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公民治理引領21世紀的美國社區

公民治理引領21世紀的美國社區

發布時間: 2021-03-15 09:15:51

⑴ 西方語境下的治理理論是什麼

西方影響的這個什麼東西啊,這個應該是比較一個零食,或者是一個當地人研究出來的東西。

⑵ 為什麼美國的社區警察更像是在服務,而其他國家的警察

( 摘要: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西方各國興起的社區警務策略,是一種維護社會治安的新思維、新觀念,體現了西方各國行政改革和新公共管理運動中所蘊涵的「治理」觀念。本文從治理的視角出發分析了西方各國社區警務改革的實踐歷程及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嘗試對我國「社區警務」改革的實際運作情況進行分析,從而提出適用於社區警務戰略的合理建議。)
自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由於經濟衰退、財政危機以及公民對政府服務普遍不滿等原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均開始了以「治理」為特徵的行政改革。從這些國家的改革實踐來看,我們可以總結出「治理」所具有的一些特點。總體上看,治理意味著統治的含義有了變化,意味著新的管理過程,或是以新的方法來統治社會。從本質上講,治理意味著處理公共事務的能力不僅限於政府權力,不僅限於政府發號施令或運用權威。在公共事務的管理中,存在著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術,政府有責任使用這些新的方法和技術來更好地對公共事務進行控制和引導。從方式上看,由於來自政府但又不限於政府的社會公共機構和行為者之間存在著權力依賴,致力於集體行動的組織必須依靠其他組織;為達到目的,各個組織必須交換資源、協商談判。這就改變了以往權力自上而下的運行方式,而代之以一種上下互動的方式,也可以說,治理主要是通過合作、協商、夥伴關系、確立認同和共同的目標等方式實施對公共事務的管理。

⑶ 美國如何管理城市社區

一、美國的三級政府架構
與我國的5級政府架構不同,美國實行的是3級政府架構:即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州政府以下,不論大小,都是地方政府。所以美國地方政府在經濟和人口規模上的差別是很大的。例如,同樣是地方政府,波士頓市有60萬人,劍橋市有10萬人,但塞勒姆市就不到5萬人,艾莫斯特鎮只有3.5萬人,與艾莫斯特相鄰的Pelham、Shutesbury和Leverett等地方都是人口不超過2 000的小鎮,也是地方政府。
表面上看,美國政府層級的劃分過於簡單,其實這是與美國實行的分稅制緊密相聯的。在美國,最大的稅種是個人所得稅,這基本上歸聯邦政府所有;消費稅主要是州政府的收入;地方政府的收入則主要來自於財產稅。
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在美國不少地方,所得稅、消費稅、財產稅也有分享的情況,例如,在西雅圖市,財產稅在該市、華盛頓州政府、金縣政府之間分享,2003年它們各占的比例為,31%歸市政府;州政府拿走了28%;西雅圖市的學校管理區得到23%;金縣政府得到13%;其他部門包括:港口3%;醫療急救服務2%。該市8.8%的消費稅稅率,也是市政府與州政府以及其他部門分享的。其中:州政府是大頭,拿走6.5%,占總額的73.9%;市政府得到0.85%,佔9.7%;其他部門包括:地鐵0.8%;金縣0.15%;交通運輸0.4%;刑事法庭0.1%。在庫帕斯克里斯蒂市,2003年的消費稅收入也佔了該市一般性財政收入的24%。在豪伍德縣,2004年的所得稅收入佔了該縣一般性財政收入的39.65%。消費稅同樣也是北卡羅萊那州政府與杜姆市分享的稅種,州政府拿大頭。消費者每消費1美元,需要交納0.065美元的消費稅(食品消費除外),其中61.54%(0.04美元)歸州政府;38.46%(0.025美元)歸杜姆市所有。2003年,杜姆市拿到了2 790萬美元的消費稅。2004年這一稅種對市財政的貢獻達到20%。
二、自治式的社區管理模式
美國大城市的社區實行的也是自治式的管理。但在市政府下面,設有若干個 「居民服務中心」(Neighborhood Service Centers)或者叫做「小市政府」(Little City Halls),它們是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在各自的區域為當地居民提供服務,並沒有很強的管理職能。與這些「居民服務中心」相應的,城市有若干個「區理事會」(District Council),並由他們的代表和部分政府官員共同組成「城市居民理事會」,由它與市政府的「鄰里部門」(Department of Neighborhoods)一起承擔起城市社區的管理和開發。
如圖:西雅圖市社區服務和管理結構圖

市政府的「鄰里部門」(Department of Neighborhoods)



城市居民理事會(City Neighborhood Council)

(由13個區理事會各2名代表和政府相關官員組成)



13個區理事會(District Council)



各種基層組織代表

如:社區理事會、地方商會、非盈利性組織,等

美國的社區組織是一個在縣政府指導下的為居民服務的組織。它是政府與居民之際的橋梁與紐帶。政府的社區建設和管理的許多工作是由社區組織協助進行的。這既體現了政府決策的民主化,又節約的政府的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社區管理模式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探討的管理課題,從中我們可以學習借鑒國外成功的社區管理經驗。
三、美國社區管理體現官民「協作」
與華盛頓特區隔河相望的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縣,其社區管理是整個美國社區管理一個縮影。該縣有大約50個社區,社區有居民協會。在社區建設和設施完善中,當地政府起了重要作用。為了官民協作共建居民滿意社區,縣政府社區管理部發起了「社區管理計劃」,迄今已有41年的歷史。社區管理計劃的重點包括街燈設置和鋪設人行道等在內的交通安全、街道維修綠化以及社區公園建設等。
所有社區管理計劃的制定都基於社區居民的意見,反映居民日常生活的實際需要。從計劃制定到工程實施,整個過程充分體現基層民主。社區選出的「社區管理計劃」代表下面還有居民選出的樓區代表,樓區代表每年會把問題單分發到各家各戶,上面列出一些具體事項,讓居民選擇他們認為社區最需要改進的事項。而居民臨時想到什麼社區福利的點子或者有什麼意見,也通過樓區代表向縣政府反映。社區管理部和各社區負責社區管理計劃事務的代表每月開一次會,討論社區居民的建議和工程項目。社區管理部根據居民意見進行實地調查,確定社區建設優先事項後,找專業人員進行工程設計,接下來是徵求居民對設計方案的意見,如果設計方案得到社區60%居民的支持,工程就開始實施。
社區管理計劃的資金來源是當地稅收,每兩個財政年度得到一筆預算。社區管理部充分考慮各社區利益並根據實際需要作出安排,在規模不等的社區之間取得平衡。阿靈頓縣政府對社區建設的介入還體現在社區地產的開發階段。縣政府在審核社區地產開發計劃時最優先考慮的問題是,必須保證要有一定面積的公共用地——孩子們得有安全的地方玩,居民出門要有地方去。另外還要考慮社區必須要有一定比例的住房,讓那些低於平均收入者能夠買得起。
總之,美國城市社區管理實行縣(市)政府與社區居民代表相互結合並廣泛徵求、聽取居民意見的自治管理模式,雖然沒有中國那樣的鄉鎮或街道一級基層政府機構,只有縣、市政府設在社區的居民服務中心,但是,由於減少了街道這一級政府機構,有縣政府直接到社區組織社區各項工作,提供各項居民服務,並聽取居民的意見,因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的管理成本。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社區管理經驗。

⑷ 國外社區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

典型外社區管理模式基本歐美型亞太型兩類主要區別政府與社區結合緊密程度同,歐美家社區管理政府行社區行般離,鬆散亞洲家區社區組織管理模式般政府行社區行結合較緊密種關系緊密程度同,使社區組織管理各具特色眾城市社區管理體制模式,較顯著美代表社區自治模式、本代表混合模式新加坡代表政府主導模式

⑸ 推進社區治理方面還存在哪些問題

加強社區社會管理是全面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社區從開始就被定義為「小社會」,社會的一切活動都是在一個個實體的社區里進行,一個社區所面臨的許多問題,既是某一社區中單獨的存在,也是更大社會范圍內的問題的具體表現。因此,探索社區存在的一些問題,為解決整個社會普遍存在的一些現象有所幫助。
一、「社區」來源
1887年滕尼斯用「社區」與「社會」兩個綜合性分析概念,來說明人類演進過程中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兩極特徵。他認為「社區是一種持久的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種原始的或者天然狀態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統一體。」社會則是一種有目的的聯合體。在社會里人們「雖然也像在共同體里一樣,以和平的方式相互共處地生活和居住在一起,但是基本不結合在一起,而是基本上分離的。」由此,滕尼斯認為社區是由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同質人口組成的、價值觀念一致、關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撫的富有人情味的社會共同體,並強調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親密關系和共同的精神意識以及對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隨後20世紀20-30年代,研究都市社區的芝加哥學派代表人物R.E.帕克強調了社區的本質特徵是「地域性」的觀點。1955年,美國社會學家G.A.Hillery則認為,大多數社會學家認同的社區概念應包括社會互動、地理區域和共同關系三個特徵。
目前我國對社區的研究較有影響力的範式是「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此類研究將社區視為社會的代表或者國家與社會的中介,通過社區去驗證關於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某些重要論點。另外一個研究方向是研究社區治理的具體范疇,他們認為社區是中國公民社會崛起、推動社區自治和城市共同治理的重要方式,政府向社區讓權、還權、授權,成為社區自治的推動力,而草根社區通過公民行動和政治參與,並對管理體制形成強大的沖擊力。
目前,按經濟結構、人口密度、人口聚集規模標准分類,主要有農村社區、城市社區和集鎮社區(或城鎮社區)三種,本文探討的是城市社區治理中存在的不足。
二、我國城市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發展,我國的國家和社會關系經歷了巨大的轉變,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正逐步走向服務,各類非政府社會組織取得了一定能動性,社會管理的創新活動正如火如荼。盡管公民社會形成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結構已逐步改善,但因為公民意識尚不普遍、法制體系尚不健全、民間組織的自主性不強等原因,雖出現了不少社區自治的示範社區案例,但大多數採取的仍然是政府為主導的社區治理模式,政府外的社會力量如社區法定組織與民間組織等都還很弱小,存在以下不足:
1.治理主體定位不清
我國社區自治程度普遍較低,政府往往通過行政命令和強制手段直接控制社區的治理工作。在城市社區治理中,社區的獨立性與法律賦予的自治性都受到了限制,社區成為基礎政府組織及其派出機構的「附屬物」。市、區各管理部門存在工作職能相互混淆的情況,結果往往各自為政,工作布置繁雜和重復交叉,使社區居委會這一群眾性自治組織承擔了大量原本屬於政府部門的工作任務,成為政府部門的承受層、操作層和落實層,加之工作中權、責、利的不明晰和當前考評機制的綜合因素,社區工作開展起來力不從心,疲於應付。這種社區行政化實際上形成了領導與指導兼有的雙重關系,而其原本的自治管理功能卻日益萎縮,不利於提升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也不利於提高社區居委會的威信,同時還嚴重影響了社區的承載能力。
在治理角色錯位的的同時,政府過多地干預了非政府社會組織的自主權利,使得一些地方的居委會承擔了一些應由非政府社會組織承擔的事務性職能,如社區文化活動、公益慈善活動、志願者活動等。由於政府角色上的缺位和越位,出現了「該管的未管,不該管的強管,管了的又管不好」的現象,影響了社區建設的健康發展。
2.社區管理資源匱乏
我國城市社區普遍面臨資源匱乏、配套支持難以滿足社區治理需要的困境。一方面是人力資源匱乏。由於編制等歷史原因,當前從事社區治理與服務工作的多是下崗職工、家庭婦女、離退休職工等,專業人員和管理人員比例偏低,大多數從業者沒有經過社會工作的專業培訓,缺乏社會管理知識,面對社區各項功能社會化服務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另外社區工作人員工作強度很大,但工資薪酬卻普遍偏低,吸引不了高素質人才,社區工作者隊伍青黃不接。另一方面是政策資源缺乏。社區治理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很多條例過於籠統,執行起來難度較大,而政策間也缺乏有效銜接,這為注重細節管理的社區治理帶來了很多困難。具體表現在:一是街道辦事處指導下的社區居委會,對自身行政服務和管理的范圍沒有制定明確的制度規范,容易造成管理缺位或越位的現象;二是社區內的市、區屬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分別按各自指令行事,與社區之間的關系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依據,往往造成社區事務相互推諉扯皮;三是社區管理運行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難以制約一些權力集中部門的工作。
3.社區參與性不強
社區治理的目標就是通過多元的社區組織實現對社區治理的參與,治理的主體既包括黨團組織和政府組織,也有非營利組織和市場組織,還有居民個人。現階段社區內居民參與和社會組織參與積極性都不高,社區活動的行政化痕跡明顯。雖然很多社區管理機構對居民的意願和要求給予了一定的重視,居民的合理化建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採納,但靠行政推動力來整合社會力量的方式很難吸引居民自覺參與。而在政府的強勢領導下,社區社會組織活動的開展很多時候處於被動地位,因為這些組織無法像政府那樣採取合法的強力手段實現公共管理和保護公民的公共安全與人權,而政府與營利組織又不能像非營利組織那樣對社區弱勢群體提供免費而又受到受助者歡迎的服務。此外,社區中存在各種各樣的社會主體,這些主體在社區活動中構成錯綜復雜的關系,但目前各組織尚未明確各自所應該承擔的職責和義務,比如社區非正式組織與政府機構之間、業主與物業公司之間的共建與共享尚未成形。 三、城市社區治理的對策分析
1.創新政府管理方式
雖然我國的社區治理模式大多數還是政府主導,但是參照武漢、上海等社區管理的創新經驗,我們發現城市社區管理體制由單一行政管理模式轉變為政府與社區互動的治理模式道路可行,這是構築政府依法行政與社區依法自治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模式,也是架構「小政府、大社會」的創新社會管理途徑。一要明確居委會與各職能部門所擔負的職責。各職能部門必須獨立承擔的行政管理責任,對於自己職能內的事務不推給社區,如果需要社區協助應該提供工作人員和相關經費,其他如社區保障、群眾文化等社會性服務工作應從行政職能中分離出來,按「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移交社區,並界定社區自治管理的職責,包括社區社會機構的管理、鄰里關照等社區公益事業建設等。二要創新社區評議的考核監督機制。對社區的考核由上級部門的單向考核,轉變為上級部門、駐區單位、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的多向考核;政府職能部門在社區建立公示制、承諾制,接受社區成員的監督和評議;考核管理社區、服務居民的內容應當以社區居民的滿意度為主,並取消考核與社區職能無關的內容,切實為社區工作減負。
2.加大人才隊伍建設
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規劃》指出,要積極推進社區服務人才隊伍專業化、職業化,落實「一社區一名大學生」政策,實施50萬大學生服務社區計劃。對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才,要採取公開推薦、民主推薦、群眾推薦、組織推薦、個人自薦等方式,引入競爭機制,推行競爭上崗,創造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用人環境。針對社區管理特點,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建立培訓登記管理制度,鼓勵社區工作者參加各種職業資格考試和學歷教育,對社區服務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切實提高社區幹部的計算機操作、口頭表達、文字組織、矛盾協調等技能。另外,要認真落實政務公開、財務管理、民主評議幹部等規章制度,保障社區人才隊伍的穩定,從而使社區管理服務水平向規范化、專業化、制度化發展邁進。
3.提升社區居民參與
社區居民參與度的高低,決定著社區建設與城市基層民主化實現程度的高低,是創建和諧社區的基礎,也是實現社區建設自治發展的關鍵。首先,要引導居民群眾在社區民主管理中發揮作用。通過建立社區網站、張貼宣傳通知等各種方式實行居委會工作公開;開展試行社區事務聽證制度,增加社區管理的透明度,提高居民責任感,對影響居民生活的大小事情通過召開聽證會、樓道會等形式解決。其次,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和互助活動,融洽鄰里關系,消除矛盾糾紛,滿足社區居民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並通過樹立社區活動積極典型,引導居民自覺參與社區的管理,形成和諧鄰里、平等互助的良好社區風氣。
4.培育各類社區組織
社區服務組織是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的重要力量,對該類組織的設立和發展要給予必要支持,特別是對公益慈善類、社會福利類、社會服務類社會組織等應簡化登記手續,降低准入門檻,減免稅收費用,對辦公場所方面也應積極配合。此外,對一些提供服務的社會組織可以借鑒香港地區的做法,試水市場化的購買制度,引導符合條件的組織或個人創辦公益性組織,擴大試點服務范圍和內容,實現社區居民綜合性服務的提供。
當前中國社會結構正處在公民社會逐步形成發展階段中,處於這個階段的公民社會雖已形成,但還不夠成熟。作為典型的政府主導型的公民社會,中國處在市場、社區與民間組織還不成熟的轉型時期,只有採取多種管理方式,積極加強人才培養,促進社會組織發展,培育社區公民意識,不斷提高社區自治能力和自主意識,才能引導社區治理逐步走向成熟。

⑹ 社區治理概念包括哪些規定性特徵

社會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為促進社會系統協調運轉,對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以及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監督和控制的過程。 社會管理在廣義上,是由社會成員組成專門機構對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事務進行的統籌管理;在狹義上僅指在特定條件下,由權力部門授權對不能劃歸已有經濟、政治和文化部門管理的公共事務進行的專門管理。
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管理體制的政策選擇 (一) 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管理系統和機制 首先,深入研究社會管理的對象、手段、目標、監測指標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法規、社會政策,開發適應社會管理和調控需要的社會指標,建立和完善數據採集系統。 其次,要確定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內涵。當關於建立和完善社會管理體制的若干思考前我國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要認真梳理復雜的利益關系,著力解決一些影響社會發展的體制難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如何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制問題;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中效率和公平的協調問題;混合所有制社會格局下政府的有效社會管理和調控問題;社會事業(文教、衛生、文化、體育等) 、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統一勞動力市場等領域的體制性障礙問題。這些問題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會制約著我國社會發展和社會運行效率的提高,這些關鍵領域的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必須從體制上實現新的突破。 最後,還要處理好管理社會發展的有關政府部門之間的利益協調問題。從中央政府確定的改革目標和方向來說,這些社會發展管理部門需要本著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基本目標,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為己任來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資源,而不是各自為政,為實現部門利益最大化來配置公共資源。 目前有關社會發展管理部門管理的社會資源實際上是第二次分配後的公共財政收入。眾所周知,公共財政的目的在於實施國家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促進社會公平。公共財政出現的前提是市場失靈,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政府政權組織的角色,依據政權力量,以市場失效為范圍,執行國家的社會管理者職能,為市場提供公共服務。公共財政具有公共性和非營利性兩個基本特徵,其收支活動主要通過公共預算來實現,包括經費預算和公共投資預算。社會發展管理部門必須本著公共性和非營利性這兩個基本原則來使用公共財政資源。不從根本上認識這個問題,就不能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這個問題不解決社 會管理體制改革就不能取得根本突破。 (二) 做好社會管理的基礎性工作 目前各省都在開展社會指標的研究和設計以及采樣工作,如果各省都是各自為戰,缺乏協調和統一,將來全國的比較和總結將會存在很大的困難,因此,國家應組織專家和各省一道開展研究,建立一套全國和各地都能使用的社會管理指標體系,為建立全國社會宏觀調控機制提供技術支持。政府要實現社會管理的目標,必須把其目標具體化,通過技術設計編製成可以測度的社會指標,就像經濟發展中的國內生產總值、消費價格指數、國際收支、就業率、居民收入等一樣。歷史上,我國曾經建立並在實踐中使用了若干社會發展的指標,有關部門和地區也根據工作需要和形勢的發展設計了若干社會指標。但是,到目前為止,能夠像經濟發展那樣用幾個指標來預測社會發展的社會指標則很鮮見,對於社會宏觀管理,這無疑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三) 實現社會資源合理有效配置 根據我國現階段的特點和部門分工,可以把社會管理部門原則上分為兩大類,第一類負責社會公平,主要手段是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和公共物品,包括教育、文化、衛生、民政、體育、勞動社保等;第二類負責社會安全和社會穩定,主要手段是行政和司法,包括公安、司法、安全、社團管理、安全生產等。當然,二者的分工不是絕對的,有些部門兼顧兩種職能,比如,民政部門的社區建設和民間組織,一方面承擔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另一方面又承擔社會安全與穩定任務。社會公平與社會穩定也不是截然分開的,二者互為因果,如果社會公平問題處理不好,社會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發社會動亂。而社會穩定又可以為社會公平創造發展的空間和環境。例如,在以福利為核心的社會管理部門,非營利組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任何一個國家對於非營利組織參與政治活動都是非常關注和提防的,包括美國。因此,必須妥善處理好兩類部門的關系,推進機制和體制創新,保證社會公共服務資源的合理配置。同時,也要處理好兩類系統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保證社會目標的有效實現。 評判一個國家對社會發展重視還是不重視,不是看它說了什麼,而是看它做了什麼,特別是看它把多少資源用於社會發展。從國際經驗來看,大凡重視社會發展的國家,都會在公共財政中把社會發展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例如,OECD 國家政府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占其衛生總投入的70 %以上。再如,美國社會管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由早期的社會組織自我管理模式轉向由政府、社會組織和企業共同治理的模式,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社會管理。聯邦政府所有福利項目(包括社會保障、衛生、各種福利項目) 幾乎佔去了其政府財政開支的60 %。即便如此,還是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需要幫助的美國人不得不轉向其他福利資源———私人、慈善和志願組織。為了幫助貧困家庭和個人,美國各級政府也直接或間接支持這些慈善和志願組織提供各類社會服務,主要方式包括:建立和完善法律和法規體系;通過免稅或減稅鼓勵私人和公民向慈善和志願組織捐贈;通過政府資金直接支持慈善和志願組織;通過對使用慈善和志願組織提供服務的個人給予補貼、稅收返還等對慈善和志願組織提供間接支持。 我國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涉及的內容很多,根本性的內容之一就是要改革現行的公共財政結構,加大社會發展投入在政府整個預算中的比重。評價一個政府的社會管理體制,看其是不是真正地轉向公共服務型政府,關鍵要看其財政結構的變化。如果說我們是公共服務型政府,但是我們的財政支出大部分還是用於生產性投資,而不是公共服務型支出,那麼這個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方向就值得去認真考慮。所以社會管理體制改革首先要改革我們的公共財政體制,特別是改革跟社會發展有關的公共財政。政府財政要堅決從一般性競爭領域退出,公共財政對於社會發展的支出內容必須以「市場失靈」和「公共產品和服務」為標准來嚴格界定和嚴格規范。 (四) 大力支持社會領域的公民事務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社會建設和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政府負責就是政府制訂規則,創造環境,組織運作活動,提供服務和福利,通過協議方式委託社會組織開展社會服務。政府負責不等於政府包辦,政府應當通過制度創新,廣泛調動社會組織、企業參與社會服務的積極性。在美國,非營利組織通過合同或申請政府基金從政府得到的資助, 占非營利組織經費總額的35 % ( 2005年) ,而在我國的香港地區,這一比重大約為80 %~100 %。另外,政府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激勵公眾關心社會事務,捐贈錢財、時間,讓公眾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目前我國部分居民對於公共事務的冷漠是我們建立和完善社會管理體制面臨的挑戰之一。政府不應在社會領域與民爭利,相反,應大力支持社會領域的公民事務。政府不與民爭利是實現公眾參與的前提。 毫無疑問,在社會管理體制改革中,必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但是除此之外,是不是還需要有其他主體參與呢? 比如說我們過去講的社會事業單位和隨著社會發展逐步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等。如果我們承認社會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必須參與社會管理體制改革,那麼它們應如何參與、如何配合政府整體的改革戰略呢? 這些問題需要我們深入地研究,進一步地明確。另外,就政府本身來說,現行行政框架內分管社會發展的政府機構很多,涉及文化、教育、科技、體育、衛生、民政、發展和改革等多個部門,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到底以哪個部門為主,或者說由哪個部門進行總體協調和籌劃? 因為社會發展是一個整體,社會管理體制改革需要有一個總體設計。目前,社會管理及其體制改革是分部門進行的,分部門的改革不利於從整體上來完善社會管理體制,而且在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形成利益部門化趨勢。 因此,必須深入研究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整體推進問題。「十五」時期的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一樣,都是各個部門在自己搞自己的,其實際結果不利於各個領域改革的深入,也不利於發展。社會管理體制要改革的內容很多,例如衛生事業改革、教育事業改革、文化事業改革、就業體制改革、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事業單位改革、社團改革、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等。以事業單位改革、社團改革、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為例,「十五」期間,它們的改革是各個部門分別在抓,各自推進。毫無疑問,社會事業單位改革將是中國繼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和政府行政機構改革之後,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進行的又一項重大戰略性改革。全面推進社會事業單位及社會事業管理體制改革,涉及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兩方面的內容,目標是要提高政府管理社會生活的能力,改善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這不僅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更具有不可忽視的重大戰略意義。但是事業單位改革離不開社團改革和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以社區改革為例,現在的社區改革涉及到社團組織定位、社團組織管理等問題,如果社團管理不改革,社區管理體制怎麼改革? 在社會管理領域中,把問題分隔開來的改革,從整體上來說是沒法推動的。所以,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必須把跟社會發展有關的各種體制、各類機構、各種問題統一起來考慮,這是今後一個時期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方向。

⑺ 西方國家大都市治理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一、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理論背景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西方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陷入了一場空前的危機之中。具體表現為:政治上,民眾公共需求的不斷增強與政府的軟弱無主動形成了鮮明對比,政治冷漠與政治沖突並存;經濟上,政府對社會的全面干預造成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降低,高福利造成了政府的巨額財政赤字;社會方面,吸毒、犯罪、失業等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政府在這些問題面前幾乎束手無策,社會整合程度大大降低。所有這些都呼求人們對政府的角色和職能進行反思,要求政府對自身行為方式進行重大調整。豍在此背景下,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的政府治理理論和模式應運而生。它主張將政府治理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將私人企業的管理方法和經驗引入公共部門,通過組織與管理的再造來提升政府的服務品質,從而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深刻影響下,許多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相繼進行了政府改革運動,並將其作為行政革新的主導性思想之一。哈佛大學的卡馬克對世界上123個國家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公共管理改革研究發現,80%的國家進行了公共管理改革,如表所示:表1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公共管理改革如上可見,新公共管理對世界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公共管理起源於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並逐步擴及到其他西方國家。

二、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實踐(一)西方政府體制內的改革實踐1.轉變政府職能,決策與執行分開。在新公共管理理論思潮的影響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於1998年宣布批准《改善政府管理:下幾步》改革方案,到1995年英國中央政府各部門的執行機構已經達到97個,在執行機構工作的公務員已經達到27.7萬人。豎荷蘭中央政府於1990年發起了「大效率」的改革,促使政府執行事務進一步自主化。與歐洲國家相比較,紐西蘭執行機構化的改革較為徹底且成效顯著。機構改革後,紐西蘭中央政府有17個政策部、11個提供服務的部門,還有3個部門兼有政策和服務兩種職能。豏2.精簡機構和人員,改革公務員制度。美國柯林頓政府時期對傳統文官制度進行了改革,包括調整文官的管理機構、削減管理人員,廢除不必要的管理法規、放鬆管制及改革職位分類制度和工資制度等。1979年上台執政的撒切爾夫人對文官制度也進行了一次大的改革,主要是精簡文官隊伍,向非特權化方向發展。總之,西方各國政府在精簡機構,減少公務員數目上都取得了顯著地成效。英國中央機關公務員1979年為75.2萬人,到1974年減到53.3萬人;紐西蘭由1984年的8.8萬人,減到1998年的3.3萬人;澳大利亞從1990年至1997年,公務員減少25.7萬人;美國從1993年至2000年聯邦政府裁員27萬餘人。豐此外,為提高公務員的政治回應性,各國也相應設置了公務員系列。1981年加拿大設立了高級公務員之後,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也設立了高級公務員系列,英國於1996年也創立了高級公務員的組織層次。

三,放鬆規制,健全政府內部運行機制。放鬆規制是新公共管理思想的一個主要特徵,也成為西方各國所倡導的行政改革的主題之一。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影響下,西方各國掀起了以放鬆規制,健全政府內部運行機制為基本取向的內部管理改革運動。1998年3月,美國各聯邦機構刪除了大約64萬頁的內部規制,刪除了大量聯邦規制,縮小了審批事項的管理范圍。日本政府從1977-1994年進行了十多次大小不等的放鬆規制的改革,進一步減少了政府對微觀經濟的干預,發揮了市場的調節作用。澳大利亞政府於1985年在放鬆規制方面也採取了措施:下放審批許可權;廢除失效的、過時的審批條例;明確界定不同行政層級的條例審批許可權。

四,調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實現分權與權力下放。在新公共管理運動影響下,1982年法國進行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關系的大調整,這一改革主要內容集中於擴大地方政府的權力。如1984年轉交了交通運輸、社會活動和司法等方面的許可權,1985年轉交了教育、文化和環保等方面的許可權。豑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進一步加大了地方分權的力度。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尼克松執政時期,推行分權化改革,實行「新聯邦主義」,並公開宣布將權力、資金和責任轉向人民。

五,借鑒和引入企業管理方法和技術。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影響下,西方各國政府紛紛借鑒和引入私營企業的管理方法和技術,如紐西蘭在1988年開始推行「政府部門法案」為藍本的改革;加拿大於1990年發表題為「加拿大公共服務2000」的政府改革指導性綱領;美國於1993年成立「國家績效評估委員會」。這些改革都深受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影響,即發揮市場機制在公共服務領域中的作用,積極借鑒私營管理的技術和方法,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

西方政府體制外的改革實踐

  1. 調整政府與企業的關系,營建政企間的夥伴關系。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影響下,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普遍調整了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具體來說,調整政企關系,實現公共服務市場化的途徑主要有:推行私有化、公私合作等形式。1979年,英國撒切爾政府在調整經濟政策、民營化、公共服務承包等為內容的政府改革時,採取國有企業私有化形式,並鼓勵公私競爭。1979年美國聯邦政府新政部門用於向承包商購買公共服務的經費是230億美元,到1989年則為480億美元。

2.調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推行公共服務市場化。20世紀90年代美國總統柯林頓倡導的「再造政府」運動的原則,就是建立「社區服務」,即授權社區居民直接參與社區相關的教育、衛生等公共事務的決策權與參與權,擴大社區在提供服務與管理上的作用。此外,西方國家非營利組織作為社會的第三部門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它在彌補市場失靈及政府能力不足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共服務市場化推進了社區、非營利性機構在參與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過程中與政府的互動關系,促使政府角色由「劃槳」轉向「掌舵」。

3.密切政府與公眾的聯系,營造「顧客導向」的行政文化。新公共管理認為,政府的職責就是根據「顧客」的需求提供優質服務,以顧客驅動機制增強政府的回應性,以滿足社會公民多樣化的需求。英國撒切爾政府時期提出了公眾是顧客,政府為顧客服務的原則,梅傑政府時期進一步提出「顧客導向」的觀點,並以憲章的形式把政府公共服務的內容、標准、責任等公之於眾,要求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美國柯林頓政府時期開展了「重塑政府運動」,提出了「顧客導向」的原則,並力求創造一個少花錢多辦事的政府。此外,紐西蘭、澳大利亞、德國、法國、荷蘭、瑞典等國家在行政改革過程中也都相應提出了「顧客導向」的服務理念。

三、對我國政府改革的啟示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內掀起的一場以新公共管理為導向的政府改革浪潮,這股浪潮最終演變為一種國際性趨勢,對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供了示範效應。調整政府職能結構,最大限度發揮和提升政府能力以求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成為各國政府改革的共同願景。理論思想是沒有國界之分的,西方國家改革的實踐給我國行政改革提供了啟示和借鑒。

1.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思想觀念的轉變是推行政府改革的前提和基礎。理論思想的醞釀成熟為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在經濟全球化高度發展的當今時代,傳統的行政管理理念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政府必須打破傳統的管理模式,借鑒和引進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樹立以人為本、顧客至上的執政理念。

2.強化立法,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政府順利實施改革的保障。我國是一個法治化國家,眾所周知,法治化之下的政府權力是有限權力。政治學家戴維.伊斯頓這樣認為,公共權力具有對價值的稀缺資源進行權威分配的功能。然而,我國政府及其公職人員實施的公共權力「實質上是公共利益的分配過程,公民所得到的公共利益來自於政府,但直接決定誰享有公共利益的則是政府的公職人員。」艷從西方政府改革的實踐中可以看出,英國、美國、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等國家在改革實踐中紛紛推出了相關法律作為推行改革的保障,在法律的護航下,西方政府改革收到了顯著的成效。因此,在我國行政體制改革過程中必須有完善的法律為依託。

3.重組流程,提高效率。追求效率是政府改革的出發點。新公共管理主張建立「企業家型政府」,西方政府在實踐中也體現了這一理念,就管理方式上而言,西方各國政府紛紛借鑒和引入私營企業的管理方法和技術,對政府管理方式進行重新整合即政務流程再造,電子政務的推行則是提高效率的集中體現,也是政府管理領域的一種新趨勢。因此,我國在建設服務型政府過程中應積極推行電子政務,通過服務流程再造提高行政效率。

4.找準定位,轉變職能。重新界定政府角色,轉變行政職能這是政府改革的核心和關鍵。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政府改革逐漸對政府進行了角色的重新定位,放鬆政府管制。比如英、美、法日、瑞典等國政府陸續放鬆了對航空、鐵路、能源、電信、銀行等行業的管制,實行政府職能市場化、公共服務社會化,尋求政府與市場、企業、社會的均衡點。我國在政府改革過程中也要以政府職能轉變為重心,將政府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交由市場去做,政府要無為而治;將那些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治理的事情,政府應有所作為,要建立起多元互補機制。

⑻ 2.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內容是什麼如何評價

1、民主最基本的內容就民主權利與義務。
2、民主一詞源於希臘字"demos",意為人民。其定義為:在一定的階級范圍內,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在民主體制下,人民擁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權.盡管世界各民主政體間存在細微差異,但民主政府有著區別於其他政府形式的特定原則和運作方式。民主是由全體公民——直接或通過他們自由選出的代表——行使權力和公民責任的政府。民主是保護人類自由的一系列原則和行為方式;它是自由的體制化表現。民主是以多數決定、同時尊重個人與少數人的權利為原則。所有民主國家都在尊重多數人意願的同時,極力保護個人與少數群體的基本權利。民主國家注意不使中央政府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政府權力分散到地區和地方,並且理解,地方政府必須最大程度地對人民敞開和對他們的要求做出反應。
3、民主政府知道其首要職能是保護言論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權,保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權利,保護人們組織和充份參與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機會。民主國家定期舉行全體公民參與的自由和公正的選舉。民主國家的選舉不會成為獨裁者或單一政黨的門面裝飾,而是爭取人民支持的真正角逐。民主使政府遵循法治,確保全體公民獲得平等的法律保護,其權利受到司法體制的保護。民主體制多種多樣,反映著每個國家各自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生活特點。決定民主體制的是其基本原則,而不是某種特定形式。在民主國家,公民不僅享有權利,而且負有參與政治體制的責任,而他們的權利和自由也正是通過這一體製得到保護。民主社會奉行容忍、合作和妥協的價值觀念。民主國家認識到,達成共識需要妥協,而且時常無法達成共識。用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話說:"不寬容本身就是一種暴力,是妨礙真正民主精神發展的障礙。"
4、如何評價
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西方民無疑是歷史的巨大進步。

⑼ 從世界各國的贊嘆中分析各國在面臨重大公共安全風險時應借鑒中國社會治理的哪

國家統籌,地方執行社區服務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