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治理教堂

治理教堂

發布時間: 2021-03-07 02:38:54

『壹』 為什麼全國基督教會十字架會被拆掉

因為違章,而且只是浙江地區。

事情的緣起是,溫州等地近些年回基督教、天主教答發展很快,蓋起很多教堂。其中一些教堂沒按照申報的方案施工,面積大幅超標,比如溫州永嘉縣的一處教堂批准建1800平方米,實際建了超過1萬平方米,超標5倍多。該教堂受到拆除處理。

此外一些教堂的十字架設置也因嚴重超標被拆下,今年5月頒布的《浙江省宗教建築規范》(徵求意見稿)做了規定,十字架一般應整體貼附在宗教主體建築的正立面上,其長度應小於正立面的1/10。

(1)治理教堂擴展閱讀

浙江省「三改一拆」是祛邪扶正的行動,治理違法實際上就是在保護合法。「三改一拆」行動並不僅僅針對宗教違法建築,但是,由於宗教問題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三改一拆」涉及宗教違法建築的處置工作在社會上造成了一定反響。

作為宗教界人士,要有一個清醒、客觀的認識,這對浙江宗教事業的健康發展,對建設和諧社會,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貳』 如何治理教會

第一,是屬靈領袖。傳道人有真理裝備,合乎聖經的敬虔行為。沒有真理或專者沒有見證就不行。
第二,是屬同工團隊。有相同異象的夥伴,肢體的搭配。一個人是無論如何無法完成教會的各項治理的。
第三,是委身的會眾。在弟兄姐妹的見證和努力傳揚福音以後,教會人數可以持續穩定增長。
然後才是構架:
信約,陳明所信的是什麼?教會的信仰立場。以應對異端攪擾
紀律,當弟兄姐妹犯罪的時候能有清晰的懲戒制度,拒絕明顯(正在)犯罪的人參與服事。
分工,將教會工作分成若干,清晰的由人或團隊負責,包括:福音,講台,財務,後勤,兒童主日學等等。

其他就按照教會不同的現狀做調整即可。

『叄』 什麼是基督教教政

教政有廣義和狹義。從廣義來說,教政就是基督教政治。從狹義來說,教政(Church governance)是教會治理;它是教會治理機構及其治理人員從實地出發,根據聖經的原理,建立教規制度,並運用治理的方法和手段來建設、維護教會的穩定與發展,以及追求教會各種目標與理想的實現。教政可以理解為教會治理,也可以理解為廣義的教會行政管理。
非基督教政府對各宗教的管理也有可能稱為教政,非基督教的教育部門對教育的管理也有可能稱為教政。但我們所說的「教政」是基督教教政,即:Church governance ,以下全部稱為「教政」。「教政」顧名思義可以知道它具有一個固定的動態內涵,這個固定的動態內涵將它剖析分述即:1.主體是基督教會(包括基督教會中的小部分人群和個別基督徒)。2.為教會的利益;也許教政過程中有失誤導致教會損失,但其動機必須是為著教會的利益而發出。3.建設教會;教政乃是為基督教會服務,所以它必須是誠實地、真心地、純粹地建設基督教會,而不是明建東家牆,暗擋西家風。因此,在明中說自己是建設教會,而真實當中為另一種集團效力的,這並不是真正的基督教教政 。
我們對教政這一動態內涵的認識是根據「教政」的「教」與「政」的兩個概念所反映的實際對象相結合,並「教政」這一概念所反映的歷史行為事實以及基督教自我治理的本能和排異(排除異教、異理、異政的混入與干涉)的性質來確認的。在教會內外有各式各樣的行為,區分哪些行為是教政,哪些行為不是教政,就看它是否在同時之間達到這個內涵的要求。在這個要求中,一條要求有三點標准:一.是基督教會或基督徒的行為;二.為了教會的利益;三.建設教會。凡沒有在同時之間達到這三點標準的行為都不是真正的基督教教政。
與教政相類似的概念有:市政、校政、家政、郵政等等。這些概念都具有管理的意思,它們之間有著很多相同之處,也有著很多區別之處。其中,方法、措施、手段與管理的程序有許多方面是可以相互模仿、互相移用的。
教政是一種復雜的行為活動。教政乃是管理的一種,它包括了教政的行為活動和教政的思想活動。它不單單包含小部分教會領導的行為活動和少數有才智的教會治理人員的行為活動,而且還包括著在整個教會中起治理作用的所有信徒的行為活動。實際治理教會,往往是在教會的領導者或主管人員的發動或帶動下,然後大夥群干。當教會努力追求一個目標實現時,教政不但要清楚認識目標,而且還要注意實現目標的方法、手段、時機、條件、用具、用人、原理、規則等。並且,在教政的操作活動中,領導者的心思意念與信徒的順從或反對都會影響教政的結果。因此說,教政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活動。
教政雖然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活動,但它還是有規律可循的。雖然教政的思想行為復雜多樣,但它還是一種有一定范疇、局限與前因後果關系的活動。正因為它是一種活動,這就已經局限了它是有目的、有原則、有條件、有形式、有內容並有一定手段的東西。只要我們不要被那些錯亂的行為所蒙惑,就可以透過這些表面現象發現它的本質。因此,我們可以研究它,可以把握它。
任何的治理都是針對問題而做的,教政也是如此。教政的操作也是從教會的問題存在而開始下手執行政務,並且以問題得以解決而住手。教會出現問題或存在問題,就是教會有不合理或不達標、不完全的現象,凡是阻礙教會發展或破壞教會完全的因素,或是導致教會不發展的因素與病症,都是教會的問題。不管這些問題是從教會的外部存在還是從教會的內部存在,都是應該消除解決的對象。只有消除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保證教會正常地發展與運行。可以說,如果教會沒有問題,那就沒有治理的必要。

『肆』 有的人說基督教是對抗羅馬教廷的。為什麼要對抗羅馬教廷呢

世俗的方法是所有的游戲,世界完全整天渾,我不知道生命的意義和專我佛,最然中毒空耗寶貴屬的生命。其他不獎勵沒有聽到佛法的循環壽命是毫不奇怪,小(太多)後悔的,風度和其他生活際,巨大的財富能夠親近三寶聽到佛法手摩尼寶珠滑再丟失了,也不會住天很委屈嗎?悲呼,悲呼!在
誠實佛生存凈土,你臉色看,阿彌陀佛,等可以去問問他,畢竟,我佛若有所思地說,你怎麼知道什麼是佛?生活本身就是徒勞的,是從開放走向開放,最終的結果是四大皆空。因此,有沒有什麼事情太難做,什麼不適合的問題。不要把自己寶貴的時間糾纏在一些無聊的瑣事。怎麼樣時間的推移,他們將爭奪你我斗平凡的興趣呢?誠信做人,寬容是容忍,等待和愛,如果不是所有的,即使你擁有了一切,但也沒有什麼。

『伍』 基督教中長老和牧師有何區別

沒有區別。

長老是教會中領袖的職稱,一般由各教堂信徒推選數人為領袖,共同管理教會的工作。 牧師也是長老,只是他通常是全職在教會里事奉,而且是從教會受薪的。而一般的長老是從會眾里選出來,除了在教會里的事奉,一般還有社會上的工作。

牧師是在一般基督新教的教會中專職負責帶領及照顧其他基督徒的人。聖經原文的用字是牧羊人之意。治療和支持是牧師的主要職責。牧師帶著對他們信念的忠誠,治療並保衛他的同伴們。

牧師的主要職責。教會初期,牧師與監督,長老平列。其主要工作為牧養群羊,管理教會,聖經顯示牧師的職分為:喂養 牧養群羊,治理教會,做先知講道造就教會,宣傳福音和建設教會。

長老的定義和職責:

定義

他們是由本教堂平信徒推選的代表,負責管理教會事務,主要源自長老會(加爾文宗)。

職責

1、行政長老,專管教會行政事務。

2、「按手」長老,專事輔佐牧師牧養信徒,現在長老主要是從執事中推選,其職責僅限本堂及所屬聚會點,經本省兩會同意,也可以牧養教導信徒,主持聖禮。我省擬按立長老人員多在教會中有一定威望的執事中選取,具備在教會一定工作年限,經本人申請、省基督教兩會考核按立為長老職。

(5)治理教堂擴展閱讀

成為牧師

首先,這個人必須是已經接受洗禮的基督教徒。

在中國,通常需要年滿18歲。其次,這個人必須在教會堅持聚會一年,參加慕道班學習3個月,並通過談道。如果父母希望新生兒接受洗禮,牧師也可以為其施洗。

如果一位信徒受到上帝的呼召決定成為一名牧師,他就需要申請進入神學院進行神學的學習。高中畢業生可以申請省一級的神學院;高中生則可以直接進入金陵神學院就讀。除了這所國家一級的神學院,還有17所地方的神學院或是聖經學校。在申請神學院時,這個人需要獲得教會推薦和當地宗教事務管理部門的許可。

在完成神學院學習,並完成在教會的實習後,通過教會的按立儀式和考試,這個人就可以成為一名牧師了。目前,中國基督教新教的教會神職人員包括牧師,長老,傳道人和神學家。

長老:基督教新教某些教派中教徒領袖的職稱。一般由各教堂信徒推選數人為領袖,共同管理教會的工作。長老一詞在《舊約》中指猶太人的民間領袖,在《新約》中則指早期基督教徒中德高望重的領袖。宗教改革時期加爾文據此設立長老制。

在基督教新教某些宗教派中,長老相當以其他宗教派的牧師職務,可主持各種聖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牧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老)

『陸』 如何開展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動和遏制宗教

  1. 所有宗教活動,必須限定在正規的宗教場所進行,不能非法聚會。

  2. 所有宗教場所,社回會資金答不能進入,不能合股宗教場所,不能承包宗教場所。

  3. 所有宗教場所,必須有國家宗教部門統一監管

  4. 宗教場所,必須登記對公的賬戶,不能用私人的賬戶代替宗教場所賬戶。因為這樣很容易導致老闆廟,老闆教堂,最終把宗教場所變成私有制了。

『柒』 福音教會是嗎治理教會興旺福音馬太福音第一章

《馬太福音》第一章,記載了耶穌基督的降生,見證耶穌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以救贖的身份來到世間;他也是大衛的子孫,以繼承大衛的王權而降生。耶穌基督就是彌賽亞受膏者,就是永遠的君王。

『捌』 東正教和基督教(新教)的教堂布置有什麼不同

東正教教堂四壁懸掛眾多使徒畫像。在舉行宗教儀式和禮儀時,整個教堂燈光通明,燭火萬點,十分隆重、靜穆,聖樂團演奏,引領聖歌,帶動信徒的情緒,使之陶醉在聖樂氛圍之中,宗教氣氛之濃,是天主教和新教所不能比擬的。
基督教(新教)在教堂式樣方面,新教的教堂外部式樣很一般化,內部裝飾極為簡朴,台上只掛一個十字架,而天主教的教堂外部呈古典式(羅馬式或哥特式),內部布置得格外華麗和庄嚴,台上懸掛有聖母像,牆的兩側掛有耶穌受難像。

東正教
東正教(Easten Orthodox)是基督教三大派之一。基督教出現後不久,就逐漸分化成以希臘語地區為中心的東派教會和以拉丁語地區為中心的西派教會。1054年,東西兩派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大部分東派教會自稱「正教」,意為保有正統教義的正宗教會。因為地處東方,故又稱「東正教」;因為宗教儀式使用希臘語,故又稱「希臘正教」。
公元9一11世紀,在拜占庭提出了東正教的神學教義,當時傳播范圍主要在東歐和近東一帶。該教最初是拜占庭帝國的國教,深深打上帝國歷史發展的烙印。這一點既反映在東正教會的教義中,也反映在其組織方面。《聖經》和聖傳是東正教教義的基礎,此外,東正教教義還反映在公元325年尼西亞大公會議、公元381年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公元449年以弗所大公會議、公元451年查爾西頓大公會議、公元553年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公元681年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公元787年第二次尼西亞大公會議所通過、補充和修改過的《信經》里。
東正教 宣揚三位一體的上帝、來世、死後報應、天堂、地獄、末日審判,還相信耶穌基督可以救贖人類,認為教會能起上帝和人之間的中介作用。
基督教的七件聖事在東正教儀式中佔有重要地位。這七件聖事是:受洗禮、堅振禮、祝聖禮、告解禮、婚配禮、敷油禮和聖餐禮。節日和齋戒在東正教中也有重要意義。
東正教不接受天主教的某些教條,如關於聖靈不僅來自聖父,且也來自聖子之說,煉獄、童貞女馬利亞貞潔受孕和其肉體升天的教理,反對羅馬教皇永無謬誤說,不承認其至尊地位,只承認他是羅馬的主教和西部教會的首腦。東正教與天主教不同,沒有統一的宗教領導中心,也無統一的教會首腦。東正教舉行儀式時,除使用希臘語外,也可使用地方民族語言。除主教外,一般神職人員可以結婚。它有一套教階體制,實行牧首制。
東正教在歷史上形成了5個中心:亞歷山大里亞教區、耶路撒冷教區、安提阿教區、君士坦丁堡教區和莫斯科教區。中世紀時,它直接受拜占庭帝國的控制、領導,並成為其國教。16世紀末,俄羅斯東正教會脫離君士坦丁堡教區牧首的領導而獨立自主,並使其宗教成為使用斯拉夫語的俄羅斯正教,受沙皇政府的控制並成為國教。18世紀以後,東歐一些國家的東正教會陸續脫離君士坦丁堡教區牧首的管轄而宣稱行政上的獨立自主。
東正教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15個獨立自主教會 和兩個自治教會 ,但在名義上仍共同承認君士坦丁堡教區牧首的首席地位。它們尊重各自所在國家的政治立場和觀點。雖然對當代國際迫切問題持不同態度,但它們都同意互相接觸,參加基督教合一運動,出席全東正教國際會議,討論共同關心的問題。
東正教比較拘泥於古代基督教會的教義和禮儀,強調與神交通的神秘意義和禮拜活動的神聖氣氛。其教士穿著打扮十分引人注目,教堂布置得庄嚴、華麗,掛滿了聖徒像,尤其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堂內燭光萬點,更顯得隆重肅穆,而聖樂團的演奏和信眾的合唱,也常使參加者陶醉在聖樂和聖歌之中。
東正教最初盛行於巴爾干半島、西亞和北非,後傳入俄羅斯、東歐、中國、朝鮮、日本等國,再後傳播到西歐、北美、澳大利亞等地。據統計,全世界現在有東正教徒1.6億人,其中僅俄羅斯就有幾千萬人。
東正教的特點
特點之一:保守性。東羅馬帝國的封建化過程十分緩慢,整個社會死氣沉沉,處於停滯狀態,因而其意識形態也毫不例外地有保守性、落後性。東正教的保守性表現在,它拘泥於古代基督教會的教義和禮儀,信守《尼西亞信經》的基本原則和前七次基督教大公會議的各項決議,對它們不作任何更改、補充和革新。
特點之二:神秘性。教會要求教士作個神秘主義的祈禱者,從而與神交往;同時實行禁慾主義,與世隔絕,終身過隱修 生活。
特點之三:依附性。東正教是在東羅馬帝國皇權統治下產生的,所以它作為精神支柱服務於帝國政府。東正教會直接受制於皇帝,完全依附於世俗政權,從來沒有起過象羅馬天主教會在西方所起過的那種獨立於皇權的作用。東羅馬皇帝實行獨裁統治,有權任免教會牧首,召開主教會議,批准宗教會議決定,解釋教義。教會與國家相結合,同時皇權高於教權。東正教生活與世俗生活相結合。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東正教不同於基督教其它教派的特徵,就是國家與教會,世俗生活與宗教生活混為一體。」
特點之四:多中心。東正教力量較分散,不象天主教那樣在全世界有統一的教會中心和統一首腦。它各自獨立為教,其影響也不及天主教會大。羅馬帝國分裂後,東正教會各主教為爭奪牧首地位而經常進行斗爭,每個主教都想擴大自己的勢力和影響,因此形成了東羅馬的4個宗教中心:亞歷山大里亞教區、耶路撒冷教區、君士坦丁堡教區和安提阿教區。矛盾和斗爭的結果:君土坦丁堡教區主教居於其它三教區主教之上,享有「至聖主教」和「普世牧首」尊號。迄今為上,除上述4個教區或教會外,東正教在全世界范圍內還有十幾個教區或教會。
特點之五:具有華麗、庄嚴的氣勢。教堂四壁懸掛眾多使徒畫像。在舉行宗教儀式和禮儀時,整個教堂燈光通明,燭火萬點,十分隆重、靜穆,聖樂團演奏,引領聖歌,帶動信徒的情緒,使之陶醉在聖樂氛圍之中,宗教氣氛之濃,是天主教和新教所不能比擬的。

基督教新教
基督教新教又稱「更正教」、「抗羅宗」,在中國稱為「耶穌教」,通常又把「基督教」作為「新教」的專有名稱,它是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1517年,馬丁·路德因反對羅馬教廷兜售贖罪券而發起宗教改革運動,產生了脫離羅馬天主教的新宗派——路德宗,即所謂「新教」,從而使德意志帝國封建諸侯分成舊教諸侯與新教諸侯兩派。1529年,帝國議會在德國斯拜耶召開會議,舊教諸侯人多勢眾,強行通過決議恢復天主教會的特權,新教諸侯聯合提出抗議書,維護新教權益,被稱為「抗議者」(後來,新教各派統稱「抗議宗」或「抗羅宗」,即來源於此),結果引起德國內戰。1555年,德皇查理五世戰敗,雙方締結「奧格斯堡和約」,承認路德宗為合法新教派,並根據「教隨國定」原則,承認各國諸侯有權選擇新教為其國教。於是新教正式成為合法的教派了。最初脫離天主教的新教派為路德宗、加爾文宗、安立甘宗,後來又從這些宗派中陸續分化出更多的宗派。這些宗派統稱「新教」。
新教教義來源於《新約聖經》,認為它是信仰的最高權威。新教的特點是,不承認羅馬教皇的絕對權威,不接受羅馬教廷的統一領導,反對天主教復雜的教階制度,主張教會制度多樣化,認為教牧人員與平信徒之間沒有根本的對立,信徒可直接與上帝交通而無須教會與神父作中介,主張簡化宗教儀式和聖禮,廢除禁止神職人員婚娶的規定,取消隱修制。不培訓修道士,強調社會服務,不承認馬利亞為天主之母及「煉獄」,沒有崇拜聖母、聖徒、天使、聖像、聖物的禮儀,聖事只有兩項:洗禮和聖餐禮。
新教內宗派繁多,主要有六大教派:路德宗(信義宗)、加爾文宗(長老宗)、安立甘宗 (聖公宗)、公理宗、浸禮宗、衛斯理宗(循道宗)。此外,還有一些小教派與教會,如教友派、五旬節派、奮興派、基督復臨派、救世軍等。總之,除天主教和東正教外,可以把基督教中其他一切教派都劃歸「新教」。
19一20世紀,一些新教教派主張宗教和科學「調和」,對《聖經》作純理性解釋,傳播沒有上帝的宗教。一戰後,新教教會發起普世教會運動,號召全世界基督教各派大聯合。在這一運動中起了主要作用。新教主要分布在英、美、德、荷蘭、瑞士、北歐各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地。據教會統計,全世界現有新教徒約44985萬,三分之二集中在歐洲和北美。
1807年,蘇格蘭長老會傳教士馬禮遜開始來華傳教。鴉片戰爭前後,新教各派陸續傳入中國,曾被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利用為侵華工具。1949年以後,中國基督教(新教)界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開展了「三自革新運動」,1954年成立了「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從此,中國基督教(新教)會走上自治、自養、自傳、獨立自主、自辦教會之路。
基督教新教六大教派
基督教新教六大教派除了有共同的信仰外,還有不同的地方:(1)路德宗(Lutheran Church)又稱信義宗,是宗教改革後出現的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對以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的統稱。它強調「因信稱義」 ,《聖經》的權威高於教皇;信徒憑《聖經》直接與上帝交通,不必通過教會神職人員作中介;不服從羅馬教皇管轄;教會的組織形式可因地制宜。路德宗於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時期出現於德國,後來主要傳布於德國北部和北歐各國。18世紀隨著德國移民傳入美國。在基督教近代傳教運動中,路德宗也傳到亞、非、拉地區。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
(2)加爾文宗(Calvinists)又稱長老宗、歸正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以加爾文的宗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的統稱。它強調信徒因信仰而得救;《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源泉;相信上帝預定論,即人得救全憑上帝的預定,自己無能為力;基督只為「選民」而死;不相信聖餐中的餅酒是耶穌的肉體和血,反對嬰兒受洗;屏棄祭台、聖像、祭禮;主張由教徒推選長老和牧師共同治理教會。加爾文宗於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時期產生於瑞士,後來逐漸傳布到荷蘭、法國、英國、東南歐國家和北美等地。在基督教傳教運動的過程中,它又傳入亞、非、拉地區。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
(3)安立甘宗(Anglican Communion)亦稱聖公宗,歐洲宗教改革時期產生於英國,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使國會通過法案規定英國教會不受羅馬教廷管轄,國王為教會最高首腦,聖公會為英國國教。它自稱與公教、正教同為古老教會,保有使徒親自傳下來的主教制度和正統教義;支持宗教改革;在禮儀萬面承襲了羅馬天主教會的傳統,但也受到加爾文宗等教會很大影響。在英國殖民擴張活動過程中,安立甘宗逐步傳到北美、亞洲、非洲和大洋洲各國。19世紀後,安立甘宗傳入中國。1949年以前,它一直是中國基督教(新教)的重要宗派。
(4)衛斯理宗(Wesleyans)又稱「循道宗」,是以該宗創始人英國約翰·衛斯理宗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統稱。該宗於18世紀產生於英國。它提倡遵循各種道德規范;認為傳統傳教活動不足以應付現存社會問題,主張改良社會,著重在下層群眾中開展傳教活動;宣傳內心的平安喜悅即幸福。衛斯理宗主要分布於英、美、加拿大等國。鴉片戰爭後,它傳入中國,稱美以美會或監理會。1940年,中國的衛斯理宗各派系聯合為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
(5)公理宗(Congregationalists)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16世紀後期產生於英國。公理即「公眾治理」之意,主張各教堂獨立自主,由教徒公眾治理,以民主方式推選牧師;不贊成設立統一管理機構,只設聯誼性機構;各教堂體制與禮儀由該堂信徒自已決定。獨立教會由教徒群眾管理。公理宗一般堅持《聖經》是信仰的權威,強調個人信仰自由。它於17世紀隨著英國移民傳入北美,在英語國家影響較大。]9世紀初傳入中國。
(6)浸禮宗(Baptists)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於17世紀初產生於英國和流亡於荷蘭的英國人當中。它反對給嬰兒施行洗禮,認為受洗者必須達到能夠理解受洗意義的成年期才能領受洗禮,並主張受洗者必須全身浸入水中,以象徵受死埋葬而重生;強調各教堂獨立自主,不受政府或其他教會干預。浸禮宗在英國和美國的影響較大。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從美國南方傳來中國的教會稱作「浸信會」。

『玖』 羅馬教廷的教廷機制

一、教皇
教皇按天主教內部的說法,是使徒彼得的繼承人。他是全世界羅馬天主教徒的首領,代表耶穌基督管理教會,宣傳福音。由紅衣主教選舉產生,終身制。
教皇的完整頭銜為:羅馬主教、基督在世代表、首席使徒彼得繼承人、西部宗主教、羅馬教省都主教、梵蒂岡君主、教皇。
現任教皇方濟各是羅馬天主教會第二百六十六任教皇。
根據保羅六世於1967年頒布的《治理教會》憲章規定,教廷中的職位五年一任,期滿可連任。各部主席紅衣主教,年滿75歲可退休,80歲必須退休。
教皇逝世時,各部門負責人自動辭職,等候新教皇重新委任。各部門負責人都由教皇授予決策和執行的權力,但教皇保留最後決策權。
二、國務院
以教廷國務卿為首,負責領導教廷各部門的工作,協助教皇管理全世界教會事務。
國務卿與「教會公共事務理事會」合作,處理外交事務。
國務卿下設兩個小組,一組專門負責為教皇准備和撰寫文件,另一組保管教皇的印章。
三、教會公共事務理事會
相當於外交部,負責與各國政府建立關系,以及管理教廷駐外使節等事項。
四、樞機院
由樞機主教(亦稱紅衣主教)組成,原定70名,1976年擴大為137名。1994年,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又任命了30名樞機主教,共有167名成員。在各大洲均有代表。樞機院設有院長、副院長、總務和秘書各一名,加上教廷和地方教會中資深的神職人員若干名。由教皇直接領導,協助教會的行政工作,或做教皇的代表和使節,處理教會事務。
羅馬教廷機構圖
五、三個法院
最高法院—負責監督所有教會的法院,以維護公正的審判。各地教會法院每年向最高法院匯報一次。案件中的有關人士認為法院的判決不當時,可向最高法院上訴。最高法院有權責令教區法庭重新審理,或由最高法院直接審理。如果對教會的行政制度有意見,也可向最高法院上訴。教廷的最高法院也是梵蒂岡國的最高法院。聖輪法院—同最高法院一樣,也是一個上訴法院。它負責審理對違反教會法規的行政處罰所進行的上訴,也處理各聖部之間的爭端。教徒認為教區法庭的判決不公正時,也可向聖輪法院提出上訴。但該法院通常所處理的都是婚姻糾紛的案件。教區法庭遇到疑難問題時,可向聖輪法院咨詢。
聖赦院—不是一個公開的法庭。主要處理與良心有關的問題,如給予申請人寬免、恩准等。
六、兩個會議
大公會議和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均由教皇直接領導和主持。前者公元初即已形成,迄今召開了21次;後者1965年成立,每三年召開一次全體會議,並可召開臨時特別會議,主要討論有關天主教的信仰問題。
七、九個聖部
信仰理論部(信理部)—其前身為著名的宗教裁判所,1967年保羅六世將之改為此名。負責維護信仰與教義,查禁和制裁任何違反信仰原則及教義教規的言論和刊物。
主教部—負責各地教區的設立。接受並研究各教區的報告。監督各地的主教會議,同時負責監督「拉丁美洲委員會」和「移民與觀光委員會」。
東方教會部—負責處理有關東方教會內的人事和紀律問題,並與「基督徒合一秘書處」和「非基督徒秘書處」一起,謀求改進同東方教會和其它宗教,特別是伊斯蘭教的關系。聖事禮儀部—負責推行有關聖事的規定,處理東西方教會的禮儀。
神職人員部(聖職部)—研究和處理各教區的神職人員的培訓和生活等問題。
修會與世俗修院部—這是兩個部門,前者負責處理修會團體的成立或解散,監督修會團體的會規、紀律等;後者負責監督不入修會的在俗神職人員團體的規章制度。萬民福音傳播部—原名傳信部。專門負責培養和派遣傳教士。布置和開展世界各地教會的傳教工作,從經濟和精神上給予支持。
冊封聖人部—主管冊封聖人的過程和手續,以及保管聖人的遺骸、遺物等。
公教教育部—監督天主教大學和修道院的組織,包括行政、方針、規章等。
羅馬教廷內景
八、三個秘書處
基督徒合一秘書處—1960年成立,負責協調各基督教會之間的關系,推動基督教各派別的統一。
非基督徒秘書處—開展基督徒與非基督徒間的聯系與對話。
無信仰者秘書處—研究無神論的背景和思想,尋找共同點,與無信仰者進行對話。
九、辦事處
教廷經濟會計處。
教廷遺產管理處。
教廷宮廷管理處—負責管理教廷的物業。
教廷秘書處—負責安排教皇接見訪客和出外訪問事宜。
中央統計處—負責收集整理有關教會及神職人員工作的資料。
教廷慈善事業管理處。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檔案管理處。
人事管理處—負責梵蒂岡內的辦事處和其他機構的人事問題。
十、委員會
眾多的委員會,隨著社會的發展或需要,不時有所變更。既有加強充實的,也有變成聯絡或資料中心的。它們按照各自的性質,隸屬於相應的上級機構。

『拾』 天主教教徒禁止什麼

天主教徒禁止違反十戒及五規。
天主十誡
第一誡 欽崇一天主於萬有之上。(天主教第一誡細項包括:禁止拜偶像,行巫術和迷信。無神論否認天主的存在,亦違反第一誡)
第二誡 毋呼天主聖名以發虛誓。
第三誡 守瞻禮主日。
第四誡 孝敬父母。
第五誡 毋殺人。
第六誡 毋行邪淫。
第七誡 毋偷盜。
第八誡 毋妄證。
第九誡 毋願他人妻。
第十誡 毋貪他人財物。
「十誡」(Decalogue)一詞,其字面的意義是「十句話」。在聖山上,天主給自己的子民啟示了這「十句話」。是天主「用手指」寫的,不同於其他由梅瑟書寫的誡命。「十句話」在天主的話里,占著卓越的位置;「十句話」載在出谷紀和申命紀中,流傳至今。自舊約時代,經常為聖經所引用,但是,直到耶穌基督的新盟約,「十句話」的完整意義才顯示出來。自聖奧思定開始,天主教會在給候洗者和信徒的教理講授中,「十誡」占著優越的地位。在十五世紀,人們習慣把十誡的規條寫成有節奏的詞句,以便背誦並採用積極的形式。這種方式直到今日仍被沿用。十誡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每一句「話」或每一條「誡命」都涉及整體。觸犯了一條誡命就是違犯全部法律。
教會五規
教會五規是:1主日及當守的法定慶節應參與彌撒,停止有礙聖化這些日子的工作和業務;2 應至少每年一次領受和好聖事,告明己罪;3至少在逾越慶節時領受感恩(聖體)聖事;4應遵守法定的大齋和小齋;5各盡自己的能力,支持教會物質的需要。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