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治理鹽沼措施

治理鹽沼措施

發布時間: 2021-03-09 03:15:47

1.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治理的五大區域

三、「十二五」期間內蒙古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布局
(一)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布局思路
按照我區生態建設指導思想,在「十一五」生態保護和建設成效的基礎上,按照國家、自治區主體功能區劃的要求和地形地貌劃分,構建以「兩線七區」為主體的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布局。
「兩線」:大興安嶺生態防線。加強天然林保護,禁止非保護性採伐,植樹造林,涵養水源,保護野生動物,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積極發展林草產業。陰山北麓生態防線積極退耕退牧還草,治理土地沙化鹽鹼化。
「七區」:呼倫貝爾草原沙地防治區、烏珠穆沁典型草原保護區以退牧還草、退耕還草、劃區輪牧,禁止開墾、樵採和超載放牧等為重點,防治草場退化沙化。科爾沁沙地防治區、渾善達克沙地防治區以恢復沙地草場生態環境為重點,嚴格實施以草定畜,增強防風固沙功能。毛烏素-庫布齊沙漠化防治區、阿拉善沙漠化防治區,加強綜合治理,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防止沙丘活化和沙漠化面積擴大。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防治區重點加強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鹽鹼化治理。
(二)區域劃分及綜合治理建設內容
1.草原、沙地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大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的草原牧區、西鄂爾多斯草原牧區和四大沙地及四大沙漠邊緣地區;以呼倫貝爾草原沙地防治區、烏珠穆沁典型草原保護區、科爾沁沙地防治區、渾善達克沙地防治區、毛烏素-庫布齊沙漠化防治區、阿拉善沙漠化防治區為綜合治理重點建設區。
草原牧區以保護和改善天然草原生態為核心,堅持保護和建設相結合,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適地適草,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進一步提升草原生態功能,實現草原退化沙化趨勢有效緩解並向良性循環發展。堅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採取退牧還草、長期禁牧、階段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建立草原保護區、建設農區半農半牧區人工草地、轉移超過環境承載力的人口等措施,加大草原保護力度。大力發展草產業,擴大人工草地和飼料地面積。加強草原監理、監測及科技支撐和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草原監理隊伍建設,健全草原監督管理體系。
沙地及沙漠邊緣地區以防沙治沙為重點,採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科學管理等手段。按照突出重點、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的方針,實施退耕還林、飛播造林、封山(沙)育林、人工造林、圍欄封育、舍飼休牧、劃區輪牧等生態建設項目。加大生態移民力度,積極發展沙產業和林草產業,實現綠富同興。在渾善達克沙地建設沙地榆基地,在呼倫貝爾沙地、科爾沁沙地建設樟子松基地,在毛烏素沙地建設樟子松基地。在騰格里、巴丹吉林、烏蘭布和、巴音溫都爾、庫布齊沙漠邊緣條件適宜的地區採取圍欄封育、飛播造林、人工造林、封沙育林等措施,其它地區主要通過封沙育林(草),復壯更新嚴重退化的天然林草植被,提高防風固沙功能,遏制沙漠化土地進一步擴展,降低沙塵暴發生頻率。
2.林灌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北麓等主要山地;以大興安嶺生態防線、陰山山脈、賀蘭山北麓等為綜合治理重點建設區。
依託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實施以生態建設、產業建設及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進一步強化森林資源的保護、培育和合理利用。加強對現有森林的經營管理,充分發揮森林的綜合效益。繼續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公益林補償等生態建設工程。加大林區生態移民、林場撤並、「以煤代木」、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項目建設力度。進一步增加國有林場資源,實現效益增加和職工緻富雙贏。結合天保工程和自然保護區建設,以林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加快發展特色種養業、林下採集業和林產品加工業。在城鎮周邊、主要鐵路和公路兩側以及機場周邊,大力營造防護林、護路林。
3.低山丘陵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大興安嶺東南麓、鄂爾多斯高原東北部、陰山南麓、西遼河上游等水土流失較重的地區;以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防治區、西遼河上游等為綜合治理重點建設區。
加大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力度。加強對生態環境良好區域和生態修復區的保護,努力控制人為水土流失。以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為重點,加強對開發建設項目的監管。落實水土流失防治責任,加強和規范水土流失防治費的徵收與管理。加強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進一步提高水土保持隊伍依法行政能力和監督執法水平。
加快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繼續抓好重點小流域治理、淤地壩修建、禁墾、退耕還林還草、封育保護、禁牧輪牧、水土保持林栽植為主的生態修復工作,促進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大力推動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水源地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黃土高原地區著力抓好淤地壩系建設管理和安全度汛工作,切實減少入黃泥沙。東北黑土區主要採取梯田、水土保持林、經濟林、溝道治理、生態修復、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治理措施。
加強水土保持監測網路和信息系統建設,努力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支撐能力和現代化水平。推動水土保持體制機制創新,努力實現水保生態補償機制實現新突破。
4.農業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
該區域包括松遼平原、大興安嶺中段、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等。
以平原綠化和農田防護林建設、更新改造為重點,提高生態工程綜合效益,切實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整合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農業開發、水利工程、林業建設等工程項目,加快中低產田改造農田林網配套建設。在農田主幹道、機耕路上營造寬林帶、大網格的高標准防護林,利用毛渠以育代造和發展渠道堰道果樹,逐步提高農田林網化和平原綠化建設水平。對陡坡耕地和嚴重風蝕沙化耕地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加快發展速生豐產林、防護用材兼用林和經濟林等。積極引進優良速生品種,通過科學造林、集約經營,建設不同類型的速生豐產用材示範基地,引導全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的健康發展。加快改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的生態農業和農牧業。
5.濕地及自然保護區生態綜合治理區
該區域包括以額爾古納河流域、嫩江流域、西遼河流域以河流、湖泊和沼澤為主的東北濕地區,以及黃河上中遊河流及沿岸濕地和西部鹽沼濕地。
加強濕地保護。建立不同級別、不同規模的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小區,加強已建各類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分級管理,整體推進,形成較為完善的濕地自然保護區網路。加大濕地恢復力度。實施濕地生態補水工程,引用河流汛期槽蓄洪水、凌汛期凌汛水及農業灌溉間隙水等濕地,恢復和擴大濕地水域面積,增加濕地調蓄水資源和抗旱能力。實施濕地污染治理工程,按照濁清分治原則,將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經過處理後,就近排放到濕地區,利用濕地生態系統凈化水體,為工農業提供可利用再生水。實施退耕還灘、退耕還湖、退耕還林和退耕還草工程,增加植被蓋度,恢復濕地水域面積,改善濕地生態環境,維持濕地生物多樣性。
各類自然保護區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嚴格限制各類開發活動,保持區域的原真性、完整性,保障禁止開發區域的生態服務功能。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開展全區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建立動態資料庫,構建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與持續利用信息共享平台。保護生物物種及遺傳資源,對特別受威脅的生物物種實施重點保護。

2. 2013為什麼楊浦區的中考一模不出來

生態問題
土壤侵蝕問題
中國典型地區:
黃土高原,南部丘陵地區

(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鬆)。
(2)原因:植被的破壞,農業系統,礦山不合理的。
治理措施:
壓縮農業用地?面積擴大嗎?森林,牧草種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 A>,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並建立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健康
全國農業模式,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典型的地區的荒漠化問題

中國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古等地)
原因:
(1)自然原因造成的:全球氣候變暖,蒸發強烈,降水減少在內陸地區,嚙齒目動物;蝗蟲。
(2)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項目的保護不足。
治理措施:
發展草原保護的法律和法規,加強管理,控制放養密度,三北防護林體系,退耕還林還牧; />人工草地的建設
治理禁止收獲海藻的意義:
有利於因地制宜地調整產業結構,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的全面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促進和放牧;經濟發展
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於土地資源的保護,有利於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典型地區:
乾旱和水資源短缺問題的中游和下游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中國北方,西北,中間和下游
BR />中國北方,這是因為:(1)自然原因:屬溫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較少的??河流徑流,降水變率;旺盛的春季蒸發。
(2)原因:人口密集,工業和農業用水需求和嚴重的水污染,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春耕春種水的消耗。
治理措施:南部,水庫建設,人口控制,並提高產品質量,減少水體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限制發展高耗水產業,發展節水農業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水價調整的實施,促進節約用水的意識,淡化。
(思考:為什麼中國的東北地區沒有形成春旱?)
土壤鹽漬化典型

在中國晃來晃去懷黃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造成的河套平原
原因:(1)自然原因:頻繁的乾旱和洪澇災害的低窪(黃淮海平原);地形;少降水和灌溉水。 (2)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鉛蒸發鮮奶油,鹽,井水灌溉,生物措施,合理噴灌,不僅灌溉系統的農田裡長滿了嗎?水噴灌,滴灌技術
地面沉降,海岸鹽沼
中國典型地區:
大面積嗎?在城市的北部和南部
原因:BR />

提取地下水管理措施,以控制地下水的抽取量的雨季補給
赤潮的實施/典型的中國:
珠江口,杭州灣,渤海

(1)自然原因:高溫,水壓,靜風,相對封閉的水域。
(2):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工業和生活污水入海,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由於開發海洋的高度和擴大水產養殖?業,水產養殖業的水域受到嚴重污染。在
自然災害(自然災害,但也人為)
典型的區域洪水
在中國:
東北部的黃河上,中,下游和長江黃河,淮河,珠江流域
原因:
(1)自然原因:降雨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陰雨天氣),夏季風強度變化(副高強度的南部乾旱北澇副高弱:南方洪水和北方乾旱);台風的影響,低窪缺乏自然成的海與河(淮河);(海河,珠江);支流(的風扇供水系統,樹突狀河)河彎(荊江河段);厄爾尼諾現象。
(2)原因:砍伐森林造成的侵蝕河床抬升,開墾土地,湖泊,不合理的水利建設(渭河)
治理措施:植樹,防護林體系,被遺棄的湖水利建設,理順加筋路堤入海河道(淮河);開挖分洪區洪水預報和早期預警系統的建設。
沙塵暴現象在中國典型地區:
西北
;中國北方
原因:
(1)自然原因造成的:一個快速移動的冷鋒,天氣乾燥,人原因造成沉澱越少;春季大風**號,植被稀疏
(2):過度放牧,過度樵採;
過度的填海工程治理措施,以開發草場保護法「:</法規,加強管理控制放養率,建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林業,畜牧業和退耕還林
建設人工草場,推廣和放牧,禁止
地震收獲海藻
>中國典型地區:BR /原因的
東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區:
在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印度板塊強烈的地殼活動。原因可能是:
事業規模
破壞性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震中附近城市的人口分布集中,淺源地震可能會導致其他災害晚上;
傷害
>>緩解措施:積極參與防災,減災的宣傳和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防災減災,監測和預報系統,加強地質災害BR />
災害管理和減災政策和法規,以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綠化和防護林體系的建立;
加強國際合作
4,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
原因:自然原因
():巨大的山體岩石破碎,風化嚴重,明顯的干濕季節,暴雨集中,強烈的地殼運動山斷層發育。
(2)原因:
控制措施植被的破壞:

恢復植被三種典型的灌溉農業區

寧夏平原河套農村地區平原,河西走廊,新疆南部
分析自然區位因素:
足夠的熱量,平坦,肥沃的土壤和灌溉水的溫差缺乏足夠

水資源短缺,冬季寒潮和暴風雪,土壤鹽漬化和其他
商品穀物農業典型的地區:

東北地區的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溫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雨熱同期,開闊平坦的地形,廣袤的農田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因素:一個人煙稀少的地區,農產品商品率;國家政策支持的大規模,高層次的機械化和便利的交通,巨大的市場,行業發展的生產。

熱,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寒潮和霜凍損害。
美國商品穀物農業比較:
相同點:相同類型的農業地理,人煙稀少,農產品的生產規模,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巨大的市場相對發達的工業和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過程是相似的。
不同點:不同的操作模式,主要集中在美國,我們主要的國營農場位在不同的專業水平,糧食生產,糧食生產在美國農民家庭的生產水平,技術差異<BR /中國水稻種植
典型的區域:
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分析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熱,雨熱,在相同的期間,三角洲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大量的水。
(2)社會經濟因素:機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巨大的市場,產業相對發達的國家最先進的技術和國家政策的支持。

少得多;受台風,暴雨造成的洪水影響,酸雨危害
4,畜牧業
典型區域(D芭東:區位因素:
草原內蒙古: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1)自然因素:遼闊的草原地區,有沒有大型食肉動物,更有利於在東部增長部分的的夏季降水草(降水減少,從東到西)。
(2)社會經濟因素:在畜牧生產中的經驗,巨大的市場潛力,缺乏支持國家政策

氣候乾燥,降水少,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了寒潮冬季風暴滑鼠災難,嚴重的蝗蟲災害。
5,牛奶產品
典型地區:

分析的地區和國家,西歐,美國東北部,紐西蘭和其他的區域性因素:
(1 )自然因素:氣候溫和濕潤,不利於一個成熟的養殖,多汁飼料的廣大地區,草原,地勢平坦,廣闊的平原地區(除紐西蘭外)
(2)社會經濟的增長做出貢獻因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度大,消費市場廣闊,交通便利,的
牧場放牧
典型地區: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分析區位因素:
(1 )自然因素:氣候溫和,鬱郁蔥蔥的草地面積/>(2)社會經濟因素:地廣人稀,土地租金,在附近的埠,先進的製冷技術,以改善交通條件。
7的農牧混合(見的強制性第二卷書16)
8城郊型農業
典型的區域:
上海郊區農業地點:
( 1)自然因素:熱,雨熱同期每單位面積的平坦,土壤肥沃和大量的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消耗了大量的輔助功能,花卉,蔬菜等作物的發展?高價值的,更高的成本效益;小面積的土地,有利於集約化生產。
發展方向:綠色農業,觀光農業;
生態旅遊,工業區位分析
1,南部的重工業基地遼寧
位置:
( 1)位置:位置。渤海,黃海,靠近俄羅斯,朝鮮,韓國
(2)自然因素:溫和的氣候,地形,土壤肥沃,遼河水。
(3)社會經濟因素:豐富的煤,鐵資源,海陸交通便利,勞動力和農業資源,以支持國家政策,國防和國家安全,土地租金支持著許多瀕臨滅絕的礦物資源。

相對缺乏資源,缺乏水分,高層次的技術開發,工業結構比較簡單,發達的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影響,對區域環境的污染。調整產業結構
調整措施:
和新的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大力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提高勞動者素質,支持在加拿大強烈的民族政策,進行大力度的改革和開放,積極引進外資,控制對環境的污染。
2,北京,天津,唐山工業基地(在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位置:
(1)位置:位於溫帶季風氣候區,環渤海國家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經濟中心,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2)自然因素:溫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地勢平坦。
(3)社會經濟因素:資源豐富(華北油田,開灤煤田長蘆鹽場,棉花等),以及便利的交通,航運,鐵路,公路,航空,??? ?完整的管道系統,國家的,國家的,最先進的技術,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足夠的能量(能源基地附近)。

水,能源缺乏,
嚴重污染的
資源型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方向:
3,上海,南京位於亞熱帶地區和產業化基地(一個在中國歷史悠久,最大的結構是最完整的,最高水平的技術和經濟效益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地點:
(1) ,瀕臨長江,東中國海,戰略位置。
(2)自然因素:亞熱帶季風氣候,充足的熱量,降水,雨熱同期,平坦的三角洲景觀,地形,土壤肥沃,河網密布,大量的水
( 3)社會經濟因素:歷史悠久,工業基礎,科技實力,土地和水的交通,豐富的勞動力,高品質和廣泛的市場,政策支持,行業協會,經濟腹地,上海浦東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豐富的農產品。缺乏能源和資源

人不會這么緊張,嚴重的土地污染。

精,尖方向發展,結構,重量更輕。
4,光源產業基地在珠江三角洲(輕工業)
定位分析:
(1)位置:位於亞熱帶地區,瀕臨滅絕的中國南海,毗鄰香港澳門
(2)自然因素: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河三角洲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社會經濟因素:海外的幫助下,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在中國的陸地和海上交通便利,靠近港澳,勞動力資源豐富,以吸引外國投資和技術管理;家庭,華僑華人和中國人民,發達的市場經濟。
不足之處:缺乏能源,資源

3. 鹽沼澤如何治理

植樹造林,通過植物成長吸收養液來稀釋鹽沼澤。

4. 新疆環境保護投資不足表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人均水資源只相當於世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1/4,居世界第88位。近二十年以來,由於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氣候持續乾旱,污染日益嚴重,水資源的供需茅盾十分突出,已成為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1. 中國水資源特點
(1)水資源總量多,但人均和單位耕地佔有量少
中國陸地多年平均降水總量約61990億立方米,河川年平均徑流量約27000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約8700億立方米,扣除河川徑流量和淺層地下水量統計中的重復計算量7700億立方米,則淡水資源總量約28000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國人口多,年人均量只有2545 m3,只相當於世界人均量的1/4,美國的1/5,加拿大的1/50,居世界第88位,可見我國是個貧水國家。除去洪水期間放掉的徑流量和邊遠地區不便大量開發利用的水資源外,實際能夠發揮作用的水資源量也就在10000億立方米左右。我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年缺水量約60億立方米;農村有3.6億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成為健康問題,北方和西北農村有5000多萬人和3000多萬頭牲畜得不到飲水保障,受乾旱影響的耕地面積約占總耕地面積的五分之一,由於缺水得不到有效灌溉,每年造成糧食嚴重減產50億公斤以上。
(2)水資源的時間分布不平衡,年內和年際間變化大
中國的降水受季風影響,降水量和徑流量在一年內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很大。中國大部分地區冬季乾旱少雪,夏季濕潤多雨,每年汛期的降水量和徑流量佔全年的60%~80%,易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嚴重枯水。降水量的年際劇烈變化,造成江河湖泊的特大洪水和連續枯水年的現象。例如:黃河在近70年中曾出現過連續11年(1922~1932)的少水期,和連續9年(1943~1951)的豐水期。降水量和徑流量在時間上的劇烈變化,給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帶來極大困難,造成枯水期無水可用,豐水期有水難用,使可用水資源的數量遠遠低於全國陸地水資源總量。
(3)水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均勻,水土資源組合不平衡
中國水資源的分布是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包括長江在內的南方水系的流域面積佔全國國土面積的36.5%,人口約佔全國的55%,但其水資源卻佔全國水資源的81%;而長江以北水系的流域面積佔全國國土面積的63.5%,人口約佔全國的44%,其水資源量卻只佔全國的19%,其中,西北內陸地區面積佔全國國土面積的35.3%,其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的4.6%。水資源分布的嚴重失衡,不僅加劇我國水資源供需的矛盾,而且還導致我國北方地區易沙漠化、乾旱,南方地區易形成洪澇災害。
(4)水污染的蔓延,極大地減少了水資源的可用量
大量工業廢水和農業污水排入水體,降低了水資源的利用價值,減少了可以利用的水源。據統計,全國有1/3以上的河段受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嚴重,近50%的重點城鎮水源地不符合飲用水標准。在本來水資源豐富的許多南方城市中,因水污染所導致的缺水量占這些城市總缺水量的60%~70%。而水資源使用過程中的浪費現象更加劇了淡水的供求矛盾。落後的灌溉方式和生產工藝,以及城市供水管道的跑、冒、滴、漏是造成水資源浪費的另一主要原因。
2. 中國水資源開發和利用面臨的問題
(1) 在水資源開發方面,我國存在著水資源過度開發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一些地區為滿足不斷增長的水資源需求,加大了水資源的開發力度。我國北方江河普遍存在開發過度的問題。黃河、遼河、淮河地表水資源利用率大大超過國際上公認的40%的河流開發利用率上限,海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率接近90%。素有「母親河」之稱的黃河自1972年出現首次斷流,進入1990年以後年年斷流,年平均達到107天,1997年斷流期竟長達226天。2002年黃河流域降水量較常年減少30%-50%,黃河花園口斷面徑流較常年減少了52%,2003年是黃河來水量50年來最少的一年,這意味著黃河的水環境形勢更加嚴峻。中國部分地區地下水也存在著開采過量問題。中國地下淡水資源量占國內水資源總量的1/3,最近20年來,全國地下水開采量平均以每年25億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地下水占總供水量的比例已從1980年的14.0%增長到2000年的19.8%。華北、西北城市利用地下水比例分別高達72%和66%。目前,河北、北京、天津屬超量開采,山東、河南、山西、遼寧、陝西等省超過50%。北方地區除青海、新疆外,其他省、區、市開采程度均超過30%。超采地下水,已引發一系列生態問題。國土資源部2003年10月30日公布的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形成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已有100多個,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華北平原已形成跨冀、京、津、魯的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有近7萬平方公裡面積的地下水位低於海平面。地下水超采還誘發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問題。全國總計有46個城市因為不合理開采地下水而發生地面沉降,其中沉降中心累計最大沉降量超過2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因地面沉降,一些城市經濟損失嚴重。有報道稱,20世紀70年代以來,上海因地面沉降的經濟損失達2900億元人民幣。
(2) 在水資源利用方面,中國對水資源污染的治理力度遠遠不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在用水量急劇增加的同時,污水排放量也相應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出水環境容量。1980年全國污水排放量為310億噸之多,1997年急劇增加到584億噸,2002年稍有減少,仍高達439.5億噸,較上年增加1.5%。2002年中國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達到1366.9萬噸,超過環境容量的70%。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我國水資源污染治理力度一直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污水處理設施落後,污水處理率低。我國城市排水設施普遍比供水設施落後,1996年,我國城市供水設施服務人口的普及率達到94.5%,而同年城市污水處理率僅為13.1%,而且城市污水的日處理能力的增加幅度遠低於城市日供水能力增長的幅度,1990-1998年城市市政公共污水處理廠平均年增加日處理能力110萬立方米左右,而城市供水年增加供水能力850萬立方米左右。由此導致我國水環境惡化狀況難以緩解或好轉,進而加劇我國水資源短缺形勢。
(3)中國在水資源利用方面,還存在著嚴重的浪費現象。
農業、工業及城市是我國水資源的三大用戶,都普遍存在用水浪費的現象。我國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73.4%,加上農村生活用水則佔到81.7%。由於農業長期採取粗放式灌溉生產,水利用率很低。全國農業灌溉水的利用系數大多隻有0.4%,而世界許多國家已經達到0.7-0.8%。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為103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中國生產1噸鋼需要23-56噸水,而日本、美國和德國生產1噸鋼只需要6噸水。城市水的重復利用率只有北京、天津、大連、青島等達到70%左右,而大批城市的水資源重復利用率僅為40%左右,而發達國家城市達到了75-85%。全國多數城市自來水跑、冒、滴、漏的損失率達到用水量的1/5。同時,水價過於低廉也容易造成水資源浪費。在一些缺水較嚴重的地區,100立方米農用水還抵不上一瓶礦泉水的售價。水價太便宜了,導致一些人不珍惜水資源
3. 水資源開發與利用對策
針對面臨的水資源問題,保護、合理開發、調配水資源是當務之急。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總體戰略應是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支持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的保護和持續利用是一個涉及多水體、多部門、多領域的復雜問題,必須綜合考慮自然、社會、經濟、技術、環境等多種因素。為此,需要積極開發潛在的水資源(開源),節約利用已有的水資源(節流),盡快整治嚴重的水污染(治污),同時加強水資源的綜合管理,以緩解目前嚴重的缺水危機,使有限的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綜合效益。
為了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必須努力保護和合理利用寶貴的水資源。但水資源的保護必須從保護水體源頭開始,從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做起。每年來自水土流失、水體底泥等的污染水量往往占水量的一半還多,因此植樹造林、涵養水源、改革農業漁業結構、合理施用化肥、農葯、建設水生態保護區和優化水體使用功能等,則是新時期水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的任務。
二、土地資源
1.中國的土地資源概況
中國的內陸土地面積為9.6×106km2,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的6.5%,位居世界第三。2001年「全國土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共有耕地約13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3.8%,現有耕地比重小於美國和印度。林地佔23.9%,牧草地佔28%。
中國國土面積的66%是山地、丘陵和高原,平地面積約為326.3萬平方公里,約占土地總面積的34%。由於前者大都不適宜於農業利用,因而我國可供農業開發的土地資源並不充裕。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001平方公里,只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3弱。即使是與人口眾多的印度相比,也相差一半。
據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1989-1993)結果,全國森林面積為133.7萬平方公里,僅佔全球森林面積的3%-4%,林木總蓄積量為117.85億立方米。1989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全世界森林覆蓋率平均達31.3%,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13.92%。全球人無佔有森林面積為0.0064平方公里,而中國只有0.0011平方公里,居世界第119位。世界人均森林蓄積量為71.8立方米,中國人均森林蓄積量為8.6立方米,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2%,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國佔世界3%-4%的森林資源,既要滿足佔世界近1/5人口的生產、生活的需要,又要擔負起維護全球7%土地面積上的生態環境質量的任務。顯然,現有的森林資源狀況是遠遠不能令人滿意的。
濕地是指所有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的沼澤地和水域地帶,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初步統計表明,我國擁有的天然濕地,包括內陸沼澤11萬平方公里、湖泊12萬平方公里、海岸灘塗和鹽沼地2.1萬平方公里以及數量巨大的河流和廣闊的、深度不超過6米的近岸淺海水域,另外還有稻田人工濕地38萬平方公里。
2. 我國土地資源面臨的危機
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快速發展,城鄉建設、道路交通和其他佔用,我國土地資源將嚴重不足,現有的土地資源將急劇減少。
(1)人均佔有土地過少
隨著我國人口的進一步增長,這一危機日趨明顯。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全國耕地面積減少9.56萬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積已減少了近一半。
(2)耕地總體質量差
中國耕地分布很不平衡,水多的無地可澆,地多的無水可澆。乾旱地區土壤次生鹽漬面積不斷擴大,使作物無法生長而不得不棄耕。由於重用輕養、濫施化肥、水土流失、荒漠化和鹽鹼化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全國耕地有機質平均含量已降至1%,明顯低於歐美國家2.5%-4%的水平。在重要糧食產區的長江和淮河流域,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不到1%,最低已不足0.3%。黑龍江省1989年抽樣調查表明,東北黑土帶土壤有機質含量已由50年代的8%-10%降為1%-5%。全國耕地中,缺磷面積佔59.1%,缺鉀面積佔22.9%。全國受鹽鹼化威脅的耕地約有6萬平方公里,受荒漠化危害的農田約21萬平方公里,遭受污染的耕地近20萬平方公里,受酸雨危害的耕地達3.7萬平方公里。據估算,僅農田污染一項,每年就使我國的糧食減產1200萬噸。綜合各種資料分析,全國高產穩產田約佔耕地面積的20%-30%,中產田佔40%-50%,低產田佔30%左右。
(3)森林覆蓋率降低和水土流失
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森林資源早已不堪重負。照目前的砍伐速度,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很有可能已無成熟林可伐。雖然我國林木蓄積量由80年代初的每年凈虧0.3億立方米,轉變成目前的略有盈餘,但用材林的消耗量仍然高於生長量。雖然我國的人工造林成效很大,但由於林業生產底子薄、欠帳多,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森林資源的供需矛盾將會十分突出。水土流失面積有增無減,已達150萬公頃,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3.5%。
(4)草地資源普遍退化
草地是一種可更新資源,在我國,草地對畜牧業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廣大牧區草食家畜最主要的飼料來源,又在維護陸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於對草地生態系統的特性缺乏正確、全面的了解,長期以來,我國對草地資源粗放經營,甚至採取掠奪式的經營方式,使草地資源普遍退化,明顯影響畜牧業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生態後果。目前,草地普遍呈現退化的趨勢,如不採取有效措施,草原牧草產量可能要大幅度下降。因此,亟須加強草地資源的管理,合理開發利用,大力遏制其逆向演替,搞好草地資源的保護和建設,努力提高草場載畜力。
(5)湖泊濕地的圍墾
建國以來,在巨大的人口壓力作用之下,對湖泊的圍墾活動更加劇烈。僅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的初步統計,圍墾面積達1.1萬平方公里。歷史上湖北省曾號稱「千湖之省」,可是目前只剩下湖泊326個,湖面由原來的0.8萬平方公里萎縮至0.23萬平方公里。圍墾在提高糧食產量的同時,也帶來很多環境問題。它往往抵消和超過了人們所取得的既得利益,使人們陷入了始料不及的嚴重困擾。由於圍墾而使湖面縮小、容量減少,降低了湖泊調蓄洪水和環境自凈的能力,加速了湖泊淤積消亡的速率。此外,被圍墾的湖洲草灘往往是魚類索餌、產卵的場所,因此,圍墾也是造成湖泊魚類資源衰減的重要原因之一。1991年長江流域的洪水不及1954年洪水流量大,但是所造成的損失卻遠遠大於1954年,究其原因,圍墾所造成的湖泊天然調蓄能力降低,不能不說是罪魁禍首。
(6)城鎮建設對土地的侵佔
人口的急劇增加,住房、交通和其他基本建設都要佔用大量土地。目前我國有近50萬公頃的耕地被三項建設(國家建設、鄉鎮建設和農民建房)佔用,按照這種速度,三年就相當於減少一個福建省的耕地面積。
(7)土壤污染日益嚴重
隨著工業發展特別是鄉鎮工業的發展,生產過程排出大量的「三廢」物質,通過大氣、水、固體廢棄物的形式進入土壤。同時農業生產中也不斷地施入肥料、農葯等物質並在土壤中累計,從而造成了嚴重的土壤污染。
3. 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人類的生產活動既可以使土地退化,也可以促進土地進化。首先必須加強宣傳教育,使人們認識到濫伐森林、陡坡開墾等所引起的土地退化的危害性及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其次,要因地制宜,將土地資源、生物資源和環境條件統一起來,採取綜合治理措施。再次,要控制城鎮和公交生產佔地。
三、礦產、能源資源
礦產和能源是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質基礎。能源總消耗量和人均能源消耗量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中國能源工業發展很快,為近20年來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1. 我國的礦產、能源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經過幾十年的普查和勘探,截至2001年,我國發現礦產171種,探明儲量的156種,發現礦床、礦點20多萬處,是世界上礦產種類齊全、儲量豐富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有40多種主要礦產探明儲量的潛在價值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前蘇聯和美國。但是,我國有13億人口,按人均擁有礦產資源量計算,只有世界人均佔有量的40%,居世界第81位,因而按人均佔有量計算又是資源小國。而且,我國儲量豐富的礦產主要是一些用量不多的礦種,而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大宗消耗性礦種,如石油、天然氣、鐵、銅、鉀鹽、天然鹼等卻儲量不足,一些重要礦產如鉻、鉑、金剛石、硼等嚴重短缺。銅礦只能滿足生產需要的一半,鐵礦由於貧礦多而長期依賴進口。老礦山可采資源日益衰竭,後備資源基地短缺,石油、天然氣、銅、金等可供規劃開發的儲量缺口很大
2. 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經濟性差
我國礦產資源貧礦多、富礦少,共生、伴生礦種多,單種礦床少,中小型礦床多,大型、超大型的礦床少,難采、難選、難冶煉的礦床多,易采、易選、易冶煉的礦床少。我國礦產資源儲量是用地質儲量計算得出來的,呆礦、死礦多,許多儲量開采不出來;即使能開采出來,也是難度大、成本高,甚至是賠錢。在已探明的石油儲量中,稠度大、含碌量高、油質差的比例佔一半以上。一些蜂窩狀分布的礦產難以大規模開采;零星開採的成本高而安全隱患大。所有這些,都增加了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成本。另外,我國經濟發展中心在東部沿海地區,而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礦產資源分布遠離經濟發展中心,不僅增加開發利用成本,還加大交通運輸和環境保護的壓力。例如,在探明煤炭儲量最豐富的省區中,山西、內蒙古、貴州、新疆等省區名列前茅。新疆石油儲量居各省之首,現在每年新增的石油產量主要來自吐魯番和准噶爾油田。青海的鉀鹽佔全國的95%以上;雲南、貴州的磷佔全國的51%。天然氣的情況也是如此。陸上天然氣富集區是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和柴達木盆地,這四個盆地2000年產量約佔全國一半。除四川盆地外,其他盆地都地域偏僻,遠離城市和工業市場,極大地增加了天然氣使用的管輸成本;加之下游市場需求不足,嚴重製約了天然氣這一潔凈能源比例的快速提高。
(2)管理不利,優勢礦產消耗過快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礦業中出現許多新的問題。由於管理跟不上,礦業秩序混亂,亂挖濫采、破壞資源的頑症屢治不愈。我國的一些優勢礦產,由於過量開采而使儲量消耗太快,如廣西南丹礦原來規劃開采20年,實際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就開采和破壞完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越權發證、有證亂採的問題突出。這些問題,制約著礦業的健康發展。礦產品進出口上的問題同樣嚴重。在20世紀80年代後曾出現我國優勢資源變成經濟劣勢的事件,以鎢礦資源最為典型。鎢礦曾是我國的優勢礦產,但由於出口競相壓價,不僅使國際市場鎢礦價格一直處於谷底,也使我國鎢礦資源迅速枯竭。對被國外採取「反傾銷」措施的礦產品,不僅沒用及時調整出口戰略和數量,在被徵收120%「傾銷」稅的情況下還繼續出口,如錫礦就是如此。國內一些緊缺的礦產資源,如我國每年要進口大量的富磷礦,但雲南、貴州等地區還在出口。礦產品進出口的各自為政帶來的結果是,以我國工業化總成本的增加為代價換來一時一地的利益。
(3)投入不足
近年來,由於國家對礦產資源普查勘探的投入下降,企業又不願意投資,導致礦產資源後備基地匱乏,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已經從過去的基本保障供給到難以滿足需求。近十年來,我國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增長低於開采量增長,產量增長又低於消費增長,導致儲采比下降。我國主要礦產資源儲采比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如2001年我國石油儲采比是19.9,世界平均是40.3;天然氣儲采比是45.1,低於61.9的世界平均水平;即使最豐富的煤炭,我國的儲采比(105)也不足世界平均水平(216)的一半。一些重要礦產資源的產量增長緩慢,石油情況尤為突出。大慶、遼河、勝利等東部油田已進入中晚期,後備資源又嚴重不足,穩產難度越來越大;西部的增產幅度不足以彌補東部的產量下降,接替東部油田的目標短缺內還難以實現;海上油氣勘探近年來雖有進展,但據有關部門的估計,到2010-2015年尚難取得能影響全局的突破。45種主要礦產資源的保有儲量,到2010年可以滿足需求的只有23種,2020年僅剩6種。石油、鐵礦、錳礦、鉻鐵礦、銅礦、鎳礦、金礦、鉀鹽、金剛石、硫礦等18種礦產,供應不能保證國內的需求。1996-2000年的5年中,45種主要礦產中平均每年有26種以上的礦產保有儲量的消耗速度大於新增速度;煤、鐵、錳、銅、鋁土、磷、鉀等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的礦產,消耗過快,「吃老本」問題突出,形勢嚴峻。國內當前出現的「四礦」問題,本質上與礦產資源稟賦有關:如果沒有礦產資源,談不上發展礦業。礦產資源採光了,礦工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隨采礦發展起來的單一資源型城市,沒有代替產業則難逃「礦竭城衰」的命運。因此,國家應當承擔礦產資源普查的責任,為其開發利用奠定基礎。

5. 目前我國每年有多少石油進入土壤環境

一、水資源
中國人均水資源只相當於世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1/4,居世界第88位。近二十年以來,由於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氣候持續乾旱,污染日益嚴重,水資源的供需茅盾十分突出,已成為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1. 中國水資源特點
(1)水資源總量多,但人均和單位耕地佔有量少
中國陸地多年平均降水總量約61990億立方米,河川年平均徑流量約27000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約8700億立方米,扣除河川徑流量和淺層地下水量統計中的重復計算量7700億立方米,則淡水資源總量約28000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國人口多,年人均量只有2545 m3,只相當於世界人均量的1/4,美國的1/5,加拿大的1/50,居世界第88位,可見我國是個貧水國家。除去洪水期間放掉的徑流量和邊遠地區不便大量開發利用的水資源外,實際能夠發揮作用的水資源量也就在10000億立方米左右。我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年缺水量約60億立方米;農村有3.6億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成為健康問題,北方和西北農村有5000多萬人和3000多萬頭牲畜得不到飲水保障,受乾旱影響的耕地面積約占總耕地面積的五分之一,由於缺水得不到有效灌溉,每年造成糧食嚴重減產50億公斤以上。
(2)水資源的時間分布不平衡,年內和年際間變化大
中國的降水受季風影響,降水量和徑流量在一年內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很大。中國大部分地區冬季乾旱少雪,夏季濕潤多雨,每年汛期的降水量和徑流量佔全年的60%~80%,易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嚴重枯水。降水量的年際劇烈變化,造成江河湖泊的特大洪水和連續枯水年的現象。例如:黃河在近70年中曾出現過連續11年(1922~1932)的少水期,和連續9年(1943~1951)的豐水期。降水量和徑流量在時間上的劇烈變化,給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帶來極大困難,造成枯水期無水可用,豐水期有水難用,使可用水資源的數量遠遠低於全國陸地水資源總量。
(3)水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均勻,水土資源組合不平衡
中國水資源的分布是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包括長江在內的南方水系的流域面積佔全國國土面積的36.5%,人口約佔全國的55%,但其水資源卻佔全國水資源的81%;而長江以北水系的流域面積佔全國國土面積的63.5%,人口約佔全國的44%,其水資源量卻只佔全國的19%,其中,西北內陸地區面積佔全國國土面積的35.3%,其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的4.6%。水資源分布的嚴重失衡,不僅加劇我國水資源供需的矛盾,而且還導致我國北方地區易沙漠化、乾旱,南方地區易形成洪澇災害。
(4)水污染的蔓延,極大地減少了水資源的可用量
大量工業廢水和農業污水排入水體,降低了水資源的利用價值,減少了可以利用的水源。據統計,全國有1/3以上的河段受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嚴重,近50%的重點城鎮水源地不符合飲用水標准。在本來水資源豐富的許多南方城市中,因水污染所導致的缺水量占這些城市總缺水量的60%~70%。而水資源使用過程中的浪費現象更加劇了淡水的供求矛盾。落後的灌溉方式和生產工藝,以及城市供水管道的跑、冒、滴、漏是造成水資源浪費的另一主要原因。
2. 中國水資源開發和利用面臨的問題
(1) 在水資源開發方面,我國存在著水資源過度開發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一些地區為滿足不斷增長的水資源需求,加大了水資源的開發力度。我國北方江河普遍存在開發過度的問題。黃河、遼河、淮河地表水資源利用率大大超過國際上公認的40%的河流開發利用率上限,海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率接近90%。素有「母親河」之稱的黃河自1972年出現首次斷流,進入1990年以後年年斷流,年平均達到107天,1997年斷流期竟長達226天。2002年黃河流域降水量較常年減少30%-50%,黃河花園口斷面徑流較常年減少了52%,2003年是黃河來水量50年來最少的一年,這意味著黃河的水環境形勢更加嚴峻。中國部分地區地下水也存在著開采過量問題。中國地下淡水資源量占國內水資源總量的1/3,最近20年來,全國地下水開采量平均以每年25億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地下水占總供水量的比例已從1980年的14.0%增長到2000年的19.8%。華北、西北城市利用地下水比例分別高達72%和66%。目前,河北、北京、天津屬超量開采,山東、河南、山西、遼寧、陝西等省超過50%。北方地區除青海、新疆外,其他省、區、市開采程度均超過30%。超采地下水,已引發一系列生態問題。國土資源部2003年10月30日公布的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形成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已有100多個,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華北平原已形成跨冀、京、津、魯的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有近7萬平方公裡面積的地下水位低於海平面。地下水超采還誘發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問題。全國總計有46個城市因為不合理開采地下水而發生地面沉降,其中沉降中心累計最大沉降量超過2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因地面沉降,一些城市經濟損失嚴重。有報道稱,20世紀70年代以來,上海因地面沉降的經濟損失達2900億元人民幣。
(2) 在水資源利用方面,中國對水資源污染的治理力度遠遠不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在用水量急劇增加的同時,污水排放量也相應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出水環境容量。1980年全國污水排放量為310億噸之多,1997年急劇增加到584億噸,2002年稍有減少,仍高達439.5億噸,較上年增加1.5%。2002年中國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達到1366.9萬噸,超過環境容量的70%。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我國水資源污染治理力度一直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污水處理設施落後,污水處理率低。我國城市排水設施普遍比供水設施落後,1996年,我國城市供水設施服務人口的普及率達到94.5%,而同年城市污水處理率僅為13.1%,而且城市污水的日處理能力的增加幅度遠低於城市日供水能力增長的幅度,1990-1998年城市市政公共污水處理廠平均年增加日處理能力110萬立方米左右,而城市供水年增加供水能力850萬立方米左右。由此導致我國水環境惡化狀況難以緩解或好轉,進而加劇我國水資源短缺形勢。
(3)中國在水資源利用方面,還存在著嚴重的浪費現象。
農業、工業及城市是我國水資源的三大用戶,都普遍存在用水浪費的現象。我國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73.4%,加上農村生活用水則佔到81.7%。由於農業長期採取粗放式灌溉生產,水利用率很低。全國農業灌溉水的利用系數大多隻有0.4%,而世界許多國家已經達到0.7-0.8%。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為103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中國生產1噸鋼需要23-56噸水,而日本、美國和德國生產1噸鋼只需要6噸水。城市水的重復利用率只有北京、天津、大連、青島等達到70%左右,而大批城市的水資源重復利用率僅為40%左右,而發達國家城市達到了75-85%。全國多數城市自來水跑、冒、滴、漏的損失率達到用水量的1/5。同時,水價過於低廉也容易造成水資源浪費。在一些缺水較嚴重的地區,100立方米農用水還抵不上一瓶礦泉水的售價。水價太便宜了,導致一些人不珍惜水資源
3. 水資源開發與利用對策
針對面臨的水資源問題,保護、合理開發、調配水資源是當務之急。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總體戰略應是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支持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的保護和持續利用是一個涉及多水體、多部門、多領域的復雜問題,必須綜合考慮自然、社會、經濟、技術、環境等多種因素。為此,需要積極開發潛在的水資源(開源),節約利用已有的水資源(節流),盡快整治嚴重的水污染(治污),同時加強水資源的綜合管理,以緩解目前嚴重的缺水危機,使有限的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綜合效益。
為了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必須努力保護和合理利用寶貴的水資源。但水資源的保護必須從保護水體源頭開始,從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做起。每年來自水土流失、水體底泥等的污染水量往往占水量的一半還多,因此植樹造林、涵養水源、改革農業漁業結構、合理施用化肥、農葯、建設水生態保護區和優化水體使用功能等,則是新時期水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的任務。
二、土地資源
1.中國的土地資源概況
中國的內陸土地面積為9.6×106km2,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的6.5%,位居世界第三。2001年「全國土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共有耕地約13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3.8%,現有耕地比重小於美國和印度。林地佔23.9%,牧草地佔28%。
中國國土面積的66%是山地、丘陵和高原,平地面積約為326.3萬平方公里,約占土地總面積的34%。由於前者大都不適宜於農業利用,因而我國可供農業開發的土地資源並不充裕。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001平方公里,只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3弱。即使是與人口眾多的印度相比,也相差一半。
據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1989-1993)結果,全國森林面積為133.7萬平方公里,僅佔全球森林面積的3%-4%,林木總蓄積量為117.85億立方米。1989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全世界森林覆蓋率平均達31.3%,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13.92%。全球人無佔有森林面積為0.0064平方公里,而中國只有0.0011平方公里,居世界第119位。世界人均森林蓄積量為71.8立方米,中國人均森林蓄積量為8.6立方米,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2%,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國佔世界3%-4%的森林資源,既要滿足佔世界近1/5人口的生產、生活的需要,又要擔負起維護全球7%土地面積上的生態環境質量的任務。顯然,現有的森林資源狀況是遠遠不能令人滿意的。
濕地是指所有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的沼澤地和水域地帶,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初步統計表明,我國擁有的天然濕地,包括內陸沼澤11萬平方公里、湖泊12萬平方公里、海岸灘塗和鹽沼地2.1萬平方公里以及數量巨大的河流和廣闊的、深度不超過6米的近岸淺海水域,另外還有稻田人工濕地38萬平方公里。
2. 我國土地資源面臨的危機
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快速發展,城鄉建設、道路交通和其他佔用,我國土地資源將嚴重不足,現有的土地資源將急劇減少。
(1)人均佔有土地過少
隨著我國人口的進一步增長,這一危機日趨明顯。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全國耕地面積減少9.56萬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積已減少了近一半。
(2)耕地總體質量差
中國耕地分布很不平衡,水多的無地可澆,地多的無水可澆。乾旱地區土壤次生鹽漬面積不斷擴大,使作物無法生長而不得不棄耕。由於重用輕養、濫施化肥、水土流失、荒漠化和鹽鹼化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全國耕地有機質平均含量已降至1%,明顯低於歐美國家2.5%-4%的水平。在重要糧食產區的長江和淮河流域,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不到1%,最低已不足0.3%。黑龍江省1989年抽樣調查表明,東北黑土帶土壤有機質含量已由50年代的8%-10%降為1%-5%。全國耕地中,缺磷面積佔59.1%,缺鉀面積佔22.9%。全國受鹽鹼化威脅的耕地約有6萬平方公里,受荒漠化危害的農田約21萬平方公里,遭受污染的耕地近20萬平方公里,受酸雨危害的耕地達3.7萬平方公里。據估算,僅農田污染一項,每年就使我國的糧食減產1200萬噸。綜合各種資料分析,全國高產穩產田約佔耕地面積的20%-30%,中產田佔40%-50%,低產田佔30%左右。
(3)森林覆蓋率降低和水土流失
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森林資源早已不堪重負。照目前的砍伐速度,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很有可能已無成熟林可伐。雖然我國林木蓄積量由80年代初的每年凈虧0.3億立方米,轉變成目前的略有盈餘,但用材林的消耗量仍然高於生長量。雖然我國的人工造林成效很大,但由於林業生產底子薄、欠帳多,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森林資源的供需矛盾將會十分突出。水土流失面積有增無減,已達150萬公頃,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3.5%。
(4)草地資源普遍退化
草地是一種可更新資源,在我國,草地對畜牧業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廣大牧區草食家畜最主要的飼料來源,又在維護陸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於對草地生態系統的特性缺乏正確、全面的了解,長期以來,我國對草地資源粗放經營,甚至採取掠奪式的經營方式,使草地資源普遍退化,明顯影響畜牧業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生態後果。目前,草地普遍呈現退化的趨勢,如不採取有效措施,草原牧草產量可能要大幅度下降。因此,亟須加強草地資源的管理,合理開發利用,大力遏制其逆向演替,搞好草地資源的保護和建設,努力提高草場載畜力。
(5)湖泊濕地的圍墾
建國以來,在巨大的人口壓力作用之下,對湖泊的圍墾活動更加劇烈。僅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的初步統計,圍墾面積達1.1萬平方公里。歷史上湖北省曾號稱「千湖之省」,可是目前只剩下湖泊326個,湖面由原來的0.8萬平方公里萎縮至0.23萬平方公里。圍墾在提高糧食產量的同時,也帶來很多環境問題。它往往抵消和超過了人們所取得的既得利益,使人們陷入了始料不及的嚴重困擾。由於圍墾而使湖面縮小、容量減少,降低了湖泊調蓄洪水和環境自凈的能力,加速了湖泊淤積消亡的速率。此外,被圍墾的湖洲草灘往往是魚類索餌、產卵的場所,因此,圍墾也是造成湖泊魚類資源衰減的重要原因之一。1991年長江流域的洪水不及1954年洪水流量大,但是所造成的損失卻遠遠大於1954年,究其原因,圍墾所造成的湖泊天然調蓄能力降低,不能不說是罪魁禍首。
(6)城鎮建設對土地的侵佔
人口的急劇增加,住房、交通和其他基本建設都要佔用大量土地。目前我國有近50萬公頃的耕地被三項建設(國家建設、鄉鎮建設和農民建房)佔用,按照這種速度,三年就相當於減少一個福建省的耕地面積。
(7)土壤污染日益嚴重
隨著工業發展特別是鄉鎮工業的發展,生產過程排出大量的「三廢」物質,通過大氣、水、固體廢棄物的形式進入土壤。同時農業生產中也不斷地施入肥料、農葯等物質並在土壤中累計,從而造成了嚴重的土壤污染。
3. 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人類的生產活動既可以使土地退化,也可以促進土地進化。首先必須加強宣傳教育,使人們認識到濫伐森林、陡坡開墾等所引起的土地退化的危害性及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其次,要因地制宜,將土地資源、生物資源和環境條件統一起來,採取綜合治理措施。再次,要控制城鎮和公交生產佔地。
三、礦產、能源資源
礦產和能源是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質基礎。能源總消耗量和人均能源消耗量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中國能源工業發展很快,為近20年來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1. 我國的礦產、能源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經過幾十年的普查和勘探,截至2001年,我國發現礦產171種,探明儲量的156種,發現礦床、礦點20多萬處,是世界上礦產種類齊全、儲量豐富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有40多種主要礦產探明儲量的潛在價值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前蘇聯和美國。但是,我國有13億人口,按人均擁有礦產資源量計算,只有世界人均佔有量的40%,居世界第81位,因而按人均佔有量計算又是資源小國。而且,我國儲量豐富的礦產主要是一些用量不多的礦種,而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大宗消耗性礦種,如石油、天然氣、鐵、銅、鉀鹽、天然鹼等卻儲量不足,一些重要礦產如鉻、鉑、金剛石、硼等嚴重短缺。銅礦只能滿足生產需要的一半,鐵礦由於貧礦多而長期依賴進口。老礦山可采資源日益衰竭,後備資源基地短缺,石油、天然氣、銅、金等可供規劃開發的儲量缺口很大
2. 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經濟性差
我國礦產資源貧礦多、富礦少,共生、伴生礦種多,單種礦床少,中小型礦床多,大型、超大型的礦床少,難采、難選、難冶煉的礦床多,易采、易選、易冶煉的礦床少。我國礦產資源儲量是用地質儲量計算得出來的,呆礦、死礦多,許多儲量開采不出來;即使能開采出來,也是難度大、成本高,甚至是賠錢。在已探明的石油儲量中,稠度大、含碌量高、油質差的比例佔一半以上。一些蜂窩狀分布的礦產難以大規模開采;零星開採的成本高而安全隱患大。所有這些,都增加了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成本。另外,我國經濟發展中心在東部沿海地區,而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礦產資源分布遠離經濟發展中心,不僅增加開發利用成本,還加大交通運輸和環境保護的壓力。例如,在探明煤炭儲量最豐富的省區中,山西、內蒙古、貴州、新疆等省區名列前茅。新疆石油儲量居各省之首,現在每年新增的石油產量主要來自吐魯番和准噶爾油田。青海的鉀鹽佔全國的95%以上;雲南、貴州的磷佔全國的51%。天然氣的情況也是如此。陸上天然氣富集區是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和柴達木盆地,這四個盆地2000年產量約佔全國一半。除四川盆地外,其他盆地都地域偏僻,遠離城市和工業市場,極大地增加了天然氣使用的管輸成本;加之下游市場需求不足,嚴重製約了天然氣這一潔凈能源比例的快速提高。
(2)管理不利,優勢礦產消耗過快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礦業中出現許多新的問題。由於管理跟不上,礦業秩序混亂,亂挖濫采、破壞資源的頑症屢治不愈。我國的一些優勢礦產,由於過量開采而使儲量消耗太快,如廣西南丹礦原來規劃開采20年,實際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就開采和破壞完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越權發證、有證亂採的問題突出。這些問題,制約著礦業的健康發展。礦產品進出口上的問題同樣嚴重。在20世紀80年代後曾出現我國優勢資源變成經濟劣勢的事件,以鎢礦資源最為典型。鎢礦曾是我國的優勢礦產,但由於出口競相壓價,不僅使國際市場鎢礦價格一直處於谷底,也使我國鎢礦資源迅速枯竭。對被國外採取「反傾銷」措施的礦產品,不僅沒用及時調整出口戰略和數量,在被徵收120%「傾銷」稅的情況下還繼續出口,如錫礦就是如此。國內一些緊缺的礦產資源,如我國每年要進口大量的富磷礦,但雲南、貴州等地區還在出口。礦產品進出口的各自為政帶來的結果是,以我國工業化總成本的增加為代價換來一時一地的利益。
(3)投入不足
近年來,由於國家對礦產資源普查勘探的投入下降,企業又不願意投資,導致礦產資源後備基地匱乏,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已經從過去的基本保障供給到難以滿足需求。近十年來,我國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增長低於開采量增長,產量增長又低於消費增長,導致儲采比下降。我國主要礦產資源儲采比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如2001年我國石油儲采比是19.9,世界平均是40.3;天然氣儲采比是45.1,低於61.9的世界平均水平;即使最豐富的煤炭,我國的儲采比(105)也不足世界平均水平(216)的一半。一些重要礦產資源的產量增長緩慢,石油情況尤為突出。大慶、遼河、勝利等東部油田已進入中晚期,後備資源又嚴重不足,穩產難度越來越大;西部的增產幅度不足以彌補東部的產量下降,接替東部油田的目標短缺內還難以實現;海上油氣勘探近年來雖有進展,但據有關部門的估計,到2011-2015年尚難取得能影響全局的突破。45種主要礦產資源的保有儲量,到2011年可以滿足需求的只有23種,2020年僅剩6種。石油、鐵礦、錳礦、鉻鐵礦、銅礦、鎳礦、金礦、鉀鹽、金剛石、硫礦等18種礦產,供應不能保證國內的需求。1996-2000年的5年中,45種主要礦產中平均每年有26種以上的礦產保有儲量的消耗速度大於新增速度;煤、鐵、錳、銅、鋁土、磷、鉀等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的礦產,消耗過快,「吃老本」問題突出,形勢嚴峻。國內當前出現的「四礦」問題,本質上與礦產資源稟賦有關:如果沒有礦產資源,談不上發展礦業。礦產資源採光了,礦工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隨采礦發展起來的單一資源型城市,沒有代替產業則難逃「礦竭城衰」的命運。因此,國家應當承擔礦產資源普查的責任,為其開發利用奠定基礎。

6. 為了減少市海上石油的污染可以採取哪些措施

為了減少海上石油的污染大多數國家採取的措施是:

  1. 試驗新的原油載運方法

  2. 配備除污船,隨時清除海上油污和垃圾


石油及其煉製品(汽油、煤油、柴油等)在開采、煉制、貯運和使用過程中進入海洋環境而造成的污染。是目前一種世界性的嚴重的海洋污染。

對環境的影響

石油在海面形成的油膜能阻礙大氣與海水之間的氣體交換,影響了海面對電磁輻射的吸收、傳遞和反射。長期覆蓋在極地冰面的油膜,會增強冰塊吸熱能力,加速冰層融化,對全球海平面變化和長期氣候變化造成潛在影響。海面和海水中的石油會溶解鹵代烴等污染物中的親油組分,降低其界面間遷移轉化速率。石油污染會破壞海濱風景區和海濱浴場。如1983年12月,「東方大使」號油輪在青島膠州灣觸礁擱淺,溢油3000多噸,嚴重地污染了青島海濱及膠州灣。


對生物的危害

油膜減弱了太陽輻射透入海水的能量,會影響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油膜沾污海獸的皮毛和海鳥羽毛,溶解其中的油脂物質,使它們失去保溫、游泳或飛行的能力。石油污染物會干擾生物的攝食、繁殖、生長、行為和生物的趨化性等能力。受石油嚴重污染的海域還會導致個別生物種豐度和分布的變化,從而改變群落的種類組成。高濃度的石油會降低微型藻類的固氮能力,阻礙其生長,終而導致其死亡。沉降於潮間帶和淺水海底的石油,使一些動物幼蟲、海藻孢子失去適宜的固著基質或使其成體降低固著能力。石油會滲入大米草和紅樹等較高等的植物體內,改變細胞的滲透性等生理機能,嚴重的油污染甚至會導致這些潮間帶和鹽沼植物的死亡。石油對海洋生物的化學毒性,依油的種類和成分而不同。通常,煉制油的毒性要高於原油,低分子烴的毒性要大於高分子烴,在各種烴類中,其毒性一般按芳香烴、烯烴、環烴、鏈烴的順序而依次下降。石油烴對海洋生物的毒害,主要是破壞細胞膜的正常結構和透性,干擾生物體的酶系,進而影響生物體的正常生理、生化過程。如油污能降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阻礙細胞的分裂、繁殖,使許多動物的胚胎和幼體發育異常、生長遲緩;油污還能使一些動物致病,如魚鰓壞死、皮膚糜爛、患胃病以至致癌。


對水產業的影響。油污會改變某些經濟魚類的洄遊路線;沾污魚網、養殖器材和漁獲物;著了油污的魚、貝等海產食品,難於銷售或不能食用。


防治

制定有關法規,制止海洋活動過程中非法排放含油污水,嚴格控制沿岸煉油廠和其他工廠含油污水的排放。監測監視海區石油污染狀況,改進油輪的導航通訊等設備的性能,防止海難事故。發生石油污染後,可應用圍油欄等把浮油阻隔包圍起來,防止其擴散和漂流,並用各種機械設備盡量加以回收,對無法回收的薄油膜或分散在水中的油粒,靜止使用所謂低毒性化學消油試劑,採用BDB石油降解菌噴灑,用本地生物的方法修復石油水域污染。

鑒於回收和消除海上油污的技術和方法尚待改進,港灣和近海地形復雜,因此,目前尚難全部消除海上油污。若遇上惡劣的氣象條件,石油收回處理方式需要改進。

7. 2012楊浦區初三數學一模考18題怎麼做

生態問題
土壤侵蝕問題
中國典型地區:
黃土高原,南部丘陵地區

(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疏;黃土高原黃土土質疏鬆)。
(2)人的理由:破壞植被,不合理的耕作系統,采礦。
治理措施:
壓縮農業用地?林,草種植面積擴大;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br治理的意義: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的全面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BR />,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健康的生態系統,健康
州農業模式,並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
典型的區域:
中國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古等地)
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氣候變暖,蒸發強烈,在內陸地區,降水少;嚙齒動物;蝗蟲。
(2)人的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使用;交通工程建設保護不當的。的
管治措施:
的發展,草原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放養密度為創建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還牧;
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收獲海藻
治理的意義:
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的全面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於土地資源的保護,有利於促進健康
國家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問題的乾旱和水短缺
中國典型地區:
中國北方,西北,長江中下游地區
中國北方
的原因:(1)自然的原因:屬溫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少河川徑流,降水變率;春季蒸發旺盛。
(2)人的原因是:人口密集,工業和農業用水需求;水體污染嚴重,浪費,利用率低;春耕春種水的消耗。
治理措施:南,修建水庫,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他們的素質,減少水體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發展節水農業滴灌灌溉,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水價調整的實施,促進節約用水的意識,如海水淡化。
(思考:為什麼中國的東北地區沒有形成春旱?)
4,土壤鹽漬化
典型的在中國地區:
黃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
原因:(1)自然原因造成的:低窪頻繁的旱災和水災(黃淮海平原);地形;少降水和灌溉水。 (2)人的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的
治理措施:引淡淡的奶油色鹽;井井水灌溉,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不僅灌溉行採取灑??水噴灌,滴灌技術
5,地面沉降,沿海地區的鹽沼
典型的在中國地區:
大面積的北部和南部城市
產生的原因:抽取地下水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執行的雨季充值
紅潮
在中國的典型地區:
珠江口,杭州灣環渤海

(1)自然原因:高溫流體靜,靜風,相對封閉的水域。
(2)人的理由是:沿海地區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和更多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入海;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由於海洋的高度發展和擴大的水產養殖??業,養殖水域嚴重污染。
自然災害(自然災害,但也人為)
洪水
在中國的典型地區:
東北,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夏季風的強度變化(副高強度:南乾旱北澇;副熱帶高壓弱:南澇北旱);台風的影響,缺乏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低窪(海河,珠江);河流水系支流(扇形水系統,樹突狀河)河道彎曲(荊江河段);厄爾尼諾如果這種現象。
(2)人的原因:森林砍伐,造成水土流失,河床抬升,圍湖造田,不合理的水利建設(渭河)
治理措施:植樹,防護林體系建設,被遺棄的湖泊水利工程建設;整頓加筋路堤的入海河道(淮河);建設分洪區洪水預報和早期預警系統的挖掘。
沙塵暴現象在中國典型地區:
西北
;中國北方
原因:
(1)自然原因造成的:一個快速移動的冷鋒天氣,氣候乾旱人為原因沉澱越少;春季大風**號;稀少的植被
(2):過度放牧,過度樵採;
過度的填海工程治理措施,制定草場保護法:
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率;創建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林牧;
建設人工草地,推廣輪牧,禁止採伐海藻
地震
在中國的典型地區:
東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區
原因:
在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強烈。原因
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可能有:
破壞性的大小,震中附近的城市分布,人口集中,淺源地震可能在晚上;誘發其他災害
傷害
>減輕災害的措施:
活躍在災害預防,緩解的宣傳和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緩解災害的監測和預報系統,加強地質災害
危害管理,建立和完善減災政策和法規,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綠化和防護林體系的建立;
加強國際合作。
4,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
原因:自然原因
(1):廣袤的山區,岩石破碎,風化嚴重,明顯的干濕季節,暴雨集中;激烈地殼運動山斷裂發育。
(2)人的理由:破壞植被的的
治理措施:
恢復植被三農位置
1,灌溉農業區分析
典型地區:
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區位因素:
足夠的熱量溫差,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缺乏灌溉用水充足

水資源短缺,冬季寒潮和暴風雪,土壤鹽鹼化等,
商品穀物農業
典型地區:
東北地區
的區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溫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雨熱同期,地勢平坦開闊的地形,廣袤的耕地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
(2)社會經濟因素: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生產的規模化,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巨大的市場,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政策的支持。

熱,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霜凍損害的影響。
美國商品穀物農業比較:
相同點:相同類型的農業地理,人煙稀少,農產品的商品率;生產規模,機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巨大的市場;相對發達工業,農業生產過程的自然條件相似。
不同點:不同的操作方式,美國主要生產的農民家庭,我們的主要國營農場位,技術水平的差異,不同的專業水平,糧食單產,美國的糧食產量高<BR /中國的稻作農業
典型地區:
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分析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足夠的熱量,雨水和熱量,同一時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密布,大量的水。
(2)社會經濟因素:機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巨大的市場,工業比較發達,技術先進的國家政策的支持。

少得多;受台風,暴雨造成的洪水的影響;酸雨危害
4,畜牧業
典型地區:
草原的內蒙古(D巴東: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的區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草地面積廣闊,沒有大型食肉動物,更有利於東部地區夏季降水草的生長(降水減少,從東到西)。
(2)社會經濟因素:畜牧業生產經驗,龐大的市場潛力,缺乏國家政策的扶持

氣候乾燥,降水少,草原退化,荒漠化加劇;冬季風暴寒潮鼠災,嚴重的蝗災。
5,奶畜
典型地區:

分析的地區和國家,西歐,美國東北部,紐西蘭和其他的區域性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溫和濕潤,是不是利於耕作成熟,並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廣闊的草原地區,地勢平坦,寬廣的平原地區(除紐西蘭外)
(2 )社會經濟因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度,消費廣闊的市場,便利的交通。
6,牧場放牧
典型地區: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分析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溫和,草茂盛的草原面積 />(2)社會經濟因素: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近海港,改善交通條件,先進的製冷技術。
7,混合農業(見必修下冊書16)
8郊區農業
典型區域:
上海郊區農業
分析區位:
(1)自然因素:足夠的熱量,雨熱同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大量的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消費大量的輔助功能,發展花卉,蔬菜和其他作物的單位面積?高值,以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小面積土地,有利於集約化生產。
的發展方向:綠色農業,觀光農業;
生態旅遊,工業區位分析
1,南至遼寧重工業基地
位置:
(1 )位置:位置。瀕臨渤海,黃海,接近俄羅斯,朝鮮,韓國
(2)自然因素:氣候溫和,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遼河。
(3)社會經濟因素:豐富的煤,鐵資源,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的農業資源,支持國家政策的支持,國防和國家安全,土地租金。
不足:
許多礦產資源瀕臨滅絕,資源相對不足,水資源不足,技術發展水平不高,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發達的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影響,區域環境污染。
調整措施:
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提高勞動者素質;強國家政策的支持,加大力度的改革和開放,積極引進外資,控制環境污染。
2,北京,天津,唐山工業基地(在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位置:
(1)地理位置:位於溫帶季風氣候區,環渤海地區的全國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經濟中心,位置是很重要的。 (2)自然因素:溫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地勢平坦。
(3)社會經濟因素:資源豐富(華北油田,開灤煤田長蘆鹽場,棉花等),交通便利,航運,鐵路,公路,航空,??管道式完整,技術先進,勞動豐富和廣闊的市場;有足夠的能量(近山西能源基地)。

水,能源缺乏,嚴重污染

資源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方向:
3,上海,南京和產業化基地(我國歷史長,最大的結構是最完整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的最高水平的技術和經濟效益)
位置:
(1)位於亞熱帶地區,瀕臨滅絕的長江,東中國海,地理位置優越。
(2)自然因素:亞熱帶季風氣候,充足的熱量,降水,雨熱同期,平坦的三角洲地貌,地形,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水源充足。
(3)社會經濟因素:歷史悠久,工業基礎,科技實力;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高品質和廣泛,市場,經濟腹地廣,產業關聯,政策支持;浦東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豐富的農產品。缺乏

能源和資源,人多地少緊張的土地;嚴重的污染。

精,尖方向發展,結構更輕。
4,光源產業基地在珠三角(輕工業)
定位分析:
(1)位置:位於亞熱帶地區瀕臨滅絕的中國南海,毗鄰香港和澳門。
(2)自然因素: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三角洲地區的地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大量的水。 (3)社會經濟因素:陸地和海上的交通設施,豐富的勞動力,接近港澳,以便引進外資和技術管理;位於中國海外,引進外資和技術,在家鄉的幫助下,海外的中國和中國人,發達的市場經濟。
不足:能源,資源的匱乏

8. 有一種蚊子叫做鹽沼蚊,請問誰知道它們的詳細資料

美國佛羅里達州濕地上的殺手:鹽沼蚊。
因為人身上散發出氣味,呼出二氧化碳,一旦來到這里,蚊子在很遠處就能感覺到,隨即紛紛飛攏過來,在人體一塊裸露的皮膚上,一下子就會聚集幾十隻蚊子,厚厚的衣服上也會落滿蚊子。
鹽沼蚊的攻擊慾望十分強烈。據統計,一分鍾內,蚊子會在人身上停留多達500次到1000次。當年,西班牙殖民者曾到這里,許多人被咬得很慘,以至於他們不敢在陸上停留,不得不躲到海上睡覺。
如果人只是被幾只蚊子町咬也許不算什麼,但蚊子喜歡群聚而居。當它們集體出動時,小小的蚊子不再渺小,而成為令人聞之色變的恐怖殺手。
在印度南部原始密林的河谷地帶,這種恐怖的場景經常可以遇見。數億只蚊子可以遮天蔽日,肆虐的蚊群所過之處,草木凋零,躲避不及的動物、牲畜會被吸干所有血液而喪命。
當地土著人用一種樹葉和泥製成泥漿,把臉部、頭發等所有裸露的部分覆蓋住,並且將全身浸在河水裡。
蚊子每年4月開始出現,至明中下旬達到活動高峰。雄蚊的壽命為10天-20天,雌蚊因繁殖後代,壽命要比雄蚊長兩三倍,有的能活100天。秋天氣溫降到10℃以下時,蚊子會停止繁殖,不食不動進入冬眠,直到第二年春天蘇醒。
蚊子對獵食對象有篩選機制。56000多登革熱病例,死亡100多人。而且,疫情還在向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尼等周邊國家蔓延,使得正處於旺季的東南亞旅遊業蒙受了巨大損失。
8月11日,福建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在福清查H1第一例傳人性登革熱病例。
2006年夏,廣東省暴發登革熱疫情,共報告登革熱病例247例。
登革熱發病往往以發燒頭痛、關節疼痛,出紅疹為主要症狀,登革出血熱還會造成皮膚和內臟器官的出血,導致死亡。
登革熱至今沒有特效葯。登革熱威脅著約2億人口的生命安全,大概100多個國家生活在登革熱的危險之中,每年報告病例數千萬。
研究表明,登革熱的病原體,一種致病的微生物並不能通過人和人之間的接觸直接傳播,登革熱的傳播媒介,是幾乎無處不在的蚊子。
一種帶有白斑和銀白斑的黑色或深褐色的蚊蟲就是傳播登革熱的元兇。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就是我們俗稱的花蚊子,它們在全球分布廣泛,我國也有。
如果這些蚊子叮過含有病毒的動物,病毒便進入蚊子的唾液,蚊子再叮人時,唾液通過口器與患者的血液混合,登革熱病毒便進入了人體。
現代研究表明:蚊子是傳播登革熱、乙型腦炎、瘧疾、血絲蟲病等可怕疾病的罪魁禍首。
經蚊子散播的疾病中,最可怕的就是瘧疾。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世界每年有3億人感染瘧疾,其中有100多萬人死亡。瘧疾發作時,病人反復間歇性地發熱,體溫升高到40℃以上,繼而渾身寒冷顫抖,俗稱「扣『擺子」,如果不能及時救治,患者會因體力耗盡而死。
人類如何有效地防蚊滅蟻呢?
蚊子的一生是南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組成。蚊子的前三個階段都生活在水中,積水是蚊子滋生和繁殖的必要條件。
專家認為,防蚊和滅蚊的方法和措施中,最重要的是環境防治。
不過,經過多年的努力,蚊子卻始終斬不盡殺不絕,在某些地方還有增多的趨勢。蚊子增多的因素比較復雜,有全球變暖、人幾增加、城鎮化發展引起的環境變化,其中垃圾廢棄物、內河淤積等導致蚊子滋生地大量增多。
在與人類多年征戰中,蚊子有了進一步的進化。如蚊子會正飛電會斜飛,能迅速逃離視線之外。據科研人員觀察和研究,有些蚊子能在雨中巧妙地躲過雨點飛行。蚊子還有了抗葯性,如今殺蟲劑的殺滅成份含量已比30年前增加了70倍,但仍難以有效地遏制蚊子。
專家認為,我們必須改變完全依賴使用殺蟲劑的方式,而採取綜合防治的措施。綜合採用適當的環境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手段。
蚊蟲的綜合治理特別強調以生態學為指導,建設結構優化、功能高效、布局合理的園林綠地系統。一片配置合理、具有較高生物多樣性的綠地,尤其是具有較多的鳥類、魚類和益蟲等組成的生態鏈結構的環境,不僅不招蚊子,而且還可以依靠生物與生物之間相生相剋的作用,起到抑蚊的作用。
有理由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人類最終會有效地控制蚊子的侵害。

9. 你認為綠化沙漠海能採取哪些措施呢

治理沙漠的唯一有效的的辦法,就是向沙漠調水,現在比較熱炒的調水方案就是:大西線調水(將西藏之水調到西北沙漠),北水南調(將黑龍江的水調到沙漠),東水西調(將渤海灣的水調到沙漠),我比較傾向於東水西調,距離近,投資少,見效快,工程比從俄羅斯連接輸油管要簡單,就是將渤海灣的水用管道(這樣可以防止滲漏,沿途的土地不會鹽鹼化)先輸到天津寶坻農場湖,作為調蓄庫,先向兩個方向輸水,一個是懷來縣境內天漠沙漠離北京天安門最近的沙漠,據說直線距離只有70公里,另一個就是 ,河北省豐寧縣潮白河上游,最近處距北京懷柔縣界18公里,直接威脅密雲水庫。沿途可以利用水做功做若干個虹吸式的揚水發電站,其大小根據投資而定。渤海取水地方到北京周邊的沙漠最遠的直線距離不會超過300公里。
沿途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做小型的水庫,水庫周圍種植鹽生植物,水庫里利用海水養對蝦, 早在1990年,山東東營農校的范慶民老師用礦化度為30克/升的全地下鹹水,養殖中國對蝦成蝦越冬獲得成功,其實這種「鹹水」的含鹽度與渤海水相當。海洋中生活著成千上萬的經濟生物,可利用高科技選育海洋動物、海洋植物(如渤海的)優良品種,將其移殖於沙漠人造海中。發展「鹽湖農業」是:「鹽湖及其生態環境可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農業,它既是一種鹽水域水產養殖業,又與鹽水域周緣耐鹽生物群密切關聯,而構成水產——農牧業研究開發新領域。」「鹽湖不僅是無機鹽產地,而且也是一種新型『農田』:它不但可用於捕撈、養殖鹽藻、鹵蟲、螺旋藻、某些耐鹽魚種和鳥禽等新形態農作物,以及將鹽湖鹽菌特殊機制應用在工農業,也可種植湖緣耐鹽農作物。它是人類索取蛋白質、食物色素、脂肪等食物和多種工業、科學材料的新領域。」依託人造海,周邊廣植鹼生沙生植物,改良草場及發展沙漠旅遊, 依靠生物工程,選育抗重鹼、抗重鹽、耐海水或嗜鹽、泌鹽的優良植物品種,用植被覆蓋裸露的沙漠,發展農業和畜牧業,帶動加工工業和旅遊業。
中國地質科學院鹽湖與熱水資源研究發展中心鄭綿平院士(1995,1999)指出:「鹽湖系統的生物資源包括鹽沼帶和鹽水域兩個亞系統。鹽沼帶往往有多種鹽生植物分布,如鹽蒿、鹽生藜科、田菁、紅柳、紫穗槐、沙棗、沙柳、杞柳、沙拐柳、花棒以及沙棘、麻黃、沙冬青、甘草等,多為牛羊喜吃的飼料或可作燃料,有的還可作苗林(如後列3種),故在鹽沼帶以鹽生植物發展牧場是大有前景的,我國許多鹽湖區的鹽沼帶往往就是重要牧場。有的鹽生植物還有吸取大量鹽鹼、改良土質的效果。如鹽蒿含豐富的粗脂肪、鉀、鈣等成分,不但是牲畜喜食飼料,還可聚集大量鹽分。據測定,每0.66hm2生長l年的鹽蒿,能吸取鹽土中72kg鹽和64k9粗鹼。澳大利亞的一種taciplex鹽生植物,亦有吸取土壤鹽分特性,並已用其幫助印度改造鹽鹼地。據印度科學家反映,該植物是極好的飼料和廉價燃料,對於將沙漠中的含鹽土壤改造為良田極有意義。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用鹽地上2種藜科遍生性的肉質鹽生植物喂養山羊、綿羊,其結果:羊的體重比用一般乾草飼養增長快,估計每公頃鹽地的鹽生植物的收獲量可養20隻羊。」
用相當於海水礦物質濃度的大陸鹹水進行綠化,我國已有成功的範例。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全長522公里,其中446公里在被稱作「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穿行,是世界上第一條修築在流動性沙漠上的長距離等級公路,沿線沙丘高大,流動性強,自然條件惡劣,風沙危害十分嚴重,要保證沙漠公路的暢通必須採取防沙措施。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防沙治沙技術綜合研究》,選擇出忍耐鹽漬化土和高礦化皮水的耐鹽固沙植物,進行了對比篩選實驗。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沿線地表厚達2厘米左右的鹽結皮、表層含鹽量一般為50~200克/公斤,是我國北方其它沙漠所不常見的。塔里木沙漠防沙治沙在高鹽沙壤里,「灌溉25克/升的高礦化度水,種植的沙拐棗、梭梭、白梭梭均正常生長,種植 的鹽生草、刺沙蓬長勢良好」,意味含鹽量為23克/升~31克/升的渤海水,是可以直接用來沙漠綠化的。如果能夠與沙漠中自產的含鹽量較低的鹹水(或淡水)混合使用,那麼人工綠化沙漠效果會更好。
鹽湖鹵水具有良好的儲熱功能,人類已開始利用「太陽能鹽水池,,發電。太陽池是一種具有一定濃度梯度的鹽水池,它可以兼作太陽集熱器和貯熱器。由於它構造簡單,操作方便,價格低廉,並且宜於大規模使用,所以近年來日益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
我國北方從東向西依次分布著八大沙漠,它們是:科爾沁沙地、渾善達克沙地、毛烏素沙漠、庫布齊沙漠、烏蘭布和沙漠、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空間E它們是呈緯向連續展布的。21世紀在我國淡水資源面臨嚴重短缺的情勢下,打破傳統思維定勢,充分利用浩瀚的渤海之水,每年調水50億~300億立方米,無疑將成為改造北方沙漠最理想的水源!總之,「海水西調」的原理是:以海水替代淡水作生態水,填充沙漠中封閉的構造盆地(基底由巨厚的岩石組成),形成人造海鎮壓沙漠,遏止沙塵暴,發展人造海養殖、鹽化產業及周邊的綠化、種植、旅遊等沙產業;另外也可作為水汽供應源,濕潤北方氣候,增加降雨量。實施海水西調工程,採用「接力棒式」方式調水,本著「量力而行,先近後遠,各個擊破,分期到位」的原則,可以邊施工邊受益,先期工程難度不大,施工周期短,投資較小,不僅可改造距離北京較近的渾善達克沙地、庫布齊沙地、毛烏素沙漠等地的生態環境,而且可明顯改善京津唐地區的大氣與生態環境質量。遠期工程全部到位後,徹底改造北方八大沙漠。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做海水淡化,解決了人畜飲水問題,不要怕土地鹽鹼化,最少比缺水好,還可以增加天空的水汽達到降水的目的,沙漠有水了,就可以根治沙塵暴,海水是取之不盡的,以後再向八大沙漠輸水,再造一個大江南,此方案正在同天津農墾局洽談,如果實施利國利民,造福子孫.

10. 中國資源問題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資源問題主要是指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過量開采和不合理開發利用而產生的影響資源質量的一系列問題。同人口問題、環境問題一樣,資源問題說到底也是發展問題。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以及生態危機等一系列的世界性問題,已經直接威脅到我們和子孫後代的生存。

(10)治理鹽沼措施擴展閱讀

世界森林衰退問題嚴重,據綠色和平組織估計,近100年來,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壞;土壤退化問題不容樂觀,土壤退化導致世界人均耕地面積減少,據聯合國統計,1975年至2000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積大約減少一半;水資源問題日趨嚴峻。

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已成為當代世界最嚴重和最重大的資源環境問題之一,也是未來人類將面臨的最為嚴峻的挑戰之一。

聯合國在發布2015年《世界水資源開發報告》時指出,從目前的走勢來看,到了2030年,世界各地面對的「全球水虧缺」,即對水的需求和補水之間的差距,可能高達40%。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