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生態治理持續

生態治理持續

發布時間: 2021-03-10 08:13:17

㈠ 我國生態問題及治理措施

一、我國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
1、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極為嚴重。
2、土地沙化、荒漠化問題十分突出。
3、自然災難頻繁,水旱災難交替發生。
4、森林資源分布極不均衡,林草覆蓋率低。
5、水資源嚴重短缺,且地區分布不均。
6、空氣污染,主要來源於煤和石油等燃燒和工業氣體排放物。

二、形成原因分析:
1、群眾長期以來沿襲過去那種挖山種地、廣種薄收、超載放牧等傳統生產方式,只考慮眼前不考慮後果。這樣不僅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糧食生產問題,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反而加劇了水土流失,導致了「越窮超墾、越墾越流、越流越窮」的惡性循環,嚴重製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造成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2、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地區,由於一些地方存在著只顧眼前利益,不計長遠利益的心態,導致對大自然的無休止索取和掠奪式開發,造成生態環境質量下降。
3、傳統粗放的耕作方式,只種地,不養地,只索取,不投入,只墾地,不護地,「種一年地,扒一層皮」,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承載能力弱化,人為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時有發生。
4、在開展生態環境建設上,有的地方沒有戰略眼光,缺乏系統思維,方法簡單,措施不力,零敲碎打,應付上級,搞「面子」工程,造成勞民傷財,給生態環境建設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
5、投入嚴重不足,地方匹配資金困難大,導致治理標准低,進度慢,效果差。以世界銀行水土保持貸款項目為例,每平方公里治理投資平均達40-50萬元,而目前國家投資給陝西省的每平方公里治理資金僅為2-3萬元,加之陝北地區多為革命老區,經濟發展落後,地方匹配資金和群眾自籌能力十分有限,不足部分主要依靠群眾投工投勞,因而治理速度慢、規模小、標准低、綜合配套差,生態建設的效果不理想。
6、邊治理邊破壞現象時有發生。例如,陝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亦是貧困地區,盜伐林木現象時有發生;煤、氣、油等礦藏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和道路交通建設,往往破壞地貌和植被,造成了新的人為水土流失;粗放的掠奪式農牧業生產方式在水土流失重點區普遍存在,成為導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三、解決對策:
1、植樹種草,涵養水源,營造區域良好環境。水資源嚴重短缺,乾旱連年發生,且持續時間長,追根溯源,就在於植被遭到嚴重破環,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的能力下降。在空間布局上,應堅持「北草南林」的原則。
2、理順思路,調整結構,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實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要適應新階段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形勢,由以糧為主的自給自足型農業向以林牧業為主的生態型農業轉變,以發展特色農業、效益農業為調整的重點。要在保護和不斷提高糧食生產綜合能力,提高糧食生產水平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林果業、畜牧業等多種經營,培養主導產業,優化品種結構,開拓高附加值的特色產品,以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在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同時,推進農村經濟向產業化、專業化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標本兼治,綜合治理,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生態環境,重在保護。在抓好原有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監督的同時,要把小流域綜合治理作為改善生態環的突破口來抓。要堅持「三高」(高起點、高標准、高質量)、達到「三保」(保土、保水、保肥),實現「三效」(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結合),搞好小流域綜合治理;要以流域為單元,一條溝、一面坡、一架山的系統規劃,山、水、林、田、路、草綜合配套,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互補充,全面提高小流域投入力度。通過清理河道、加固河堤和增加植被保持水土,防止流失。要把綜合治理與科技開發相結合,通過治理一條流域,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群眾,最終實現山綠、水清、村美、人富的目標。
4、全面規劃,分步實施,要進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要按照「全面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先易後難、先行試點、穩步推進」的原則,制定科學的、切實可行的山川秀美工程規劃,有計劃、有步驟的實施。退耕還林要以造定退,重點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還林要尊重群意願,不搞強迫命令和一刀切。對一時退不下來的陡坡耕地,要實行經濟林草與糧油作物間作逐步退耕。以便做到退耕不減產,還林要增收,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要分地區、分步驟搞好封山育林。按照「統一規劃、集中配置、統一治理、政府控制的原則,搞好種苗基地建設,抓好省級和區域性重點苗圃,為植樹造林,荒山綠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5、加強治理,保護資源,實現有序開發和綜合利用。
(1)保護好天然林草資源,落實林業採伐政策,嚴禁亂砍濫伐;
(2)加強對已治理區域的治理和保護,對自然及人為造成的破壞及時採取維修和彌補措施,提高治理保護率;
(3)果斷制止新的墾荒行為,嚴格推行封山禁牧,把人工治理與植被的自然恢復結合起來;
(4)要果斷關閉和取締「五小」企業,對地、市、縣屬工業污染源進行綜合治理,不符合排放規定的企業不答應開機生產,保護空氣和水資源不受污染;
(5)對地下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要具體規劃,配套建設各項開發設施,逐步開發利用,不搞急功近利、竭澤而漁,杜絕破壞性、掠奪性開發;
(6)要進一步落實環保建設責任制,認真貫徹執行環境保護法,加強環保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水平。
6、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開展資源節約活動,推進資源節約工作,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緩解資源瓶頸制約,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內涵就是實現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它是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途徑實現發展的社會進步過程,對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轉變,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㈡  生態環境恢復、保護與治理的方針和主要對策

1.人口

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現行生育政策,提倡優生優育,保持低生育水平,2010年後人口增長率低於5‰。2030年前人口數量實現零增長,人口總量不高於1.21億。

以農村和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為重點,堅決抑制農村和流動人口出生率。

城市二胎率有上升趨勢,應嚴格依政策控制。

建立和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實行更嚴厲的獎懲制度,杜絕計劃生育工作中的「人情」失控和腐敗現象。大力開展農村社會保障與社會保險工作,解決獨生子女、雙女戶與老齡人口的後顧之憂。

發展農村教育,提高人口素質和在不破壞環境前提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富裕程度是解決農村人口問題的必要途徑。

2.土地資源

堅持保護耕地基本國策,堅決貫徹執行「土地管理法」及系列配套法規,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保護耕地總量基本動態平衡。既保證國家重點建設用地,又要注重保證我省糧食與食品供給安全。我省實現小康水平需人均耕地0.08 hm2,警戒水平人均0.073 hm2(據王國強),聯合國最低警戒線人均0.053 hm2。依此標准,我省2010年達1.03億人口時所需耕地分別為8240000 hm2、7550000 hm2和5490000 hm2。長遠而言,我省人均耕地不宜小於0.066 hm2,人口總量不可突破1.21億,依此計算,我省耕地總量不宜小於8050000hm2,其中基本農田不小於6900000 hm2

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關系,切實搞好土地利用規劃。統籌安排各類建設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近期嚴格執行耕地「佔一補一」規定。積極探索建立耕地儲備制度。大型、重點建設工程用地單項審批,城、鄉新增建設用地主要通過提高土地利用質量、盤活存量。要整頓回收城市閑置與低效建設用地,嚴防小城鎮建設一哄而起,大片圈地。城市綠地不宜無限制擴大,尤其不宜大片建設空間利用率低的草地,建議城市建成區綠化率不超過35%。全省林木覆蓋率不宜大於34%,土地綠化率不宜大於37%。主要交通干線兩側林地建設要適度,不可佔用或蔭蔽大量耕地,影響耕地質量。農村建設要消除「空心村」,提倡城鎮化、高層化,壓縮人均建設用地。

耕地總量穩定或增加的主要途徑應通過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水平實現。要加大城鄉和工礦用地的整理、復墾力度,土地整理要實施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要正確處理耕地開墾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生態用地不宜計入後備耕地。在開墾後備耕地時不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或生態破壞,禁止在15°以上較陡坡地和濕地、灘塗、沙丘地開墾耕地。

3.礦產資源

堅決貫徹《礦產資源法》及配套系列法規,堅持開源與節流並舉,保護與開發並重。依照「有序有償,供需平衡,結構優化,集約高效」原則,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控制礦產資源開發總量,遏止無序違法開采及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障資源供給安全。

開辟多元化投資渠道,加強我省經濟急需大宗礦產(優質煤、油氣、富鋁礦)、後備資源不足礦產(金、銀、銅、鉛、鋅、銻、螢石)、資源短缺礦產(富鐵、氧化錳、富磷、鉀鹽、硫鐵礦、鉻、鎳、鉑族)、潔凈能源礦產(煤層氣、地熱)的勘查,尤其要加強資源面臨枯竭的大中型礦山周邊地區的勘查。滿足礦業發展與國民經濟建設需要。

對鉬(鎢)、銻、金、富鋁、螢石、重晶石等礦產實行保護性開發,避免無序競爭,保護資源價值。

鼓勵到省外、國外風險勘查,利用省外、國外資源彌補省內短缺。探索資源戰略儲備制度,逐步建立礦產資源可持續安全供應體系。

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提高煤、金、鋁土礦等大宗礦產采選回收率,節約利用資源。開展中低品位鋁土礦、鐵礦、金礦尾礦、煤矸石、粉煤灰、鉬礦中的鎢、鐵礦中的鈷與放射性礦產、鋁土礦中的鎵、粘土礦中的鋰等綜合回收利用技術開發,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優勢非金屬礦產如沸石、膨潤土、珍珠岩、高嶺土、耐火粘土、高鋁耐火三石、含鉀岩石等深加工利用開發,提高資源利用效益。

處理好礦業開發與生態環境關系。搞好礦山和礦業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加強礦業塌陷區與礦業廢地復墾改造,推行礦區生態環境補償金制度。加大清潔能源開發力度,如水電、地熱、天然氣、煤層氣、太陽能、風能、煤制氣、煤制甲醇等;強化坑口電廠的消煤除塵技術,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煤塵排放。禁止平原開采磚瓦粘土,切實保護耕地。禁止在交通干線兩側、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地質公園進行露天開采,保護地面景觀資源。適度開發地下水資源,減輕地面沉降及其損失。

4.水土保持、綠地建設與國土整治

堅決貫徹《水土保持法》。堅持中央「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方針。停止毀林草和濕地開荒,不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生產糧食。農業綜合開發由改造中低產田與開墾宜農荒地相結合轉到以改造中低產田為主和保護生態環境上來。「十五」內實現25°以上陡坡耕地與活動性、半固定性沙丘沙地的退耕綠化。15°~25°較陡坡耕地除小部分土質肥厚者改造成標准梯田外,應大部分退耕綠化。2°~15°緩坡耕地改造成標准梯田,實行林、草、田間作,大力發展用材林、經濟林和人工草地。處理好退耕與農民經濟利益的關系。

組織實施重點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如黃河中游生態治理工程,漢江水繫上中游防護林工程、太行山二期、大別山、桐柏山、伏牛山及黃土丘陵溝壑區等水土保持林及水源涵養林工程、農田防護林與農田林網恢復與建設工程、城郊生態防護林工程、農村「青山綠水」工程等。平原適度建設林地與林網,盡快扭轉我省山區山禿水枯、平原沙塵肆虐現象。

以科技進步促進水土保持與國土整治。加強天然林區生態恢復與重建技術、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和植被恢復技術、生態網路建設技術、林業品種與林產品開發技術、防沙治沙林草新品種開發技術、沙漠化監測與預警技術等。借鑒鄰省成功水土治理經驗、選育適宜林種、草種與先進種植技術和多種經營等措施,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

認真編制國土整治規劃,合理調配土地利用結構,既保證青山綠水、生態環境好轉,又留足耕地與建設用地,保證人民生活與經濟發展。

5.濕地保護、恢復與建設

履行《濕地公約》簽字國義務。「通過國家行動和國際合作來保護與合理利用濕地」,「合理利用濕地是為人類利益而對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並能維持濕地生態系統的特徵」。

貫徹國務院「平垸行洪、退田還湖、以工代賑、移民建鎮、泄淤除障、疏浚河湖」的方針,正確處理濕地蓄洪行洪、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業經濟發展間矛盾,有計劃開展大規模濕地保護與整治工程。

禁止在現有濕地開墾耕地和進行開發建設,為乾涸濕地引水補源,低窪易澇耕地與泄洪區腹地濕地化(建塘或培育濕地植被),適度發展濕地生態農業和旅遊業。建設良性濕地生態系統。

建立常設濕地保護機構,投入必要資金研究與保護濕地環境、珍奇禽、魚種類與生物多樣性。新建小浪底、丹江、宿鴨湖、南灣水庫、淮河幹流、淇河、小南海珍珠泉、鄭州花園口、商丘黃河故道等8個濕地自然保護區;規劃建設黃河下游灘地、淮河干支流谷地等大型國家級、世界級濕地保護區,提高濕地保護與建設力度。

6.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生物多樣性

依法進行自然保護。堅決貫徹《環境保護法》、《自然保護區條例》、《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法規;履行《生物多樣性條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等國際義務,切實保護好已建各類自然保護區。

加大我省自然保護區建設力度。依照《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綱要(1996~2010)》和《河南省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1999~2010)》中提出的目標,至2005年自然保護區達全省土地面積3.29%,2010年達3.65%。重要的是要盡快使分散的珍稀動植物棲息地連片規模化管理,保證物種與生態系統的生存完整性,以利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建設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別山、熊耳山、黃河下游與淮河幹流灘地濕地等大型自然保護區,給野生動植物提供足夠的生存繁衍空間。在近期爭取申報成功2~3處世界自然遺產、國際生物圈計劃和世界地質公園,提高保護級別與知名度。

實行加強動植物資源保護,積極馴養繁殖、合理開發利用政策體系。保護區內堅決禁伐、禁獵和限制葯材採集,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內以恢復原有物種正常繁衍為主,應保持自有特色,慎重進行新種引入和馴養,避免異種入侵造成生態災難。

完善自然保護區法規體系。出台生態效益補償辦法、濕地保護辦法等地方性法律法規。

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多方面開拓引資渠道,加強自然保護的物質基礎。

7.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

強化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建設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堅決貫徹《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系列環境法規,爭取城鄉環境質量的全面好轉。

建立節約資源、高效益、低污染型經濟。在工業結構改革中,徹底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型企業與生產工藝,不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不僅單項工程建設要做環境評價,所有社會經濟發展計劃、規劃也應通過環境評價,從起點上杜絕產生新污染源的機制,以環境容量界定發展速度與規模。

改變污染監管治理觀念,從末端治理、濃度控制變為全過程總量、濃度雙控制;由單純行政手段變為自我約束、完善,主動發展生態工業,進行清潔生產;由單純防治污染變為防治污染與資源環境管理相統一,生態環境、社會、經濟三效益的統一。當前迫切需要調整我省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和控制輕工、化工等污染大戶的污染物質產生量,盡快減輕污染強度。

加強江河污染治理力度,協調與上、下游各省的治污規劃、措施,盡快實現地表水質好轉。「十五」期間除繼續加強淮河治理外,重點治理黃河水質,保障沿黃城市合格飲用水與灌區合格農灌水。

加強城市環境的綜合治理力度。切實限控機動車數量與排放標准,限期清理煙囪等點污染源;發展公交事業,提高集中供熱、供氣比例;改造城市結構,果斷關、遷有污染傾向的工廠與開發機構;實施最嚴格的城市水源保護辦法,讓人民喝上「放心水」;盡快實行污水集中處理與垃圾無害化處理;注重城市雜訊、電磁、光、熱污染等特有污染類型治理,創造舒適、安全、安靜的生活工作環境。

注意治理農村地區面源污染,實施生態農業,降低農葯、化肥施用量與地膜使用量,堅決制止鄉鎮企業污染回潮。查清地方病病因,對症採取治理措施,實行嚴格的肉、蛋、奶、糧食、蔬菜等的質量檢測標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研究制定環境價格及稅(費)政策,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經濟與環境關系的杠桿。

加大環境保護科技投入,盡快開發出有效治理造紙、製革、化工、印染等重污染廢水和煤矸石等礦山尾礦治理與綜合利用技術。

8.自然災害類防禦

最大限度減輕自然災害損失。堅決執行《防震減災法》、《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水法》、《防洪法》等法規,爭取切實提高自然災害預報和防治能力。

科學配置自然災害防治力量。制定全省《自然災害防禦規劃》,建設自然災害防災減災統一指揮機構,統籌協調民政、氣象、水利、地震、地礦、國土、建設、林業、農業、社會保障等各部門。以高技術綜合手段建設自然災害預期預警與中長期預報信息網路系統。加強自然災害風險管理,超前預報、實時監測、隨時監控、及時決策,促使自然災害防治手段現代化。

注意經濟建設、自然災害防治與自然規律與自然環境相協調。把「人定勝天」的意識變為「天人合一,和諧相處」。農業要停止山地開荒、圍湖造田;工程建設與礦山建設要進行地質災害評價,慎重選址,嚴格遵循地質規律施工,預防重大災害損失;水利建設要注意攔疏有度,留夠行洪滯洪空間與下游用水,要考慮洪水資源化利用,變害為利。

均衡投資政策,把過多強調的防洪抗洪投資部分轉移至植樹造林、水土保持、滑坡泥石流防治、氣象、地震預報等方面來。這樣可收到綜合防災減災效益,變被動防治為主動防治。

㈢ 如何持續推進大氣的治理

據報道,日前環境保護部負責人表示,,5年來,中國特色的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基本形成,堅決向污染宣戰成效顯著,今年是「大氣十條」的收官之年,從目前情況看,設定的重要目標有望全部實現。

該負責人還表示,在推進大氣治理過程中,我們還探索、創新、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做法、經驗,未來我們會繼續運用這些做法、經驗,對於實現目標,我們還是比較有信心的,盡管任重道遠,但我們決心更加努力,盡早打贏藍天保衛戰。

㈣ 採取多種措施綜合、集中和持續治理

通過植樹造林,特別是種植抗旱保水的植被,利用其強大的根系鎖住水分,利用魚鱗坑、水窖等積水,結合小流域綜合治理,把坡地推成梯田。各項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減少坡面徑流量,減緩徑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沖能力,並盡可能抬高侵蝕基準面。在採取防治措施時,應從地表徑流形成地段開始,沿徑流運動路線,因地制宜,步步設防治理,實行預防和治理相結合,以預防為主;治坡與治溝相結合,以治坡為主;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只有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治理、集中治理和持續治理,才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一)綜合治理規劃

在治理實施前必須進行規劃,規劃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包曉斌,2007):①嚴格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實事求是;②因地制宜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合理安排農、林、牧用地的位置和比例;③以流域為單元進行規劃;④合理配置水土流失地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做到耕作、林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坡與治溝相結合,造林種草與封山育草相結合,治理、管理與利用相結合;⑤在實施順序上,先坡面後溝道,先支、毛溝後干溝,先上中游後下游;⑥在效益上,要投入少、產出多,要有經濟效益,也應有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宏觀規劃

以大流域或以行政區(如中國的省、市、縣)為單元做出的規劃。這種規劃涉及的地區較廣,單元內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差異較大,其主要任務是:①在綜合治理考察的基礎上,對全單元進行系統和全面分析,依據社會生產力配置和經濟長期發展規劃及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合理劃分不同的水土流失治理類型區;②根據各類型區的特點和優勢,擬定水土流失地綜合治理的方向,確定綜合治理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主要措施和大體的實施安排;③對綜合治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進行科學分析評價。

(三)微觀規劃

以小流域為單元或以鄉、村為單元的治理規劃,治理的面積較小。主要任務:①在宏觀規劃指導下,認真總結當地水土流失治理的經驗教訓,應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具體地確定農牧林生產用地的適宜比例和布局;②優化配置各種水土流失地綜合治理措施及實施順序;③妥善安排各項治理措施的實施進度,做好人、財、物的綜合平衡;④做好綜合治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預測和分析評價,必要時設置一定的監測設施。

㈤ 生態系統 可持續性

可持續發展認為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里約宣言》
指出「為了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應是發展進程的一個整體部份,不能脫離這一
進程來考慮」。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視環境保護,把環境保護作為它積極追求實現
的最基本目的之一,環境保護是區分可持續發展與傳統發展的分水嶺和試金石。
一、可持續發展突出強調的是發展,發展是人類共同的和普遍的權利。
發達國家也好,發展中國家也好都應享有平等的,不容剝奪的發展權,對於
發展中國家,發展更為重要。事實說明,發展中國家正經受來自貧窮和生態惡化
的雙重壓力,貧窮導致生態惡化,生態惡化又加劇了貧窮。因此,可持續發展對
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是第一位的,只有發展才能解決貧富懸殊,人口猛增和
生態危機提供必要的技術和資金,最終走向現代化和文明。
二、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緊密相聯。可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做為實現發展
的重要內容,因為環境建設不僅可以為發展創造出許多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效益,
而且可為發展保駕護航,向發展提供適宜的環境與資源;可持續發展把環境保護
作為衡量發展質量、發展水平和發展程度的客觀標准之一,因為現代的發展與現
實越來越依靠環境與資源的支撐,人們在沒有充分認識可持續發展之前,隨傳統
發展,環境與資源正在急劇的衰退,能為發展提供的支撐越來越有限了,越是高
速發展,環境與資源越顯得重要;環境保護可以保證可持續發展最終目的實現,
因為現代的發展早已不是僅僅滿於物質和精神消費,同時把為建設舒適、安全、
清潔、優美的環境作為實現的重要目標進行不懈努力。
三、可持續發展認為,在環境保護方面,每個人都享有正當的環境權利。環
境權利和義務是相對的,對別人是一種權利,對自己則是一種義務,人們的環境
權利和環境義務是平等的和統一的。這種權利應當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維護。
四、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放棄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就是要及時堅
決地改變傳統發展的模式——即首先減少進而消除不能使發展持續的生產方式
和消費方式。它一方面要求人們在生產時要盡可能地少投入,多產出;另一方面
又要求人們在消費時盡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因此,我們必須糾正過去那種單
純靠增強投入,加大消耗實現發展和以犧牲環境來增加產出的錯誤作法,從而使
發展更少地依賴有限的資源,更多地與環境容量有機的協調。
五、可持續發展要求加快環境保護新技術的研製和普及
解決環境危機、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以及消費方式,根本出路在發展科
學技術。只有大量地使用先進科技才能使單位生產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
才能實現少投入,多產出的發展模式,減少對資源、能源的依賴性、減輕環境的
污染負荷。
六、可持續發展還要求普遍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是人們必須改變對自然的傳統態度——即從功利主義觀點出發,為我所用,只要
對人類是需要的,就可以隨意開發使用。而應樹立起一種全新的現代文明觀念,
即用生態的觀點重新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把人類僅僅當作自然界大家庭中一個
普通的成員,從而真正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嶄新觀念,這僅依靠個別人不
行、少數人也不行,只有使之成為公眾的自覺行為,因此,要使環境教育適合可
持續發展。

㈥ 病害的生態治理策略是什麼樣的

有害生物生態治理(EPM)是建立在IPM的基礎上,針對IPM無法解決的一些生態經濟問題而提出的,同樣遵循IPM的經濟學原則,但其與IPM最主要區別之處在於對生態學原則的高度遵循,即把生態學原則提高到與經濟學原則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EPM的主要目的是恢復失衡的生態系統和保護日益惡化的環境資源,維護人類在生態、資源、環境上的長遠利益。EPM強調從植物生態系統的整體水平上對植物病害進行調控,強調系統自我調控能力的作用,遵循物質循環再生、協調共生與和諧高效、相爭相剋協同進化、物種的抗逆性和變異性、系統的自組織自協調持續調控原則。植物病害生態治理可以分為宏觀生態治理和微生態治理。其出發點是保護好生態系統內的植物,在生態學的基礎上以自然調控為主要方式,協調好植物、有害生物、有益生物及其環境的關系,保護生態物種多樣性,使各生物群落做到合作共生、互相制約,並引入生物學進化規律,淘汰不利於環境的有害生物,使植物病害防治的方向朝著植物保護和有利於生態環境的方向發展,將有害生物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閾值之內。總之,EPM遵循生態學和生態、社會與經濟多重效益的原則,既吸收了IPM合理的部分,又充分體現了有害生物持續控制的思想是IPM的發展方向,也是21世紀植物病害可持續管理發展的取向。

㈦ 大氣污染治理怎樣持續保持高壓態勢

環保部部長李干傑10月1日至3日帶隊赴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等地調研,看望並慰問假期仍堅守在一線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強化督查和巡查的工作人員。

在調研中,李干傑對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提出了要求。他指出,我們打的是一場治理大氣污染、改善環境質量的攻堅戰,也是一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攻堅戰。



三要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強化環境執法監管。當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形勢嚴峻,今年以來一些地方空氣質量狀況出現波動,空氣質量改善幅度明顯放緩,甚至出現反彈,完成全年既定目標任務難度很大。要通過強化環境執法監管,督促各地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各項措施落地見效。

四要嚴格量化考核問責,促進壓力傳導到位。認真落實督查、交辦、巡查、約談、專項督察「五步法」,切實將壓力傳導到地方基層黨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落實大氣污染治理「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全力完成《大氣十條》各項目標任務,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

㈧ 如何做到環境的生態性治理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減少不合理土地,水資源利用。退耕還草還林。政策支持。加大環保理念宣傳力度。關停,整改污染企業,給予環保企業一定獎勵。因地制宜,科學使用土地。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