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河南運河治理

河南運河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3-06 19:09:57

❶ 中國大運河的大運河河南段

大運河河南段主要是指隋唐大運河主幹道通濟渠和永濟渠。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以通版濟渠、永濟渠為權「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北通涿郡,南達餘杭,成為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大運河河南段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立即列入項目的7項遺產點,涉及洛陽市、鄭州市、商丘市、安陽市、鶴壁市浚縣和省直管縣滑縣等6市縣。涵蓋了河道、碼頭、河堤、橋梁、倉窖、水工設施等完整的遺產類型,包括洛陽市回洛倉遺址和含嘉倉遺址,通濟渠(汴河)鄭州段,通濟渠(汴河)商丘南關段,通濟渠(汴河)商丘夏邑段,永濟渠(衛河)滑縣-鶴壁浚縣段,浚縣黎陽倉遺址共7項遺產。見證了大運河從開鑿、發展到繁榮、沒落的歷史進程,具有重要的突出普遍價值。特別是發現的3座大型皇家糧倉遺址,排列有序,規模宏大,有力印證了隋唐大運河保障重大軍事行動和經濟開拓的重要功能。
大運河河南段後續列入項目有:商丘古城、北宋東京城遺址、滎陽故城、洛口倉遺址、雲溪橋、合河石橋、枋城堰遺址、百泉和衛源廟。

❷ 河南境內運河的最大不同

沙是個問題

❸ 河南太康是不是在挖運河

太康在進行渦河治理,是要發展航運,這是好事情!

❹ 為什麼不從湖北長江至安微長江中間挖一條途經河南省的大運河解決河南省乾旱問題呢

為什麼不修條公路直達北京海南?
首先有錢!!!設計!!人!!

❺ 運糧河治理情況的介紹

隋、唐、北宋時期,河南的經濟和文化達到歷史上的鼎盛階段,也是水利大發展的時期。公元581年,隋朝立國,公元589年隋滅陳後,全國重歸統一。隋的統一,加強了封建王朝對人力物力的控制,社會秩序安定下來,為了加強漕運,隋代營建東都洛陽和開鑿南北大運河。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開通濟渠,「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通濟渠共分兩段:西段自東都洛陽西苑(今洛陽市澗西一帶)引谷(即今澗水)、洛二水、循東漢所開陽渠故道,傍洛東行,至偃師匯洛河、至鞏縣洛口入黃河。東段自黃河南岸的板渚(今滎陽縣汜水鎮東北)引黃河水流經廣武山南麓、東行汴水故道,至開封東汴水折向東南流,經陳留、壅丘(今杞縣)、睢縣、寧陵至宋城(今商丘)、東南行蘄水故道,又經夏邑、永城至安徽泗縣、江蘇盱眙對岸注入淮河。初名通濟渠,又名御河,唐初改稱廣濟河,唐宋時通稱西段為漕渠或洛水,東段為汴河或汴渠。通濟渠施工從大業元年三月開工,到八月結束,由東都洛陽至江蘇江都,1000多km,沿途盡量利用天然河流和歷史相繼開鑿的鴻溝水系人工運河,既減少工程量,又可利用淮河北側支流補充和調節水量。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開挖永濟渠,「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這條運河線路是利用在東漢建安年間所開白溝的基礎上進行疏浚、擴寬和改建的,是利用沁水南通黃河、北引沁水與清、淇二水相接、東北行入白溝。運河流經武陟、新鄉、汲縣、黎陽(今浚縣境)、臨河(今浚縣東)、內黃、河北省大名西、山東省臨清、東北流入河北至天津,再西北行通至涿郡,全長1000餘km。通濟渠和永濟渠的開挖成功,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從中原通向江南以通濟渠為紐帶,通向北方以永濟渠為紐帶,溝通南北的航運系統。 由於隋朝歷史短,運河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展。到了唐、宋時期,汴渠整治,並不斷改進轉運制度,使漕運能力大為提高。唐初漕運年運輸量不過20萬石,到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漕運量每年高達400萬石。到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暴發「安史之亂」以後,北方財源斷絕,唐王朝財政收入更是依靠轉漕東南地區的糧食、物資,使漕運成為唐王朝維持其統治的命脈。北宋建都開封,漕運路線比唐朝要近一半,由淮入汴,水道暢通,灘阻較少,不需轉運。加之造船、水工技術的進步,宋朝的漕運量很快地超過了唐朝。每年漕運量一般五、六百萬石,多時還曾達到800萬石,成為全國漕運史上的最高紀錄。 唐宋兩代對農田水利工程十分重視。初唐時,中原因連遭戰亂,社會經濟摧殘嚴重,要復興經濟必須首先恢復農業,在唐代律法中,就有專門為水利部門制定的法律叫《水部式》,它對水利灌溉管理,規定甚詳。河南發展灌溉修復了許多農田水利工程,在今河南省東部,修了陳留的觀省陂,灌田達百頃;在陳箕城縣(今西華縣),整修三國時鄧艾所建的水利舊址,引潁水灌田,名鄧門陂;在息縣西北,擴建隋玉梁舊渠,洪陂60所,灌田達3000頃;在光山縣曾建雨施陂,灌田400餘頃。修復的農田水利工程,還有管城縣(今鄭州)的李氏陂、中牟的24陂、許昌的堤塘、平輿的葛陂、永城的大劑陂等,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唐朝對航運網效益的發揮,也比較重視,除對運河經常疏浚以保持河道暢通提高通航能力外,還注意運河的擴建,對航運網有所補綴。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採納洛陽人劉宗器的建議,「塞汜水舊汴口,於下流滎澤界開梁公堰,置石門,以通淮、汴」,再次對汴河引黃水的口門進行了治理。說明唐代汴河引黃河水的口門,是採取汴口石門和板諸口兩者交替使用的辦法,以求維護汴河暢通。 在公元907~960年,進入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時期後,都在河南地區建都立國,在這半個世紀中,長江以北戰爭不斷,中原人民深受其害。尤其是朱溫掘開滑州黃河堤後,大河以南又連年大水,給河南的農業生產帶來了十分嚴重的破壞。後來契丹兵入據後晉首都汴梁,將這個古城及周圍幾百里內的城鎮村莊洗劫一空。千里中原,荒草遍地,人煙稀少,河南水利設施失修廢棄,社會歷史的發展又出現了一次短暫的曲折。北宋王朝建立後,又統一全國的政權,並建都於開封,河南又一次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為水利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同時頒布了《農田利害條約》的法令,並設立各路農田水利官,主持全國水利和地方水利。根據《農田利害條約》規定,無論官員和百姓提出興修水利的建議,不管是創議新建工程,或者是修復原有的水利設施,在實行以後,根據效益大小分別給以獎勵,收效大的可以量材錄用。對群眾興修水利而經濟上有困難的,由國家以低息貸款給以扶助。因而調動了人們興修水利的積極性,出現了「四方爭言農田水利,古陂廢堰悉務興復」的水利高潮局面。在農田水利中,還利用黃河水、沙資源淤溉改良土壤,在陳留等8縣,「引黃、汴河水淤溉」,僅京畿一路的淤田,每年就可增產糧食幾百萬石。在京都開封附近,興建了水網工程,既能將澇水排出導入泗水,而且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貫穿全城,水運交通,四通八達,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了開封汴渠已經成為把經濟中心的南方和政治軍事中心汴京連系起來的運輸大動脈,是維持中央集權統治供給的生命線,因此,水利開發主要是圍繞汴渠修復治理進行的,並把農田水利推向法制化。水利建設為推動農業發展和社會繁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西京轉運使程能向宋太宗上疏,擬在河南南陽下向口(今下向鋪一帶)築壩置堰,攔住白河水,將水引入石塘、沙河、蔡河(開封東南)及睢水,直達汴京,並與南方的湘潭漕渠連貫起來,解決南方物資北運的困難。遂下詔書征發州、縣數萬民工和官兵,塹山填谷,經博望、羅渠、少柘山(今二龍山),施工月余,竣渠百餘里,抵達今方城縣城東南的八里溝一帶,因系漢淮分水嶺地勢高,修成渠高水低,水不能至。後遂增加民工,突擊開渠,仍未修通,石堰又被洪水沖毀,漕渠開挖就此廢止。北宋引漢通淮,選線方城缺口,南水北調,限於技術條件,雖未成功,但它的實踐嘗試,還是具有啟示意義。 2006年6月16日,烈日炎炎,筆者踏訪運糧河。只見一線溪流,到崔庄就斷了。由於地下水位淺,窄窄的河床仍然潮濕,溝谷里的楊樹潤人眼眉,風中流響,疑是水聲。下行不遠,就是與崔庄一街相連的著名茶鄉——(毛出頭)(音:桑)郎廟。河到這里又有了細弱的響動,可惜不是細沙白水,是二十多家屠宰專業戶排放的廢水。更有十幾家製革作坊,把用過的皮硝和切削物沿河傾倒。河右岸那眼久負盛名的千年玉泉,被污染得連衣服也不能洗了。高牆遮蔽,柵門緊鎖,惟有玉泉亭翼然聳立,碑文上刻有蘇東坡 「遂令色香味,一日備三絕」的贊譽…… 據當過多年村支書的張黑娃老人回憶,十幾年前,河水大時有一尺多深,村裡人吃的就是這河裡的水。因為河岸是沖不跑的黃栗土,河底是摻煤打煤球的煤土,人們叫它「銅底鐵幫運糧河」。河邊那眼井,是一位開茶館的張姓老人挖的,有60多年了。一丈深挖到泉眼,大茶缸粗一股,朝東北方向噴。前些年又往下打20多米,用石頭券住,成了現在的樣子。老人說他記事的時候,這里就有四家老茶館,兩家姓張,一家姓李,一家姓尹。不只外來客,十鄉八里的村民都來喝茶,成了代代相傳的風俗。離泉不遠的那座橋,誰也不知道有多少年代了。1990年加高加寬,蓋住了原來的橋板,橋墩還在。古時,(毛出頭)郎廟是西去洛陽、長安東到山東、安徽的必經之地,九條大路打橋上過,橋又稱九龍口。

❻ 隋唐大運河途徑河南的是段

河南段叫做通濟渠

❼ 河南平頂山-----方城段 運河什麼時候開工.時間准確點!

2月11日,中國水電集團所屬水電三局以2.18億元中標南水北調一期工程總乾渠陶岔至沙回河南(委託建管項目)方城段答第三施工標段工程。工程計劃開工日期為2011年3月1日開工,完工日期為2013年8月31日,總工期為30個月。

❽ 河南修建了哪些水利工程

古代的有大運河,

現代的:紅旗渠 小浪底 三門峽 等

❾ 為什麼要重修大運河

1855年,黃河在河南省銅瓦廂決口北徙,在山東省奪大清河入海,大運河全線南北斷航。清朝後期和中華民國時期,曾幾度倡議治理運河,但均未付諸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3年和1957年興建江陰船閘和楊柳青、宿遷千噸級船閘,開始了對古老的大運河的部分恢復和擴建工作。1959年以後,結合南水北調工程,重點擴建了徐州至長江段400餘公里的運河河段,使運河單向年通過能力達到近2000萬噸,並擴大了沿岸灌溉面積和排澇面積,確保里下河地區1500萬畝農田和800萬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

目前大運河濟寧以北河段,因水源不足,未能發揮航運效益。濟寧以南至杭州河段,已建成16座通航梯級,其中大型船閘12座。運河及其沿岸河流、湖泊已節節設閘控制,洪水期調泄,枯水期補給,江水北調工程已初具規模。徐州以南河段,船閘年通過船舶噸位已達1370餘萬噸,年貨運量達5500萬噸。為適應貨運任務的迅速增長,分流煤炭南運,濟寧至杭州段的運河擴建續建工程業已開始,將進一步浚深擴寬航道,加建復線船閘,溝通運河至錢塘江的航道,擴大港口吞吐能力,使運河單向通過能力達到3500~4000萬噸,承擔起年運量1億噸的總貨運任務。
清朝末年,自京漢、津浦等鐵路修建以後,清朝政府不關心運河的命運,任其荒廢。運河河道越來越窄,最窄處不足10米,運輸能力大減,不少河段不能通航。山東境內的部分河段已淤成平地;即使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內河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 新中國成立後,制定了改造大運河的計劃,對運河很多區段進行了疏浚、擴展,沿河建設了不少航閘,兩岸改建和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目前,大運河全程雖不能通航,但季節性通航里程已達1100公里,對分擔津浦鐵路的貨流,特別是承擔煤炭、建材、鹽、日用工業品、糧、油和其他農副產品的中短途運輸任務,對發展地區經濟,加強南北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今天,大運河將作為南水北調的主要路徑,古老的大運河必將重新煥發出青春的活力。

人們常把黃河比喻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我們也可以把運河比作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河、智能之河,因為她融會了這個大民族的眾多聰敏。我們應該記住∶中國人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學會了修建運河,修了兩千五百多年之久!大運河的開鑿是中華民族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是千百萬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它集中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的科學成就、智能與創造。運河帶給我們的,確實很多,很多……

❿ 隋朝大運河與河南的關系

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在洛陽。。現在不但不是洛陽,連經過洛陽都沒········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