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全球治理根本目的

全球治理根本目的

發布時間: 2021-03-14 16:15:32

⑴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和任務是什麼

目標:

著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任務:

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黨和國家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關涉民族尊嚴,國家安全、文化自信和人民幸福。

文化軟實力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文明素養、行為方式、審美趣味,是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當前,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與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大國地位還不完全相稱,文化走出去與經濟走出去還沒有形成有效互動。

我們要堅持以「兩創」方針為引領,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和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載體,圍繞傳播中國價值觀念、打造中華文化品牌,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染力、公信力。

完全可以相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其中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挖掘出來,不僅能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和精神支撐,而且將為破解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難題、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重要精神指引。

(1)全球治理根本目的擴展閱讀:

中國網10月25日訊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今日公布。《決定》提出要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並提出了到二0二0年的文化改革發展奮斗目標。

《決定》提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

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決定》說,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是要著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決定》指出,按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發展奮斗目標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公民素質明顯提高;

——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精品力作不斷涌現;

——文化事業全面繁榮,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全面形成;

——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充滿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

——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發展壯大,文化繁榮發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決定》強調,全黨全國要為實現這些目標共同努力,不斷提高文化建設科學化水平,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中央提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設定2020年目標

⑵ 全球治理機制變革的最終目標是()

全球治理機制變革的最終目標是(A、B、E)。

A、實現全人類的利益共同體
B、使全人類從版全球化的治理變革中享受到好處權、優勢
C、發展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力量
D、瓦解以歐美為代表的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形成的一些盟友體系
E、規避或消除傳統治理機制帶來的風險、沖突和矛盾

⑶ 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部分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要部分: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

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

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

關系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真正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作為治理體系核心內容的制度,其作用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但是沒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和制度體系也難以發揮作用。

⑷ 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內容有哪些

十八屆六中全會上強調要注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這是新形勢下堅定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倡導和弘揚忠誠老實、光明坦盪、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是堅持黨的性質和宗旨、貫徹黨章和黨規、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文化基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必須高度重視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以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強黨興黨,實現思想建黨、制度治黨、文化強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推動黨的建設邁上新台階
黨內政治文化是融入黨員幹部血脈的精神標識,反映著黨員幹部的精神追求。當前,我們黨已基本形成一整套比較成熟、比較定型的黨的建設制度。更好發揮黨的建設制度對全面從嚴治黨的推動作用,需要更加註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發揮文化對制度的支撐作用。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既是對黨的建設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又進一步指明了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努力方向。
黨內政治文化是我們黨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國**是由先進文化孕育而生的,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決定了我們黨一直具有先進的黨內政治文化,黨內政治文化的創新發展為黨的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革命時期,我們黨通過思想建黨推進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糾正黨內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凝結了黨內政治文化的優秀基因,帶領人民取得了革命勝利。建設和改革時期,我們黨在重視思想建黨的同時,以制度治黨進一步推動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使我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帶領人民不斷取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勝利。
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推進偉大事業的堅實支撐。我們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要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重任,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需要把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這既需要真理的力量,又需要人格的力量,而黨內政治文化正是我們黨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的集中體現。**同志深刻闡述了文化在我們黨治國理政中的作用,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對於黨的建設來說,黨內政治文化無疑是強黨興黨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必將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堅實支撐。
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推進偉大工程的戰略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打「虎」拍「蠅」獵「狐」,反「四風」、轉作風,黨內正氣上升,社會風氣上揚,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取得新成效。但也要看到,當前黨的建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一些問題的存在又與一些庸俗政治文化息息相關。新形勢下,要進一步把我們黨建設好、建設強,需要從黨內政治文化這一更深的層次切入,大力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引導黨員幹部端正政治思想、強化政治認同,促進黨的建設由「治污」向「清源」轉變、由治標向治本邁進、由「關鍵少數」向基層黨員拓展,使黨經受住「四大考驗」、克服「四種危險」,始終成為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

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要走自己的路
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我們黨的黨內政治文化必然有別於其他政黨。我們黨又是有著8800萬黨員、在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長期執政的黨,新的長征路上充滿艱難險阻,沒有先例可循,黨要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這些都決定了我們黨的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要走自己的路,既體現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性質和宗旨,又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在傳承中持續創新。沒有根脈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黨內政治文化的根脈和底色,堅決不能丟,丟了黨內政治文化就失去了根和魂。比如,從1922年的第一部黨章到今天的黨章,歷經多次修改,但始終都把忠誠老實銘刻在黨章上,這就是我們黨的黨內政治文化。黨內政治文化要傳承,但也要認識到文化是上層建築,黨內政治文化需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適應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的推進而不斷創新。尤其要看到,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由「冷眼向洋看世界」向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轉變,黨執政的環境異常復雜,「四大危險」「四種考驗」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只有順時應勢、與時俱進,才能與黨的事業同發展、共進步。
在開放中不忘堅守。在社會信息化大潮中,封閉的文化形態既不可能、也沒有前途。文化的發展要有開放的心態,做到海納百川、兼容並蓄。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也是如此。但是,在開放中決不能忘記本源、忘了堅守。在開放中堅守,關鍵是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了這「四個自信」,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才能始終不忘初心。對於廣大黨員幹部來說,對先進黨內政治文化的堅守是一種全面的要求,要全方位向忠誠老實、光明坦盪、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看齊,不搞選擇,不講條件,不打折扣;是一種具體的要求,要落實到日常工作的一言一行中;是一種長期的要求,不管風吹雨打,精神品格都不能變,必須一輩子牢記、一輩子踐行、一輩子維護。
在自信中加強自覺。文化要深入人心,靠的不是行政的力量。僅僅依靠行政的力量,很容易出現「雨過地皮濕」的情況。文化要深入人心,關鍵是要服人,讓人們在內心真正認同、真正自信,從而形成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中,要讓廣大黨員幹部牢固樹立對黨內政治文化的自信,再將文化自信上升為文化自覺,從而不斷堅定信仰。只有在自信中自覺,樹立堅定信仰,黨員幹部才能在戰爭年代做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在和平時期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在自信中自覺通常要經歷一個反復的過程。比如,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也是黨內政治文化的精髓,但在一個時期里我們也曾一度背離了實事求是的要求。可以說,忠誠老實、光明坦盪、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黨內政治文化的精髓。當前,廣大黨員幹部要深入學**貫徹**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增強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自信和自覺。

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是以文化人
以文化人是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要遵循政治文化建設的一般規律,在以文化人上出實招、求實效。組織部門應從自身職責職能出發,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厚植育人、選人、管人的先進黨內政治文化。
用教育塑造黨內政治文化。教育是塑造黨內政治文化、實現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徑。要聚焦真懂真信,不斷創新黨內政治文化教育的載體、形式、方法和手段,不斷增強黨內政治文化的影響力、滲透力。比如,可以強化儀式教育,不僅把面對黨旗宣誓作為入黨的第一步,也可以作為表彰獎勵、批評幫助、擔任黨內職務時的重要儀式。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通過文化市場引導社會資本,在文化供給側發力,催生有思想、叫得響的優秀政治文化教育作品,建設用得上、有吸引力的政治文化教育陣地。重視黨內法規在政治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以黨內法規教育和規范黨員幹部的行為,以黨內法規傳承黨內政治文化、發展黨內政治文化。用好新媒體的教育功能,同時加強管理、善於對話,防止黨內政治文化在新媒體上被削弱、被稀釋。
用導向引領黨內政治文化。以文化人需要確立正確導向。選人用人導向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具有「風向標」作用,有什麼樣的選人用人導向就會有什麼樣的幹部作風,就會有什麼樣的黨內政治文化。當前,在領導班子換屆的關鍵時期,更要以正確選人用人導向正風氣、以好風氣引領政治文化建設。選人用人要突出政治價值觀,把忠誠老實、光明坦盪、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融入好乾部標准,力求做到選一名幹部立一面旗幟、樹一個標桿。要高度警惕、旗幟鮮明地抵制和反對關系學、厚黑學、官場術、「潛規則」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嚴防「帶病提拔」,力阻沾染官場劣**的幹部得到重用,防止出現幹部選用上的逆淘汰。組織部門要大力弘揚公道正派的組工文化,把公道正派作為核心理念、核心要求,公道對待幹部、公平評價幹部、公正使用幹部,使選出的幹部組織放心、群眾滿意、幹部服氣。
用嚴管純潔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黨內政治文化,實現以文化人,必須激濁揚清、扶正祛邪,不斷純潔黨內政治文化。這就要求堅持真管真嚴,堅決抵禦和清除黨內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應緊抓問題不放,對於班子建設以及巡視、審計、專項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該提醒的提醒、該約談的約談、該問責的問責,通過緊抓、常抓抓出**慣,形成自覺管、從嚴治的政治文化建設氛圍。緊抓預防不放,經常性地與幹部談心談話,了解其思想、工作、作風、生活的真實情況,及時咬耳扯袖,讓黨員幹部把成文的紀律、不成文的規矩記在腦中,按本色做人、按角色辦事。緊抓責任不放,盯住黨委(黨組)主體責任、分管領導監督職責落實情況,讓管理者把責任扛在肩上,做到知責、盡責、負責,不斷推動黨內政治文化建設。

⑸ 結合中國實際談談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和重大意義

中國經濟全球化,別國的政治穩定直接影響到中國的經濟發展,所以中國參與全球治理也是必然!

⑹ 全球治理觀和文化傳播,意識形態安全到底有什麼卵關系

隨著世界的不斷發展,隨著幾個超級大國的崛起,世界正在慢慢的全球化,目前,全球化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徵,具體來說,全球化是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包含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在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系、影響、制約的多元概念。 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有三個顯著的標志:一是全球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它是伴隨著冷戰的落幕、兩極對立格局的解體而到來的。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已經達到了這樣的程度,即只有把地球作為一個統一的生產空間來進行生產,才能最有效地釋放它的巨大能量。 二是計算機的普及和網際網路的出現。生產工具和科學技術的革命性飛躍歷來是時代轉換的物質技術特徵。網際網路的連接,促成了信息的廣泛分享和自由傳播,為人類從全社會的范圍有效地組織生產和消費等開辟了道路,加劇了社會的變革,特別是給國家安全帶來深刻影響。 三是以「9〃11」事件為開端的全球性問題的總爆發。歷史進程常有某些重大事件作為標志。「9〃11」事件是全球化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歷史拐點。這一事件的發生說明,全球化發展中個別企業、個別國家的有組織性和整個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已經積累到了異常尖銳化的程度,這個深刻的矛盾通過全球恐怖主義、貧富對立、氣候變暖等一系列嚴重的災難性事件爆發出來,直接威脅到了人類正常的生存,使國際社會的治理與整合,國際新秩序的建立成為時代的緊迫要求。 那麼全球化的到來,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呢?隨著全球化的到來,一系列的安全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給各國的政治安全及經濟安全帶來了一系列的利與弊,但是全球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任何人都是無法避免的,我們應該面對全球化,面對其帶來的問題,更好的利用全球化,揚長避短,這樣,我們在全球化時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化時代的背景下,國家的安全肯定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不同國家的國家地位也會隨之改變。全球化時代對國際安全和國家安全帶來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對國家安全的特點做了新的規定。 全球化突飛猛進地發展,給國際關系和國家安全問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全球化時代有著許多新的特徵,全球化時代安全問題的第一個本質特徵是安 全的兩重性特徵。它深刻地改變了國家利益關系,利益規定安全。安全行為是基於國家利益產生的,我們奮斗的一切目標都是為了利益,這個原則在全球化時代沒有變。但是國家間的利益關系格局改變了,過去的利益關系格局是以對立和對抗為主導的利益關系,也就是「零和對策」。在這種利益關系格局下,指導我們維護國家安全行為的理念是現實主義理論。現實主義理論有很多流派,但是它有個核心問題,概括為:國家基於依靠強力,以自助的方式,憑實力謀生存,在對抗中求發展,通過戰勝和制服對手來贏得自身的安全。而在全球化時代,這種以對立和對抗為主導的利益關系模式實際上是被對抗與合作並存的利益關系模式所代替,也就是說現在的國家利益模式是非零和的。這種模式提出了一個問題,即只進行排他性的斗爭已經不行了,完全的合作也做不到,所以只有合作和斗爭並存。這是全球化時代對於國際安全特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全球化時代下國家利益關系的性質與過去相比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零和狀態下國家關系的性質大多是單一性的,那就是對立與對抗,而全球化時代國家關系的性質是非零和的,普遍具有兩重性。全球化沒有消除對立和對抗,相反,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激化了各種矛盾,加劇了全球范圍的沖突。但與此同時,國家之間的同一與合作因素也在增長。相互依賴與相互競爭的同步加深,使國家間的利益關系復雜化,利益對安全行為的驅動也雙向化。對立的利益導向沖突,共同的利益導向合作。在全球化時代,隨著國際相互依賴的不斷加深,國家利益的同一性的分量在上升,它雖然不可能取代利益的對立與沖突,但卻能與同步存在的對抗因素形成相互制約的關系。這種狀況要求安全的行為主體把針對安全兩重性的兩手策略上升到戰略手段的層面來運用,善於在國家利益的對立與合作中把握平衡,在利益的求同存異中找尋出路,以達到維護安全的目的。全球化時代安全問題的第二個本質特徵是安全的整體性空前加強。它的加強有兩個基本的推動力量,一個是市場經濟,一個是信息網路技術。由於這兩個推動力的交互作用,國家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被聯系得越來越緊密,也就是說,國際關系的整體性空前增強,各個國家在安全上有了高度的相關性。在這種情況下,採取損人利己的辦法來維護國家安全,自身也得不到安全。如果在全球化發展不充分的時候,全球化危機只是部分國家危機的時候,西方發達國家可以採取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危機的做法;而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當全球化的危機把矛頭對准一切國家的時候,損人利己的模式就越來越行不通,只有選擇國際協調合作的方式才能加以解決,這就是全球化時代國際關系整體性背後的問題。全球化的根本推動力是生產力的擴張和資本的擴張。生產力的擴張把全球的生產和生活日益整合為一個整體,由此也提出了在完整意義上和全球層面上維護安全的課題。資本的擴張沒有消除資本主義最深刻的矛盾,只是改變了這些矛盾的表現形式和發生作用的范圍,因而使老的安全威脅具有了新的形態和更大的活動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對一國的安全威脅往往具有了針對別國的性質。2004年底發生的印度洋海嘯災難和2005年發生的南亞大地震,引來了世界各國的援手,演化為一場國際安全大營救。身處地球上不同角落的人們越來越明白了一個道理,在全球化時代,安全是相互關聯的,救別人就等於是幫自己。全球化時代正在強烈地呼喚全球的普遍安全。全球化給安全問題打下的第三個深刻印記是——「應對復雜」。由於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原因,我們現在面臨的安全領域不知要比戰爭年代和冷戰時期擴大了多少倍,就安全類型講,現在是兩類安全並存,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交替上升、交織影響;從安全的行為體講,有地區安全、全球安全、自然生態安全、社會安全和人的安全等,國內安全和國際安全的互動性增強;各類利益關系交叉重疊,形成了維護安全的「兩難」困境。通訊技術的躍升所帶來的革命性影響,進一步加重了安全的復雜性特徵。信息技術和信息網路的放大效應和工具效應大大改變了安全的時空特徵,造成安全問題擴展化、安全環境虛擬化、安全邊界模糊化、安全要素透明化、安全博弈非對稱化等新形態。在全球化時代,沒有涇渭分明的敵我界限,也很難作出非此即彼的是非判斷。全球化時代安全的復雜多變固然增加了世界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但是也恰恰因為復雜,給我們提供了利用矛盾,爭取戰略迴旋空間、制約戰爭傾向、維護和平局面的更多條件。 世界全球化不僅給各國帶來了國家政治上的安全問題,同時,在各國的經濟問題上,也存在了許許多多的問題,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正在不斷地發展,幾乎所有的國家都被納入到了一個統一的世界經濟體系當中。經濟全球化能夠給各國帶來一定的利益,但是同時也給各國帶來了一些代價。

⑺ 中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有哪些

我國城市社區治理來模式主要有以源下幾種:
一是行政引導型模式。也有學者將其稱為行政側重型模式。行政引導型模式主要是指以政府的指導為主,對行政力量的依賴度較高,政府組織是社區治理的主體,行政管理手段是社區治理的主要方式。
二是自治型模式。自治型模式的社區通常設置了社區決策機構、執行機構、監督機構。政府將社區管理的有關職責交給社區,然後用法律和制度來規范社區運行機制,以一種間接協商的方式對社區事務進行管理,社區居民和社區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發揮核心作用。
三是混合型模式。也有學者將其稱為合作型模式。這種模式試圖構建一種社區自治系統與政府行政系統的共生機制,政府對社區的干預較少,在培養、指導社區組織的過程中逐漸將管理職責讓位於社區居民與社區組織。
四是企業主導型模式。這是一種物業管理公司在社區治理過程中發揮突出作用的模式。這種模式一般出現在資質、品牌、服務質量和企業形象都較好的物業管理公司管理的商品房小區。物業管理公司承擔社區管理和服務的主要職責,社區居民也樂於接受物業管理公司的安排,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管理和各種社區活動。

⑻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最高理想個最終奮斗目標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

(8)全球治理根本目的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的成功,不僅對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中共的成功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終結了西方文明模式「元敘事」的論調,同時向世界提供了應對發展困局、破解治理難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尤其在政黨治理、國家治理、全球治理等方面,中國共產黨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模式和方案。

中國政黨治理的重要經驗,是不斷提高政黨的制度化、組織化程度,持續加強和改善執政黨的領導,以有權威的黨中央,推動國家走向現代化。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推行協商民主,避免過多的牽扯。

同時,在黨內積極推行民主集中制等改革,制度化、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開放和變革的姿態,不斷提高其執政能力。

無論是古代傳統治理經驗,還是西方現代治理經驗,凡是有利於執政黨治理國家,凡是有利於增進人民福祉,中國共產黨都積極接納吸收借鑒。這樣的開放性和謙遜姿態,在世界政黨中少見。

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持續保持強大自主性,不受任何利益集團羈絆、左右。對部分正面臨政黨治理難題的國家而言,如何與時俱進地發展並完善適合本國國情的政黨體制,是政黨治理成功的關鍵,在這方面,中國的政黨治理經驗提供了一種有益參考。

在西方選舉政治落入「民粹主義」泥潭、政黨政治陷入「否決政治」怪圈、西式民主面臨「治理無力」的困境時,中國實現了有效治理和良政善治,形成「風景這邊獨好」的政治局面。

中國國家治理的核心智慧,是走適應中國歷史、社會、文化、國情發展的治理道路,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經濟層面,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斷探索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最佳平衡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也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中國經濟治理的奇跡在於,它既避免了西方自由市場經濟的放任無序,又避免了蘇聯後期經濟發展道路的封閉僵化。

政治層面,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相結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道路,實行協商民主,發展基層民主,注重下情上傳和民意反饋,不搞盲目民主化、過度福利化的民粹主義。

社會層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和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

文化層面,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生態文明層面,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

中國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僅是經濟體制改革,還要與此相適應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領域的改革。在當前逆全球化浪潮泛起、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局勢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為世界提供了巨大的穩定性和確定性,為人類社會追求美好未來注入強大正能量。

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是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

⑼ 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宗旨和立場

宗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這是和平與發展作為當代世界主題的要求,也是中國國家性質、國情和戰略任務所決定的。中國反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主張和平解決爭端。中國的發展是和平力量的發展,中國永遠不稱霸。

基本目標:獨立自主,反霸權主義反強權政治,不結盟,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促進國際的和平與發展

基本立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指的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獨立自主是中國對外政策的根本原則。

(9)全球治理根本目的擴展閱讀

在當前國際形勢中,和平、發展、合作仍為主流,中國和平發展的機遇大於挑戰。2005年,中國外交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利用機遇、應對挑戰,進一步塑造了為世界和平、發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國際形象,展現了坦誠、負責、務實、靈活、開放的外交風格和堅持原則、仗義執言的社會主義國家風范。

從中國和世界和平發展的利益出發,中國外交全面運籌同周邊國家關系、同大國關系、同發展中國家關系及多邊外交,增強外交軟實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營造周邊地緣依託。中國同周邊國家的雙邊關系全面發展,區域和次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和地區安全機制(如10+1 、10 +3、上合組織、亞太經合組織以及湄公河合作、東盟地區論壇等)順利啟動並卓有成效;堅持不懈地推動六方會談,使朝核問題上取得重要的階段性進展。

巧妙運籌,使台海局勢朝著有利於遏獨、制獨的方向發展。同菲律賓、越南在落實南海 「共同開發」方面取得突破。同南亞各國的關系進一步加強,中國將成為南亞區域合作組織觀察員。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