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移民村治理

移民村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3-05 15:47:27

⑴ 彝良發界扶貧搬遷住房不夠住怎麼解決

只說重點: 相關的事宜,
你可以到政府拆遷辦詢問,
情況實屬
很快會給予解決。

貧困戶移民搬遷好嗎

易地搬遷目的:組織實施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確保搬遷群眾住房安全得到保障,飲水安全、出行、用電等基本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享有便利可及的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遷出區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治理,確保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後續發展有門路、轉移就業有渠道、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實現建檔立卡搬遷人口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易地搬遷對象:易地搬遷是一項扶貧政策,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以生活在自然條件嚴酷、生存環境惡劣、發展條件嚴重欠缺等「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對象,以省級政府批準的年度搬遷進度安排為主要參考,確定易地扶貧搬遷人口總規模和年度搬遷任務。

易地搬遷方式:根據水土資源條件、經濟發展環境和城鎮化進程,按照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相結合、以集中安置為主的原則選擇安置方式和安置區(點)。採取集中安置的,可依託移民新村、小城鎮、產業園區、旅遊景區、鄉村旅遊區等適宜區域進行安置,並做好配套建設。採取分散安置的,可選擇「插花」、進城務工、投親靠友等方式進行安置,也可在確保有房可住、有業可就的前提下,採取貨幣化方式進行安置。地方各級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加強安置區(點)建設方案研究論證工作,將安置區(點)後續產業發展和搬遷人口就業等安排情況納入建設方案專章表述,並做好推進落實工作。鼓勵地方選擇基礎較好、具備條件的安置區(點),開展低碳社區建設試點。
易地搬遷脫貧舉措:一是大力發展安置區(點)優勢產業。將安置區(點)產業發展納入當地產業扶貧規劃,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支持搬遷貧困人口大力發展後續產業。支持「有土安置」的搬遷戶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開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特色產業。建立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搬遷戶的利益聯接機制,確保每個建檔立卡搬遷戶都有脫貧致富產業或穩定收入來源。
二是多措並舉促進建檔立卡搬遷戶就業增收。結合農業園區、工業園區、旅遊景區和小城鎮建設,引導搬遷群眾從事種養加工、商貿物流、家政服務、物業管理、旅遊服務等工作。在集中安置區(點)開發設立衛生保潔、水暖、電力維修等崗位,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提供就地就近就業機會,解決好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問題。鼓勵工礦企業、農業龍頭企業優先聘用建檔立卡搬遷人口。支持安置區(點)發展物業經濟,將商鋪、廠房、停車場等營利性物業產權量化到建檔立卡搬遷戶。

⑶ 搬遷移民的做法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你好,通過移民搬遷安置農村貧困人口既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打答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舉措。以「挖險根」和「拔窮根」為政策出發點,兼顧扶貧、生態和發展等多維目標的陝西移民工程是脫貧攻堅的成功實踐。移民搬遷「陝西樣本」對山區脫貧、社會治理、政府職能、城鎮化建設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望採納謝謝! 本司加拿大技術移民30萬人民幣,不成功不收費!!

⑷ 農村居民點格局與整治規劃研究

農村居民點是農業勞動者共同居住,並進行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活動而聚集的定居場所(孫華生等,2007;閆慶武,卞正富,2008)。作為農村人地關系的表現核心,農村居民點是農業工作者生產和生活的承載體(姜廣輝等,2006;Barbosa-Bran et al.,2015);作為農村的基本地域單元,居民點既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物質載體,也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助推器(文楓等,2010)。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反映了一定自然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下農村居民居住活動(范紅梅等,2008;李君,李小建,2009;Menconi et al.,2013)。隨著中國采礦業的發展,礦鄉矛盾表現突出,尤其是農村居民點搬遷安置問題(湯道路,李昌昊,2007)。

國內外對農村居民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區位選擇方面。通過對不同類型的村落進行比較研究,著重說明地形差異對村落區位的影響(李君,李小建,2008;Clark et al.,2009),同時分析村落位置與地形、陽光等環境的關系,海拔高度也是影響居民點分布的一個重要因素(Tian et al.,2012)。國外近年出現了新生村落與經濟變化、交通發展關聯問題的研究(Pickles,2014;Alves,Ribeiro,2014;Zaour et al.,2014)。國內不少專家學者重點對農村居民點分布進行了研究,並闡述了農村居民點建設長期處於農民的自發選擇狀態,導致目前農村居民點空間布局的不合理性,不利於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田光進,劉紀遠,2002)。通過對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特徵分析(李雲強等,2011;王志城等,2012),反映了居民點在空間分布上的隨機性以及地形位對分布優勢度的影響,並從生態學理論出發總結農村居民點的分布特點及其影像因素,並以此提出布局優化方案(王詩雨等,2012;韋紅吉等,2013)。對黃土高原低山丘陵區而言,農村居民點布局受高程、坡度和坡向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居民點分布優勢地位是海拔1500~2000m、坡度0°~15°、坡向為S、W和SW地區(焦貝貝等,2013)。對農村居民點選址來說,受自然環境的影響約束力越來越小,而對於發達區、交通便利區、環境優美區的依賴性在逐漸加強(喬家君,2012;Eyo et al.,2014)。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村居民點整治成為研究的熱點。結果表明,在不同經濟發展程度下,農民對於居民點整治搬遷意願有所差異。但總體來說,農民對居民點整治表現出較高的期待,期望有一個更好的環境(周小平等,2012)。通過意願調查發現,搬遷安置距離影響居民搬遷安置意願,從而影響居民點整治潛力(樊芳等,2011)。再者,農戶擔心居民點整治後的生活成本增加、原有的生活保障消失,對這部分人群而言,進行農村居民點整治的意願不強烈(邵子南等,2013)。農村居民點整治意願與相距城鎮的距離有關,對於近郊區農戶基本願意集中安置在中心城鎮區,而對於遠郊的農戶來說,保持自耕生活的意願比較強烈,政府導向政策可以促使農戶增強居民點整治意願(管婧婧等,2013)。受政策的影響,農村居民點整治的目標也會發生變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下,有學者將農村居民點整治分為城鄉一體化、生態搬遷、遷移合並式和內部改造式整治模式(張曉平等,2012)。而對於工程建設帶來的農村居民點搬遷安置而言,大多選擇交通便利、區位較好的地方安置,改善生活環境(陶更宇等,2008)。對黃土丘陵區而言,在塬、梁、峁地形復雜區,自然村落的形成以土地利用為中心,受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的影響,農村居民點的布局長期處於自發狀態(姜廣輝等,2005),並且多數農村居民點都存在臟、亂、差等較為嚴重的環境問題(姜廣輝等,2006)。這種零散的分布格局一方面影響了土地集約化利用,另一方面影響了農業生產。

在村莊搬遷安置方面,耕作半徑已成為影響農村居民點布局、安置和土地利用方式等的考慮因素(Tan,Li,2013),但是卻對於最優的耕作半徑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有學者認為,最大耕作半徑范圍應不超過2.5km(劉艷芳等,2011)。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中,有些區域將適宜耕作半徑的上限確定為3.2km(唐麗靜等,2014)。在村鎮住區選址中,通過對現階段我國村莊的耕作半徑調查發現,認為從居民點到下地勞動步行時間不超過20min(約2km)為宜(吳得文等,2010)。在山區農村居民點還耕可行性研究中,通過實地調查采訪得出,最理想的耕作半徑應不大於1km(金明麗等,2008)。金其銘(1988)提出耕作半徑與人均耕地、人口數量的關系公式,「耕地聚落比值」即為農村居民點面積與耕地數量的比值,簡稱「耕聚比」,反映居民點面積與耕地的關系,可以此得到耕作半徑;而另一種「均等」法計算居民點耕作半徑認為,在一定范圍內,當農村居民點一定距離緩沖區內的面積等於研究區耕地面積時,此時的農村居民點緩沖區距離即為居民點的耕作半徑(角媛梅等,2003;角媛梅等,2006)。

露天礦區居民點搬遷安置對居民生活水平具有一定的影響(周孝等,2006),農村外遷移民集中居民點規劃,可採用「出縣外遷、省內集中安置」的模式(閆慧玉等,2013),並從居民點選址建設標准、規劃布局等方面進行規劃設計;對井工礦而言,煤礦開采造成的環境破壞主要表現為塌陷,居民點的搬遷安置受到眾多因素制約,移民安置方法重點考慮安置點的選擇,實現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相結合,控制搬遷的距離,以移民安置為主(牟長波,2013)。

總的來看,針對農村居民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村居民點分布、格局及農村居民點整治規劃層面。這些研究成果可為本書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鑒與支撐。對於以露天礦為核心的礦農城復合區,農村居民點的分布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一方面有露采核心區的擾動影響;另一方面還有新農村建設與城鄉一體化的驅動影響。因此,需要弄清楚研究區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時空變化的規律,辨明各種驅動因素對農村居民點用地的影響。另外,在研究區,露天開采對農村居民點的擾動影響是劇烈的,同時也是急速的。弄清楚露采區范圍內農村居民點的空間分布與時空變化規律有利於合理開展村莊搬遷。

⑸ 我國農村扶貧治理結構包括哪些部分

一、農村合作式反貧困治理結構的涵義、構成與優勢:

要構建農村合作式反貧困治理結構,包括四大核心要素:

1、明確貧困治理目標及戰略任務,形成科學的治理路徑和導向;

2、構建貧困治理體系,包括政府機構的組織管理體系、社會主體的輔助參與體系、貧困農戶的參與接受體系,形成科學的組織體系和運作系統;

3、健全貧困治理機制,包括對象識別、資金投入、項目選擇運營、監督評價機制等,形成科學的運作傳導機制;

4、完善貧困治理政策法規體系,形成科學的制度規范和激勵引導。

上述四個要素彼此相互關聯、相互推動。

二、農村合作式反貧困治理結構與政府扶貧機構主導下的反貧困治理結構相比,具有突出的特點和優勢:

1、強調多元反貧困主體的分工合作、功能互補。

既強調發揮政府的主導功能,突出政府在計劃決策、引導示範、組織協調、資源投入、培訓農戶、政策制定、監督評價等方面的功能優勢;又強調發揮貧困農戶的主體功能,依託貧困地區基層組織和各類農民合作組織的培育,提高貧困農戶的自組織能辦;增強其參與扶貧開發功能,特別是在貧困對象識別、扶貧項目選擇運營、扶貧資源管理、扶貧效益評價等方面的參與功能;而且,強調發揮非政府扶貧組織、骨幹企業、社會團體等的輔助功能,突出其在扶貧資源投入、貧困農戶培訓、扶貧項目運作等方面的功能優勢。

2、強調行政機制與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

既要發揮政府的行政管理機制在扶貧開發中的組織、帶動、協調、約束功能,更要立足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背景,發揮市場機制在扶貧開發中的調節功能,特別是在產業化扶貧工作中,積極發揮龍頭企業、各類經濟合作組織等市場主體的帶動脫貧功能,使政府的政策優勢、資源優勢和市場主體的資本投入、技術服務、生產經營、市場開拓優勢結合起來,以經濟利益為紐帶,在各類市場主體和貧困群體之間建立合作雙贏的長效脫貧機制。

3、強調自上而下治理鏈條與自下而上治理鏈條的有機對接。

既強調依託各級扶貧系統進行自上而下的扶貧開發活動,又強調調動貧困地區基層組織和貧困農戶的參與積極性,打造更加順暢、充分的信息傳遞共享機制,更加高效、科學的計劃決策機制,更加寬廣的資源投入機制,更加規范的監督管理機制,充分調動不同層級、不同領域貧困治理主體的積極性,實現治理鏈條的無縫對接。

三、立足合作式反貧困治理結構,創新治理機制。

1、創新扶貧對象識別機制,減少扶貧資源的錯配和漏出。

①結合扶貧標准上調,完善貧困人口的統計識別工作。

⑴完善扶貧機構的統計監測機制。通過逐戶摸底,規范農村貧困家庭的收入核算機制,並對貧困人口進行逐一登記造冊,建檔立卡,形成縣、鄉、村三級貧困人口檔案資料庫,搞好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的有效銜接,確保有生產能力和意願的貧困戶都能得到有效扶持。

⑵完善群眾參與識別機制。最大限度地避免村幹部操控貧困人口認定的「內部人控制」現象,大力規范農戶申請、民主評議、公示審批、調查登記等關鍵環節,將扶貧對象選擇納入群眾監督視野。

⑶強化動態管理機制,通過有效跟蹤,做到「應進則進,應退則退」。

②適時調整貧困縣、貧困村的認定資格,下放調整權。

為實現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及時動態調整,建議將調整權下放給省級扶貧辦,由它們定期對重點縣進行重新評定或調整,這是因為各省扶貧辦更了解區域各縣的發展狀況,更容易破解重點縣資格認定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國務院扶貧辦可以重點調控貧困縣總量及其大區域分布,對各省調整情況進行備案、監督和審核。

而且,為真正識別出需要幫扶,又具有脫貧潛力的貧困村,應採取「自薦」和「聯評」相結合的認定方法,適度引入競爭激勵機制,即首先由自認為困難的村報名參與篩選,然後由扶貧辦和農辦、財政廳、農行、信用聯社等相關職能部門聯合起來,進行考察、評比、選擇。

2、創新扶貧資金投入機制,拓寬渠道、加強整合。

①建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

切實落實「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都必須把扶貧開發投入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並逐年有所增加」的有關規定,中央財政扶貧投入增幅不低於一般支農投入力度,省級財政扶貧投入要提高配套比例。而且,積極完善財政扶貧資金的分配機制,按照分類指導、區別對待的原則,總體上向連片特困地區進行傾斜。

②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取消貧困地區公益設施建設的配套資金要求。

為增強貧困地區的投入建設能力,應加大一般性財政轉移和專項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特別是由於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發展中,常常要求地方政府按照一定比例自籌配套資金,但貧困地區財力薄弱,很難滿足配套要求。因此,建議國家逐步取消貧困縣乃至連片特困地區的自籌資金要求,通過加大上級財政投入,協調銀行政策性信貸、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等多元渠道,彌補資金缺口。

③加強專項扶貧與行業扶貧的資源整合。

實現扶貧辦與行業部門的合理分工,將專項扶貧資金重點用於扶貧產業培育及產業設施建設、貧困農戶培訓和轉移就業、異地搬遷扶貧等領域,而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則更多依靠相關行業職能部門的資源投入。應強化地方領導一把手負責制,由一把手牽頭制定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規劃,協調各部門的項目規劃、資金安排,以縣為單元,加強資源整合,在貧困地區集中力量實施一批教育、衛生、文化、就業、社會保障等民生工程,加快區域性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解決貧困地區發展的瓶頸制約。

④完善信貸扶貧激勵政策,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規模。

完善貸款貼息、稅費減免、定向補貼、增量獎勵等優惠政策,調動金融機構的扶貧積極性,研發針對貧困地區和貧困農戶的更加靈活、適用的信貸產品和信貸管理方式,積極探索群眾互保、公務員擔保、企業擔保、財政資金擔保等多種擔保方式,降低貧困農戶的信貸門檻。在貧困地區優先培育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農村新型金融機構;擴大貧困村村級互助金試點規模,完善小額信貸扶貧到戶形式。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並健全其與貧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訂單農業,在貧困村建立產業基地,為貧困農民提供技術、市場、信息服務,優先吸納安置貧困勞動力就業,優先收購貧困農戶的農副產品等方式,帶動貧困農戶實現穩定增收。

⑤拓寬社會主體的扶貧渠道。

引導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黨員幹部、個體經營者、經濟發達地區等多元主體參與扶貧開發,為他們進入貧困地區搭建平台,創造良好政策和社會環境。開展多形式的扶貧幫困活動,如大力支持各級團組織和婦聯組織開展希望工程,溫暖援助農村貧困單親母親等公益活動,引導社會各界人士和志願者到貧困地區開展服務,繼續動員和組織高校畢業生開展「三支一扶」活動等。

3、創新扶貧項目選擇、運營機制,提高項目瞄準率。

①在項目選擇上。

應走出扶貧辦掌握項目選擇權的誤區,充分發揮貧困農戶、扶貧龍頭企業、扶貧互助社等主體功能,政府的主導作用應體現在監督、保障扶貧效益惠及「真貧」上;

②在項目運營上。

適當降低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准入門檻;改變非貧困戶排擠貧困群體的狀態,確保最困難的農戶優先得到有效扶持,確保貧困農戶享受的政策優於一般農戶。而且,注重發揮貧困農戶互助組織的運營主體功能,提高分散農戶的組織化程度,提高參與式扶貧效益;

③在項目監測評估上。

注重發揮貧困農戶的評價功能,強調扶貧效益而非扶貧資金是否進村入戶,通過資金委託經營、合作分紅等形式,創新扶貧資金的使用方式。

4、健全扶貧資金和項目監管機制,提高貧困農戶受益率。

①加強財政扶貧資金監管。

實行專戶管理,封閉運行,不斷創新財政扶貧資金到戶扶持機制,採取項目直補、項目覆蓋、技能培訓、移民搬遷、貸款貼息等方式,使扶貧對象直接得到有效扶持;基礎設施項目確保貧困農戶優先受益;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和專業大戶實施的產業化扶貧項目,要建立健全帶動貧困農戶脫貧增收的利益聯結機制。

②加強扶貧項目監管。

做好項目庫建設和備案工作,全面推行重大扶貧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在項目督查上,採取專項檢查、重大項目特派督查等靈活多樣的制度安排,強化監管

③加強審計、嚴防違規違紀。

由各級扶貧辦和審計監察部門共同構成監督體系,對扶貧開發項目的執行情況和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規范和完善扶貧資金報賬制度、公告公示制度和交接制度。實行到村扶貧項目「直通車」制度,建立「人戶項目資金登記卡」,嚴防擠占、挪用、截留、貪占等違規違紀現象。
來源:http://china.findlaw.cn/

⑹ 鄉村一體化管理如何實現,要有具體可行的方案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基本途徑,是縮小城鄉差距、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要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落實科學發展觀,明確任務、科學規劃、分步實施、強力推進,用科學規劃引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用全新視角看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重大決策,位列我國未來五年科學規劃的十大方略之首,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必須以全新的視角、系統的思維審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背景、新內涵和新特徵。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背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上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使用過類似提法,但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後都採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新階段。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正當其時。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內涵。十六屆五中全會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描繪出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這20字方針,既是我國新農村建設長期的奮斗目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各個方面相互聯系、互為因果,主要包括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構築新設施、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等方面的豐富內涵。發展新產業,就是要打牢物質基礎,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這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著力點。建設新村鎮,就是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使農村的發展得到合理規劃。構築新設施,就是要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包括清潔安全飲水、道路交通、電力、信息網路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培育新農民,就是要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推進農村科技推廣和醫療衛生體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守法紀、講文明」的新型農民。樹立新風尚,就是要加強和完善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倡導新風尚。我們必須全面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之「新」的內涵,切實做好「新」的文章。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特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具有五個鮮明的特徵。一是時代特徵。這次新農村概念的提出,是在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三大理念引領下的創新,是新農村最富時代特色的標志。二是綜合特徵。新農村不僅僅局限於某個生產領域或者某個環節,而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綜合協調的發展。三是聯動特徵。新農村建設的含義和工作部署,是城鄉融為一體、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考慮的,而不是就農村論農村、就農業抓農業。四是漸進特徵。新農村的建設決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的情況和狀況都不一樣,新農村建設必須通過科學制定規劃來推進永續實施,有效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連續性和持續性。五是動態特徵。新農村建設立意十分高遠、內容非常豐富,隨著時代的發展,還將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和新的內容,還要在實踐中不斷拓寬新的思路和新的眼界。 二、充分認識科學規劃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極端重要性 科學規劃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任何重大建設事項的前提和基礎。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合理系統的規劃,農村的發展更離不開規劃的指導。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必須充分認識科學規劃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極端重要性。 (一)規劃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的一項重要公共政策作用越來越重要。規劃是政府指導調控城鄉建設和發展的法律依據及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手段,具有配置空間資源、保護公共利益和協調社會利益的重要職能,關繫到整體國民經濟與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大局,具有綜合性、全局性和戰略性的影響作用。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城鄉規劃宏觀調控引導各項建設、保障城市和區域健康快速發展的職能作用越來越重要,黨中央和國務院對城鄉規劃給予了高度重視,對規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錦濤總書記最近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和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一再強調,推進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必須堅持以規劃為依據,以制度創新為動力,以功能完善為基礎,以加強管理為保證。曾培炎副總理在講城鄉規劃時指出,「規劃的節約是最大的節約,規劃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規劃的失誤是最大的失誤」。促進城鄉健康發展,必須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和調控作用。可以說,規劃就是生產力,規劃已成為國家加強宏觀調控關鍵而重要的手段,是國家重要的公共政策和實施項目的依據,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越來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規劃的引領作用為國內外的成功實踐經驗所證明。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城鄉規劃的主要職能是培育和促進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構築和諧公正的社會環境,營造良好的景觀和文化氛圍,代表和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追求。科學到位的城鄉規劃工作,是指導城鄉建設,推動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健康協調發展的基礎,規劃的引領作用為國內外無數成功的實踐經驗所證明。例如:韓國的新村運動取得了很好的預期效果,成為不少國家學習和借鑒的典範,其成功經驗之一就在於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上世紀60年代,在重點扶持產業發展和擴大出口政策的作用下,韓國工業獲得了快速發展,然而在其整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卻引發了城鄉之間發展嚴重失衡、城鄉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等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韓國通過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有序推進新村運動,在最近30多年的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實現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這為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經濟長足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國也有大量生動實例,如新疆的抗震安居工程、江西省的村莊整治試點、浙江省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活動、廣東省的建設生態文明村試點等,由於堅持規劃先行,典型引路,投入資金和勞力雖然不多,但成效卻很顯著,受到農民廣泛擁護,這些都彰顯出科學規劃的顯著功能作用,也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三)規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龍頭和先導。城鄉規劃是城鄉發展的藍圖,是城鄉建設和管理的基本依據。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要有統一的科學規劃,有全面系統的整體規劃,有科學具體的建設規劃,用科學規劃引領和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起點低甚至嚴重滯後,就無法改變「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的現狀,無法改變「走進房內過城市生活、走出屋外是農村環境」的現狀,無法改變「走進去是城市、走出來是農村」的現狀,甚至會陷入建了拆、拆了建的不良循環怪圈,過去是一代人建房三代人住,現在一代人建三次房,造成重復建設、反復建設和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引起了社會不滿,留下了歷史遺憾。這種情況近年來我國不少地方都曾出現,教訓十分深刻。因此,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發揮規劃的龍頭和先導作用,統籌規劃城鄉建設,協調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要素市場;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科學預測規劃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要站在農村自然和文化發展脈絡的角度,尊重農村的實際和特點,因地制宜,突出農村特點和地方特色,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農村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給南陽市農村發展帶來大好發展機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重大而長遠的歷史任務,也是加強「三農」工作的重大戰略舉措,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我們一定要准確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吃透中央精神,用足用好政策,順應南陽發展的潮流,乘勢而上,實現新農村建設新突破。 (一)正確看待南陽市新農村建設的成效。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央實施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惠農富民政策,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農村稅費改革,取消農業稅,免交提留款,擴大內需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南陽市農村經濟發展迅猛,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體上看,南陽市農村建設呈現以下幾個主要特點:一是中心村地位日益凸現。隨著鎮、村合並,行政區劃的不斷調整及地方經濟的發展,一些鄉鎮政府所在地村及經濟強村因基礎條件較好,正越來越多地集聚村民,凸現出中心村的明顯地位,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理想場所。二是農村面貌迅速變化。南陽市村級經濟逐步增長,農村綜合經濟實力日漸增強,帶動了農村建設的發展,農村面貌大為改觀。三是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事業成為近年來南陽市村級建設的重點,村級主幹道路修建、農村有線電視入戶、電網改造等有了新的進展。四是農民參與熱情高漲。廣大農民對黨的農村政策衷心擁護,積極主動地投身到農村生產和各項社會事業建設中來,農村形勢一片大好,這些都為南陽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了強大活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南陽市農村建設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南陽市農村建設,縱向比,成績很大;但橫向比,尤其與先進地方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突出表現:一是村莊布局不盡合理,規模小、建設亂,土地資源使用粗放;二是村級建設無序,空間布局雜亂無章,造成社會資源和個人財產的巨大浪費;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公共服務設施不健全,各項管理很難有序推進;四是建築品位普遍不高,缺乏人文內涵,沒有地方特色;五是人居環境不優,農村生活質量欠佳,臟、亂、差狀況亟待改變。應當說,這些都是由於沒有很好地發揮規劃的指導作用,致使農村建設到處是「只見新房,不見新村」,「只見新村,不見新貌」。因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迫切需要規劃的引導和帶動。 (三)南陽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空前機遇。南陽市作為一個農業大市,2.6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鄉鎮總數212個、行政村4651個、自然村40131個,農村人口、農村經濟所佔比重很大,「農」字的分量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舉足輕重。近年來,經過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南陽經濟社會發展已經躍上一個新的戰略起點,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去年全市人均生產總值已突破1000美元,城鎮化率已超過30%,已經初步具備「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條件,進入了全面提升產業層次、加快經濟轉型、統籌城鄉發展的新階段,建設新農村的條件日臻成熟。同時,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已跨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現在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關心、謀劃和加強「三農」工作。從全國宏觀環境看,中央明確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行了一系列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措施,並在宏觀調控中把「三農」作為重點加強的環節,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惠農政策,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三農」,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政策機遇。機遇稍縱即逝,我們越是面臨千載難逢的黃金發展機遇期,越要更加重視搞好規劃,用科學規劃統領新農村建設,全力開創新農村建設新局面。 四、搞好科學規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等各個方面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必須堅持規劃先行,按照適度超前、城鄉統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分步實施的原則,積極主動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科學制定鎮(鄉)域規劃,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鎮(鄉)域規劃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應著重從區域規劃角度出發,對鎮(鄉)域村莊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進行戰略研究和合理布局,科學制定鎮(鄉)域規劃。要根據鎮(鄉)域村莊分布狀況和相互依存關系,預測合理的農村人口容量,通過改造鎮中村、拆除空心村、撤並行政村、合並自然村,建立合理的鎮、中心村、基層村體系,引導農民向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集中;分析研究本地域經濟發展條件,制定切實可行的產業發展規劃,引導農業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引導鄉村工業向開發區和工業區集中;合理確定鎮(鄉)域道路交通、電力通信體系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布局,明確功能分工,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共建共享,引導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健康發展。各類建設活動都要納入鎮(鄉)域規劃統籌安排,通過科學的鎮(鄉)域規劃,形成分工明確、功能互補、配套完善、環境優美、協調發展的鎮村發展體系,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 (二)統籌制定村莊建設規劃,凸現新農村發展特色。科學的村莊規劃是改善農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前提。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根據村莊的不同類型,在鎮(鄉)域規劃的指導下,綜合考慮人口的自然增長,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和村莊分布的調整以及自然地理條件、耕作半徑等因素,合理確定村莊規模;以布局優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住宅美化、過道凈化、路燈亮化、環境潔化、服務強化為主要內容,統籌規劃村莊布局;根據村莊規模與等級,統籌安排村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住宅布點,凸現新農村建設特色。通過統籌制定村莊建設規劃,因地制宜,依山傍水,依山就勢,突出地方特色,創造體現農村建設特色的村莊空間形態。 (三)合理制定配套設施規劃,努力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應有內容,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的重要保證。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主要是規劃和建設好「三大中心」、「三大場所」和「六條管線」。「三大中心」是指文化活動中心、村民休閑中心和醫療衛生服務中心,以豐富農民業余文化生活,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水平,推進農村文化體育衛生事業健康發展。「三大場所」是指托兒所、敬老院和超市市場,通過教育、養老、購物進村,以滿足農民生活需要,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社會保障體系與商貿物流業的發展。「六大管線」是指公交線、寬頻線、電話線、有線電視線、自來水管、排水管,做到適度超前,預埋鋪設,以保證農村可持續發展。通過高水平制定配套設施規劃,促進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讓農民分享現代文明成果,實現城市與鄉村發展的良性互動。 (四)強化居住建築設計,優化鄉村人居環境。「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個突出重點就是要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在鎮(鄉)域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的指導下,根據農村的自然地理條件以及傳統習俗,結合不同村莊的實際情況,因勢就利,合理布局宅基地,使農民新居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相映成趣;農居建築設計要符合現代住宅理念,大小高低、內部結構、光照、保暖、通風等方面都要實用;要突出地方民居特色,充分體現地域風情,按高中低檔為農民免費設計各種戶型的住宅,滿足不同類型農民的建房需要,同時注意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住宅。通過強化居住建築設計,提高建築藝術水平,優化鄉村人居面貌和環境。 (五)注重搞好生態規劃,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增長和城鄉發展的基礎和條件。進行生態規劃,要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必須進一步強化可持續發展意識,妥善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尊重和悉心呵護自然環境,繼承村民們尊重周邊生態環境、與之共存的傳統思想,突出保護歷史風貌和自然生態,嚴格控制村莊周邊土地使用與開發強度,形成農田、林地、山體、河流池塘等生態復合系統。加強環境整治,實施「三改三清」工程,加快普及農村沼氣,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動員農民治理臟亂差,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改善人居生態環境。要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高效集約利用資源,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努力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 五、強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持續健康發展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遵循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政府引導、依靠群眾,試點示範、逐步推進的原則,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強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持續健康發展。 (一)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開創性、探索性的宏偉事業,是為廣大農民謀利造福的千秋功業。我們要深入領會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實質,正確理解和把握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政策,統一提高思想認識,勇於探索實踐。要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堅持以人為本,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堅持科學規劃、分類指導,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堅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二)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南陽市農村地廣人眾,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生活習俗千差萬別,新農村規劃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注重實效;要堅持為民服務的思想,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要區分經濟發展水平、區位布局、地形地貌、鄉土風情、歷史文化、產業結構、自然資源、發展前景,立足適度聚集,突出特色,有利農業生產,方便農民生活。要區分輕重緩急,從解決農民最急迫、最直接、最關心的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供水、安全、環境衛生、污水與垃圾處理等實際問題入手,讓農民得到實惠。 (三)以人為本,尊重民意。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牢固樹立群眾觀點,相信群眾、尊重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使新農村建設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幫助農民改變那些農村最基本的、最基礎的、最急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要充分尊重農民選擇,制定農民參與的途徑,以農民願意不願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開展工作的主要標准;要通過村莊建設規劃與行動計劃的編制予以引導和規范,防止簡單粗暴、強迫命令,層層下指標,浪費財力物力。 (四)典型引路,示範帶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必須先行試點,典型引路,示範帶動,逐步推進。要選擇一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村、移民村、新建村、近郊村和一些富裕戶先行試點,集中規劃新建一批高標準的小康新村示範點,引導農民有序建設美好家園;要積極開展「百村示範、千村整治」活動,不斷優化農村人居環境;要根據新農村建設的實踐,通過分析對比,探索新農村建設的新方法新途徑,通過抓點帶面,創造模式,逐步推開。 (五)加強領導,常抓不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億萬農民的迫切願望,也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必須超前謀劃,統籌安排,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堅持狠抓落實。要正確處理立足當前和著眼長遠的關系,客觀條件和建設目標的關系,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的關系,農民參與和農民受益的關系,硬體建設與軟體建設的關系,確立長期行動計劃,明確建設的重點、時序和組織領導方式。要堅持全市一盤棋,各級各部門都要積極跟進,凝心聚力,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場重大活動中去。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規劃投入,抓緊組織編制科學、規范、合理、操作性較強的新農村建設規劃,有效指導全市新農村建設。各級規劃部門要站在全局高度切實發揮職能作用,研究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導則》和《農村住宅通用圖集》,積極開展農村規劃培訓,普及農村規劃知識,啟動實施「千人千村工程」,組織廣大規劃建築設計人員入駐廣大農村,宣傳、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具體指導新農村建設。要通過堅強有力的措施,組織動員全市上下迅即行動,扎實推進,努力譜寫南陽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篇章。

⑺ 陝南移民搬遷惠民及政策

靈口鎮地處洛南縣城以東45公里,鎮域面積378平方公里,轄39個行政村,221個村民小組,7782戶,農業人口30190人,素稱「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一個立地條件差,農業人口多,地質災害頻發的土山區、紅色革命老區、邊遠貧困鄉鎮。

2012年以來,靈口鎮政府因應國家陝南移民搬遷政策,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提出了「加快陝南移民搬遷,引領城鎮跨越發展」的小城鎮建設思路,
規劃修建了靈泉移民搬遷安置小區,分4期安置困難群眾632戶2528人。目前,已投資4500萬元,完成了前三期建設任務,建成3棟6層408套安置
房,並落實安置對象戶381戶1360人,安置率達到93 %,不僅讓群眾得到了實惠,住上了安全、經濟、實用的住房,而且讓政府贏得了民心,獲得了良好
的社會效果,真正實現了把陝南移民搬遷做成惠民工程的目標。

一.政府主導,強力推進工程建設

陝南移民搬遷政策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事,對於靈口山區群眾尤其如此。為了把這一「為民安居著想」的惠民政策落實好,靈口鎮政府對此工作思想高度重視,始終拿在手中,當作民生工程的頭等大事來抓。

1.政府主導。在安置房的建設中,鎮政府親自實施,用足用活政策,既規避了市場風險,又發揮了政府在建設中
的主體作用。選址中,廣泛聽取村組幹部及群眾的意見;規劃中,聘請國家一級資質的陝西省建協設計院高標准設計;評審中,兩次參加縣上統一組織的專家評審
會;建設中,全程跟蹤監督,確保了建設的順利實施。

2.規范管理。在工程的立項、審批、規劃、征地、招標、建設等各個環節,全部嚴格按照國家要求和行業標准實施,不打折扣、不缺項漏項。

3.控製成本。嚴格堅守「該花的一分不摳、不該花的一分不花」的經濟原則。征地中,切實維護群眾的利益,不
摳不省,嚴格按征地補償標准辦;設計中,聘請高資質、高水平的設計師高標准設計;招標中,嚴格程序,所有的環節全部到位;建設中,建築材料選購,不降標
准,不打折扣;在工程建設及配套上,只講實用、不搞樣子,最大化的控製成本;在工程啟動、竣工儀式上,不耍排場,不舉行儀式,能省就省。

4.控制房價。能否把需要搬遷的群眾吸引到集中安置點來居住,房價是關鍵之一。通過公開招標,確定報價最低
者投標,一期招標價1170元每平米。同時規定,房屋建成後,由鎮政府直接以成本價1350元銷售,房價最高不超過10萬元。在控製成本的前提下,設計了
95㎡、105㎡、115㎡三種戶型,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最大限度做到了讓利於民。

5.確保質量。在建設中,我們嚴格按照招投標程序,聘請了監理公司監督工程質量。同時,鎮上還專門成立了房屋質量工作組,由分管領導親自負責,抽調3名幹部專門負責工程質量的監督,原材料的選購和每個工序的交工驗收,確保了工程的質量。

二.打好基礎,力促對象全面落實

陝南移民搬遷是一項惠及民生實事,如何讓安置戶及時了解政策,信任政府,順利搬遷,實現「雙贏」,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參與必不可少。

1.摸底登記。按照扶貧移民、避災移民和生態移民的要求,結合陝南移民搬遷的標准,對全鎮所用符合搬遷條件的群眾進行了摸底登記,做到了底子清、情況明。

2.宣傳動員。及時對全鎮符合搬遷條件的群眾進行了逐戶走訪座談,宣傳了搬遷的政策,了解了他們的所盼所想,對有搬遷意願,「進鎮上樓」戶進行了造冊登記,確保了對象准、方向明。

3.報名登記。鎮上在每一期工程建設前,確定時間接受群眾報名,通過群眾報名情況來決定建設的規模,所有修建都做到有計劃、有針對、不盲目,避免了房修好賣不出去、無人住的現象發生。

4.預交房款。為了規避市場風險,確保建設資金充足,鎮上參照商品房期房銷售的模式,實現預交房款制度,規定時間,由群眾預交房款現場訂房,先交先得、先交先定,既保證了購房對象落實,促進了房屋銷售,又確保了建房資金充足,避免了因建設資金不足出現的半截子工程和爛尾樓現象。

5.優化環境。房屋是硬體、環境是軟體。在保證硬體過硬的前提下,我們也確保軟體不軟。先後圍繞移民安置小
區,投資 97 萬元修建了780米河堤、760米漢白玉欄桿;投資16萬元修建了洛河水車;投資158萬元修建了12000㎡的洛書廣場;新建了靈口鎮
幼兒園;開展靈口集鎮環境衛生綜和治理,爭創全省生態鎮,為廣大搬遷群眾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居住生活環境,吸引更多的搬遷群眾前來購房入住。

三.管好財務,確保資金健康運行

陝南移民搬遷中,無論是群眾自籌建房資金還是政府補貼群眾資金,以及配套設施的撥款,數目都比較巨大,因此賬務管理成為關鍵。

1.設立專賬。在鎮政府賬戶下設立移民搬遷專用賬戶,與經費賬目分離封閉運行,所有涉及移民搬遷的資金全部納入專戶進行管理,做到專款專戶、專款專用、專人管理。

2.成立民主理財小組。成立由鎮長、分管領導、紀委書記、靈口街村幹部和群眾代表組成的陝南移民搬遷民主理財小組,監督移民搬遷資金的運行。規定,數目較大的支出,集體商議決定,並每月召開一次賬務通報會,使財務管理充分得到監督。

3.補貼資金公開透明。為了確保群眾建房補貼資金順利發放,要求群眾建房補貼資金全部打入一折通,並在鎮、安置小區、村三榜公示,接受群眾的監督。三年來,在兌現建房補貼資金過程中,未發生一例錯誤,也沒有一起群眾因搬遷向上級反映或引發上訪。

4.嚴守合同辦事。無論安置樓建設還是配套設施建設,我們嚴格按合同辦事、嚴格按合同約定付款,整個安置小區已投資4500萬元,未與建設方發生一起糾紛,也沒有發生拖欠民工工資現象。

5.嚴格群眾繳納建房款管理。群眾所交建房款,全部統一上繳縣移民辦資金共管賬戶,鎮申請、縣撥付、項目使用,確保了資金安全運作。

四.互利雙贏,推進小城鎮建設

陝南移民搬遷工程的實施,不僅解決了靈口偏遠困難群眾的住房難問題,真正讓黨的惠民政策惠及千家萬戶,而且促進了靈口小城鎮建設,加快了靈口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

1.超前規劃。在安置小區及安置樓的規劃設計中,結合靈口的歷史文化底蘊,體現靈口民俗特色,著眼超前設
計,綜合考慮小區及靈口集鎮水、電、路、河堤、文化場所、市政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貫徹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理念,通過移民小區建設,助推集鎮發展,力爭
做到了規劃超前、功能齊全、布局合理、一步到位。

2.合理布局。在建設中,嚴格按照設計標准施工,嚴把質量關,力爭把安置小區建成「精品工程」、「樣板工
程」。同時,積極實施完成了靈口街道管網鋪設、配套基礎設施、垃圾填埋廠建設、河堤修建、河道綠化等一系列工作,既為安置戶創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又提升
了城鎮品味,推動了小城鎮建設工作。

3.統籌設計。結合移民小區的建設,新開街道3條,將安置樓一樓全部規劃為商鋪,優先限價由安置群眾購買,剩餘的公開拍賣,確保了安置戶能夠搬得起、住的下、生活有保障。回籠的資金既補貼了房價,又彌補了小區配套設施和小城鎮建設的資金缺口,實現了互利共享,共同發展。

4.互利雙贏。由於移民安置小區的建設,即增加了城鎮流動人口,促進了商貿物流業的發展,又極大的增加了城鎮常住人口,拉大了集鎮框架,達到了凝聚人氣、匯集商氣、彰顯秀氣的目的,為靈口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總之,靈口鎮陝南移民搬遷建設工作始終把困難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解決人民群眾的住房安全放在第一位,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努力,取得了喜
人的成果,實現了人民滿意,政府放心。在今後的四期100套安居房建設過程中,該鎮將總結一二三期的好經驗,力爭靈口鎮陝南移民搬遷工作再取新的業績。

⑻ 農村異地搬遷政策具體有哪些好處和壞處

好處:

1、在異地搬遷的政策框架下,移民得到了政府在土地、房屋、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就業等多方面的財政支持,這些支持的提供是基於扶貧,而非生態補償。而移民原有的土地、宅基地和山林,這些資源大部分被轉為生態用途,提供生態服務。

2、保護了遷出地的生態環境,增強了就地扶貧開發的力度,易地扶貧搬遷減少了遷出地的人口數量,減輕了人口對土地的壓力,緩解了人地矛盾,提高了土地承載能力;使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環境得到了保護,實現了人口、資源、環境的良性循環。

3、改善了搬遷群眾的生存環境,提高了他們的收入水平和綜合素質,易地扶貧搬遷不僅有效改善了搬遷群眾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環境,而且增強了他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搬遷群眾由以農業、種植業為主的傳統發展方式轉變為兼業乃至多業經營的現代發展方式。

4、加快了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新農村建設步伐,提高了當地的公共服務水平,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為社區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社會保障日益增強,不僅將貧困群眾納入低保范疇,還鼓勵群眾積極參加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險。

5、提高了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加快了區域協調發展進程,易地扶貧搬遷開發了遷入地的土地資源,以就業安置為主和以開發利用土地為主的移民社區建設,都加快了城鎮化發展步伐。

弊端:

1、部分搬遷居民在新環境中因缺少就業機會而再次陷入貧困。

2、可供安置移民搬遷的未開墾土地越來越少,大量安置異地搬遷居民也越來越困難,土地面積、房基地的面積都比較小,農業比較效益低,再加上移民的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差,通過有土安置,也就是提供住房和耕地的方式在新地方復制一個農業村莊來幫助移民脫貧,其難度越來越大。

有的安置移民的地區也是生態較為脆弱的地區,大量人口定居從事農業生產以後,有可能會導致移民區的生態退化。

3、非農就業對生態脆弱的貧困地區的貧困人群有更強的吸引力。許多農民將異地搬遷與外出打工結合起來,他們希望搬遷到距離城市更近、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務更加便捷且便於非農就業的地方。

4、很多移民並不是被安置以後就會穩定地定居下來,一些人會選擇新的地方再次搬遷,也有一些人可能回到原籍。被統一安置的移民離開以後,他們的房屋和土地或者出售給沒有規劃的自發移民,或者空置。

(8)移民村治理擴展閱讀:

異地搬遷在中國反貧困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僅在「十二五」期間,在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支持下,就有1171萬人通過異地搬遷改善了生活條件。在「十三五」期間,計劃有近1000萬的農村貧困人口通過異地搬遷實現脫貧。

異地搬遷對於實現精準扶貧的目標意義重大,充分體現了中國在反貧困中的制度優勢。「十三五」期間是中國實現全面消除農村絕對貧困的關鍵時期,異地搬遷扶貧承擔了近20%的扶貧攻堅任務。

⑼ 誰能提供一篇關於移民搬遷個案的調研報告

重慶市萬州區政協為移民後續發展獻策
為破解三峽工程百萬大移民難題,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搬得出、安得穩、逐步能致富」的三步走總體思路。曾為移民「搬得出」作出貢獻的重慶市萬州區政協,今年以來又向後移民時期的「安穩、致富」發起沖擊,在日前舉行的萬州區政協三屆八次常委會議上,提出了破解難題的意見和建議。
自三峽工程上馬以來,萬州區政協始終堅持「移民為先為重」的思想,先後圍繞移民安置、企業遷建、庫底清理、地質災害防治、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難題,開展大型調研和專題調研37次,累計建言立論逾30萬字。他們提出的農村移民安置實施就地安置與外遷安置相結合,加強移民專項資金監管,推進三峽庫區青山綠水工程建設等意見建議,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和採納,為促進移民工作順利開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三峽工程移民總體搬遷任務完成,移民「搬得出」的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萬州區政協又把目光瞄準了後移民時期的「安得穩、逐步能致富」的新目標上,並於今年年初啟動了專題調研工作。
從3月上旬開始,萬州區政協發動和組織了區級部門、區政協專門委員會、各參加單位等共50餘個,部分市、區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等共70餘人,組成移民生產生活現狀、移民企業搬遷及產業發展、移民就業與穩定、生態環境建設、移民後期扶持5個課題組,深入有關部門、鎮鄉街道、移民村社、居委會和移民戶家中開展調研。6月下旬調研成果初步形成。各課題組在認真分析提煉的基礎上形成了1份綜合調研報告和5份子課題報告,分別對移民生產生活現狀及後續發展中存在問題及原因進行深入剖析,提出推進移民後續發展,促進移民安穩致富的對策建議70餘條。
調研報告分析認為,歷經十餘年移民大搬遷、大建設,三峽庫區移民總的生產生活水平有一定提高。但也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表現為:地方經濟基礎薄弱,工業支撐能力不強,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仍然滯後;就業崗位不足,移民就業困難,落實社會保障壓力大;不少移民受搬遷影響,收入水平總體下降,貧困問題有所加劇;庫區穩定形勢嚴峻,矛盾隱患較多,維穩壓力較大;生態環保建設任務繁重,環境治理有待進一步加強。
對此,萬州區政協建議:要堅持開發性移民方針,推進移民安穩致富與庫區建設和環境保護有機統一;及時研究解決移民搬遷後的遺留問題,對城市功能恢復、移民統計漏項、因其他政策法規出台增大與移民補償的差口等問題的加強個案研究,補充政策,解決落實;加大對移民社會保障的政策支持,增加對城市移民低保資金的轉移支付額度,建立完善的移民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貧困移民救助專項基金;制定針對性強的三峽移民後期扶持專項政策,對庫區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基礎條件改善和對移民生產生活等明確扶持標准,規范工作體系;盡快制定《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專項規劃》、《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條例》,設立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建設的常設管理機構及生態環境建設專項基金,統攬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建設協調、管理和監測;進一步深化對口支援工作,真正使對口支援在促進移民安穩致富、加快庫區發展上見到實效等。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