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事實認定整改通知書

事實認定整改通知書

發布時間: 2021-03-02 20:25:20

A. 《限期整改通知書》的法律性質

限期整改是行政機關對企業採取的行政行為,就是要求企業在期限內必須整改完成,否則將受行政處罰的可能。一般對企業主管的行政單位:工商行政管理局、環境管理局、消防、食品衛生管理局、技術質量監督管理局、等行政單位。

限期整改期間是不採取行政處罰的。;在行政執法實踐中,也有將限期整改歸類為行政強制措施的。行政強制措施是指為了預防、制止或控制危害社會行為的發生,依法採取的對有關對象的人身、財產和行為自由加以暫時性限制,使其保持一定狀態的手段。

從理論上說,行政機關主動採取強制手段是行政強制措施的本質特徵。而限期整改中,行政機關並沒有主動採取強制手段。所以,限期整改也不屬於行政強制措施。而應該是屬於行政強制措施外的另一種行政行為。

依據《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三條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時,應當責令當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違法行為。「限期整改」也是行政處罰外的又另一種行政行為。在法律與法理均沒有對限期整改作一準確定義,這只能稱為「行政確認」。

(1)事實認定整改通知書擴展閱讀

責令改正與停業整頓的區別和聯系

1、限期整改,即責令改正或者限期改正違法行為,是指行政主體責令違法行為人停止和糾正違法行為,以恢復原狀,維持法定的秩序或者狀態,具有事後救濟性。處罰,只是保證法律實施的一種手段,不是目的。對違法行為給予處罰,目的在於維護社會秩序。

因此,在對違法行為人給予行政處罰的時候,要同時責令行為人改正違法行為,不能以罰了事,讓違法行為繼續下去。否則就使行政處罰成了違法行為的「通行證」,這是要絕對禁止的。

我國很多法律都有責令改正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三條 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時,應當責令當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違法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五十三條 偽造產品產地的,偽造或者冒用他人廠名、廠址的,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等質量標志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等值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並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

2、停業整頓,是指責令停產停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八條的規定,行政處罰有以下7種,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責令停產停業是行政機關強制命令行政違法行為人暫時或永久地停止生產經營和其他業務活動的制裁方法。

B. 青島市商標維護費在哪裡交,怎麼個收法

注冊商標只有申請費和續展費,沒有什麼維護費;

有什麼不清楚的可以隨時在網路HI 找我

C. 如何取得食品葯品監督局的臨床應用產品許可證

2006年8月初,某省食品葯品監管局組織GMP跟蹤檢查時發現,S葯品生產企 業兩項關鍵項和九項一般項不符合GMP規范要求,隨即口頭責令該企業停產整頓, 8月10日下達了書面的《責令停產整頓通知書》。2006年10月份,S葯品生產企業 在沒有向該省食品葯品監管局匯報並取得同意的情況下,擅自生產了A葯品,並投放市場銷售。群眾舉報後,B市食品葯品監管局立案調查,證實該企業在停產 整頓期間確實生產了A葯品,且已經全部銷售。經抽驗,該批葯品合格。 ■分歧: ? ?調查結束後,在對S葯品生產企業停產整頓期間擅自生產葯品的行為進行處 理時,執法人員內部產生了以下三種不同意見: ? ?第一種意見認為,葯品應該在取得批准文號後,還需取得《葯品生產許可證》 並在通過GMP認證的車間生產。由於S葯品生產企業GMP實施不到位,被責令停產 整頓,應認為該企業等同於「未通過GMP認證」,在未通過GMP認證車間生產,可 視為「未經批准生產」,所以應對其生產的A葯品按假葯論處。 ? ?第二種意見認為,《葯品生產許可證》是由某省食品葯品監管局批准頒發的, 現在該省局給S葯品生產企業下發了《責令停產整頓通知書》,是給原來合格的 企業設置了一項附加條件,只有在整改結束、驗收合格、撤銷停產整頓通知後, 企業才可恢復生產;否則,整改結束、驗收不合格,就面臨著吊銷《葯品生產許 可證》的危險,在停產整頓期間,該企業的《葯品生產許可證》處於「不確定狀 態」,在此情況下生產葯品,視為無《葯品生產許可證》,應對S葯品生產企業 按照無證生產葯品處理。 ? ?第三種意見認為,行政機關處理違法案件,是依據法律法規的具體規定而不 是依法律法規規定的原則進行處理。雖然在停產整頓期間擅自生產葯品是不對的, 甚至是違法的,但是,目前的葯品管理法律法規規章並沒有對此種行為作出明確 規定,處罰無法律依據。 ? ?(案例提供:陝西省商洛市食品葯品監管局洛南縣分局 冀華山) ■評析: ? ?葯品必須在生產企業獲得《葯品生產許可證》並通過GMP認證後才能進行生 產,並經檢驗合格後方可出廠銷售。本案中,S葯品生產企業在省食品葯品監管 局的GMP跟蹤檢查中,被發現兩項關鍵項和九項一般項不符合規范要求,並受到 了停產整頓的行政處罰。《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條規定:「葯品的生產企業、 經營企業、葯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研究機構、葯物臨床試驗機構未按照規定實施 《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葯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葯物非臨床研究質量 管理規范、葯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的,給予警告,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 正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並處五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 吊銷《葯品生產許可證》、《葯品經營許可證》和葯物臨床試驗機構的資格。」 從該條規定可以看出,未按規定實施《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的,可 以視情節嚴重程度和改正情況給予警告、責令停產整頓甚至是吊銷《葯品生產許 可證》的行政處罰,也就是說,如何規范實施GMP在此已經成了維持葯品生產資 格的前提條件。 ? ?由此可以看出,在停產整頓這段時間內,S葯品生產企業並沒有生產葯品的 資格,根據《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條第二款第(二)項「依照本法必須批准而 未經批准生產、進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須檢驗而未經檢驗即銷售的」規定,其在 此期間擅自生產的葯品無疑應按假葯論處,即未通過GMP批准生產的葯品以假葯 論處。對S葯品生產企業的處罰應結合其違法情節嚴重程度按照《葯品管理法》 第七十四條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但如果S葯品生產企業停產整頓結束後,並未 通過驗收,被吊銷了《葯品生產許可證》,那麼對其應按照《葯品管理法》第七 十三條無證生產葯品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 ?綜上可知,第一種意見的事實認定是合理的,但處罰結果過於絕對,第二種 意見和第三種意見是錯誤的。本案告訴監管人員,在執法辦案過程中,必須深刻 領會法律法規的立法精神,准確理解法律條文的立法本意,惟有如此,才能正確 適用相關法律法規規定,進而結合違法情節的嚴重程度做出合理的行政處罰。

D. 工商局在什麼情況下會下達 責令整改通知書

企業有以下情況工商局會下達責令整改通知書:

1、虛報注冊資本,取得公司登記的;
2、提交虛假材料或者採取其他欺詐手段隱瞞重要事實,取得公司登記的;
3、公司的發起人、股東虛假出資,未交付或者未按期交付作為出資的貨幣或者非貨幣財產的;
4、公司的發起人、股東在公司成立後,抽逃出資的;
5、公司在合並、分立、減少注冊資本或者進行清算時,不按照規定通知或者公告債權人的;
6、公司在進行清算時,隱匿財產,對資產負債表或者財產清單作虛假記載或者在未清償債務前分配公司財產的;
7、清算組不按照規定向公司登記機關報送清算報告,或者報送清算報告隱瞞重要事實或者有重大遺漏的;
8、未將營業執照置於住所或者營業場所醒目位置的;
9、承擔資產評估、驗資或者驗證的機構因過失提供有重大遺漏的報告的;
10、未依法登記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而冒用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名義的,或者未依法登記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分公司,而冒用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分公司名義的。

E. 問51:消防責任事故罪主要特徵及刑罰是什麼

「消防責任事故罪」案件的重點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責任主體。表面上來看是「一般主體」,即只要是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都可以構成,包括自然人和單位。但是,刑事案件追究的責任人員一般是「消防安全責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單位屬於政府重點單位的,還應當向有關部門(消防大隊)備案前兩類人員,已備案的人員的主體身份當然不必細究,但對未備案企業的前述兩類人員該如何認定呢?那就要結合案件的具體證據進行分析。浙江京衡
2、主觀方面。對於接到責令改正通知書後拒絕整改或者沒有整改,以至於發生火災事故的情況比較多見。但是,對於接到責令改正通知書後,部分改正或者改正不到位的情況,該如何認定?本人曾經辦理過一起案件,就存在認定「整改完成和沒有整改」相互矛盾的證據,律師認為,從有利於被告人的角度,證據間相互矛盾就應當作出對被告人有利的判決。律師
3、客觀方面。即行為人對責令改正通知書的內容應當改正而不改正,造成一人死亡或者三人重傷或者直接經濟損失50萬元以上,這是立案的一般條件。但是,其中要注意的是,行為人拒絕按消防監督管理機構通知改正的行為與造成嚴重後果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如果火災的發生是有人故意放火,以至於造成了人員傷亡或者財產損失,那麼是否可以構成本罪呢?律師認為,如出現以上情況,則可能構成犯罪過失事由的阻斷。樊
4、法律規定是詳細的、是具體的,也是有不同理解的。案件辯護的方法是不變的,但是針對具體的案件,還應該有不同的策略和方式。直白地說,詳細具體的法律規定是可以上網查找到,但是不同的案件、不同的證據、不同的事實、不同的認識等等都存在具體的差別,也存在證據組合的排序的差別。所以辦理此類案件的經驗就很重要,認真負責就很重要。崢嶸
5、《刑法》第139條第一款規定,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F. 鄭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行政不作為一案

上訴人(原審原告)蔣姝平,女。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鄭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原鄭州市建設委員會),住所地鄭州市淮河西路39號。

法定代表人郭慶寬,主任。

委託代理人毛學謙,河南天坤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蔣姝平因鄭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行政不作為一案,不服鄭州市中原區人民法院(2009)中行初字第197號行政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於2010年3月30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蔣姝平,被上訴人鄭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的代理人毛學謙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認定,2008年9月,原告以書面形式向被告進行投訴,認為裕興公司開發的位於黃河東路89號的盛世年華小區一至三期工程都是未經竣工驗收合格即違法交付使用,應當對該行為進行處罰。2008年10月20日原告通過網上政府信箱進行了主題為「鄭州市裕興置業有限公司不通過竣工驗收交房應予處罰」的投訴,被告於2008年11月13日在該信箱「處理意見」中針對裕興花園二期7號樓東單元8層東戶蔣姝平的投訴,回復稱經其核實調查,確實發現該工程有違反《建築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第十六條第三款「建設工程經驗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的違規事實,已提請行政執法。2008年12月18日原告又通過網上政府信箱進行了主題為「對鄭州市裕興置業公司違法交房行為的處罰結果如何」和「鄭州市裕興置業公司不通過竣工驗收就是違法」的投訴,被告於2008年12月29日在該信箱「處理意見」中回復稱,市工程質量監督站於2008年11月13日已提請行政執法。2008年12月31日原告再次通過網上政府信箱進行了主題為「對已查明的違法事實為何遲遲不依法處罰」的投訴,被告在該信箱「處理意見」中回復稱,被告法規處已經立案,案件正在辦理中。在此期間,被告立案受理了原告的投訴,對原告所反映的問題進行了調查,於2009年4月10日作出了聽告字(2009)第001號行政處罰聽證告知書。2009年10月20日被告作出鄭建質罰決字(2009)第001號行政處罰決定書。

原審認為:被告鄭州市建設委員會作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的規定,對本行政區域內建築活動進行監督管理是其法定職責。訴訟中,被告雖然提供了其在接到原告投訴後進入執法程序並作出處罰決定的相關證據,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九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60日內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對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的規定,原告自其2008年9月向被告投訴至原告2009年10月14日起訴之日止,被告沒有對原告投訴所反映的問題作出處理,而是在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後作出了處罰決定,不符合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高效便民的要求,而且被告對原告的投訴未及時處理沒有作出合理的解釋,亦未提供其延長辦理期限的證據。但由於被告在訴訟期間作出了行政處罰行為,判決被告履行法定職責已無實際意義,故應確認被告未及時履行法定職責行為違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規定,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本案審查的是被告針對原告的投訴是否履行了法定職責。由於原告系該社區的業主,對危害本社區業主的違法行為向被告進行投訴,而被告作為或不作為是基於原告的投訴,原告與本案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之間具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原告即享有訴訟主體資格。原告對被告未及時履行法定職責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有權提起行政訴訟。因此,被告辯稱蔣姝平不具備本案原告的訴訟主體資格的意見本院不予支持。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十七條第二款第(一)項之規定,判決確認被告鄭州市建設委員會自2008年9月至2009年10月14日期間對原告蔣姝平的投訴未及時履行法定職責的行為違法。

蔣姝平不服一審判決上訴稱:1、上訴人要求對1-16號樓進行處罰,而被上訴人僅對6-8號樓進行了處罰,其它樓未進行查處;2、6-8號樓的行政處罰決定書不真實,存在的問題為法定代表人不正確、加蓋的公章為監察章、沒有送達回證、未向上級機關備案等。請求二審法院依法糾正,改判被上訴人對全部違法交房行為作出真實的行政處罰。

鄭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答辯稱:一、被上訴人已經對上訴人的投訴履行過法定職責,再判決上訴人履行法定職責已無實際意義;二、對6-8號樓以外樓未處罰是因為答辯人未發現有違法交付的事實;三、6-8號樓的處罰決定是被上訴人依法作出的,上訴人無權對該處罰決定提起行政訴訟,上訴人說處罰決定是假的,無證據支持。請求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院經審理查明的事實同一審一致。

另查明,在二審庭審中雙方當事人對上訴人投訴的為1-14號樓的事實無異議。

本院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60日內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對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河南省行政機關執法條例》第十一條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當按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辦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提出的申請。第二十條第一款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本條例第十一條規定的具體行政行為,應依法及時對申請事項進行審查,對符合條件的,必須受理。……經審查符合要求的,在法律、法規規定的時間內辦理,法律、法規沒有時間規定的,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予以辦理。依法不應當受理的,必須告知不受理的原因或有管轄權的機關。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建設行政處罰程序暫行規定》的相關規定,被上訴人鄭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作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建設工程質量有依法監督管理職責。被上訴人在收到上訴人關於盛世年華1-14號樓違法交付的投訴後,對其中1-5號樓及9-14號樓的投訴,被上訴人無法證明其在60日內已經依法處理或者予以答復,被上訴人對於針對1-5號樓及9-14號的投訴不予處理或答復的行為,屬不履行法定職責行為。

被上訴人於2008年10月收到上訴人對盛世年華(裕興花園)1-14號樓的投訴,在法院受理本案後,其於2009年10月20日對其中的6-8號樓作出了(2009)第001號行政處罰決定書。被上訴人在收到上訴人投訴後未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拖延履行義務,且對投訴未及時處理沒有作出合理的解釋,亦未提供其延長辦理期限的證據。鑒於被上訴人在訴訟期間已作出行政處罰行為,判決其對該部分履行法定職責已無實際意義,故應確認被上訴人未及時履行法定職責的行為違法。

上訴人稱被上訴人對6-8號樓作出的處罰決定違法,鑒於本案是行政不作為案件,該處罰決定不屬於本案審查的范圍,上訴人若對該處罰決定有異議可另行起訴。

綜上,上訴人關於被上訴人未履行法定職責的上訴請求成立,本院予以支持;上訴人關於處罰決定違法的上訴請求,因不屬於本案審理的范圍,本院不予支持。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程序合法,但適用法律錯誤,應予糾正。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十七條第二款第(一)項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二)項、第五十四條第(三)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一、撤銷鄭州市中原區人民法院(2009)中行初字第197號行政判決書;

二、確認被上訴人鄭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對上訴人蔣姝平關於盛世年華6-8號樓的投訴未及時履行法定職責的行為違法;

三、判令被上訴人鄭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於60日內對上訴人蔣姝平關於盛世年華1-5號樓及9-14號樓的投訴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案件受理費50元,由被上訴人鄭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承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何信麗

審 判 員 張 啟

代理審判員 孫 健

二0一0年五月六日

書 記 員 耿 立

解析;

在當今法治社會,行政亂作為和顯性的行政不作為都難以遁形,但是對於實體與程序在事實上相分離的行政行為的規制上卻是乏力的。基於有效保護行政相對人或第三人利益的考量,更好促進形式法治向實質法治以及秩序行政相給付行政發展,本文從案例著手,從行政不作為中抽離出形式作為而實質不作為行政行為,並以此作為文章論述的視角。在把握形式作為而實質不作為行政行為的涵義及其構成要件的基礎上,對該種類型的行政不作為案件的判決形式進行了簡要的概括。對於實踐中易引起爭論的履行判決的判決形式,著重從履行判決的適用、判決中能否確定履行的具體內容以及能具體的程度、履行判決與撤銷重作判決運用的不同三個方面分別論述,以期行政不作為的救濟制度有一點點的完善。
以上案例中行政機關在程序上都有一定的作為,但是他們作為的手段、措施是否到位,在實質上是否達到了法律效果就值得考慮了。由於現實中的行政行為還沒有也不可能完全被模式化,我們常常過於關注已經模式化的行政行為而忽視未被模式化行政行為。 再加上長期以來,在行政法學界對於判斷行政作為與不作為採取法定期限內義務履行這一客觀化的標准,雖然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對行政不作為的判斷和識別,但是對於程序與實體兩者在事實上處於分離狀態的行為該如何定性呢?也即是說,對於有些行政行為以積極地形式出現而產生的卻是不作為的實際效果的行為的定性。

對於此,有的學者主張行政不作為表現的是程序方面的不作為,只要行政機關對當事人的申請做出了最後的實體決定,無論其內容是肯定或否定,都屬於行政作為行為。 依此邏輯,案例中的未採取合理措施處理交通事故的民警、未合理羈束精神病人的公安機關、未及時有效做出處罰決定的城鄉建設委員會、未確實有效監督整改情況的消防部門都不屬於行政不作為,這大概是個讓人很恐慌的結論。行政法相較於其他的部門法,它是一個行政程序和行政實體並重的法律,任何行政行為都是行政程序與行政實體兩方面的完整統一。如果僅憑有限的程序作為而認定行政主體已履行了法定職責,對該行政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追求的效果,是否與行政相對人或第三人的利益相符都不管不顧,這顯然是值得商榷的。因此,有必要在不作為行政行為中抽離出此類形式上作為而實質上不作為的行政行為,這既是行政不作為從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的深化,也是有效遏制行政不作為中的形式主義的手段,實現形式法治向實質法治以及秩序行政向給付行政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形式作為而實質不作為行政行為的界定

要准確把握形式作為而實質不作為行政行為的涵義,需先就其上位意義上的行政不作為有個了解。行政不作為只是擬制的行政行為。所謂「擬制」,就是本來不是行政行為,但把它當作是行政行為。這種擬制是一種立法技術,目的是使行政不作為與行政行為一樣接受司法審查,但它不能從根本上將行政不作為變成行政行為。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11條(四)、(五)、(六)項列舉了行政不作為的具體的形式,如不頒發證照、不履行保護人身權和財產權的法定職責、未依法發放撫恤金等。在其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首次將不作為以一個法律術語的形式予以規定,但是並未對行政不作為做出具體的界定和形式的說明,因此在理論中和實踐中對認定行政不作為留下了探討的空間。

目前,大多數學者都以法定義務的履行來作為判斷行政作為的標准。如果法律明確規定了行政主體應當履行的法律義務,且具有作為的可能性時,只要行政主體在程序上積極的為之,無論其表現出來的實體內容是「為」或是「不為」,都屬於行政作為;反之,就是行政不作為。也有學者以是否改變現有法律狀態來作為判斷的基準,指出行政不作為是行政主體維持現有的法律狀態或不改變現有法律狀態的行政行為。第一種觀點割裂了行政法的程序與實體並重的特點,不能很好的體現行政法的價值目標,而第二種觀點是從行為結果而非行為狀態來區分作為與不作為的,這勢必會導致行政不作為認定范圍的擴大化,即將實質屬於否定性的明示拒絕行為也視為行政不作為行為。因此,有的學者採用「通過不作出有內容意義的動作或動作系列」的表述 ,該表述突破了單純的程序判斷標准,還牽涉到實質性的有內容意義的衡量。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才在行政不作為中抽離出有關怎麼行使,行使到何種程度的問題,即本文論述的視角---形式作為而實質不作為的行政行為。

所謂形式作為而實質不作為的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雖然啟動了行政程序但是並未實質性地履行法定義務的行為。其主要表現為行政主體方法、措施、手段不當,或者未盡到注意義務,或者根本就未進行實質性行為,且從常理上就便於認知的行政行為。該行為最顯著的特徵是在外部形態上表現了積極作為,但在實質上並不符合行為的要件。 筆者認為,形式作為而實質不作為的行政行為的構成也要具備以下四個要件:第一,行政主體負有法定義務,這是該行為的前提條件;第二,行政主體在程序上已經有所為,此為區別傳統意義上的行政不作為的顯著特徵;第三,行政主體具有履行上的可能性,但由於其主觀上的原因而沒有在實質上達成法定的目標。具體而言的話,該履行上的可能性也包括對於損害結果的預見可能性和避免損害發生的可能性;第四,行政相對人對於行政主體的行為具有合理的期待可能性。對於以上的構成要件中,恐怕第三和第四個是最容易引起質疑的。對於行政主體只有在主觀意志能力范圍內不履行法定義務才具有法律評判的意義沒有異議,但是實踐中如何判斷行政主體具有履行的可能性是個模糊標准,以及將這一模糊標准運用到形式作為實質不作為行政行為的構成要件的判斷中,即何時是由於行政主體主觀上的原因導致具有作為的可能性卻未達到行政目的就更是一個難點,更何況行政主體的主觀意志能力的判斷沒有一個具體可行的客觀的標准。因此就要運用好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其自由裁量權的運用是為了彌補法律規范的形式正義對個案特殊事實回應不足的。具體到判定形式作為而實質不作為行政行為的行政主體的主觀狀態,除了要考察一般意義上的行政不作為主體的主觀狀態,法官對於常識理性的判斷也是不可或缺的。就第四個要件而言,需指出的是,合理的期待可能性是指社會一般民眾對於行政主體在相應的情形下的行政行為是否存在可期待性,而不是特指在個案中的相對人的期待。

需特別注意的是,形式作為而實質不作為的行政行為是一個成熟的行政行為,不同於某些行政主體只做出了某些程序尚未最終處理完畢的行政行為。這對於我們准確判定是行政不作為還是行政作為,顯得特別重要。

三、形式作為而實質不作為行政行為的履行判決方式

不作為訴訟的最大特點是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在訴訟過程中關系啟動的不特定性,即行政相對人之所以有不作為的訴權其原因在於其對行政主體有著主觀上的正當預期,當這種正當預期讓他失望時他就產生了訴權。 形式作為而實質不作為的行政行為相對人訴權的產生莫過於此。因此,在審判實踐中,有的法院以行政主體已經作為為理由而作出不予受理裁定,甚至拒絕受理立案的做法是不夠妥當的。在該類案件的受理中,不能以行政主體的外在形態的為與不為作為審理的標准,而應該以原告的訴訟請求為考量的核心,即以行政主體的行為實質上是否滿足相對人或第三人合理的期待為界定作為與不作為的基準。

從世界范圍看,在行政不作為的救濟形式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採用履行判決中的課予義務的方式。日本在《行政案件訴訟法》修訂前,法院在認定不作為違法時作出確認判決,這對於因時過境遷無再履行的必要僅要求賠償的案件非常適用,但對於要求行政主體做出特定的行政行為的訴訟請求,就會產生權利保護的不周延、當事人陷入重復不必要訴訟,導致有限的司法資源的浪費。於是,日本在行政訴訟法的修訂中,增加了課予義務訴訟。德國《行政法院法》也是採取課予義務訴訟的救濟類型。 在我國,依據《行政訴訟法》及其《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相關規定,在不作為訴訟判決主要包括駁回判決、確認判決和履行判決三種。從本文論述的形式作為而實質不作為的行政行為的視角出發,駁回判決適用的情形一般指的是行政相對人認為行政主體的行為未滿足其權利的有效保護,法院審查後認定行政主體的行為的方式、手段、措施都是在當時情境下所能採取的適當的措施,未能完全滿足相對人的請求是客觀原因造成的,就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對於被告形式上履行了,但實質上未能履行的行政不得力的行為,如果判決其履行已無實際意義時,法院可以確認行政主體的行為違法並依此判決行政主體因不充分作為對相對人造成的損害負賠償責任;履行判決適用於行政主體的行為實質上並為充分完全履行,基於相對人的利益或公共利益的考量還有履行的必要時,可作出該種類型的判決。實踐中,爭論最多的還是履行判決這一形式。

首先,履行判決對何種形式作為而實質不作為的行政行為適用的問題。其會不會走入一個「原告不斷訴訟而被告不斷作出不充分為」的怪圈呢?對於此,筆者認為,是不是可以考慮原告的訴訟請求來解決。比如說,城市中的噪音擾民,行政主體下發了一個整改通知書,而行政相對人對該整改通知置之不理,整改期結束後,行政主體採用行政罰款的方式予以處理,但周圍居民仍然飽受噪音之苦。該案例中行政主體既實施了應當實施的行為,但相對人的侵權的不法狀態處在持續狀態,第三人的權益沒有得到實質性的保護。假使第三人提起訴訟,法院依法做出履行判決,而行政主體依然採取的是相類似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侵權的行政行為的話,就難免會進入到一個不斷訴訟的怪圈中了。在如此請求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情形中,法院有必要採取確認行政主體行為違法並承擔賠償責任的判決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保護行政相對人和社會公眾的實體上的權利,而不僅僅是程序上的權利。

其次,法院在履行判決中能否確定行政主體應履行義務的具體內容,進一步說,能具體到什麼程度。從目前我國的法律規定來看,法院不能指明行政主體履行義務的具體內容,這對於原告權利的保障來說是個極大的欠缺。假如我們把履行判決的內容僅僅局限於行政主體履行一定程序上的義務的范圍,那麼這個訴訟就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因為形式作為而實質不作為的行為本身就是程序履行上的完滿,而實質權利保護上的缺失。但是,如果履行判決中規定行政主體履行的事項、要求、期限以及具體數額的話,又會帶來法院司法權對行政權的過分的干預,有違法治之嫌,甚至可能出現相對人對法院責令行政主體進行的行政行為再次提起行政訴訟的尷尬。比如美國就規定不作為和拖拉遲延屬於行政機關濫用自由裁量權的行為,法院有權強制行政機關履行非法拒絕的行政行為或不當延遲的行政行為,但不能代替行政機關做出行為。

對於在訴訟中如何平衡好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或第三人,既能很好的對原告的訴訟請求有個回應,又不會侵犯行政主體的許可權,筆者認為可以借鑒德國的經驗。德國《行政法院法》第113條第4項規定,法院若要以判決命令行政機關作成特定內容的行政處分,其要件除因行政機關之拒絕或不作為系違法且侵害原告的權利外,尚須「事實達到可為裁判之程度」,則行政機關之第一次判斷權仍應受尊重,因此,法院僅能判決行政機關應考慮法院之法律見解而為裁決,此種訴訟稱為「命為決定之訴」。 據此,法院在履行判決中做出具體的特定的內容時,應受到以下三點的限制:首先,判決內容所涉及的權利義務及其程度必須是在原告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的范圍之內,否則就有違法院中立的不告不理的原則。其次,還要考慮該行政行為所指向的權利義務是屬於羈束行政范圍還是裁量行政范圍。做出具體的內容的裁決應該是在羈束行政范疇中做出的,否則的話,還是有可能只是形式上的作為,而實質上的權利依然得不到有效的保護,依然有悖於提起訴訟的初衷。最後,受與案件有關的事實情況查明程度的限制。根據行政機關和審判機關的分工原則,行政機關不得干預審判權的行使或代替法院對合法性問題作出終局裁決;法院亦不得代替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直接對行政管理的適當性問題作出評價和決定。 只有在與案件有關的事實情況(僅指作為證據呈現在法官面前的事實)能完全臻明時,法院才能在判決中詳細確定行政主體應履行的義務。

最後,履行判決與撤銷重作判決在形式作為實質不作為行政行為中的運用。判斷對某個行政行為適用履行判決還是重作判決的一個最關鍵問題就是看是否已經存在一個內容與作為義務相沖突的作為形式的行政行為,如果存在,那麼就只能適用撤銷並重作判決。但是當並不存在這樣一個作為形式的行政行為時,那麼法院就應該採用履行判決來作為應付行政違法的手段。 所以適用履行判決還是撤銷重作判決這個問題的本質是該行政行為的定性上,即形式作為實質不作為行政行為的性質。根據前文所述,形式作為而實質不作為行政行為仍屬於行政不作為,雖然其在程序上履行了義務,但對於相對人或第三人的實質利益的保護仍然缺失,故判決中宜採用履行判決的形式。

四、結語

在當今行政法治水平不斷提高中,行政亂作為和顯性的行政不作為會越來越難以存在。行政主體程序上義務的履行並不能帶來實體權利的完滿保障,而社會公眾所需要的又不僅僅局限於程序上的權利,更呼喚的是實體權利。因此,本文從行政不作為中抽離出形式不作為而實質作為的行政行為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賦予相對人或第三人訴權,從充分保障當事人權利出發,對履行判決形式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淺顯的思考,以期對行政不作為的救濟制度有一點點的完善。

G. 責令整改通知書上需要加涉嫌二字嗎

不需要的,這種公文以事實為依據。

H. 怎樣認定計程車拒載 需要證據嗎 還是打個

投訴拒載不需提供音視頻證據
「針對市民反映強烈的計程車拒載情況,簡化了拒載投版訴認定程序。」該負責人權表示,以往乘客投訴拒載需要提供司機拒載的音視頻證據,而這往往是很難取證的。現在只要一經投訴,管理部門會調查計程車當天當次車的運行軌跡、行駛速度和投訴錄音,如投訴錄音與運行軌跡吻合,即可認定為投訴拒載事實成立。
第一次發生拒載投訴後由投訴處理部門開出整改通知單,由企業對責任駕駛員進行不少於2小時的教育培訓一次。同車年度內第二次發生拒載投訴行為,一經認定違規行為事實後,由投訴處理部門直接開出「責令停止違章行為通知書」,由其所屬企業按規定接受行政處罰。

I. 愛心媽媽李利娟詐騙事件,那些奉獻愛心的好心人會原諒她嗎

我覺得那些曾經被他欺騙過的人是絕對不會原諒她的,這已經不是一個普通的事件了,我覺得最過分的事情莫過於欺騙別人的感情,利用別人的善良賺取金錢自己謀利,我覺得是十分可恥的一件事情,不配得到大家的原諒。

我曾經也有被別人詐騙的經歷,本來是一件獻愛心的事情,偏偏被這些人給弄得心情一點也不好了,我覺得這些不良的風氣需要的到整治,不然未來我們的這個社會就會到處都是這種樣子的人,那我們還怎麼生活下去呢?

我覺得獻愛心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但是社會上有一些人偏偏利用這一點進行詐騙,實在是太過分,請你們不要因為自己的私心,耽誤了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人在做天在看,這樣的行為終將得到報應。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