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意義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意義

發布時間: 2021-03-03 15:58:06

1.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何重大意義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意味著什麼?
第一,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將更好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
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建設具有自己特色的國家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有著自己的鮮明特點和顯著優勢。
我們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黨和國家實行的民主集中制,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有黨和政府強有力的社會動員組織能力,有全國一盤棋的互助協作機制等,這些都是我們的制度優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決不能否定和丟棄我們制度的優勢,恰恰相反,是要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把各方面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
第二,意味著我國將進一步擺脫傳統人治社會的影響,大踏步走向現代法治社會。
法治是現代國家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使我國真正實現從傳統人治社會向現代法治社會轉變,這將是意義更為深遠的歷史性轉變。
第三,意味著我們將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人類社會制度文明作出更大貢獻。制度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一樣,是人類文明的基本形態之一。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適應時代發展變化,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既積極借鑒人類制度文明有益成果,又決不照搬別國制度模式,努力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總起來說,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

一、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我們所說的國家治理,就是黨領導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我們所說的國家治理體系,就是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它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這些構成了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依託。
我們所說的國家治理能力,就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能力,也就是制度執行力。這種能力體現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治理能力的關鍵是人的素質,特別是幹部素質。提高治理能力關鍵是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特別是建設適應現代化要求的高素質幹部隊伍。
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國家治理體系=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其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
國家治理能力=制度執行力=改革發展穩定能力+內政外交國防能力+治黨治國治軍能力等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國家治理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依照我國憲法,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是國家治理的主體,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黨在國家治理中發揮著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擔負著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使命,要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必須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社會治理的主要方式:
一是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二是依法治理,加強法制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
三是綜合治理,強化道德約束,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
四是源頭治理,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

2. 為什麼要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們黨提出的全新理念,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境界。

社會主—義是一種新生的社會制度,還處在實踐和發展的初期。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全新的社會,世界社會主義歷史上沒有成功的經驗,只能在實踐中探索。馬克思、恩格斯沒有遇到全面治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他們關於未來社會的原理很多是預測性的;列寧在俄國十月革命後不久就過世了,沒有來得及深入探索這個問題;蘇聯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實踐經驗,但也犯下了嚴重錯誤,沒有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黨在全國執政以後,不斷探索這個問題,雖然也發生了嚴重曲折,但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開放以來的進展尤為顯著。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同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不斷出現動亂局面形成了鮮明對照。這說明,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是好的,是適應我國國情和發展要求的。

同時也要看到,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許多不足,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主要是國家制度體系還不完善,法制還不健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現象還比較突出,各級幹部的能力素質還不適應形勢任務需要,社會參與、群眾自治程度還不高,國家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有待提高。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存在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都與制度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制度和法律執行不力密切相關。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正在經歷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農村社會向工業、城市社會,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型,這種轉型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然趨勢。長期農業、農村社會形成了深厚的「人治」傳統,而工業化、城市化的現代社會則以「法治」為主要特徵;如果說「熟人社會」難免是「人情社會」的話,那麼「陌生人社會」則必然是法治社會。就是說,我國社會轉型已經對國家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是對時代要求的回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任務,強調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都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我國的改革,本質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領域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要求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更加註重從制度上解決問題。鄧—小—平同志1980年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盡管還不完善,但是無論如何總比弱肉強食、損人利己的資本主義制度好得多;我們的制度將一天天完善起來,它將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他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又提出,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對鄧—小—平同志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著眼點和著力點都是要改革和完善國家各方面制度。讀讀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涉及「制度」的內容何其多,可以說通篇都在講制度、講體制機制。也就是說,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標志著我國改革進入整體推進制度創新、制度建設的新階段。


來源:《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解讀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求是


請採納,謝謝!

3. 為什麼要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提出的全新理念,標志著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境界。
社會主義是一種新生的社會制度,還處在實踐和發展的初期。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全新的社會,世界社會主義歷史上沒有成功的經驗,只能在實踐中探索。馬克思、恩格斯沒有遇到全面治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他們關於未來社會的原理很多是預測性的;列寧在俄國十月革命後不久就過世了,沒有來得及深入探索這個問題;蘇聯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實踐經驗,但也犯下了嚴重錯誤,沒有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黨在全國執政以後,不斷探索這個問題,雖然也發生了嚴重曲折,但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開放以來的進展尤為顯著。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同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不斷出現動亂局面形成了鮮明對照。這說明,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是好的,是適應我國國情和發展要求的。
同時也要看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許多不足,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主要是國家制度體系還不完善,法制還不健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現象還比較突出,各級幹部的能力素質還不適應形勢任務需要,社會參與、群眾自治程度還不高,國家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有待提高。中國經濟社會各領域存在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都與制度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制度和法律執行不力密切相關。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中國正在經歷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農村社會向工業、城市社會,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型,這種轉型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然趨勢。長期農業、農村社會形成了深厚的「人治」傳統,而工業化、城市化的現代社會則以「法治」為主要特徵;如果說「熟人社會」難免是「人情社會」的話,那麼「陌生人社會」則必然是法治社會。就是說,中國社會轉型已經對國家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是對時代要求的回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任務,強調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都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的改革,本質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領域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要求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更加註重從制度上解決問題。鄧小平同志1980年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 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盡管還不完善,但是無論如何總比弱肉強食、損人利己的資本主義制度好得多;我們的制度將一天天完善起來,它將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他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又提出,再有30年的時間,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對鄧小平同志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著眼點和著力點都是要改革和完善國家各方面制度。讀讀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涉及「制度」的內容何其多,可以說通篇都在講制度、講體制機制。也就是說,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標志著我國改革進入整體推進制度創新、制度建設的新階段。

4. 如何認識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治理理念的高度升華
治理是一門駕馭和引導社會和組織的藝術,它決定權利如何應用,決策如何做出,居民或利益相關者如何參與的結構之間、過程之間以及傳統之間的互動。治理不僅決定走向哪裡,而且也決定誰應當參與決策和以什麼樣的資格參與。國外的經驗研究表明,公共對話與政府的信任度之間有明顯關系,公共參與可以提高政府的信任度,公共對話能夠提高經濟運行效能。
在社會管理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社會的制度結構或關系,不只是政府內部的結構和關系,還包括社會部門的結構和關系;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政府對於公共事務的影響只是眾多因素中的一個因素,事情越復雜,政府的局限性越明顯;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相信:公共關心的重要問題,包括環境問題、信息和通訊技術發展問題,非常復雜,以至於不能僅僅依賴政府單獨決策。這樣,一個好的社會運行方式,還必須包括社會的廣泛參與,即以社會治理替代社會管理,唯此,才能充分調動社會積極性,既節省成本有效率,又能提高效能促進社會和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社會管理發展為社會治理,適應了我國新時期的新特點和人民群眾在新時期的新期待。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由於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沒有徹底釐清,政府越位、缺位和不到位,人民群眾不能公平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尤其是個別官員腐敗和官僚主義,造成干群關系的緊張,甚至在很多方面極大地傷害了群眾的積極性,對於黨和政府倡導的很多事情缺乏參與的熱情和活力,對於關系國家發展、民族存亡的重大問題,許多人在很多時候麻木不理、袖手旁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如果失去人民群眾的關心和參與,註定難成功。因此,如何激發人民群眾的熱情和活力,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必須直面的問題。
另一方面,社會公平問題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各個層面,表現在人們的行為和心態上,並時而通過一些突發事件表現出來,它導源於政策、法規、機會、公共資源、生存發展環境諸多方面。如何構建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實屬當下人民的最大期待。改革開放35年來,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但是,老百姓對社會中的不公平、不公正現象仍心存疑慮,各種極端行為時有發生,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不斷出現。尤其由於利益格局不合理引發的過激反應日趨凸現,諸如土地徵用、房屋拆遷、醫患沖突、環境事件,經常成為人們關注的新聞熱點和焦點。不得不承認,利益格局調整是當前社會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背景。改革難度之大,問題之多,矛盾之復雜,涉及人群和部門之廣泛,實為改革開放以來之最。深化這些「難啃的骨頭」的改革,需要凝聚群眾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完善的社會治理方式和高超的社會治理水平。
提高社會治理水平,需要改革和更新當前的治理模式
過去的35年發展中,中國社會的治理和體制結構一直在不斷變化,主要表現在:法治在替代人治;立法與執法的分離;部門之間的壁壘在打破;分權使地方領導獲得更多的權力;公眾越來越多參與立法、執法和政策制定。但是按照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目前差距尚遠,改革和提升的空間很大。
提升社會治理水平,要鼓勵社會各個方面參與社會事務和公共事務。在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各種挑戰層出不窮,嚴峻危機時有發生的形勢下,探索新的社會治理模式,避免社會治理危機或通過社會治理避免危機,保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政治家、企業家和非營利部門領導人共同面臨的課題。從傳統的社會管理走向社會治理,通過社會治理提高組織效率、避免組織危機,保持組織、國家和社會的健康、持續和全面發展,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基本趨勢。
提升社會治理水平,要不斷完善決策模式。在一個日益復雜的社會格局中,如何引導社會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避免曲折,避免危機?這需要新的社會治理模式。社會治理是一個國家開發經濟和社會資源過程中實施管理的方式,它同時也是制定和實施決策的過程。所以,治理不僅僅局限於政府,也包括多元角色的互動。政府首先要意識到:重視公眾利益並不意味著要約束政府,但是政府應當與其他角色包括媒體、一些社會組織、企業組織分享共同利益,在基本的公共問題上要保持一致。
提升社會治理水平,要適應產業革命變革,不斷改革社會體制。社會治理要努力適應世界范圍內的產業革命和產業升級這一新的形勢,努力實現與時代同發展。目前,全球范圍內的社會發展正處在一個新的探索階段,主要在兩個方面醞釀突破,其一是針對社會問題,通過各種途徑和平台,在交流和碰撞中形成新的理念和方法,參加交流和碰撞的部門包括非營利組織、企業、政府、專家學者、職業服務供給商、創效評估人員等。其二是在傳統的金融體制內,植入社會和環境效果評價,引導私人資本進入社會和環境領域,產生了諸如社會創效證券、小額貸款、小額保險等新的金融產品和組織形式。這些創新活動依賴於社會體制改革,所以,社會體制改革與社會創新是不可分割的。當前,必須把改革與創新有機結合起來,順應經濟體制、社會體制、文化觀念和行政治理模式的變革。換句話說,需要更加深層次的改革。
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必須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充分激發社會活力
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改進社會治理方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對公平正義的要求,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強化司法公正,使法律成為社會公平正義、各類社會主體參與社會事務和公共事務、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的堅強後盾。以下的問題是首當其沖的。
一是最大限度激發社會發展活力,必須明晰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政府與社會各自的責任。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規和通過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面權益,讓全體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使各種社會活動、居民的公共參與在法律和秩序的框架內進行。社會要通過居民的參與來解決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形成秩序與活力統一的社會環境和氛圍。
二是要敢於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解決人民群眾在社會領域中遇到的各種切身利益問題,以及感觸最深、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敢於碰社會領域中的硬骨頭。要努力消除傳統社會和文化中長期積淀、阻礙國家現代化的障礙。在現實社會中,官本位和泛行政化趨勢是亟需改革的一個領域。官本位和泛行政化的觸角已經遍及教育、科學研究、文化藝術,甚至居民生活等領域,它使等級制度和等級觀念侵蝕社會的公共生活,破壞了社會和諧和公共參與的基本價值——平等和公正,挫傷了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是加大力度改革計劃經濟中遺留的阻礙社會和諧的因素。經過35年的改革發展,人民群眾希望看到的是富有成效,公平正義,政治清明的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就是要通過反腐敗、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群體之間的差距,完善土地制度、戶籍制度,使全體人民能夠自由遷徙,安居樂業。
四是要進一步完善居民參與公共生活的決策機制。隨著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要求民主決策和自我治理的訴求會越來越高,建立和完善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就要求改革和完善社會事務的公共決策機制。與改革開放初期比較,當下的改革面臨的矛盾更多,更加復雜,尤其是涉及到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利益格局調整,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和人民群眾的參與。正如毛澤東同志在20世紀50年代就指出的,「老百姓百分之八十的事都由他們自己來辦,我們只包百分之二十就好辦了。」在一個社會結構單一的時候,決策者可以像指揮軍隊一樣引領社會前進。當利益格局復雜、社會訴求多元以後,要把更多的決策交給社會去博弈,交給社會組織去負責,要相信社會的自治能力。

5.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的意義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體現提出的意義,是非常對國家的治理和體系相關的發展,建立金山銀山,不如環境影響的這個理念。

6. 如何理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從政治屬性來看,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的政治領導和政策推動下治理國家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其本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集中體現。
從治理結構來看,國家治理體系主要包含經濟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會治理、生態治理和黨的建設六大體系,且這六個體系不是孤立存在或各自為政的,而是有機統一、相互協調、整體聯動的運行系統。其中,經濟治理體系中的市場治理、政治治理體系中的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體系中的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中三個最核心要素。
從治理目標來看,就是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一是規范化,無論政府治理、市場治理和社會治理,都應該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規范的公共秩序;二是法治化,任何主體的治理行為必須充分尊重法律的權威,不允許任何組織和個人有超越法律的權力,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三是民主化,即各項政策要從根本上體現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體地位,各項制度安排都應當充分保障人民當家做主;四是效率化,國家治理體系應當有效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益和行政效率;五是協調性,從中央到地方各個層級,從政府治理到社會治理,各種制度安排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相互協調,密不可分。在這五個目標中,能否實現法治化對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是至關重要的。剛剛結束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強調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充分發揮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和把握治理能力現代化:
首先,從治理主體角度講,有效的治理,突出強調社會公共事務的多方合作治理。過去我們的社會管理存在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管理主體的政府一家獨攬,市場、社會、民眾的力量比較薄弱,甚至缺席,這導致了社會治理的過度行政化,造成了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低下。通過改革,從政府與市場關系而言就是要回歸市場本位,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從政府與社會關系而言就是要回歸人民本位,讓人民群眾以主體身份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去,實現自我治理,這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突破點。
其次,從權力運行角度講,有效的政府治理,必須合理定位政府職能。原來政府承擔了其他主體的許多職能,現在要通過簡政放權,放權於市場、放權於企業、放權於社會,明確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權力的邊界范圍。在此基礎上,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和要求,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
最後,從組織結構角度講,有效的治理,必須以科學合理的政府組織結構為基礎。重點是要優化政府職能配置、機構設置、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用機制再造流程、簡事減費、加強監督、提高效能。

7. 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適應時代發展變化,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既積極借鑒人類制度文明有益成果,又決不照搬別國制度模式,努力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總起來說,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
一、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國家治理,就是黨領導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國家治理體系,就是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它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這些構成了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依託。
國家治理能力,就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能力,也就是制度執行力。這種能力體現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治理能力的關鍵是人的素質,特別是幹部素質。提高治理能力關鍵是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特別是建設適應現代化要求的高素質幹部隊伍。
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國家治理體系=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其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
國家治理能力=制度執行力=改革發展穩定能力+內政外交國防能力+治黨治國治軍能力等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國家治理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依照我國憲法,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是國家治理的主體,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黨在國家治理中發揮著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擔負著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使命,要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必須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社會治理的主要方式:
一是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二是依法治理,加強法制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
三是綜合治理,強化道德約束,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
四是源頭治理,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

8. 為什麼要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將更好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

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建設具有自己特色的國家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有著自己的鮮明特點和顯著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之所以能創造經濟高速成長、社會充滿活力、政治安定團結的「中國奇跡」,之所以能戰勝一個又一個突如其來的重特大自然災害和傳染病疫情,從容應對一系列關系我國主權和安全的重大突發事件,經受住一次又一次國際政治、經濟風浪的重大考驗,就是因為我們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黨和國家實行的民主集中制,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有黨和政府強有力的社會動員組織能力,有全國一盤棋的互助協作機制等,這些都是我們的制度優勢。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鄧小平同志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指出:「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渙散黨的紀律,而正是為了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紀律。在中國這樣的大國,要把幾億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統一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沒有一個由具有高度覺悟性、紀律性和自我犧牲精神的黨員組成的能夠真正代表和團結人民群眾的黨,沒有這樣一個黨的統一領導,是不可能設想的,那就只會四分五裂,一事無成。

這是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奮斗實踐中深刻認識到的真理。我們人民的團結,社會的安定,民主的發展,國家的統一,都要靠黨的領導。」這就告訴我們,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決不能否定和丟棄我們制度的優勢,恰恰相反,是要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把各方面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

二、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意味著我國將進一步擺脫傳統人治社會的影響,大踏步走向現代法治社會。

舊中國留給我們的,人治的傳統比較多,法治的傳統比較少,而法治是現代國家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大力推進國家法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有效實施,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是傳統人治社會的影響依然廣泛而深刻地存在。與那些率先實現現代化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差就差在法治,差就差在國家治理的法制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

到過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們會有一個印象:我們許多領域的「硬體」現代化水平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了它們,差距主要在「軟體」。西方社會經過了幾百年的現代化進程,各方面制度已相對成熟定型,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法條「管」著,違法必究的鐵律深入人心,完備的法律體系能夠覆蓋各種社會關系、規范各種社會行為。

西方社會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法治「管」出來的。應該承認,西方發達國家在現代國家治理方面,確實積累了大量有益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這種學習借鑒帶給我們的只會是進步。當然,學習借鑒不是照抄照搬。我國的基本國情、社會制度、發展階段、法治理念等,都與西方國家不同,對國外的東西必須經過科學的揚棄後使之為我所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使我國真正實現從傳統人治社會向現代法治社會轉變,這將是意義更為深遠的歷史性轉變。

三、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意味著我們將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人類社會制度文明作出更大貢獻。

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國家制度,也沒有一成不變、可以終結歷史的制度模式。任何制度都需要改革創新,僵化和停滯只會窒息制度的生機。現代西方國家的制度體系是經過幾百年發展才達到今天這樣的水平,但已經是弊端叢生,這些弊端近些年正集中地暴露出來,使之面臨嚴峻的變革壓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在治國理政各個環節,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與時俱進的制度創新,既是我國發展進步的一個根本原因,也是一個根本成就。伴隨著中國的成功,中國發展模式的影響也日益擴大,西方一些人雖然不得不承認中國的經濟成就,卻不願意認可中國的制度,他們把中國制度的影響力視為最大威脅。

制度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一樣,是人類文明的基本形態之一。我們黨領導人民不懈奮斗,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創造和建設更先進、更優越的社會制度,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適應時代發展變化,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既積極借鑒人類制度文明有益成果,又決不照搬別國制度模式,努力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有著偉大的創造力,我們一定能夠探索建立起適合自己國情和發展要求的制度體系,同時為人類制度文明作出自己的貢獻。我們就是要有這樣的自信!

總起來說,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中國歷史是一部治亂交替的歷史,幾千年來亂世多、治世少,太平盛世更是罕見。長期動盪、戰亂頻仍,使人民深受其害。能否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成為人民衡量制度好壞、政權優劣的最重要標准。說到底,實現國家長治久安還是要靠制度,靠制度執行力,靠國家治理現代化。

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進步將伴隨實現「兩個100年」目標的全過程。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的改革任務,將大大推進這一進程。我們堅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我國將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水平顯著提升、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之時,我們迎來的將是一個長治久安的新中國!

9. 為什麼要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一、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將更好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
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建設具有自己特色的國家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有著自己的鮮明特點和顯著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之所以能創造經濟高速成長、社會充滿活力、政治安定團結的「中國奇跡」,之所以能戰勝一個又一個突如其來的重特大自然災害和傳染病疫情,從容應對一系列關系我國主權和安全的重大突發事件,經受住一次又一次國際政治、經濟風浪的重大考驗,就是因為我們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黨和國家實行的民主集中制,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有黨和政府強有力的社會動員組織能力,有全國一盤棋的互助協作機制等,這些都是我們的制度優勢。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鄧小平同志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指出:「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不是要削弱黨的領導,渙散黨的紀律,而正是為了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紀律。在中國這樣的大國,要把幾億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統一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沒有一個由具有高度覺悟性、紀律性和自我犧牲精神的黨員組成的能夠真正代表和團結人民群眾的黨,沒有這樣一個黨的統一領導,是不可能設想的,那就只會四分五裂,一事無成。
這是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奮斗實踐中深刻認識到的真理。我們人民的團結,社會的安定,民主的發展,國家的統一,都要靠黨的領導。」這就告訴我們,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決不能否定和丟棄我們制度的優勢,恰恰相反,是要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把各方面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
二、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意味著我國將進一步擺脫傳統人治社會的影響,大踏步走向現代法治社會。
舊中國留給我們的,人治的傳統比較多,法治的傳統比較少,而法治是現代國家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大力推進國家法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有效實施,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是傳統人治社會的影響依然廣泛而深刻地存在。與那些率先實現現代化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差就差在法治,差就差在國家治理的法制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
到過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們會有一個印象:我們許多領域的「硬體」現代化水平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了它們,差距主要在「軟體」。西方社會經過了幾百年的現代化進程,各方面制度已相對成熟定型,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法條「管」著,違法必究的鐵律深入人心,完備的法律體系能夠覆蓋各種社會關系、規范各種社會行為。
西方社會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是法治「管」出來的。應該承認,西方發達國家在現代國家治理方面,確實積累了大量有益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這種學習借鑒帶給我們的只會是進步。當然,學習借鑒不是照抄照搬。我國的基本國情、社會制度、發展階段、法治理念等,都與西方國家不同,對國外的東西必須經過科學的揚棄後使之為我所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使我國真正實現從傳統人治社會向現代法治社會轉變,這將是意義更為深遠的歷史性轉變。
三、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意味著我們將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人類社會制度文明作出更大貢獻。
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國家制度,也沒有一成不變、可以終結歷史的制度模式。任何制度都需要改革創新,僵化和停滯只會窒息制度的生機。現代西方國家的制度體系是經過幾百年發展才達到今天這樣的水平,但已經是弊端叢生,這些弊端近些年正集中地暴露出來,使之面臨嚴峻的變革壓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在治國理政各個環節,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與時俱進的制度創新,既是我國發展進步的一個根本原因,也是一個根本成就。伴隨著中國的成功,中國發展模式的影響也日益擴大,西方一些人雖然不得不承認中國的經濟成就,卻不願意認可中國的制度,他們把中國制度的影響力視為最大威脅。
制度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一樣,是人類文明的基本形態之一。我們黨領導人民不懈奮斗,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創造和建設更先進、更優越的社會制度,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適應時代發展變化,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既積極借鑒人類制度文明有益成果,又決不照搬別國制度模式,努力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有著偉大的創造力,我們一定能夠探索建立起適合自己國情和發展要求的制度體系,同時為人類制度文明作出自己的貢獻。我們就是要有這樣的自信!
總起來說,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中國歷史是一部治亂交替的歷史,幾千年來亂世多、治世少,太平盛世更是罕見。長期動盪、戰亂頻仍,使人民深受其害。能否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成為人民衡量制度好壞、政權優劣的最重要標准。說到底,實現國家長治久安還是要靠制度,靠制度執行力,靠國家治理現代化。
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進步將伴隨實現「兩個100年」目標的全過程。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的改革任務,將大大推進這一進程。我們堅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我國將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水平顯著提升、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之時,我們迎來的將是一個長治久安的新中國!

10. 從政治角度,分析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義

所以在中國,目前最需要的不是破除現代性,直接按照國際上治理的概念進入到後現代,而是要解決現代性的問題。首先要建立民主和法治,第二是完善政府體制,建立更加合理的官僚制度。

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考慮一些後現代的建構。既然是國家治理,只局限於現代性也不行,畢竟中國現在面臨著前現代、現代、後現代等多重挑戰。我們有些挑戰是前現代的,有些是現代的,比如說環境污染,但也有後現代的很多挑戰,比如公民參與、網路參與就是後現代社會的特徵。西方的網路基本上不用於政治參與,中國網路參政在全世界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網路反腐,發達國家也是沒有的,人家有相關制度,我們則是因為其他制度不健全,所以最後將所有的壓力集中到網路上,使網路不堪重負。

中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首先還是要改革政府,讓政府做得更好。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在建設現代性的同時關注一些後現代的結構,從統治的一元結構變為多元結構,或者是多中心治理的結構。其中關鍵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社會、公民之間的關系,使它們更好地發揮作用。第一,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讓市場成為一個更重要的主體,甚至成為一個中心,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真正自主發揮決定性作用。政府的作用應當是彌補市場失靈,而不是在市場能發揮作用的地方起作用。比如,政府要解決市場產生的外部性問題,如環境污染;還要解決公平和公共物品的提供,如義務教育、公共服務;還要遏制行業壟斷等問題,等等,總之政府要在市場失靈的地方起作用。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政府在市場能發揮作用的地方起作用,而市場失靈的時候政府也失靈了。第二,是處理好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充分發揮第三部門的作用,政府和市場同時失靈的地方,要讓第三部門,也就是N G O、N PO發揮作用。有了這些制度基礎,我們才有第三步,讓公民參政有序化,解決代議制出現的一些參與不足的問題,同時要防止參與過度和民粹主義的盛行。所謂多中心治理,就是要把每個中心各自功能、各自領域搞清楚,發揮各自應有的作用,形成一個治理體系,這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要解決的問題。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