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對疆治理

對疆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3-11 18:37:53

1. 古代對邊疆的治理對今有何借鑒

具有百年復積累的中國邊制疆史研究,隨著我國邊疆和周邊熱點問題頻現,近年來開始不斷升溫。在學者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邊疆史研究突破了僅僅研究近代邊界問題的范圍,開始將中國古代疆域史等作為研究重點。同時,學者們將中國邊疆的歷史與現狀相結合,直面當代中國邊疆(當然離不開邊界線外側的周邊諸國)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將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有機結合,從而將構建中國邊疆學提上議事日程。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特別是古代治邊政策研究得到長足發展,取得了諸多共識。擇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古代治邊政策自秦漢到清朝逐步發展完善。在中國歷史上,秦漢時期就已經形成自己的治邊政策,經隋、唐、元、明等王朝的充實,到清朝時已經比較完善,可以說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治邊政策體系。清朝治邊政策可謂集中國封建王朝治邊政策之大成,是中國特殊國情的特定產物,具有歷史的繼承性、地域的廣闊性、內涵的多樣性、影響的深遠性四個特點。

2. 因地因人治理邊疆,對邊疆多元性的重視體現為哪些方面

歷史上,在中華帝國遼闊的疆域上,不僅各邊疆地區呈現出不同的區域特點,而且即使同一地理區域內,情況也千差萬別。因此,如何既堅持「大一統」原則又「因俗而治」,無疑是邊疆經營上無法迴避的現實課題,而歷代封建王朝正是依據傳統的「經權」思想,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其核心就是區別對待,因地而異,「從俗從宜」,採取務實、靈活和理性的態度,制定不同的邊疆經營措施。如唐朝雖在西域的廣大地區實行都護府、都督府、州制度,保留西域各部及中亞諸國原來統治者的政治地位,任命其原來的酋長或國王擔任都督、刺史等職,維持一種鬆散的政治聯系,但在今新疆的東部地區,包括伊、西、庭三州和隸屬沙州的羅布淖爾一帶,因其自然條件優越,居民以漢人為主且多從事農業,所以對其實行和中原內地完全相同的州、縣管理制度。清朝對多元的邊疆的經營更為成功。滿族以邊疆少數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後,依據自身曾作為邊疆民族的經驗,針對各邊疆地區具體情況,創造性地設置了相應的管理機構,制定了不同的管理措施,如在中央設有邊疆管理的最高機構理藩院,專門處理和管轄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區少數民族事務,建立起了組織嚴密、事權統一、符合大一統原則的行政體系。同時,滿清統治者又遵循「因俗而治」的原則,在邊疆地區對邊疆各民族實行多種形式的管理制度。其中,在東北地區,主要實行軍府制度,即由中央派將軍分駐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管理軍政與民政,實行軍府制下的旗、民分治。在蒙古族聚居的北部邊疆和西北部分地區,則實行盟旗制。在新疆地區,則根據維吾爾、漢、滿、回、哈薩克、蒙古、布魯特等多民族雜居,民族成分復雜、社會習俗各異的現實,對各民族聚居區實行相應制度,如對漢族聚居區行郡縣制,對維吾爾族聚居區實行伯克制,對游牧的哈薩克、布魯特、蒙古諸部及吐魯番、哈密、維吾爾人實行札薩克制。此外,在西藏地區,實行政教合一的行政管理制度;對西南的四川、青海、甘肅、貴州、雲南等地民族地區則實行土司制度。這些制度既與內地的郡縣制有較大的區別,也是對邊疆民族原有政治體制加以改造後的再利用。如盟旗制度就是在蒙古民族原有的鄂托克和愛馬克制度的基礎上,參照滿洲八旗制,在蒙古地區實行的政治制度。清政府還對自元代起中央政府在西南邊疆各民族聚居區實行的土司制進行了改革,形成了流土並治及分別流土等一套嚴格管理制度,削弱了土司的獨立性。凡此種種,都體現了清朝對多元的邊疆能夠因時因地而治,正是在此基礎上,到了18世紀中葉,多元化的邊疆格局最終走向統一,被置於清朝直接統治之下,於是完成了中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其發展過程的最後階段。

3. 據材料一二說明我國對邊疆地區的治理產生了什麼積極作用

我國國家實力的崛起,邊疆治理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邊疆治專理不僅在軍事、經濟屬、文化等方面承擔著拱衛國家核心區的功能,而且在國家治理中承擔著輻射周邊國家的功能。邊疆治理對國家治理的具體作用體現為:經濟層面上決定著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政治層面上影響國家主權和安全,社會層面上影響國家治理效能,文化層面上擔負中華文化認同建設的重任,生態層面上關系著美麗中國建設,外交層面上承擔著落實我國周邊外交戰略的具體任務。

4. 據材料一,二,說明我國對邊疆地區的治理產生了什麼積極作用

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主權;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發展。
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漢朝根據邊疆實際,因地制宜,設立管理邊疆的專門性機構,維護了邊疆地區的穩定,清朝左宗棠收復新疆,粉碎了俄英分裂祖國新疆的陰謀,為國家領土統一和邊疆開發做出了巨大貢獻。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我國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主權,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發展。

5. 各個朝代的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採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和親、設置管理部門、戰爭等措施。

舉例:

古代對新疆採取的措施:

1、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這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的開始。

西漢統一西域後,建立了西域都護府。公元前108年,西漢出兵攻破樓蘭、車師,打敗大宛後,在輪台、渠犁駐兵屯田,建立了「使者校尉」,管理屯田事宜。

這是西漢在西域設置的最早的行政機構。公元前68年,西漢派特郎鄭吉、校尉司馬憙到渠犁一帶屯田。公元前64年,任命鄭吉為「護鄯善以西使者」,主護南道。公元前60年,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統管南道和北道,都護府設在烏壘城(今輪台東北)。



2、唐朝時,唐太宗在天山以南,設立安西都護府;武則天在天山以北設立北庭都護府。

3、清朝時,乾隆帝平定了新疆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並設置伊犁將軍,管理整個新疆地區。

(5)對疆治理擴展閱讀:

古代邊疆多指四大地域:西北人煙稀少之地,東北極度苦寒之地,西南煙瘴遍布之地和東南荒島幾近無人之地。光聽名字就知道,這些地方有多荒涼。氣候惡劣,去那裡很容易水土不服。

還沒等累死,就先病死了。就算沒病死,周圍也有很多兇猛野獸神出鬼沒。而且邊疆地區很容易發生戰事,每天都要提心吊膽,稍不留神,自己就是炮灰。

6. 中國治疆方略有什麼內容

依法治疆、團結穩疆、長期建疆」,這十二個字,著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深刻而准確地抓住了新疆發展和治理的「根」和「魂」,是黨的治疆方略和理念的發展與升華,是做好新疆工作的總體戰略。必須始終保持「依法治疆、團結穩疆、長期建疆」的戰略定力,謀長遠之策,行固本之舉,方能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

7. 簡要概述清朝為加強對邊疆的治理和鞏固採取了哪些措施

一、設置台灣府 1、鄭氏政權的歸順 2、台灣府繁榮設置(1684年) 二、平叛和反分裂斗爭 1、平定三藩叛亂 2、平定準噶爾部叛亂 3、平定回部叛亂 4、土爾扈特部眾回歸祖國 三、加強對西藏的管轄 1、順治皇帝賜予五世達賴,「達賴喇嘛」封號。 2、康熙皇帝賜予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封號。 3、清朝開始設立駐藏大臣,作為中央政府的代表常駐西藏,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四、設置將軍、參贊在伊梨、吉林、黑龍江、盛京、烏里雅蘇台等地設立將軍,在西北各地設立參贊大臣等官職,兼管軍務和民政,大大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 五、通過會盟、聯姻、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少數民族首領等方式,加強與邊疆各族的聯系。4回答者: 弄花熏舞衣

8. 清代對邊疆的治理論文1500∼2000字

摘 要: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鞏固自身統治,其治理邊疆的政策廣泛吸取了歷代治理邊疆的經驗教訓,包含了極為豐富的內容。本文通過分析清代邊疆政策的主要內容及特點,總結出清代在治邊方面的得與失。

關鍵詞:清代;邊疆政策;內容;特點;得失
一、清代的邊疆政策
清朝對邊疆民族地區實行的統治政策有很多,包括對邊疆居民的統治、對邊疆地區的經濟建設與開發、防範外來入侵等措施。總結起來有如下幾項:
首先,設立理藩院為主管邊疆地區少數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並針對不同少數民族地區頒布律令,以加強民族地區的統治。清朝在1636年設立管理少數民族的中央機構蒙古衙門,1638年更名為理藩院。主要管理西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事務,這較之以前歷代封建王朝大大前進了一步。為加強邊疆民族地區的法制,還在各個不同地區頒布了適用當地的法律條文。
第二,根據不同邊疆地區的情況設置不同的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管轄,正所謂因俗而治。如東北和新疆地區,主要實行軍府制度;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區,實行盟旗制度。由於社會習俗各異,清政府還對不同地區分別採取郡縣制、盟旗制、伯克制來管理地方行政。如西藏地區,實行政教合一。西南地區,清初仍襲明朝,實行土司制度;到雍正年間,因清政府實行大規模改土歸流,土司制度也有所變化。
第三,籠絡、利用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加強邊疆統治。羈縻政策,這也是歷代中央封建王朝的傳統政策。清政府對其加以繼承,通過封爵、給俸、聯姻、朝覲制度等措施,極力拉攏、撫綏少數民族上層人物。
第四,利用藏傳佛教(喇嘛教)對蒙藏地區進行精神統治。藏傳佛教是蒙藏人民共同篤信的宗教,清統治者對喇嘛教領袖不斷賜封,在蒙藏地區黃教界,形成了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統,影響遍布蒙藏廣大地區。
第五,對邊疆的經濟進行建設與開發。隨著清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統一與行政建置的設立,為維持當地各族人民與駐防官兵的經濟生活需求,清政府在當地居民原有開發的基礎上,實行了一系列發展生產與經濟開發措施。如在蒙古族地區建立盟旗制度後,通過劃分旗界、固定牧場等措施,使畜牧業得到較快發展。在新疆地區,自平定準葛爾割據勢力後,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採取屯田實邊措施。西南地區實行招民開墾,使久荒之土,畝收數倍。邊疆地區農牧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礦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在新疆、雲南、貴州等地,盛產銅、錫、銀、鉛等礦,從康熙中葉到乾隆朝中葉,上述地區的礦業得到較大發展。商品經濟也日益活躍,清代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與繁榮,與清政府的開發措施有著密切聯系。
第六,加強邊防建設,為防禦外來侵略,保障邊陲局勢穩定。清政府在東北外蒙古和新疆地區等地,設置軍府、屯兵駐守的同時,設置了一系列軍事哨所,在東北、西北、蒙古等地還興修驛道,設置驛站,從而加強了內地與邊疆的聯系,推動了交通運輸的發展,而且在防禦外來侵略上具有重要意義。
二、清代邊疆政策的特點
首先,繼承歷史。清代的邊疆政策在繼承中又有創新。我們從歷史上的羈摩政策、和親政策中可以找到清代軍府制、盟旗制、滿蒙聯姻等政策措施產生、發展的歷史軌跡,我們還可發現康熙大帝一改歷代固守長城、消極北防政策的創造性雄才大略。
其次,治理范圍廣闊。清代前期,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經營,其有效管轄范圍除18行省(兼有台灣)外,還包括有奉天、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六盟、喀爾喀蒙古各部、唐努烏梁海、新疆和西藏,成為一個幅員廣闊、疆界明確的統一多民族大帝國。
最後,內涵多樣,這也是由廣泛的地域范圍所決定的。清代的邊疆政策包括了自成一格的海疆政策和陸疆政策。清代前期海疆政策中對沿海地區的治理和對台灣、海南的治理,又各不相同。陸疆政策則涉及從東北到西南的廣大地域,東北的軍府制與新疆的軍府制內容並不相同,而在西藏和西南地區,則又根據當地政治、歷史、民族的特點,分別實施駐藏大臣制和通過改土歸流來加強中央政府對西南諸省的統治。
三、清代邊疆政策的積極作用與消極左右
清代的邊疆政策根本上還是為了維護以滿族貴胄的根本利益為首的封建國家秩序。這一點明顯反映於作為清政府統治邊疆地區根本大法的理藩院則例中。從明清之際的社會狀況與歷史發展趨勢來看,清代的邊疆政策基本符合當時歷史發展要求,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首先,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統一。其次,增強了各族之間的聯系,加速了民族融合的過程。再次,加速了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最後,促進了少數民族宗教的發展和傳播。
由於清政權階級屬性的決定,其邊疆政策的消極作用也很突出。首先,清代邊疆政策具有鮮明的民族壓迫、階級壓迫性質。其次,清朝是以少數民族滿族統治全國的。為了防止漢族與邊疆少數民族聯合以反對其統治,因而在其邊疆統治中,往往採取封禁、隔離與分而治之的措施,如嚴禁蒙漢通婚等。再次,清政府利用喇嘛教,麻痹、削弱了蒙藏民族。最後,清代邊疆政策具有封閉保守性質,對近代中國落後局面的形成有一定影響,如海禁政策等。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