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甌江治理

甌江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3-03 14:06:45

① 在縉雲讀龍泉學生有多少

甌江為浙江省第二大江,它位於浙江南部,古名慎江,曾名永嘉江、溫江。內流域總的地勢是 西南高、東容北低。甌江發源於慶元、龍泉兩縣市交界的百山祖鍋帽尖。西北流稱梅溪,至李 家圩左納八都溪後稱龍泉溪,流經龍泉縣後左納大貴溪,進入緊水灘、石塘兩水庫,東北流 經玉溪水庫,至大港頭,左納松陰溪後稱大溪。至四都左匯宣平溪,至黃渡左納小安溪,至 古城左納好溪後,折東南流至青田縣船寮左納船寮溪,至湖邊右納小溪,之後始稱甌江。經青 田至溫州市江心嶼,水分南北二江,楠溪江從左岸匯入,其下游江心有七都島分隔為兩支,至 龍灣匯合後東流,又有靈昆島分隔為兩汊,北汊經七里黃華、岐頭注入溫州灣,南汊經蘭田 碼頭注入溫州灣,流域面積18 100平方公里,河源至河口黃華岐頭全長384公里,落差1 300米, 平均坡降3.4‰。

② 急尋甌綉介紹——詳細些

甌江為浙江省第二大江,它位於浙江南部,古名慎江,曾名永嘉江、溫江。流域總的地內勢是容 西南高、東北低。甌江發源於慶元、龍泉兩縣市交界的百山祖鍋帽尖。西北流稱梅溪,至李 家圩左納八都溪後稱龍泉溪,流經龍泉縣後左納大貴溪,進入緊水灘、石塘兩水庫,東北流 經玉溪水庫,至大港頭,左納松陰溪後稱大溪。至四都左匯宣平溪,至黃渡左納小安溪,至 古城左納好溪後,折東南流至青田縣船寮左納船寮溪,至湖邊右納小溪,之後始稱甌江。經青 田至溫州市江心嶼,水分南北二江,楠溪江從左岸匯入,其下游江心有七都島分隔為兩支,至 龍灣匯合後東流,又有靈昆島分隔為兩汊,北汊經七里黃華、岐頭注入溫州灣,南汊經蘭田 碼頭注入溫州灣,流域面積18 100平方公里,河源至河口黃華岐頭全長384公里,落差1 300米, 平均坡降3.4‰。

③ 青田段甌江河流狀況

甌江為浙江省第二大江,它位於浙江南部,古名慎江,曾名永嘉江、版溫江。流域總的地勢是權 西南高、東北低。甌江發源於慶元、龍泉兩縣市交界的百山祖鍋帽尖。西北流稱梅溪,至李 家圩左納八都溪後稱龍泉溪,流經龍泉縣後左納大貴溪,進入緊水灘、石塘兩水庫,東北流 經玉溪水庫,至大港頭,左納松陰溪後稱大溪。至四都左匯宣平溪,至黃渡左納小安溪,至 古城左納好溪後,折東南流至青田縣船寮左納船寮溪,至湖邊右納小溪,之後始稱甌江。經青 田至溫州市江心嶼,水分南北二江,楠溪江從左岸匯入,其下游江心有七都島分隔為兩支,至 龍灣匯合後東流,又有靈昆島分隔為兩汊,北汊經七里黃華、岐頭注入溫州灣,南汊經蘭田 碼頭注入溫州灣,流域面積18 100平方公里,河源至河口黃華岐頭全長384公里,落差1 300米, 平均坡降3.4‰。

④ 溫州今天潮平時間

天氣預報上都有的,可以查看上面很清楚

⑤ 今日溫州甌江潮平時間

今天是農歷2020年1月廿一潮汐時間是09:00 13:40。通常每天漲潮有兩次,相隔12小時。高潮時間一般能維持一個多小時才開始退潮,最低潮時間在兩次高潮中間的時間。

魁石至梅嶴,河長31公里,河寬400~700米,河道較穩定;梅嶴至龍灣,河長32公里,河寬500~3000米,平面形態寬窄相間,灘多水淺,河流分汊,河底地形灘槽犬牙交錯,河床沖淤多變,航槽變遷不定;龍灣至岐頭角,河長15公里,河床迅速拓寬,盤石以下河道被靈昆島和溫州淺灘分成甌江南、北兩口。

北口水深,歷來為主汊,河道穩定;南口灘寬水淺多沙塗,1964年以來,灘地逐年淤高。1978~1979年,溫州市曾在南口試拋堵壩,壩頂平均高程為1.36米(吳淞基面),後因故工程暫停。

河床質由分選良好的中沙和中細沙組成,中徑0.2~0.4毫米,大於0.1毫米的佔80%~95%以上,沿程變化不大。

(5)甌江治理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大力興修水利,現甌江流域已建成大小水庫289座,其中庫容1000萬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水庫22座。20世紀50年代後期建成一批小型水電站;60~70年代又建成一大批小型骨幹水電站;70年代以來貫徹小水電「自建、自用、自管」方針,小水電建設得到蓬勃發展;80年代在幹流龍泉溪河段先後建成緊水灘大型水電站、石塘中型水電站;90年代又建成玉溪中型水電站;進入新世紀華東第一高壩——灘坑水電站順利建成蓄水。

新中國成立前,流域內沒有一座庫容在1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新中國成立後,甌江治理開發從小支流到大支流及幹流,從單一的防治,逐步轉向以水力水電為龍頭,灌溉、供水、航運、旅遊等綜合開發利用。

至2008年底,已先後建成大中型水庫33座,其中大型水庫2座,分別是緊水灘水庫,灘坑水庫,總庫容達62.4億立方米;建成水電站436座,總裝機容量71.53萬千瓦,其中裝機容量1萬千瓦以上的水電站10座,容量52萬千瓦。

⑥ 甌江的水利概況

上游麗水市段長299.3公里,有4條一級支流航道。
小溪,自景寧縣沙灣至青田縣石溪鄉溪口,通航里程141公里,沿線主要停靠埠有標溪、梧桐、新亭、外舍、金鍾、渤海、陳村、白岩、仁宮等村鎮。該航段全在山谷中穿行,卵石河床,灘多流急,有大小灘136處,主要險灘69處,平均比降0.15%,灘上比降0.3%~0.467%,河面寬度80~200米,最低通航水位0.4米,枯水期最淺水深僅0.2米,船行十分困難。每年11月至翌年1月為停航期。沙灣至外舍可通1.5~2.5噸木帆船,外舍至石溪口可通2~2.5噸機動木船。松陰溪、宣平溪、好溪,1985年以後均不通航。
甌江幹流河谷下切深,兩岸高峰夾峙,山勢險峻。溫溪街以上屬山溪性河流,岩性河岸,卵石河床,河道時寬時窄,深潭與淺灘相間,整條河流幾乎全在山谷中穿行。沿河除山嶴及支流匯入處有些台地外,僅大港頭至麗水的中游小平原和梅嶴以下的下游沖積平原。隨著緊水灘、石塘電站的建成,石塘至龍泉變成2個水庫回水區。龍泉至麗水航段龍泉至麗水段航道長117公里,沿線經大白岸、道太、安仁口、武溪、赤石、龍門、石浦、局村、石塘、大港頭、碧湖、石牛、蘇埠等村鎮。全段落差130米,平均比降0.134%,灘險120餘處,其中礙航較大的有65處。一般通航2.75噸舴艋船,正常水位上行需7~8天,下行2~3天。洪水期水流湍急,水勢洶涌,船舶有一段時間避洪停航。枯水期由於水深不足,2.75噸舴艋船上行僅載600~1000公斤,下行載1000~1500公斤,船到淺灘處還需結隊過灘,船工赤足下水,背扛肩推,十分艱苦。木排順水下行,由於枯水航槽曲率半徑過小,以及橫流影響,常有排尾打在灘上,致使木排打散,造成禍事的危險。
麗水至溫溪航段麗水(大水門)至溫溪下花門段航道處於甌江中遊河段,全長86.5公里。沿線主要村鎮有石帆、臘口、錦水、五里亭、禎埠、海口、石門洞、高市、芝溪頭、船寮、石溪、青田、圩仁、溫溪街等。該段航道洪水期水流湍急,枯水期灘多水淺,航行困難。該段航道總落差42米,平均比降0.05%,全線有險灘60處,平均1.5公里有一個灘,灘險處水深一般為0.6~0.8米,流速一般為1.0~2.0米/秒,比降一般為0.1%~0.2%。
下花門至河口航段該航段為甌江下游,長76.2公里,完全處於沖積平原地帶,河底為淤泥,河面開闊,正常水面寬度達1500米左右,為感潮河段,候潮500噸級海輪可抵溫溪港。
下游溫州市境內溫州港航道分口內航道(即甌江下游航道)和進口航道。
口內航道(甌江下游航道)上起甌江大橋上游1公里,下至甌江口內岐頭,全長47.5公里。按水深狀況,自西向東可分為4段:第一段從起點至郭公山腳,長12公里,江面寬為300~1300米,最淺水深為1.1米,乘潮可通航500噸級海輪;第二段由郭公山起經灰橋淺灘,至楊府山港區,航道長6.5公里,灰橋處有一過渡淺灘,水深不足2.5米。乘潮可通過淺水萬噸海輪;第三段由楊府山至龍灣,中間經過七都塗北航道或南航道。1985年11月起,因七都南航道淤淺,七都北航道成為主航道,長14公里,江面寬800米以上,最淺水深為2.9米,江道長年穩定,有良好的河相關系,乘潮可通淺水萬噸級海輪。龍灣至七都塗尾段的航道,彎曲較大,轉向角為1200。七都南航道為輔助航道,長13.5公里,江面寬1100~2000米,灘多水淺,最淺水深1.4米左右。第四段由龍灣至岐頭,長15公里,航道順直,江面寬在1500米以上,水深良好,磐石至龍灣的過江淺灘最淺水深為4米以上。
進口航道分兩條,一條為沙頭水道,從港口的岐頭至洞頭縣的小五星島,航道長12公里,最淺水深2.5米。1970年前,為進港主航道。後該水道逐年淤淺,進港船舶噸級又不斷增大,1973年調整為輔助航道,供3000噸級以下船舶進出港。另一條為黃大嶴航道,從岐頭至洞頭的青菱嶼檢疫錨地,長14公里。青菱嶼淺段水深不足6米,烏仙咀以西4.5公里淺段,最淺水深4.5米。民國時期,此航道是汽輪船進港主航道,最近十幾年水深逐年加深,從1972年10月1日起,該航道對外輪開放,乘潮時可通過萬噸級以上水輪。
溫州港,位於甌江下遊河口段,江面自西向東逐漸從1000多米開闊至5000多米。江心嶼、七都塗、靈昆島依序列居港中。北岸後方山巒起伏,江口外洞頭島有103個島嶼,全港域廣水深、風平浪靜,是一個河口港和海灣港兼備的天然良港。溫州港處在我國海岸線的中段,南北輻射居中。沿海各主要港口呈對稱分布:北距上海港320海里、寧波港219海里;南距福州港192海里、廈門港393海里、台灣基隆港203海里。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國的許多港口以及香港,都分布在溫州港南北扇形的海面上。 甌江自潮區界溫溪至岐頭角,長78公里,為河口段。其中從溫溪至梅嶴,長25公里,河床主要由徑流塑造而成,相對比較穩定;梅嶴至龍灣,長38公里,徑流和潮流相互消長作用比較強烈,河寬也迅速放大,在中潮位時梅嶴河寬為485米,至龍灣則達2400米,河段內邊灘交錯,灘洲眾多,又有支流楠溪江匯入,河床沖淤變化較多;龍灣至口門,長15公里,基本上受潮流控制,江面寬闊,並受一些山嘴磯岩制約,河床穩定。
海塘修築
據嘉靖《溫州府志》載:唐貞元年間(785~805),溫州刺史路應鑒於久廢河防,多水患,命民築堤樂成(今樂清縣)、橫陽(今平陽縣)界中,由是得上田,除水害。宋淳熙年間(1174~1189),樂清黃華東西大堤建成,後經歷代興修,自東至西有黃華塘、知廣塘、陳家塘、朱家塘、白鶴塘、法空塘、普覺塘、八都塘、十一都塘、盤石塘、重石塘等11條海塘相連,總長4165丈。並建成重石至琯頭的支灣塘、田江塘,長1227丈,以及琯頭至白鷺嶼的琯頭塘、驛前塘、象浦塘,長1325丈。在甌江南岸,明弘治二年(1489)建成安塘,長700丈。明嘉靖年間(1522~1566)築沙城塘,即海濱長堤,南起一都長沙,北至沙村寨,塘長2619丈,用塊石砌築。清乾隆十三年(1748)築長沙塘,南起一都芙蓉岩,北至三都寧村城外,長4706丈;以及山北塘,南起三都蘭田馬道,北至四都三錯,長1050丈。
古時所築海塘,大多標准不高,防洪御潮能力低,尤其清末至民國時期,海塘失修、失管情況較為嚴重。建國後,在50年代對海塘進行全面整修,加高加固。1964~1966年,溫州市郊建成靈昆64塘及天河一期、海濱一期海塘。70年代先後建成龍灣、狀元兩條標准塘,全長6.9公里。到1990年底止,甌海、鹿城、龍灣及樂清柳市等沿海地區共建成海塘總長112.31公里,保護農田27.14萬畝,人口46.53萬人。其中保護農田萬畝、人口萬人以上的海塘有:鹿城塘,起自漁渡,止於下新塗,長16.17公里;龍灣塘,起自下新塗,止於龍灣塘,長14.42公里,永強塘,起自龍灣塘,止於老鼠山,長32.4公里;靈昆塘,建於靈昆島周圍,全長17.6公里;琯頭塘,起自烏牛水閘,止於琯頭,長1.1公里;慎江塘,起自西埭西,止於西埭東,長4.14公里;新陡門塘,起自田灣角,止於盤石南門,長2.73公里;盤石塘,起自盤石南門,止於橫河壩,長1.92公里。
海塗圍墾
海塗圍墾與海塘修築,相輔相成。隨著海塗淤積,海塘外移,圍墾面積不斷擴大。甌江河口早期的海岸線東至今溫瑞塘河,北至今樂琯塘河,到清康熙至光緒年間,海岸線南部已推移至今甌海縣永強塘河以東,北部推移至今黃華塘至盤石塘及三嶼塘一帶。今溫州市區的龍灣、甌海縣的永強、梧埏及樂清柳市以東等廣大區域,都是海塗淤積和人類長期修塘圍墾的結果。
建國後,海岸線以每年10~20米速度外伸,每三、五年即圍墾一次。50~60年代,主要高灘圍墾,建成千畝以上圍墾工程有靈昆64塘,天河一期、海濱一期等3處。70年代建成千畝以上圍墾工程有三江、天河二期、靈昆74塘、靈昆75塘及海濱二、三期工程等6處,並由高灘圍墾向低灘促淤圍墾方向發展。1978~1979年,實施了靈昆島南口堵江促淤一期工程,共投工25萬工,投資103萬元,完成築壩拋石23.3萬立方米,築潛壩長278.5米。工程實施後,近10年來南口淤積量達436萬立方米,促淤效果較好。到1990年年底止,河口兩岸已累計圍墾面積4.6萬畝。
港口建設
甌江河口溫州港位於寧波、福州兩大港中間,地理位置和水域環境優越。唐、宋時期開始興盛,是當時對外通商貿易的重要口岸。明代實行「海禁」,港口衰落。清光緒二年(1876),列為對外通商口岸,翌年建立溫州海關,港口復甦。建國後,已建成初具規模的綜合性對外開放港口。擁有碼頭62座,計泊位76個,碼頭總長4266米,原最大泊位為5000噸級的楊府山1號碼頭,1989年,龍灣港區建成萬噸級雜貨和多用途泊位各一個,1990年,溫州電廠建成二萬噸級專用煤炭泊位一個,在盤石水域還建有一萬噸級和二萬噸級過駁浮筒泊位各1個。全港年總吞吐能力497萬噸。
甌江河口由於沙灘移動頻繁,航道變遷不定。自清光緒二年(1876)溫州開埠後,西門至朔門河段,水深達5.5~6.7米,民國元年(1912)和15年(1926)兩次大台風洪水後,使原來由江心嶼南面通過的甌江主流改從北面通過後,朔門一帶水深條件惡化,對港口航運帶來嚴重影響。建國後,1964和1968年,雖曾兩次挖泥疏浚,但效果不大。為摸清山溪性潮汐河口河床演變規律和整治方案,後由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製成甌江河口河工比尺模型,經反復試驗和研究論證,決定採取穩定河勢,控制主流流向的治理方案。從1971年開始,對航道進行了多次整治:1971年在甌江北岸上村附近至江心嶼的新塗,拋石50萬立方米,建順壩2條,潛壩1條,總長5175米,迫使甌江主流從南江通過。同時在南江開挖一條長4150米,寬60米的深槽,共挖泥119萬立方米,使南江朔門、西門一帶碼頭前沿水深逐步達到5米以上;1972年在甌江北岸楠溪江口的龜山腳下,修築東、西丁壩,把水流挑向南岸,沖刷安瀾、振華港區河床,並在各碼頭前沿挖一條長2525米,寬120米的深槽,使安瀾碼頭前沿水深恢復至5米以上,門坎沙埂逐漸消失,1973年,為穩定七都南航道水深,建老虎岩東丁壩,1974年,為改善楊府山港區水深,建灰橋順壩長7600米;1976年,為整治七都南板橋淺灘,建丁壩長700米。上述整治工程,共投資700萬元。 新中國成立後大力興修水利,現甌江流域已建成大小水庫289座,其中庫容1000萬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水庫22座。20世紀50年代後期建成一批小型水電站;60~70年代又建成一大批小型骨幹水電站;70年代以來貫徹小水電「自建、自用、自管」方針,小水電建設得到蓬勃發展;80年代在幹流龍泉溪河段先後建成緊水灘大型水電站、石塘中型水電站;90年代又建成玉溪中型水電站;進入新世紀華東第一高壩——灘坑水電站順利建成蓄水。
新中國成立前,流域內沒有一座庫容在1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新中國成立後,甌江治理開發從小支流到大支流及幹流,從單一的防治,逐步轉向以水力水電為龍頭,灌溉、供水、航運、旅遊等綜合開發利用。至2008年底,已先後建成大中型水庫33座,其中大型水庫2座,分別是緊水灘水庫,灘坑水庫,總庫容達62.4億立方米;建成水電站436座,總裝機容量71.53萬千瓦,其中裝機容量1萬千瓦以上的水電站10座,容量52萬千瓦。 甌江流域大中型水庫情況工程名稱類別所在河流總庫容萬(立方米)主要功能集雨面積(平方公里)緊水灘水庫大型龍泉溪139300發電、防洪、航運、漁業2761灘坑水庫大型小溪415000發電為主,防洪、灌溉、3330鍾前水庫中型白石溪2340灌溉、防洪、供水、發電38.7白石水庫中型白石溪1300灌溉、防洪、供水、發電48.5金坑水庫中型船寮港2040發電為主,灌溉、養殖97.3大奕坑水庫中型大奕坑源2840發電為主61.81北溪水庫中型大源溪3820發電為主,兼防洪、養殖132霧溪水庫中型浮雲溪1170灌溉、防洪為主29.7高溪水庫中型高溪1017灌溉為主,防洪、發電26大洋水庫中型盤溪1688發電,防洪36.94金溪水庫中型金溪1973發電、防洪118仰義水庫中型瞿溪1350供水、灌溉、防洪11.5玉溪水庫中型龍泉溪1453發電為主,供水、航運3407大白岸水庫中型龍泉溪2470發電150石塘水庫中型龍泉溪8271發電為主,兼有航運3234瑞垟二級水庫中型龍泉溪1485發電86.2岩樟一級中型龍泉溪1143發電109大岩坑水庫中型南陽溪1125發電、養殖、下游供水100.2瑞垟水庫中型瑞垟溪1066發電為主,防洪、灌溉23.65澤雅水庫中型戍浦江5713防洪、供水102成屏二級中型松陰溪1346發電為主,灌溉、防洪215成屏一級中型松陰溪5230發電為主,灌溉、防洪185東塢水庫中型松陰溪1460供水、灌溉、發電52應村水庫中型松陰溪2349發電79.6梧桐源水庫中型松陰溪1658灌溉為主、結合發電53.2雅溪水庫中型小安溪3000發電184上標水庫中型小溪2159發電30.1英川水庫中型小溪3731發電199雙坑口水庫中型小溪1470發電38左溪一級水庫中型小溪1346發電90.2謝村源水庫中型謝村源1473灌溉為主、結合發電47.2黃村水庫中型嚴溪1845城市供水為主,發電150.7
通濟堰,位於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堰頭村邊,建於南朝蕭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為省級文保單位。2001年06月25日,通濟堰作為南朝至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4年通濟堰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整個水利工程,連同碑刻,是研究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貴資料。自宋元至清,歷代多次續建整修。大壩拱形,長275米,寬25米,高2.5米,初為木條結構,南宋時改為石壩,是一個以引灌為主,蓄泄兼備的水利工程。通濟堰的上游集雨面積2150平方公里,每天能攔入堰渠二十多萬立方米,灌溉著整個碧湖平原中部、南部四萬多畝糧田。古人因勢利導在此築壩攔水入渠,可使渠水由高向低自流灌溉整個平原。大壩在大溪與松蔭溪匯合處的大港頭向西500米處,弓形大壩弓腳南端在堰山山腳,北端在引水渠東岸大堤,大堤上植著數千株千年香樟,使大壩兩端基腳更為牢固。同時,大溪從龍泉港下來的水流,在匯合處必定產生旋轉,部分水流向西沖向攔水壩,可抵消松蔭溪大水對大壩的沖力。這是通濟堰攔水壩千年永固的原因所在之一。
古方塘,有1700多年,是甌江流域最早有記載的水利工程。古方塘在浙江省縉雲縣胡源鄉上宕村和上坪村附近的古方山頂上,海拔近1200米,是甌江上游主要支流盤溪的發源地。古方塘修建於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年),明永樂八年(1410年)八月十五日重修,有古石碑記載立於塘邊。舊古方塘壩高約18米,長26米,蓄水量為10萬立方米。1970年重修後,現為壩高38米,長130米,庫容為128萬立方米。主要灌溉上宕村、上坪村、蛟坑村和胡村等胡源鄉的大半個鄉,現在古方山腳建有沖擊水力發電站一座,充分發揮了發電灌溉的綜合作用。
灘坑水電站,位於浙江省麗水市甌江支流小溪中段,庫區大部分在景寧畲族自治縣,電站在青田縣境內。灘坑水電站2004年10月31日,主體工程開工,2008年4月29日,灘坑水電站正式下閘蓄水。2008年8月15日,灘坑電站1號機組並網發電,2009年1月12日灘坑電站2號機組並網發電,2009年7月10日,灘坑電站3號機組並網發電,進入商業運行。灘坑水電站水庫總容41.5億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60萬千瓦,電站年發電量為10.35億千瓦時。攔河大壩壩頂高程為171米,壩頂長506米,最大壩高162米,為華東第一高壩。
緊水灘水庫,位於甌江上游雲和縣城北,集水面積2761平方公里,是甌江幹流水力資源開發的第一座工程,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運及發展淡水漁業等綜合效益的水利工程。1981年10月開工興建,1986年6月大壩竣工。大壩水庫總庫容13.93億立方米,裝機容量30萬千瓦。1988年6台機組全部投產,為華東電網提供25萬千瓦的調峰容量和5萬千瓦的負荷備用與事故備用容量,多年均發電量可達4.9億千瓦時。水庫面積達34.2平方公里,可增加養魚面積4萬畝。水庫蓄水後使下游大溪流量得到調節,遇20年一遇洪水時可削減洪峰流量57%,對提高麗水市區及碧湖鎮的防洪能力,保護麗水、碧湖兩盆地7萬畝農田發揮了重要作用。
石塘水電站,是甌江流域最大的河床式中型水電站。是緊水灘水電站的二級電站,兩站相距22公里。石塘電站在雲和縣境內,電站壩址以上流域面積3234平方公里,至緊水灘區間集水面積473平方公里;水庫為河道型,總庫容8300萬立方米,進行日調節。電站裝機總容量7.8萬千瓦,多年平均年發電量1.89億千瓦時。電站樞紐由攔河大壩、發電廠房、開關站、升壓站和通航過筏設施等組成。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高程104.9米,最大壩高38.9米;壩頂總長255米。

⑦ 母親河甌江的水為什麼這樣渾濁

甌江水黃是因為江水中的泥土膠體遇到海水中的鹽產生沉澱,不可治理!
原來甌江水黃到甌江大橋,即梅嶴一帶,後因麗水建了緊水灘水庫,導致甌江水黃到雙潮鄉一帶.
還有一個原因:
現在甌江水渾濁,很重要的原因是青田一帶挖沙造成的,甌江上游挖沙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以前,甌江上游還是非常漂亮的,現在日夜的挖沙,青田甌江大溪和小溪兩岸原始生態被嚴重破壞,真實非常的新心痛,另人揪心啊?嚴重後果是下游水流緩的地方開始淤積,比如自從60年代驛頭棟(堤壩)被沖毀後,西洲島的北流開始淤積,現在西洲島落潮死基本上和永嘉橋頭幾乎是連在一起了,而這樣的嚴重後果是,大水時,南流的水流將嚴重危及金溫鐵路和330國道的安全.
江面寬闊,由於江流海潮相互激盪,彼此消長,泥沙沉積,形成了西洲島、江心嶼、七都塗、靈昆島四個江中沙洲.
溫州人以前用的自來水就是甌江上游的水,現在有了珊溪水庫,自來水水質大大改善
一、探訪溫州甌江的緣由:
早在兩個月前,關於「溫州地域環境對地方經濟影響」的調研主題在我們心裡折騰著,2012年7月19日,我和一位同仁搭乘長沙至溫州的航班,計劃到溫州展開該主題的公益調研工作。在飛機上,偶遇人民日報主辦的國際金融報的三位記者,交談中,得知他們此次溫州之行的目的,主要是實地采訪關於溫州甌江受到嚴重污染的情況。甌江也正是我們所要調研的課題即溫州地域經濟調研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於是我興趣大增,決定隨人民日報國際金融報的三位記者到實地看個究竟。
2012年7月20日上午9點,我們和人民日報的記者一同到了溫州青田縣溫溪鎮溫溪村老年協會,聽老年協會的一些老人訴說甌江被污染的情況。老人們你一言我一語,字字真切,對甌江的污染痛心疾首!據老人們介紹,10年前的甌江清澈見底,魚類豐富,鷗窵群歡。那時候的江水可以直飲,甜美純清。青山綠水養一方人,長壽老人處處可見,甌江確使溫州兒女引以為豪。而今天的甌江變得混濁不堪、水流暗黑,河水透出一股股令人掩鼻的腥臭味,沿江的居民見江心懼、見江心憂。污染的河水嚴重損害了當地人民群眾的健康,罹患癌症和其他疑難雜症者比過去大幅增多,至於直飲甌江水在年輕居民看來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上午10點左右,中國法治調研中心兩位同志和人民日報的兩位記者,直接走訪了污染源比較嚴重的亞太皮革有限公司,在一個小時的專訪中,廠方人員一直滔滔不絕地講他們排放的水如何符合國家一級標准等等,但我們經多方了解,實際情形與廠方的介紹明顯不符。
二、溫州模式的奇跡起因於五寶:一山、二水、三廟、四海、五戲
我們在溫州雖然只逗留短暫的幾天,但是心中自有羅盤,這里的奇山異水培育了優秀的溫州兒女。
山:此坡遙望對門嶺,沒有勤勞敢折松。多山的溫州折射出人們起伏、波折、多難和勤勞的生活。勤勞的溫州人在頑強、努力和拼搏中,不但培育了有如山松坡樟的精神氣質,也在這本不屬宜居之地的環境里構建了宜居的人文環境。
水:溫州雖然內涵三大水系(甌江、飛雲江、鰲江),唯有甌江展雄姿。甌江之水乃溫州金、經、精三寶,有這寬闊的水路,才有智者神鹿遷徙和守居甌陸,才會打通族民脈絡,才有今天溫州的精氣神。甌江優美的水質便孕育了這里的甌海文化。
廟:這里的廟堂和祠堂很多,證明這里的溫州人就是東方中國的猶太人之說。廟堂使這里的人有敬畏心、真誠心、感恩心和團結心。祠堂使這里的人有愛心、孝心、親情和鄉情。他們潛意識的經咒、祈禱給了溫州人智慧,也使溫州人持恆守志。
海:孕育了溫州人的海洋性格,讓溫州人飄洋出海變成平常事。
戲:南戲幾時哼唱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南戲培育了溫州精神,南戲也是溫州人之間進行溝通的媒介;南戲還是激發溫州創造力的重要精神資源。
三、而今「母親」已病,兒女遠行不知何時歸?
如今,甌江水質變差了、魚蝦不見了、鷗鷺不來了,連最喜歡親水的小孩也躲避得遠遠的了!江水「死亡」,山、戲、廟、海也都少了往昔的精神氣。雖然,溫溪老年協會的投訴,看似麗水青田上流原因,實乃金華麗水養溫州啊!據說古時候有一星宿神仙落腳於大微山,給這里留下了很多神奇的傳說。神奇般的山有了神奇般的水,鷗江滋養了鹿城——今天的溫州。
根據2008年麗水關於甌江污染的調研報告得知:在麗水段統計的每度甌江的污染情況:
工業廢水排放量:6323萬噸;氨氮排放量:7221萬噸;生活污染625萬噸。
我們特意驅車沿麗水到甌江出海口走了一趟,行進中注意到在青田溫溪和永嘉的橋頭,正好是甌江污染清晰可辨的分水區,青田往上遊走水質漸漸清澈,往下遊走則越來越混濁和腥臭。我們徘徊在溫溪鎮,看到有亞太皮革有限公司、青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意爾康等大型污染源企業的排污情況。特別是亞太皮革有限公司附近,氣味特別濃,江邊水質特別差,肉眼可辨水色為暗黃,無法形容惡水襲人的感覺。據舉報,這些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廠內的污水處理系統只不過是「聾子的耳朵——擺看」。根據青田上下游的清澈度來看,水清程度大約是一比三的比例關系,年度污染為上游的三倍有餘,即下游年度污染大約是:
工業廢水排放量:18000萬噸;氨氮排放量:21000萬噸;生活污染1800萬噸。甌江污染情況之嚴重就可想而知了!
甌江是溫州、麗水的母親河,「母親」病了,但溫州兒女還在遠游!一條臭河難道就讓溫州世界各地的遊子忘記了故土嗎,一些在外闖盪多年的遊子、因慢慢變老如今想落葉歸根的遊子、一些在外打拚有了積累想攜帶資金反哺家鄉的遊子,只因母親河的污染使得心中有了無限的糾結……
四、甌江難道真的沒被污染嗎?當地政府真的沒能力治理甌江嗎?官方真的不知道甌江被嚴重污染嗎?
甌江沿途的工業廢水、化學物質、生活垃圾,直接造成了甌江水的污染,而挖沙動基、大興土木造成水土流失,也助長和加快了甌江的污染。這其中,甌江流域數十家皮革廠、水泥廠、電鍍廠化工廠等帶來的「三廢」,是造成甌江水污染的最大罪魁禍首。地方政府為了搞活經濟、追求政績,引來了一批污染企業,而落地的企業不顧良心譴責,逆天而行,只管撈錢,不考慮居民的死活。工業污染破了溫州的風水,斷了溫州的龍脈,使溫州昔日美好的甌江時代成為一種回憶。這,成為了溫州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甌江的污染有目共睹,人人皆知。每一個有污染源的企業家和每一個政府官員心底里都很清楚,特別是當地的老百姓心如明鏡-------
在甌江的「身」邊,伴她而行的是一條奇特而大氣的高速公路——溫麗高速,高速路基本上由十多座高架橋和幾十個隧道組成,據說,這條高速路的造價,是平原高速路的5倍以上!我們不明白的是,當地政府有能力修一條如此高水平的高速路,為何沒有能力治理母親河——甌江?
五、細品溫州
溫州,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是浙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是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是全國首批13個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是全國18個港口城市之一,是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是中國綜合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的試點城市,也是國家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試點城市之一。全市轄三區兩市六縣,陸地總面積11784平方公里,人口750多萬,其中市區人口190多萬。甌江(Ou River)因溫州古稱甌而得名,甌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流,處浙江省東南部,古名為「慎江」,也曾稱「永嘉江」或「溫江」。發源於浙江省慶元、龍泉兩縣市交界的百山祖鍋帽尖。(浙閩邊境洞宮山西北),東北流至麗水城郊附近折向東南,流經龍泉市、雲和縣、蓮都區、青田縣、永嘉縣、鹿城區、龍灣區,從溫州市流入東海。全長388公里,總落差1080米,流域面積1.79萬平方公里。上下游落差1300米,平均年流量202億立方米。
「東甌名城」溫州,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中國沿海九個港口之一,公元323年,著名學者郭璞選址始建溫州城。相傳建城時,有一隻白鹿銜花跨城而過,所到之處一片鳥語花香、祥雲騰飛,故又名「鹿城」。 「東甌山水甲江南」,溫州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有被譽為「海上名山、寰中絕勝」的雁盪山,號稱「天下第一江」的楠溪江,以及峰險洞幽的百丈漈三個國家級名勝風景區;有以「東方夏威夷」著稱的南麂山列島和有「動植物王國」之稱的烏岩嶺自然保護區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溫州還是改革開放較早的前沿城市,商業經濟相當發達。溫州人幾乎家家戶戶經商,專業市場遍地開花。一方面,外資大量湧入溫州,使其迅速發展成為科技先進、經濟繁榮、文明富裕的現代化商貿港口城市;另一方面,溫州人開辦的公司遍布五洲四海。「溫州模式」、「溫州速度」、「溫州商人」,享譽海內外。
溫州,文化燦爛的東甌名鎮,公元前192年是東甌王騶搖的都地。公元323年建郡,為永嘉郡,傳說建郡城時有白鹿銜花繞城一周,故名鹿城。公元675年始稱溫州。歷史上以手工業發達著稱,是青瓷發源地之一,造紙、造船、絲綢、綉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國歷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時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榮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之稱。溫州是南戲故鄉,14世紀中葉溫州著名劇作家高明的《琵琶記》被譯為多國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溫州人傑地靈,代有名家,南宋時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和以「永嘉四靈」為代表的江湖詩派,近現代的孫詒讓、夏鼐、夏承燾、蘇步青等,在我國思想史、文學史、科學史上都具有重大影響。
溫州市場經濟起步較早、發展較快,曾以「小商品、大市場」聞名全國,是中國個體私營經濟的先發地區和股份合作經濟的民祥地。曾被新聞界、理論界稱為「溫州模式」,也有叫「溫州經濟格局」、「溫州發展路子」。經過20多年的演變,溫州經濟格局不斷得到創新,更加凸現出自己的特色。
溫州人憑借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的精神,在改革開放中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第一個實行金融利率改革,第一個制定私營企業條例,第一個建立股份合作制企業,第一個實行國有土地有償轉讓等。200餘萬溫州人在全國、在世界各地建起了眾多的溫州城、溫州街、溫州村、溫州店。走南闖北的溫州人,把溫州經濟與全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聯系在一起,這成為我國一個獨特的經濟現象,它不僅促進了溫州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且對全國經濟發展作出了溫州人的貢獻。
溫州追求:
——建設東南沿海大商港,包括交通樞紐港、商貿港、金融港、信息港,使溫州成為區域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 ——建設國際性輕工城,使溫州成為世界輕工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集散基地和創新基地;
——建設最具活力的開放城,使溫州成為機制活、商機多、投資回報率高的創新之城、活力之市;
——建設濱海山水文化名城,實現溫州城市發展由「甌江時代」向「東海時代」跨越,由濱江城市向濱海城市邁進,同時搞好生態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使溫州成為宜居、宜商、宜創業的地方。
素稱"魚米之鄉"的溫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郡,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里勞動生息。說明這里一直保持著宜居的環境。溫州追求中「把建設建設濱海山水文化名城,同時搞好生態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使溫州成為宜居、宜商、宜創業的地方」放在決策的主要位置。然而,甌江的污染狀況與決策極不符合!
六、中國法治調研中心關於甌江治理的初步意見
1、我們中國法治調研中心將委派莫主任在甌江流域繼續收集一手資料。
2、進一步組織相關學者、環保機構和相關媒體進行深度調研,將調研的報告呈送國家有關部委、省市各職能機構。
3、曝光污染源特別嚴重的企業和單位,形成人人監督的態勢,讓污染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4、調動社會各級力量,堅決打擊和阻止企業惡性排污行為,該整改的整改,該關閉的關閉。環境重於一切利益!
5、組織各地的溫州商會、媒體和學術機構參與「甌江治理」論證會,以此調整溫州的風水,疏通溫州的龍脈。同時,將國內外治理內河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引薦到溫州和麗水,用溫州人治理溫州和治理天下的勇氣來治理甌江!

⑧ 急尋一篇關於刺綉的介紹

編輯本段刺綉源流
刺綉起源很早。黼黻絺綉對鳳對龍紋綉淺絹面衾之文,見於尚書。虞舜之時,已有刺綉。東周已設官專司其職,至漢已有宮廷刺綉。三國吳孫權使趙夫人綉山川地勢軍陣圖,唐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盧眉娘以法華經七卷,綉於尺絹之上,因刺綉聞名,見於前者著錄。自漢以來,刺綉逐漸成為閨中絕藝,有名刺綉家在美術史上也佔了一席之地。
在原始社會,人們用紋身、紋面來進行裝飾。自從有了麻布、毛紡織品、絲織品,有了衣服,人們就開始在衣服上刺綉圖騰等各式紋樣。據《尚書》記載,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在先秦文獻中有用硃砂塗染絲線,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綉朱紅的花紋的記載及所謂"素衣朱綉"、"袞衣綉裳"、"黻衣綉裳"之說。在當時既有綉畫並用,也有先綉紋形後填彩做法。
戰國時期的刺綉已很精美,這時期的刺綉用的都是辮子綉針法,也稱辮子綉,鎖綉。湖北江陵馬山硅廠一號戰國楚墓出土的綉品,有對鳳、對龍紋綉、飛鳳紋綉、龍鳳虎紋綉禪衣等,都是用辮子股施綉而成,並且不加畫填彩,這標志此時的刺綉工藝已發展到成熟階段。這些綉品在圖案的結構上非常嚴謹,有明確的幾何布局,大量運用了花草紋、鳥紋、龍紋、獸紋,並且浪漫地將動植物形象結合在一起,手法上寫實與抽象並用,穿插蟠疊,刺綉形象細長清晰,留白較多,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刺綉紋樣的重要特徵。
目前傳世最早的刺綉,為戰國時期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的兩件綉品。觀其針法,完全用辮子股針法(即鎖綉)綉成於帛和羅上,針腳整齊,配色清雅,線條流暢,將圖案龍游鳳舞,猛虎瑞獸,表現得自然生動,活潑有力,充分顯示出楚國刺綉藝術之成就。漢代綉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內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大批種類繁多而完整的綉品,更有助於了解漢代刺綉風格。從這些綉品看,漢綉圖案主題,多為波狀之雲紋,翱翔之鳳鳥、賓士之神獸,以及漢鏡紋飾中常見之帶狀花紋、幾何圖案等。刺綉新採用的底本質材,則為當時流行的織品,如織成「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長樂光明」等吉祥文字之絲綢錦絹。其技法以鎖綉為主,將圖案填滿,構圖緊密,針法整齊,線條極為流暢。
刺綉佛像供養人東晉到北朝的絲織物,出土於甘肅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魯番等地,所見殘片綉品無論圖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細密的鎖綉全部綉出,成為滿地施綉的特色。傳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綉,與唐代宗教藝術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有不少唐綉佛像,如大英博物館藏有東方敦煌千佛洞發現之綉帳靈鷲山釋迦說經圖,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所藏釋迦說法圖等,都與當對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關聯。此時刺綉技法仍沿襲漢代鎖綉,但針法已開始轉變運用平綉為主,並採用多種不同針法,多種色線。所用綉底質料亦不限於錦帛和平絹。刺綉所用圖案,與繪畫有密切關系,唐代繪畫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鳥也漸興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樓閣,花卉禽鳥,也成為刺綉圖樣,構圖活潑,設色明亮。使用微細平綉之綉法,以各種色線和針法之運用,替代顏料描寫之繪畫形成一門特殊的藝術,也是唐綉獨特的風格。至於運用金銀線盤繞圖案的輪廓,加強實物之立體感,更可視為唐代刺綉的一項創新。
唐以前之綉品,多為實用及裝飾之用,刺綉內容與生活上的需要和風俗有關。宋代刺綉之作,除為實用品外,尤致力於綉畫。自晉唐以來,文人士大夫嗜愛書法並及於繪畫,書畫乃當時最高的藝術表現,至宋更及於絲綉,書畫風格直接影響到刺綉之作風。歷代迄清各時代之綉畫與繪畫應有不可分離之關系。
宋代刺綉之發達,由於當時朝廷獎勵提倡之故。據《宋史·職官志》載,宮中文綉院掌纂綉。徽宗年間又設綉畫專科,使綉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綉工相繼輩出,使繪畫發展至最高境界,並由實用進而為藝術欣賞,將書畫帶入刺綉之中,形成獨特之觀賞性綉作。為使作品達到書畫之傳神意境,綉前需先有計劃,綉時需度其形勢,乃趨於精巧。構圖必須簡單化,紋樣的取捨留白非常重要,與唐代無論有無圖案之滿地施綉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軒秘錄》載:「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待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讒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望之三趣悉備,十指春風,蓋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說明了宋綉之特色。
元代綉品傳世極少,台灣雇故宮博物院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觀之,仍承繼宋代遺風。元人用絨稍粗,落針不密,不如宋綉之精工。 元代統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綉除了作一般的服飾點綴外,更多的則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被用於製作佛像,經卷,幡幢,僧帽,以西藏布達拉宮保存的元代《刺綉密集金剛像》為其代表,具有強烈的裝飾風格。山東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刺綉,除各種針法外,還發現了貼綾的作法。它是在一條裙帶上綉出梅花,花瓣是採用加貼綢料並加以綴綉的做法,富有立體感。
明代刺綉以灑線綉最為新穎突出。灑線綉用雙股捻線計數,按方孔紗的紗孔綉制,以幾何紋為主,或配以鋪絨主花。灑線綉是納線的前身,屬北方綉種,以定陵出土明孝靖皇後灑線綉蹙金龍百子戲女夾衣為例,它用三股線、絨線、捻線、包梗線、孔雀羽線、花夾線6種線、12種針法製成,是明代刺綉的精品。屬北方綉系的還有山東魯綉、衣線綉和輯線綉。
明代刺綉始於嘉靖年間上海顧氏露香園,以綉傳家,名媛輩出。至顧名世次孫顧壽潛及其妻韓希孟,深通六法,遠紹唐宋發綉之真傳。摹綉古今名人書畫,劈絲配色,別有秘傳,故能點染成文,所綉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妙,世稱露香園顧氏綉,蓋所謂畫綉也。此即傳世聞名之顧綉。
顧綉針法,最主要繼承了宋代最完備之已成綉法,更加以變化而運用之,可謂集針法之大成。用線主要仍多數用平線,有時亦用捻線,絲細如發,針腳平整,而所用色線種類之多,則非宋綉所能比擬。同時又使用中間色線,借色與補色,綉繪並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視圖案所需,可以隨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羅斗雞尾毛,薄金、頭發均可入綉別創新意,尤其利用發綉完成繪畫之製作,於世界染織史上從未一見,即此可知顧綉有極其巧妙精微之刺綉技術。
清代刺綉,多為宮廷御用的刺綉品,大部分均由宮中造辦處如意館的畫人繪制花樣,經批核後再發送江南織造管轄的三個織綉作坊,照樣綉制,綉品極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宮廷刺綉,同時在民間先後出現了許多地方綉,著名的有魯綉、粵綉、湘綉等、京綉、蘇綉、蜀綉等,各具地方特色。蘇、蜀、粵、湘四種地方綉,後又稱為「四大名綉」,其中蘇綉最負盛名。蘇綉全盛時期,流派繁衍,名手競秀,刺綉運用普及於日常生活,造成刺綉針法的多種變化,綉工更為精細,綉線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圖案多為喜慶、長壽、吉祥之意,尤其花鳥綉品,深受人們喜愛,享盛名的刺綉大家相繼而出,如丁佩、沈壽等。
清末民初,西學東漸,蘇綉出現了創新作品。光緒年間,余覺之妻沈雲芝綉技精湛,聞名蘇州綉壇。沈氏30歲時,逢慈嬉太後70壽辰,沈氏綉了「八仙慶壽」的八幀作品祝壽,獲賜贈「福」「壽」兩字,因而改名沈壽。沈綉以新意運舊法,顯光弄色,參用寫實,將西畫肖神模擬的特點表現於刺綉之中,新創「模擬綉」,或稱「藝術綉」,針法多變,富立體感。
近代刺綉藝術家沈壽,不但綉藝高超,還分類整理歷代刺綉針法,繼承顧綉、蘇綉傳統技藝,並引用西方素描、油畫、攝影的表現方法,創造散針、旋針、以表現物體的明暗虛實。她綉制的義大利帝王肖像,在義大利都朗世界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會展出,獲世界榮譽最高級之卓越獎。
1911她在年天津開設自立女工傳習所,傳授綉藝,組辦女子師范學校傳習所,培養專業人才,晚年病中寫成《雪宧綉譜》,總結我國自唐宋畫綉、明代顧綉以及她的美術綉所刺綉針法,為我國刺綉藝術作出了卓越貢獻。
隨著蘇綉的發達與創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許多新的刺綉,如亂針綉、束綉、雙面綉、雙面異色綉、精微綉、彩錦綉等。另外還有許多邊疆少數民族的織綉,亦充分表現原始風格的自然美與拙樸之美。刺綉最早多為實用,及至宋元廣及書畫之製作,漸乃成為藝術珍賞之用。故宮所藏之刺綉,多屬此類。時代最早者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為清代。經歷代的創新發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台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幾乎皆為精品,綉工勻整,針線細密,設色精妙,深得書法精髓,且均裱裝成冊軸卷,使觀賞者往往誤以為書畫,欣賞珍藏藝術價值極高。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