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盈餘管理公司治理

盈餘管理公司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3-09 03:42:18

Ⅰ 財務重述、盈餘管理、財務舞弊的內涵及這三者的關系

財務重述是指上市公司在發現並糾正前期財務報告的差錯時,重新表述以專前公布的財務報告的行屬為。許多學者研究指出,財務重述的發生在資本市場上引起負面的反應,造成了資本市場的損失,並給上市公司帶來了一系列不利的經濟後果;財務重述作為企業盈餘操縱行為的表徵,其發生反映了公司治理機制的缺陷和治理效率的低下。

盈餘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就是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會計准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財務報表舞弊是為了欺騙報告使用者而對財務報告中列示的數字或財務報表附註進行有意識的錯報或忽略。它包括:對財務報告據以編制的會計記錄或憑證文件進行操縱、偽造或更改;對財務報告的交易、事項或其餘重要信息的錯誤提供或有意忽略;與數量、分類、提供方式或披露方式有關的會計原則的有意誤用。
從性質上講逐漸遞增逐漸惡劣,從治理水平低下客觀原因到主動隱瞞事實達到獲利目的。

Ⅱ 企業內部控制與盈餘管理的關系

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受到公司盈利能力、財務報告質量以及財務狀況是否異常的顯著影響,公司往往會利用盈餘管理行為修飾凈利潤指標,以確保上市資格。加強內部控制以達到提高盈餘管理的目的。
內部控制的主體,是企業內部管理人員。
內部人控制理論與盈餘管理。
「內部人控制」理論是由日本著名經濟學家青木昌彥教授在研究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時建立起來的一種理論。大概內容是:內部人控制認為從前的國有企業的經理或廠長在企業公司化的過程中獲得相當一部分控制權的現象,這種現象在經濟轉軌過程中是一種固有的潛在的內生現象。我國經濟轉軌時期存在嚴重的內部人控制問題。主要原因在於:一是財產權利約束不到位,在我國,股東僅通過股東大會對管理人員的任免等手段進行約束企業。二是股東給予管理人員的收益權與其責任是不對稱的。對管理人員來說,雖然其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多拿薪金,但是這種收益與付出是不成比例的。因此,管理者認為不如擴大對企業的控制權,因為這種控制權能為他帶來諸多好處。在我國,內部人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產生的:一是企業在資產評估重組上市過程中產生;二是通過自發性和非正式的民營化產生;三是在股東放權讓利,擴大管理者自主經營決策權和利潤提成水平的過程中產生。
內部人控制問題與盈餘管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是由於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制度中存在上述諸多漏洞和執行力度不夠,於是內部人就利用自己的優勢,通過各種途徑獲得了對企業的控制權。在「內部人控制」下,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企業的經營行為的價值取向直接受制於「內部人」的利益偏好時,會計核算和會計准則的選擇不是以兼顧各個利益集團為核心,而是以內部人為核心。這樣,內部人就會濫用控制權,採取盈餘管理來滿足自己的個人利益最大化。

Ⅲ 如何判斷與規范盈餘管理

  1. 不斷完善會計准則及有關法規、政策和契約;

  2. 規范公司治理結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

  3. 改革會計師事務所的現行體制,強化注冊會計師行業自律機制,把好最後一道防線,保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

  4. 完善現行上市公司的有關規定,健全關聯方交易的法律制度;

目前我國會計界對盈餘管理有著不同的理解:

  • 一些觀點認為適度的盈餘管理體現了企業的有關利益主體會採用合法手段來追求自身利益的實現,是一個企業不斷走向成熟的標志;

  • 另一些觀點則認為盈餘管理使盈利信息成為數字游戲,使會計信息失真,應加以限制和防範。

Ⅳ 新准則是否為母子公司之間進行盈餘管理提供了空間,如何提供的

控制與被控制的典型形式是母子公司。 母公司是指能直接或間接控制其他企業的企業;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控制的企業。 如果一方直接、間接、直接和間接擁有另一方半數以上表決權資本,或雖然一方擁有另一方表決權資本的比例不超過半數,但通過其他方式達到控制另一方時,投資企業即為被投資企業的母公司,被投資企業即為投資企業的子公司。 需要注意,母子公司之間一定存在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但存在控制與被控制的公司一定是母子公司關系嗎?不一定,比如,承包的情況。作為母子公司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存在投資與被投資的關系;二是必須存在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 盈餘管理行為在中外公司中普遍存在,由於盈餘管理嚴重影響會計信息質量,擾亂市場經濟秩序,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並成為會計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有關盈餘管理的理論研究雖然已有20多年的歷史,但到目前為止對於盈餘管理的定義仍未達成共識。 Schipper(1989)認為,盈餘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即企業管理人員為了獲取私人利益,而有意地對對外財務報告進行控制。 Scott(1997)認為,盈餘管理是指在公認會計原則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效用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 Healy和Wahlen(1999)認為,盈餘管理是管理者運用會計手段或安排交易來改變財務報告,以誤導利益相關者對公司業績的理解或者影響以報告會計數據為基礎的合約的結果。 筆者比較贊同Healy和Wahlen對盈餘管理的定義。由該定義可知,盈餘管理會歪曲公司經營業績,使會計信息失去客觀性和中立性,誤導利益相關者的決策。已有的研究顯示,公司管理者之所以進行盈餘管理,主要是為了提高自身報酬、影響股票市場對公司業績的理解、降低債務違約風險、稅收籌劃、避免政府監管部門的干預等。 二、盈餘管理的手段 從盈餘管理的實施手段看,可將盈餘管理分為兩類:披露管理和真實盈餘管理。前者是通過會計手段實現的,而後者則是通過安排真實交易實現的。目前對盈餘管理手段的研究大多集中於披露管理,本文則在簡要分析披露管理的基礎上,重點分析真實盈餘管理。 (一)會計手段 公司實現盈餘管理的會計手段主要是利用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進行的。這類盈餘管理手段通常隻影響不涉及現金流量的應計項目(應計項目是權責發生制的結果),而不影響各期實際的現金流量,所以又可稱為應計項目管理。這些通常隻影響會計盈餘在各期的分布,而不影響各期的會計盈餘總額。 (1)利用會計政策進行盈餘管理。由於各公司經濟業務的復雜性和多樣化,企業會計准則規定某些經濟業務有多種會計處理方法,企業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其中一種,並且規定公司會計政策選擇應遵循一貫性原則,一經選定,不得隨意變更。但由於公司所選用的會計政策直接影響當期盈餘,因而根據需要在不同時期選用不同的會計政策,成為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一種手段。如根據固定資產會計准則規定,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可採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等。當公司需要提高當期盈餘時,會選用能夠降低折舊費的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而當公司需要降低當期盈餘時,會選用能夠增加折舊費的雙倍余額遞減法或年數總和法。再如根據存貨會計准則規定,公司可採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在物價上漲時期,當公司需要提高當期盈餘時,會選用能夠降低銷售成本的先進先出法;當公司需要降低當期盈餘時,會選用能夠相對提高銷售成本的加權平均法。 (2)利用會計估計進行盈餘管理。會計人員在對某些不確定性交易或事項進行賬務處理時,需要根據職業判斷進行會計估計。由於會計估計具有主觀性,因而人們很難對會計估計的合理性進行准確評判。眾所周知,會計估計的結果會直接影響當期盈餘,因而根據需要在不同時期作出不同的會計估計成為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如在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時,需要估計折舊年限和凈殘值。這使得公司在經營業績差時延長折舊年限和高估凈殘值,而在經營業績好時縮短折舊年限和低估凈殘值。再如公司利用資產計提減值准備進行盈餘管理。按照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規定,公司應根據謹慎性原則,在資產負債表日判斷其短期投資、應收款項、存貨、委託貸款、長期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和無形資產是否發生減值,並對發生減值的資產相應提取資產減值准備。由於計提多少資產減值准備需要根據判斷和估計確定,具有很強的主觀性,這為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留下了很大空間。公司可在業績好時多計提資產減值准備,作為秘密儲備,而在業績差時少計提資產減值准備,以平滑利潤。 (二)安排真實交易 安排真實交易進行盈餘管理,是指公司管理者通過構造具體交易並控制交易發生時間所進行的盈餘管理。這類盈餘管理手段通常既影響各期盈餘,也影響各期實際的現金流量。並且通常不會增加公司價值,反而在某些非正常的情況下還會損害公司價值。以下對一些主要手段進行具體分析。 (1)負債轉為股東權益。公司的資金按來源可劃分為債務資金和股東權益資金。根據現行財務會計制度,企業在計算利潤時,扣除了債務資金的成本(利息),卻不考慮股東權益資金的成本(股利)。同時,公司負債的利息必須按期支付,而股利卻可以不支付。因此,當公司經營業績差時,通過與債權人協商,將債權人的債權轉為股權,可減少財務費用開支和現金流出,提高企業盈利水平。 (2)股票回購。在資本市場中,公司的股票價格包含了投資者對公司未來業績的預期。因此,當公司公布的業績沒有達到證券分析師的預期時,股票價格將大幅下跌。每股收益是證券分析師預測公司業績的重要指標,當公司管理者預計公司每股收益水平達不到證券分析師的預期時,為防止股票價格大幅下跌,可通過股票回購減少發行在外的股票規模,以提高每股收益水平,從而達到或超過證券分析師的預期。國外學者通過實證分析得到了公司通過股票回購進行盈餘管理的證據。我國以前不允許公司回購股票,2006年修訂後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規定上市公司在一定條件下可回購股票。因此,股票回購是否會成為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新手段。 (3)減少酌量性費用開支。酌量性費用是指費用開支水平可由公司管理者決定的費用項目,如研究開發費、職工培訓費、維修費等。這些費用開支通常是面向未來的開支,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對當期生產經營活動影響甚微。當公司經營業績差,面臨虧損或業績滑坡時,管理者為提高公司當期的經營業績,可以減少當期的酌量性費用開支。國外一些研究資料顯示,很多公司通過減少酌量性費用開支進行盈餘管理。這種盈餘管理手段雖然可使公司短期利潤增加,卻削弱了公司長期發展的能力,損害了公司價值。 (4)增加產量。根據現行企業會計准則規定,企業所生產產品的成本由企業在生產該產品過程中發生的各項生產耗費構成,具體包括直接材料費、直接人工費、機器設備折舊費、維修費、車間管理人員工資及辦公費等。在這些生產耗費中,有些費用屬於固定費用,當產量在一定范圍內變動時,固定費用總額不變。因此,當產量增加時,單位產品生產成本會下降,並直接導致相同銷量的銷售成本下降,使利潤水平上升。由此可見,在銷量無法增加時,僅通過提高產量即可增加利潤。但通過增加產量進行盈餘管理對公司有害無益。因為公司增加的產量轉變為存貨,佔用了公司資金,降低了公司資金的使用效率。而且,過多的存貨還可能面臨由於產品過時或毀損而減值的風險。 (5)資產處置。資產處置是指企業將其擁有的子公司、經營部門或其他長期資產和投資的所有權有償讓渡給第三方,並以此獲取現金或其他有價證券的行為。當公司經營業績沒有達到預期時,可通過轉讓持有的無形資產、已經增值的有價證券或某個經營部門等獲取收益,使利潤達到預期水平。陳信元、葉鵬飛、陳冬華(2003)認為,我國上市公司有通過資產出售提高公司利潤,以達到配股或增發條件的行為。白雲霞、王亞軍和吳聯生(2005)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結論,發生控制權轉移的公司會通過資產處置達到扭虧為盈的目的或避免業績下降的目的。 (6)放寬信用政策或給予銷售折扣。公司在臨近年末時,看到當年經營業績不佳,可能會通過放寬信用政策或給予銷售折扣促進銷售,以改善經營業績。放寬信用政策包括延長客戶的付款期、向信用不佳的客戶賒銷商品等。銷售折扣則主要是通過價格優惠吸引客戶大量購買。這種年末的促銷活動,會暫時性提高公司利潤水平,但是會損害公司長期利益。放寬信用政策會增加應收賬款的回收風險,而銷售折扣促使客戶年末大量購貨,會導致下一年購貨量減少。另外,如果銷售折扣後價格再復原,客戶的購買意願可能下降,因為銷售折扣使客戶對公司商品降價形成預期,會等到下次降價時再購買。 (7)關聯方交易。根據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規定,關聯方交易的類型通常包括購銷商品、購銷商品以外的其他資產、提供或接受勞務、擔保、提供資金、租賃、代理、研究與開發項目的轉移、許可協議、代表企業或由企業代表另一方進行債務結算、關鍵管理人員薪酬。由於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復雜,存在大量的關聯方,因此,關聯方交易成為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重要手段。如在關聯方之間購銷商品時,上市公司低價買入、高價賣出;關聯方將自己的優質資產租賃給上市公司經營,收取較低的租賃費,或者租賃上市公司的劣質資產,向上市公司支付較高的租賃費;上市公司將持有的劣質股權轉讓給關聯單位;上市公司將劣質資產或股權與關聯單位的優質資產或股權進行置換;上市公司向關聯方提供貸款並收取高額利息等。 三、盈餘管理防範的對策 盡管本文所分析的盈餘管理行為大多數是在企業會計准則的限度內進行的,不是違法行為。但由於盈餘管理會歪曲公司經營業績,使會計信息失去客觀性和中立性,誤導利益相關者的決策,而且公司所使用的某些盈餘管理手段(如減少酌量性費用開支、增加產量等)會損害公司長期利益,降低公司價值,所以有必要採取措施遏制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 (一)加強董事會對公司財務報告的監控 在現代公司制下,公司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絕大部分所有者不直接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活動,為了使經營者能夠按照所有者利益行事,董事會作為公司內部的監控機制應運而生。董事會是公司內部的最高決策控制機構,其中,監控公司的財務信息處理過程,促使公司披露真實公允的財務報告,是董事會的重要職責。為了加強董事會對公司財務報告的監控作用,可採取以下措施。 (1)完善獨立董事制度。公司董事會能否有效發揮內部監控機制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董事會的獨立性。通常認為,由於獨立董事身份獨立(獨立於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東),同時有維護自己良好聲譽的動機,因而能夠更好地履行監督職責,有效防止公司管理層或大股東侵害中小股東權益。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已建立獨立董事制度但還存在缺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完善:一是提高獨立董事的比例,增強董事會的獨立性。西方國家很多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比例超過50%,而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比例為三分之一,正好達到證監會要求,獨立董事比例超過50%的上市公司很少。二是改革獨立董事提名制度。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絕大部分由公司管理層或大股東提名產生,這嚴重影響了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因此,應改革獨立董事提名制度,提高中小股東在獨立董事提名中的作用。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改變獨立董事不領報酬或報酬過低的現狀,獨立董事的報酬應與其工作量和所承擔的風險相匹配。同時,應對獨立董事的業績進行定期考評,獎優罰劣。 (2)設立審計委員會。根據中國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則》,上市公司董事會可以按照股東大會的有關決議,設立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成員全部由董事組成,其中獨立董事應佔多數並擔任召集人,並且至少應有一名獨立董事是會計專業人士。審計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提議聘請或更換外部審計機構;監督公司的內部審計制度及其實施;負責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之間的溝通;審核公司的財務信息及其披露;審查公司的內控制度。從上述有關審計委員會構成及職責的規定可知,設立審計委員會是加強董事會對公司財務報告監控的有力措施。但由於在上市公司中設立審計委員會不是強制規定,目前只有約40%的上市公司設立了審計委員會。為了加強董事會對公司財務報告的監控,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應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嚴格按規定設立審計委員會。 (二)改進公司業績評價體系 為遏制盈餘管理應改進公司業績評價體系,可採用平衡計分卡業績評價體系。過分注重盈餘指標,會導致公司管理者採取短期行為,損害公司的未來可持續發展能力。平衡計分卡從財務、顧客、內部經營過程以及學習與成長四個維度考察公司,充分考慮了非財務指標在業績評價中的作用,體現了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之間的平衡,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之間的平衡以及公司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的平衡,是一種科學的業績評價體系,有利於正確引導管理者的行為,全面、准確地評價公司業績。還可以在財務業績評價指標中引入經濟增加值指標。經濟增加值是公司稅後凈營業利潤扣除全部資本成本後的余額,其中,稅後凈營業利潤通過對會計利潤調整後得到,全部資本是投入公司運營的所有資本,包括股東權益資本和債務資本。由於經濟增加值指標考慮了公司的股東權益資本成本,並且校正了會計准則潛在的偏差和扭曲,因而能夠更好地衡量公司為股東創造價值的能力,抑制公司管理者的盈餘管理行為。 (三)完善相關證券法規及會計准則 按照我國現行有關證券法規規定,盈餘水平是公司能否上市、配股和退市的主要衡量指標。因此,我國很多上市公司為取得上市資格、配股資格和避免退市而進行盈餘管理。為遏制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應改變有關證券法規過分注重公司盈餘水平的現狀,建立科學的上市公司業績評價體系(可採用平衡計分卡),不僅關注公司盈餘水平,而且關注公司盈餘的質量及未來發展能力。另外,證監會應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以及《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加強上市公司對關聯交易、研究開發費等事項的披露,提高會計信息的透明度。眾所周知,會計准則的盲點或會計處理方法的靈活性為公司管理者進行盈餘管理提供了機會。因此,我國會計准則制定機構,一方面應緊跟經濟環境的變化,對新涌現出來的經濟業務類型及時加以規范,另一方面應加強對現有會計准則執行情況的監控,對執行情況不理想以及經常被公司管理者用於盈餘管理的會計准則應及時進行修訂,以減少公司管理者進行盈餘管理的機會。 (四)加強外部監督力度 證券監管部門及注冊會計師監督不力,是盈餘管理盛行的原因之一。因此,應加強證券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檢查力度,對違法違規及嚴重誤導投資者的盈餘管理行為及時曝光並嚴加處罰。同時,注冊會計師也應充分關注盈餘管理行為,對於影響會計信息合法性、公允性及一致性的盈餘管理行為應要求公司糾正,否則應出具非標准審計意見,以提醒會計信息使用者。另外,應加強社會公眾及輿論對上市公司的監督,提高投資者閱讀和分析會計信息的能力,以有效識別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使公司管理者的盈餘管理行為有害無益,達不到預期目的。

Ⅳ 新准則下還能利用長期股權投資減值進行盈餘管理么,有相關的案例么我寫論文用的

新長期股權投資准則的變動本意在於抑制企業的盈餘管理行為。
實際上,一個上市公司進行機會主義的盈餘管理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1)公司具有盈餘管理的動機;
(2)會計准則提供了企業盈餘管理的空間;
(3)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使得管理層或大股東的機會主義行為有機可乘。
對盈餘管理的抑制應該同時從以下方面入手:
(1)修訂上市或停牌規則,或者對會計違規公司處以更嚴厲處罰,減少其動機;
(2)加大對會計准則執行情況的檢查與懲處;
(3)完善公司治理,將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防範於未然。
詳細參考:http://www.mof.gov.cn/pub/czzz/zhongguocaizhengzashe_hanglanmu/zhongguocaizhengzashe_kanwu/zhongguocaizhengzashe_caiwuyukuaiji/333/444/666/201007/t20100709_327035.html

Ⅵ 新會計准則對盈餘管理的影響有哪些

1、新會計准則對企業盈餘管理的影響
1.1 新會計准則對企業盈餘管理的限制
(1)新會計准則在會計政策中取消了發出存貨計價的後進先出法,規定企業應當採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使得企業的存貨流轉得以真實地反映,消除了人為調節因素,很好的限制了企業的盈餘管理。
(2)部分資產的減值准備一經計提,不得轉回,減少了企業利用減值准備的計提和沖回在各會計期間之間調節利潤的可能性。資產減值准備的計提必然增加企業的當期費用而減少當期利潤,轉回則相反,通過減值准備的計提與轉回可以將企業的全部利潤在不同會計期間進行重新分配。新會計准則規定,除存貨採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消耗性生物資產、建造合同形成的資產、遞延所得稅資產、融資租賃中出租人未擔保余值及未探明礦區權益的減值適用其他相關會計准則以外,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後會計期間不得轉回。新會計准則的這一規定,限制了企業會計人員在使用謹慎性原則計提各項資產減值准備的主觀隨意性。
(3)新會計准則擴大了合並報表的合並范圍,杜絕了企業利用縮小持股比例,分離若乾子公司的方法,將經營狀況不好的企業從合並范圍中剔除,從而粉飾企業集團整體業績的做法。新准則還規定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按照賬面價值計量,這將有利於防止企業利用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操縱利潤。按這些規定編制的合並報表將能真實反映由母公司和子公司所構成的整個企業集團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很好的限制了上市公司利用母子公司的控制關系在合並或重組時利用不正當關聯交易進行盈餘管理。
1.2 新會計准則客觀上增加了盈餘管理的空間
(1)借款費用資本化范圍擴大由原來僅限於「為購建固定資產的專門借款所發生的借款費用」擴大到「為需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的購建或者生產活動才能達到預定可使用或可銷售狀態的固定資產、存貨、投資性房地產等的專門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費用」。由於企業的借入資金借入後是混合使用的,企業上述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到底佔用了多少一般借款,為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而借入的專門借款到底有多少被用於短期投資性運作、產生了多少投資收益,企業外部人很難准確了解,因此借款費用是費用化還是資本化,數量上如何分配,企業管理層選擇的空間有所增大。
(2)公允價值運用范圍的拓展新准則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並、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方面的確認與計量中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公允價值如能在上述經濟業務事項中得到正確運用,將有效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但不能排除公允價值不被濫用。公允價值與企業盈餘關系密切,其可驗證性相對較差,加之存在信息不對稱,審計部門和監管機構的審計、監管手段、方法等又不盡完善,所以企業管理層有意識地藉助公允價值計量進行盈餘管理的可能性極大。
(3)資產減值中會計選擇與職業判斷增多資產減值准則中的「可收回金額的計量」、「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的預計」、「折現率的選擇」,「資產組的認定」等都存在不確定因素和主觀判斷,若企業管理層利用公允價值進行盈餘管理,將更難查證。
(4)研發支出的非完全費用化處理。企業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支出過去一直是全部計入當期損益。新無形資產准則將企業的研發費用分成兩個階段,並允許部分「符合條件」的開發階段的支出資本化計入無形資產的價值,然後分期攤銷。由於允許開發支出資本化大大降低了開發費用對發生當期利潤的沖擊,對調動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有利。但由於新產品、新設計和新技術的研發難度大,風險高,且其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的界限也較難准確劃分,因而可能被企業管理層,用於盈餘管理。
2、新會計准則下,完善企業盈餘管理的對策
2.1 不能將新的盈餘管理行為完全歸咎於新會計准則
因為盈餘管理的存在有其深層的社會政治、經濟原因,會計准則與盈餘管理不存在因果關系。
2.2 規范公司治理結構
盈餘管理在本質上是企業管理層在會計准則允許的范圍之內,對企業會計報告信息進行調控,以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要從源頭上規范企業盈餘管理行為,必須限制企業管理層對盈餘管理的濫用,比較有效的措施是規范公司治理結構,形成對管理層權力的制約、監督。規范公司治理結構,在企業外部必須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加強證券市場監管和兼並市場管理,大力發展經理市場;在企業內部要形成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之間的有效制衡機制,建立董事會和管理層之間基於合約委託關系的權責利關系。另外,由於即使是過度的盈餘管理對企業也可能帶來一定短期利益,因此要加強對管理層的權力監督和制約,就需要讓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理解濫用盈餘管理對於企業形象和長期利益的危害,從而在企業達成一致共識,共同抵制管理層對盈餘管理的濫用,提高對管理層權力監督和制約的效力。
2.3 重視在職會計人員的崗位培訓,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
新會計准則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的會計准則已經與國際會計准則趨同,但是在會計實務界,會計人員素質的提高卻遠遠落後於會計准則改革的步伐。通過對在職會計人員的職業培訓,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理論和業務能力,使其知識和技能不斷得到更新、補充、拓展和提高。要注重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提高,使其能正確理解在特定環境中某些會計處理方法的變更給企業所帶來的影響。特別要使會計人員充分認識盈餘管理和會計造假的不同意義和後果,對於操縱會計利潤和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企業負責人和會計人員將會嚴格依法懲處。由會計職業道德缺失而引起的會計造假及其信息失真,已成為一個全球性、世界性的難題。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夠健全,在新舊體制轉換、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經營方式多元化,各種經濟類型相互滲透的情況下,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對防止會計造假行為更顯其重要。
3、總之,應對新會計准則的影響予以重視,分析企業利用新會計准則進行盈餘管理的可能內容、方式、方法,預估企業利用新會計准則進行盈餘管理的廣度、深度和頻度,研究近期審計和證券監管的對策,制定長遠的治理規劃,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會計信息的質量,維護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優化社會資源配置,促進經濟持續、良性發展。

Ⅶ 如何加強對不當盈餘管理的治理

一、盈餘管理的涵義

盈餘管理是指企業運用一定的會計方法和手段,為實現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業價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會計選擇行為,其實質是有目的地干預或影響財務報告,進而影響相關利益者的利益和決策。

盈餘管理是一種利潤操縱行為,但它又同一般意義的利潤操縱有所區別。利潤操縱是通過明顯的違規違法手段,人為地造成利潤虛增或虛減,而盈餘管理則是利用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的可選擇性,有意識地選擇有利於自己的會計政策的行為。

二、盈餘管理的影響

我們必須認識到,盈餘管理是一個中性詞,本身並無好與壞之分。盈餘管理可以看作是一把雙刃劍,對於不同的利益相關者以及企業發展來說,都具有兩面性。

(一)盈餘管理的積極影響。盈餘管理有其不可否認的積極影響,是財務主管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

1、適度的盈餘管理可以減少契約成本。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存在盈餘管理,不僅會降低契約成本(債務契約),而且能較好地克服合同的不完備性和剛性,保護企業及經營者的利益。

2、適度的盈餘管理是傳遞內部信息的一種手段。從有效市場的角度考慮,管理當局的盈餘管理行為將傳遞出企業的內部信息,從而使會計信息披露更加充分,市場更加有效。

3、適度的盈餘管理有助於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增強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企業管理人員實施利潤平滑和利潤最大化手段進行盈餘管理,可以向外界傳遞出一種生產經營狀況良好的信息,從而提升企業形象,減少因資本市場激烈波動對投資者決策行為的影響,增強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

(二)盈餘管理的消極影響。在會計准則允許范圍之內的盈餘管理是合法的,但當盈餘管理超過一個合理的度時,會有消極影響。

1、盈餘管理在我國的濫用造成嚴重的會計信息失真。盈餘管理往往使報表上披露的會計信息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觀真實性,從而使整個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在我國,盈餘管理的濫用已成為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2、對資源配置產生不利影響。管理當局通過盈餘管理向投資者和債權人傳遞不真實的盈餘信息,將誤導其決策,使決策者產生「不利選擇」行為,使社會資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損害了整個社會的效率。

3、對企業的長遠利益產生不利影響。盈餘管理的濫用,短期可能給企業帶來一些好處,但對企業的長遠利益產生不利影響。盈餘管理將破壞投資者對收益質量的判斷,導致市場價值下降。

三、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治理

在我國具體的經濟環境中,經濟體制尚不完備,法制也不健全。我國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時,往往突破了其合法的界限,因而不當的盈餘管理泛濫,危害了投資者、債權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擾亂了證券市場秩序。顯然,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負面作用遠遠大於其正面影響。對此,需要對盈餘管理採取一定的治理措施,將其控制在會計准則允許的范圍內,盡量減少其帶來的消極影響。

(一)完善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保證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為了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會計准則在制定時留有可選擇的空間。再加上新的經濟業務不斷涌現,使得一些交易和經濟事項的確認、計量和報告並未在相關准則中做出相應的規定,所以會計准則在一定程度上滯後於實踐的發展和經濟行為的創新。這都給盈餘管理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間。

2006年發布的新會計准則更多地體現了和國際會計准則的趨同,具有較大的積極意義。其中有關資產減值准備、存貨計價方法和企業合並范圍等准則降低了企業盈餘管理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會計體系的質量。而有關公允價值計量、借款費用資本化、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開發費用等准則卻擴大了企業盈餘管理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公司仍然可能依據新准則運用新的手段來對公司業績進行操縱。因此,必須對已出台的具體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進行不斷的補充和修訂。對於選擇空間大的會計政策應規定更為詳盡的限制條件,並更清楚地設定不同會計處理方法和估計方法的運用條件,縮小可調控的空間。同時,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披露內容、披露方式、披露方法、披露時間等予以明確而具體的規定,從而提高信息公開性和透明性,減少信息的不對稱。

(二)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公司治理結構是指影響公司管理行為的各方面當事人之間,基於合約關系而形成的一種制度安排。從外部來看,我國尚未建立起發育完全、運作規范的股票市場,經理人市場還未形成;從內部看,董事會、監事會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虛設,公司激勵機制不完善,缺乏與公司業績掛鉤的長期激勵機制。這些都助長了管理層的盈餘管理行為。

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可以有效防止盈餘管理的濫用。首先,在企業外部要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加強證券市場的監管和兼並市場的管理,大力發展經理市場。其次,完善獨立董事制度,充分發揮獨立董事的制衡作用。比如,在董事會中引入獨立董事,並賦予他們一些特殊權利,負責對董事提名、高級管理層聘用與報酬、重大關聯交易、吸收合並、股份回購等重大事項發表意見。獨立董事除了向股東大會負責外,同時對證券監督機構負責,從而有效發揮董事會的監督作用。再次,健全有效的激勵機制,使所有者和經營者目標趨於一致。企業應使管理人員的績效不再只和短期的盈利掛鉤,在進行報酬安排時可以運用一些長期酬勞計劃,比如引入具有保護投資者利益和激勵經營者雙重作用的期權、期股等新的報酬方式,使經營者通過追求公司利潤最大化和長期成長性來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最後,加強企業的內部審計監督。促進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發展潛力,提高其經濟效益。

(三)加強證券監管部門的監督。一方面完善增發新股和配股資格的控制指標,實行多方位考評。目前,有關配股條件的指標只有凈資產收益率一個,指標單一,帶有很大的主觀性。應建立一個更科學的指標體系,避免由於指標的單一性而助長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管理行為。

由於盈餘管理經常在其他業務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等異常利潤以及待攤費用、待處理資產損失、開辦費、長期待攤費用、遞延資產等虛擬資產上做文章,因此可將主營業務損益作為指標體系中主要的考核指標之一,增加主營業務利潤率、異常利潤與利潤總額比率、不良資產總額與總資產比率等指標,並關注關聯交易對這些指標的影響。此外,還可以通過增量考核,縮小操縱空間,來提高操縱難度;另一方面改變終止上市公司掛牌交易的條件。公司管理者為避免被監管部門特殊處理或終止上市,就會採取虧損清洗的方式進行盈餘管理。虧損清洗是那些已連續兩年發生虧損,為避免第三年繼續發生虧損的上市公司所廣泛採用的盈餘管理方法。因此,對於PT和ST的股票,要改變以連續3年虧損作為衡量的唯一標准,應結合其他一些因素加以判斷,如應結合公司的行業特點、成長性以及虧損的主要原因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四)加強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督,強化注冊會計師的責任。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是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一環,但在目前的交易模式下,上市公司的管理當局一般充當審計委託人,委託會計師事務所對其經營的公司進行審計,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因此受到制約,不能得到充分發揮。事實上,我國上市公司購買審計意見的現象屢見不鮮。

對此,一方面強化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應健全相關監管制度,完善上市公司對會計師事務所的聘任模式,使管理層不介入會計師事務所的聘任,制約管理層變更事務所的情況發生。比如,可以要求上市公司每年按其資產或利潤的一定比例繳付一定的資金設專門賬戶,交由審計委員會或其他獨立於管理層的專門部門管理,用於支付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傭金;另一方面強化中介機構的質量監督功能。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對注冊會計師行業質量進行監督,完善行業舉報制度,對涉及執業質量問題的舉報,要認真調查核實。

(五)提高市場參與者素質,增強識破盈餘管理的能力。除了市場本身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以外,投資者處理信息能力的瓶頸也會增進信息的不透明度。散戶居多,投機性強以及專業知識的缺乏均屬於此。這些都有可能成為管理層濫用專業判斷的誘因,助長其盈餘管理的動機。要提高投資者的信息處理能力,促進信息披露的透明程度,就需要有相關的部門對投資者進行證券業和財務報告方面的教育,使投資者了解證券業知識,加強對財務報告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這樣,投資者可以及時地發現證券公司和上市公司的違規行為,形成對這些公司的一種制衡,同時這些公司也會迫於一定的壓力而減少採用盈餘管理來掩飾財務報表。

Ⅷ 盈餘管理給財務分析帶來怎樣的影響,如何剔除這種影響

一、盈餘管理的涵義

盈餘管理是指企業運用一定的會計方法和手段,為實現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業價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會計選擇行為,其實質是有目的地干預或影響財務報告,進而影響相關利益者的利益和決策。

盈餘管理是一種利潤操縱行為,但它又同一般意義的利潤操縱有所區別。利潤操縱是通過明顯的違規違法手段,人為地造成利潤虛增或虛減,而盈餘管理則是利用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的可選擇性,有意識地選擇有利於自己的會計政策的行為。

二、盈餘管理的影響

我們必須認識到,盈餘管理是一個中性詞,本身並無好與壞之分。盈餘管理可以看作是一把雙刃劍,對於不同的利益相關者以及企業發展來說,都具有兩面性。

(一)盈餘管理的積極影響。盈餘管理有其不可否認的積極影響,是財務主管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

1、適度的盈餘管理可以減少契約成本。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存在盈餘管理,不僅會降低契約成本(債務契約),而且能較好地克服合同的不完備性和剛性,保護企業及經營者的利益。

2、適度的盈餘管理是傳遞內部信息的一種手段。從有效市場的角度考慮,管理當局的盈餘管理行為將傳遞出企業的內部信息,從而使會計信息披露更加充分,市場更加有效。

3、適度的盈餘管理有助於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增強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企業管理人員實施利潤平滑和利潤最大化手段進行盈餘管理,可以向外界傳遞出一種生產經營狀況良好的信息,從而提升企業形象,減少因資本市場激烈波動對投資者決策行為的影響,增強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

(二)盈餘管理的消極影響。在會計准則允許范圍之內的盈餘管理是合法的,但當盈餘管理超過一個合理的度時,會有消極影響。

1、盈餘管理在我國的濫用造成嚴重的會計信息失真。盈餘管理往往使報表上披露的會計信息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觀真實性,從而使整個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在我國,盈餘管理的濫用已成為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2、對資源配置產生不利影響。管理當局通過盈餘管理向投資者和債權人傳遞不真實的盈餘信息,將誤導其決策,使決策者產生「不利選擇」行為,使社會資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損害了整個社會的效率。

3、對企業的長遠利益產生不利影響。盈餘管理的濫用,短期可能給企業帶來一些好處,但對企業的長遠利益產生不利影響。盈餘管理將破壞投資者對收益質量的判斷,導致市場價值下降。

三、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治理

在我國具體的經濟環境中,經濟體制尚不完備,法制也不健全。我國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時,往往突破了其合法的界限,因而不當的盈餘管理泛濫,危害了投資者、債權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擾亂了證券市場秩序。顯然,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負面作用遠遠大於其正面影響。對此,需要對盈餘管理採取一定的治理措施,將其控制在會計准則允許的范圍內,盡量減少其帶來的消極影響。

(一)完善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保證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為了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會計准則在制定時留有可選擇的空間。再加上新的經濟業務不斷涌現,使得一些交易和經濟事項的確認、計量和報告並未在相關准則中做出相應的規定,所以會計准則在一定程度上滯後於實踐的發展和經濟行為的創新。這都給盈餘管理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間。

2006年發布的新會計准則更多地體現了和國際會計准則的趨同,具有較大的積極意義。其中有關資產減值准備、存貨計價方法和企業合並范圍等准則降低了企業盈餘管理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會計體系的質量。而有關公允價值計量、借款費用資本化、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開發費用等准則卻擴大了企業盈餘管理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公司仍然可能依據新准則運用新的手段來對公司業績進行操縱。因此,必須對已出台的具體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進行不斷的補充和修訂。對於選擇空間大的會計政策應規定更為詳盡的限制條件,並更清楚地設定不同會計處理方法和估計方法的運用條件,縮小可調控的空間。同時,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披露內容、披露方式、披露方法、披露時間等予以明確而具體的規定,從而提高信息公開性和透明性,減少信息的不對稱。

(二)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公司治理結構是指影響公司管理行為的各方面當事人之間,基於合約關系而形成的一種制度安排。從外部來看,我國尚未建立起發育完全、運作規范的股票市場,經理人市場還未形成;從內部看,董事會、監事會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虛設,公司激勵機制不完善,缺乏與公司業績掛鉤的長期激勵機制。這些都助長了管理層的盈餘管理行為。

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可以有效防止盈餘管理的濫用。首先,在企業外部要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加強證券市場的監管和兼並市場的管理,大力發展經理市場。其次,完善獨立董事制度,充分發揮獨立董事的制衡作用。比如,在董事會中引入獨立董事,並賦予他們一些特殊權利,負責對董事提名、高級管理層聘用與報酬、重大關聯交易、吸收合並、股份回購等重大事項發表意見。獨立董事除了向股東大會負責外,同時對證券監督機構負責,從而有效發揮董事會的監督作用。再次,健全有效的激勵機制,使所有者和經營者目標趨於一致。企業應使管理人員的績效不再只和短期的盈利掛鉤,在進行報酬安排時可以運用一些長期酬勞計劃,比如引入具有保護投資者利益和激勵經營者雙重作用的期權、期股等新的報酬方式,使經營者通過追求公司利潤最大化和長期成長性來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最後,加強企業的內部審計監督。促進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發展潛力,提高其經濟效益。

(三)加強證券監管部門的監督。一方面完善增發新股和配股資格的控制指標,實行多方位考評。目前,有關配股條件的指標只有凈資產收益率一個,指標單一,帶有很大的主觀性。應建立一個更科學的指標體系,避免由於指標的單一性而助長管理當局進行盈餘管理行為。

由於盈餘管理經常在其他業務利潤、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等異常利潤以及待攤費用、待處理資產損失、開辦費、長期待攤費用、遞延資產等虛擬資產上做文章,因此可將主營業務損益作為指標體系中主要的考核指標之一,增加主營業務利潤率、異常利潤與利潤總額比率、不良資產總額與總資產比率等指標,並關注關聯交易對這些指標的影響。此外,還可以通過增量考核,縮小操縱空間,來提高操縱難度;另一方面改變終止上市公司掛牌交易的條件。公司管理者為避免被監管部門特殊處理或終止上市,就會採取虧損清洗的方式進行盈餘管理。虧損清洗是那些已連續兩年發生虧損,為避免第三年繼續發生虧損的上市公司所廣泛採用的盈餘管理方法。因此,對於PT和ST的股票,要改變以連續3年虧損作為衡量的唯一標准,應結合其他一些因素加以判斷,如應結合公司的行業特點、成長性以及虧損的主要原因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四)加強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督,強化注冊會計師的責任。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是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一環,但在目前的交易模式下,上市公司的管理當局一般充當審計委託人,委託會計師事務所對其經營的公司進行審計,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因此受到制約,不能得到充分發揮。事實上,我國上市公司購買審計意見的現象屢見不鮮。

對此,一方面強化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應健全相關監管制度,完善上市公司對會計師事務所的聘任模式,使管理層不介入會計師事務所的聘任,制約管理層變更事務所的情況發生。比如,可以要求上市公司每年按其資產或利潤的一定比例繳付一定的資金設專門賬戶,交由審計委員會或其他獨立於管理層的專門部門管理,用於支付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傭金;另一方面強化中介機構的質量監督功能。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對注冊會計師行業質量進行監督,完善行業舉報制度,對涉及執業質量問題的舉報,要認真調查核實。

(五)提高市場參與者素質,增強識破盈餘管理的能力。除了市場本身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以外,投資者處理信息能力的瓶頸也會增進信息的不透明度。散戶居多,投機性強以及專業知識的缺乏均屬於此。這些都有可能成為管理層濫用專業判斷的誘因,助長其盈餘管理的動機。要提高投資者的信息處理能力,促進信息披露的透明程度,就需要有相關的部門對投資者進行證券業和財務報告方面的教育,使投資者了解證券業知識,加強對財務報告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這樣,投資者可以及時地發現證券公司和上市公司的違規行為,形成對這些公司的一種制衡,同時這些公司也會迫於一定的壓力而減少採用盈餘管理來掩飾財務報表。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