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渭南渭河綜合治理

渭南渭河綜合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3-02 06:00:51

❶ 渭河的開發治理

渭河流域的水利事業歷史悠久,在陝西境內,除了前已論述的龍首渠、鄭白渠外,較大的古代水利工程還有成國渠、漕渠等。
成國渠,修建於公元233年,從眉縣杜家村附近引渭水向東流,過漆水河至今興平縣境入蒙蘢渠,它是渭惠渠的前身。灌溉今眉縣、扶風、武功、興平、咸陽一帶70萬畝田地。該渠修於漢武帝時期,後來失修淤廢。三國時魏衛臻又重新整修,向西延長近150公里,同時自興平開渠東行,至涇渭交匯處以西注入渭水,使成國渠向東又延伸了50多公里。西魏大統十三年(547年),在成國渠築堰,建六斗門。唐代又進一步發展,咸通十三年(872年),又匯集了葦谷、莫谷、香谷、武安四水,增加了水源,灌溉武功、興平、咸陽、高陵等縣2萬余頃土地,其效益可與涇白渠相當,稱為渭白渠。唐以後成國渠始終延續,其利不斷。
漕渠,公元前129年開挖,是關中古代的人工運河。漢武帝時,為把黃河下游出產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長安,供京城的需要而修築。渠道從長安城西南昆明池起,東北流經今臨潼、渭南、華縣、華陰至潼關,直通黃河,長150餘公里,沿途接納滻、灞、沋、赤水等河流,水量充足,航運便利,成為當時重要的運輸線,而且可灌溉漕渠兩岸1萬多頃農田。
到解放時,除洛惠渠、涇惠渠外,關中地區的主要灌溉工程有:
渭惠渠,1935~1937年修,自眉縣引渭河水向東灌溉武功、興平、咸陽等狹長地帶的60萬畝土地;
梅惠渠,1936~1939年修,自眉縣斜峪關引石頭河水,灌溉歧山、眉縣斜峪關引石頭河水,灌溉歧山、眉縣9萬畝田地;
黑惠渠,1938~1942年修,自周至縣黑峪口引黑河水灌溉周至縣8萬畝農田;
灃惠渠,1941~1947年修,引灃河水,灌溉灃、渭三角地帶4萬畝農田;
澇惠渠,1943~1947年修,灌溉戶縣境入灃河兩岸2萬畝農田。
據統計,到20世紀末,關中地區設施面積萬畝以上的灌區有108個,有效灌溉面積在萬畝以上的有88個,其中1萬~10萬畝的灌區有78個;10萬~30萬畝的中型灌區有羊毛灣水庫灌區、灃惠渠灌區、梅惠渠灌區、石川河灌區及黑惠渠等五個灌區。面積在50萬畝以上的大型灌區有:涇惠灌區、寶雞峽灌區、洛惠渠灌區、交口抽渭灌區及馮家山水庫灌區等五大灌區,它們均分布在渭河北岸,自西而東連成一片。涇惠渠、洛惠渠前已論述,其餘三大灌區介紹如下:
寶雞峽灌區,分塬上灌區和塬下灌區兩部分。塬下灌於區即原渭惠渠灌區,於1935年開工修建,1938年正式投入灌溉,1949年僅灌農田27萬畝。建國後整修擴展,灌溉面積為57萬畝。1958年修建了渭高抽工程,灌溉面積發展到53萬畝。塬上灌區於1956年修建,1962年停工,1968年1月復工,1971年竣工通水。塬上與塬下兩灌區於1975年4月合並,統稱寶雞峽引渭灌區。
塬上引水樞紐工程,在寶雞市西11公里處,即從林家村渭河峽谷口築坎設閘,攔河引水。總乾渠設計引水流量為50立米/秒,校核流量60立方米/秒。總乾渠長170.2公里,沿渭河北岸黃土塬坡蜿蜒東行至眉縣上塬,此段長98公里,稱為塬邊渠道。渠道從常興上塬後,跨越水、信儀溝、漆水河、大北溝、南溝至乾縣壇子坊,分東西兩乾渠,東乾渠長26.3公里,西乾渠長18.5公里,均延伸到泔河畔上,可控制191萬畝面積。
塬下引水樞紐工程,從眉縣魏家堡築坎設閘,攔河引水,總乾渠設計引水流量45立方米/秒,可加大55立方米/秒。總乾渠全長17公里,到扶風的孝母村,分南北兩乾渠,南乾渠長67公里,至咸陽市西郊入渭河,北乾渠長105.4公里,至涇陽狼溝入涇河,可挖制109萬畝面積。
寶雞峽引渭工程,是關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工程,灌溉咸陽市、寶雞市和金台、寶雞、岐山、眉縣、扶風、楊陵、武功、興平、秦都、乾縣、禮泉、涇陽、高陵等十三個縣區的300萬畝土地。其中自流灌溉214萬畝,抽水灌溉86萬畝(包括群眾抽灌26萬畝,水庫周圍抽灌10萬畝)。全灌區有總乾渠二條,乾渠4條,支渠和支分渠68條,斗渠1643條,有渠庫結合工程——水庫5座,總庫容1.9億立方米;有陂塘756座,總蓄水能力3032萬立方米;機電井11000多眼,已初步形成引、蓄、提相結合的水利灌溉網,從根本上改變了千古旱原的自然面貌和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使渭北旱原成為陝西糧棉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
交口抽渭灌區,是1960~1970年分兩期建成的一個大型電力抽水灌區。1984年1月,把原來的東方紅灌區改為此名稱。渠首在臨潼縣油槐鄉西樓子附近,由渭河北岸抽水。全灌區共有28處抽水站,分八級抽水,平均凈揚程35.2米,最高累計凈揚程86米。乾渠5條,支渠31條。灌溉渭南、臨潼、蒲城、富平、大荔等5縣的126.08萬畝田地。排水干溝4條,支溝38條,控制面積79.8萬畝。
馮家山水庫灌區,於1970年7月開工,1975年完成第一期工程,1979年底全部竣工。它是一座以蓄水灌溉為主,兼作防洪、發電、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庫樞紐工程在千河下游寶雞縣橋鎮馮家村下,築坎攔河蓄水,坎高73米,總庫容3.89億立方米,其中有效庫容2.86億立方米。修渠引水灌溉,設計引水能力36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為47立方米/秒。總乾渠長39.1公里。北乾渠長50.8公里,南乾渠全長27.8公里,均由混凝土襯砌。東灌區共有支渠29條,斗渠28條,西灌渠長2.25公里。渠庫結合工程6座,總庫容2133.5萬立方米。灌溉寶雞、鳳翔、岐山、扶風、眉縣、永壽、乾縣等7縣136萬畝土地。灌區以千河為界,分東、西兩灌區,東灌區有121萬畝土地,西灌區僅有15萬畝土地。自流灌溉面積65.33萬畝,約占灌渠面積的一半。 (一)歷代堤防
渭河堤防工程始於唐代咸陽柳堤。據《重修咸陽縣志·古跡》載:唐時咸陽築堤防渭水潰決,植柳逾萬,故名柳堤。清代華縣、寶雞等地築堤防水。《續修陝西通志稿》載:乾隆二十一年(1756)八月,渭水溢岸,危及田舍,華州牧席紹葆勸民於沿河低窪處築堤捍水,居然無恙。乾隆二十五年(1760)夏,淫雨多,渭河漲,水從無堤段漫出,州牧聞訊後親赴華縣侯坊、吳家橋和大荔胡村等處,與各村耆老共謀接築渭堤,數千人費工一月,增新補舊,接築赤水以東、方山以西渭河大堤50餘里,民樂安堵,齊頌席功。
清宣統年間,寶雞縣曾請准撥款在陽平鎮修築河堤。民國24年(1935)陝西省水利局會同寶雞縣在陽平鎮南修建丁壩5座,全長1145米,壩體以直徑約0.2米、長約6米的木樁排成兩行,插於河內,排距2米,樁跨0.7米,排樁之間縱橫平鋪梢料,上壓石子。5壩成後,河泓流勢已見南遷,北岸各壩間河床逐漸淤高,使陽平鎮得到保護。民國25年(1936)渭惠渠攔河大壩建成後,先後在大壩上下游兩岸建丁壩34座,並建起了護岸防護林帶,用以穩定河勢,防止塌岸,保證引水。
(二)當代堤防
963年,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成立由水利、農業、林業、畜牧、交通等部門和沿河各專區、市、縣(區)領導組成的渭河治理領導小組,1972年在領導小組下專設治渭辦公室。1973年,周至、武功、興平、咸陽、西安、高陵等縣市成立渭河管理站。至1995年,渭河共有管理機構15個,管理人員169名。
1954年渭河洪水(簡稱「54型」洪水)以後,開始對渭河進行全面規劃治理,並採取統一目標,分段設防,縣(市)包干,逐步實施,集中會戰與經常維修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治理。至1995年,中游段的堤防基本建成,下游包括南山支流的治理逐步得到加強,並初步建成了防洪搶險通訊預警系統。
1.中游段治理
1954年陝西省水利局提出整治河道、利用灘地為目的的防洪工程規劃,由國家投資,組織沿河社隊開展重點治理。到1963年,共建成砌石護岸、壩垛、丁壩等重點工程44處,總長50公里。由於工程標准和質量較低,建成不久大都被洪水沖毀。
1965年,省治渭領導小組制定《渭河中遊河道治理規劃報告》,提出以防禦5年~10年一遇洪水為主,遠期穩定中水河床,以防禦「54型」洪水為目標,布設生產堤和防護堤兩道防線。生產堤以防禦3年~5年一遇洪水為標准,堤內河床寬500米~1500米,堤外布設固灘生物帶,以保護、改良灘地;防護堤以防禦「54型」洪水為標准,堤內河寬1000米~1500米。1965年~1972年新建堤防45處,總長190公里,初步穩定了中遊河道,改變了「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的局面。
1972年,省水電局制定《渭河中下游主河道治理規劃》,以穩定河槽,縮窄河寬,實現河道渠槽化為目標,歸並生產堤和防護堤,重新劃定洪水防護線。防禦標准仍按「54型」洪水分成4段,過水流量林家村—千河口—漆水河口—黑河口—咸陽鐵路橋分別為5030立方米每秒、5780立方米每秒、6200立方米每秒、7220立方米每秒;林家村一渭惠渠大壩一黑河口一咸陽鐵路橋劃分3段,各段堤距分別為600米、700米、1000米。其中眉縣種馬場以上、八一抽水站、黑河口等處因有夾心灘或支流匯入放寬至1700米左右。主要工程有砌石護岸、短壩、輕型工程等38處,長120.6公里。截至1986年,新建堤防及護岸工程180公里,連同加固利用原有堤防,渭河中游堤防累計達到256公里,約占需要治理河段的78%。其中護岸壩垛3013座,護岸林帶220公里。計完成工程投資2760萬元,土方2100多萬立方米,石方220萬立方米。從1987年起,每年投入數百萬元資金,以建立河堤化為目標,對渭河中下游段連年進行集中治理會戰。經過6年艱苦奮戰,累計投資6856萬元,共移動土方1866萬立方米,石方123.4萬立方米,加高培厚原堤段152.4公里,加固壩垛1088座,新建河堤88.4公里,壩垛3300座,新修淤背埂120.8公里,大部土堤內坡作了砌石處理,新修防汛路8條,改善防汛路50條,在三門峽庫區修建避水樓6466座。至1995年,渭河中游段西起寶雞市,東至咸陽市,南岸河堤基本貫通聯成一體,北岸河堤伸至興平田阜,中游段堤防總長約300公里,防洪標准已由過去的5年左右提高到15年~20年。
2.下游段治理
渭河下游指咸陽鐵橋至潼關卡口共208公里。渭南以下過去一直是地下河,華縣站平槽過水能力約在5000立方米每秒~5500立方米每秒,自流排水暢通。新中國成立初除在槐衙渡口、華縣水文站和樹園修建共計3公里護岸工程外,其它河段均未設防。
1958年,陝西省入民委員會為減少陝西三門峽庫區移民搬遷,降低淹沒損失,決定按渭河兩岸地面335米至338米高程和三門峽水庫壩前340米水位修築防護堤。防護堤由黃委會西北黃河工程局設計,陝西省水利廳、省三門峽庫區管理局和沿渭各縣分期組織實施。到1978年,在渭河北岸建成大荔拜家至渭南姜郭60公里、臨潼三王至高陵吳村楊10公里堤防,在南岸建成方山至渭南田家90公里(其中包括支流50公里)和渭南孟家至白楊寨20公里堤防,總長180公里,堤頂寬6米,臨、背邊坡分別為1∶2.5和1∶2,初步形成庫區渭河堤防,可防禦渭河7000立方米每秒~8000立方米每秒洪水。
1960年三門峽水庫建成蓄水以後,渭河下游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至1964年黃河淤積,潼關卡口抬高4.6米,形成攔門沙,渭河入黃口上移5公里,渭河變成地上懸河,導致12條南山支流入渭不暢,洪澇災害頻生。1964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召開陝、晉、豫、魯4省治黃會議,提出「確保西安、確保下游」治理原則。1965年、1969年,國家對三門峽水庫樞紐進行了兩次改建,並改變運用方式,但三門峽庫區泥沙淤積仍在發展,至1991年已達51.41億噸,其中渭河下游15億噸。
1967年8月、9月,黃河龍門至潼關間豐水豐沙,形成對渭河涌水倒灌,渭河尾閭倉西至西楊8.8公里河道全部淤積,水流分股,農田受淹面積達70多萬畝,威脅10多萬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同年12月,由黃委會和陝西省水電廳組織西北水科所、三管局、地質部地質5大隊、渭南地區水電局和陝西農建師等單位進行勘測規劃後,提出了開挖深1.5米、寬20米~30米、比降0.12‰的引河,堵復西楊村土堤的疏流方案。經國務院批准,工程於1968年4月開工,由渭南、臨潼、華陰、華縣、大荔、潼關6縣和省農建師組織6400人施工,至7月底完成引水歸流河道工程,總計投資30萬元,開挖土方16萬立方米。
渭河仁義灣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形成,河灣平面呈環形,曲線總長12公里,直線距離僅2.5公里,彎曲系數4.8,嚴重淤積阻水。1969年由省三管局設計裁彎工程,引河長3.05公里,底寬30米,平均深5.5米。1973年由省農建師施工,1974年8月挖成小斷面引河,經4次洪水擴沖,於1975年形成寬380米的新河道。工程總用工12萬個,機械台班5000個,開挖土方48萬立方米。裁彎後河道縮短9公里,泄洪暢通,擴大耕地6000畝。
1969年三門峽水庫樞紐完成一期改建以後,臨潼、渭南等地群眾按「54型」洪水標准於耿鎮橋上下正常水位335米以上修建生產堤130公里,其中橋以上長20公里,以下110公里,可保護耕地19.9萬畝。同年,陝西農建師和駐軍在三門峽庫區335米高程以下沿渭河北岸仁義村至果園、南岸方山村至潼關龔庄渡口分別修建20多公里生產堤,保護耕地30萬畝。1972年,在耿鎮橋至咸陽鐵路橋間又按防禦7220立方米每秒洪水修建生產堤30公里,生產堤增至160公里。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於陝西省三門峽庫區移民安置問題的會議紀要》,近10萬名移民返庫安家落戶,庫區防洪形勢更為嚴峻,成為陝西心腹之患。1986年國家撥專款1.2億元安置返庫移民,至1994年規劃工程基本完成,其中建有防洪設施村台67個,加固朝邑圍堤35公里,避水台63座,防汛撤退道路60.73公里。
1964年至80年代末,渭河下游干、支流上共建堤防178公里。1990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渭洛河下游治理規劃》,1991年由水利部、黃委會審查通過並報國家計委待批。1992年至1993年加高培厚渭河圍堤工程55公里,之後,又對柳葉河、羅敷河、長澗河等南山支流堤防進行加高培厚和拓寬疏浚。
二、支流
陝境渭河幹流南北兩岸15條主要支流已建堤防工程443.24公里,其中50公里以上的有灃河103公里,灞河66公里,澇河63公里;10公里~50公里的有千河47公里,黑河44公里,漆水河40公里,滻河38公里,太平河14公里;10公里以下的有王家河8公里,涇河6公里,沮河5公里,北洛河4公里,金陵河3公里,清姜河與石頭河各1公里。以上堤防共保護45.86萬畝耕地、79.96萬人口和36座城鎮。
灞河平原段河流彎曲擺動,洪水災害頻繁,堤防工程自清末增多。清光緒二年(1876),李有成主持修建了紅岩子至楊家村馬家堰堤防,長3219米,堤頂寬1.53米,可保護農田2212畝。民國時期專門成立灞河堤防協會負責工程維修。民國6年(1917),修建了沙河滄堤8公里。民國10年~15年(1921~1926),多次堵復沖決,至16年(1927)築堰堵復決口267米,耗大洋6934元。民國26年(1937)5月,右岸香湖灣河堤決口21米,省水利局征工搶修,修成土堤105米,丁壩3座長45米。同年8月,申家村、毛家灣決口,省水利局徵集民工,開挖引河修築阻水壩埝300餘米,大堤護岸300米,以月堤連接上下堤防,長約70米,高出原河床1米。民國27年(1938)8月,灞河讀書村附近隴海鐵路橋下右岸堤防決口,省水利局派員搶修,開挖引河1100米,修築導水壩200米,築壩護岸1000米,次年5月完工。民國28年(1939),省水利局擬定了灞河上下游防洪治理甲乙兩種規劃,陝西省政府批准甲種計劃,並於民國28年、29年先後撥款2.47萬元和5萬元,對河堤作了一次較大的加固改善。
新中國成立以後,灞河堤防建設仍以中下游為重點。1949年秋,安家村、將軍廟、安邸村等河堤多處決口,灞河奪滻、滻河復決。1949年12月至1950年4月,人民政府撥小麥3000石(1石摺合300斤),修丁壩15座、土堤4公里和護岸工程90米。1951年至1954年,按防禦1949年1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流量,對堤防進行了全面改建與加高培厚,累計新建和加固堤防70公里,修建丁壩107座,護岸工程165米,完成土方60萬立方米,石方0.9萬立方米。至1973年累計完成土方120萬立方米,石方20萬立方米,改造灘地1.58萬畝。1975年1月省水電局擬定了灞河中下遊河道全面治理規劃,計劃對藍田固京至灞河入渭口34公里河段,按20年一遇洪水布設工程,新修加固堤防58公里,堤頂寬3米~6米,堤距300米~500米。工程由灞橋區與未央區負責建設,1988年全部完工。
1962年11月,灞河上游沿河社隊聯合修建了惠家斜段70米挑流壩,改造灘地700多畝。後張家斜、張家灣、拾旗寨等村又聯合修堤7公里,改造灘地1100餘畝。1963年至1965年,泄湖、三里鎮、普化、李後、馬樓、玉山等鄉村,採取沉捆壩、鉛絲籠壩、干砌石壩等形式,對17處河道進行了治理,完成土方40多萬立方米,砌石6萬立方米,共用工70多萬個,投資31萬元(其中群眾集資5萬元),修築堤防15公里,保護村鎮10多個,改造灘地3000多畝,保護耕地7000多畝。1977年10月,藍田縣成立灞河治理臨時指揮部,組織沿河的九間房、玉山、馬樓、普化、大寨、城關、三里鎮、泄湖、安村、孟村、華胥等12個公社,日上勞3萬多人開展治河工程。至1978年春,共建干砌石堤50多公里,漿砌石堤15公里,丁壩350座,植樹40萬株,總計投資100多萬元(其中群眾集資66萬元)。但由於強調「百里灞河一條線」,1980年大寨鄉清河改道工程即被沖毀,河水復歸故道,淹沒農田100多畝。

❷ 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支持渭南加快建設陝西東大門的若干意見的戰略定位

——關天戰略門戶。依託承東接西的區位優勢,面向大中原,融入大西安,連結陝晉豫,拓展對外開放空間,提升城市整體實力,使渭南成為關天經濟區發展的新亮點,成為展示陝西對外開放形象的新窗口。
——生態田園新城。按照「生態化﹑低碳化﹑宜居化」的發展理念,堅持山水城田林統籌規劃、城鎮與農村一體布局,構建多中心、組團式、網路化的城鎮空間結構,形成優美小鎮與鄉村田園和諧交融、自然生態與城市建築相互映襯的秦東生態田園城市群。
——東西合作高地。堅持把優化投資環境作為「生命線工程」,高起點建設現代產業園區,打造承接東中部地區產業轉移第一階梯,瞄準國際國內大企業大集團,加強戰略合作,擴大招商引資,發展壯大先進裝備製造、現代能源化工、新材料以及勞動密集型產業,建設新型工業城市,培育陝西新的增長極。
——現代農業基地。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堅持「龍頭引領、園區承載、品牌培育、科技服務」四位一體發展模式,做強優質糧食、有機果品、設施蔬菜和現代畜牧四大產業,不斷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准化、集約化水平,建成西部一流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
——國際旅遊勝地。弘揚「華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聖地、人文渭南」品牌,構建「南山、東水、北人文、西航空」秦東四大旅遊板塊。推進文化旅遊生態大融合,營造大水大綠大景區,打造自然山水與歷史人文交相輝映、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得益彰的國際一流旅遊目的地。
(三)發展目標。到2015年,實現「三個大幅提升、四個翻一番、兩個確保」,即產業發展實力大幅提升,城鎮化水平和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大幅提升;生產總值達到2000億元,財政收入超過200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達到35000元和10000元,分別較2010年翻一番;確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220萬噸以上,確保全市耕地保有量924萬畝,真正建成經濟結構優化、人民生活改善、社會和諧穩定、生態環境優美的陝西東大門。
到2020年,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均生產總值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產業支撐能力明顯提高,秦東生態田園城鎮群基本形成,城鎮化率達到65%,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完善協調,建成繁榮興盛的富裕東大門、人文綠色的文明東大門、幸福安全的和諧東大門、創新開放的活力東大門。
(四)空間布局。按照「中心帶動、軸帶發展、板塊推進」的發展戰略,形成「一核五極兩帶」空間開發格局。「一核」,即渭南中心城市,重點提升城市品位和輻射帶動能力。「五極」,即韓城、蒲城、華陰、富平、大荔5個副中心城市,著力構建各具特色的組團式增長極。「兩帶」:一是隴海沿線現代產業發展帶,構建產業與生態融合發展經濟大走廊;二是西禹高速沿線特色經濟發展帶,著力打造現代煤化工、通用航空、冶金建材、文化旅遊、現代農業等產業聚集區。
(五)戰略重點。
——推進西渭融合發展。充分發揮西安輻射帶動作用和渭南的土地、資源等優勢,促進一體化發展。推動兩市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干線公路、輸氣管網、通信網路全面對接。創新合作模式,積極吸引和利用西安的科技、教育、醫療、人才等資源,促進公共服務資源共享。引導西安高端化工、機械製造、食品紡織等產業向渭南有序轉移,提升產業布局的互補性。
——加快富平建設與發展。發揮緊鄰西安的優勢,參照西安城區發展政策,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步伐。將西安城際鐵路、公路主通道、電力電網、產業布局等延伸富平統籌規劃建設,賦予富平在土地儲備、城市建設、招商引資、社會管理等方面更加靈活的政策。「十二五」期間省級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富平建設與發展。鼓勵省級有關部門圍繞小城鎮建設、社會管理、園區開發、產業培育、民生改善等方面在富平開展試點示範,把富平建設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重要承接區、全省城鄉統籌示範區、東西部產業合作示範區、西北知名的工業精細加工區和現代農業示範區。
——支持韓城可持續發展。積極支持韓城市加快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實行省內「計劃單列城市」試點。「十二五」期間省級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韓城城市建設。省級各類專項資金和用地指標適度向韓城傾斜,支持煤炭、鋼鐵、電力等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業、物流業和文化產業,把韓城打造為黃河沿岸中等規模的新型工業強市、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基地。
二、以新型工業化為引領,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六)做強能源化工產業。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建設西卓、山陽、王峰等現代化礦井,實施渭北老礦區挖潛改造,穩步提高煤炭產能,打造關中煤炭生產基地。深度轉化能源資源,重點建設韓城等礦區煤矸石發電和煤層氣抽采利用項目,加快實施秦嶺電廠擴建、富平熱電聯產等一批電源項目,建設渭南煤化工園區,促進甲醇制烯烴(DMTO)三代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推廣應用,承接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基本化工原料發展下游深加工產業,大力開發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烴、醋酸醋酐、丁二醇、丙烯醯胺等化工產品,完善化肥、煤制醋酸等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構建現代煤化工接續基地。到2015年,煤炭產量達到3000萬噸,能源化工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
(七)整合提升優勢特色產業。以陝鋼集團龍鋼公司為龍頭,開發特種鋼、優質鋼等高附加值產品,建設西部千萬噸鋼城。以金堆城鉬業集團為龍頭,加快建設國家級鉬及鉬化工、鉬合金產業聚集區,打造「中國鉬谷」。培育集勘探、采選、冶煉、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黃金產業集群,打造全國重要的黃金產業基地。推進鋁電一體化,發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及冶金化工廢渣為原料的新型建材。壯大生物制葯產業,開發現代中葯、醫葯保健品以及綠色農葯。
(八)做大物流業和人才技能密集型產業。加快物流園區、果蔬冷鏈物流、糧油物流、棉花物流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積極引進和培育物流龍頭企業,重點建設潼關物流港、鹵陽湖快遞物流園區、富平陝汽物流園、韓城龍門物流中心、大荔汽車貨運物流園以及農產品物流設施等項目,盡快形成高效便捷、功能完備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終端環節加工業、大型企業配套組裝加工業,以及輕紡電子等技能密集型產業。支持壯大個性化設計、技能培訓、中介咨詢等服務業。拓展皮影、石刻、陶藝等技能型文化藝術產品市場。
(九)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擴大土方機械、冷熱連軋設備、凹版印刷機械、新型煤化工裝備、垃圾資源化設備等產品的市場份額。培育新能源產業,推進半導體照明、太陽能電池、高能蓄電池、光伏太陽城、光電產業園等項目建設,有序發展風能、生物質發電和地熱能利用。大力發展通用航空產業,推進集通用飛機製造、航空物流、航空旅遊為一體的產業園區建設。不斷延伸鉬、鋁、鎂合金等新材料產業鏈,積極開發硅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新型材料產業示範基地。
三、積極推進城鎮化,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十)加快建設輻射周邊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支持渭南實施「東進北擴」戰略,拉大城市骨架,拓展發展空間,加快華縣撤縣設區,形成「一城三區五組團」格局。啟動建設西(安)臨(潼)高速公路改造和城際軌道交通工程。支持韓城、蒲城、華陰、富平、大荔五個區域副中心城市加快發展,加強澄城、合陽、潼關、白水等縣城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促進生產要素高效聚集和生產力合理布局,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力爭2015年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8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80萬以上,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8%左右。
(十一)推進城鄉統籌示範帶建設。積極推進渭南—華陰、富平—蒲城、韓城—合陽—澄城等城鄉統籌示範帶建設,實現城鄉產業、設施、服務和生態建設一體化,打造集城市現代氣息和鄉村秀美風光於一體的示範區。實施華山統籌城鄉生態旅遊示範區建設工程。全力支持省級重點示範鎮建設,鼓勵各縣(市、區)選擇基礎較好的城鎮重點培育,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顯、經濟實力較強、公共服務完善的明星鎮。健全戶籍、社保、醫療、教育等配套政策,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重點抓好100個新型農村社區示範點。搞好村居規劃,整合村居用地,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四、著力提高糧食蔬菜生產能力,推進農業現代化
(十二)穩步發展糧食生產及加工業。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穩定優質小麥播種面積,擴大玉米、紅薯等優質雜糧基地,提高糧食單產,確保全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220萬噸以上,鞏固「陝西大糧倉」地位。積極發展大豆、花生、「雙低」油菜等專用油料生產。加強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搞好大中型灌區更新改造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糧油加工業,扶持發展一批年產值過億元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推進大荔農業科技園區、華陰農墾區和富平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形成西部重要的現代農業基地和全省綠色食品新城。
(十三)提升果蔬畜牧產業化水平。優化品種、擴大規模,打造綠色安全蔬菜新名片。重點支持蘋果、酥梨、花椒、柿子、冬棗等特色果品生產,加快渭河沿岸和渭北蔬菜產業帶建設,形成300萬畝水果、250萬畝干雜果和100萬畝設施蔬菜基地,建設服務全省的「菜園子」。實施畜牧業產業化工程,重點支持畜禽標准化規模養殖場和優質安全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形成百萬只奶山羊基地縣和百萬頭生豬、十萬頭奶牛、十萬頭肉牛生產大縣。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扶持特色飲料、專用麵粉、文化名酒等食品加工業,打造綠色安全、高效優質的「大廚房」。
五、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打造國際山水文化旅遊目的地
(十四)全力建設華山世界一流精品景區。加快華山景區綜合開發,實施華山索道、文化創意園、論劍主題公園及西嶽廟保護性開發項目,積極打造標志性大型實景演藝,打響「華山論劍」國際知名品牌。加強少華山、御溫泉、太華湖等周邊旅遊景區開發,形成集觀光游覽、戶外運動、文化體驗、康體養生、休閑度假於一體的「大華山」旅遊發展格局。做好華山申遺、國家地質公園申報,推動華山旅遊集團上市。
(十五)高起點打造黃河旅遊板塊。整體謀劃黃、渭、洛三河文化和山水風貌大景區建設,重點實施韓城禹門口、洽川濕地、大荔沙苑、潼關三河口等一批旅遊文化產業項目,形成串珠式大水大綠主題旅遊景觀帶。積極開發溫泉養生、探險漂流、農事體驗、民俗娛樂、古城觀光等新型旅遊產品,完善秦東旅遊大環線,打造黃河風情旅遊精品線路。
(十六)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實施「尋根謁聖」系列文化旅遊工程,深度開發司馬遷祠、韓城古城、梁帶村遺址、倉頡廟、唐帝王陵、楊公祠、潼關古城、魏長城遺址、黨家村民居、朝邑古鎮、「天下第一倉」等人文景區。大力支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紅色旅遊景區建設。加快文化創業創意園區建設,打響富平石刻、華陰老腔、華縣皮影、韓城行鼓、蒲城麥稈畫、澄城剪紙、合陽線戲、同州梆子等民間藝術品牌,加大文物古跡、歷史名城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支持渭南創建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提升文化產業實力和影響力。
六、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發展保障能力
(十七)構建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大力推進以快速鐵路、高速公路、軌道交通、通用機場為主的交通設施建設,強化渭南連接南北、輻射東西的交通樞紐地位。充分發揮鄭西客運專線和隴海鐵路運輸大通道作用,盡快建成西安至太原客運專線、西安至合肥鐵路復線、108國道渭南至大荔一級公路、潼關至西安八車道高速公路以及連接渭南的西咸北環線,加快推進渭南—玉山、華陰—韋庄、蒲城—白水、合陽—鳳翔等高速公路建設,抓緊108國道大荔—韓城和310國道渭南—華陰一級公路改擴建、沿黃公路以及西安—閻良—富平城際鐵路前期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建設。以低空空域改革為契機,發展壯大蒲城通用航空產業園。加快建設電力外送通道和煤氣管網工程,完善電網建設,形成以330千伏變電站為核心的九大供電區。
(十八)建設堅強安瀾的水資源保障體系。以「二華夾槽」為重點,支持渭南搞好水利建設。實施渭河南山支流治理和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抓好渭河下游綜合整治和「二華」干溝蓄洪建湖工程,在「二華夾槽」地帶建成集調蓄洪水、水源涵養、水生農業、農田灌溉、旅遊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人造湖泊。加快推進以城市段為重點的渭河防洪治理,力爭五年任務三年完成,建設濱河生態休閑走廊,打造關中水鄉。重點支持洛惠渠加壩加閘、大峪河「引干入支」、抽黃供水等骨幹水源工程建設,全面完成43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統籌利用黃河、渭河、洛河水資源,合理開發地下水資源,保障城鄉供水安全。加快解決剩餘176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推進「五大灌區」節水改造和配套聯通,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實施好農業灌溉設施建設項目,力爭「十二五」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85萬畝。加強洪水監測預警和應急避險系統建設,完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
七、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
(十九)構築綠色生態屏障。依託山體、河流、乾渠等生態空間,形成以「一山(秦嶺)、一塬(渭北台塬)、三河(黃、渭、洛)」為主體的生態網路構架。支持渭南加快黃河、渭河、洛河及秦嶺北麓、渭北丘陵溝壑區五大生態區建設,推進城市森林化、城鎮園林化、鄉村綠蔭化等九大林業生態工程,加強黃河濕地等保護區建設,治理渭北旱塬水土流失區,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和平原綠化工程,啟動建設黃、渭、洛灘塗綠化工程,營造渭北旱塬干雜果林帶,建設高速公路、鐵路、國省幹道生態景觀。
(二十)打造生態宜居環境。按照中心城區「園在城中」 、周邊城鎮「城在園中」、農村地區「村園交融」的總體布局,建設中心城市「一河兩岸」水景生態區和綠色長廊,打造「河繞城郭、人水相親」的生態田園城市。推進蓄水建湖、活水興城和造林綠化、森林圍城工程,規劃建設主城區「東湖西海」、渭水生態園、沋河三角洲生態區以及鹵陽湖開發區天驕湖、天子湖、天鹵湖和華縣太華湖、少華湖、大荔沙苑湖,實施「引水進城」和「引黃入渭」、「引清濟沋」以及平原水庫等水利工程。高起點建設綠色園藝、文化公園等一批標志性工程,把渭南建成秦東明珠城。
(二十一)努力創建低碳城市。支持渭南申報國家級低碳試點城市,打造國際低碳技術應用與投資示範區。加強煤炭、電力、冶金、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低碳技術應用,大力發展低碳產業,支持合陽煤炭清潔生產示範試點。加快農村沼氣、秸稈等生物質能和韓城煤層氣、風能等清潔能源開發,積極開展渭南中心城市地熱能供暖、太陽能屋頂光電一體化示範項目。支持渭南申報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試點,搞好潼關全國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試點。實施渭南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30萬千瓦以上火電企業燃煤機組和水泥廠脫硫脫硝設施建設、渭河污染治理等項目。
八、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十二)加快發展社會事業。積極支持辦好渭南師范學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組建以渭南職業技術學院為龍頭的區域性職業教育集團,打響「渭南技師」品牌,將渭南打造為全國知名的職業教育基地。高標准普及學前教育,加快中小學校標准化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實施省級部門、科研院校(所)人才對口支援工程。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穩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強養老服務設施機構建設,建立多層次、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推進市中醫院和市婦幼保健院升級「三甲」,全面實施縣醫院標准化建設,力爭全部達到二級甲等水平,改善鄉鎮衛生院、院前急救、衛生監督設施,配備鄉、村衛生技術人員,逐步提高新農合籌資標准,構建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重點建設市級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逐步實現縣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體育場,鄉鄉有文體中心,村村有公共活動設施。力爭到2015年,社會事業主要指標達到或超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
(二十三)創新社會管理。支持渭南市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和就業服務體系。支持開展醫保經辦機構城鄉統一和食品安全屬地化監管改革,健全各級政府一站式便民服務工作機制。強化城鄉社區服務功能,規范發展各類專業服務機構。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文明、和諧、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群眾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妥善解決庫區移民等遺留問題,切實解決進城落戶和務工農村居民子女、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支持渭南完善城市數字化公共服務平台,健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和防災減災體系。加強煤礦、煙花爆竹等行業的安全生產管理,完善治安防控體系,打造企業安全生產、群眾平安生活的模範地區。
九、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最大限度釋放發展潛能
(二十四)努力拓展開放平台。建立完善產業轉移推進機制,鼓勵與發達地區建立產業聯盟和產業轉移合作示範區,省上對重點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貸款項目給予適當貼息。積極推進陝西—深圳合作,建好富平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支持渭南辦好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加快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推進鹵陽湖開發區創新管理模式。規劃建設渭南海關、出口加工區和陸港保稅區。依託優勢農特產品和能源資源類工業產品,打造外貿出口示範基地。加強與山西運城、臨汾及河南三門峽的合作,打造陝晉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
(二十五)千方百計擴大招商引資。開展領導幹部帶頭招商引資考核及獎懲試點,統籌協調重大招商引資項目的引進和落地工作。創新招商模式,從單純引資向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相結合轉變,從傳統單一項目招商向產業鏈、產業集群招商轉變,積極擴大招商引資規模,重點引進世界五百強企業、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堅持不懈改善投資環境,完善涉外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的開放開發制度環境、政策環境和人文環境。
(二十六)大力推進科技和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區域科技資源整合,把渭南納入統籌科技資源改革試點范圍,重點實施10個資源轉化重大科技專項、20個科技創新服務平台、30個重大科技專利產業化專項和40個骨幹企業研發中心等項目。加快推進新型農技農資連鎖服務「大荔模式」示範工程建設。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先行試驗一批改革項目,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著力消除制約發展的體制障礙。實施「擴權強鎮」改革試點,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力爭培育3—5個地方財政收入過5億元的經濟強縣。深入推進全民創業,加大小微企業培育力度,激發民營經濟的發展活力,支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力爭2015年非公有制經濟比重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保障措施
(二十七)財政稅收政策。「十二五」期間,省財政每年安排2億元支持東大門建設,將渭南上繳的煤炭價格調節基金省級留成部分全部返還。2015年底前,在渭南行政區域內的煤炭生產企業按照稅前每噸10元的標准提取生態補償基金,由渭南市統籌安排,重點解決資源所在地群眾利益補償、沉陷區治理及民生改善等問題。進一步加大對渭南均衡性轉移支付補助力度,提高縣級公共財政保障能力。積極爭取國家對渭南各縣(市、區)污水處理項目和秦嶺北麓渭河支流綜合治理項目的支持,省上將渭南水利建設基金返還比例提高至50%。積極爭取國家設立三門峽庫區經濟社會發展基金。 「十二五」期間省財政每年專項安排500萬元配套資金支持潼關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加大對渭南科技統籌創新工程支持力度,對新認定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給予一次性300萬元獎勵,對企業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比重超過規定標準的,按超出部分2%給予不超出100萬元的獎勵。
(二十八)投資金融政策。省級基本建設投資和各類專項資金適度向渭南傾斜。中央安排我省的地方政府債券資金、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優惠貸款,給予渭南相應傾斜。對在渭南設立或遷入的金融機構總部、區域總部,省財政給予一定數額資金補助。支持渭南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機構,組建地方性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引導發展私募股權基金、風險投資,支持民間資本參與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鼓勵省內擔保機構對渭南符合條件的企業銀行貸款優先提供擔保,擴大政策性蘋果保險試點范圍。支持「區域集優」債務融資模式創新試點,建立幫助地方企業實現直接債務融資的長效機制,推動地方政府、企業共同出資建立中小企業直接債務融資發展基金。優先支持渭南發行城市建設債券,加快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在渭南開展投融資體制改革試點,加快發展完善資本、產權、技術、土地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完善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將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於當地的政策,提高農村貸款比例。
(二十九)土地政策。加大對東大門建設用地的傾斜力度,適度增加建設用地年度計劃指標,優先安排渭南城鄉用地增減掛鉤指標,將縣城和重點鎮列入全省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優先保障重大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和承接產業轉移及城鎮建設用地需求。建立用地審批「綠色通道」,加快重大產業項目用地預審和審批。加大礦產資源勘查項目支持力度,推動小秦嶺金礦區整裝勘查與開發。鼓勵渭南市進一步加大礦產資源整合力度,通過聯合兼並重組,做大做強礦業經濟。支持渭南開展未利用土地開發管理改革試點、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改革和完善土地徵收制度,確保農民在土地增值中的收益權益。調整整合農場和勞教場所等用地,提高閑置土地利用效率。
(三十)組織領導。省政府成立推進渭南建設陝西東大門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發展改革委,負責做好日常工作。省級各有關部門要從自身職能出發,加大政策傾斜力度。渭南市要成立相應機構,完善工作機制,細化工作措施,切實推動陝西東大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陝西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一日

❸ 渭南市渭河為什麼還讓采沙

我認為地下水就是通過河沙傳過來的,把沙取完了就怕地下水沒有辦法補充了。

❹ 渭南市渭河生態園林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渭南市渭河生態園林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06月20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園內林景觀工程、綠化工程的設計容、施工及養護等。
法定代表人:馮秦川
成立時間:2011-06-20
注冊資本:21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1050210001282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西五路中段盈田村五組

❺ 渭南市城市段渭河綜合治理工程項目辦公室在哪

渭南市東風街中段15號

❻ 渭南渭河硬質合金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復渭南渭河硬質合金有限公制司成立於2013年04月26日,主要經營范圍為硬質合金的生產和銷售(范圍中,法律、法規或國務院規定必須報經批準的憑許可證在有效期內經營)等。
法定代表人:王丙學
成立時間:2013-04-26
注冊資本:1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1050010002804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渭南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大道

❼ 陝西渭河治理近況

前幾天到公路大修工地幹活路過渭南渭河,我發現渭河水好像變清了一些,地震後為了檢查渭河大橋的安全情況,我還下到渭河河床上去過,發現河水聞起來幾乎沒有什麼異味了,考慮到當時剛剛下過雨,我不認為渭河水質有了明顯好轉,因為渭河上的一條小支流——尤河上的排水孔並沒有像報紙上說的那樣得到徹底封堵和改道

幾年沒有去過楊凌了,對那裡的情況也只能依靠報紙電視和網路去了解,都說是改善了,但實際上是不是那樣,真的說不好。

老百姓對環境問題什麼時候有決定權了,渭河才能得到徹底的治理,才能重現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

本人在渭南公路局下屬單位幹活,平時比較關心環境,

❽ 渭南是在渭河以南嗎如果是,那為什麼不叫渭陰呢

LZ您好
這個很可能和漢字聲調習慣有關呢。
起地名,除開重視陰陽關系之外回,朗朗上答口,讀出來順暢當然也很重要。
如果你進一步深究,接下來就會發現。
現在名字里叫陰的地名……
汾陰、淮陰、湘陰
前一個字多陰平或者陽平,也就是都是平聲
渭南是去聲,類似還有濟南,是上聲。2者皆仄
所以個人認為最初地名稱陰還是稱南,可能和發音聲調平仄習慣有關。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