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農田殘膜污染治理

農田殘膜污染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3-13 13:20:10

① 農田土壤農膜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農田土壤農膜污染的危害有:
(1)農膜會破壞耕作層的土壤結構,使土壤空隙減少,降低土壤的通氣性和透水性 。
(2)使微生物和土壤動物的活力受到限制,不利於水分和營養物質在土壤中的傳輸,影響農作物對水分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阻礙了農作物種子發芽、出苗和根系生長,最終導致農作物減產。

由於農膜是難分解的農業塑料製品,農田殘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時回收,將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生產上多應用0.012mm以下的超薄地膜,這樣的地膜成本低、易破碎、難回收。隨著地膜栽培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的殘膜量不斷增加,阻礙土壤毛管水和自然水的滲透,影響土壤的吸濕性,對水分運動產生阻礙,從而破壞土壤結構,降低肥力水平,阻礙作物生長發育,甚至引起地下水難於下滲和土壤次生鹽鹼化,最終導致大幅度減產。

② 白色污染怎樣停止 想根治農田殘留地膜

第二,農民在使用農膜過程中農村廢舊地膜是典型的白色污染,使廢舊農膜也得到回收利用,更重要的是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雖然國家標准生產的地膜是可以在一定時間內降解,但造成的環境污染也是不可小覷的。
第一。以上意見非常不成熟,國家應當建立廢舊農膜的強制使用回收制度,按照愛護環境,愛護生態,科學合理的使用,使現代科學帶給我們的方便效率充分發揮,及時回收清理廢舊農膜,可持續的發展觀

③ 清潔農田殘膜怎麼申請

去國家專利網申請專利,有專門幫申請專利的公司。取得專利,找農技單位推廣。

④ 農用地膜殘留造成的耕地環境污染不屬於農業面源污染。

地膜「薄如蟬翼」成污染禍首
農業專家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全膜覆蓋的糧食增產效果十分明顯,因而農民難以割捨。雖說並非所有地膜都會造成污染,「只要能回收不殘留,就不會對土壤造成污染。」甘肅省農科院研究員楊虎德說。但是,伴隨著地膜種植面積的急劇擴大,殘留的地膜也越來越多。楊虎德說,這些地膜主要是超薄地膜。
記者在多省調研時發現,只要是鋪膜的農田,就有地膜殘留。甘肅省農業生態保護站的數據顯示,甘肅每畝殘留量最多達14公斤多,殘留量最少的每畝也有5公斤多。
中國農業科學院曾經在對河北邯鄲地區的調查表明,棉田地膜殘留率一般在10%至20%之間。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國種植業中,地膜殘留量達到12萬噸。
在黑龍江部分地區主推玉米覆膜技術,超薄地膜覆蓋范圍也隨之增加,牡丹江市西安區溫春鎮,蔬菜大棚內的每根壟都用超薄地膜覆蓋,加大了超薄地膜污染程度。甘肅目前每年各種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已超過10萬噸。據甘肅省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2007年甘肅耕地地膜累積殘留量已經達到6萬多噸。
監測發現,在我國一些地方,農民為了減少成本,往往使用0 .006毫米的超薄膜,甚至還有0.005毫米的地膜。《經濟參考報》記者在甘肅、黑龍江、寧夏、陝西等地采訪時看到,這種現象比較多見。
據了解,我國1992年制訂的國家標准規定,聚乙烯地膜的厚度不應低於0.008毫米。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嚴昌榮說,這個標准只有日本地膜標准厚度的57%,即使如此,不少企業生產的地膜厚度還達不到要求。
張玉輝說,越薄的地膜強度越低,抗拉能力越差,容易老化,更易殘留土壤中,破碎後碎塊更小,難以撿拾,相應產生的地膜殘留量就越大,成為白色污染禍首。
應嚴禁超薄地膜進入農資市場
既然我國糧食生產已經無法離開地膜,一些農業專家認為,為減輕地膜對農業面源的污染,目前只能完善政策,加大力度做好殘膜的回收利用工作。
一是提高現行地膜國家標准,嚴格禁止厚度小於0.008毫米的超薄地膜進入農資市場。我國現行的國家標准要求地膜厚度在0.008毫米以上。甘肅省農科院研究員車宗賢說,國外地膜的厚度一般為0.012至0.015毫米,其抗拉強度比0.008毫米的地膜增加50%至94%,極有利於殘膜回收。所以我國也應該考慮提高地膜國家標准。
二是改進地膜使用方法,提高地膜的重復使用率,降低地膜殘留。同時改進和推廣地膜回收機械。《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調研中注意到,多數地方殘膜回收全靠手工作業,要麼手撿,要麼手耙,效率低下。農技人員建議,應研發一種更高效、更先進的殘膜回收機械,提高機械撿拾地膜的效率。
三是建立補償措施,扶持地膜回收、加工、利用企業。同時,鼓勵開發無污染可降解的新型可替代產品。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美國進口普衛欣天 貓

⑤ 田地里的薄膜怎麼清理最妥當,最快

解決地膜殘留問題有兩個途經:一是採用國標厚度地膜,不易破碎,便於撿拾回收;二是使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
許多發達國家一直在使用地膜,農業白色污染卻較少,因為國際農用地膜厚度推薦標准為0.012mm以上。歐美等國家生產的地膜厚度一般要求為0.02mm,日本為0.015mm,並且使用後實行強制回收,因此,農田的殘膜污染風險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在中國,許多地膜生產企業為減少生產成本,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和迎合農民的心理和需求,生產銷售的地膜厚度大多為0.005-0.006mm脫標產品,甚至更薄,導致地膜強度低,易老化破碎,回收十分困難。
降解地膜,讓地膜消失在地里
地膜越薄,成本越低,而且不用人工「摳洞」,幼苗可以自己「拱破」地膜長出來。對於農民來說,選擇最廉價、最實用的地膜,不應當受到任何責怪。推廣降解地膜是解決地膜殘留的一個新趨勢,在作物生長期充分發揮地膜覆蓋效應,在作物收獲期地膜完全自行分解,可謂是兩全其美。
降解地膜與傳統的聚乙烯地膜相比,其主要優點是在地膜失去增溫保墒等功能後,在各種因素作用下經過一定的時間自動降解為對環境無污染的小分子物質,從而可以防止殘膜對農田環境的污染。
生物可降解地膜由木薯澱粉等材料製成,具有與普通地膜相似的保溫和保水效果,同時能夠完全自然降解,因此,生物可降解地膜的應用是解決地膜殘留環境問題的主要手段。
生物降解地膜是在自然環境中通過微生物的作用而引起降解的一類塑料薄膜。根據主要原料可分為天然生物質為原料的降解地膜和石油基為原料的降解地膜。
天然生物質如澱粉、纖維素、甲殼素等,通過對這些原料進行改性、再合成形成生物降解地膜的生產原料。
澱粉作為主要原料的地膜按照降解機理和破壞形式又可分為澱粉添加型不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和以澱粉為主要原料的完全生物降解地膜。添加型生物降解地膜是用PE塑料中添加具有生物降解特性的天然或合成聚合物等混合製成的原料,再添加相容劑、抗氧化劑和加工助劑等吹制而成,不屬於完全生物降解的地膜。以澱粉為原料生產的完全生物降解地膜主要是通過發酵生產乳酸,乳酸經過再合成形成聚乳酸,以聚乳酸為主要原料生產的地膜。
另一類重要的天然生物質是纖維,通過對纖維素醚化、酯化以及氧化成酸、醛和酮後可製成地膜,屬於完全生物降解的地膜。
以石油基生產生物降解地膜的主要成分是一些高分子物質。這些高分子物質在自然界中能夠快速分解和被微生物利用,最終降解產物為二氧化碳和水。
●澱粉基降解地膜
生物降解地膜研發初期,澱粉添加型生物降解地膜一直是研發的重點,從最初用6%-20%澱粉和聚合物烯烴共混制備地膜逐漸發展到由50%澱粉和親水性聚合物共混制備地膜;目前是將澱粉進行改性,生產出能夠被生物降解的塑料,然後生產地膜。該種地膜具有工藝簡單、成本低等優點。國內研發單位大部分生產添加型澱粉塑料,其產品中澱粉含量為10%-30%。
●完全生物降解地膜
目前開發的用於生物降解地膜生產的材料主要由澱粉進行發酵成乳酸,再聚合成完全生物降解的半晶質聚合物,可在水和土壤中完全降解的聚乳酸。
●纖維素類生物降解地膜
以天然纖維絲為原料生產生物降解地膜一直是研究的熱點,這類地膜雖然在增溫保墒等功能方面不如普通PE地膜,但具有很好的透水透氣性能。國內多家單位開展了草纖維地膜、紙基地膜的研究和應用,這類地膜被大規模應用在水稻育秧和南方蔬菜種植方面。
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掀起農膜綠色革命
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並從根本上解決廢棄農膜回收問題,杜絕農田白色污染,長遠看來,全生物降解地膜更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隨著國家土壤治理政策的落地執行,全生物降解地膜終將逐步取代傳統地膜,掀起一場盛大的「綠色革命」。
2010年以來,國外生物降解地膜材料研發生產大企業開始與中國有關科研和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合作,進行生物降解地膜的試驗和示範工作,重點在西北的新疆、甘肅和內蒙古地區,西南的雲南以及華北的北京、河北等,應用作物有棉花、玉米、煙草、馬鈴薯和蔬菜等。
2015年,國家有關部門設立了專項資金進行全國生物降解地膜試驗評價,選擇了20多家公司的不同生物降解地膜,在東北、華北、西北和西南四大區域的11個省(區)23個縣(市)的7種農作物上開展了試驗。目的是明確不同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特性和區域差異,不同降解地膜增溫保墒和防除雜草的功效及對作物產量的影響,促進與區域和作物特點相適宜的降解地膜的研發與應用,為國家有關決策部門制定地膜應用及污染防治提供依據。
由於全生物降解地膜價格高於聚乙烯地膜,許多人認為這是制約其規模化推廣的最大障礙。實際上,加上回收殘膜與再生利用成本,全生物降解地膜其實比聚乙烯地膜更為劃算。
國內有關企業在生物降解樹脂材料生產線完成的基礎上,開始進行降解地膜的研發和應用,並不斷改進和完善產品配方,使得產品應用性能、經濟性能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⑥ 農田土壤污染治理修復技術有哪些

農田土壤污染修復主要基於原位修復技術,可分為生物修復、物理修復和化學修復三種類型。
生物修復技術主要利用土壤特定微生物、植物根系分泌物、菌根和超積累植物降解、吸收、轉化或固定土壤污染物。一般來說,可分為植物修復技術、自然衰減技術,有時也可分為動物修復技術。

物理修復技術主要有換土法、熱處理法。換土法是將污染土壤深深地倒在土壤的底部,或者在污染土壤上復蓋干凈的土壤(客土法),或者挖掘污染土壤(換土法),將污染土壤和生態系統隔離的熱處理是通過加熱將有機物和揮發性重金屬例如水銀、砷等從土壤中解吸
化學修復技術是在土壤中添加化學物質,通過吸附、氧化還原、拮抗、沉澱等作用與土壤中的污染物質反應,固定、解毒、分離提取污染物質的方法。

⑦ 地膜的防治與危害

一、殘留農膜對環境的危害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是對土壤環境的危害。土壤滲透是由於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層移動的現象。由於土壤中殘膜碎片改變或切斷土壤孔隙連續性,致使重力水移動時產生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動較為緩慢,從而使水分滲透量因農膜殘留量增加而減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導致地下水難下滲,引起土壤次生鹽鹼化等嚴重後果。另外,殘農 膜影響土壤物理性狀,抑製作物生長發育。農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條件下,這些高聚物難以分解,若長期滯留地里,會影響土壤的透氣性,阻礙土壤水肥的運移,影響土壤微生物活動和正常土壤結構形成,最終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影響農作物根系的生長發育,導致作物減產。
2是對農作物的危害。由於殘膜影響和破壞了土壤理化性狀,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長發育困難。凡具有殘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響正常吸收水分和養分;作物株間施肥時,有大塊殘膜隔離則隔肥,影響肥效,致使產量下降。據兵團環境部門測定種子播在殘膜上,爛種率達6.92,爛芽率5.17,棉苗側根比正常減少4.8~7.6條,2~3片真葉期棉苗死亡1.19,子葉期棉苗死亡3.08,現蕾期推遲3~5天。株高降低6.7cm~12.9cm,有關調查資料表明,殘膜對玉米產量影響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每公頃有187.5Kg殘膜的土地,生產9420kg玉米,比無殘膜的對照田減產玉米909kg。減產率8.8。
3是對農村環境景觀的影響。由於回收殘膜的局限性,加上處理回收殘膜不徹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殘膜棄於田邊、地頭,大風刮過後,殘膜被吹至家前屋後、田間、樹梢、影響農村環境景觀,造成「視覺污染」。
4是對牲畜的危害。地面露頭的殘膜與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誤吃殘膜後,阻隔食道影響消化,甚至死亡。
總之,從地膜污染對環境和作物產量產生的危害可以看出,地膜栽培農田中殘留地膜量,大都接近或達到了能使作物減產的臨界值。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經是一項十分緊迫而又有重要意義的工作。
二、防治農膜污染的幾點建議
要防治地膜污染應遵循「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替代產品為補充措施」的原則,積極防治殘膜污染,主要通過清理和回收利用來減少污染,並依靠有利於回收利用的經濟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
1是加強宣傳教育。防治地膜污染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行業 和廣大農民群眾的共同努力、支持和參與。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各級領導和農民群眾對地膜污染危害的長遠性、嚴重性,恢復困難性的認識,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覺性。
2是加快制定有關回收殘膜的經濟政策。要制定一些優惠政策以鼓勵回收、加工、利用廢舊地膜的企業的發展,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為了不增加政府負擔,同時體現「誰 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應要求地膜銷售部門和地膜消費者自 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業或個人要交納回收處理費,用於對回收利用者的補償。
3是建議制定殘膜殘留量標准。要制定必要的農田殘膜留量標准和殘膜留量超標准收費標准,使農田地膜污染早日納入法制管理軌道。
4是大力推廣適期揭膜技術。所謂適期揭膜技術是指把作物收獲後揭膜改變為收獲前揭膜,篩選作物的最佳揭膜期。具體的揭膜時間最好選定為雨後初晴或早晨土壤濕潤時揭膜。地膜棉花應在頭水前揭膜。
適期揭膜有以下幾個優點: 第一,適期揭膜技術可縮短覆膜時間60~90天,所以地膜仍保持較好的韌性,容易回收,一般回收率達到95以上。基本上消除農田土壤的殘膜污染,保護農田生態環境。 第二,適期揭膜技術,由於提早揭膜能夠降低田間濕度,有利於抑製作物的病害,可減輕玉米紋枯病。 第三,適期揭膜技術有利於作物根系發育和增強土壤的透氣性。 第四,適期揭膜一般是在作物的生殖生長期前或生殖生長期間進行,這時作物需要大量的水分,此時揭膜有利於根系對水分的直接接收,有利於作物的生長。 第五,適期揭膜有利於作物後期田間管理,便於中耕除草,便於中後期作物追肥和雍蔸培土防倒伏。
總之適期揭膜技術不但能提高地膜回收率,節省回收地膜用 工,而且還能使作物增產。因此要大力推廣適期揭膜技術,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5是採取人工和機械回收相結合的措施,加大殘留地膜回收力度。除頭水前揭膜措施外,還可組織人力和勞力通過手工或耙子回收殘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種前及收獲後可採用地膜回收機回收也能得到較好的效果。如遼寧省農機化研究所研製的ISQ-20型地膜消除機,新疆麥蓋提縣研製出的環形滾動釘齒式殘膜清除機,推廣使用效果很好。
6是增加地膜韌性,以利殘膜回收。目前,農村普遍使用的農用地膜都為超薄膜,厚度為0.007cm易破碎,難回收。而國外及內地一些省市使用的地膜都較厚,兄弟省區使用的地膜厚度為0.015cm,它不易破碎,因而易回收。建議增加地膜厚度以增強地膜韌性利於殘膜回收。
7是研究開發新材料,尋找農膜替代品。實踐證明,研製出易降解,無污染的新材料才能根除地膜污染。目前使用的地膜都為聚乙烯農膜,化學性質穩定,不易分解和降解,因而造成土壤環境的污染。故應鼓勵開發無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地膜,替代聚乙烯農膜。目前,生物農膜強度不夠或成本較高而難以推廣,應進一步改進和優化生物農膜的性能,逐步降低成本,以利推廣和應用。
8是優化耕作制度。進一步加強倒茬輪作制度,通過糧棉、菜棉輪作倒茬減少地膜單位面積平均覆蓋率,進而減輕殘膜 污染危害。 採用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可以達到增溫保墒而增產豐收的目的。同時,留在土壤中的殘膜也使耕地受到污染。長此下去,土壤物理性質變壞,肥力水平下降,作物根系生長困難,苗禾發育遲緩,造成減產。更為嚴重的是由於殘膜長期堆積有可能完全破壞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使大片良田變為荒蕪的寸草不生的荒漠土地。所以,治理地膜污染,保護農田生態環境是地膜種植持續發展的關鍵。當前在可降解,無污染的地膜還沒有大面積推廣應用的情況下,適期揭膜技術是防治殘膜污染的有效措施。此技術提高回收率,防治地膜污染,保護耕地地力,因此,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各級領導和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大力推廣適期揭膜等地膜污染防治技術,減少殘膜留量,確保農業持續豐收。

⑧ 如何有效防止廢舊地膜的污染

廢舊的地膜應該怎樣處理才能有效的防止污染呢? 大家一塊分析一下:
殘膜的回收治理需要注重三個環節。一是地膜生產廠家應生產可降解塑料地膜,同時生產質量可靠、耐老化、厚度高於0.01毫米的地膜,使地膜覆蓋給農業生產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在地膜使用量增大的同時促進地膜生產企業的發展;二是推廣適期揭膜技術和膜側栽培技術,進行殘膜回收,減少污染,保證地膜覆蓋的持續發展;三是做好殘膜的再生利用,給殘膜回收帶來直接經濟效益。殘膜回收技術的發展及回收率的提高,反過來又可促進地膜生產。這三個環節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忽視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會破壞整個系統的平衡,帶來嚴重的後果。
1:研究開發新材料,尋找農膜替代品實踐證明,研製出易降解、無污染的新材料才能根除地膜污染。目前使用的地膜都為聚乙烯農膜,化學性質穩定,不易分解和降解,因而形成土壤環境的污染。故應鼓勵開發無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地膜,替代聚乙烯農膜。目前,生物農膜強度不夠或成本較高而難以推廣,應進一步改進和優化生物農膜的性能,逐步降低成本,以利於推廣應用。
2:採取人工和機械回收相結合的措施可組織人力和勞力通過手工或耙子回收殘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種前及收獲後採用地膜回收機回收也能得到較好的效果。
3:加快制定有關殘膜回收的經濟政策要制定一些優惠政策以鼓勵回收、加工、利用廢舊農膜的企業,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體現「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要求地膜銷售部門和地膜消費者自行回收利用。
4:大力推廣適期揭膜技術所謂適期揭膜技術是指把作物收獲後揭膜改變為收獲前揭膜,篩選出各種作物的揭膜期。具體的揭膜時間是選定為雨後初晴或早晨土壤濕潤時揭膜。

5:優化耕作制度進一步加強倒茬輪作制度,通過糧、菜、葯輪作倒茬減少地膜單位面積的平均覆蓋率,進而減輕殘膜的污染危害。
6:加強宣傳引導 防治廢舊農膜污染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行業和廣大農民群眾的共同努力、支持和參與。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各級領導和農民群眾對地膜污染危害的長遠性、嚴重性的認識,提高回收廢舊農膜的自覺性。目前大多數農民已經認識到殘留農膜的危害,開始主動清理收集,但處理的方式方法比較簡單,除了焚燒和填埋外,很少集中回收再利用。由於缺乏長效機制,加之地膜使用量大、污染面廣,仍有大量的地膜殘留在土地中,直接威脅著農業的持續發展。

⑨ 防止農業面源污染的方法

1科學施肥。採用測土配方施肥,嚴格按照專業人員提供的配方,根據天氣、土地、農作物情況等決定施肥方法和數量,並結合化肥深施、有機肥及無機肥配施等技術施肥,可以提高肥效、增加產量、改良土壤。
2規范農葯使用。建立安全用葯制度,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葯,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嚴格按照說明書要求使用農葯;在清晨或傍晚噴葯為宜,避免強風噴灑;噴葯後,不要在噴霧器內存放農葯,噴霧器應及時清洗干凈;用完的農葯玻璃瓶應該打碎,金屬罐桶應該壓扁,掩埋在1米深的土中,清洗所用的抹布應該掩埋或焚燒,防止二次污染。
3綜合防治病蟲害。主要包括:利用耕作、栽培、育種等農業措施防治農作物病蟲害;利用生物技術和基因技術防治農業有害生物;應用光、電、微波、超聲波、輻射等物理措施控制病蟲害。
4廢棄物循環利用。採取標准化養殖、清潔養殖,發展循環農業,使秸稈、畜禽糞便等各種廢棄物能夠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實現秸稈綜合利用;將農田薄膜回收處置;使用新型可降解農膜材料。

⑩ 農田土壤污染治理修復技術有哪些

一、植物修復技術
從20 世紀80 年代問世以來,利用植物資源與凈化功能的植物修復技術迅速發展[4,5]。植物修復技術包括利用植物超積累或積累性功能的植物吸取修復[6,7,8] 、利用植物根系控制污染擴散和恢復生態功能的植物穩定修復[9] 、利用植物代謝功能的植物降解修復[10] 、利用植物轉化功能的植物揮發修復[4 ] 、利用植物根系吸附的植物過濾修復[4] 等技術;可被植物修復的污染物有重金屬、農葯、石油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炸葯、放射性核素等。其中,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植物吸取修復技術在國內外都得到了廣泛研究,已經應用於砷、鎘、銅、鋅、鎳、鉛等重金屬以及與多環芳烴復合污染土壤的修復[6,7,11,12],並發展出包括絡合誘導強化修復[13] 、不同植物套作聯合修復、修復後植物處理處置的成套集成技術[1]。這種技術的應用關鍵在於篩選具有高產和高去污能力的植物,摸清植物對土壤條件和生態環境的適應性。近年來,中國在重金屬污染農田土壤的植物吸取修復技術應用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開始引領國際前沿研究方向。但是,雖然開展了利用苜蓿、黑麥草等植物修復多環芳烴、多氯聯苯和石油烴的研究工作[1],但是有機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技術的田間研究還很少,對炸葯、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研究則更少。
植物修復技術不僅應用於農田土壤中污染物的去除,而且同時應用於人工濕地建設、填埋場表層覆蓋與生態恢復、生物棲身地重建等。近年來,植物穩定修復技術被認為是一種更易接受、大范圍應用、並利於礦區邊際土壤生態恢復的植物技術,也被視為一種植物固碳技術和生物質能源生產技術;為尋找多污染物復合或混合污染土壤的凈化方案,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技術應用於發展植物雜交修復技術[14] ;利用植物的根圈阻隔作用和作物低積累作用[15],發展能降低農田土壤污染的食物鏈風險的植物修復技術正在研究。
二、微生物修復技術
微生物能以有機污染物為唯一碳源和能源或者與其他有機物質進行共代謝而降解有機污染物。利用微生物降解作用發展的微生物修復技術是農田土壤污染修復中常見的一種修復技術。這種生物修復技術已在農葯或石油污染土壤中得到應用。在中國,已構建了農葯高效降解菌篩選技術、微生物修復劑制備技術和農葯殘留微生物降解田間應用技術;也篩選了大量的石油烴降解菌,復配了多種微生物修復菌劑,研製了生物修復預制床和生物泥漿反應器,提出了生物修復模式[1]。近年來,開展了有機胂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如多氯聯苯和多環芳烴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工作。分離到能將PAHs 作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如假單胞菌屬、黃桿菌屬等,以及可以通過共代謝方式對4 環以上PAHs 加以降解的如白腐菌等[16]。建立了菌根真菌強化紫花苜蓿根際修復多環芳烴的技術和污染農田土壤的固氮植物2根瘤菌2菌根真菌聯合生物修復技術[17,18 ]。總體上,微生物修復研究工作主要體現在篩選和馴化特異性高效降解微生物菌株,提高功能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壽命和安全性,修復過程參數的優化和養分、溫度、濕度等關鍵因子的調控等方面。微生物固定化技術因能保障功能微生物在農田土壤條件下種群與數量的穩定性和顯著提高修復效率而受到青睞。通過添加菌劑和優化作用條件發展起來的場地污染土壤原位、異位微生物修復技術有:生物堆漚技術、生物預制床技術、生物通風技術和生物耕作技術等。運用連續式或非連續式生物反應器、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劑和優化環境條件等可提高微生物修復過程的可控性和高效性[19,20]。目前,正在發展微生物修復與其他現場修復工程的嫁接和移植技術,以及針對性強、高效快捷、成本低廉的微生物修復設備,以實現微生物修復技術的工程化應用。
污染土壤物理修復技術

物理修復是指通過各種物理過程將污染物(特別是有機污染物) 從土壤中去除或分離的技術。熱處理技術是應用於工業企業場地土壤有機污染的主要物理修復技術,包括熱脫附[21] 、微波加熱[22] 和蒸氣浸提[23] 等技術,已經應用於苯系物、多環芳烴、多氯聯苯和二英等污染土壤的修復。
一、熱脫附技術
熱脫附是用直接或間接的熱交換,加熱土壤中有機污染組分到足夠高的溫度,使其蒸發並與土壤介質相分離的過程。熱脫附技術具有污染物處理范圍寬、設備可移動、修復後土壤可再利用等優點,特別對PCBs這類含氯有機物,非氧化燃燒的處理方式可以顯著減少二惡英生成[21]。目前歐美國家已將土壤熱脫附技術工程化,廣泛應用於高污染的場地有機污染土壤的離位或原位修復,但是諸如相關設備價格昂貴、脫附時間過長、處理成本過高等問題尚未得到很好解決,限制了熱脫附技術在持久性有機污染土壤修復中的應用[24]。發展不同污染類型土壤的前處理和脫附廢氣處理等技術,優化工藝並研發相關的自動化成套設備正是共同努力的方向。
二、蒸氣浸提技術
土壤蒸氣浸提(簡稱SVE) 技術是去除土壤中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 的一種原位修復技術。它將新鮮空氣通過注射井注入污染區域,利用真空泵產生負壓,空氣流經污染區域時,解吸並夾帶土壤孔隙中的VOCs 經由抽取井流回地上;抽取出的氣體在地上經過活性炭吸附法以及生物處理法等凈化處理,可排放到大氣或重新注入地下循環使用。SVE具有成本低、可操作性強、可採用標准設備、處理有機物的范圍寬、不破壞土壤結構和不引起二次污染等優點。苯系物等輕組分石油烴類污染物的去除率可達90 %[25 ]。深入研究土壤多組分VOCs 的傳質機理,精確計算氣體流量和流速,解決氣提過程中的拖尾效應,降低尾氣凈化成本,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是優化土壤蒸氣浸提技術的需要。
化學/物化修復技術

相對於物理修復,污染土壤的化學修復技術發展較早,主要有土壤固化-穩定化技術、淋洗技術、氧化2還原技術、光催化降解技術和電動力學修復等。
一、固化-穩定化技術
固化-穩定化技術是將污染物在污染介質中固定,使其處於長期穩定狀態,是較普遍應用於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快速控制修復方法,對同時處理多種重金屬復合污染土壤具有明顯的優勢[26 ]。美國環保署將固化/穩定化技術稱為處理有害有毒廢物的最佳技術。[5] 中國一些冶煉企業場地重金屬污染土壤和鉻渣清理後的堆場污染土壤也採用了這種技術。國際上已有利用水泥固化-穩定化處理有機與無機污染土壤的報道[27 ]。
根據EPA的定義,固化和穩定化具有不同的含義。固定化技術是將污染物囊封入惰性基材中,或在污染物外面加上低滲透性材料,通過減少污染物暴露的淋濾面積達到限制污染物遷移的目的;穩定化是指從污染物的有效性出發,通過形態轉化,將污染物轉化為不易溶解、遷移能力或毒性更小的形式來實現無害化,以降低其對生態系統的危害風險。固化產物可以方便地進行運輸,而無需任何輔助容器;而穩定化不一定改變污染土壤的物理性狀。
固化技術具有工藝操作簡單、價格低廉、固化劑易得等優點,但常規固化技術也具有以下缺點,如固化反應後土壤體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固化體的長期穩定性較差等。而穩定化技術則可以克服這一問題,如近年來發展的化學葯劑穩定化技術,可以在實現廢物無害化的同時,達到廢物少增容或不增容,從而提高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系統的總體效率和經濟性;還可以通過改進螯合劑的結構和性能使其與廢物中的重金屬等成分之間的化學螯合作用得到強化,進而提高穩定化產物的長期穩定性,減少最終處置過程中穩定化產物對環境的影響。由此可見,穩定化技術有望成為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領域的主力。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