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本王治理

本王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3-02 06:11:31

『壹』 中國古代王朝治理有何特色

第一,中國古代的治理之道重視以民為本。

在研究中國古代王朝的發展和更替時不難發現,中國古代凡是強盛和開明的王朝,基本上都是重視「以民為本」的,文帝景帝時的「文景之治」,隋文帝時的「開皇之治」,李世民時的「貞觀之治」,李隆基前期的「開元之治」等,都是重視惠民政策,關注民生狀況的。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比較明確的民本觀念。《尚書》所堅持一個基本理念就是強調:「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孟子在總結國家興亡的經驗時分析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於是,孟子得出儒家治國的基本理念,他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離婁上》)這是先秦諸子最為明確的關於治國的基本要領。這一「民貴君輕」的理念影響了中國古代長時期的治國方略,成了歷代明智君王管理國家必須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而這一原則到了唐代,便演化為魏徵、李世民關於「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君民關系理論,是形象而深刻地闡明了「以民為本」的治理理念。

其實,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很早就知道國家治理必須以富民為本,早在春秋時期,管仲在論述國家治理方略時就強調:「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管子·治國》)在那麼早的時期就明確提出治國必先富民的治理理念,這是很難得的。

『貳』 聖經中人們呼求神派個王治理從哪開始的

【撒上9:15】掃羅未到的前一日,耶和華已經指示撒母耳說:
【撒上9:16】「明日這時候內,我必使一個人從便雅憫容地到你這里來,你要膏他作我民以色列的君。他必救我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因我民的哀聲上達於我,我就眷顧他們。」
【撒上9:17】撒母耳看見掃羅的時候,耶和華對他說:「看哪,這人就是我對你所說的,他必治理我的民。」
【撒上9:19】撒母耳回答說:「我就是先見。你在我前面上邱壇去,因為你們今日必與我同席,明日早晨我送你去,將你心裡的事都告訴你。
【撒上9:27】二人下到城角,撒母耳對掃羅說:「要吩咐僕人先走(僕人就先走了)。你且站在這里,等我將神的話傳與你聽。」

『叄』 柏拉圖為什麼要哲學王治理國家

柏拉圖(Plato,Πλατών,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他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都有蘇格拉底出場。但學術界普遍認為,其中的蘇格拉底形象並不完全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蘇格拉底。

柏拉圖的宇宙觀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的宇宙觀。他設想宇宙開頭有兩種直角三角形,一種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種是等邊三角形的一半。從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產生出四種正多面體,這就組成四種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體,氣微粒是正八面體,水微粒是正二十面體,土微粒是立方體。第五種正多面體是由正五邊形形成的十二面體,這是組成天上物質的第五種元素,叫做以太。整個宇宙是一個圓球,因為圓球是對稱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樣。宇宙也是活的,運動的,有一個靈魂充溢全部空間。宇宙的運動是一種環行運動,因為圓周運動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腳來推動。四大元素中每一種元素在宇宙內的數量是這樣的:火對氣的比例等於氣對水的比例和水對土的比例。萬物都可以用一個數目來定名,這個數目就是表現它們所含元素的比例。

『肆』 本王是什麼意思

是王的自稱,就像古代皇帝自稱「朕」一樣

『伍』 梁惠王治理國家的具體做法是哪一句

梁惠王治理國家的具體做法是哪一句沒有看過,真的不好意思。

『陸』 歷代王朝是怎樣治理邊疆

對大一統帝國來說,鞏固和治理遼闊的邊疆,最大的困難首先在於邊疆各地生產方式和經濟方式有著重大差異。因為,自然環境及由此而來的生產方式的不同,必然造成漢族與各邊疆少數民族產業上的不同,並導致各自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差異。正如《禮記·王制》所說:「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所謂「不火食」,即不吃熟食,按照漢人鄭玄「地氣暖不為病」的解釋,顯然是南方濕熱之地的自然採集生活,「不粒食」即不食五穀,屬北方寒冷地區以狩獵畜牧為主的經濟生活。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注意到了邊疆各民族經濟方式的差異,並專門列了五篇民族史傳記,其中的《匈奴列傳》在敘述匈奴畜牧狩獵生活和與軍事相結合的特點之外,還對其日常生活和婚姻制度、文化水平等予以特別注意。在《西南夷列傳》中,司馬遷又依據生產方式等的不同,將這一地區的少數民族區分為幾個不同的類型。可見,邊疆各地與中原在經濟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而農業經濟的推進,實為鞏固邊疆的關鍵。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也的確是以農業經濟的推進為前導和基礎來鞏固和安定邊疆的。從先秦時期開始,黃河中下游地區居民的生產方式逐漸分化,其中的華夏族,也就是漢族的前身,因為居住地區土質和氣候比較適合原始農業發展,開拓容易,所以最早由狩獵和採集文化發展到農耕文化,遂不斷向適於農耕的地區發展,攘卻以游牧漁獵為主要經濟方式和生產方式的部落。大致從戰國中後期以後,中原從農主牧副、兼營林漁的經濟格局轉變為單一的農耕格局,農耕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唯一產業,而「四夷」則「逐草隨畜,射獵為生」。在兩種經濟類型的競爭中,農耕文化因具有更強的經濟實力和適應能力而居於主動,佔有優勢,以畜牧為主業的部族遂不斷向周邊地區如西北和北方退卻,於是,農耕文化與畜牧文化在地理空間上日益明顯隔離。

但在「華夷」對舉的格局中,以農立國的大一統王朝向廣闊的邊疆地區推進農業並不是沒有限度的。由於地理和氣候的原因,各地的經濟形態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班固就說:「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發左衽,人面獸心,其與中國殊章服,異習俗,飲食不同,言語不通,僻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隨畜,射獵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以絕外內也。」而且,中原農業文明在向邊疆各地推進的過程中,遇到的情況也是不一樣的。在適合農耕經濟的地帶如南方、東北、西北的綠洲地區以及北方的農牧結合地帶,農業經濟因更能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與社會條件,更能滿足比較稠密而且日益增加的人口的需要,所以推進起來就比較容易,華夏文化也表現出較強的同化力,如從楚國庄土喬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以及元明清各朝,隨著兵鋒南指,甚至不須使用武力,即可席捲南方,頃而底定,農業經濟向南方的推進幾乎沒有遇到太大的障礙。同時,伴隨著漢末動亂、永嘉南渡、安史之亂、唐末紛爭、五代十國、以及靖康南渡,數次大規模向南方移民,農業經濟從黃河流域向長江、珠江流域推進,除部分深山僻谷以外,先秦時的「南蠻」、「西戎」基本上融人華夏而不復存在。從另一方面講,游牧民族之入主中原,到了適於農業的中原,也往往迫於人口壓力,不得不放棄原來游牧的經濟方式,轉而採用具有更高生產效率的農業經濟方式,久而久之就融入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如秦漢以後,因為中原戰亂,游牧民族憑借強大的武力,曾數度大舉內遷,甚至入主中原。一些游牧民族的統治者頑固保持游牧固習,認為「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地以為牧也」。因而在以黃河中下游為代表的中原地區推行游牧的或以牧為主的生產方式,結果都沒有獲得成功。其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黃河中下游長期處於戰亂之下,人口銳減,「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游牧民族把大量荒廢農田改為牧場,一度實現以牧為主,但一俟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加。則很快回復到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最後,入主中原者也無一例外地被漢化。歷史上,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清朝統治者之不得不廢止「圈地為牧」,均是明證。

相比之下,農業經濟的向北擴展則比較緩慢。著名的「新月形地帶」的廣大山地高原屬於半農半牧的過渡地帶,如果說這些地區以何種經濟方式為主,主要取決於胡漢力量強弱對比的話,那麼中原王朝向傳統農牧分界線以北的地區推進農業的努力,則往往失敗。幅員遼闊的邊疆,尤其是北方和西方有廣闊的草原、沙漠地區,可供游牧民族縱橫馳騁,是從事畜牧業的優越生產環境,游牧經濟在這些地區還是有其生命力的,所以游牧民族在長城以北地區經營游牧業,是經過自然選擇的最合適的生產方式。相反,漢人既不能習慣嚴寒地帶的氣候,經營農業生產的效益又十分低,發揮不出農耕經濟的優勢。即使一些統治者挾軍事勝利將中原經濟方式一度推行於這些邊疆地區,也往往不能持久。遷入這些地區的漢人,不但不能將對方漢化,反而漸染胡風,「逐水草而居,食肉飲酪」,過起游牧生活。歷史上秦皇漢武撻伐匈奴、魏武帝征烏桓、唐太宗掃平突厥,雖然是積極防禦之舉,志不在得其地,但「得其地而不能耕」也是客觀制約因素。如秦至西漢攘卻匈奴後,在北方和西北邊郡移民屯墾,將農耕經濟大幅度推進,一直延伸到陰山腳下,使秦長城以南一度阡陌相連、村落相望,其中的「河南地」甚至被稱為「新秦中」,與關中八百里秦川媲美,但不久就不得不主動撤離。東漢以後,這些地區又復歸於游牧。

可見,向邊疆地區推行農業經濟,不是靠武力所能完成的,以農立國的大一統王朝不得不屈服於「自然法則」,承認農業經濟與游牧經濟在不同地區並存的客觀現實,並對經濟形態各異的廣大邊疆地區,採取因地而異的經營方略。

其次,邊疆地區在文化上又有特殊性。一般而言,民族宗教和外來宗教對邊疆地區影響力要大一些。如佛教在中原地區歷經漢魏至隋唐數百年的中國化,成為封建統治者「神道設教」之工具,而邊疆地區因文化落後,大多原原本本地吸收外來宗教,並與原始的迷信結合,反成為與漢文化背離的因素。而民間宗教作為對政府不滿情緒的宣洩,在中原地區受到擠壓後,也往往向儒家文化傳統淡薄的邊疆地區尋求活動空間。

此外,邊疆地區又往往是漢文化的斷層地區或者為多種文明的交匯地帶,離心力與向心力同在。如河西走廊以西之西域就處於各種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域外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近水樓台,使得西域不時游離於中原王朝管轄之外。歷史上,西域之庫車、焉耆等綠洲地區,印歐文明的影響就一度比較顯著,對中原曾時叛時附,這就影響到西域作為中國邊疆的穩定,甚而至20世紀40年代仍出現「東土耳其斯坦」的分裂活動。這中間當然有中央政府軟弱、實力不振等因素,但西域地處幾大文明交匯地的特殊情況,使得中原王朝經營此一地區僅憑武力難以奏效,而必以農耕文明為代表的漢文化的推進為要務。再如北魏隋唐之河北六鎮以及「安史之亂」及藩鎮割據,雖有政治的原因,但作為邊疆地區,此地的長期「胡化」也是不容忽視。

可見,廣闊的邊疆與內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方面存在的客觀差距,使不同的邊疆地區呈現出不同的區域特點,並使得邊疆經營過程中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存在嚴重的不安定因素,安全隱患重重,危機不時爆發,離心傾向不時存在,嚴重影響著大一統的政治格局。所以,開拓之後如何安定、鞏固民族成分復雜、經濟形態各異、文化傳統不一的廣大邊疆地區,安邊固防,維護大一統的政治秩序,仍然是一項十分復雜和艱巨的任務,也是歷代大一統王朝面臨的重大現實課題。

『柒』 在君王治理國家策略上西漢哲學家董中舒強調要什麼

漢武帝時,董仲舒主張「罷黯百家,獨尊儒術」。被漢武帝採納。此後兩千餘年歷代統治者基本沿襲此策。

『捌』 鞭撻寧越以立威信,恐非治理之本。是什麼意思/

【原文】
王安期作東海郡,吏錄一犯夜人來。王問:「何處來?」雲:版「從師家受書還,權不覺日晚。」王曰:「鞭撻寧越以立威名,恐非致理之本!」使吏送令歸家。

【譯文】
王安期任東海內史時,差役抓了一個犯了夜禁的人來。王安期問道:「你從哪裡來呀?」此人回答:「從老師那裡聽課回來,沒發覺天黑了。」王安期說:「如果靠鞭撻寧越這樣發奮讀書的人來樹立威信,恐怕不是治理好地方的根本。」就讓差役把這個人送回家了。

【注釋】
王安期:名承,安期是他的字。名士傳曰:「王承字安期,太原晉陽人。」
寧越:戰國知人,《呂氏春秋》記載這樣一件事:有人告訴寧越,要學習三十年才能學有所成,寧越說,我不休息,刻苦學習十五年就行。十五年後,他果然成了周威公的老師。因此在這里把寧越作為讀書人的代名詞。

『玖』 中國有幾個王治理過

治理過什麼,上古就不說了,開國帝王一般都好,這么多朝代,要是分析一個朝代還行。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