判斷,為確保安全施工,不留後患,對該溶洞採取「注漿加固-管棚支護」綜合措施進行治理,治理方案如圖10-81。

圖10-80 PDK361+597岩溶管道治理方案

圖10-81 DK361+614岩溶管道處理方案圖

(單位:cm)

①採用C20模築混凝土封閉掌子面,封閉厚度1 m。

②後部徑向注漿加強:對掌子面後部DK361 +605~+610 段採取5 m徑向注漿。注漿管梅花型布置,間距1 m×1 m。注漿材料採用普通水泥單液漿,漿液配比:水灰比0.6∶1~1∶1。注漿採取定壓控制,注漿終壓為1.5~2MPa。

③超前帷幕注漿:對DK361+611~+625段14 m范圍採取5 m超前帷幕注漿,加固溶洞充填物以及破碎圍岩。注漿材料採用普通水泥單液漿、TGRM漿,以普通水泥單液漿為主。普通水泥漿漿液配比為:水灰比0.6∶1~0.8∶1 ,TGRM 漿漿液配比為:水灰比0.8∶1~1∶1。設計注漿擴散半徑1.3 m。注漿採取定壓控制,注漿終壓為1.5~2MPa。

④超前大管棚:對DK361+611~+625段14 m拱部120°范圍施做超前大管棚。大管棚採用ϕ108mm鋼管,環向間距40cm,外插角5°。超前大管棚注入水泥砂漿。

⑤徑向補注漿:DK361+611~+625段開挖後,對該段進行徑向補注漿。注漿范圍為開挖輪廓線外5m。

⑥底部加固注漿:對DK361+611~+625 段底部溶洞進行垂直加固注漿。注漿范圍為基底以下5m。注漿管採用5m長ϕ42mm鋼花管,梅花型布置,間距1m×1m。注漿材料採用普通水泥單液漿,漿液配比為:水灰比0.6∶1~1∶1。注漿採取定壓控制,注漿終壓為1.5~2MPa。

⑦開挖支護:該段採取短台階法開挖,二次襯砌採用K1.0MPa抗水壓加強型襯砌。

3)充填塊石型。2005年2月17日,正洞掘進至DK362+274.5,掌子面超前5 m探孔內出現突水,射距20m,流量為100m3/h。突水4小時後射距減小為12 m,8小時後射距減小為5 m。突水48小時後水量穩定在20m3/h。經現場分析判斷,掌子面前方發生大規模突水的可能性不大,於是2月19日22:00揭示該溶腔。揭示後,溶腔內僅有少量零星塊石墜落,觀察溶腔主要位於隧道頂部(左側為起拱線上50cm,右側為55cm),溶腔沿隧道橫向發育寬度8.3 m,縱向1.7 m。2月20日23:30,在3#橫通道爆破施工時,溶腔上部填充物突然坍塌、湧出,湧出物堆滿掌子面17.5 m空間,湧出物體積約500m3。湧出物主要為塊石和少量粘性土,最大塊石為3 m×2 m×1 m。後經探測,該溶腔沿隧道軸線長14 m,可探高度拱部以上13 m均泥夾孤石。針對DK362+277溶洞,根據其坍塌介質為塊石土的特點,施工中採取以下治理措施。

①在確保安全情況下,對堆積體上半斷面向掌子面方向適當清理,形成上、下半斷面台階。

②採用C20混凝土封閉掌子面,止漿牆厚度1.5 m,止漿牆應採用徑向錨桿和周邊圍岩連接。

③對止漿牆下部堆積體進行花管注漿,固結鬆散堆積體。注漿管長度5 m,注漿材料採用普通水泥單液漿,漿液配比為:水灰比0.6∶1~0.8∶1。注漿採取定壓原則,注漿終壓1.5~2MPa。

④對拱部120°范圍內施作ϕ108mm超前大管棚,管棚長度20m,環向間距30cm,外插角5°。管棚施作完畢後注入普通水泥單液漿,漿液配比為:水灰比0.6∶1~0.8∶1。注漿採取定壓原則,注漿終壓1.5~2MPa。

⑤採取台階法開挖,按K1.0MPa抗水壓結構設計二次襯砌。

⑥徑向注漿加強:DK362+277~+297段開挖後,對該段進行徑向注漿,注漿范圍為開挖輪廓線外5m。

⑦對基底採取ϕ75mm鋼管樁加固,加固深度12 m。鋼管樁採用花管,梅花型布置,間距0.6 m×0.6 m。注漿材料採用普通水泥單液漿,漿液配比為:水灰比0.6∶1~0.8∶1。注漿採取定壓原則,注漿終壓1.5~2MPa。

(2)富水管道型

2004年5月31日3:50 ,齊岳山隧道平導掘進至PDK361+870 ,採取超前炮眼孔進行超前探測。炮眼孔鑽至PDK361+873.5時,突然發生突水,最遠噴射距離5 m,單孔涌水量60m3/h。於是,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封閉掌子面,進一步進行加強鑽探並進行水壓測試。針對平導PDK361+873岩溶,通過採取TSP203、地質雷達,以及深孔超前鑽探等綜合超前地質預測預報手段,探測到含水體構造溶腔呈上窄下寬、右窄左寬形態。掌子面范圍內溶腔寬度為0.4~4.7 m,溶腔由左上向右下延伸,左上最大溶腔寬度12 m,右下最大寬度4 m,如圖10-82。測試最大水壓力為0.26MPa,穩定水壓力為0.14MPa,預估涌水量為(2~7)×104m3/d。

1)方案制定。由於該富水溶腔規模大,同時,進口為反坡施工,因此,對該富水溶腔進行爆破開挖方案、泄水洞方案、繞行方案和注漿堵水方案進行方案比選。

通過對以上方案進行比選,從投資、安全、工藝、可行性、難度、遠期危害等方面綜合考慮,鑒於該富水動水溶腔規模大,目前針對該類似條件下注漿堵水無成熟的實例,且注漿周期長,投資高,又考慮到該溶腔主要受岩層產狀控制,是以溶蝕作用為主而形成的層面裂隙管道型岩溶,該處地質又為背斜構造,這種地質條件下泄水洞方案比較成熟,對地表環境影響有限,同時,該隧道為反坡開挖,若有大量水存在,抽排水費用較高,因此,應採取泄水洞方案。考慮到齊岳山隧道工期緊,採取泄水洞方案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因此,採取迂迴導坑開挖,開辟新的工作面。現場採取右側迂迴導坑和左側泄水洞綜合方案,如圖10-83。

圖10-82 齊岳山隧道PDK361+873岩溶管道形態圖

圖10-83 齊岳山隧道PDK361+873岩溶管道治理方案

2)「迂迴導坑+泄水洞」方案。

①迂迴導坑。綜合施工地質探測成果,PDK361 +873 主要為一豎向發育的管道型岩溶,且具有上小下大,左、右均尖滅的特徵,因此,左側迂迴、右側迂迴、豎向繞行均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考慮到右側迂迴對正洞施工有利,且費用最低,因而,選擇採取右側迂迴方案。右側迂迴方案是從平導PDK361+805位置向正洞開設2-1#橫通道,由橫通道進入正洞後,採取下導坑斷面向前掘進,至DK361+891處向左側進行超前深孔鑽探,設置2-2#橫通道繞行穿過含水溶腔後拐進平導,之後平導向前正常開挖。迂迴導坑完成後,平導正洞向前開挖,同時應盡快由2-1#橫通道反向開挖正洞,實現正洞1#橫通道與2-1#橫通道之間的貫通,避免平導獨頭掘進。

②泄水洞。考慮到地形條件,以及正洞、平導的平面位置關系,以及出水點情況,在平導左側距平導20m處設置平行泄水洞。泄水洞洞口設在隧道進口洞口樂園溝位置,高程1112.0(平導洞口高程1125.9),設計泄水洞為1‰上坡。泄水洞採用單車道斷面,單道內凈空尺寸為2.8 m×3.6 m。泄水洞全長1165 m。泄水洞襯砌Ⅱ、Ⅲ、Ⅳ級圍岩段採用噴錨襯砌,Ⅴ級圍岩段採用噴錨整體式襯砌結構,在通過斷層破碎帶、岩溶構造裂隙、溶腔等地段時,採取繞避方案。

在泄水洞施工到PDK361+873富水溶腔時,施工救援通道,爆開含水體,實現泄水。同時,對平導與正洞相應富水溶腔構造處設置泄水通道,實現泄水,本隧道共設置3條泄水通道。

(3)富水溶槽型

2004年10月15日,宜萬鐵路齊岳山隧道進口正洞施工到DK362+050 ,採用TSP203超前預測預報揭示出DK362+058~+065段節理裂隙發育,局部有水。10月17日,隧道開挖到DK362+060,採用5 m加深炮眼孔超前探測時,由探孔中射出水流,射程4 m,隨即封閉掌子面。之後,在掌子面布置6 個ϕ90mm超前探孔,加強對前方超前預測預報。超前探測表明:在隧道前方自左上向右下發育一富水溶槽,溶槽左寬右窄,寬度為0.7~0.1 m。溶槽中充滿水。經測試,充水溶槽內水壓力為0.1MPa。

1)方案設計。

①端部加強:對DK362+055~+060已開挖段採取5 m徑向注漿,加固該段破碎圍岩,以避免由於對DK362+060~+070段超前帷幕注漿引起後部結構破壞。

②頂水注漿:對超前水平探孔進行頂水注漿,將水頂回到原有的流水通道,同時達到熟悉注漿工藝、試驗注漿材料、確定注漿參數的目的。

③超前帷幕注漿:對DK362+060~+070段採取3 m超前帷幕注漿,形成注漿截水帷幕。

④超前大管棚:在DK362+060~+070 段開挖輪廓線外布設超前大管棚,並對大管棚進行注漿,大管棚和超前帷幕注漿共同作用,形成超前剛性支護體系,確保開挖施工安全。

⑤徑向注漿:對DK362+060~+070段開挖後進行5 m徑向注漿,提高充水溶槽段的注漿堵水加固效果。它和超前帷幕,以及抗水壓二次襯砌結構共同作用,形成抗水壓結構體系。

2)注漿設計。

①注漿設計參數:借鑒以往施工經驗,制定該充水溶槽注漿堵水設計參數如表10-26。

表10-26 富水溶槽注漿堵水設計參數表

②注漿設計:根據設計參數進行注漿設計。

a.DK362+055~+060段徑向注漿:分別在DK362+056、+057.5、+059斷面全環布置徑向注漿孔,注漿孔環向間距1.5 m,孔深5 m。注漿管採用ϕ42mm焊接鋼管,管長5 m,花管部分長4 m,溢漿孔間隔垂直梅花型布置,縱向開孔間距20cm,注漿管端部加工呈尖錐狀。

b.頂水注漿:對超前探孔的6個鑽孔進行頂水注漿。

c.DK362+060~+070段帷幕注漿:根據設計參數進行注漿設計,如圖10-84。

圖10-84 超前帷幕注漿設計圖

(單位:cm)

d.DK362+060~+070段超前大管棚:超前帷幕注漿結束後,對DK362+057~+060段擴大斷面1m形成3m(縱向)×1m(環向)工作間,利用工作間施做ϕ108mm超前大管棚,管棚環向間距0.5 m,外插角1°。

e.DK362+060~+070段徑向注漿:開挖完成後,對DK362 +060~+070 段進行徑向注漿加強,確保帷幕注漿的抗水壓作用。徑向注漿加固孔布設間距為1 m×1 m。

3)注漿材料。注漿材料及漿液配比參數根據不同的注漿方案確定。

對於徑向注漿,採用普通水泥單液漿。對於頂水注漿,採用豆石混凝土、水泥砂漿、普通水泥單注液漿和普通水泥-水玻璃雙液漿。對於超前帷幕注漿,採用普通水泥單液漿、普通水泥-水玻璃雙液漿,對於超前大管棚注漿,採用TGRM漿。

普通水泥單液漿漿液配比為:水灰比0.6∶1~0.8∶1。普通水泥-水玻璃雙液漿配比為:水泥漿水灰比0.6∶1~1∶1、水泥漿與水玻璃體積比1∶1~1∶0.3、水玻璃濃度35Be′。TGRM漿漿液配比為:水灰比0.8∶1~1∶1。

4)注漿參數。注漿參數見表10-27 ,現場施工可根據實際情況動態優化調整。

表10-27 注漿參數選擇表

5)注漿順序。注漿順序均採取由下到上、由右到左、間隔跳孔方式進行。

6)注漿結束標准。

①單孔結束標准:注漿壓力逐步升高到設計終壓,並持續10min以上。注漿結束時地層吸漿量小於5L/min。

②全段結束標准:所有注漿孔均符合單孔注漿結束標准,無漏注現象。鑽檢查孔,符合注漿效果質量要求。

7)注漿效果檢查及評定。

①程序控製法:施工程序按規定的施工順序進行。

②檢查孔法(針對超前帷幕注漿):在吸漿量較大的部位、設計的帷幕加固圈最外側范圍,以及可能存在的注漿薄弱環節鑽設檢查孔,檢查孔數量為設計注漿孔數量的10%,且不小於3個。檢查孔應成孔好,無坍孔現象。對檢查孔取心,漿液充填飽滿,漿液有效注入范圍大於設計值。檢查孔涌水量應小於0.2L/(m·min)。

③試驗法(針對超前帷幕注漿):對檢查孔進行注漿試驗,檢查孔注漿壓力應很快(一般不應超過10min)達到設計終壓,達到終壓時地層吸漿量很小(一般應小於5L/min)。

④計量評定法(針對徑向注漿):注漿後涌水量小於設計值5 m3/(m·d)。

8)現場施工。現場施工自2004年10月27日開始,到2004年12月13日結束,歷時48天。

徑向注漿和頂水注漿按設計正常施工。超前帷幕注漿按設計進行了A圈17 個孔的鑽孔及注漿施工,在進行B圈孔鑽孔時,發現鑽孔中均無水,漿液充填飽滿,於是未繼續進行B圈和C圈孔的鑽孔與注漿施工。根據注漿過程中各孔的吸漿情況,以及加固范圍要求,共布置了8個檢查孔,檢查孔均成孔好,無坍孔現象,漿液充填飽滿,無水。對檢查孔進行注漿試驗,注漿量100L,注漿壓力很快達到4~5MPa,這表明原充水溶槽已被漿液有效填充。隨後,對鑽孔過程中出水量較大、溶槽寬度較寬的拱頂及左側拱腰位置局部布置了8根超前大管棚,並注入TGRM漿。

2004年12月15日,對該富水溶槽進行爆破開挖,開挖效果如圖10-85。和注漿前探水孔相比,原充水溶槽被漿液充填飽滿,注漿效果較好,滿足了安全開挖要求。開挖後又對該段進行了徑向注漿加強。

圖10-85 富水溶槽注漿效果照片

⑤ 城市河堤治理內容是什麼

1、城市河道治理的水利基本要素
從傳統水利角度來講,河道治理過程重點要關注水位、流速和雨水入河口高程3個因素,這3個因素直接影響河道治理的成敗。河道設計水位要依據城市防洪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來確定,同時,要使雨水入河口內頂高於設計水位。城市河流流速是河道設計的一個重要參數,一般城市河流流速不宜太快或太慢。河道水位與流速可以通過沿途閘壩進行調度控制。
2、城市河道斷面的選擇
不同河段的河道功能不同,可選擇的河道斷面有很多,如矩形斷面、梯形斷面、復式斷面等。由於城市用地緊張,因此河道的空間布局受到多重限制。採用矩形、梯形斷面設計可提高濱水地帶的土地利用率,但豐水期與枯水期水位波動大,且硬性護砌切斷了河流水體與河岸間的物質能量交流,景觀和生態效果上表現不佳。城市河道整治過程中的斷面選擇是區域景觀結構選擇的過程,構成景觀的要素數目、類型、大小、形狀和外貌特徵對生態客體的運動特徵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進而影響系統的整體功能。
河道斷面設計重點考察標准洪水的影響范圍,根據土地條件盡可能預留較寬的河道寬度,再根據河道基本的水量水位關系設計河道河槽和灘地分布比例,這樣不僅可滿足城市河道景觀設計的空間需求,而且可在極端天氣條件下起到緩沖作用,提高城市河道行洪能力。
3、城市河道景觀設計
城市河流是一個線性系統,要根據線性工程的特性和經濟可行原則,選擇適宜的設計尺度,其景觀設計的核心是基於生態原理引導城市河道與周邊生態系統良性運行,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力促進系統有機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策略上面,需要盡可能滿足多尺度多目標的景觀需求,了解區域居住者、辦公者、旅行者不同時期(如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間點等)的需求差異。同時,設計者要用發展的角度思考自然系統自身的變化和發展過程,運用適宜的人工干預引導自然系統向著有利的方向發展。例如,河道在自然狀態下產生的水生生物群落和水陸兩棲生物群落,會逐漸演化成一個復雜的「水生一水陸兩棲一陸生」生態系統,考慮到系統發展帶來的景觀變化,應在設計階段做出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
對河道濱水空問的規劃設計是當前城市景觀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同單一的水域治理不同,濱水空間規劃以生態理論為指導思想,將影響河道與濱河生態的所有問題(如防洪、堤岸、灘地、植被、水生生物等)加以考慮,制定綜合規劃,從而達到恢復水域生態穩定性的目的。
4、城市河道生態環境與景觀效益
河道生態恢復意味著河道及濱水地帶生態功能的恢復,能夠支撐河道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和衍生。一般來講,河流廊道的生態功能主要有棲息地功能、通道作用、過濾和屏障作用、源匯作用等、.在河道治理過程中,硬質襯砌形成的堤岸可認為是人工廊道,根據人工廊道的距離一效益分析,隨著距離的延長,其經濟效益逐漸降低,而自然廊道的環境效益會隨著距離的延長而逐漸提高。其中,存在一個平衡點,在這個長度條件下,人工廊道的經濟效益和自然廊道的環境效益大致相當。這反映了城市河道通過適度的人工干預,可以揚長避短,也可以解釋為適度的局部襯砌可以提高防洪效益,對區域公共與財產安全起到積極作用。
城市河道生態恢復設計時,在河道的重要部位需要通過人工措施進行加固,對保障經濟效益並發揮環境綜合效益是有積極作用的。景觀生態設計需要了解景觀元素之間的連通性,避免降低景觀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考慮在影響生物群落的重點地段保留生境和廊道。在生態系統設計時,盡可能以本地植物為主,以降低外來物種入侵對生態系統的破壞作用。河床坡降設計應避免大跌水方案,充分考慮魚類洄遊和上下游雙向的物質、能量聯系。

⑥ 關於黃河治理與再造的戰略構想及其工程規劃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上述各段水流能量的合理分布,即優化配置?筆者認為:必須首先進行「上游分水改道,分能減沙」,方能有效「切斷」晉陝峽谷高能輸沙搬運通道,進而實現「中游限(斷)能攔沙,減少下泄」,並同時進行「下游引水增能,沖沙減淤」方能達到目的。其中:

1)「上游分水改道,分能減沙」,是通過河口鎮附近小沙灣或萬家寨樞紐工程,向東分水改道而實現。具體的分水線路是穿越管涔山於懷仁東或朔州入桑乾河,至官廳後,可分為兩路:一路沿永定河向京、津、白洋淀等地區分水;一路沿燕山往東向唐山、灤河等流域分水(它突破了傳統治黃,只在下游探討和實施「分水、改道」的思想局限)。從而改變上游大量高能清水流路,從根本上「切斷」晉陝峽谷河口鎮—龍門段「高能侵蝕輸沙通道」(只讓其成為有計劃下泄的蓄水梯級「床庫」,以滿足原兩岸地區工農業生產及水土保持等生態環境用水需求)。進而減水減能,大幅減少黃土高原地區晉陝峽谷黃河段向下游的泥沙攜帶量。同時,解決我國北方缺水地區供水問題,特別是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實施後,我國北方地區嚴重缺水局面將會得到有效緩解。

2)「中游限(斷)能攔沙,減少下泄」,是通過上游分水改道後,將「截斷」的晉陝峽谷相機分段築壩,攔蓄(主要為當地)洪水、泥沙而實現的。「蓄水」(也可利用小沙灣或萬家寨分水改道節制閘工程有計劃的下泄)以為當地工農業生產和水土保持等生態環境用水所需;「攔沙」以逐步淤高床庫,抬高黃土地區起控製作用的晉陝峽谷侵蝕基準面,通過溯源淤積,從根本上逐步減弱兩岸黃土地區千溝萬壑流水動能,減弱泥沙下泄強度,「破壞」泥沙侵蝕的「搬運」環節,這對遏制黃土地區水土流失作用的惡性發展,並開始向良性方向轉變起到極其重要的支持和配合作用。它在顯著減少入黃泥沙量的同時,通過千溝萬壑的自然夷平整治,將使黃土高原地區生態地質環境得到逐步改善。

3)「下游引水增能,沖沙減淤」,是利用原擬南水北調中、東兩線黃河以南段工程,調引長江及其支流丹江水源,分別於黃河下游桃花峪和東平湖處入黃而實現的。通過調引大量清水入黃,除滿足工農業需水外,著重解決黃河下遊河道輸沙載體水能不足問題。在上游分水減能、減沙和中游限(斷)水、限能、攔沙的共同配合下,根據來水來沙系數的大小,依靠流域外調引清水,「適時、適量地匹配增能」,提高下遊河道水流挾沙搬運能力,從而創建黃河下游動態沖淤平衡局面——實現黃河的根本治理(圖13.1)。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上述戰略構想的各部分之間是不能割裂而孤立存在的,它們是一個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其中,「中游限(斷)能攔沙,減少下泄」部分(並不是現狀治理那種「簡單的攔」),必須與「上游分水改道,分能減沙」部分相結合,才能收到最佳治理效果。傳統治沙之所以未能收到顯著效果,除黃土地區特有的「岩性、氣候、植被和地形」等自然因素決定外,缺少「上游分水減能,截斷晉陝峽谷高能輸沙通道」的有力配合,則是其最根本的原因。

圖13.1 黃河治理與再造戰略構想及工程規劃簡圖

「下游引水增能」也必須與「上游分水減能」和「中游限(斷)能攔沙」相結合,在上、中游「減水、減能、減沙」和下游「增水、增能、沖淤」的共同作用下,通過全流域上、中、下游載體水能的統籌(合理)增減即優化配置,方能取得下遊河道「動態沖淤平衡」局面。否則,不僅下游動態平衡局面無從建起,正如前面所述,還將浪費大量的沖沙水資源,到頭來,恐只能是引水沖沙,而不能很好地減淤。在溯源侵蝕的下拉作用下,還將加大中游地區的泥沙下泄量,加速黃土高原侵蝕夷盡局面的到來。

值得說明的是,「黃河治理與再造戰略構想」各部分之間的有機結合,在實現黃河根本治理的同時,又能夠較好地完成原擬南水北調諸規劃目標(黃河以北可平交開口利用天然河道輸水至白洋淀和天津)。它較為巧妙地在優化調度,即合理配置黃河侵蝕輸沙載體水能的過程中,將「治黃」與「調水」有機地融為了一體,從根本上揚棄了歷史上那種「單純治」和「單純用」的治-用分離的治黃思想,也使得當代較為「鬆弛的」治理與開發並重的思想,在新的更高層面上實現了「真正的融合」,具有「一石多鳥」的效果,這正是「黃河治理與再造構想」的精髓所在。

⑦ 怎樣治理黃河的資料

治理黃河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堅持植樹造林,不能讓泥沙隨心所欲地版流進黃權河,起到固定泥沙的作用

二、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增加高原地區的植被覆蓋率,嚴禁開荒。

三、保護好森林資源,多種樹,防止水土流失,側面降低沙塵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

四、合理規劃土地,還要大量修築水利工程,合理利用黃河水的資源。

(7)清水通道治理擴展閱讀:

一,從長遠出發,重點治理水土流失,對黃河水土流失嚴重的中上游保護和增加森林面積,提高植被覆蓋率,嚴禁開荒,提倡家畜圈養,減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善生態環境。營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其次要不斷疏通河道,合理利用調配水庫水壩的水來沖刷河床,減少泥沙沉積,加深河道。

二,統籌兼顧,統一規劃,合理科學用水,避免漫灌等浪費水資源。這兩年好像抓的有點成效,斷流時間縮短甚至不斷流。

三,經濟發展要從全局考慮,既要考慮經濟效益,又要考慮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也就是說在發展經濟同時要盡量避免廢氣廢水廢渣污染環境,保持自然環境不受破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