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治理嘉陵江

治理嘉陵江

發布時間: 2021-03-07 17:59:54

A.  防治中存在問題及原因

一、水土保持工作主要任務

治理區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依靠政策、投入、科技,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改善水土流失區的生態環境,改善當地生產條件,提高群眾生產和生活水平,加強對治理成果的保護,為全面實現小康創造條件。

二、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難點

(一)長期治理卻難以見成效

例如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其治理思路和設施一直沿襲著應急、防範性的「域外治理為主」的模式,在地域內滯後的作用遠遠小於地域外雨水的最大變幅、變數的治水設施,減量治理著雨水的最大變幅、變數和雨水再聚集集中後的變幅、變數所造成的水流失、水帶土流失和乾旱。

(二)地形復雜治理難度大

國家級重點治理區包括多種復雜的地形地貌,給治理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如河龍區間多沙粗沙重點治理區,位於黃土高原丘陵一副區,該區千溝萬壑、地形破碎、溝壑密度達到3~6km/km2,水土流失劇烈,是我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再如嘉陵江上中游重點治理區,嘉陵江上中游涉及甘肅、陝西、四川3省,上游屬山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山高坡陡,植被較差,地質構造復雜,岩層破碎,泥石流發育;中游由北向南縱貫川中盆地,以紫色土為主,土質疏鬆,保土抗蝕力弱,人口密度大,人類活動頻繁,土地墾殖指數高,坡耕地多,植被覆蓋率低。

(三)經費短缺,治理資金嚴重不足

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①國家補助部分佔工程總投資比例太低。如涪陵區「長治」第一、第二期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13178km2,工程總投資5947170萬元,其中國家補助353155萬元,占總投資的6%;「長治」第三期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7516km2,工程總投資6218100萬元,其中國家補助466186萬元,占總投資的7.14%。補助部分佔工程總投資的比例太低,遠遠滿足不了工程建設的需求。②國家補助標准與治理措施造價不相適應。1998年開始實施的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國家補助標准已提高到20萬元/km2,但同時《國家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又規定了水土保持各項治理措施的補助標准,即坡改梯6000元/hm2,水土保持林75元/hm2,封禁治理525元/hm2。實際上,作為土石山區坡耕地改造,不管是土坎坡改梯還是石坎坡改梯,僅放炮一項,就需投入資金5250~6300元/hm2。由於治理措施補助標准與實際需要不相符,影響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編制實施規劃和治理效果及治理質量。③地方財政困難,匹配資金難以到位。按照水土保持項目的有關要求,國家投資與地方配套資金是1∶1,即國家投資多少,地方就該配套多少。而實際上,越是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其財政越困難,按項目要求進行資金匹配,就存在一定困難,這也導致了治理資金的不足。④治理區群眾自籌資金困難。水土保持工程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工程投資以群眾投勞折資為主、國家補助為輔。但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逐漸深入,第三產業逐漸興旺發達,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越來越小,尤其是青、壯年勞力,外出打工的占總勞動力的70%以上,而且農民一般只考慮短期經濟效益,土地的產出遠比不上打工賺錢多、快,因而對水土保持這項見效慢的工作積極性不高,造成治理水土流失的勞動力短缺。同時水土流失治理區都是比較貧困的山區,群眾生活還不富裕,很難拿出多餘的資金來搞治理。再加上國家取消了農民勞動累積工的政策,而這部分資金在工程總投資中占的比例較大,如「長治」第一、第二期工程群眾投勞折資占總投資的93%,「長治」第三期工程群眾投勞折資占總投資的89%,更加劇了水土保持投入資金短缺的困境。

B. 請詳細介紹哈 閬中市(可以是各個區縣)的水污染情況和治理水污染的典型.(比如通過旅遊開發治理等..).

我在網上找的,看看可不可以幫上你的忙
四川省閬中市水資源豐富,境內有「一江四河

C. 中國應加強可治理荒漠化土地綠化.

中國防治荒漠化的戰略思路與對策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我國荒漠化防治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按照「保護優先,積極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針,保護與恢復植被,遏制荒漠化擴展。必須堅持六項基本原則:一是堅持統籌規劃、分類施策的原則;二是堅持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三是堅持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四是堅持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五是堅持依託科技、科學防治的原則;六是堅持部門協作、全民參與的原則。
(二)對策措施。荒漠化防治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有針對性地採取多種對策措施,綜合防治土地荒漠化。一是保護現有植被,大力植樹種草;二是合理調配水資源,保障生態用水;三是控制人口增長,實行生態移民;四是改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優化土地利用格局;五是調整產業結構,實行保護性開發;六是優化能源結構,解決農村能源問題。
(三)戰略目標。用50年左右的時間,即力爭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穩定的生態防護體系,高效的沙產業體系和完備的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保障體系,使全國可治理的荒漠化土地基本得到整治,荒漠化地區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四)戰略布局。1.分區布局。根據我國荒漠化實際情況將全國荒漠化地區劃分為五個區域,針對各區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一是風沙災害綜合防治區。本區屬於乾旱、半乾旱地區,主要是採取封沙育林育草、飛播造林種草、人工造林種草、退耕還林還草、興修各種水利設施等綜合措施,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
二是黃土高原重點水土流失治理區。該區主要是以流域為治理單元,採用林農水措施綜合治理,恢復和增加植被。
三是北方退化天然草原恢復治理區。該區位於江河水系源頭和上中游,主要是保護好現有林草植被,大力開展人工種草和改良草場(種),配套建設水利設施和草地防護林網,加強草原鼠蟲災防治,提高草場的載畜能力,恢復草原生態平衡。
四是青藏高原荒漠化防治區。本區主要是保護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加強長江黃河源頭原始森林、水源涵養林和天然草場管護,防止不合理開發。
五是西南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區。主要以金沙江、嘉陵江流域上游乾熱河谷和岷江上游乾旱河谷,川西地區、三峽庫區、烏江石灰岩地區、黔桂滇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為重點,以封育保護為主要措施,恢復植被。
2.重點布局。根據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以及生態建設的總體布局,當前,荒漠化防治重點工程分三個層次:
一是國家級重點荒漠化防治工程。主要包括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工程(四期)、退耕還林工程、草地沙化防治和退牧還草工程等。
二是區域性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包括新疆和田地區生態建設工程、拉薩市及周邊地區造林綠化工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黃河故道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工程、西南乾熱乾旱河谷石漠化治理項目、青藏高原凍融封禁保護項目等六個項目。
三是示範區建設。全國防沙治沙示範區和示範點建設,在全國建設星羅棋布的防沙治沙示範區。
中國荒漠化防治的戰略保障措施一是抓好荒漠化防治工程體系建設。二是加強組織保障體系建設。三是加強政策保障體系建設。四是建立健全法律保障體系。五是加強防治荒漠化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六是建立健全荒漠化監測和工程效益評價體系。七是加強防治荒漠化的國際合作。

D. 《書何易於》的古文翻譯

翻譯:

何易於曾經做益昌縣縣令。益昌縣離刺史的治所四十里,縣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刺史崔朴乘著春光明媚,從上游,帶了許多賓客,坐著大船,唱歌喝酒,放舟東下,船一直到益昌縣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纖。何易於就把朝版插在腰帶里,拉著纖,與幾個民夫一起拉著船,跑上跑下奔忙。刺史發現縣令在拉纖,很吃驚,問他為什麼。何易於說「現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於春耕,就在侍弄春蠶,一點點時間都不能損失。易於是您主管下的縣令,現在沒啥事干,可以承當這個差使。」刺史聽了,和幾個賓客跳出船艙,上岸騎馬一起回去了。
昌縣的百姓多數在附近山上種茶樹,收了茶葉賺得的錢完歸自己。正遇到鹽鐵官具奏朝廷要嚴格執行專賣制度,皇帝下詔書說,凡專賣物生產地的官員,不準為百姓隱瞞。詔書貼到縣里,何易於看了詔書說「益昌不征茶稅,百姓都還沒法活命,何況要增加稅賦去害百姓呢!」他下令要差役把詔書鏟掉。差役爭辯說「皇上的詔書說,『官員不準為百姓隱瞞』,現在鏟去詔書,比隱瞞的罪名更重。我不過丟一條命,大人您難道不會因此而流放到海角天涯?」何易於說「難道我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縣的百姓都受苦難?我也不讓你們承擔罪名。」他就自己放火,把詔書燒掉了。州里的觀察使知道了這事的經過,因為何易於勇於挺身為百姓,最終也沒有把這事上報而彈劾他。

E. 三峽庫區存在的環境問題有哪些並提出治理措施

1 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庫區不斷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積極開展生態環境綜合
治理工程,新建了4個自然保護區,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萬余km2,森林覆蓋率和城市綠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生態環境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庫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環保工作尚面臨幾個主要問題.
1.1水污染嚴重
1999 年,庫區廢水排放量共10.1 億t,COD排放總量為27.8萬t,其中工業廢水7.1億t,有近1/3的工業廢水未達標排放;生活污水3.0億t,集中處理率僅7.7 % .據1999 年長江水質綜合評價結果表明:長江重慶段17個監測斷面水質級別中,二類水體僅佔5.9%,三類水體佔17.6%,四類水體佔70.6%,五類水體佔5.9%.長江、嘉陵江、烏江「三江」重慶段大腸菌群、非離子氨、COD 等10 項指標超標.庫區次級河流污染更為嚴重,56% 的斷面水質不能滿足水域功能要求.
整個三峽庫區城市江段中,水質受污水影響的江段總長為28.97km,寬2~150m,重慶江段污染帶最長,為5.73 km ,占庫區污染帶總長的74.7%.
1.2生活垃圾量大
庫區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743.62萬t,危險廢物39.5萬t,工業固體廢物歷年堆存量達3000多萬t,綜合利用率約為43%.按城市非農業人口人均產生生活垃圾量1kg/d計算,三峽庫區城市生活垃圾總量為178萬t/a.目前僅基本做到清運出城進行簡易處理,無害化率僅為7.1%.各種廢棄物散亂堆放,有的甚至直接沿岸傾倒,在雨水浸泡和洪水的沖刷下,大量的污染物匯入江河,造成三峽水庫嚴重的水污染,是導致三峽庫區水體大腸菌群全面超標和幹流豐水期水質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3船舶污染日趨嚴重
庫區船舶年產生活垃圾約3 萬t,其中入江約8000t,船舶生活污水產生量約1800 萬t 左右,其中含油污水約近40萬t,排放COD約600t,石油類100餘t.庫區農葯化肥污染、水面集中養殖污染、鄉鎮企業污染等也較為突出,1999 年庫區農葯使用量就達1160.6t,其中有機磷農葯佔有一半以上份額.
1.4森林覆蓋率低,城市人均綠地少
多年來的破壞性墾荒、鄉鎮企業的無序發展和新城區的開發建設,對原有森林植被破壞相當嚴重,導致庫區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減少,僅為22.3%.庫區兩岸的多數區縣森林覆蓋率僅7.5%~13.6%,平均不到10%.且林種結構不盡合理,成熟林、特種林、經濟林比例低,中幼林所佔比重極大,涪陵、豐都、奉節等地中幼林比例甚至高達90% 以上,基本無成熟林.庫區森林群落結構簡單、功能失調,植被處於逆向演替趨勢,由森林向灌叢—草坡—裸岩方向退化.
庫區各級城鎮的綠化水平均偏低.重慶市主城區人均綠地僅2.08m2,只相當於全國城市人均綠地面積5.3m2 的39.2%,在全國3 5 個百萬人口
以上城市中居末位.其他縣市就更少,例如萬縣市的人均公共綠地僅1.8m2,奉節縣城僅0.3m2.
1.5生態失衡嚴重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平衡的重要指標和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據統計,三峽庫區動植物資源約6500多種,約佔全國動植物種類總數的20%,國家一
級保護動植物分別有8種和6種,二級保護動植物分別有35種和22種,
三峽庫區還有豐富的第三紀孑遺植物.但由於生物種群賴以生存的森
林覆蓋率很低,海拔1000m 以下原始森林殘存無幾,導致林麝、豹貓
和猛禽數量明顯下降,虎豹在庫區已瀕臨絕跡.一些水生物種,如國
家一級保護水生動物白鰭豚、白鱘、中華鱘和長江鱘等,二級保護水生
動物江豚和胭脂魚等,都面臨三峽水庫建成後造成生態結構變遷和生
存環境破壞的嚴峻形勢.這一形勢直接威脅其生存,而加速瀕危.生
態惡化勢頭如不能有效制止,極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物種滅絕.
1.6水土流失嚴重
三峽庫區山高坡陡、地質構造復雜,是全國地質災害發生嚴重的地區之一.據移民部門2000年的復查數據表明,三峽庫區大小地質災害點2 萬余處,其中前緣在淹沒線175m 以下的崩滑體1302 處, 體積達333400 萬m3,具有不同程度危險性和潛在危險性的區域有1133處,占崩滑體總數的87%.因崩滑體影響決定搬遷的村莊405 個、城鎮60 座.
三峽庫區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62%,達5002.55萬畝,年流入江河的泥沙總量達1億t以上,這必然加重三峽水庫水體泥沙的含量.雖然三峽大壩設計有排沙孔,但不可能解決庫區600km 河道的排沙問題,只有加強生態建設,保持水土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1.7生態環境的污染已從城市向
農村急速擴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鄉鎮企業遍地開花、無序發展,加劇了環境污染由城市向農村的蔓延.酸雨范圍明顯向遠郊縣擴展,pH 值4.5 等值線區域幾乎已覆蓋整個庫區.有90% 以上的地區為酸性降水區,多年酸雨頻率為60%~90%,酸雨pH值多年均值在4.3左右.庫區每年因大氣污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億元.
產生上述問題的根源主要有:工業布局的不合理,城市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粗放型增長方式使生態環境惡化,能源消耗結構不合理,環保投入嚴重不足,環境管理薄弱等等.這些問題正隨著西部大開發、生態建設的序幕拉開而逐步解決.如,長江流域(重點是三峽庫區及其上游)、黃河流域(重點是小浪底及以上地區)列入「十五」水污染治理重點;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及治理沙土流失工程;重慶市實施以三峽庫區為重點的「青山綠水」工程和主城區為重點的「山水園林城市」工程;1990 年以來國外專家、學者以及國際組織、政府機構代表6000餘人次來重慶市進行環保考察和交流,重慶市已被列為中國環境合作示範城市,並獲得世界銀行環保貸款.
2 三峽庫區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
早在1994 年我國政府頒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里,已明確把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計劃的重要指導方針.庫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自然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三峽工程效益的發揮,直接影響到整個長江上游的經濟發展,同時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城市用水、農田灌溉、防洪以及南水北調工程都有著決定性作用,從而使庫區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全國甚至世界的關注.根據庫區生態環境的現狀,依照庫區的區情,要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對策.
2.1 統籌規劃、綜合決策
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之一,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根本和切入點.在進行區域開發、資源開發以及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調整時,必須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統一,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以生態建設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經濟發展來進一步促進生態環境建設.倡導「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可持續發展原則.
另外,由於三峽庫區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對整個長江流域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特殊的地位與重大影響,因此建議國家將三峽庫區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列入國家優先和重點治理計劃,按照「三河三湖」那樣納入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在項目資助、經費投入、銀行信貸和利用外資等方面給予優先、傾斜和扶持.同時加強有關生態環境建設的各種專項資金的征、管、用,確保投向.
2.2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加大對污染源的治理
結合工業結構調整與技術進步,採取控制企業污染物排放總量與濃度的措施,加快工業污染源限期治理進度.通過取締、關停重污染源,淘汰國家禁止的設備和工藝,推行清潔生產;禁止技術含量低、污染嚴重的企業進入庫區,以防新的污染.同時,還可實施區域污染物總量控制和濃度控制,並定期公布各控制斷面監測結果,嚴格其目標考核.其次,加強面源污染的治理.庫區的面源污染主要源於農葯、化肥和畜禽糞水污染占水體污染總量的40%.控制面源污染的關鍵在於控制水土流失,提高農葯與化肥的產品質量及利用率,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等.
2.3 加強城市規劃,合理布局新縣城
三峽庫區全遷的縣城有5座:重慶市的雲陽、開縣、奉節、豐都和湖北的秭歸.在城市建設中一定要結合移民搬遷,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其一,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城市的布局要考慮地形、氣象、水文等對環境的影響.城市工業嚴重污染區,一定要布置在下風向,同時還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動規律和河流的自凈能力,使城市規劃與流域規劃相結合,加強上下游全流域水資源的保護;其二,城市內部布局也應有利於保護環境.例如,單中心同心圓式,向外發散延伸的城市布局形態,使市中心與周圍自然環境相隔越來越遠,新鮮空氣難
以進入,污濁空氣排放受阻,不利於空氣的自然調節.而採取多中心組
團帶狀結構,把城市分為若干個片區,區間用綠化帶隔開,可對減輕城
市大氣、雜訊、熱污染等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還應配套建設城市污水
處理系統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系統,合理分布城區公共綠地,建設具有
庫區山水特色的新城鎮.
2.4依靠科技進步,增強庫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首先,針對三峽庫區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優選適合環境要求和經濟能力的污水處理工藝.庫區各級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應堅持大中小微結合,採用成熟可靠的技術和科學合理的處理方式.處理工藝應根據處理規模、水質特徵、受納水體的環境功能及當地的實際情況,經全面技術、經濟比較後優選確定.其次,生活垃圾的治理也應堅持因地制宜、技術可行、設備可靠、規模適度、治理與利用相結合的原則,合理選擇衛生填埋、焚燒、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處理技術,並對淹沒區的建築廢棄物進行回收和綜合利用.第三,生態建設也要不斷增加科技含量,確保生態建設的質量和效益.一是要研究生態適應性,做到適地適樹適草.各縣(市)要依據當地林草植被地帶分布規律和條件,研究林草植被建設的適宜類型、適宜規模與合理結構和布局,確定科學的林草植被結構及相應的技術支撐措施,並對荒蕪區的生態重建進行科技攻關.第四,建立健全生態環境預防監測體系.圍繞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水土保持的重點領域,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建立綜合性環境監測中心及
網路系統.可首先在涪陵、萬州、巫山、黔江建4個重點監測網路,使庫
區的水質、水域生態、重大氣象災害、地質災害得到有效監控,並在此
基礎上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2.5實施制度創新,實行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
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在於經濟的外部性,可利用經濟政策,通過市場機制,把由於物質利益不一致造成的經濟外部性,內化到各級經濟分析和決策過程中,通過事後增加污染成本的方法來消減污染.從而既能有效地約束污染者的排污行為,確保「污染者負擔」,又能為政府進行庫區環境集中治理籌集資金,或將資金用於清潔生產技術的研究開發等.庫區環境污染之所以十分嚴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未實行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比如企業的排污費標准太低,對城鄉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及生活垃圾的排放也基本上不收費,污染者造成的經濟外部性沒有通過市場反映在生產成本中,直接加劇了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惡化.所以,實行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是庫區控制環境污染的根本思路.例如,可以向庫區下游流域實施達標水資源的收費政策,2001 年2 月在國內已有了購買水資源的先例.另外還應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和環境經濟政策,強化污水、垃圾等污染物處理收費制度.
2.6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三峽庫區目前環境污染嚴重,需建設的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項目多,環保市場容量大,為發展環保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發展環保產業既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又是增強三峽庫區綜合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的必然選擇,還可為環保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提供產業依託.因此應把環保產業列為優先發展領域,爭取成為新世紀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2.7加強環境法制建設,依法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
一是嚴格貫徹執行國家頒布的有關環境保護法規,抓緊制定和完善三峽庫區有針對性的法規和技術規定.二是要建立健全有關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制度,比如排污申報登記制度、排污收費制度、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等.三是要嚴肅查處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行為,加強環
境保護法規的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2.8 積極開展交流與合作,提高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的科技水平通過各種國際學術交流會、技術交易會、展覽會,了解世界環保科技的最新動態,學習先進國家治理大江大河、流域和大型水庫的成熟經驗和方法.通過大型城市廢物、污水處理成套設備及生態系統恢復等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國產化,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同時,還要積極開展東西部合作.東部在我國的改革開放中已先行一步,經濟實力和環保技術水平遠在西部之上,經歷了發展和規范兩個歷程,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教訓,因此,應廣泛開展東西部合作與國際交流,引進先進的技術、項目和高素質人才,爭取早日使庫區的生態環境研究水平與應用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F. 重慶市政府環境治理有哪六大工程

重慶應該是7大工程吧 合川才6大環境治理

第一大工程是總量減排,全市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減排率將分別達到2%和3.5%,萬元GDP能耗下降4.6%。今年我市將實施294項節能減排工程,通過在主要污染企業增設環保設施,取締污染源等措施,我市今年將削減二氧化硫排放量約7.8萬噸,減少化學需氧量約4.6萬噸,其中要關停6台小火電機組和淘汰10條水泥生產線。

第二大工程是藍天行動,今年主城區的藍天目標是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90天,其中渝中區281天,大渡口區240天,江北區280天,沙坪壩區265天,九龍坡區270天,南岸區295天,巴南區300天,北碚區和渝北區312天,北部新區300天。今年主城道路機械化清掃率將達70%,道路沖洗率達60%,主城一、二級主要幹道每天沖洗一次,灑水3次,三、四級道路每周清洗一次,灑水5次。

第三大工程是碧水行動,長江、嘉陵江和烏江斷面水質控制在國家地表水環境治理三類標准以內,次級河流水質70%達標。主城區污水處理率將達到75%,全年要建設主城排水工程三級管網100公里。

第四大工程是綠地行動。我市將創建國家級園林城市,主城人均公園綠地比去年增加0.3平方米,城區綠化率增長1%,全市森林覆蓋率攀升至34%,嚴格控制中梁山、縉雲山、明月山的開發建設,保護城區的綠色屏障。

第五大工程為寧靜行動。今年,主城區六成以上的區域雜訊將達標,遠郊區縣58%區域達標。全市今年要創建20個安靜居住小區。今年我市交通雜訊將控制在68分貝之內,並劃定機動車禁鳴區,專項整治機動車違章鳴號。

第六大工程是污染源普查,在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中,我市將初步建立污染源動態資料庫,長期監控各污染源的污染狀況。

第七大工程是環境綜合整治,對我市6個中心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實施自動監測並發布日報,加強對輻射、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及化學危險品的環境監管,完成廢棄高毒農葯集中清理和環境無害化處置
下面是重慶政府網

G. 請詳細介紹哈 南充市(可以是各個區縣)的水污染情況和治理水污染的典型.(比如通過旅遊開發治理等..).

嘉陵江支流西河水質已達劣V類———水質污染最高級別!整條嘉陵江的水質污染也呈加重趨勢!嘉陵江流域零星砍伐樹木仍舊時常發生!一連串的事實,一系列令人心驚膽顫的問題擺在了720萬南充人民的面前:我們賴以生存的母親河,就眼睜睜地看著她的肌膚變黑變黃發臭嗎?有關專家指出,如果再不加大對嘉陵江的整治力度,不久的將來,嘉陵江將重蹈黃河的覆轍,成為「第二條黃河」。

磚瓦窯廠工程建設成為森林「殺手」

嘉陵江流域目前的森林覆蓋率在30%左右,與20世紀50年代森林保護最好時期相比,仍相差幾個百分點。教訓是慘痛的,歷史上的兩次大的破壞分別集中在大煉鋼鐵和分產到戶時期,到這兩個時期結束時,嘉陵江流域的森林覆蓋率也到達了最低點。近年來,我市為重新給母親河穿上漂亮的「綠衣裳」,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2000年以來,開展了三大工程: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環城綠化。到目前為止,已新造林172萬畝,嘉陵江流域、西河兩岸,以及陡坡急坡地都得到了根本性恢復。該工程預計到2010年結束,將新造林近百萬畝,爭取恢復到歷史最好水平。

然而,一系列不和諧因素仍在時常發生,成為了嘉陵江流域森林的「殺手」:零星砍伐樹木、工程建設、毀林開荒、開山取石、磚瓦窯廠的大量存在……造成的不良後果也隨之而來:森林資源減少、森林景觀遭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記者手裡有一組截止到2000年,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數據:水土流失面積占幅員面積的51%,年均流失泥沙3000萬噸。到現在的水土流失情況如何,我們不得而知,只是局部地區時常發生的洪災、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好像在給人們訴說著這些可怕的後果。至於森林減少後,對農業生產條件、資源條件造成的一系列潛在危機,更是令人感到擔憂。

專家提醒:嚴格保護現有的生態資源,嚴禁亂砍林木、亂占林地、亂捕野生動物的事件發生;加大植被的恢復力度,對一些綠化死角進行定點綠化,實行檢查驗收制度。同時,將兩岸的生態建設做一個整體規劃,把責任具體落實到人頭上,提高公民和相關部門的保護意識,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治理江水水質污染已是刻不容緩

「八五」期間,嘉陵江水質較清潔;「九五」期間,嘉陵江水質為輕微污染;「十五」以來,嘉陵江水質污染呈加重趨勢。我們的母親河,在日益加重的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雙重「打擊」下,變得日趨不堪重負。

截止到2002年底,我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是工業廢水排放量的2.6倍,生活污水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是工業廢水化學需氧量的18倍。生活污水,已成為嘉陵江水質污染的「頭號殺手」。

污染最為嚴重的當屬嘉陵江的支流之一

———西河。近幾年來,隨著城區規模的大幅擴張,伸向西河的城市生活排污管急劇增加,肆無忌憚的排放使西河遭受滅頂之災。

治理水質污染,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然而,目前我市的污水處理場尚無一家投入運行,各縣(市)區的污水處理場還處在立項階段。同時,隨著嘉陵江的9級電站梯級開發,嘉陵江流域的水資源現狀也不容樂觀:9個湖庫區一形成,水流的速度逐漸減慢,水體自凈能力降低,水體也將產生富營養。若整治不及時,到那時,嘉陵江的水環境將相當的糟糕。

「保護一江,治理六河」(嘉陵江、西河、虹溪河、荊溪河、北門河、清溪河、狀元溪),加大對工業、生活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建設好污水、垃圾處理場等配套設施,是嘉陵江環保工作的重心。

我們共行動保護母親河

從今年4月到10月,西南石油學院綠舟協會策劃了一個「保護嘉陵江,我們共行動」的活動,計劃通過社團和社會各界的努力,得到一份關於嘉陵江的客觀的項目報告,做出若干篇有份量的有關嘉陵江水質的報道,以此尋找到本土保護力量。項目總策劃人、協會會長溫新告訴記者,開展此項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關注嘉陵江,了解南充水環境,與政府相關部門一道參與到嘉陵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來。

保護嘉陵江,捍衛母親河。這不僅僅是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事,每個公民都應自覺承擔起保護的義務和責任。因為,我們共飲這同一江水。

相關鏈接

嘉陵江從南至北縱貫南充全境,流經南充市7個縣(市)、區。境內幹流長298公里,屬嘉陵江中游。2003年3月召開的三江治理工作會上提出「三江治理總體戰」,使嘉陵江得以避免「先污染後治理」的命運。2003年「四川環保世紀行」對嘉陵江進行了考察報道,藉以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

H. 甘肅隴南「兩江一水」生態治理工程中的「兩江一水」特指哪兩江哪一水

甘肅「兩江一水」(白龍江、白水江、西漢水)地區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回高原過渡地帶,答屬長江一級支流嘉陵江的上游。「兩江一水」流域地形地貌獨特,氣候條件復雜,區內森林、草地、濕地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對減緩甘南草原和周邊地區生態系統的退化及西北地區、青藏高原東部的荒漠化速度,減輕、降低自然災害發生的強度和頻率具有重要的生態屏障作用

I. 洪災怎樣治理

1998年長江的抗洪斗爭,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幾百萬軍民英勇奮斗,取得了全面勝利。當前,全國人民關注的是,如何進一步整治長江。這不僅關繫到長江流域人民的長治久安,也是國家經濟建設中的一個巨大項目。為此,兩院組織部分有關院士和院外專家,對有關資料和各方面的意見進行分析研究後,提出以下報告。

一、對1998年長江洪水和抗洪斗爭的認識

1998年洪水,是繼1931年和1954年兩次洪水後,本世紀發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據初步資料,1998年和1954年相比,上游的洪峰流量和洪水量與1954年接近;由於中游洪峰流量不具備可比性,以最集中的30天洪水量相比,1998年漢口以上總來水量較1954年少300多億立方米;下游的洪峰流量較1954年少1萬多秒立方米,洪水量少500多億立方米。1931年由於資料不足,只能作粗略比較,上中游可能較1931年略大,下游較1931年小。

應當說明,在上個世紀和更早的時期,長江都發生過比本世紀更大的洪水。據考證,自1153年以來,宜昌站洪峰流量超過8萬秒立方米的有8次(1998年為6.36萬秒立方米,1954年為6.68萬秒立方米),其中1860和1870年的洪峰流量分別達到9.25萬和10.5萬秒立方米。

當前,大家更為關心的是,雖然洪水沒有1954年大,但為什麼1998年的長江幹流洪水位,除武漢、黃石段外,都高於1954年。洪水位抬高的因素當然可以列舉很多,但是最關鍵性的還是分蓄洪量比1954年大量減少。1954年,由於中下游堤防圍垸的抗洪能力較低,許多堤防圍垸自然潰口,為了降低洪水位,保住重點地區,除了運用荊江分洪工程外,又在很多地方扒口分洪,總計分洪和潰口的水量達1023億立方米,其中起到有效削減洪峰的容量約為700億立方米。根據1998年的洪水來量,如果要維持1954年的水位,需要有效分蓄洪量約為400多億立方米。但是1998年的分洪潰口總量僅約100億立方米,其中有效削減洪峰的容量估計約50多億立方米。這樣,減少分洪量約350億立方米,約相當於減少洪水淹沒面積700萬畝。換言之,1998年的抗洪斗爭,是通過加強防汛搶險,爭取抗禦較高洪水位,以加大泄洪量,減少洪水淹沒損失。例如:1954年,在運用荊江分洪工程的情況下,荊江大堤沙市的最高洪水位為44.67米。按長江防洪規劃,為減少荊江分洪工程的運用機遇,將荊江大堤的設計洪水位提高到45.0米。1998年,為了避免運用荊江分洪工程,將荊江大堤超設計標准運用,沙市洪水位達45.22米。又如:洞庭湖的出口蓮花塘站,洪水位比1954年超過達1.85米,這是因為,在1954年,蓮花塘以上洞庭湖區的絕大多數圍垸、蓮花塘以下長江幹流兩岸的絕大多數堤防包括洪湖大堤,都已潰口或扒口分洪,而1998年,蓮花塘上下潰口和分洪的堤垸遠比1954年少。

應當說,這是1998年抗洪斗爭中的一個重大決策,也是在1998年特定條件下作出的十分艱難的決策。1998年抗洪斗爭的工程基礎是:按長江中下游防洪規劃,完成了部分水利工程。除建成了漢江、清江、沅水、資水、修水等支流的控制性水庫外,還按提高了的設計洪水位(較1954年提高0.5米左右),完成了荊江大堤、武漢市圍堤、無為大堤等長江幹流重點堤防和洞庭湖區、鄱陽湖區重點圍垸的加高加固工程。這些都為1998年抗洪斗爭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堤防沒有按規劃完成,特別是平原分蓄洪區工程的安全設施,在原規劃中考慮不夠,在實施中又沒有落實,給抗洪斗爭帶來了極大困難,使抗洪斗爭的決策處於兩難困境:如果按原定規劃分洪(按提高了的設計洪水位,仍需有效分洪量200億立方米),將遭受很大損失;如不按原定規劃分洪,將使堤防經受超過設計標準的洪水位,承擔極大風險。考慮到1998年洪水比1954年小,以及軍民團結抗洪的巨大潛力,中央毅然決心進一步抬高洪水位、嚴防死守、力爭減少潰口和分洪損失。這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決策,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當然,也應當說明,這是在1998年超額洪水比1954年少300多億立方米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做到。如果1998年發生的洪水和1954年洪水相當甚至更大,不分洪還是不行的。

關於1998年長江流域的災情。根據衛星和航空遙感對長江中游地區所進行的多期和系統的監測與分析:湘、鄂、贛三省最大受淹面積約為1586萬畝,由於統計口徑不同等原因,比三省統計數小很多。據長江水利委員會的統計,中下游五省共潰口分洪1705個圍垸,淹沒耕地295萬畝,受災人口230萬。以上數字表明,潰口分洪的多是較小圍垸,平均每個圍垸不足2000畝,災情統計中絕大部分受災農田是由於內澇。1998年的死亡人口為1432人。這與1954年除保住荊江大堤和漢口圍堤外,其他地區大多受淹,死亡人口33169人的災情,是差別很大的。與1931年中下游一片汪洋、漢口街道行舟、南京市區被淹、死亡人口14.5萬人的慘況,更是完全不同。因此,1998年的抗洪斗爭,確實取得了巨大成績。

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是,長江洪水位的抬高是否是由於長江河床的淤高。根據長期觀測資料,長江幹流河槽基本穩定,與黃河根本不同。由於某些因素,局部河段有沖淤變化,最明顯的是荊江以下的監利-洪湖河段,這一段受下荊江裁彎工程影響,裁彎河段以上有沖刷,以下有淤積。據長江水利委員會資料,其代表站螺山站,低水位時由於泥沙淤積,水位有所抬高,但高水位時,因淤積面積占行洪面積的比例不大,抬高趨勢並不明顯。螺山站1998年的洪水位比1954年超過1.78米,據查證主要是由於1954年在螺山以下蔣家碼頭扒口分洪和老灣等處潰口,使洪水位大幅度降低。

關於湖泊淤積情況。洞庭湖1949年以來因淤積減少的湖泊容量約40多億立方米,由於1949年以來圍墾了1600平方公里,大約減少容量近100億立方米。鄱陽湖的淤積量很小,但1949年以來圍墾了1400平方公里,損失湖泊容量約80億立方米。湖北省的兩岸湖泊由於全部封閉,減少面積5700平方公里。1949年以來,湘、鄂、贛連同蘇、皖五省,因圍墾共增加耕地估計約1400萬畝。

長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情況。在長江上游100萬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圍內,根據調查統計,地面固體物質的年均侵蝕量為15.68億噸,長江幹流宜昌站的年均輸沙量為5.3億噸,輸移比為0.33。這與黃河有所不同。因為長江上游主要是岩石山區,其地面侵蝕物質主要是岩石風化物,顆粒較粗,一般以山前坡積、窪地淤積、溝口洪積扇以及塘庫和中小支流的淤積等形式,在短距離沉積,不能被河流遠距離輸送;而黃河的地面侵蝕物質是黃土,顆粒極細,幾乎可以全部輸送到黃河幹流。宜昌以下,漢口站的年均輸沙量為4.3億噸,下游大通站為4.68億噸。宜昌和漢口間的差值,在平水年主要淤在洞庭湖區,洪水年淤在洞庭湖區、河道的州灘及潰口的圍垸內。大通站的輸沙量,絕大部分送入東海。宜昌各年的輸沙量,因暴雨分布情況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例如,1990~1997年8年的年均輸沙量僅3.8億噸,屬於少沙年;而1998年6~8月的輸沙量即達6.05億噸,超過1954年的同期輸沙量(5.27億噸),屬於多沙年。據初步分析,1998年泥沙的主要來源是金沙江和嘉陵江,這是很值得進一步研究的現象。

以上情況說明,長江流域的水旱災害所以嚴重,除了氣象方面的客觀原因外,主要的還是由於流域內生態系統的失調,集中表現為:在人口急劇增長的情況下,土地資源過度利用和不合理的開發。在山區,毀壞森林、陡坡開荒;在平原,盲目圍湖造田,佔用行洪洲灘。這些都招致自然界的報復。在長江流域,山區水土流失對當地的危害,比黃河更大。這是因為,長江流域為岩石山區,表土層很薄,經過一定時期的沖刷,表土沖光,岩石裸露,形成「石化」,使當地人民完全失去生存條件。貴州省已有不少「石化」山區,令人觸目驚心。

平原的盲目圍湖造田和佔用行洪洲灘,是近幾年來長江洪水位抬高的主要原因。從長遠的自然規律看,江河的沖積平原就是由江河挾帶泥沙淤積而成。中華民族的經濟也是在開發七大江河沖積平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如果開發利用不當或開發過度,就會受到洪水的懲罰。現在,在開發利用長江中下游兩岸的土地上,就面臨著這個問題,不僅洪水位越來越高,防汛負擔越來越大,而且防汛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我國生態系統失調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要進行生態系統的重建,必須與經濟結構的調整相結合,以綜合提高生產力為目標,並注意發展、改革和穩定三方面的協調。我們認為,中央提出的要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是完全正確的。
二、對今後工作的建議

根據以上認識,從生態系統、林業建設、工程措施、新技術運用、加強領導及統籌全國水利等六個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一)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進行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的重建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的失調,是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因此,不能簡單地恢復原狀,而是要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和人口分布結構,在綜合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實現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一方面,要以1998年的抗洪斗爭為契機,大張旗鼓地宣傳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的必要性;同時,又要制定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的具體規劃、步驟、政策和措施,使退耕還林、退耕還湖和平垸行洪真正落到實處。

1.通過全面調查和必要的勘測,對全流域的土地進行總體規劃,合理調整農林牧業結構,把整治河山、重建家園納入流域生態系統重建的總體框架,因地制宜地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2.在山區,退耕還林要和積極發展生產結合起來。
退耕還林的關鍵是真正解決當地職工和群眾的生產出路。要具體劃定必須退耕還林的地區,制定解決生產出路的具體規劃,定期限、定步驟,並確定責任單位,予以實施,並定期檢查和驗收。當前,要首先制止和防止新的毀林開荒和陡坡開荒。特別要注意防止在三峽移民中造成新的生態破壞,嚴格按照「三峽庫區的生態功能分區」,規劃安置移民。

對可以不退耕還林的山區農田,要大力推行高效生態農業。推廣坡地改梯田、坡地綠籬、橫坡種植等措施。有條件的地方,扶持進行農田水利建設。大力開展山區的小流域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全面布局,綜合開發,將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結合起來,這是改善和恢復山區環境,使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大力發展種草養畜。在雨量和濕度較高而坡度較陡的山地、海拔過高的高原區、不宜造林的坡地和乾熱河谷,應種植牧草,發展畜牧業。這也是改善生態環境、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3. 在湖區,退田還湖要和保持湖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結合。
長江中下游1949年以來開發湖區耕地1400萬畝,連同過去一千多年來已開發的共計數千萬畝土地,不僅是中下游五省的農業基地,而且發展了工業和交通,建設了繁榮的城鎮,為全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但是要看到,根據長江洪水的規律,對於這些已開發的數千萬畝土地,不可能在任何洪水情況下都不被淹沒。洪水不太大的年份,可以全部或大部保住;特大洪水年份,必須犧牲相當部分才能保住重點。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湖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實施退田還湖的難度很大,因為圍垸內的大量人口需要遷移安置。就蓄洪的有效性來說,控制蓄洪比自然蓄洪更能有效地削減洪峰流量,需要的蓄洪容量也少得多。因此,湖南省提出的,對蓄洪垸實行「空垸待蓄,低水時耕種,高水時蓄洪還湖」,在技術和經濟上都是合理的。但必須切實做好蓄洪圍垸內的安全建設,並制定相應的政策和保險制度,使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得到可靠保障;同時,還要制定與「低水耕種,高水蓄洪」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方針和加強管理的具體措施,才能保證高水時及時開放蓄洪。對一些地勢低下、排水困難、1998年水毀嚴重的圍垸,應堅決退田還湖,或將封閉型的圍墾種植改為半封閉型的築圩養殖,實行「退田還漁」。

5.要堅決平垸行洪。這些圍垸建在長江和洞庭湖洪道的洲灘上,成為行洪障礙,保護面積不大,但對大局影響很大,應當堅決清除,退田還河。

建立生態經濟核算制度和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鑒於生態工程的長期性和全局性,要通過政策和立法,在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進行扶持。國務院正在建立林價制度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這些都是必須的,應盡快加以實施。同時,對草地和湖泊、洲灘和濕地的管理也應作出切實可行的規定。

J. 中國七大防護林都是什麼

中國七大防護林工程包括:「三北」防護林體系,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回,沿海防護林體系,太行答山綠化工程,平原綠化工程,黃土高原水土保護林工程,全國防治沙漠化工程。其目的在於保護、改善與持續利用自然資源與環境。

防護林是以防禦 自然災害、維護基礎設施、保護生產、改善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等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它是中國林種分類中的一個主要林種。

寧夏水土保持防護網狀的防護林防護林類型防護林一般有人工營造的(包括連片林地、林帶和林網)和由天然林中劃定的(如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等)兩類,嚴禁砍伐和破壞。營造防護林時必須根據「因地制宜,因需設防」的原則。

(10)治理嘉陵江擴展閱讀:

營造防護林的具體技術要求:

1、樹種選擇和混交類型,宜選擇生長穩定、長壽、抗性強的樹種,以優良的鄉土樹種為宜。根據當地條件,營造喬灌木混交型、陰陽樹種混交型等類型的混交林。

2、防護林配置,根據防護目的和地貌類型,配置防護林帶。水源林和水土保護林配置成片狀、帶狀或塊狀,構成完整的水土保護林體系。

3、撫育管理,在防護林地區只能進行擇伐,清除病腐木,並須及時更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防護林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