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社會主義政治理論

社會主義政治理論

發布時間: 2021-03-05 06:52:36

Ⅰ 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將什麼納入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是重大理論創新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一個社會的經濟體制,大體包括所有制、分配方式和運行機制等3個方面,三者之間關系密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是多種所有制,單一國有制不可能是市場經濟;所有制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互相配合;所有制結構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分配方式也要多樣化。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著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認識的進一步加深,十九屆四中全會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是順理成章、很自然的事情,在邏輯上也完全合理、符合實際。

十九屆四中全會是黨的歷史上首次用一次中央全會專門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研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全會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審議通過《決定》。

全面回答了在上述問題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既有理論上的新概括,又有實踐上的新要求,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理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的基本經濟制度,主要包括所有制結構、分配方式和運行機制這3個方面,分配就是指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運行機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這兩項跟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並列提升為基本經濟制度,可以更清晰、更准確地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


Ⅱ 社會主義政治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王懷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及其歷史地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概念,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兩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當代中國大地上從事的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活動,是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在與當代中國國情相結合過程中形成的中國風格與中國特點。這種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表現出來的中國風格和中國特點,就是人們常說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則是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與當代中國國情及時代特徵相結合過程中形成的理論成果,是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的理論總結,是紮根於當代中國的科學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一。
具體說來,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和中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條件下,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進行理論總結的結晶,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它的研究對象是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規律性。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指導,是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後的中國如何實現現代化的理論論證,是強國富民的大道理。這個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形成了一個新的理論輪廓。這個理論集中體現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的重要文獻,特別是鄧小平的著作中。這個理論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共同創造,鄧小平是這個理論的主要開拓者和創立者。因此,用鄧小平的名字命名,也是當之無愧的。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歷史地位,大體上可以作這樣的概括: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黨在理論上取得的最大收獲,就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中,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即鄧小平理論。這個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從多方面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使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簡言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的新創造,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及其發展
任何一種理論,都是歷史的產物。即都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都是對某一歷史時期人類實踐經驗的一種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是如此。具體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怎樣產生的呢?
1987年,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過去固守成規,關起門來搞建設,搞了好多年,導致的結果不好。經濟建設也在逐步發展,也搞了一些東西,比如原子彈、氫彈搞成功了,洲際導彈也搞成功了,但總的來說,很長時間處於緩慢發展和停滯的狀態,人民的生活還是貧困。『文化大革命』當中,『四人幫』更荒謬地提出,寧要貧窮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不要富裕的資本主義。不要富裕的資本主義還有道理,難道能夠講什麼貧窮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嗎?結果中國停滯了。這才迫使我們重新考慮問題。考慮的第一條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而堅持社會主義,首先要擺脫貧窮落後狀態,大力發展生產力,體現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的特點。」這段話,實際上已經說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國內歷史背景。這就是很長時間的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迫使我們重新考慮問題」;這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首先要擺脫貧窮落後狀態,大力發展生產力,體現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的特點」。換句話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產生於新的歷史時期,就國內而言,是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進行認真反思的結果,是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堅持社會主義,如何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進行重新思考的結晶。
鄧小平重新思考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問題的歷史起點,就是「文化大革命」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從1966年開始的所謂「文化大革命」,使中國政治動亂,經濟停滯,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人民生活長時期處於極度貧困狀態。而恰恰這一歷史時期,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藉助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推力,社會經濟快速平穩發展,結果,社會主義的中國與資本主義的西方生活差距不但沒縮小,反而進一步拉大了。當鄧小平從「文化大革命」的磨難中走出來時,就不能不面對這一民族災難,痛苦地進行反思:這一切究竟為什麼?我們黨為什麼在全局上發生這么大的失誤,失誤的根源在哪裡?如何才能糾正這些錯誤?鄧小平多次強調:是「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促使人們思考,促使人們認識我們的弊端在哪裡。「為什麼我們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出了現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總結了『文化大革命』的經驗和教訓。」鄧小平指出:「中國社會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時間,實際上處於停滯和徘徊的狀態,國家的經濟和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多大的發展和提高。」「從一九五七年開始我們的主要錯誤是『左』,『文化大革命』是極左」。「二十年的經驗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告訴我們,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政策不行。」可見,鄧小平就是在這樣一種歷史背景下進行理論思考和理論創造的。這種思考首先是從反思「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入手,進而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因此,我們有理由說,1978年之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沉痛歷史教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歷史根據。
如果說1978年之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歷史根據,那末,1978年之後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鮮經驗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和發展的現實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大體是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同步的。1978年底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既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的起始標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歷史起點。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過程,大致上可以做這樣的概括: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孕育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於80年代中期;初步表述是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系統闡發是1992年春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報告。具體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孕育期。這一時期是鄧小平集中反思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時期,在反思過程中逐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論觀點。例如,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後,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之後,要把經濟建設作為中心任務;再不實行改革開放,整個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要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從中國國情出發,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等等,都是這一時期提出的。這一反思的結果,使鄧小平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命題。
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時期。這一時期,鄧小平在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又初步總結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鮮經驗,從而深化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論觀點。主要有:關於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原則一是發展生產,二是共同富裕的概括;關於時代主題論;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以及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等。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個總題目,並列舉了在對社會主義再認識過程中發揮和發展的十二個理論觀點,認為這些觀點構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輪廓。這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已經基本形成。
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初。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系統闡發時期。其標志是1992初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和1992年秋的中共十四大。1992年初,鄧小平經過幾年的深入觀察和思考,乘視察南方之機,把自己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理論總結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問題的思考以及對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建議,集中進行了闡發,這是鄧小平本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集中闡述,也是一位世紀偉人對後輩的「殷切期望和諄諄囑托」。這些闡述包括: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三個有利於」標準的闡述;「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教誨;改革的性質與地位的新論述;計劃與市場性質的明確界定,以及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關系等。以鄧小平南方談話為靈魂的中共十四大,對這個理論的主要內容作出了新的概括,使之構成比較完整的科學理論。中共十四大報告使用了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這個提法,提出了用這個理論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並對這個理論作了這樣一個評價: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進而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九個方面:即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一國兩制」。這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已經得到比較系統的闡發。
第四個階段,從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實踐中的豐富和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獲得的重要理論成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在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方面的創新;二是提出我國政治改革的目標之一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三是「三個代表」思想的提出和闡發。
第五個階段,從2002年黨的十六大至今。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新世紀新階段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時期。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發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精神,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提出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社會和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和諧世界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特點
按照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我們目前已經獲得的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表現出來的基本特點可以作如下概括: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需要經歷一個比較長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約需要100年時間,這個時期的根本任務是集中精力持續、快速、高效地發展生產力,基本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具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二是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有五個顯著特點:一是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二是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根本的政治制度;三是在少數民族集中地區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四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五是逐步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備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政治發展的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法治國家。
第四,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主要有五個特點:一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二是堅持為人民大眾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三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背景繼承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時代精神;四是堅持文化的現代化方向,充分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尤其是近代西方現代化過程中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和具有時代特點的人文精神;五是創造人民大眾的、健康積極的、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目標,是提高全體國民的文化道德素質,提升中華民族的整體文明水平。
第五,隨著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結構,將是一種現代社會結構,即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將大幅度上升,佔到國民的大多數,貧困者階層和富裕階層將成為少數,社會結構從金字塔型向橄欖型轉變。逐步實現社會公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輪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其內容而言,是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的理論總結。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是多方面的,豐富多彩的,作為這一偉大實踐的理論表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內容也十分豐富,涵蓋面很廣,擇其要點,主要有以下十二個方面:
1、時代主題論。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
3、社會主義本質論。
4、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論。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
6、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論。
7、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
8、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
9、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論。
10、中國現代化建設領導核心論。
11、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論。
12、發展是硬道理論,或者科學發展論。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輪廓可以簡要地歸結為三句話:即十二個要點,五根支柱,一個核心。十二個要點以上已經概述了,五根支柱是: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②社會主義本質論;③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論;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⑤現代化發展戰略論。
一個核心:發展是硬道理,或者說科學發展論。簡言之,發展論。具體說:抓住時機,發展自己,盡快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加快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神實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質就是加快中國發展的理論,依據這個理論制定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就是加快中國發展的路線和綱領。
抓住時機,加快發展,盡快實現國家的現代化,是當今中國的時代主題,是當代中國人乃至以後幾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核心理念;是鄧小平思考問題、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我們黨一切新的理論主張的提出和一切方針政策的制定都是圍繞發展中國這一中心展開的。落後就要挨打,貧弱就沒有份量,長期貧弱,就會被時代淘汰。國家不富強,就什麼也談不上。這是歷史告訴我們的一條真理。在當今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科教進步和國民素質的提高,是根本任務,是中華民族的大局,直接關繫到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主義的命運和前途,關繫到中國將以一個什麼樣的姿態出現在21世紀的國際舞台上。必須樹立雄心壯志,橫下一條心,排除各種干擾,加快國家發展,加速民族振興。說「發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這里。當然發展應是全面的,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應是以人為本的,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發展的著眼點和落腳點都要放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上。
總之,抓住時機,加快發展,盡快實現國家的現代化,是時代的呼喚,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第一要義。

Ⅲ 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是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 。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回立、鞏固和發展,既適答應於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又同中華民族的歷史、民族特點和文化傳統相承接,並通過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歷經磨煉而愈加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
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能夠自我完善和不斷發展、始終保持強大的生命力,一方面在於它有先進政黨的領導。這個政黨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能夠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為社會主義制度保持強大的生命力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動力。社會主義制度適應並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經濟文化的發展又對社會主義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並為其發展和完善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智力支持。因此,社會主義政治與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協調互動和平衡發展,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途徑。

Ⅳ 社會主義政治理念的含義是什麼。謝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不斷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共同思想基礎。
三大基本理念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這三大成果產生於不同時期,是同根源的、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
細說了就是以下幾個方面:
1、共同的時代背景,即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世界。
2、共同的理論主題,即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3、共同的實踐基礎,即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即「三個共同」)
4、都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的的成果。
5、都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Ⅳ 政治理論常識有哪些具體的內容

最基本的就是黨的性質,黨的理想,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這反映 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 是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 上提出來的,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 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5)社會主義政治理論擴展閱讀:

政治常識第三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一、社會主義的本質

鄧小平在1992年1月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中對社會主義的本質作了進一步的理論概括,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這是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所作出的理論概括。這一科學的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科學水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突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傳統理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只是局限於生產關系的層次。鄧小平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納入社會主義本質的范疇,特別強調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離開了這一點,就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

第二,突出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性質。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性質的體現,是實行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必然結果。這就把社會主義的本質與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統一了起來。

第三,突出了社會主義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最終要達到的目標,也是社會主義的一個根本原則。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始終把握好這一根本原則。

二、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確立這一根本任務的依據是:

第一,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首先是要能夠創造出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要實現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也只有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上。從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出發,必須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第二,發展生產力是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客觀要求。生產力水平落後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只有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的途徑,才能有效地解決好主要矛盾。

第三,發展生產力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基本條件。

一種社會制度是否具有優越性,從根本上說要看它是否能夠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把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社會生產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才能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Ⅵ 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包括哪些內容包括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上,強調走自已的路,不把書本當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問題上,作出了中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強調這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很長的歷史階段,制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

——在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問題上,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強調現階段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必須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要位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問題上,強調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滯是沒有出路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主要內容,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同經濟、政治的改革和發展相適應,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為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問題上,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強調實行對外開放是改革和建設必不可少的,應當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封閉只能導致落後。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問題上,強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保證,又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獲得新的時代內容。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步驟問題上,提出基本實現現代化分三步走。

——在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問題上,強調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必須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不斷改善和加強對各方面工作的領導,改善和加強自身建設。

——在祖國統一的問題上,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創造性構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

Ⅶ 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基本要義

中國來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自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

Ⅷ 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目標是

和諧穩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

新世紀的前20年,中國的發展處於一個關鍵的戰略機遇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加速推進 ,必然對中國這樣一個傳統政治文化根深蒂固的社會產生更為強大的沖擊,更易引發新舊政 治文化更替過程中文化的功能紊亂,對社會的和諧穩定產生極為消極的影響。這就要求執政 黨及時地提供一種能為社會絕大多數成員普遍認同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並以此在多元價值 之間保持合理張力,抑制各種價值觀之間的緊張,在包容的基礎上達成更多的共識,維護社 會的穩定和發展。當然,在一個社會中,不同的個體因條件、經歷不同而有著不同的政治態 度、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價值觀,但在所有這些個體的「合力」作用下,總會形成一 個全社會能基本認同的政治文化即主導政治價值。
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 設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作為當代中國的主導政治價值,這些理論通過對政治系統進行合理 性、合法性的解釋和說明,為當代中國社會成員提供了政治文化精神與政治智慧的動力支持 。同時,還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對人們進行系統、深入和切實的理論知識教育和思想政治 教育,使人民大眾對國家政治統治體系、政治過程和公共政策的理想、目標、意識、原則和 規則等廣泛地採取社會政治認同態度,從而保證國家大政方針和政策、政令貫徹的暢通,以 實現政治穩定與社會和諧。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科學發展觀本身的價值取向就是構建和諧社 會,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題中應有之義。這里的「和諧」,是指不同事物之間 協調、均衡、有序的狀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特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 、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因此,新世紀新階段要實現社會和諧、政治穩 定的目標,就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通過協調社會系統運行的效率與公平,緩解社會風險與 貧富差距拉大後部分社會成員產生的相對剝奪感和邊緣化,緩和社會心理危機,擴大對主流 政治文化認同感。同時,通過吸取傳統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的精華,以「和而不同」原 則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多樣化進程,在共生共長、相輔相成的基礎上,進一 步弘揚先進思想文化,把最大多數人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匯成一股容納百川的精神合力 ,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形成。

Ⅸ 簡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及其理論根據是什麼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及其理論根據
(一)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
1956年底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歷史上長達數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的結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經濟制度的建立。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已佔絕對優勢,社會主義公有制已成為我國社會的經濟基礎。
2.政治領域發生巨大變化。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進行,我國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設也在有步驟地向前推進。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及頒布施行,為各族人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提供了必要條件和保證,為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里程碑。這部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
3.階級關系發生根本變化。伴隨著社會經濟制度和社會經濟結構的根本變化,我國社會的階級關系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官僚資產階級及其他剝削階級被消滅,廣大勞動者成為掌握生產資料的國家和社會的主人。
4.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黨和全國人民面臨的主要任務也發生了變化。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狀況之間的矛盾。
總之,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帶來的社會各方面的變化,表明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在我國的經濟領域、政治領域及社會生活其他領域初步確立。
(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的理論依據
列寧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可以先於發達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的理論,是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基礎制度的理論依據。但這個社會主義需要經歷一個不可能超越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實踐證明,一方面,中國可以在沒有實現工業化的情況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正是為了推進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建設;另一方面,由於經濟文化還比較落後,中國的社會主義還只能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或者叫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經過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是不可能超越這個階段的。

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理論

馬克思說過:「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列寧明確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毛澤東說得更加形象鮮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些論斷深刻揭示了科學理論對於變革社會、推動歷史的巨大作用。中國共產黨的實踐一再證明,理論創新對於社會變革、尤其是社會主義改革具有關鍵性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也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逐步建立完善起來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正是以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和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理論基礎就是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
一、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基本內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
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和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在對封建專制主義和資產階級虛假民主的批判中,並在總結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民主實踐的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內容非常豐富,思想非常深刻。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基本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認為,民主是一種國家制度,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馬克思提出:「人民是否有權來為自己建立新的國家制度呢?」他回答說:「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是絕對肯定的,因為國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現人民的意志,那它就變成有名無實的東西了。」在這里馬克思提出了要建立一種真正表現人民意志的新的國家制度。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民主的」的這個詞,在德語里意思是「人民當權的」。總之在馬克思看來真正的民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
其次,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認為,民主是目的與手段、歷史性與繼承性的統一。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無產階級應該把奪取政權建立自己的民主制度為目標。馬克思主義認為,作為上層建築的民主是具體的歷史的。不存在超越歷史階段的 「一般民主」。恩格斯指出:「我們的黨和工人階級只有在民主共和這種形式下,才能取得統治。民主共和國甚至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特殊形式,法國大革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再次,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認為民主與法制、權威是辯證的統一。馬克思主義認為法律不過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是把統治階級的意志上升為社會的普遍意志,實質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權力和統治秩序。馬克思強調:「使法律成為人民意志的自覺表現,也就是說,它應該同人民的意志一起產生並由人民的意志所創立。」列寧也強調:「我們應當保障革命所爭得的憲法」。恩格斯強調無產階級的民主不排除權威,而且是要和權威相結合。
復次,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認為資產階級民主的實質是專政,社會主義民主是人類歷史上新的更高類型的民主。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在在現代的代議制國家裡奪得了獨占的政治統治。現代的國家政權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罷了。」社會主義民主是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者階級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中絕大多數成員享有的民主。
最後,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終極價值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馬克思畢生奮斗的目標,就是實現全人類的徹底解放,首先是廣大勞動人民的解放,讓人民群眾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使每一個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是全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高命題,同樣它也是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終極價值。馬克思把要實現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界定為一種「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以 「每個人自由發展」來界定「人的解放」,而人的「自由發展」則是最為終極的民主價值。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對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基本精髓與內涵的論述,我們發現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是真正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理論,代表人類民主理論的發展規律,代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是促進人類全面發展的民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正是在這種先進理論的指導下一步步發展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理論依據」。所以說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理論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本質、優越性無不體現著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基本內涵。
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基礎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中的議行合一、普選制思想」。
盡管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是「民主政治是一切國家形式的最終歸宿,是國家的最終形式,是最終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的思想,但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從來不排斥真正的民主:
馬克思在總結巴黎公社經驗的基礎上指出:「那時還會留給中央政府的為數不多然而非常重要的職能,則不應該像有人故意捏造的那樣予以廢除,而應該交給公社的官吏,即交給那些嚴格負責的官吏。」1891年,恩格斯在為《法蘭西內戰》寫的導言中進一步指出:「公社一開始想必認識到,工人階級一旦取得統治權,就不能繼續運用舊的國家機器來進行管理;工人階級為了不致失去剛剛爭得的統治,一方面應當鏟除全部舊的、一直被利用來反對它的壓迫機器,另一方面還應當保證本身能夠防範自己的代表和官吏,即宣布他們毫無例外地可以隨時撤換。」馬克思完全肯定了巴黎公社在消滅資產階級代議制方面的這一決定性的措施,他說:「公社不應當是議會式的,而應當是同時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機關」,這是馬克思對「議行合一」 原則的經典表述。他進一步指出:「在公社沒有來得及進一步加以發揮的全國組織綱要上說得十分清楚,公社應該成為甚至最小村落的政治形式……設在專區首府里的代表會議,應當主管本專區所有一切農村公社的公共事務,而這些專區的代表會議則應派代表參加巴黎的全國代表會議;代表必須嚴格遵守選民的確切訓令,並且隨時可以撤換。」對巴黎公社實行的普選制,馬克思、恩格斯作了很高的評價。公社實行的普選制,「徹底清除了國家等級制,以隨時可以罷免的勤務員來代替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老爺們,以真正的負責制來代替虛偽的負責制,因為這些勤務員經常是在公眾監督之下進行工作的」。恩格斯明確地把人民的自由普選權和隨時罷免權看作是人民群眾管理和監督國家事務的主要手段。他說:「為了防止國家和國家機關由社會公僕變為社會主人」,巴黎公社「把行政、司法和國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職位交給由普選選出的人擔任,而且規定選舉者可以隨時撤換被選舉者」 。
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更是用了很多篇幅對巴黎公社的普選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說:「公社是各選區普選選出的市政委員會組成的。這些委員是負責人的,隨時可以罷免。其中大多數自然都是工人或公認的工人階級代表」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本質即「人民當家作主」。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代議制持批判態度。認為,議席為有產者占據,不能代表人民。資產階級議會是「清談館」,「是在不斷踐踏人民意志」,它不能發揮民意機關的作用。是虛假的、形式主義的,掩蓋了階級統治的實質。馬克思、恩格斯在對資產階級議會制進行批判和總結巴黎公社實踐經驗時,提出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後要建立代議制的人民代表機關的理論和政權建設學說,開創了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的先河;列寧在領導蘇聯十月革命中,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建立新型的無產階級國家代議制的理論;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程中,毛澤東發展了馬克思政權建設學說和代議制的理論,結合我國政權建設的實踐,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和民主集中制的理論,最後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人類社會民主政治制度發展的科學總結,特別是對資產階級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的研究批判和對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後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的探索,為我國提出、建立、堅持、發展、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提供了理論基礎。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