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培塑法治理念

培塑法治理念

發布時間: 2021-03-13 14:31:45

⑴ 大學生應該樹立怎樣的法治概念

第一,法治即憲治、法律至上的觀念。
第二, 法治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第三, 依法行政的觀念。
第四,法治是權利義務雙向性的觀念。
第五,法治觀念必須堅持司法獨立。

⑵ zhongxuesheng如何增強法治觀念

1 注意法律信息資料的收集與研讀
2 培養積極的個人品質與高尚的道德情操,為知法、守法打下良好的內在環境
3 了解基本法律常識,結合自身條件與環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具體包括:
一、提高認識,切實增強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使命感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要「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法制觀念教育」;報告還強調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並對「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行了系統全面部署。無論是法治建設,還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都要求重視和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承擔著普及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培養法治觀念、引導法治行為的重要職責,是法治建設的重要環節,在推進依法治國進程、構建和諧社會、法治文化建設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七大報告對民主法治建設藍圖進行了勾畫,對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這為我們進一步開展普法教育,推進法治南京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對此,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切實把思想統一到中央決策上來,增強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抓好法治文化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一)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是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需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不僅要切實提高廣大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而且要努力形成「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辦事」的氛圍。實施依法治國、推進法治南京建設,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大力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真正形成公平正義、權利本位、崇尚法治的文化環境。因為任何一種文化對人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但是這種文化一旦被人們所接受,其影響卻帶有根本性、長期性和廣泛性。作為普法教育的主管部門,我們必須自覺把法治文化建設作為一件大事,切實負起責任,認真抓緊抓好,務必抓出成效。 (二)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南京的必然要求。大力加強法治文化建設,以先進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思想理念教育人、熏陶人、培養人、塑造人,有利於使領導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和正確的政績觀,推動城鄉經濟社會良性互動、共同發展,推進統籌區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落實;有利於增強公民的法治意識,促進依法治國方略的貫徹落實。所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南京,必然要求加強法治文化建設。 (三)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需要。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法治文化是以法治為思想內涵、以文化為表現形式的一種文化,是法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相結合的產物,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法治文化的過程,是以先進的法治理論為指導,以先進的法治制度為基礎,以先進的法治思想為核心,以先進的法治文化活動為載體,營造崇尚法律至上、公平正義、權權制約、誠信守法的社會文化環境的過程,必將進一步優化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 二、多策並舉,確保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各項任務的落實 法治文化是法律現象中區別於法律規范體系、法律設施、法制運行等外顯實體要素的內在精神部分,主要包括人們對現行法律所具有的思想、意識、感情、信仰、知識、理論等內容。我們一定要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引,按照寧法宣[2007]1號文《推進南京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行動計劃》總體要求,大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推進法治文化建設,依法治國方略。 (一)抓好各級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法制教育,發揮其在法治文化建設中的示範、引領作用。要進一步落實領導幹部法制講座制度、理論中心組學法制度、黨校(行政學院)培訓等制度,推行並積極實施領導幹部法律知識任職資格制度;繼續落實各級行政執法人員、司法人員專業培訓和繼續教育制度、執法資格證制度。要通過不斷提高領導幹部在法治文化建設中的引領示範作用,帶動全體公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的提高。 (二)加強公共法治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結合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和「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逐步增加法治文化的內容。要認真實施農村法律圖書角建設「雙百工程」,即每年建成100個藏有法律書籍100本以上的村法律圖書角,到2010年完成全市的村法律圖書角建設。推進法治文化場所建設,各區縣都要建立一個法治文化活動場所,以滿足廣大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法治文化需求。加快對公共信息資源的整合,充分運用公交、地鐵、樓宇、街道和旅遊景區等設置的公益廣告屏(牌)傳播法治信息,鼓勵引導法治類影視、動漫等作品創作,提升法治文化的傳播活力。 (三)加強法治理論研究,繁榮法治文藝創作。要積極組織指導司法機關、行政執法機關和駐寧高校及科研院所法學研究、教學部門,圍繞法制宣傳教育和法治實踐、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廣泛開展理論與實踐研究,為深化法治文化建設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重視發揮執法機關和專業文化團體、業余文藝團體、各級文化館站的作用,貼近法治實踐,貼近群眾文化生活,積極開展法制題材文學藝術作品創作,讓法治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以豐富生動的法治文化作品吸引人、感染人、說服人,不斷提升市民的法治文化修養。 (四)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要以推進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等「六進」活動為主線,採取開展「18」法律廣場活動、開辦市民法律學堂、法治講堂等多種形式,提高法制宣傳教育的文化內涵,廣泛調動市民參與的積極性。各區縣要借鑒鼓樓區「法律學堂」的做法,結合本區域的實際,力爭「五五」普法考核驗收之前,在社區和農村全部開辦「法律學堂」。要深入開展「法律人在行動」活動,指導、組織司法機關、行政執法機關和駐寧高校法學院系師生等「法律人」結合自身特點,參與法制宣傳和社會法治實踐,運用生動活潑的文化形式,促進法治文化在市民中的傳播。要進一步開展好「12.4」法制宣傳月活動,創新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探索法制宣傳與城市文化有機結合的新途徑,不斷提高推動法治文化建設的成效。 三、完善機制,著力提高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實效 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戰略,培育法治文化,對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緊緊圍繞發展經濟、服務廣大群眾的根本要求,進一步深入開展農村法制宣傳教育,推進法治文化建設,著力創新,扎實工作,努力提高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實效。 (一)加強領導,合力形成。各區縣要把推進法治文化建設作為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加大對法治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認真組織落實《推進南京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行動計劃》,把法治文化建設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以領導者的高度重視、積極倡導和親自實踐推動法治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 (二)充分發揮典型的示範作用,以典型經驗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各級法制宣傳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要結合本地區實際,選擇不同類型的基層部門、單位,開展法治文化建設試點工作。要在本區域內不斷挖掘、培養、樹立體現時代精神的「法律人」的先進典型,用榜樣的力量不斷昭示法治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巨大動力。 (三)加大督促檢查力度,把法治文化建設工作落到實處。要進一步研究法治文化建設與「五五」普法之間的關系、規律和特點,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積極探索深入開展「五五」普法和法治文化建設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定期對法治文化建設工作情況組織專項檢查。明年,我們將結合「五五」普法中期考核驗收,組織對各區縣、各部門、各單位開展法治文化建設情況進行重點檢查。

⑶ 怎樣通過法律教育樹立起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

知法是守法的前提,守法精神是通過教育和灌輸形成的。但僅有法律的普及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關鍵要通過正確的法律教育樹立起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這種守法的精神才能真正確立。因為,權利意識與法治觀念的形成是密切聯系的,權利是法的內核,沒有對權利的要求,就產生不了對法的需求和渴望。權利意識的增強可以導致法治觀念的生長,反之,法治觀念的增長,也必將推動人們權利意識的擴張。因此,普法工作的關鍵不能囿於讓人們知法,更重要的是在於培養人們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並用這種觀念規范和制約各級黨委政府的行政執法行為,促其依法辦事。唯有如此,普法工作對培養法律至上的精神才是有效的。否則,再大的普法投入也將徒勞。

在我國,為了讓人們知法懂法,先後進行了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普法工作,但為什麼經過了這么多年的普法後,違法行政的現象仍然那麼普遍呢?原因就在於此。推進依法治理工作,並非對現有法律的簡單宣傳,而應是對人們守法精神和法治文化的一種塑造過程。換言之,就是要致力於人們守法觀念的形成和對法律的信仰,這也是普法的應有之義。

⑷ 如何提高全民法治素養

您好,一是普法內容貼近民生,探索「按需普法」。繼續堅持需求引領,及時更新普法內容,按需調整普法范圍,提高普法的針對性、方向性、影響力。繼續探索制定法治需求收集、分析機制,拓展群眾法律需求調查的范圍和渠道,了解群眾的法治需求。在南通政府門戶網站開展全市性的法治需求征詢活動,通過南通普法網、普法微博、普法微信等開設常態化法治需求調研欄目(板塊),繼續依託《崇法報》、《法潤江海報》開展群眾意見建議收集活動。繼續緊抓特殊時期和特殊人群法治宣傳教育,法治宣傳教育內容緊密結合糾紛調解、綜合治理、專項整治、特殊人群管理等各項工作,維護社會穩定。繼續依據經濟發展需求,結合陸海統籌、「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發展戰略,組織法律宣講團、法律服務團提供法律宣講、法律咨詢,切實提高法治宣傳服務經濟發展的實效性。普法內容緊緊圍繞宣傳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突出宣傳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緊密聯系與生產生活相關的法律法規,培育法治理念、塑造法治信仰、弘揚法治精神,在全社會營造積極學法、自覺守法、正確用法的良好氛圍。
二是落實普法責任,探索「社會普法」。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誰執法、誰普法」精神,完善普法工作考核、督辦、追究等配套制度,推動執法部門法治宣傳責任的落實。制定下發《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單位職責》,進一步發揮宣傳、組織、文化、教育等部門和人民團體在普法教育中的職能作用。探索推行「普法日歷」和法治宣傳提示函制度,建立普法資源整合、統籌配置、經驗推廣等合作發展機制。藉助12348協調平台,發動全市律師、公證員、人民調解員等法律工作者參與法治宣傳,並使法治宣傳有效融入法律服務、法律援助、人民調解等,實現司法行政內部資源普法功能一體化。進一步貫徹落實市委《關於推進依法治市的實施意見》要求,引導、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法治宣傳,積極培育民間法治宣傳組織和團體,市、縣(市、區)分別建立法治宣傳志願者支隊和分隊,依託省普法志願者系統和南通市江海志願者服務平台,發布、開展各類志願普法活動。加大法治宣傳市場化運作及合作力度,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法治效益的有機統一。充分挖掘南通籍「中國好人」群體中的普法資源,探索建立「中國好人」普法微聯盟,參與各類法治宣傳活動。繼續發揮「名嘴普法」的品牌效應和親民效果,組織「江海普法名嘴」宣講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及法律法規、收集群眾需求、反映意見建議等。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⑸ 大學生應樹立怎樣的法治理念如何加強法律修養

(轉貼)
當代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及法制教育改革探索

韓世強 陳秀君
(浙江 寧波 浙江紡織服裝學院職業法制教育研究中心 315211)

摘要:必備的法律素養,已成為現代市民特別是青年大學生立足社會的基本要件。然而,實踐中源源不斷的各類大學生犯罪現象,頻頻向我們告示:一年一度的「法制教育」課並未讓學生們真正懂法,傳統的法制教育模式走到了非改不可的盡頭。鑒於此,本文擬將從教育學和法社會學視角對我國高校法制教育的合理性改革予以多維度探索。
關鍵詞:大學生 法律素養 法制教育 改革


從社會學角度講,我國正在融入法治社會。對置身於未來社會的任何一個人,是無法擺脫法律而生存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場主體都得遵循統一的規則或制度,在這種高度規則化的社會里,「法制手段」將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於我們的現實社會關系中。這意味著,從個體人的日常生活行為到豐功偉業之創造,均離不開一定的法律知識或法律技能。當我們以審思發展和關切生活的態度來判斷實踐視域時,自然會發現,必備的法律素養,已成為現代市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們立足社會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何為法律素養,簡言之,是指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質。一個人的法律素養如何,是通過其掌握、運用法律知識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識表現出來的。法律知識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制定法中關於規則的知識,即所謂的法律條文體系;二是法律學問中關於原理的知識,即所謂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論。一般意義上的學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條文,同時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適用的法律原理。而法律意識,它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於法律現象的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 [1] 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識能驅動公民積極守法。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識,才能使守法由國家力量的外在強制轉化為公民對法律的權威以及法律所內含的價值要素的認同,從而就會嚴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權利和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就會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權利和自由;就會積極尋求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和爭議,自覺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就會主動抵制破壞法律和秩序的行為。另外,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識能驅動公民理性守法,實現法治目標。理性守法來自以法律理念為基礎的理性法律情感和理性法律認知。法律意識,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觀念、法律理論、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構建,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識的最高層次,也是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核心。
所謂法律信仰,就是人們對法律的無限信服與崇拜,並以之為行為的最高准則。「一個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生成相當重要,它是一個國家法治化的關鍵性要素。正因為如此,伯爾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才會廣為流傳,成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們確信的一條真理性原則。[2]」法律信仰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認同和依歸,其實質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統治。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法律作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守法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現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靈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體不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內化為道義上的一種責任和義務,變被迫守法為自願守法,由強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
綜觀人類社會發展史,越是民主化和秩序化的社會,該社會場景下的市民對法律的崇尚和需求就越強。這些市民之所以追求法律(規則)至上,首先是他們習慣於信賴法律規則;更重要的是他們有條件通過法律規則來保障自身權利實現的最大化和對政府權力控制的具體化。這是因為「法律規則是一種普遍、穩定、明確的社會規范,是一種公共權威,而非人格權威、特權威嚴及親情,在調整社會向高層次發展中,能自動地排除或抵制偶然性、任意性及特權的侵害,使社會在嚴密的規范化、制度化的良性運動中,形成一種高度穩定有序的秩序和狀態;其次,法律規則對人們的生活安排方面,它要求個人之間、個人與政府及組織之間有一種默契,一種自我調節的機制,這種『默契』和『調節機制』經法律的確定性配置後,能促成人類生活的高度和諧,予以人的自由與尊嚴最大化保障,讓人有絕對的權力,不依賴於階級或國家,設計的是一幅自由自在的充滿人性關懷的生活模型。」[3]因此,要提升一個國家公民整體的法律素養,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傳授給公民法律知識和培育其法律意識乃至法律信仰;二是大力推進社會的民主化和法治化進程。

勿容置疑,作為造化育人的高等學府,主導性培育和快速提升青年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其參與社會現代化進程和塑造「現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職責。然而,近年來一升再升的大學生犯罪數據,頻頻向我們告示:校園並不平靜,大學生們的法律素養還十分貧瘠。廣州市司法局的吳雲南等同志對廣東全省49所普通高校進行了調查,結果念人震撼,1981—1998年,這49所普通高校曾有違法和犯罪的學生626人,約占同期在校學生總數的干分之二。浙江嘉興市秀洲區人事勞動保障局兩名公務員2003年4月3日下午在辦公室里遇刺。警方確認,犯罪嫌疑人周一超時年22歲,是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農學系應屆畢業生。原來,他在該區公開招考公務員中,已通過筆試、面試,但健康檢查不合格,未被錄用。因情緒悲觀,產生報復念頭,遂遷怒於人事部門的招考人員,最終導致行凶殺人。2003年3月28日,在南京市浦口區檢察院掛牌成立了全國首家大學生犯罪預防中心,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南京10所高校成為首批中心成員。之所以要建立這個「大學生犯罪預防中心」,是因為該院通過調查分析發現,2001年該區在校大學生的犯罪率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並且還得出結論,大學生犯罪大多是因為不懂法。[4]
面對這些觸目驚心的大學生犯罪數據,能夠予之以較為恰當的解釋是:現行的學校「法制教育」課,根本沒有讓學生真正懂法。正如「硫酸傷熊」案當事人劉海洋(清華大學學生)所言:「我們上大一就學了《法律基礎》課,學了民法和刑法等,但我只知道獵殺野生動物違法,但用試劑燒傷動物園里的動物是不是違法就不清楚了……」[5]從這段心語中,也許會讓我們得到比「事件」本身更富有檢討意義的啟示,我國高校的法制教育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也正是基於諸類現實而重大問題的近憂和遠慮,筆者將進一步談談幾點近期形成的關於「法制教育」合理性改革的思想積淀。
第一、法制教育的認識定位要變革。
根據我國官方的有關文件精神及實踐做法,學校的「法制教育」從屬於「德育教育」,並沒有自身獨立的地位。「法制教育」次第於「道德教育」的認識及定位是不大合理的,把法制教育視同為道德教育,事實上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來開展法制教育課,不僅難以達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還將至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沒。正是受這種不合理認識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大大小小的高等學府里,很難看到獨立的法律教研室,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德育教研室,其結果是法制教育工作很難得到切切實實的開展。
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均系屬於社會價值教育范疇,它們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從聯繫上講,兩者的目的同一的,都是為了培養適宜社會需求的「合格公民」;從區別上講,道德教育重在凈化人的內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規范人的外在行為。我們說提升人的品質,應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麵塑造,益於採用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但不存在法制教育從屬於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從屬於法制教育的問題。所以,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發揮,需要建構一個屬於法制教育本身的體系完整且地位獨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第二、法制教育的師資隊伍要優化。
法制教育是一項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教育,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規范的內容和相對穩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須有受過正規培訓、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法律教師隊伍。現行的所謂「法律教師」,不少為「半路出家」,甚至是從未接受過法律專業教育的政工幹部,此番情景下「出爐」的「弟子」會有多少法律素養也就可想而知了。
高等學校的法律教師不僅要深諳學校教育規律和青年學生成長規律,而且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質。不同的學校應根據自身條件,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當水平的精乾的專職教師為主體,同時聘請部分長期從事司法實務或法學教育工作的兼職教師為補充,整合組建地道、高質的法制教育師資隊伍。
第三、法制教育的內容設置要調整。
高等學校的「法制教育」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信仰)和法律知識(法律技能),主要應包括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教育。通過法學理論教育,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在思想上樹立起法律權威;要通過講解和介紹憲法,使學生了解憲法是民主制度的產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樹立國家主人翁意識;結合不同專業,有選擇地向學生介紹一些部門法,培養學生守法、護法、用法的知識技能和自覺意識。
目前,不同類別的所有高校,強行劃一地以開設一門《法律基礎》來應付「法制教育」,由於課時少,內容龐雜繁多,教授者,猶如蜻蜓點水,匆忙趕進度,只能是簡單地進行一系列知識羅列和堆積;學習者,往往疲於應付,死記硬背,應付過關考試,師生都苦不堪言。這顯然有悖於「法制教育」的真實目的。法制教育的內容選擇上,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在不同類別的學校開設不同層次的法制教育課。根據學生所在的學校類別、所學的專業及各校的側重點需要,除進行憲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還開設一些與各校專業(行業)相關、與各類學生受體相通的法律課程,使「法制教育」貼近大學生的生活,融入大學生的內在性需要。
第四、法制教育的實施方式要要改進。
高校法制教育,首先要遵循法制教育的特有規律。法制教育是「認同」規范、「接受」規范和「消化」規范的教育,是培養自覺、自願的守法精神和塑造體現民主、正義、效率、公平等現代法治理念的教育,依靠傳統的枯燥無味的「課堂說教」事實上很難奏效,較適宜的是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為什麼要遵守及如何遵守這些規范。法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沒有經過法律實踐是無法真正學好法律的,適當沿用英美法系國家的「實踐性法律教育模式」也無不可。比如: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成為課程的主體,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得出最佳的答案,老師不斷提出問題,引出各種可能性,引導學生發現有關的法律規范、事實材料、及其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思索,這樣學生掌握的知識就會更為牢靠、更加深入;又比如運用角色扮演、模擬案件等多樣化安排,對真實或模擬的案例進行課堂分析和討論,讓更多的同學通過觀察、評論、角色轉換和辯論等方式,從中學到有用的知識,其優點是能讓更多的同學參與案件的分析,容易從群策群力的多種方案中,鑒別、篩選、產生最佳方案,這種方法不僅能夠使課堂的案例分析深入、實用,而且使學生之間的關系以及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老師不再是單純教育者和大案提供者,而是平等的案件參與者和學生的幫助人;再如打破課上與課下的界限,書本與現實的分割,開辟第二課堂教學,經常性參觀監獄,旁聽有關刑事、民事、經濟、行政案件的審判活動,讓學生在面對面的親臨感受和事實分析中自覺獲得價值判斷,以此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形成待人的態度和處理有關問題的方法……,等等。
另外,法律意識的自覺養成和法律技能的嫻熟掌握,不是通過學一門《法律基礎》課所能及的,也不是憑給某年級的某部分人上某門課程能做到的,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應貫穿於整個學習期間,不能斷線,並且在不同年級要有不同的任務和重點。當然,這要遵循一般的學校教育規律,不可能大學幾年都開法律課,而要充分利用校園這一特定的文化傳遞空間,發揮各有關專業課程在進行法制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受到比較系統的法制教育。事實上,專業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有機結合,更有利於學生「內在性」地消化與專業知識密切關聯的、在學生的學習及今後的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識,進而增加學生學法的實效性。

⑹ 怎樣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樹立全民的法律信仰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要在全社會培養和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法治信仰,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法律要發揮作用,需要全社會信仰法律,如果一個社會沒有法治信仰、缺乏法治精神,法治只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但還沒有在社會層面形成普遍的法治信仰,法治建設依然任重道遠。對於執政者來說,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基礎,保證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最根本的就是信仰法治、堅守法治,把法治精神當作主心骨。對於人民群眾來說,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觀念熔鑄到頭腦中,形成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覺和習慣,法治才能不斷釋放規則的正能量。四中全會對立法、執法、司法、守法、黨的領導等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每一環節都作出了全面部署,最終落腳點就是讓法治成為全民信仰,凸顯了法治信仰在法治中國建設中的關鍵作用,抓住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最核心問題。
法治不會自動成為信仰。培育法治信仰,關鍵要轉變人的思想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信訪不信法」,習慣於找門路、托關系、請客送禮,個中原因就在於對法治的信仰沒有真正樹立起來。扭轉這種現象,消除根深蒂固的特權思想、人治觀念,關鍵要靠領導幹部。只有各級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不違法行使權力,更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法治精神才能得以彰顯,法治信仰才能得以塑造,才能引導群眾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讓群眾發自內心地認同法治、信仰法治,帶動全社會形成崇尚法治之風。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讓法治進學校、進教材,讓每個學生從小接受法治教育,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只要全社會齊心協力,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法治的種子就一定會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法治信仰必將蔚然成風。
培育法治信仰,還必須付諸法治實踐。法治不是抽象的概念,讓人民群眾信仰法治,就要讓他們切實感受到法律能夠有效地發揮作用,切身體會到法治給他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在親身體會的過程中積累對法治的理性認識,從內心生發對法治的信仰。「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四中全會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制度安排,為人民群眾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法律幫助,引導人民群眾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參與法治實踐的途徑。讓每一個人的法律權益都得到切實保障,讓人們從每一個執法、司法過程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對法治的信仰自然就會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崇尚法治的社會風尚新常態必將形成。

⑺ 結合本職工作談談如何增強法制觀念,更好地服務科學發展

你的問題好專業化啊。呵呵。我的答案也是轉來的。不知道你覺得怎麼樣? 一、提高認識,切實增強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使命感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要「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法制觀念教育」;報告還強調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並對「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行了系統全面部署。無論是法治建設,還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都要求重視和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承擔著普及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培養法治觀念、引導法治行為的重要職責,是法治建設的重要環節,在推進依法治國進程、構建和諧社會、法治文化建設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七大報告對民主法治建設藍圖進行了勾畫,對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這為我們進一步開展普法教育,推進法治南京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對此,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切實把思想統一到中央決策上來,增強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抓好法治文化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一)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是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需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不僅要切實提高廣大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而且要努力形成「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辦事」的氛圍。實施依法治國、推進法治南京建設,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大力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真正形成公平正義、權利本位、崇尚法治的文化環境。因為任何一種文化對人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但是這種文化一旦被人們所接受,其影響卻帶有根本性、長期性和廣泛性。作為普法教育的主管部門,我們必須自覺把法治文化建設作為一件大事,切實負起責任,認真抓緊抓好,務必抓出成效。 (二)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南京的必然要求。大力加強法治文化建設,以先進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思想理念教育人、熏陶人、培養人、塑造人,有利於使領導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和正確的政績觀,推動城鄉經濟社會良性互動、共同發展,推進統籌區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落實;有利於增強公民的法治意識,促進依法治國方略的貫徹落實。所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南京,必然要求加強法治文化建設。 (三)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需要。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法治文化是以法治為思想內涵、以文化為表現形式的一種文化,是法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相結合的產物,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法治文化的過程,是以先進的法治理論為指導,以先進的法治制度為基礎,以先進的法治思想為核心,以先進的法治文化活動為載體,營造崇尚法律至上、公平正義、權權制約、誠信守法的社會文化環境的過程,必將進一步優化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 二、多策並舉,確保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各項任務的落實 法治文化是法律現象中區別於法律規范體系、法律設施、法制運行等外顯實體要素的內在精神部分,主要包括人們對現行法律所具有的思想、意識、感情、信仰、知識、理論等內容。我們一定要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引,按照寧法宣[2007]1號文《推進南京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行動計劃》總體要求,大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推進法治文化建設,依法治國方略。 (一)抓好各級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法制教育,發揮其在法治文化建設中的示範、引領作用。要進一步落實領導幹部法制講座制度、理論中心組學法制度、黨校(行政學院)培訓等制度,推行並積極實施領導幹部法律知識任職資格制度;繼續落實各級行政執法人員、司法人員專業培訓和繼續教育制度、執法資格證制度。要通過不斷提高領導幹部在法治文化建設中的引領示範作用,帶動全體公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的提高。 (二)加強公共法治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結合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和「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逐步增加法治文化的內容。要認真實施農村法律圖書角建設「雙百工程」,即每年建成100個藏有法律書籍100本以上的村法律圖書角,到2010年完成全市的村法律圖書角建設。推進法治文化場所建設,各區縣都要建立一個法治文化活動場所,以滿足廣大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法治文化需求。加快對公共信息資源的整合,充分運用公交、地鐵、樓宇、街道和旅遊景區等設置的公益廣告屏(牌)傳播法治信息,鼓勵引導法治類影視、動漫等作品創作,提升法治文化的傳播活力。 (三)加強法治理論研究,繁榮法治文藝創作。要積極組織指導司法機關、行政執法機關和駐寧高校及科研院所法學研究、教學部門,圍繞法制宣傳教育和法治實踐、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廣泛開展理論與實踐研究,為深化法治文化建設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重視發揮執法機關和專業文化團體、業余文藝團體、各級文化館站的作用,貼近法治實踐,貼近群眾文化生活,積極開展法制題材文學藝術作品創作,讓法治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以豐富生動的法治文化作品吸引人、感染人、說服人,不斷提升市民的法治文化修養。 (四)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要以推進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等「六進」活動為主線,採取開展「18」法律廣場活動、開辦市民法律學堂、法治講堂等多種形式,提高法制宣傳教育的文化內涵,廣泛調動市民參與的積極性。各區縣要借鑒鼓樓區「法律學堂」的做法,結合本區域的實際,力爭「五五」普法考核驗收之前,在社區和農村全部開辦「法律學堂」。要深入開展「法律人在行動」活動,指導、組織司法機關、行政執法機關和駐寧高校法學院系師生等「法律人」結合自身特點,參與法制宣傳和社會法治實踐,運用生動活潑的文化形式,促進法治文化在市民中的傳播。要進一步開展好「12.4」法制宣傳月活動,創新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探索法制宣傳與城市文化有機結合的新途徑,不斷提高推動法治文化建設的成效。 三、完善機制,著力提高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實效 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戰略,培育法治文化,對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緊緊圍繞發展經濟、服務廣大群眾的根本要求,進一步深入開展農村法制宣傳教育,推進法治文化建設,著力創新,扎實工作,努力提高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實效。 (一)加強領導,合力形成。各區縣要把推進法治文化建設作為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加大對法治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認真組織落實《推進南京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宣傳教育行動計劃》,把法治文化建設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以領導者的高度重視、積極倡導和親自實踐推動法治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 (二)充分發揮典型的示範作用,以典型經驗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各級法制宣傳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要結合本地區實際,選擇不同類型的基層部門、單位,開展法治文化建設試點工作。要在本區域內不斷挖掘、培養、樹立體現時代精神的「法律人」的先進典型,用榜樣的力量不斷昭示法治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巨大動力。 (三)加大督促檢查力度,把法治文化建設工作落到實處。要進一步研究法治文化建設與「五五」普法之間的關系、規律和特點,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積極探索深入開展「五五」普法和法治文化建設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定期對法治文化建設工作情況組織專項檢查。明年,我們將結合「五五」普法中期考核驗收,組織對各區縣、各部門、各單位開展法治文化建設情況進行重點檢查。

⑻ 大學生為什麼要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摘要:必備的法律素養,已成為現代市民特別是青年大學生立足社會的基本要件。然而,實踐中源源不斷的各類大學生犯罪現象,頻頻向我們告示:一年一度的「法制教育」課並未讓學生們真正懂法,傳統的法制教育模式走到了非改不可的盡頭。鑒於此,本文擬將從教育學和法社會學視角對我國高校法制教育的合理性改革予以多維度探索。關鍵詞:大學生 法律素養 法制教育 改革一從社會學角度講,我國正在融入法治社會。對置身於未來社會的任何一個人,是無法擺脫法律而生存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場主體都得遵循統一的規則或制度,在這種高度規則化的社會里,「法制手段」將越來越廣泛地運用於我們的現實社會關系中。這意味著,從個體人的日常生活行為到豐功偉業之創造,均離不開一定的法律知識或法律技能。當我們以審思發展和關切生活的態度來判斷實踐視域時,自然會發現,必備的法律素養,已成為現代市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們立足社會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何為法律素養,簡言之,是指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質。一個人的法律素養如何,是通過其掌握、運用法律知識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識表現出來的。法律知識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制定法中關於規則的知識,即所謂的法律條文體系;二是法律學問中關於原理的知識,即所謂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論。一般意義上的學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條文,同時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適用的法律原理。而法律意識,它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於法律現象的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 [1] 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識能驅動公民積極守法。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識,才能使守法由國家力量的外在強制轉化為公民對法律的權威以及法律所內含的價值要素的認同,從而就會嚴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權利和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就會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權利和自由;就會積極尋求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和爭議,自覺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就會主動抵制破壞法律和秩序的行為。另外,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識能驅動公民理性守法,實現法治目標。理性守法來自以法律理念為基礎的理性法律情感和理性法律認知。法律意識,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觀念、法律理論、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構建,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識的最高層次,也是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核心。所謂法律信仰,就是人們對法律的無限信服與崇拜,並以之為行為的最高准則。「一個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生成相當重要,它是一個國家法治化的關鍵性要素。正因為如此,伯爾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才會廣為流傳,成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們確信的一條真理性原則。[2]」法律信仰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認同和依歸,其實質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統治。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法律作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守法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現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靈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體不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內化為道義上的一種責任和義務,變被迫守法為自願守法,由強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綜觀人類社會發展史,越是民主化和秩序化的社會,該社會場景下的市民對法律的崇尚和需求就越強。這些市民之所以追求法律(規則)至上,首先是他們習慣於信賴法律規則;更重要的是他們有條件通過法律規則來保障自身權利實現的最大化和對政府權力控制的具體化。這是因為「法律規則是一種普遍、穩定、明確的社會規范,是一種公共權威,而非人格權威、特權威嚴及親情,在調整社會向高層次發展中,能自動地排除或抵制偶然性、任意性及特權的侵害,使社會在嚴密的規范化、制度化的良性運動中,形成一種高度穩定有序的秩序和狀態;其次,法律規則對人們的生活安排方面,它要求個人之間、個人與政府及組織之間有一種默契,一種自我調節的機制,這種『默契』和『調節機制』經法律的確定性配置後,能促成人類生活的高度和諧,予以人的自由與尊嚴最大化保障,讓人有絕對的權力,不依賴於階級或國家,設計的是一幅自由自在的充滿人性關懷的生活模型。」[3]因此,要提升一個國家公民整體的法律素養,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傳授給公民法律知識和培育其法律意識乃至法律信仰;二是大力推進社會的民主化和法治化進程。二勿容置疑,作為造化育人的高等學府,主導性培育和快速提升青年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其參與社會現代化進程和塑造「現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職責。然而,近年來一升再升的大學生犯罪數據,頻頻向我們告示:校園並不平靜,大學生們的法律素養還十分貧瘠。廣州市司法局的吳雲南等同志對廣東全省49所普通高校進行了調查,結果念人震撼,1981—1998年,這49所普通高校曾有違法和犯罪的學生626人,約占同期在校學生總數的干分之二。浙江嘉興市秀洲區人事勞動保障局兩名公務員2003年4月3日下午在辦公室里遇刺。警方確認,犯罪嫌疑人周一超時年22歲,是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農學系應屆畢業生。原來,他在該區公開招考公務員中,已通過筆試、面試,但健康檢查不合格,未被錄用。因情緒悲觀,產生報復念頭,遂遷怒於人事部門的招考人員,最終導致行凶殺人。2003年3月28日,在南京市浦口區檢察院掛牌成立了全國首家大學生犯罪預防中心,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南京10所高校成為首批中心成員。之所以要建立這個「大學生犯罪預防中心」,是因為該院通過調查分析發現,2001年該區在校大學生的犯罪率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並且還得出結論,大學生犯罪大多是因為不懂法。[4]面對這些觸目驚心的大學生犯罪數據,能夠予之以較為恰當的解釋是:現行的學校「法制教育」課,根本沒有讓學生真正懂法。正如「硫酸傷熊」案當事人劉海洋(清華大學學生)所言:「我們上大一就學了《法律基礎》課,學了民法和刑法等,但我只知道獵殺野生動物違法,但用試劑燒傷動物園里的動物是不是違法就不清楚了……」[5]從這段心語中,也許會讓我們得到比「事件」本身更富有檢討意義的啟示,我國高校的法制教育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也正是基於諸類現實而重大問題的近憂和遠慮,筆者將進一步談談幾點近期形成的關於「法制教育」合理性改革的思想積淀。第一、法制教育的認識定位要變革。根據我國官方的有關文件精神及實踐做法,學校的「法制教育」從屬於「德育教育」,並沒有自身獨立的地位。「法制教育」次第於「道德教育」的認識及定位是不大合理的,把法制教育視同為道德教育,事實上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來開展法制教育課,不僅難以達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還將至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沒。正是受這種不合理認識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大大小小的高等學府里,很難看到獨立的法律教研室,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德育教研室,其結果是法制教育工作很難得到切切實實的開展。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均系屬於社會價值教育范疇,它們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從聯繫上講,兩者的目的同一的,都是為了培養適宜社會需求的「合格公民」;從區別上講,道德教育重在凈化人的內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規范人的外在行為。我們說提升人的品質,應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麵塑造,益於採用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但不存在法制教育從屬於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從屬於法制教育的問題。所以,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發揮,需要建構一個屬於法制教育本身的體系完整且地位獨立的法制教育安排。第二、法制教育的師資隊伍要優化。法制教育是一項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教育,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規范的內容和相對穩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須有受過正規培訓、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法律教師隊伍。現行的所謂「法律教師」,不少為「半路出家」,甚至是從未接受過法律專業教育的政工幹部,此番情景下「出爐」的「弟子」會有多少法律素養也就可想而知了。高等學校的法律教師不僅要深諳學校教育規律和青年學生成長規律,而且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質。不同的學校應根據自身條件,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當水平的精乾的專職教師為主體,同時聘請部分長期從事司法實務或法學教育工作的兼職教師為補充,整合組建地道、高質的法制教育師資隊伍。第三、法制教育的內容設置要調整。高等學校的「法制教育」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信仰)和法律知識(法律技能),主要應包括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教育。通過法學理論教育,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在思想上樹立起法律權威;要通過講解和介紹憲法,使學生了解憲法是民主制度的產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樹立國家主人翁意識;結合不同專業,有選擇地向學生介紹一些部門法,培養學生守法、護法、用法的知識技能和自覺意識。目前,不同類別的所有高校,強行劃一地以開設一門《法律基礎》來應付「法制教育」,由於課時少,內容龐雜繁多,教授者,猶如蜻蜓點水,匆忙趕進度,只能是簡單地進行一系列知識羅列和堆積;學習者,往往疲於應付,死記硬背,應付過關考試,師生都苦不堪言。這顯然有悖於「法制教育」的真實目的。法制教育的內容選擇上,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在不同類別的學校開設不同層次的法制教育課。根據學生所在的學校類別、所學的專業及各校的側重點需要,除進行憲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還開設一些與各校專業(行業)相關、與各類學生受體相通的法律課程,使「法制教育」貼近大學生的生活,融入大學生的內在性需要。第四、法制教育的實施方式要要改進。高校法制教育,首先要遵循法制教育的特有規律。法制教育是「認同」規范、「接受」規范和「消化」規范的教育,是培養自覺、自願的守法精神和塑造體現民主、正義、效率、公平等現代法治理念的教育,依靠傳統的枯燥無味的「課堂說教」事實上很難奏效,較適宜的是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為什麼要遵守及如何遵守這些規范。法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沒有經過法律實踐是無法真正學好法律的,適當沿用英美法系國家的「實踐性法律教育模式」也無不可。比如: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成為課程的主體,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得出最佳的答案,老師不斷提出問題,引出各種可能性,引導學生發現有關的法律規范、事實材料、及其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思索,這樣學生掌握的知識就會更為牢靠、更加深入;又比如運用角色扮演、模擬案件等多樣化安排,對真實或模擬的案例進行課堂分析和討論,讓更多的同學通過觀察、評論、角色轉換和辯論等方式,從中學到有用的知識,其優點是能讓更多的同學參與案件的分析,容易從群策群力的多種方案中,鑒別、篩選、產生最佳方案,這種方法不僅能夠使課堂的案例分析深入、實用,而且使學生之間的關系以及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老師不再是單純教育者和大案提供者,而是平等的案件參與者和學生的幫助人;再如打破課上與課下的界限,書本與現實的分割,開辟第二課堂教學,經常性參觀監獄,旁聽有關刑事、民事、經濟、行政案件的審判活動,讓學生在面對面的親臨感受和事實分析中自覺獲得價值判斷,以此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形成待人的態度和處理有關問題的方法……,等等。另外,法律意識的自覺養成和法律技能的嫻熟掌握,不是通過學一門《法律基礎》課所能及的,也不是憑給某年級的某部分人上某門課程能做到的,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應貫穿於整個學習期間,不能斷線,並且在不同年級要有不同的任務和重點。當然,這要遵循一般的學校教育規律,不可能大學幾年都開法律課,而要充分利用校園這一特定的文化傳遞空間,發揮各有關專業課程在進行法制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受到比較系統的法制教育。事實上,專業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有機結合,更有利於學生「內在性」地消化與專業知識密切關聯的、在學生的學習及今後的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識,進而增加學生學法的實效性。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