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創新社會治理意義

創新社會治理意義

發布時間: 2021-03-10 16:45:39

㈠ 加強創新社會管理有哪些重大現實意義

首先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不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且也是實現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保障。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時期,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思想觀念等都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這些變化給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活力的同時,也給社會管理帶來新挑戰、新問題,使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任務加重、難度增大。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使社會處於動態平衡、動態優化的健康運行狀態,使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諧相處。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能夠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有序的生活環境、穩定的社會環境,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條件。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歷史遺留問題與改革發展中的問題交織在一起,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增多。這些問題將長時期存在,有些問題還相當突出,甚至可能激化,從而影響社會穩定和發展。只有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管理體系,妥善處理各種社會問題,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形成有序良好的社會環境,才能更好地抓好用好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
其次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社會管理是對人的服務和管理,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不斷分享發展成果,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但由於社會階層分化、利益多元、分配製度不完善等等原因,人民內部各種具體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地表現出來。只有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減少和化解各種因利益沖突而引發的社會矛盾,才能真正增強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地發展,進而真正從根本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也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社會建設水平的高低、社會管理能力的強弱,是衡量和檢驗執政能力、執政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國家長治久安,離不開黨與人民群眾的團結。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要求黨和政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更好地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為人民群眾創造一個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工作與生活環境。我們黨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和現代化建設的組織者,只有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執政能力,全面提升社會管理的人性化、科學化、制度化水平,才能提高應對各種社會風險,化解社會問題和矛盾能力,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㈡ 為什麼要創新社會治理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對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具有重要意義。

㈢ 社會協商在創新社區治理中的重要意義有哪些

一、《關於加強城鄉社區協商的意見》中明確了社區協商在創新社區治理中的重要意義:

1、加強城鄉社區協商,有利於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和問題,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

2、有利於匯聚力量,推動各項政策落實;

3、有利於找到群眾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促進基層民主健康發展。

《意見》明確的協商主體既包括基層政府及其派出機關、村(居)組織、物業服務企業、第三方機構、基層群團組織等組織,也包括當地居民、非戶籍居民代表、相關專家學者、專業技術人員、老黨員、老幹部、群眾代表,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社會工作者等個體。

二、社區協商發揮的作用:

《意見》從議題、程序、效果三個層面對社區協商提出要求:

1、社區協商的議題需要廣泛徵集,社區協商的程序要嚴格規范,社區協商的效果要在規定期限內通過村(居)務公開欄、社區刊物、村(社區)網路論壇等渠道公開,接受群眾監督

2、對渠道、程序和公開度的強調,是實現有效協商的基本要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社區中的各類主體聯系和整合起來,構建基層民主的協商平台,激發基層社會治理的活力。

3、對各類歷史遺留問題得不到解決、導致群眾負面情緒積壓的現實,創新設立「周周會」的社區議事協商平台,為老百姓提供了一個暢所欲言、表達意見、排解情緒的渠道。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周周會」運作制度,每次「周周會」結束後,逐條梳理本周收到的訴求,當場明確責任部門、答復期限,提出辦理要求,確保每一條訴求都有明確的流轉方向,針對群眾訴求,跟蹤流轉,專題研討,答復辦理。

4、居委會推進的「三會一代理」制度,是對社區協商方式的一種探索。「三會」指的是決策聽證會、矛盾協調會、政務評議會。決策聽證會適用於涉及小區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項,由居委會召集各方利益代表,廣泛聽取意見。

矛盾協調會適用於涉及社區成員間的公益性、群眾性事務和各類重大糾紛,由居委會召集相關當事人進行協商解決;政務評議會是由居委會定期召集小區各方代表,對聽證會、協調會實施項目進行成效評估,對政府窗口單位、執法部門及服務行業、社會組織等履職情況進行綜合評定的會議。這項制度的推行,不僅解決了眾多社區治理問題,也鍛煉了社區各方民主參與的能力。

㈣ 怎樣理解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必要性

創新來社會治理體制,對於維護最源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具有重要意義。
簡單來說,就是因為現在社會存在的問題比較多,矛盾日益加劇,需要改變。

㈤ 如何充分認識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重大意義

一、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 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基本原理,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同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區別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組成部分,社會治理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創新社會治理體制中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積極投身社會治理。 二、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社會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方面進行了不懈探索,對社會建設內涵和要求的認識越來越明晰、把握越來越准確、運用越來越科學,在不斷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同時,經歷了從加強社會管理到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從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到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逐步深化過程。
三、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體現了黨領導下的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理念和主張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和開創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要求在創新社會治理體制中繼續堅持政府主導、注重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增強市場主體社會責任,充分體現了黨領導下的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理念和主張。

㈥ 創新社會治理的理念有哪些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是為了進一步調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
一是傳統治理主體單一化到多樣化。傳統的社會治理主體比較單一化,強調國家或政府從上至下的靜態的行政管理,亟需過渡到綜合運用法律、道德和社會信用體系為基礎的綜合治理方式。要堅持依法治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保護群眾的根本利益,積極化解社會矛盾;強化道德約束,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同時,我們還要加強社會誠信體制建設、信息化管理、輿論引導、心理疏導、人民調解、基層社會自治等多種方式進行有效的社會治理。
二是轉變政府職能,注重從源頭上治理。社會管理不等於「維穩」。「維穩」只是社會運行出現失序狀態之後的應急管理。創新社會治理強調常規性的、基礎性的服務和管理。這就需要政府要盡快轉變職能,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需要我們樹立「寓管理於服務之中,在管理中體現服務,在服務中實施管理」的理念。切實轉變政府的工作作風,徹底改變過去政府部門存在的「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
三是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發揮其協同作用。我國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不斷調整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關系的過程。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協同作用,積極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意義重大。政府在轉變職能和簡政放權過程中,將一些民生服務項目打包向社會組織招標,購買社會組織的公共服務,改革有關社會組織的管理制度,有力地激發了社會組織活力。同時,社會組織也要加強自身服務能力建設和自律誠信機制的建設,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治理。
四是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是通過「單位」對社會成員進行服務和管理。但是當前普遍由「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社區成為新時期社會治理的新載體。要健全社區服務體系,包括政府的服務體系建設、市場的服務體系和社區公益服務體系。在當前,特別要加強以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組成的社區公益服務體系建設,來滿足社區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興趣居民的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
五是積極動員公民的廣泛參與。社會治理的理念是「善治」。「善治」強調賦予公民更多機會和權利參與政府公共政策,通過溝通、協商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因此,政府要堅持科學民主決策,提高決策水平,必須建立和完善相應的體制和機制,問政於民,問需於民,讓公眾參與社會公共政策的討論,保證民意能夠進入到公共政策中去。
六是健全治理的體制和機制。中國的社會轉型目前進入到社會矛盾多發時期,矛盾多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建立化解矛盾的體制和機制。社會治理創新,需要我們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事先預防社會矛盾的發生。需要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使群眾問題能及時反映、矛盾能及時化解;同時,改革行政復議體制和改革信訪工作制度,糾正違法或不當行政行為,有效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保護群眾的合法權益。

㈦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有什麼重大意義

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扎扎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講話明確提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指導思想、基本任務、重點工作。如何深刻領會講話精神?日前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學會名譽會長陸學藝。

陸學藝的第一句話就直奔主題:「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他說,要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大意義。所謂新形勢,是指我們前30年以經濟發展為主的階段轉入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階段。新任務,就是我們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會事業建設,把構建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發展的階段性變化要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陸學藝指出,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的不同階段,發展面臨的主要任務會呈現出階段性變化。在發展的初級階段,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滿足人們的基本物質生活需求,是發展要解決的首要任務。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人們對物質生活以外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全面發展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經濟發展本身也對科技、教育、社會環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強社會建設、提高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就成為新階段的主要任務。

陸學藝強調,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有了極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然而,在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社會問題和矛盾。對此,我們黨十分重視。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繁榮,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十六屆四中全會又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十七大報告還專門論述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十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中,把黨的奮斗目標由原來的「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改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強調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總體布局。這標志著,發展的階段性變化要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主要內涵和主要任務

陸學藝指出,什麼是社會建設?怎樣在現階段中國特有的國情下進行社會建設、提高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這是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的大問題,也是進行社會建設和管理的重要前提。他介紹了目前國內關於社會建設的四種主要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社會建設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大力推進就業、社會保障和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加大收入分配調整力度,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稱為「社會事業建設派」。

第二種觀點,認為社會建設當前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應以維系社會秩序為核心,通過政府主導、多方參與,規范社會行為、協調社會關系、促進社會認同、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治安、應對社會風險,為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創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礎運行條件和社會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稱為「社會管理派」。

第三種觀點,認為社會建設是適應我國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適應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際關系的變化,面對由此產生的社會矛盾和問題,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各種有利於改善和保障民生,建立新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進步的社會行動。同時,進行社會體制改革,創新社會政策,調整和優化社會結構,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經濟結構相協調的社會結構。稱為「社會結構派」。

第四種觀點,認為我國目前社會建設的根本目標是要建設一個能制約權力、駕馭資本、遏制社會失序的社會主體,建立一個與政府、市場三足鼎立的社會。認為在工業社會條件下不僅要有市場,有政府,還要有發育良好的社會環境。認為健全的社會是市場經濟的基礎。稱為「社會重建派」。

陸學藝認為,這四種觀點都有可取之處,可以看作是社會建設的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先從目前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要求解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事業和社會事業做起,從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入手,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同時,加強源頭治理,標本兼治,盡可能防止和減少社會矛盾與社會問題的產生,使社會更加和諧。

第二階段,著力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創新社會政策,完善社會管理,推進新型的城鎮化,拓寬社會流動渠道,培育壯大中產階層,構建一個合理穩定的社會結構,使之與經濟結構相協調。這應是2020年實現的重要任務。

第三個階段,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社會建設也不斷前進,形成一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現代型經濟結構相協調的現代型社會結構,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科學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也是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社會基礎。

陸學藝強調,這三個階段的發展是交叉進行的。目前全國各地創造了很多好的經驗,經過一段實踐之後,一定會涌現出適合中國國情和中國特色的社會建設理論和實踐模式。

社會建設的核心任務是調整和優化社會結構

陸學藝認為,在社會建設與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中,應以調整和優化社會結構作為推進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

他說,所謂社會結構,是指資源與機會在社會成員間的組成方式與關系格局。一個國家或地區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結構是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這兩個結構一定要協調,相輔相成。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經濟結構已是工業社會的中期水平,但由於資源與機會配置不合理等因素,社會結構還處於工業社會的初級階段。這是當前產生諸多經濟社會矛盾和問題的結構性原因。而社會結構的核心結構,是社會階層結構。當前,在我國社會階層結構中,農業勞動者階層所佔規模過大,社會中產階層較小,整個社會階層結構沒有達到現代社會階層結構所呈現的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特徵,這就使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結構性支撐。

陸學藝強調,當前開展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是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加快社會結構調整步伐,構建與經濟結構相適應的現代社會結構。

當前推進社會建設和管理應開展的重點工作

陸學藝說,社會建設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既要進行保障改善民生、開展社會事業的建設,又要進行包括社會事業體制在內的社會體制改革和創新;既要加強社會管理、社會安全體制的建設,又要進行社會規范、社會倫理的建設;既要加快收入分配關系的調整,扭轉地區、城鄉、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差距擴大的趨勢,又要加快調整社會結構步伐。陸學藝認為,當前應特別注意推進以下工作:

第一,要大力開展關於社會建設的研討活動,讓人們弄清楚什麼是社會建設,為什麼要進行社會管理體系建設,以及怎樣進行社會建設和管理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並在全黨、全國取得共識。這是因為,「十二五」規劃建議公布後,許多地方的發展規劃強調五年內GDP翻一番目標,但社會建設目標則較空泛。這種現象值得關注。

第二,要從組織上落實。現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已組建了社會工作委員會、社會建設辦公室,並開展了很多工作,但仍局限在開展社會服務、城鎮管理和引導社會組織等幾個方面。應組建社會建設委員會,進行宏觀統籌、規劃、組織、調控、監督等,使各項社會建設有序進行。

第三,進行社會體制改革。大力發展社會組織、社會團體、民間組織。

第四,加大投入,使民生事業、社會事業、公共服務方面的工作越做越好,惠及廣大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陸學藝最後說,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講話高屋建瓴、內涵豐富,具有很強的思想性、針對性、指導性,對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用講話精神指導社會建設,一定會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管理之路。

陸學藝 1933年生於江蘇無錫。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曾任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科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現任中國社會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北京工業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㈧ 為什麼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對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具有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社會管理,為形成和發展適應我國國情的社會管理制度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重大成績,積累了寶貴經驗。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當前我國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管理面臨著新情況和新問題。一是人民內部矛盾易發多發。一方面,矛盾主要集中在農村土地徵收徵用、城鎮房屋拆遷、國有企業改制、涉法涉訴等領域,因勞資糾紛、醫患糾紛、環境污染、非法集資、股市房市投資受損等引發的矛盾明顯增多。另一方面,矛盾涉及各行業各階層,既有農民、城鎮居民、職工、離退休人員、個體工商業者、學生,也有軍隊退役人員、原民辦教師、老村幹部、老知青等特定人群。二是社會組織管理和服務問題突出。一方面,各類社會組織快速增多,截至2012年底,全國依法登記的社會組織49.2萬個,備案的城鄉社區社會組織近40萬個。另一方面,政社不分現象依然存在,社會組織發展培育不足,活力不強,作用發揮不夠。三是公共安全形勢嚴峻。安全生產事故時有發生,2012年全國發生安全事故33萬起,造成7.2萬人死亡。食品葯品安全問題時有出現,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以報復社會為目的的惡性案件和極端事件有所增多,我國仍處於刑事犯罪高發期。信息網路管理任務日益繁重,我國有5.64億網民,4.2億手機上網用戶,是世界上互聯網使用人口最多的國家。外部勢力千方百計進行滲透破壞活動,國家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從總體上看,我國社會領域存在的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階段性特徵的集中反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和社會組織形式發生深刻變動,社會管理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是從經濟層面看,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推進,大批人員需要下崗轉崗,以多種形式創業就業;隨著農村生產力不斷發展,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差距以及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統籌各方面利益難度增加;隨著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社會組織形式需要作出相應變動;工業用地、城市用地需求激增,農村土地徵收徵用、城鎮房屋拆遷容易產生大量矛盾;長期存在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在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產品質量等方面引發不少社會問題。二是從社會層面看,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大變化是,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實行以「單位制」和城市街居、農村社隊相結合的基層社會管理模式,黨和政府主要通過單位、街居、社隊聯系群眾、整合社會利益、調節社會矛盾。現在,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等承擔的社會管理職能大部分已經剝離出去,越來越多的人由「單位人」變成「社會人」。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快速發展,城鄉流動人口大量增加,新的社會階層不斷出現,導致城鄉結構、就業結構、人口結構、居住結構等發生重大變化。三是從思想文化層面看,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加。一方面,人們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法治意識、監督意識不斷增強。另一方面,部分社會成員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四是從工作層面看,一些部門和地方經濟建設一手硬、社會管理一手軟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面對新情況,過去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已經難以完全適應。
因此,《決定》要求通過深化改革,實現從社會管理轉向社會治理的創新。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