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生態治理的意義

生態治理的意義

發布時間: 2021-03-07 07:48:22

㈠ 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有什麼重要意義

意義: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重要支撐。我們要深刻認識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始終堅持和全面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下大氣力抓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近年來,我國在堅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既講求經濟效益,也重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堅持統籌規劃,加大投入,標本兼治,突出重點,有步驟地進行環境治理和建設;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環境保護和治理,推進資源開發與節約,依法嚴格保護環境與生態;堅持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實行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從體制和機制上促進可持續發展。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生態保護型社會。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一些地區出現水、大氣、土壤等污染較重,生態系統整體功能下降,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等現象。因此,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力度,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體制機制、產業結構和技術體系。

㈡ 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意義是什麼

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意義是: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內、以可持續容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也付出了較大的資源環境代價。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全面開展生態城市建設,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新的發展階段,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完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重大部署,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全國上下一定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增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㈢ 環境保護的意義

環境保護的意義:

1.環境保護就是運用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深入認識污染和破壞環境的根源及危害,有計劃地保護環境,預防環境質量惡化,控制環境污染,促進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保護人類健康,造福子孫後代。

2.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環境是關繫到人類生存、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3.提升環保的政策力度,從而更好地採取治理和應對突發環境事故,是當前急不可待的任務。

4.我們能夠借鑒國際最佳實踐和企業成功經驗,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國民經濟建設時要把保護環境放在首要位置。

5.提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環保意識和能力,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地區區域性經濟發展中,已經注意到了本位主義和犧牲環境為代價所帶來的最終惡果,開展清潔生產,以促進企業的認知和意識。

㈣ 生態保護的意義何在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環境為我們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需的資源和條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已經作為一個不可迴避的重要問題提上了各國政府的議事日程。保護環境,減輕環境污染,遏制生態惡化趨勢,成為政府社會管理的重要任務。對於我們國家,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解決全國突出的環境問題,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政府面臨的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 一、我國現階段環境保護政策的政策背景 環境問題不是一個單一的社會問題,它是與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的。環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社會發展尤其是那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的必然產物。西方國家已經進入了工業化社會,他們已在償還工業化起步階段以來對環境欠下的債務。我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在經歷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過渡。我們決不能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而應該提前把環境保護放到一個重要的位置。這既是歷史的教訓,也是我們面臨的必然選擇,在環境危機日益深化的情況下一種被動選擇。因為環境問題已成為危害人們健康,制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1、環境污染問題嚴重 污染問題是人類社會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它也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必然產物。雖然經過多年的治理,我國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環境污染問題依然相當嚴重。據統計,2004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萬噸,比2000年增長了15%。在全國七大水系中,根據413個水質監測斷面記錄,只有41.6%的斷面滿足國家地表水三類標准,比2000年下降16.1%,長江、珠江的水質較好,海河、黃河、淮河、遼河、松花江的水質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4年城市空氣質量41.4%達到二級標准,比2000年的63.5%下降22.1%,*酸雨污染問題嚴重。城市雜訊擾民較為普遍,7.3%的城市處於嚴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時有發生,我國進入了一個環境污染事故的高發期。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成為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因素。 2、生態惡化趨勢加劇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中與之發生聯系的自然因素的總和,人類的活動必然對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破壞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危害在加重。土地退化嚴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67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1萬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262萬平方公里,並且每年還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全國森林面積1749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積列世界第134位,占國土面積32.19%的西北五省(自治區)森林覆蓋率僅為5.86%,亂砍濫伐現象仍屢禁不止。草地退化、沙化和鹼化的面積達1.35億公頃,約占草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並且每年還在以200萬公頃的速度增加。水生態系統失衡,2004年,全國有79個城市缺水,有2340萬人口,1300萬頭大牲畜發生臨時性飲水困難。*生物多樣性銳減,野生動植物豐富區面積不斷減少,亂捕濫獵和亂挖濫采現象屢禁不止。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影響和我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國家生態環境安全。 3、入世給我國環境保護帶了新挑戰 我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即通常所謂的入世。入世後,我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還要履行相應的義務。發達國家會要求我們執行與之同樣的高環境標准。[1]因此,WTO的一些綠色條款,有可能對我國商品出口造成影響,限制了國內那些不符合環境標准商品的出口貿易。這就要求國內企業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加大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建立環境管理體系,持續改善環境行為,以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但是,高環境標准又會導致產品成本增加,降低產品競爭力,阻礙其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因此,如何協調高質量環境保護標准與產品成本之間的關系,成為入世後我國環境保護政策面臨的新挑戰。 4、落實科學發展觀重要舉措 二、我國當前環境保護政策的主要內容與分析 建國後相當一個時期里,我們沒有意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但是環境問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忽視環境保護,人類社會必將為自身的發展而付出代價。隨著環境問題的凸現,國務院於1973年成立了環保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在全國開始「三廢」治理和環保教育,這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始。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它具體包括三大政策八項制度,[2]即「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強化環境管理」這三項政策和「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排污收費」,「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請登記與許可證」,「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項制度。 1、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政策 環境保護政策是把環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圍,通過各種方式達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3]因此,預先採取措施,避免或者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最有效率的辦法。中國環境保護的主要目標就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防止環境污染的產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環境保護納入國家和地方的中長期及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對開發建設項目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 2、誰污染,誰治理政策 從環境經濟學的角度看,環境是一種稀缺性資源,又是一種共有資源,為了避免「共有地悲劇」,必須由環境破壞者承擔治理成本。這也是國際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費原則的體現,即由污染者承擔其污染的責任和費用。其主要措施有:對超過排放標准向大氣、水體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徵收超標排污費,專門用於防治污染;對嚴重污染的企事業單位實行限期治理;結合企業技術改造防治工業污染。 3、強化環境管理政策 由於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無法通過私人市場進行協調而得以解決。[4]解決外部性問題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種典型的外部行為,因此,政府必須介入環境保護中來,擔當管制者和監督者的角色,與企業一起進行環境治理。強化環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強化政府和企業的環境治理責任,控制和減少因管理不善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法規與標准體系,建立健全各級政府的環境保護機構及國家和地方監測網路;實行地方各級政府環境目標責任制;對重要城市實行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 三、政策科學視角下的 我國環境保護政策分析 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不是一項具體的政策,而是形成的一個完善的政策體系。下面筆者將從政策科學的角度對現階段我國環境保護政策做出具體分析。 1、在政策目標取向上,重視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政策目標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結果或完成的任務。政策的目標取向決定了在制定政策方案過程中的價值抉擇。環境保護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具體要求,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不僅考慮環境保護目標的需要,同時也注重環境對經濟系統可能造成的負擔。一般來說,我國環境政策的總體戰略是「環境與經濟協調型」的,而不是「環境優先型」的。這一特徵與我國環境政策的政策背景相一致,我國正處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人們生活水平不高的國情下,追求「環境優先」的政策取向是不現實的。 2、在政策主體上,政府是政策的制定主體和執行主體。政策主體是指那些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的個人或組織。由於各國的社會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狀況、文化傳統等方面的不同,各國的政策制定主體也有所差異。我國在以政府為本位的現實狀況下,政府是社會公共事務的治理主體。我國政府擔當著環境治理的重任,一些社會團體和企業雖然也參與環境保護事業,但由於環境保護政策已把權力基本上都授予政府,他們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缺乏多元參與的治理體系,是我國環境保護政策執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為政府理性是有限的,政府在制定和執行環境保護政策方面都有局限性,會面臨決策失誤和執行不力的困境。正是這些局限性為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環境保護事業提供了空間。 3、在政策作用點上,注重同時從根源上預防和從後果上治理。我國「防治結合,預防為主」的政策表明環境保護政策既要處理已經出現的後果,更要採取措施預防新的環境問題。預防新的污染源出現,可以把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而對環境污染的治理則是一種補救式措施。所以,在具體的環境保護工作中要堅持把預防與治理二者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環境保護政策的作用,追求理想的政策效果。 4、在政策的實施機制上,管制性手段和誘導性手段相結合。管制性手段是政府直接利用政策干預環境保護,而誘導性手段是政府藉助市場機制誘使企業因符合自身利益而保護環境。目前,管制性手段仍在我國佔主導地位,價格、稅收等一些起到誘導性作用的經濟手段使用得較少。而管制性手段因政府部門和官員的自利行為會呈現「軟化」現象,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所以,從長遠來看,運用經濟手段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是一種必然趨勢。 四、我國環境保護政策實施中的問題與政策建議 我國的各項環境保護政策在實際工作中得以落實,取得了巨大成績。目前,我國環境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也得到一定遏制。這與各項政策的作用是分不開的,這些政策成為國家環境保護部門進行監督管理的有效工具。以2004年為例,據國家環保總局統計,全年共實施環境行政處罰案件數80079件,確定交納排污費單位73.3萬個,共徵收排污費94.2億元,當年辦理環境設立項目323264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率99.3%,「三同時」制度實際執行項目78907個,合格項目76038個,執行合格率95.7%,當年完成限期治理項目數22649項,關停並轉企業13338個。*進入2005年以來,又先後有圓明園湖底防滲工程、河南冶金研究所焦作東方金鋁公司電解鋁技術改造項目等一批項目因不符合環境影響評價法被叫停,並責令限期整改。近期,因松花江污染事故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引咎辭職,掀起了新的「環保風暴」。 由上可以看出,我國的環境保護政策的執行力度是較大的。其中,這與黨和政府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社會各界環保意識的提高密切相關。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現行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如何認識這些問題,並對政策做出相應調整,是環境保護政策作用得以發揮的關鍵。 首先,有些政策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已經不能解決現實問題。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生成和發生作用的。如果政策的環境變化,政策也要隨之改變。我國正在經歷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而這個轉變就是我國公共政策的客觀政策環境,所有的公共政策都要與這一轉變相適應,環境保護也是如此。我國從開始實行環境保護以來,制定了大量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它們為我國的環境保護提供了客觀法理依據,在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建立,社會經濟的運行方式發生了很大轉變,原有的環境保護政策已經不能適應環境保護工作的需要。如「三同時」制度原本是從源頭上解決污染問題的重要措施。但這些管制性措施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色彩,隨著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硬的預算約束機制使企業投資於治理污染設施缺乏利益上的激勵,加上政府企業信息不對稱的影響,企業會採取機會主義行為,著眼於短期效益最大化,而盡可能減少環境方面的投資,從而使「三同時」制度逐步失去應有的效力。 其次,有些政策未能充分體現價值規律的要求,在執行過程中偏離了原有的目的。如排污收費標准應根據污染物的治理費用和社會損失費用確定,至少不能低於污染治理成本。但目前的排污收費標准偏低,僅為治理設施運轉成本的50%左右,某些項目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致使許多企業寧願交納排污費而不願進行治理。 最後,政府在環境保護中的角色定位不合理,弱化了其他治理主體的責任。在我國目前的環境保護工作中,政府仍承擔著主要治理者的角色。據統計,70%以上的環境保護投資是政府或公共投入,而一些西方市場經濟國家近60%的污染物消減和控制投資是由私人部門直接支付的。單一的投資主體造成我國環境治理經費嚴重不足,環境保護政策資源不足,影響了環境保護政策的落實。 可持續發展戰略」已為國際社會廣泛接受、認同。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於1987年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對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從社會觀角度,可持續發展主張公平分配,包括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資源的公平分配,當代人和後代人資源的公平分配;從經濟觀角度,可持續發展主張在保護地球上自然系統的基礎上經濟持續增長;從自然觀角度,可持續發展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是相互影響的綜合體。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挑戰,它謀求建立新的發展模式和消費模式,這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進程要從現在運行的傳統模式轉變到一個新的模式,它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業,並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 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徹底擺脫貧窮、人口、資源和環境困難的唯一選擇。

㈤ 簡述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有效利用能源、減少環境污染、降低安全生產事故頻次,防止突發環境事件,確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制定並執行環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已經成為我國民生工程的關注點。保護環境不僅關乎人們的生存環境,也影響著經濟發展。
一、環境保護就是研究和防止由於人類生活、生產建設活動使自然環境惡化,進而尋求控制、治理和消除各類因素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並努力改善環境、美化環境、保護環境,使它更好的適應人類生活和工作需要。換句話說,環境保護就是運用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深入認識污染和破壞環境的根源及危害,有計劃地保護環境,預防環境質量惡化,控制環境污染,促進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保護人類健康,造福子孫後代。
二、人生活在自然環境中,所以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是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物質源泉。如果沒有地球這個廣闊的自然環境,人類是不可能生存和繁衍的。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和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工業及生活排放的廢棄物不斷地增多,從而使大氣、水質、土壤污染日益嚴重,自然生態平衡受到了猛烈的沖擊和破壞,許多資源日益減少,並面臨著耗竭的危險;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也日趨嚴重,糧食生產和人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所以,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環境是關繫到人類生存、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三、中國環保價值鏈,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具有顯赫的地位,但是,環境污染問題,在發展國民經濟建設時是不可懈怠和輕視的;提升環保的政策力度,從而更好地採取治理和應對突發環境事故,是當前急不可待的任務。

四、我們能夠借鑒國際最佳實踐和企業成功經驗,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國民經濟建設時要把保護環境放在首要位置。
五、提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環保意識和能力,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地區區域性經濟發展中,已經注意到了本位主義和犧牲環境為代價所帶來的最終惡果,開展清潔生產,以促進企業的認知和意識,以環保促進當地社區、工業、價值鏈、買方市場的綜合效益,相關經驗已作為成功案例,為中國企業的環保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六、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而不危及後代人的利益,政府,地方政府和業界應制定和實施更加嚴厲的清潔生產、高效利用自然資源等法規和政策,以減少對中國本土、人類環境的污染。

七、國家的環境保護問題,包括環境污染的防治與控制、自然生態保護、核安全監管、環境安全保護等,政策應當先行。執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也應當充分利用經濟杠桿策略,過去比較注重經濟份額的考量,應迅速轉為對國家法規和政策執行力的考核,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過程。

㈥ 為生態環境治理作出重要貢獻有何意義政治題

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做出重要的貢獻,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有利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㈦ 簡述生態文明的意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科學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體現了人類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理念。建設生態文明,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它有助於喚醒全民族的生態憂患意識,認清生態環境問題的復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持之以恆地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盡最大可能地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生態文明觀念,作為一種基礎的價值導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凈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適的房子等。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使自然生態保持動態平衡和良性循環並與人們和諧相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迫切。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便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更無法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任重而道遠。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題中應有之義。
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是我國發展道路上的一大飛躍,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中國未來發展及建設的戰略基礎。
我國發展中所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突出,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收益分配差別擴大,生態退化、環境污染加重,民生問題凸顯以及道德文化領域里的消極現象等,嚴重製約了現代化宏偉目標的順利實現。如何破解難題,走出困境,實現良性循環,事關改革、發展大局。須知,這些矛盾和問題都是傳統工業化帶來的,若以工業文明理念和思路應對,不但於事無補,還會使困境日益深化。惟有以生態文明超越傳統工業文明,堅持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對發展中的矛盾、問題作統籌評估、理性調控、綜合治理,方能化逆為順、舉一反三、突破瓶頸制約,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㈧ 治理環境的意義是什麼

治理環境是好,但不能一刀切

㈨ 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正當我們為印度洋大海嘯奪走了數萬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獻、而反思的時
候,今年第一期的《環球》雜志竟然刊發了這樣一篇文章《人類無須敬畏大自
然》。在這篇文章中,著名科學家何祚庥說:「我要嚴厲批評一個口號,即所謂
『人要敬畏大自然』」。

這篇文章說,從歷史來講,在人類發展的早期,人類對自然的抵禦能力很有
限,所以一些進步思想家強調人定勝天。而就我所知,我們人類的早期恰恰是敬
畏大自然的。這在我們傳說中有很多記載。像二郎神就是守護神,現在去九寨溝
的路上有川主寺來敬奉。只是到了我們人類製造了工具,有了一些發明之後,才
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了人定勝天,改造自然。

而自從有了這個口號後,我們吃的苦頭還少嗎?

在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時,在文中旗幟鮮明地說:應該以人為本。他表示絕
不反對保護環境和保護生態,但需要弄清楚一個觀念,保護環境和生態的目的是
為了人。有些時候我們需要「破壞」一下環境、生態,改變一下環境和生態,但
也是為了人。

在這里,我也要旗幟鮮明地與這一觀點唱唱反調。

人類本是自然界的一員,大自然存在多久了,而我們人類才生活在這個地球
上多少年,為什麼一有了我們人類,就要以我們人類為本?民盟中央副主席張梅
穎在看了德國一個小學生的環保紀事後很感慨地說:那種不認為自然為母,反以
自然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觀念,助長了環境災害中日益嚴重的人類行
為致災。對於天災實為人禍的警覺,四十多年前已引起西方社會公眾和政府的廣
泛關注。1962年,一本《寂靜的春天》喚起了多少民眾的環保意識和政府的高度
響應。十多年前,1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共同呼籲:「人與自然正處於迎頭相
撞的險境,人類的活動為環境的資源帶來無可逆轉的傷害———人類必須徹底改
變管理地球與生命的方式,才能逃過未來的苦難。」

要按照何先生的話,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要為人類服務了。樹我們可以砍,
動物我們可以殺,江河我們可以想怎麼截斷就怎麼截斷。不知道何先生知道不知
道還有生物鏈,今天一個物種的滅絕對明天來說意味著什麼?

文章中說,現在中國電力短缺,需要開發水能,需要修水庫,這就不可避免
要破壞一些環境和生態。這里有一個權衡得失的問題,如果過分強調保護環境和
生態,那麼水庫就不能建設。何先生認為,遇到這樣的情形,權衡輕重得失的標
准就應該是以人為本。

我們姑且不說修水庫的願望是為了防洪,為了發電,我們只說三門峽水庫修
了近半個世紀了,發電量和預期的設想差距有多大,就是這四十多年來它給渭河
流域帶來了多少災難。1992年8月渭河洛河洪水入黃河不暢,漫堤決口,淹沒了
農田60多萬畝,約5萬返庫移民受災,近3萬人無家可歸。這樣的修水庫是以人為
本嗎?是不可避免地的破壞一些環境和生態嗎?

我並不想承認大自然會報復,大自然不會心胸那麼狹窄,它容忍了很多我們
人類因無知而犯的錯誤。但是如果把自然比喻成我們人類的軀體的話,它當然會
生病。

如果承認它也是一個家庭的話,它不只有人類一個孩子,在這個家庭中還有
其他成員。

如果在這個大家庭中,所有的存在都只是為了人類一個孩子,這是不公平的。
人類再進步,科學再發展,大自然也不僅僅為我們人類而存在。

我希望在我們人類正在面對剛剛發生的大災難時,真要好好辨一辨,人類需
要不需要敬畏自然。從這個意義上講,該感謝何祚庥院士為我們發起了這場論戰。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