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韓信整改

韓信整改

發布時間: 2021-03-13 17:10:05

㈠ 形容改正的成語

朝過夕改 形容改正錯誤快。
出處:《漢書·翟方進傳》:「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朝聞夕改 早晨聞過,晚上即改正。形容改正錯誤之迅速。
出處:《晉書·周處傳》:「古人貴朝聞夕改。君前塗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憂名之不彰?」
犯顏極諫 犯顏:冒犯君主或尊長的顏面、威嚴;極諫:以直言規勸(常用下對上)。敢於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而極力規勸其改正錯誤。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犯顏極諫,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諫臣。」
改過不吝 吝:可惜。改正錯誤態度堅決,不猶豫。
出處:《尚書·仲虺之誥》:「改過不吝。」唐·陸贄《奉天論延訪朝臣表》:「述湯之所以王,則曰:『用人惟己改過不吝。』言能納諫也。」
改過從善 改正錯誤,決心向善。指去惡就善。同「改過遷善」。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二七卷:「不知大舅怎生樣勸喻,便能改過從善。如此可見好人原容易做的,只在一轉念耳。」
改過遷善 改正錯誤,變成好的。指去惡就善。
出處:《周易·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改過自新 自新:自覺改正,重新做人。改正錯誤,重新做起。
出處:《史記·孝文本紀》:「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復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
改過作新 指毫無保留地改正過錯。同「改過自新」。
出處:元·施惠《幽閨記·會赦更新》:「陀滿興福,父母妻兒都殺戮,逃命潛奔,哨聚山林暫隱身,心闌意卸,天幸遭逢頒大赦,改過作新,作個清平無事人。」
革心易行 指改正錯誤思想,改變錯誤行為。
出處:漢·賈誼《新書·先醒》:「於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田改豐)餕,晝學道而夕講之。」
更姓改物 指王朝更迭,改正朔,易服色。
出處:《國語·周語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韋昭註:「更姓,易姓也。改物,改正朔、易服色也。」
過而能改 有了錯誤就能改正。
出處:《左傳·宣公二年》:「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矯邪歸正 矯邪:糾正邪惡、邪念;歸正:歸於正路。改正錯誤,走上正道。
出處:《晉書·呂光等載記論》:「向使矯邪歸正,革偽為忠,……則燕秦之地可定,桓文之功可立。」
舊病難醫 老毛病難於醫治。比喻過去的缺點錯誤難以改正。
出處:明·無名氏《三化邯鄲》第三折:「則待作抱官囚,覓不著逃生計,急回頭待悔來應遲,又不將心猿意馬牢拴系,也不是你本性難移,舊病難醫。」
苦口良葯 好葯往往味苦難吃。比喻衷心的勸告,尖銳的批評,聽起來覺得不舒服,但對改正缺點錯誤很有好處。
出處:《孔子家語·六本》:「良葯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累教不改 經過多次教育仍然不改正。
良葯苦口 好葯往往味苦難吃。比喻衷心的勸告,尖銳的批評,聽起來覺得不舒服,但對改正缺點錯誤很有好處。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良葯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孔子家語·六本》:「良葯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屢教不改 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出處: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犯錯誤的人,出岔子極少數堅持錯誤、屢教不改的以外,大多數是可以改正的。」
迷而不反 迷路後不知回來。比喻犯了錯誤不知改正。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鍾會傳》:「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發,玉石皆碎。」
迷而不返 迷失了道路,不知道回來。比喻犯了錯誤不知道改正。
出處:漢·王粲《為劉表與袁尚書》:「若使迷而不返,遂而不改,則戎狄蠻夷將有誚讓之言。」
迷而知反 迷路後知道回來。比喻有了過失能夠改正。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袁術傳》:「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迷而知返 迷路後知道回來。比喻有了過失能夠改正。
出處:《宋書·二凶傳·元兇劭》:「所以淹霆緩電者,猶冀弟迷而知返耳。」
迷塗知反 比喻犯了錯誤能改正。同「迷途知反」。
迷途知反 迷途:迷路;反:反回。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犯了錯誤能改正。
出處:《南史·陳伯之傳》:「夫迷途知反,往哲是與。」
迷途知返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來。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發覺自己犯了錯誤,知道改正。
出處:《三國志·魏志·袁術傳》:「以身試禍,豈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納諫如流 納:採納,接受;諫:舊指規勸君主或尊長,使改正錯誤;如流:迅速。接受勸諫就像流水那樣自然。形容非常樂意聽取別人意見。
出處:元·金仁傑《追韓信》第三折:「豁達大度,納諫如流,為宗而罷刑肉。」
破罐破摔 把破損的罐子摔破。比喻有了缺點、錯誤不改正,反而有意向更壞的方向發展。
遷善改過 指改正過失而向善。
切瑳琢磨 比喻學習或研究問題時彼此商討,互相吸取長處,改正缺點。同「切磋琢磨」。
切磋琢磨 將骨、角、玉、石加工製成器物。比喻學習或研究問題時彼此商討,互相吸取長處,改正缺點。
出處:《詩經·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灑心更始 猶言改過自新。自改正錯誤,重新做起。
繩愆糾繆 改正過失,糾正錯誤。繩:糾正。愆:過失。謬:錯誤。
死不改悔 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頑固,堅持錯誤。
死不悔改 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頑固。
他山之石 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
出處:《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為錯。」
痛改前非 痛:徹底;非:錯誤。徹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錯誤。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 痴公子很使噪脾錢》:「你痛改前非,我把這所房子與你夫妻兩個住下。」
痛湔宿垢 猶痛改前非。徹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錯誤。湔,洗。
出處:明·張居正《請戒諭群臣疏》:「朕方嘉與臣民會皇極之路,爾諸臣亦宜痛湔宿垢,共襄王道之成。」
痛下針砭 針砭:古代以砭石為針的治病方法。比喻痛徹尖銳地批評錯誤,以便改正。
出處:《清史稿·藝術傳·徐大椿》:「《慎疾芻言》,為溺於邪說俗見者痛下針砭。」
痛自創艾 指徹底地改正自己的過錯,重新做人。
出處:明·張居正《素庵戴公墓誌銘》:「里中少年有毆母者,公欲與其父直諸有司,置之重典,少年懼,叩頭流血請教,公乃許之,而其人亦痛自創艾,卒為善士,為鄉里所重如此。」
一字之師 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一個字後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師」或「一字之師」。
出處: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一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一字師。」
賊心不死 不放棄壞念頭,而繼續做下去。
知過必改 認識到自己錯了就一定要改。
出處:《論語·子罕》:「過則勿憚改。」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知過能改 認識到自己錯了就能夠改正。
出處:《論語·子罕》:「過則勿憚改。」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治病救人 治好病把人挽救過來。比喻幫助犯錯誤的人改正錯誤。
忠言逆耳 逆耳:不順耳。正直的勸告聽起來不順耳,但有利於改正缺點錯誤。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良葯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於行。」
自新之路 罪犯自己改正錯誤,重新做人的出路。
出處:《三國志·魏志·田豫傳》:「豫悉見諸繫囚,慰諭,開其自新之路,一時破械遣之。」
自怨自艾 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錯誤。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錯誤,自己改正。現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錯誤。
出處:《孟子·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攻:琢磨。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原比喻別國的賢才可為本國效力。後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
出處:《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則:就;加:加以。對別人給自己指出的缺點錯誤,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沒有,就用來勉勵自己。
出處:《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宋·朱熹《集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

㈡ 蔡倫是怎樣改進造紙術的

紙的發明者
蔡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家,造紙術的發明者。在沒有發明紙以前,古代各國人民想盡辦法,利用石頭、磚頭、樹葉、樹皮、蠟板、銅、鉛、麻布和獸皮、羊皮等等,文字記錄下來。
在我國商朝時,人們把文字一筆一劃地刻到龜甲和牛、羊、豬等動物的肩胛骨上;隨後,人們又用規格一至的木片(又稱牘)和竹片(又稱簡)來書寫文章;以後,還用以絲織品縑帛為紙來書寫的辦法。東漢時期,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竹簡、縑帛越來越不適應書寫的需要。為了製造一種比較理想的書寫材料,蔡倫在前人利用廢絲綿造紙的基礎上,採用樹皮、麻頭、破布、廢魚網為原料,成功地製造了一種既輕便,又經濟的紙張,總結出一套較為完善的造紙方法,使造紙技術有了悅躍的進步。公元 105 年(元興元年,漢和帝劉肇年間),蔡倫將造成的紙張獻給朝廷,受到皇帝的贊揚。從此,人們都用這種紙,並在全國通稱蔡倫造的紙為「蔡侯紙」。
公元 121 年,東漢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牽扯到蔡倫,漢安帝劉祜命令他投案。蔡倫恥於受審,即洗浴全身,換上最漂亮的衣服,然後服毒自盡。
公元 8 世紀,我國已經廣泛使用紙,這後的幾個世紀中,我國將紙出口到亞洲各個地方,並嚴保造紙秘密。公元 751 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發生沖突,阿拉伯人俘獲幾個中國造紙工匠。沒過多久,造紙業便在撒馬爾罕和巴格達興起。就這樣,造紙技術便逐漸在阿拉伯世界各地傳開,那裡開始廣泛使用紙張,後又經阿拉伯諸國傳到北美和歐洲。據史書記載,在蔡倫發明造紙術後的 1000 多年,歐洲才建立第一個造紙廠。雖然現代的造紙工業已很發達,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倫造紙的方法相同。造紙原料十分之七八已為木漿所代替,但造高級印刷紙、卷煙紙、宣紙和打字蠟紙等,仍不外蔡倫所用的破布、樹皮、麻頭、廢魚網等原料。
蔡倫對我國乃至人類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並且這種影響還將持續下去。今天,我們是無法用數量來衡量紙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人類對紙的使用將會延續到何年,更是難以預測。因此,蔡倫(還有四大發明的留下姓名的另一位發明者畢升)理應在為中國和人類歷史進程帶來巨大影響的人物名單里占據首席或近乎於首席的位置。

紙的發明過程
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的「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後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後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葯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葯!不可復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系。
遠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韓信在未發跡之前「乞食漂母」的漂母,大概就是以此為生的。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藉助竹器瀝干絲縷也是此法的一個重要步驟,它是造紙中抄紙的原型。我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1958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1973年在甘肅金關出土,為西漢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㈢ 作文渺小的我寫自己缺點和怎樣改進的作文

【渺小的我】

如果說生活是一片海洋,那麼我應該是其中一滴純潔的水。如果說生活是一片草地,那麼我應該是一棵嫩綠的青草。如果說生活是一片夜空,那麼我就該是一顆的星星。我也許就是這樣渺小吧!
渺小的我沒有可以張揚的特點、個性,我渺小的只能發出一點點微弱的小光,當然這就是自己沒有優點所造成的吧。
渺小的我認為自己雖然渺小,但是只要自己發自內心的努力,並擁有自己最為之努力的夢想足矣。
渺小的我努力過,我以為可為得到回報。歷史上,蘇秦他「錐刺股」發憤苦讀,方能得到六國的官位,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董仲舒「三年不窺國,學習儒家經典」,後來方能成為漢武帝所重用的人才。曾國藩勤奮學習,成為了毛主席所敬佩的人物。也許如果他們不努力有可能渺小的不能再渺小了,所以我當然可以通過努力來讓自己不再渺小。
渺小的我,有志向,我以為這可以成為現實。從古至今有多少人有夢得到成功。陳勝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他的志向使他成為第一個站起來反對殘暴統治的農民,成為王。岳飛立志抗金,後來他成為了一位百姓所擁戴的抗金英雄。韓信想成為大將,在劉邦手下他成為一名善戰的大將。他們有志,所以完成了自己的夢想,最終都成為王。我難道就不可像他們一樣實現自己的夢嗎?渺小的我雖渺小,但是只要堅持我最終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㈣ 王者榮耀新賽季調整了哪些英雄

娜可露露和甄姬都進行了增強。 不過甄姬本來就不差,所以這次也算是錦上添花。可能天美覺得中單可選的人太少,因此試圖把甄姬送上去。看樣子,甄姬也沒讓天美爸爸失望。娜可的話,增強了很多,排位表現也很強勢。只不過現在大家都玩韓信李白,所以娜可露露依然需要開發。

㈤ 在實現遠大目標是需要改正自身缺點800字作文

成功需要什麼?你也許會回答:毅力、汗水、知識。倘若問成功的前提呢?前人積累嗎?不是。人際關系嗎?不是。勇氣?果敢?都不是。成功最需要的是眼光。

有眼光,有助於成就事業。

劉邦是一個有眼光的人。也許他沒有過人的謀略,沒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事頭腦,沒有統率百萬大軍殺敵建功的才能,但是,他憑著「大丈夫當如此」的眼光,任韓信,用蕭何,拒酒色,愛人民,終於成為一代明君,贏得後人敬佩與仰慕。

韓信是一個有眼光的人。在勢單力弱時,他甘受胯下之辱;在領導著一群烏合之眾作戰時,他決意用「背水一戰」以求勝;在項羽不任用他的時候,他果敢地投奔劉邦。倘若他不是擁有遠大的志向與敏銳的眼光,他便永遠是個默默無聞的百姓。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武則天有眼光,胸懷大志,歷經滄桑,終成女皇;蘇軾有眼光,歷盡艱難,直面磨難,名留青史;林肯有眼光,廢除奴隸制,阻止國家分裂,贏得後人敬仰。可見,古今中外,只有擁有眼光,才能成就一番豐功偉績。

沒有眼光,將自取滅亡。

商紂王是一個沒有眼光的人。他每天沉溺於酒池肉林,尋歡作樂,不務正事,對朝政不聞不問,而且他為人殘暴,百姓敢怒而不敢言。這樣一個只顧眼前舒適,鼠目寸光的君主,最終只能自取滅亡,受到後人的唾罵。

項羽是一個沒有眼光的人。縱使他「力拔山兮氣蓋世」,也有「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壯志,但是他剛愎自用,置樊噲的計謀而不用,而又生性殘暴,固執己見,以致臨死前還仰天嘆道:「此天之亡我!」不亦悲哉!

這樣的例子也多不勝數:秦始皇沒有眼光,大興土木,建阿房宮,焚書坑儒,終究落得「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的下場;唐玄宗沒有眼光,與楊貴妃遊玩取樂,沉溺酒色,以致落了個身死國滅的下場;前蘇聯赫魯曉夫沒有眼光,只抱著戰時的舊模式不放,未能挽救國家的命運。由此可見,沒有敏銳眼光的人,終究經不住風雨的吹打,而遺憾終生。

縱覽歷史滄桑,閱讀芸芸眾生。我們從中可以淘出一個真理:成功最需要的是眼光。朋友,要想成功嗎?那就以眼光為槳,揚起風帆啟程吧!

㈥ 韓信在整治上是不是沒有眼光,他要是不殺鍾離昧,兩人聯手劉邦是不是不敢惹他

確實有點腦抽。他的齊王就是要挾劉邦才被封的,也不想想劉邦心裡會不怨恨他嗎。劉邦問他我能將幾何,他說十萬。問他能將多少兵,居然說多多益善。真是單純。

㈦ 東漢時期,誰改進了造紙

紙的發明者
蔡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家,造紙術的發明者。在沒有發明紙以前,古代各國人民想盡辦法,利用石頭、磚頭、樹葉、樹皮、蠟板、銅、鉛、麻布和獸皮、羊皮等等,文字記錄下來。
在我國商朝時,人們把文字一筆一劃地刻到龜甲和牛、羊、豬等動物的肩胛骨上;隨後,人們又用規格一至的木片(又稱牘)和竹片(又稱簡)來書寫文章;以後,還用以絲織品縑帛為紙來書寫的辦法。東漢時期,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竹簡、縑帛越來越不適應書寫的需要。為了製造一種比較理想的書寫材料,蔡倫在前人利用廢絲綿造紙的基礎上,採用樹皮、麻頭、破布、廢魚網為原料,成功地製造了一種既輕便,又經濟的紙張,總結出一套較為完善的造紙方法,使造紙技術有了悅躍的進步。公元 105 年(元興元年,漢和帝劉肇年間),蔡倫將造成的紙張獻給朝廷,受到皇帝的贊揚。從此,人們都用這種紙,並在全國通稱蔡倫造的紙為「蔡侯紙」。
公元 121 年,東漢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牽扯到蔡倫,漢安帝劉祜命令他投案。蔡倫恥於受審,即洗浴全身,換上最漂亮的衣服,然後服毒自盡。
公元 8 世紀,我國已經廣泛使用紙,這後的幾個世紀中,我國將紙出口到亞洲各個地方,並嚴保造紙秘密。公元 751 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發生沖突,阿拉伯人俘獲幾個中國造紙工匠。沒過多久,造紙業便在撒馬爾罕和巴格達興起。就這樣,造紙技術便逐漸在阿拉伯世界各地傳開,那裡開始廣泛使用紙張,後又經阿拉伯諸國傳到北美和歐洲。據史書記載,在蔡倫發明造紙術後的 1000 多年,歐洲才建立第一個造紙廠。雖然現代的造紙工業已很發達,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倫造紙的方法相同。造紙原料十分之七八已為木漿所代替,但造高級印刷紙、卷煙紙、宣紙和打字蠟紙等,仍不外蔡倫所用的破布、樹皮、麻頭、廢魚網等原料。
蔡倫對我國乃至人類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並且這種影響還將持續下去。今天,我們是無法用數量來衡量紙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人類對紙的使用將會延續到何年,更是難以預測。因此,蔡倫(還有四大發明的留下姓名的另一位發明者畢升)理應在為中國和人類歷史進程帶來巨大影響的人物名單里占據首席或近乎於首席的位置。

紙的發明過程
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的「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後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後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葯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葯!不可復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系。
遠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韓信在未發跡之前「乞食漂母」的漂母,大概就是以此為生的。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藉助竹器瀝干絲縷也是此法的一個重要步驟,它是造紙中抄紙的原型。我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1958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1973年在甘肅金關出土,為西漢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㈧ 東漢宦官誰改進了造紙術

紙的發明者
蔡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家,造紙術的發明者。在沒有發明紙以前,古代各國人民想盡辦法,利用石頭、磚頭、樹葉、樹皮、蠟板、銅、鉛、麻布和獸皮、羊皮等等,文字記錄下來。
在我國商朝時,人們把文字一筆一劃地刻到龜甲和牛、羊、豬等動物的肩胛骨上;隨後,人們又用規格一至的木片(又稱牘)和竹片(又稱簡)來書寫文章;以後,還用以絲織品縑帛為紙來書寫的辦法。東漢時期,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竹簡、縑帛越來越不適應書寫的需要。為了製造一種比較理想的書寫材料,蔡倫在前人利用廢絲綿造紙的基礎上,採用樹皮、麻頭、破布、廢魚網為原料,成功地製造了一種既輕便,又經濟的紙張,總結出一套較為完善的造紙方法,使造紙技術有了悅躍的進步。公元 105 年(元興元年,漢和帝劉肇年間),蔡倫將造成的紙張獻給朝廷,受到皇帝的贊揚。從此,人們都用這種紙,並在全國通稱蔡倫造的紙為「蔡侯紙」。
公元 121 年,東漢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牽扯到蔡倫,漢安帝劉祜命令他投案。蔡倫恥於受審,即洗浴全身,換上最漂亮的衣服,然後服毒自盡。
公元 8 世紀,我國已經廣泛使用紙,這後的幾個世紀中,我國將紙出口到亞洲各個地方,並嚴保造紙秘密。公元 751 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發生沖突,阿拉伯人俘獲幾個中國造紙工匠。沒過多久,造紙業便在撒馬爾罕和巴格達興起。就這樣,造紙技術便逐漸在阿拉伯世界各地傳開,那裡開始廣泛使用紙張,後又經阿拉伯諸國傳到北美和歐洲。據史書記載,在蔡倫發明造紙術後的 1000 多年,歐洲才建立第一個造紙廠。雖然現代的造紙工業已很發達,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倫造紙的方法相同。造紙原料十分之七八已為木漿所代替,但造高級印刷紙、卷煙紙、宣紙和打字蠟紙等,仍不外蔡倫所用的破布、樹皮、麻頭、廢魚網等原料。
蔡倫對我國乃至人類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並且這種影響還將持續下去。今天,我們是無法用數量來衡量紙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人類對紙的使用將會延續到何年,更是難以預測。因此,蔡倫(還有四大發明的留下姓名的另一位發明者畢升)理應在為中國和人類歷史進程帶來巨大影響的人物名單里占據首席或近乎於首席的位置。

紙的發明過程
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的「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

㈨ 小型便利店與大型超市對比怎麼改進配送流程

便利店的產品策略:首先必須提高門店的商品陳列利用率,目前,有些便利店門店商品數量和陳列空間的利用率存在嚴重不足現象,對其產品銷售產生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便利店一般是在城市的繁華地段,面積也通常在100平米以內,所以不能浪費門店的陳列空間。其次要正確選擇商品種類,便利店的主打商品應在速凍食品、飲料及日常用品上,這些商品不求多、全,而應求精,即選擇暢銷的、質量高的、價格又適中的產品上架。在便利店中應避免出現整扎銷售或者大包裝的產品,既然便利店的定位是為應急的需求,量販包裝的商品是不屬於便利店的銷售范圍,便利店銷售商品的選擇不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因為銷售大包裝商品,便利店的價格必然要高於大型綜合性超市的價格,這種「雞蛋碰石頭,揚短避長」的行為將會導致顧客對便利店產生價格高、購物上當的心理。最後要注意的就是避免貨架存在大面積空位。
便利店的分銷策略:一間普通的連鎖店一般只有100-200平方米大小,卻要提供2000-3000種食品,不同的食品有可能來自不同的供應商,運送渠道和保存方式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每一種食品又不能短缺或過剩,而且還要根據顧客的不同需要隨時調整貨物品種,顧客的種種要求給連鎖店的物流配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便利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配送系統的成功。一家成功的便利店背後一定有一個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統,這就需要連鎖便利店品牌必須要建立網路配送系統,統一配送,拿紛橙e購便利店來說,紛橙e購便利店的下貨從網上平台下單,配送由當地最近的倉庫配送,保證了物流配送時效。從便利店方面來說,便利店應該提高商品周轉率,減少庫存,貨架商品的庫存量應嚴格控制在最大庫存量以內,這就要求配送中心將配送商品配准、配全,從而保證便利店的商品常進、常新,以減少庫存,提高商品的周轉率。
更多內容,請關注特許經營第一網。
便利店的價格策略:便利店24小時全天候營業,作為都市人生活中一種難得的購物場所,不僅稀缺,而且還要負擔24小時不間斷的人力費用、營業費用以至於照明費、空調費等。如果要求企業提供的商品對消費者來說既便利,價格又便宜,對商家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企業的利潤也就無從談起。因此,便利店要生存發展,就必須實現「否定低價、便利制勝」。便利店在制定價格策略時,一方面,要盡量降低成本,以適合消費群體急需的品種大量采購,爭取較低價格銷售;另一方面,便利店的定價不能盲目追求低價,更不可與大型超市競價,便利店的商品價格比大型超市高一些是正常現象,因為其吸引顧客的不是價格而是可以應急的服務

㈩ 胯下之辱多多益善背水一戰這3個成語的主角都是韓信對還是做並改正

胯下之辱。《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歇後語來自淮安民間傳說。
背水一戰,又稱井陘之戰,發生於漢高祖三年,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漢軍大將韓信利用趙軍主帥陳餘輕敵之心,擺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陣,鼓吹本軍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裡逃生,並另調兩千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並在軍營內插滿漢旗。
都對!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