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末端治理模式

末端治理模式

發布時間: 2021-03-02 03:17:15

①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實現我省礦業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多年來持續高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並沒有完全改變粗放型增長模式,出現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狀況,資源不足、環境污染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走一條科學發展的新路子。實踐證明,發展循環經濟,有助於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河南省作為礦產資源的大省,要擺脫傳統發展模式,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大力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是必然的選擇。胡錦濤總書記在2003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中,使資源得以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逐步使生態步入良性循環,努力建設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生態示範區、生態省。」溫家寶總理在2004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應進一步強化資源循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意識。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並以此作為中國重大的歷史任務和制定「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中央為循環經濟在我國的創建作了有力的推動,也為我國礦業發展指明了道路。因此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它關繫到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關繫到生態環境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問題。

誕生於19世紀的馬克思主義,他們雖然沒有系統撰寫關於物質循環利用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專門著作,但對人與自然物質變換和能量轉換、廢物再循環等方面的論述都相當豐富。早在19世紀,當時資源循環問題並不像現在這樣突出,人們對環境問題普遍缺乏認識的情況下,馬克思恩格斯依然發現了人類生產活動與自然界的關系。

馬克思在解釋人與自然關系時提到:「人在生產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樣發揮作用,就是說,只能改變物質的形態。不僅如此,他在這種改變形態的勞動中還要經常依靠自然力的幫助。」可見,人們在改變形態的勞動中要經常依靠自然力的幫助,這就要求人們必須尊重自然規律,人們與自然之間必須和諧相處。「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這種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實質上就是人類從自然界獲得資源,然後加工成所需要的產品。這生產過程,也是將生產中產生的廢物及產品使用後的廢棄物排放到大自然的過程。馬克思的這種變換理論,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當今世界出現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資源耗竭等問題,實際上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沒有得到合理的控制和調整,從而造成的後果。

馬克思恩格斯還尖銳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環境的影響。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空氣污染、水污染、垃圾問題、住宅問題以及工人勞動環境惡化給健康造成的危害等問題。馬克思指出,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們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來進行物質變換。這就是說,資源和環境問題的根本解決,在於人類對自然合理開發和科學利用。馬克思還告誡人們,經濟活動必須尊重自然規律,違背和超出自然規律就會受到懲罰。馬克思、恩格斯有關這方面的經典論述,高瞻遠矚,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們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農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

一、循環經濟與礦業循環經濟

(一)循環經濟及其特徵

循環經濟,是一種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徵,在環境方面表現為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調一致。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

循環經濟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是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長期演變的一個產物。從歷史上看,人類的經濟發展模式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第一是傳統經濟模式,以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為特徵,是以「資源———生產———流通———消費———丟棄」和「資源———產品———廢物」為社會運行模式,不加處理地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經濟增長以大量消耗自然界的資源和能源以及大規模破壞人類生存環境為代價,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二種是「先污染,後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這種模式的具體做法是在生產鏈終點或者是在廢棄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對其進行一系列的物理、化學或生物過程的處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對自然界的危害。「末端治理」模式的理論依據前期主要是庇古的「外部效應內部化」,認為可通過徵收「庇古稅」來達到減少污染排放的目的;接著「科斯定理」也成為末端治理的又一理論依據,提出在產權明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談判的方式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並且可以達到帕累托最優;後來,又興起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認為環境污染與人均GDP之間存在倒「U」關系,隨著人均GDP達到某個程度,環境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等;第三種是循環經濟模式,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對循環經濟認識的逐漸深入,人們提出了一系列諸如「零排放」、「物資減量化」、「生命周期評價」、「延伸生產者責任」、「生態效益」、「生態工業園」等循環經濟思想是一種由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在傳統經濟中資源的利用則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經濟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物質和能量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所有的物質和能量在這個不斷進行交換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性影響降到最低程度。循環經濟考慮的是如何在既定資源存量的前提下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而不是經濟增長的數量。循環經濟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為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經濟提供了戰略性的理論範式。

循環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這是國際上公認的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原則。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原則是指在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的產生。核心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再利用」原則是指產品多次使用或修復、翻新或再製造後繼續使用,盡可能地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防止產品過早地成為垃圾;「資源化」原則是指廢棄物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資源,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既可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又可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礦業循環經濟及其內涵

礦業循環是循環經濟理念應用於礦業系統,是它在礦業系統中的推廣和應用。具體來講,礦業循環經濟是指地球上的礦產及礦產品,遵循礦產物質的自身特徵和自然生態規律,按其勘查、采選冶生產、深加工、消費等過程構成閉環物質流動,與之依存的能量流、信息流內在疊加,達到與全球環境、社會進步等和諧發展的一個經濟系統。其核心是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它是人類經濟系統的基礎,對人類的經濟發展和環境變化有重大的影響力,而其本身發展又受到科學技術水平、人類認識水平的制約。

礦業循環經濟與傳統的礦業經濟有著本質區別。傳統的礦業經濟基本上是一種由「礦產勘查——礦產品——消費——污染排放」的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以「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一高一低)為特徵,系統內物質流交流疊加很少,造成出入系統的物質流遠遠大於內部相互交流的物質流;產品生產鏈較短,表現為粗加工多、精產品少,礦產資源利用率低,粗加工產品長距離運輸等;局部地區礦產品的過量開采造成不少環境問題,有些難以治理,現在礦山通常只注意到礦坑水、選礦廢液的中和,少量礦山的復墾等末端治理。礦業循環經濟是一種「礦產勘查——礦產資源——產品——再生礦產資源——最終排放」的反饋式流程,所有的礦物質和能源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從而減少對礦產資源的消耗,把礦產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形成「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實現系統內以互聯的方式進行礦物質交換,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進入系統內的礦物質和能量,從而產品產業鏈得以延長,產品質量提高,使用壽命增加,礦物質的綜合回收率大大提高,從根本上消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

二、發展循環經濟是當前我省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綜合我省礦業發展現狀特徵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我省礦業發展必須選擇走循環經濟的道路。河南是一個人口大省,也是資源大省、礦業大省。長期以來,由於粗放型增長方式使礦產資源破壞和浪費,資源形勢嚴峻。一是,各種礦產的開發力度不均衡,有的礦產已屬強力開發,如:煤、石油和天然氣、鋁土礦、金、鐵等。但有的礦產開發力度不夠,如:鉬、珍珠岩、紅柱石、岩鹽等,都是我省最豐富的礦產資源,但尚未達到適度開發的程度。二是,礦產綜合利用程度不高,造成資源浪費。一些共生伴生礦產在開發中未綜合回收利用,隨著礦產的采出,伴生礦未悉盡回收,造成極大浪費。三是,礦產品加工程度低,礦山企業效益不高。礦產品深加工程度低,高、精、細高附加值產品少,廉價礦產品為主,礦山企業效益不高。四是,亂采濫挖、采易棄難、采富棄貧現象較為普遍。五是,科技水平低,工藝技術落後,資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量大。廢棄物亂堆亂排,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水道堵塞、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嚴重。從以上情況來看,要促進我省跨越式發展,就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這是提高我省資源利用率、緩解資源短缺、減輕環境污染壓力,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第一,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是實施我省資源戰略的重要因素。加快發展礦業循環經濟,以最少的資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第二,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是防止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途徑。發展礦業循環經濟要求礦山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利用率,實行永續利用方針。盡量減少浪費和廢棄物的產生,從而減少污染,達到環保要求。同時對最終產品進行無害化處理,使資源利用後,廢棄物零排放,實施保護環境的治本措施。第三,發展礦業循環經濟也是提高科技水平、提升工藝技術、改善技術和生產管理、加大自主創新、提升礦山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礦山企業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轉變增長方式,發展礦業循環經濟,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使礦山企業競爭力得到盡快提升。總之,從我省礦業發展現狀來看,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稀缺和環境污染兩大問題。積極以循環經濟的理念構築礦業發展新模式,實行資源環境利用和清潔生產,廢棄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這也是我省礦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發展我省礦業循環經濟的對策建議

礦產資源是我國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它是一種耗竭性資源,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我省大部分的能源、工業原料和農業生產資料是以礦產品為原料的。礦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是整個工業體系的基礎和先導。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對礦產品的旺盛需求和較強的依賴性,是無法徹底改變的。因此,有必要要抓緊認真研究、探討發展我省礦業循環經濟,促進我省礦業健康、順利地可持續發展。

(1)認真實施3個原則,做到生產過程的規范化和科學化。生產過程屬於循環經濟中從資源投入到產品形成的過程。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要符合科學規范,從源頭把關,預防和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具體有以下3個原則:①減量化: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物質和能源流量。在生產中,礦業企業可以通過減少原料使用量、重新設計生產工藝來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②標准化;在生產中,盡量採用標准設備和零件。例如採掘、運輸機械等設備局部零件便於更換,而不必更換整個設備。即使在設備使用生命周期結束之後,也易於拆卸和綜合利用,而不必整機報廢。③清潔化:在生產過程中,要盡量減小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不利影響。如採用先進的生產工藝減少礦石的採掘量,生產過程中無用的礦石或矸石盡可能用於回填。上述3個原則的實現,關鍵是依靠科技進步,積極採用無害或低害新工藝、新技術,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

(2)綜合利用廢棄物,實現資源的循環發展。循環經濟的第二個環節將廢棄物轉化為新的資源,使物質得到循環利用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原則和標志。廢棄物的綜合利用主要包括使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減量化依靠重復利用,無害化則依靠填埋焚燒。廢棄物的資源化可以將礦石或矸石作為原料來生產水泥,煤層中的瓦斯可以集中抽放用於民用。

(3)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發展礦業循環經濟,要不斷地進行技術開發和創新,保證在發展過程中有先進技術的支撐。主要是清潔生產技術、廢棄物利用技術、污染防治技術和地質災害防治技術等四大技術體系的發展。與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三原則相匹配,生產、消費、分解三功能相協調。清潔生產技術保證進入生產過程的資源量最少,產生的廢棄物最少,能源消耗最少;廢棄物利用技術保證在生產流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經過處理成為下一個生產過程、下一個生產部門或行業的原材料;污染防治技術則保證對生產過程中造成的污染和暫無法再利用的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保證對環境危害的最小化;地質災害預防技術則保證對采礦過程中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進行精確預測和預先防治,力爭采礦活動不會對礦區及周邊地區環境質量造成大的影響。

(4)加快建立和完善制度體系和政策體系。研究制定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循環型礦業經濟的制度體系和政策體系。包括財政、稅收、金融、投資、技術等促進循環型礦業經濟發展的技術經濟政策和制度。礦業企業要用好用足國家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優惠政策,充分發揮優惠政策的鼓勵、引導和扶持作用。

(5)加強宣傳教育,轉變傳統觀念,樹立礦業循環經濟的科學理念。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培訓活動,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轉變觀念,樹立新型的礦業循環經濟科學理念,發展循環型礦業經濟不是少數人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礦業部門一家的事情,它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進行長期發展。各職能機構、礦業企業、地勘企業都要參與進來。同時要加大對循環型礦業經濟及其在環境保護和減少資源消耗方面重大作用的宣傳,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礦業循環經濟建設。使全社會都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緊迫性。認識到發展循環型礦業經濟是解決人類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問題的出路之一,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6)積極促進綠色消費。綠色礦產品不僅指被消費的礦產品是對人類和環境無毒無害的,而且也指這種礦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消費過程中和消費後產生的廢棄物對人類和環境也沒有危害,並且其廢棄物易於分解而再資源化。鼓勵人們消費及使用綠色礦產品和以再生資源為原料生產的產品,減少一次性產品的消費和使用,達到礦產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環境影響的最小化。

(7)充分發揮經濟手段作用。通過市場供求規律和價值規律,調節社會供求關系,促進生產者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和方式,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由於環境的恢復和資源的供給在一定時間內是有限的,這種「資源環境的稀缺性」,一方面,引發資源價格和環境價值的提高,加大了生產成本;另一方面,迫使人們以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為基礎,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優化資源配置,在降低資源使用總量和減少「廢棄物」排放的情況下,利用科技不斷拓展循環鏈,增加物質產品的種類,提供更為有效的服務,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經濟需求和生態需求,增強市場競爭力。此外,徵收環境稅。對有害於環境的活動、產品、服務徵收一定的費用,來影響特定的生產方式和消費形式,以遏制經濟活動中的污染排放超標,這也是十分必要的。而產品稅和污染稅則是促使人們按照「3R」原則進行經濟活動的有效激勵機制。

(8)建立礦業循環經濟的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發展礦業循環經濟非常有必要建立完整、科學的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通過一系列的指標評價,才能衡量循環經濟的發展程度,考核資源利用的效率。才能進一步指導礦業循環經濟的實施與改革。循環經濟的理論大多是借用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基礎,評價方法也離不開這些領域科學評價方法的綜合運用。如:系統分析、物質流分析與管理、綠色核算、生命周期分析、全成本核算、環境管理等等。只有建立一整套科學的、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所需的評價指標體系,才能客觀地反映實際狀況,得出正確的綜合評價,從而使礦業循環經濟健康順利地發展。

總之,運用循環經濟的理念、原則,指導礦業實施循環經濟,有利於節約資源,緩解當前資源約束壓力,減輕環境污染保護環境,有利於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礦業企業的經濟效益,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有利於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發展,也有利於進一步鞏固和實施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② 什麼是清潔生產,與末端處理有什麼區別啊!!

清潔生產是指將綜合預防的環境保護策略持續應用於生產過程和產品中,以期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

清潔生產與末端處理的主要區別如下:

一、作用不同

1、清潔生產:對生產過程與產品採取整體預防的環境策略,減少或者消除它們對人類及環境的可能危害,同時充分滿足人類需要,使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的一種生產模式。

2、末端處理:對生產過程產生的並通過管道在其末端排出的廢物,在污染控制設施中進行的凈化處理。

二、性質不同

1、清潔生產:屬於一種生產模式。

2、末端處理:屬於一種處理方式。

三、特點不同

1、清潔生產:新的創造性的思想,該思想將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持續應用於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中,以增加生態效率和減少人類及環境的風險。

2、末端處理:只有在採取上述措施後仍不可避免產生的 廢物,才進行末端處理,使之無害化後最終排入環城。

③ 中國傳統經濟指什麼有什麼基本特點

傳統經濟體系是經濟學的名詞又稱為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相對,多是於鄉村專以及農業社會之中屬出現,主要是依據社會風俗和慣例以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生產給誰)。而另外的三種經濟體系是計劃經濟體系、市場經濟體系以及混合經濟體系。
傳統經濟模式是指在處理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時,採用一種「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開放式過程,採用這種模式,隨著工業的發展,生產規模的擴大和人口數量的增長,環境自身凈化能力的削弱,導致環境問題日益加重,資源短缺的危機更加突出。「生產過程末端治理」模式,則開始注意環境問題,強調在生產過程的末端採取措施治理污染,但採用「先污染、後治理」的做法不科學,治理污染的技術難度大、成本高,且難以遏制生態惡化趨勢,很難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三贏」。

④ 石油井下作業的清潔生產有哪些模式

石油井下作業過程中,常常會不同程度地污染到周圍環境,為了避免有太大的末端治理壓力,真正實現污染物的零排放,實施清潔生產已是企業節能降耗、控制污染、改善經濟增長方式的理想模式。

1.石油井下作業清潔生產模式

1)防止污染物的發生

主要通過污染物末端治理預防污染物影響到環境,確保井下作業過程中排放的污染物不超出國家明文規定的要求。實踐操作中,除了要採用末端治理的方式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之外,還必須全面回收利用、循環利用污染物,降低廢物量。

2)注重節能降耗

主要是對生產過程進行有效控制,遵循節能降耗的原則,降低生產過程的廢物排放量,然後有效治理實際排放出的廢物,從而保證所排放的廢物滿足國家規定的規范要求。合理選擇燃料,積極探索替代能源,加強工藝改革,對生產中排放的廢物予以循環利用或者降低,減少企業末端處理廢物的數量,從而實現清潔生產的目標。

3)以節能降耗為基礎降低污染

以節能降耗為基礎降低污染這一清潔生產模式,主要是上述兩項清潔生產模式的優化組合。針對生產過程的中後期採用先進的管理與技術手段,防止廢物的大量排放,以做到清潔生產。

4)注重持續發展的清潔生產模式

該模式相比前三種模式具有較高的成熟性。注重的是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有效管理,也就是生產前科學利用原材料,生產過程中加強污染控制,生產後回收利用排放的廢物。

2.石油井下作業技術

1)管柱防護技術

因操作不當使得管柱遭到損毀並導致污染的情況時有發生,尤其是在出砂較多的油層當中,這種事故更易發生。因此,做好人造井壁防砂能夠增強油層的支撐力度,修井過程中使用小噸位封隔器,簡化生產管柱從而減少坐封次數。使用管柱防磨新工藝,進而能夠有效地延長管柱使用壽命,增強抗磨能力。為了使管柱獲得更好的養護,油田企業要定期對管柱進行保養以延長油井的壽命。

2)套柱防護技術

為了降低油井潛在污染因素,在套管設計方面要對容易產生損害的油井部分使用厚壁套管。井下容易發生腐蝕的區域,要選用防腐能力強、性質穩定的套管,由於地下油藏類型不同,面對不同的腐蝕介質,要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材質的套管,並使用有效的防腐措施降低腐蝕對套管的影響。在套管使用接箍保護環後能夠有效減輕地層施加在台肩面上的壓力,保護油井安全。增強固井質量也能有效保護套管。使用井身軌跡控制技術構建規則的井徑,利用密度低、塑性強的水泥作為原料可以增強固井質量,進而提高套管承受外界壓力的強度。

3)井下作業施工中的清潔技術

使用方鑽桿自封封井技術時,可以對方鑽桿與套管的空間進行密封,從而保持地面環境的清潔,並能將返出液重復利用。這種方法能有效解決井下作業中鑽磨、沖砂、套銑等工序所產生的刺漏情況。在井下作業的過程中,管桿要進行清潔,這時殘留的原油和殘液會污染周邊環境,可以引進當前常用的一種防污染塑料膜作為防護工具,清潔工作結束後對薄膜和殘液進行集中處理,繼而保護施工環境。

4)油氣層保護技術——不壓井作業

在油田生產中,幾乎所有的油層在從勘探到開發及後期的維護過程中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在我國現有的油氣層保護技術中,還沒有一種技術完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油氣層保護,但不壓井作業技術的引進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油氣層保護提供了可能。

不壓井作業一方面可以為油公司省去用於壓井作業的壓井液及其處理費用;另一方面,由於油氣層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油氣層的產能會得到相應的提高,從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地下的油氣資源。圖6.15為中原油田在採油二廠某井井上安裝不壓井作業裝置,實現了不放噴、不壓井的情況下的清潔生產。

圖6.15中原油田安裝不壓井作業裝置

⑤ 傳統經濟和新經濟都各指什麼

傳統經濟模式是指在處理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時,採用一種「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開放式過程,採用這種模式,隨著工業的發展,生產規模的擴大和人口數量的增長,環境自身凈化能力的削弱,導致環境問題日益加重,資源短缺的危機更加突出。「生產過程末端治理」模式,則開始注意環境問題,強調在生產過程的末端採取措施治理污染,但採用「先污染、後治理」的做法不科學,治理污染的技術難度大、成本高,且難以遏制生態惡化趨勢,很難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三贏」。循環經濟模式,則遵循生態學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 IT寫作社區/陳子弘/逛網拾話

新經濟概念的正本清源

(這條文章已經被閱讀了429次) 時間:2001年06月06日 08:56 來源:陳子弘 轉載

網路經濟的破滅,似乎就是「新經濟」的破滅。但到底什麼是新經濟?至今這個名詞還是一個鬆散的概念。正如經濟學人雜志前年所述,90年代末期驚人的經濟增長需要一個「很廣義」的概念來詮釋,因此媒體、華爾街業界以及一批經濟專家便爭相找個名詞來填補這個概念。到底新經濟這名詞是怎麼來的?據哈佛大學修倫斯坦中心最近調查發現,最早媒體、產業經濟專家以及經濟權威作家在1970年代就引用了「新經濟」這個字眼,但描述的東西並不相同,有時甚至毫不相干。有時候,新經濟指的是電腦科技,又有一陣子被用來描述服務業經濟、全球化、雙薪家庭、薪資變動遲緩、中小企業、非工業化以及企業再造。而在1980年代中期,新經濟這個名詞廣獲認同。陸續有相關以新經濟為題的新書問世,如「新經濟經營之道」、「認識新經濟」等等。1986年,財富雜志(Fortune)刊出以「美國的新經濟」為題的封面故事,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周刊也宣稱美國正進入「世紀以來劃時代的經濟變革」,其特徵是服務業和高科技的「新經濟」崛起。即使到了1990年末期,新經濟仍很難規范為一個明確的定義。大多數分析師和媒體把這種強勁的經濟現象歸結於電腦的普及。不過,他們就連資訊科技如何創造出增長也不明確。

⑥ 傳統經濟的模式

是指在處理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時,採用一種「資源—產品—污染排專放」的單向線性開放式過程,屬採用這種模式,隨著工業的發展,生產規模的擴大和人口數量的增長,環境自身凈化能力的削弱,導致環境問題日益加重,資源短缺的危機更加突出。「生產過程末端治理」模式,則開始注意環境問題,強調在生產過程的末端採取措施治理污染,但採用「先污染、後治理」的做法不科學,治理污染的技術難度大、成本高,且難以遏制生態惡化趨勢,很難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三贏」。傳統經濟模式是以標准化、規模化、模式化、講求效率和層次化為其特點,傳統經濟依靠產品自身來組織並發展,它注重有利可圖的直接交易,著眼於經營業績的高低,以營銷做營銷,通常藉助廣告來創立品牌,但缺乏客戶滿意度的標准。盡管新經濟也著眼於經營業績的高低,但它更加重視客戶的終身價值以及股東利益,營銷上注重以人為本,通過實際行動來創立品牌,努力保持和開拓客戶資源。

⑦ 末端治理和源頭治理的代表有哪些

簡單來說來就是污染物的治源理措施採取於污染物的形成階段還是進入環境之後。
以工廠廢水為例,典型的點源污染,車間內的污水凈化系統就屬於源頭污染治理,而一旦污水未經處理直接進入受納水體,之後在採取無論是天然或非天然的措施,都屬於末端控制。
以屋面產流為例,屬於典型的面源污染,在屋頂採取雨水收集,或者綠色屋頂等都屬於源頭污染物控制,但是污水一旦匯入河網就屬於末端調控了。
當然了也存在中途控制,屬於污染物匯流過程中採取的措施。

⑧ 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區別是什麼

C、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

傳統經濟模式是指在處理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時,採用一種「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開放式過程

循環經濟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過程

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模式的區別

20世紀90年代之後,發展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成為國際社會的兩大趨勢。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引入關於循環經濟的思想,此後對於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不斷深入。目前,循環經濟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人們的一種共識,對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模式的區別加以探討,有助於人們明確發展思路。

就人類與環境的關系而言,人類社會在經濟過程中經歷了三種模式:傳統經濟模式,「生產過程末端治理」模式,循環經濟模式。

傳統經濟模式是指在處理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時,採用一種「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開放式過程,採用這種模式,隨著工業的發展,生產規模的擴大和人口數量的增長,環境自身凈化能力的削弱,導致環境問題日益加重,資源短缺的危機更加突出。「生產過程末端治理」模式,則開始注意環境問題,強調在生產過程的末端採取措施治理污染,但採用「先污染、後治理」的做法不科學,治理污染的技術難度大、成本高,且難以遏制生態惡化趨勢,很難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三贏」。循環經濟模式,則遵循生態學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科學的發展觀,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與傳統經濟模式有著根本的區別。

一是系統觀不同。傳統經濟在生產和消費時,將人置身於由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構成的大系統之外。而循環經濟要求人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將人置於大系統之內,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將「退田還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系統建設,作為維持大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來抓。

二是經濟觀不同。在傳統經濟中,只有資本和勞動等的循環,恰恰沒有自然資源的循環,往往造成生態惡化、惡性循環。而循環經濟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不僅考慮工程承載能力,還要考慮生態承載能力,其經濟活動與生態良性循環,能夠使生態系統平衡發展。

三是價值觀不同。傳統經濟在考慮自然時,將其作為「原料場」和「廢棄屋堆積排放場」,視其為可供利用的資源。而循環經濟視其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四是生產觀不同。傳統經濟的生產觀是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財富,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而循環經濟觀念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循環使用資源,從而創造盡可能多的社會財富,達到「最佳生產,最適消費,最少廢棄」的效果。

五是消費觀不同。傳統經濟觀實際上提倡「拚命生產,拚命消費」,而循環經濟觀提倡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在消費時就考慮到廢棄物的再利用,再循環。其倡導消費者在消費時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於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倡導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垃圾的處置,不造成環境污染;倡導消費者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和能源,實現可持續消費。

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目標,而且是一個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可持續發展。發展循環經濟是根本出路之一。 (田生海 作者單位為中共三明市委黨校)

⑨ 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有何不同

1、時期不同

清潔生產指將綜合預防的環境保護策略持續應用於生產過程版和產品中,以期減少對人類和權環境的風險。末端治理指在生產過程的末端,針對產生的污染物開發並實施有效的治理技術。

2、本質不同

清潔生產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對生產過程與產品採取整體預防的環境策略,減少或者消除它們對人類及環境的可能危害,同時充分滿足人類需要,使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的一種生產模式。

末端治理在環境管理發展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它有利於消除污染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生產活動對環境污染和破壞趨勢。

3、效益不同

末端治理處理污染的設施投資大、運行費用高,使企業生產成本上升,經濟效益下降;末端治理往往不是徹底治理,而是污染物的轉移,如煙氣脫硫、除塵形成大量廢渣,廢水集中處理產生大量污泥等,所以不能根除污染;末端治理未涉及資源的有效利用,不能制止自然資源的浪費。

清潔生產是一項系統工程,經濟性良好,與企業發展相適應,廢物循環利用,建立生產閉合圈,發展環保技術。

⑩ 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有啥區別論文一篇

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的區別 由清潔生產的定義可以知道,清潔生產是關於產品和產品生產過程的一種新的、持續的、創造性的思維,它是指對產品和生產過程持續運用整體預防的環境保護戰略。 從上述清潔生產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到:清潔生產是要引起研究開發者、生產者、消費者,也就是全社會對於工業產品生產及使用全過程對環境影響的關注。使污染物產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達到最小,資源充分利用,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而末端治理把環境責任只放在環保研究、管理等人員身上,僅僅把注意力集中在對生產過程中已經產生的污染物的處理上。具體對企業來說只有環保部門來處理這一問題,所以總是處於一種被動的、消極的地位。側重末端治理的主要問題表現在: (1)污染控制與生產過程式控制制沒有密切結合起來,資源和能源不能在生產過程中得到充分利用。 任一生產過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實際上都是物料,如農葯、染料生產收率都比較低,這不僅對環境產生極大的威脅,同時也嚴重的浪費了資源。國外農葯生產的收率一般為70%,而我國只有50~60%,也就是一噸產品比國外多排放100~200公斤的物料。因此改進生產工藝及控制,提高產品的收率,可以大大削減污染物的產生,不但增加了經濟效益,與此同時也減輕了末端治理的負擔。 (2)污染物產生後再進行處理,處理設施基建投資大,運行費用高。「三廢」處理與處置往往只有環境效益而無經濟效益,因而給企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使企業難以承受。 根據廢水水質、處理工藝流程及基礎設施情況不同,處理1噸水/時需要基建投資2~6萬元。據統計:處理1噸化工廢水需要1~4元,而去除1公斤cod則往往需要2~6元。目前許多企業由於種種原因,使物料流失嚴重,提高了物耗和產品成本,已經造成經濟損失,而流失到環境中的物料還需要很高的費用去處理。 (3)現有的污染治理技術還有局限性,使得排放的「三廢 在處理、處置過程中對環境還有一定的風險性,如廢渣堆存可能引起地下水污染,廢物焚燒會產生有害氣體,廢水處理產生含重金屬污泥及活性污泥等等,都會對環境帶來二次污染。 但是末端治理與清潔生產兩者並非互不相容,也就是說推行清潔生產還需要末端治理,這是由於:工業生產無法完全避免污染的產生,最先進的生產工藝也不能避免產生污染物;用過的產品還必須進行最終處理、處置。因此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永遠長期並存。只有共同努力,實施生產全過程和治理污染過程的雙控制才能保證環境最終目標的實現。 人類為「末端治理」付出了巨大代價,但環境問題依然日趨嚴重。因此必須大力推行「清潔生產」。 二戰以後,尤其是二十世紀60至70年代,世界經濟迅猛發展,由於人類對工業化大生產的負面作用(環境污染)缺乏足夠認識,許多工業污染物任其自流,讓自然界稀釋、降解。工業界長期濫用稀釋排放政策,污染物排放量超過了自然界的容量和自凈能力,從而導致地區性公害乃至全球性環境污染,生態環境亦遭到嚴重破壞。在輿論和法規的壓力下,工業界不得不從「稀釋排放」轉向「治理污染」,即針對生產末端產生的污染物開發行之有效的治理技術。這種做法被稱為「末端治理」,也是所謂「先污染後治理」模式的由來。 與稀釋排放相比,末端治理是一大進步,不僅有助於消除污染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生產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程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末端治理的局限性日益增大。實踐發現:這種僅著眼於控制排污口(末端),使排放的污染物通過治理達標排放的辦法,雖在一定時期內或在局部地區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工業污染問題。 首先,隨著生產的發展,工業生產所排污染物的種類越來越多,規定控制的污染物(特別是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標准也越來越嚴格,從而對污染治理與控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達到更加嚴格的排放標准,企業不得不大大提高治理費用,即使如此,一些要求還難以達到。另一方面,「三廢」處理與處置往往只有環境效益而無明顯經濟效益,因而給企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使企業難以承受,進一步影響了企業治理污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據美國EPA統計,美國用於空氣、水和土壤等環境介質污染控制總費用(包括投資和運行費),1972年為260億美元(佔GNP的1%),1987年猛增至850億美元,80年代末達到1200億美元(佔GNP的2.8%)。如杜邦公司每磅廢物的處理費用以每年20%~30%的速率增加,焚燒一桶危險廢物可能要花費300~1500美元。即使如此之高的經濟代價仍未能達到預期的污染控制目標,末端治理在經濟上已不堪重負。 我國是以傳統的高消耗、低產出、高污染的生產方式來維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實際工程中,一般處理1噸水/時需要基建投資2~6萬元;運行後,處理1噸化工廢水約需要1~4元,而去除1公斤COD則往往需要2~6元。目前許多企業物料流失嚴重,本來就已經造成經濟損失,而流失到環境中的物料還需要很高的費用去處理、處置,使企業承受雙重的經濟負擔,並且使有限的資源加速耗竭,環境日趨惡化。 其次,由於污染治理技術有限,治理污染很難達到徹底消除污染的目的。排放的「三廢」在處理、處置過程中對環境還有一定的風險性,而且有些污染物不能生物降解,治理不當還會造成二次污染;有的治理只是將污染物轉移,如濕式除塵將廢氣變成廢水排入水體,大量廢水經處理變成含重金屬的污泥及活性污泥等;廢物的焚燒及廢渣的填埋又污染了大氣和水體,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再次,末端治理不僅需要投資,而且使一些可以回收的資源(包含未反應的原料)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而流失,致使企業原材料消耗增高,產品成本增加,經濟效益下降,從而影響企業治理污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污染控制與生產過程式控制制往往沒有密切結合起來,資源和能源不能在生產過程中得到充分利用。任一生產過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實際上都是物料,如農葯、染料生產收率都比較低,這不僅對環境產生極大的威脅,同時也嚴重浪費了資源。國外農葯生產的收率一般為70%,而我國只有50%~60%,也就是一噸產品比國外多排放100~200公斤的物料。如果改進生產工藝及控制,提高產品的收率,可以大大削減污染物的產生,不但增加了經濟效益,也會減輕末端治理的負擔。因此污染控制應該密切地與生產過程式控制制相結合。 盡管人類為末端治理方法付出了巨大代價,但全球性環境問題依然日趨嚴重。這種得不償失的局面使人類醒悟到,與其被動地等待污染物產生後進行末端治理,不如主動行動,在工業生產中進行控制,力求把污染物消滅在產生之前。通過採用各種預防技術,把生產過程中的不同廢物削減下來是可能的,在多數情況下,企業常常無需任何費用調整就能得到實施,同時還能取得可觀的效益。 根據日本環境廳1991年的報告,「從經濟上計算,在污染前採取防治對策比在污染後採取措施治理更為節省。」例如就整個日本的硫氧化物造成的大氣污染而言,排放後不採取對策所產生的受害金額是現在預防這種危害所需費用的10倍。以水俁病而言,其推算結果則為100倍。可見兩者之差極其懸殊。近年來,荷蘭在防止污染和回收廢物方面也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例如:95%的煤灰料已被利用作為原料;85%的廢油回收作為燃料;65%的污泥用作肥料;家庭的廢紙和廢玻璃已有一半以上被收集分類和再生利用。 以上種種理論與實踐證明:預防優於治理。面對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資源日趨短缺的局面,工業發達國家在對其經濟發展過程進行反思的基礎上,認識到不改變長期沿用的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來推動經濟增長的傳統模式,單靠一些補救的環境保護措施,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的。美國國會1990年10月通過了「污染預防法」,把污染預防作為美國的國家政策,取代了長期採用的末端處理的污染控制政策。要求工業企業通過源頭削減,包括:設備與技術改造、工藝流程改進、產品重新設計、原材料替代以及促進生產各環節的內部管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並在組織、技術、宏觀政策和資金方面做了具體的安排。這就是「清潔生產」。 歐洲許多國家把清潔生產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例如歐共體委員會1977年4月制訂了關於「清潔工藝」的政策;1984年、1987年又制訂了歐共體促進開發「清潔生產」的兩個法規。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極為重視發達國家這一工業污染防治戰略的轉移,決定在世界范圍內推行清潔生產。我國也開始大力推行清潔生產,並開始著手進行清潔生產的立法。 由清潔生產的含義可以知道,清潔生產是關於產品和產品生產過程的一種新的、持續的、創造性的思維,它是指對產品和生產過程持續運用整體預防的環境保護戰略。清潔生產是要引起研究開發者、生產者、消費者,也就是全社會對於工業產品生產及使用全過程對環境影響的關注,使污染物產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達到最小,資源充分利用,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而末端治理把環境責任只放在環保研究、管理等人員身上,僅僅把注意力集中在對生產過程中已經產生的污染物的處理上。具體對企業來說,只有環保部門來處理這一問題,所以總是處於一種被動的、消極的地位。 綜上所述,清潔生產的思想是將污染物消除在生產過程中,實行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式控制制,從而減少資源的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使企業全方位受益。「末端治理」要向「清潔生產」轉化。 需要指出的是,末端治理與清潔生產兩者並非不能相容。推行清潔生產還需要末端治理,因為工業生產不可能完全避免污染的產生,最先進的生產工藝也會產生污染物。比如,絕大多數企業生產總要用水,用水就意味著廢水排放的可能;用過的產品還必須進行最終處理、處置,比如汽車、家用電器總會因耗損而被廢棄。「零排放」在目前還是一種難以達到的理想狀態,我們必須先在生產過程中盡量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然後再對不得不產生的污染物進行末端治理。也就是說,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將緊密結合,長期並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護好我們的環境,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