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上海城市治理模式研究

上海城市治理模式研究

發布時間: 2021-03-05 10:13:48

1. 上海將如何構建市域空間管控體系

據報道,經國務院批復原則同意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正式公布,回該規劃明確答提出,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同時將堅決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規劃的組織實施。通過探索創新城市治理方式,引導和調動社會各方參與規劃實施和監督,逐步提升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確保「一茬接著一茬干,一張藍圖干到底」。

希望上海的城市管理可以取得更大成就!

2. 城市社區建設之上海模式是什麼

城市社區建設之上海模式
該模式借鑒了新加坡的社區管理與建設經驗,是政府主導型的典型代內表。
該模容式的特點:把社區建設與「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路(市區兩級政府,街道和社區居委會)」的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相結合,強化街道辦事處的權力、地位和作用,將社區定位於街道,形成「街道社區」,強調依靠行政力量,通過街居聯動發展社區的各項事業。
對社區的定位。上海模式將社區定位於街道範圍,構築了領導系統、執行系統和支持系統相結合的街道社區管理體制。上海模式還將居民委員會這一群眾性自治組織作為「四級網路」,抓好居民委員會幹部的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居民委員會的作用,推動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維護社區治安穩定,保證居民安居樂業。
優缺點:該模式很大的優點是便於管理,但也存在對財政依賴程度高等缺陷,不便於在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的我國來推廣。

3. 運用城市空間分布的四種模式理論,分析上海的城市空間

城市空間結構的微觀抄等級結構體系和襲宏觀形態結構模式的構成和特徵,從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和城市空間結構核心內涵(城市形態和城市結構)出發,確定城市空間結構可持續性的解析元素,並建構相應的解析框架.
以上海作為研究對象,從都市區和中心城區兩個空間層面選取相應解析元素,對1980-1990年代城市空間結構演化的規劃目標和實際狀況的評價和解析,總結出四種城市空間結構演化趨勢,並對其形成原因作簡單評述.實證研究的結論是,上海城市空間結構解析元素的規劃目標總是可持續的;其實際演化狀況的可持續性在都市區層面下降,在中心城區層面得到增強;同時,多數解析元素的實際演化滯後於規劃目標;且多數解析元素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

4. 中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有哪些

我國城市社區治理來模式主要有以源下幾種:
一是行政引導型模式。也有學者將其稱為行政側重型模式。行政引導型模式主要是指以政府的指導為主,對行政力量的依賴度較高,政府組織是社區治理的主體,行政管理手段是社區治理的主要方式。
二是自治型模式。自治型模式的社區通常設置了社區決策機構、執行機構、監督機構。政府將社區管理的有關職責交給社區,然後用法律和制度來規范社區運行機制,以一種間接協商的方式對社區事務進行管理,社區居民和社區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發揮核心作用。
三是混合型模式。也有學者將其稱為合作型模式。這種模式試圖構建一種社區自治系統與政府行政系統的共生機制,政府對社區的干預較少,在培養、指導社區組織的過程中逐漸將管理職責讓位於社區居民與社區組織。
四是企業主導型模式。這是一種物業管理公司在社區治理過程中發揮突出作用的模式。這種模式一般出現在資質、品牌、服務質量和企業形象都較好的物業管理公司管理的商品房小區。物業管理公司承擔社區管理和服務的主要職責,社區居民也樂於接受物業管理公司的安排,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管理和各種社區活動。

5. 上海市地質環境管理對策分析

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逐步變革,上海市目前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地質環境管理體系(圖7-3),對地質環境形勢的好轉發揮了重要作用。上海市的地質環境管理機制與對策措施為全國其他地區的地質環境管理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模式和經驗。

從地質環境行政管理部門來說,上海市通過立法的形式確定了地質環境行政主管部門。2006年頒布的《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辦法》確定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是地面沉降監測與防治的行政主管部門,上海市水務局負責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地下水開采和回灌管理,上海市建設和交通管理委員會負責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建設工程管理。由於地質環境管理涉及多個行政管理部門,對各個部門職責予以清晰界定是政府管理地質環境的前提條件,避免職責交叉重疊造成權責不清、互相推諉等問題。

在地質環境狀態管理方面,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組織開展了上海市三維地質調查、地面沉降易發區劃分、地面沉降監測網路建設和信息資料共享與發布制度等工作。2004年,國土資源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啟動了「上海市三維城市地質調查」合作項目,按照「中心城區-新城產業帶規劃區-一般地區」三個空間層次,開展了以建立三維地質結構為目標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包括基岩地質調查、第四系結構調查、水文地質結構調查和工程地質結構調查。上海市在國內最早建成了地面沉降監測網路,近年來在地面沉降監測中引入了GPS、InSAR技術、自動化監測、信息技術等先進技術。目前,上海地面沉降監測網路由27座監測站、36個一級監測網點、108個二級監測網點、330眼地下水監測井組成。上海市於2006年建立了對轄區范圍內從事地質工作所獲取的地質資料實行統一匯交的制度,要求橋梁工程、地下隧道工程、軌道交通線、鐵路干線、地下儲庫工程、碼頭工程、10層以上居住建築、群體面積超過5萬m2的建築所開展的工程地質勘察須匯交相關地質資料。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利用網路為社會公眾提供地質鑽孔空間分布、地質資料成果檔案目錄及其基本信息,公眾可在線查詢公益性地質調查成果報告。

圖7-3 上海市地質環境管理體系示意圖

在物質流管理方面,上海市水務局、建設和交通管理委員會會同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對地下水開采量和工程建設進行調控。市水務局會同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根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面沉降監測結果和供水專業規劃共同編制地下水開采和回灌年度計劃,並作為審批取水許可證和組織實施地下水回灌的依據。建設和交通管理委員會會同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對重大市政工程建設項目、深基坑開挖項目的建設項目、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內的工程建設項目進行管理,建設單位依據批準的工程建設方案進行施工。

在問題與災害管理方面,上海市建設和交通管理委員會、水務局會同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開展了防汛和擋潮工程、市區排水工程、地下水人工回灌工程建設等防治工作。為了彌補地面沉降造成的地面高程損失,上海市先後4次大規模進行防汛牆加高加固工程建設,修建黃浦江、蘇州河防汛牆和擋潮閘工程。為了治理地面沉降造成的積澇問題,市政建設了配套的排澇泵站工程。自1966年開始上海開始地下水人工回灌,回灌量持續增長,最高年回灌量達2750萬m3;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回灌工作有所削弱;近年來得到有效加強,2007年全市回灌總量達到1725萬m3

在地質環境監管方面,上海市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政府定期編制地面沉降防治規劃,工程建設項目實行地面沉降危險性評估制度。針對地面沉降防治,上海市在1963年就出台了《上海市深井管理辦法》,1996年發布了《上海市地面沉降監測設施管理辦法》,1997年修正了《上海市深井管理辦法》,2006年頒布了《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辦法》,以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了地面沉降管理、監測、防治和相關法律責任。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會同水務局、建設與交通委員會等部門,編制地面沉降防治規劃,包括地面沉降的防治目標、重點防治區、防治項目和防治措施等內容。地面沉降防治規劃報上海市政府批准後實施。對於重大市政工程建設項目、基坑開挖深度超過7m的建設項目、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內的工程建設項目,建設單位須進行地面沉降危險性評估。《上海市地面沉降監測設施管理辦法》還規定,深基坑項目施工過程中,建設單位應當委託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按照地面沉降監測技術標准和技術規范,進行基坑周圍區域的地面沉降影響監測,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報告項目所在地的建設管理部門,並採取治理措施。

6. 上海市政府負債成因分析以及上海市地方政府是怎麼管理地方債券的

1. 事權和財權不對稱
上海市雖然是一座發達的城市,經濟保持持續增長的良好態勢,但是也版因為這樣,也擔負權著更大的公共事務財政支出的壓力,例如居民生活的基礎設施,公共建設等都需要用錢。
1. 財政體制存在問題
一是上海市地方政府,市場和企業的關系還沒有完全理順,政府融資所提供的產品性質混淆,投資主體混亂,很多本應該由市場去解決的事務政府也參與其中,
投融資體制度性缺陷
1994年以來,我國加快了投融資體制的改革,按照建設項目的不同性質確定不同的投資主體、投資范圍、融資渠道的做法,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
3.地方融資平台由於規模大,具有明顯的"倒逼機制"
。銀行停止貸款,將出現壞賬;繼續貸款,未來壞賬規模可能繼續上升。據財新《新世紀》周刊報道,上海市幾個平台公司集體致信國開行,稱如再不放貸,將面臨700億元的逾期貸款。

7. 上海市現代管理研究中心怎麼樣

簡介:上海市現代管理研究中心成立於一九九五年十月,是隸屬於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公益性學術、咨詢、信息及培訓機構。
注冊資本:60萬人民幣

8. 請問我國近十年來在社區治理方面主要有哪幾種模式

中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比較與分析

作者:何海兵 來源:《珠海潮》2005年第1期

治理是研究社會關系的新理念,強調通過合作、協商的方式實施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彌補國家和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處。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後,「單位人」逐漸轉變為「社會人」,社會中出現了自由流動的資源和自由活動的空間,一批社會中介組織、民間團體應運而生,導致原有的城市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單位體制和街居體制相繼失效或失靈。將治理理論應用於我國城市基層社會的重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探討了社區治理的概念、內涵和特徵,介紹了我國社區建設中出現的三種典型的治理模式,分析了它們的共同特徵、各自特色、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並提出了我國社區治理的最終方向和階段性過程目標。
「治理」一詞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全世界政治、經濟及社會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主要目的是為了彌補國家和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處。在最具權威的全球治理委員會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或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並且採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這既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制度和規則,也包括各種人們同意或以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個特徵:治理不是一整套規則,也不是一種活動,而是一個過程;治理過程的基礎不是控制,而是協調;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門,也包括私人部門;治理不是一種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續的互動[1]。與此巧合的是,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啟動了社區建設的步伐,主要的背景是在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政府不能再象計劃經濟體制下完全靠行政權力壟斷所有的資源,社會上已經出現了大量的自由流動資源和自由活動空間[2],個人從單位體制中解放了出來,而原有的主要管理「社會閑散人員」的街道和居委會體制在新形勢、新問題面前出現了很多不適應症狀,與此同時,社區中也逐漸產生了一些社會中介組織、民間團體等,居民也越來越重視自己所居住的社區,開始參與一些社區公共事務。將「治理」概念應用於社區建設的過程中,對我國社區的長遠發展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社區治理的基本理念
社區是指一定數量居民組成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體。社區治理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由政府與社區自治組織、非營利非政府組織、轄區單位以及社區居民共同管理社區公共事務、推進社區持續發展的活動。與我國過去的基層社會管理相比,社區治理的特徵在於:
1、就主體而言,由單一化轉變為多元化。我國過去在對基層社會的管理中,管理主體單一化,只能是政府。而在社區治理中,主體的多元化是必然要求,除了國家(政府)主體之外,還有居民、社區自治組織、非營利非政府組織、轄區單位等。因此,社區的公共事務需要多元主體的參與和決策,政府與社區之間要形成積極而有成效的合作信任關系,以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3]為目標,達至社區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就過程而言,從強調行政控制到強調居民參與。我國過去的基層社會管理,不論是單位體制,還是街居體制,行政功能都非常突出,命令式的上下級科層色彩濃厚。政府與單位之間、單位與職工之間都是服從與被服從的行政命令關系。市區政府、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之間的互動關系也都按照行政命令模式運行。而社區治理則強調居民參與,要求社區發展的各項規劃、社區建設的實施以及社區事務的處理等都必須體現社區居民的廣泛參與,與居民的要求相適應。居民不再依附於單位或街居組織,更不受它們的庇護,而是彼此形成平等互惠的關系。
3、就結構而言,由垂直科層結構轉變為橫向網路互動結構。我國過去的街居體制結構是從上級政府到街道辦事處到居委會再到居民,單位體制結構是從上級單位到下級單位再到居民,只有垂直的關系,沒有橫向的聯系。而在社區治理結構中,社區主體多元化,街道與居委會之間、居民與政府之間的關系由單向運行轉變為雙向互動;大量社區中介組織的培育和發展,在居民和政府之間又是一道溝通和聯系的橋梁,從而將社區中行政力量、自治力量和社會力量構築成橫向的網狀結構 [4]。
二、社區治理的實踐模式
自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國大中城市掀起了社區建設的熱潮,民政部首先選擇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陽、武漢、青島等城市設立了26個「全國社區建設實驗區」。通過幾年的實踐總結和經驗概括,形成了幾種代表性的城市社區治理模式,本文重點介紹上海模式、沈陽模式和江漢模式的主要特徵。
1、上海模式。上海在實行「兩級政府、三級管理」改革的過程中,將社區定位於街道範圍,構築了領導系統、執行系統和支持系統相結合的街道社區管理體制。具體而言:
(1)社區管理領導系統:由街道辦事處和城區管理委員會構成。在「兩級政府,三級管理」體制下,街道辦事處成為一級管理的地位得到明確。隨著權力的下放,街道辦事處具有以下許可權:部分城區規劃的參與權、分級管理權、綜合協調權、屬地管理權。街道辦成為街道行政權力的中心,「以塊為主、條塊結合」。與此同時,為了有效地克服各塊分割,建立了由街道辦事處牽頭,派出所、房管所、環衛所、工商所、街道醫院、房管辦、市容監察分隊等單位參加的城區管理委員會。城區管委會定期召開例會,商量、協調、督查城區管理和社區建設的各種事項,制定社區發展規劃。城區管委會作為條與塊之間的中介,發揮著重要的行政協調功能,使條的專業管理與塊的綜合管理形成了有機的整體合力。
(2)社區管理執行系統:由四個工作委員會構成。上海模式在街道內設定了四個委員會:市政管理委員會、社區發展委員會、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其具體分工是:市政管理委員會負責市容衛生、市政建設、環境保護、除害滅病、衛生防疫、城市綠化。社區發展委員會負責社會保障、社區福利、社區服務、社區教育、社區文化、計劃生育、勞動就業、糧籍管理等與社區發展有關的工作。社會治安綜合管理委員會負責社會治安與司法行政。財政經濟管理委員會對街道財政負責預決算,對街道內經濟進行工商、物價、稅收方面的行政管理,扶持和引導街道經濟。以街道為中心組建委員會的組織創新,把相關部門和單位包容進來,就使得街道在對日常事務的處理和協調中有了有形的依託。
(3)社區管理支持系統:由轄區內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居民群眾及其自治性組織構成。它們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如社區委員會、社區事務咨詢會、協調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主要負責議事、協調、監督和咨詢,從而對社區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上海模式還將居民委員會這一群眾性自治組織作為「四級網路」,抓好居民委會幹部的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居委會的作用,推動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維護社區治安穩定,保障居民安居樂業。[5]
2、沈陽模式。從1998年下半年起,沈陽市在和平、瀋河兩區試點的基礎上,開始在全市展開社區體制改革,重新調整了社區規模,理順了條塊關系,構建了新的社區管理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沈陽模式,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其採取的主要措施是:
(1)明確社區定位。沈陽將社區定位在小於街道辦事處、大於原來居委會的層面上。由於原有的居委會規模過小,資源匱乏,如將社區定位在居委會則不利於社區功能的發揮。街道辦事處是政府的派出機關,在街道層面上組建社區,則又影響社區的自治性質。因此,將社區確定在街道與居委會之間的層面上,可以避免兩方面的弊端,而有利於社區資源的利用與功能的發揮。
(2)合理劃分社區。沈陽市將社區主要分為四種類型:一是按照居民居住和單位的自然地域劃分出來的「板塊型社區」;二是以封閉型的居民小區為單位的「小區型社區」;三是以職工家屬聚居區為主體的「單位型社區」;四是根據區的不同功能特點以高科技開發區、金融商貿開發區、文化街、商業區等劃分的「功能型社區」。
(3)建立新型的社區組織體系。這個組織體系由決策層、執行層、議事層和領導層構成。「決策層」為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由社區居民和社區單位代表組成,定期討論決定社區重大事項。「執行層」為社區(管理)委員會,它與規模調整後的居委會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由招選人員、戶籍民警、物業管理公司負責人組成
,對社區成員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其職能是教育、服務、管理和監督。「議事層」為社區協商議事委員會,由社區內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知名人士、居民代表、單位代表等組成,在社區代表大會閉會期間行使對社區事務的協商、議事職能,有權對社區管理委員會的工作進行監督。 「領導層」為社區黨組織,即根據黨章規定,設立社區黨委、總支和支部。
沈陽模式體現了「社區自治、議行分離」的原則,符合現代社會民主政治的發展方向,對社區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6]
3、江漢模式。這是指武漢市江漢區社區制實踐的經驗。江漢區在學習借鑒沈陽模式的基礎上重新將社區定位為「小於街道、大於居委會」,通過民主協商和依法選舉,構建了社區自治組織,即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社區居委會和社區協商議事會(與沈陽模式不同的是,江漢模式沒有把社區協商議事會作為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的常設機構),並明確提出社區自治的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路徑選擇是轉變政府職能和培育社區自治。它的主要做法有:
(1)理順社區居委會與街道、政府部門的關系,明確職責,保障社區居委會的自治性。明確居委會與街道辦事處的關系是指導與協助、服務與監督的關系,不是行政上下級的關系。重新界定街道各行政部門與社區組織的職責,街道負責行政管理,承擔行政任務;而居委會負責社區自治,不再與街道簽目標責任狀,並有權拒絕不合理的行政攤派工作。同時還建立社區評議考核街道各職能部門的制度,並以此作為獎懲的主要依據。
(2)政府職能部門面向社區,實現工作重心下移。區街政府部門要做到「五個到社區」,即工作人員配置到社區,工作任務落實到社區,服務承諾到社區,考評監督到社區,工作經費劃撥到社區。
(3)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區街政府部門需要社區居委會協助處理「與居民利益有關的」工作時,經有關部門批准,並徵得社區組織同意後,區街政府部門必須同時為社區組織提供協助所需的權利和必要的經費;二是區街政府部門做不好也做不了的社會服務性職能向社區轉移時,必須同時轉移權利和工作經費,做到「誰辦事、誰用錢,誰負責、誰有權」,從而保證社區在協助工作時或在承接社會性服務職能時,做到「有職、有權、有錢」。
(4)責任到人、監督到人。主要指為保證區街政府部門職能轉換到位,不走過場,根治過去那種「遇見好事搶著做,遇見麻煩事無人做,遇見責任『踢皮球』」的頑症,建立「責任到人、承諾到人和監督到人」的實施機制。
通過這些措施,江漢區力圖建立一種行政調控機制與社區自治機制結合、行政功能與自治功能互補、行政資源與社會資源整合、政府力量與社會力量互動的社區治理模式。[7]
三、社區治理的比較分析
上述三種社區治理模式是在我國社區建設中涌現出的典型經驗總結,既有共同特徵,又各具特色,但與社區治理的基本理念相比,還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之處。要實現社區治理的理想目標,還需要做很多的基礎性工作,並且這一過程是長期的。
1、共同特徵
(1)歷史背景相同。如前文所述,在我國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城市社會管理出現了復雜、多樣的變化,如「單位人」逐漸轉變為「社會人」;城市的老齡化趨勢加劇,老齡人口越來越多;外來人口大量湧入城市;與此同時,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導致大量新型社會組織的產生,如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民辦非企業、各類社會中介組織等,形成了眾多的社會階層,這些個體戶、私營企業主、自由職業者等人士一開始就屬於無單位歸屬者,等等。面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我國原有的城市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單位體制和街居體制相繼失效或失靈,因而迫切需要新的城市社會管理體制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正是在這種形勢下,我國各地開展了社區管理運動,探索新型的社區治理模式。
(2)制度設計類似。在社區治理制度設計中,各城市都在社區定位、組織結構、職權劃分、運行機制等方面作了具體規定,雖然在細節方面存在差異,但在指導思想上都遵循有利於社區建設,有利於社區基層民主政治發展的原則。即使行政色彩濃厚的上海模式,也在居委會層面成立了居民代表大會,開展了居委會直選活動,並建立了「三會一公約」制度,即社區矛盾協調會、聽證會、評議會和居民公約,這些措施都擴大了基層民主,有利於群眾自治,有利於社區的發展。
(3)動力機制趨同。在理論上,社區治理來源於兩種力量的推動,一是社區自身力量,社區居民、社區自治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等共同參與社區事務的治理,實現利益的需求,這是社區建設的主要力量;二是政府的外部推動,政府利用自身掌握的資源,在社區居民的參與下,共同推動社區發展。但在我國社區建設的實踐中,制度變遷是政府主導的結果。新型的社區治理模式,是政府在新的形勢面前主動推動的產物。由於政府部門仍舊掌握著眾多的資源,城市社區建設目前還脫離不了政府的指導和支持,社區治理還主要靠政府的外力推動。
2、各自特色
上海模式的特色是把社區建設與「兩極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路」的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相結合,強化了街道辦事處的權力、地位和作用,並將社區定位於街道,形成「街道社區」,注重政府在社區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強調依靠行政力量,通過街居聯動發展社區的各項事業,因此上海的社區治理模式是屬於行政主導型的。由於政府的強勢推動,近幾年上海的社區建設日新月異,社區服務、社區環境、社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涌現出一批文明社區和文明小區。上海的經驗還被北京、天津、南京和杭州等城市借鑒採用。
沈陽模式的最大特點是社區組織體系的建設,按照類似於國家政權機構的設置,創造性地構造社區決策層(社區成員代表大會)、執行層(社區委員會)、議事監督層(社區協商議事委員會),從而形成「議行分離、相互制約」的運行互動機制。單從組織結構來說,沈陽模式屬於自治型,因而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除了遼寧省內其它城市外,武漢、海口、西安、哈爾濱、合肥等地都學習借鑒沈陽經驗。但是,在沒有外在環境和內在條件保障的情況下,好的制度並不一定能夠得到好的實施,沈陽模式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容易出現偏離現象,即「穿新鞋,走老路」,這也正是很多學者和政府官員擔憂的地方。
江漢模式是在沈陽模式基礎上的新發展,以主動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特徵,在體制創新中體現「小政府、大社會」的理念,不僅重構了社區微觀組織體系及運行機制,而且轉變了區、街政府部門的職能和行政運行機制,試圖建立社區自治系統與政府行政系統的共生機制,形成政府自覺依法行政、社區組織自主管理、社區人自願參與相結合的治理模式,並在制度變遷上選擇漸進式的道路,即將社區建設規劃為三個階段:近期新型社區培育階段、中期現代社區發展階段和遠期社區自治完善階段。江漢模式屬於合作型的社區治理模式,而當前我國大部分城市的社區建設都處於從行政主導型到合作型轉變的時期[8]。
3、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1)政府常常越位、錯位、缺位,仍處理不好政府與社區的關系。由於目前政府在我國社區建設中占據主導地位,又沒有有效的制約機制,再加上傳統習慣因素,政府還沒有理順自己在社區治理中的角色,導致不該管的事務管了,該管的事務沒管或沒管好,出現越位、錯位、缺位的現象。有學者指出沈陽模式在目前階段還存在政府「越位」、「缺位」問題,如「以政代社」;自覺或不自覺地將非政府的社會組織作為依附於政府身上的附屬單位或下屬單位;大多數基層政府及其官員尚不懂得或不習慣或不善於對社區自治性組織進行政策上的指導;對非政府的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專業化的社會工作機構等第三部門社會組織的培育還不到位等[9]。在上海模式中,街道辦事處以前的下派任務繼續要居委會承擔,「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局面沒有改觀,並將居委會主任作為事業單位編制並公開招聘非本社區的人員來擔任,社區的行政性負擔很重。在江漢模式中,政府職能部門在社區設立辦事機構和人員,直接侵佔了社區的辦公空間和財政空間。
(2)居民社區參與不足,社區意識不強。居民社區參與是社區發展的動力之所在,但是在全國城市社區建設中普遍存在居民參與程度低的狀況,以上所介紹的三種典型的社區模式也不例外。上海社科院社會調查中心2000年6月的一次大型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5%的居民表
示「樂於參加」或「願意經常參加」社區內各種活動或事務。而且分布不均勻,從年齡層次看,參與社區活動的主要人員是一老一少,「老」是指離退休人員,「少」是指中小學生。據統計,參與社區活動的人員中將近70%的人是離退休人員,中小學生佔了10%左右,中青年僅占 20%,而且如果沒有單位強制性組織參與,中青年的比例將會更低;從收入、文化程度來看,居民收入、文化程度越高,社區參與率越低[10]。由於社區建設的時間不長,居民還沒有擺脫單位體制的影響,只把社區當成居所,沒有很強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社區意識不強,導致社區建設的動力支持不夠。
(3)社區自治組織和中介組織比較虛弱,社區的公共資源難以整合。目前在社區中,只有政府組織和居委會組織比較成熟,由於政府組織的過於強大,導致居委會群眾性自治組織的地位被虛化。居委會過分依賴於街道辦事處等政府組織,使得其自治功能得不到實現,不能真正體現居民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因而也就很難贏得居民的認同,社區的公共資源也就得不到有效的整合。而社區中的其他社會中介組織則缺乏足夠的資源和權威,它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代替政府部門組織居民管理公共事務。前面所述的三種模式都沒有體現對社區中介組織的重視,而社區中介組織的發展,對較好地滿足居民需要,充分發掘和利用社區資源,建立社區民主自治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4、未來的方向和目標
(1)總目標:雖然實現社區自治還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但社區自治應是我國社區建設堅持的最終方向,因為社區自治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城市基層社會的管理,它還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功能,關繫到黨的社會基礎,關繫到政府權威的基層來源,關繫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關繫到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當然,社區自治需要得到我國宏觀政治體制的支持。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隨著公共領域的形成,制約社區自治的因素會逐漸消失。因此,社區治理的未來方向是向自治型模式過渡。
(2)過程目標:在實現社區自治的路徑上,選擇漸進式的道路是比較合適的,而在這一長期過程中,需要重視幾項基礎性的工作。
其一,進一步完善社區治理結構,理順社區中政府、市場、社會的關系。目前,各社區的制度設計操作性強、理論性弱,機構設置並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比較含糊。因此,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各社區的管理體制,使社區的治理結構從單一的垂直結構向網狀的水平結構轉變,使社區中政府、市場和社會三大版塊形成真正合作的互動關系[11]。
其二,提升居民社區意識,培養社區自治能力。社區建設要不斷地增強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和認同感,擴大居民參與的范圍和程度,要重視社區功能的開發,發展社區服務,塑造社區文化,滿足居民的各種需求。社區居委會要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能夠代表居民的切身利益,減少對行政系統的依賴,贏得居民的支持和合作,共同促進社區的發展。
其三,大力發展專業性的社區服務組織等中介機構。社區中介組織是聯結居民與政府組織的橋梁,對於整合社區資源、凝聚社區力量、協調社區矛盾、提供社區服務等諸多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現代社區發展必不可少的主體之一。而目前我國的社區中介組織,尤其是專業性的社區工作組織極其缺乏。因此,政府部門應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資助等形式培育社區中介機構的發展,讓中介組織承擔起政府、企業、事業單位剝離出來的社

9. 以上海為例,城市管理的內容包含哪些

1】城市的長遠規劃、定位設計。最少要以五百年為思路,這是能進行管理的方向性。2】城市的企、事、商、游四業,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其布局要依大向分區。3】水、暖、電、氣、路、巷的建設、修繕,起碼以50年為准,抓布局、質量。4】地鐵該是城市的交通主幹道,以有效減少地面車堵、排放。5】市區增加公交車,只允許輕工產品的物流車進市區,杜絕轎車進市區。6】城市管理為長遠規劃服務,滅絕因換領導而產生的隨意性。城市的不規范、無特色,多由此產生。所以,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不受世潮影響。7】城市的國際性、自然性、區域性安全設置、設施要完備,世界大戰、不期的大自然災害、地痞流氓小偷關押所等,都需力求考慮的最善。8】人多,是中國的世界特色。其流動的暢通性、滿意性,是一個城市揚名於世的關鍵,管理的好壞以此為則。

10. 2021年上海公務員考試城市建設管理專業科目考試內容

第一部分 城市建設經濟管理


一.城市社會學基本知識:城市社會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與基本理論,城市社會調查與數據處理的方法,城市社會階層特徵及其空間分異,社區和鄰里的基本構成要素,社區研究的意義和方法,社區的類型,社區的特點,社區建設與管理,城市社會空間結構,城市管理中的社會學思維,當前中國城市社會結構的主要特徵。


二.城市經濟學基本知識:城市經濟學研究的對象與特徵,供需理論及其應用,城市規模與城市經濟增長,城市土地中的資源配置原理,土地制度,房地產市場與住房供給體系, 外部性經濟問題,城市交通經濟與政策調控,城市基礎設施的構成、特徵與經營,城市公共財政,城市公共物品配置,城市產業發展問題,城市與區域發展的經濟問題。


三.建築工程與技術經濟:現金流量,資金的時間價值, 經濟效果評價指標和方法,價值工程理論,項目資本金制度, 項目資金籌措渠道與方式,資金成本與資本結構,項目融資方式,固定資產折舊的計提方式,項目成本管理,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相關財務分析。


四.建設工程項目管理:工程項目建設程序,建設工程 項目管理的主要內容和任務,建設工程項目進度計劃的編制和 調整方法,建設工程項目進度控制的措施,建設工程項目質量


控制系統和質量控制,建設工程項目質量驗收,建築安裝工程


費用構成,工程定額計價的基本方法,工程量清單計價方法, 建設工程合同與合同管理,建設工程項目信息管理,建設工程索賠,工程項目風險管理。

第二部分 城市建設管理法規


一.城市規劃管理:城鄉規劃區范圍與劃定,城鄉規劃 的制定,城鄉規劃的實施,城鄉規劃的修改,城鄉規劃技術標 準的構成與內容,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的主要任務、內容,城市 詳細規劃編制的內容。


二.城市建築管理:建築工程施工許可,建築工程發包與承包的規定,建設工程招標投標的范圍、程序和管理,建設工程監理的范圍、工作任務和內容,建設工程竣工驗收管理制度,建築工程質量管理基本內容,建築安全生產管理基本內容, 建築節能適用范圍、管理部門及基本管理制度。


三.城市房地產管理:我國土地制度的基本內容,集體 土地徵收,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出讓與劃撥及相關政策,本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原則、徵收決定與補償規定,房地產開發的基本程序,房地產開發項目管理,房地產轉讓、抵押與 商品房屋租賃管理的基本內容,房屋權屬登記管理,房地產經紀管理的內容,住宅物業管理基本內容。


四.城市環境管理:環境的概念,城市綠化規劃、建設 要求、監督管理,制定環境保護規劃的基本要求,環境監督管


理要求,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基本要求,城市環境衛生


管理基本規定,城市市容管理基本要求,城市建築垃圾管理的 規定,戶外廣告設置規劃和管理的內容,城市養犬管理的內容。


五.城建管理與依法行政:城市建設管理領域內依法行政與綜合管理法治化,行政法律關系,行政行為的分類與成立的條件,行政許可的設定范圍與實施程序,行政處罰的種類、設定與決定,行政復議的范圍、管轄與程序,行政訴訟受案范圍、證據及主要程序,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適用范圍, 城管執法部門的職責。


第三部分 城市建設管理相關專業知識


一.城市規劃基本理論:城市形成的動因,城市化進程 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城市規劃的任務和作用,城鄉規劃 體系,城市用地分類與評價,城市用地的構成和空間布局,城 市綜合交通規劃,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工程規劃的主要內容,項目建設規劃控制,城市規劃的實施。


二.建築學基本知識:中國建築的主要分類與特徵,公 共建築的空間組織與場地要求,住宅建築、工業建築的功能空間組合,場地選擇的基本原則,場地規劃控制要點,場地空間 布局,建築結構的基本類型與特點,建築材料的分類、基本性 質和組成構件,建築項目策劃與設計,建築節能新技術。


三.市政公用設施管理:城市市政公用設施的系統構成, 市政公用設施的性質和作用,城市用水分類,主要給水設施布


局的原則與要求,城市用水量預測與計算,城市水源保護,城


市排水工程的內容,排水體制的選擇,污水量預測與污水處理, 城市排水運行管理和設施養護管理,城市電源的類型,城市用電負荷預測與計算,城市供電網路,燃氣種類,燃氣輸配設施布局,城市電信工程,城市垃圾收集和處理,城市工程管線分類、特徵與布置原則,城市災害的種類、防災減災系統的構成和設置要求。


四.城市道路和交通管理:我國城市道路的分類,城市 道路橫斷面的組成、類型、選擇與組合原則,城市綜合交通的 組成,城市交通的特徵及交通調查,城市公共交通結構,我國 城市交通發展的政策,上海市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的基本內 容,上海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交通發展戰略和基本任務,城市交通樞紐設施的分類與特點,城市軌道交通的分類和技術特 征,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標准,道路通行條件、規定與交通 事故處理。


五.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生態學及城市生態學的基本知識,城市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與基本功能,環境問題的類型, 造成城市環境問題的主要因素及綜合治理措施,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內容、程序與基本方法,生態工程基本知識,環境規劃編制的原則和程序,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與基本內涵,清潔生產的主要內容。


六.信息網路技術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的應用:信息技


術的基本知識,智能化管理及其應用,數據來源與輸入,數據


儲存與管理,遙感技術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城市建設管理中的應 用,地理信息系統(GIS)的基本概念、構成及其在城市規劃 中的應用,電子政務在城市信息化管理中的應用,資料庫技術 在數字化城市建設中的應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應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城市網格化管理的基本 知識。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