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土壤的生態治理

土壤的生態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2-28 18:45:02

⑴ 關於土壤的生態知識土壤的生態作用是什麼 土壤污染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鬆表層,是陸生植物生活的基質和陸生動物生活的基底.土壤不僅為植物提供必需的營養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動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場所.土壤的形成從開始就與生物的活動密不可分,所以土壤中總是含有多種多樣的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原生動物、輪蟲、線蟲、蚯蚓、軟體動物和各種節肢動物等,少數高等動物(如鼴鼠等)終生都生活在土壤中.據統計,在一小勺土壤里就含有億萬個細菌,25克森林腐植土中所包含的黴菌如果一個一個排列起來,其長度可達11千米.可見,土壤是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的一個極為復雜的復合體,土壤的概念總是包括生活在土壤里的大量生物,生物的活動促進了土壤的形成,而眾多類型的生物又生活在土壤之中.
土壤無論對植物來說還是對土壤動物來說都是重要的生態因子.植物的根系與土壤有著極大的接觸面,在植物和土壤之間進行著頻繁的物質交換,彼此有著強烈影響,因此通過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產量.對動物來說,土壤是比大氣環境更為穩定的生活環境,其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幅度要小得多,因此土壤常常成為動物的極好隱蔽所,在土壤中可以躲避高溫、乾燥、大風和陽光直射.由於在土壤中運動要比大氣中和水中困難得多,所以除了少數動物(如蚯蚓、鼴鼠、竹鼠和穿山甲)能在土壤中掘穴居住外,大多數土壤動物都只能利用枯枝落葉層中的孔隙和土壤顆粒間的空隙作為自己的生存空間.
土壤是所有陸地生態系統的基底或基礎,土壤中的生物活動不僅影響著土壤本身,而且也影響著土壤上面的生物群落.生態系統中的很多重要過程都是在土壤中進行的,其中特別是分解和固氮過程.生物遺體只有通過分解過程才能轉化為腐殖質和礦化為可被植物再利用的營養物質,而固氮過程則是土壤氮肥的主要來源.這兩個過程都是整個生物圈物質循環所不可缺少的過程.
世界各地的土壤類型
亞、歐大陸:亞、歐大陸是最大的大陸.山地土壤佔1/3,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別佔16%和15%,黑鈣土和栗鈣土佔13%.地帶性土壤沿緯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鈣土—栗鈣土—棕鈣土—荒漠土—高寒土—紅壤—磚紅壤.但在東、西兩岸略有差異:大陸西岸從北而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陸東岸自北而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紅、黃壤—磚紅壤.在灰化土和棕壤帶中分布有沼澤土.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布著鹽漬土.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著變性土.
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較多,約佔23%.由於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從而加深了水熱條件的東西差異,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現明顯的經度地帶性分布.北美大陸西半部(灰化土帶以南,95°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帶)由東而西的土壤類型依次為濕草原土—黑鈣土—栗鈣土—荒漠土;而在東部因南北走向的山體不高,土壤又表現出緯度地帶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紅、黃壤.北美灰化土帶中有沼澤土,栗鈣土帶中有鹼土,荒漠土帶中有鹽土.南美洲磚紅壤、磚紅壤性土的分布面積最大,幾乎佔全洲面積的一半,主要分布於南回歸線以北地區,呈東西延伸.在南回歸線以南地區,土壤類型逐漸
轉為南北延伸,自東而西依次大致為:紅、黃壤—變性土—灰褐土、灰鈣土,再往南則為棕色荒漠土.安第斯山以西地區土壤類型是南北向排列和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為:磚紅壤—紅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和磚紅壤、紅壤為最多,前者佔37%,後兩者佔29%.由於赤道橫貫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緯度地區向南北兩側成對稱緯度地帶性分布,其順序是磚紅壤—紅壤—紅棕壤和紅褐土—荒漠土,至大陸南北兩端為褐土和棕壤.但在東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響而稍有改變.在磚紅壤帶中分布有沼澤土,在沙漠化的熱帶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帶中分布有鹽漬土.
澳大利亞:土壤以荒漠土面積最大,佔44%,次為磚紅壤和紅壤,佔25% .土壤分布呈半環形,自北、東、南三方面向內陸和西部依次分布熱帶灰化土—紅壤和磚紅壤—變性土和紅棕壤—紅褐土和灰鈣土—荒漠土.
中國主要土壤類型
土壤名稱 分布地區 形成條件 一般特徵
磚紅壤 海南島、雷州半島、西雙版納和台灣島南部,大致位於北緯22°以南地區. 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3~26℃,年平均降水量為1600~2000毫米.植被為熱帶季雨林. 風化淋溶作用強烈,易溶性無機養分大量流失,鐵、鋁殘留在土中,顏色發紅.土層深厚,質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強酸性.
赤紅壤 滇南的大部,廣西、廣東的南部,福建的東南部,以及台灣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緯22°至25°之間.為磚紅壤與紅壤之間的過渡類型. 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溫較磚紅壤地區略低,年平均氣溫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間,植被為常綠闊葉林. 風化淋溶作用略弱於磚紅壤,顏色紅.土層較厚,質地較粘重,肥力較差,呈酸性.
紅壤和黃壤 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四川盆地周圍的山地. 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黃壤形成的熱量條件比紅壤略差,而水濕條件較好. 有機質來源豐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質少,土性較粘,因淋溶作用較強,故鉀、鈉、鈣、鎂積存少,而含鐵鋁多,土呈均勻的紅色.因黃壤中的氧化鐵水化,土層呈黃色.
黃棕壤 北起秦嶺、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長江,西自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東至長江下游地帶.是黃紅壤與棕壤之間過渡型土類. 亞熱帶季風區北緣.夏季高溫,冬季較冷,年平均氣溫為15~18℃,年降水量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葉闊葉林,但雜生有常綠闊葉樹種. 既具有黃壤與紅壤富鋁化作用的特點,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點.呈弱酸性反應,自然肥力比較高,
棕壤 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 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乾旱,年平均氣溫為5~14℃,年降水量約為500~1000厘米.植被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強烈,還產生較明顯的淋溶作用,使鉀、鈉、鈣、鎂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積.土層較厚,質地比較粘重,表層有機質含量較高,呈微酸性反應.
暗棕壤 東北地區大興安嶺東坡、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和長白山等地. 中溫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5℃,冬季寒冷而漫長,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溫帶針闊葉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土壤呈酸性反應,它與棕壤比較,表層有較豐富的有機質,腐殖質的積累量多,是比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 大興安嶺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寬南面窄. 寒溫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為亞寒帶針葉林. 土壤經漂灰作用(氧化鐵被還原隨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鐵、鋁氧化物與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並淀積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層薄,有機質分解慢,有效養分少.
褐土 山西、河北、遼寧三省連接的丘陵低山地區,陝西關中平原. 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乾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為主. 淋溶程度不很強烈,有少量碳酸鈣淀積.土壤呈中性、微鹼性反應,礦物質、有機質積累較多,腐殖質層較厚,肥力較高.
黑鈣土 大興安嶺中南段山地的東西兩側,東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遼河的分水嶺地區. 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為產草量最高的溫帶草原和草甸草原. 腐殖質含量最為豐富,腐殖質層厚度大,土壤顏色以黑色為主,呈中性至微鹼性反應,鈣、鎂、鉀、鈉等無機養分也較多,土壤肥力高.
栗鈣土 內蒙古高原東部和中部的廣大草原地區,是鈣層土中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土類. 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場為典型的乾草原,生長不如黑鈣土區茂密. 腐殖質積累程度比黑鈣土弱些,但也相當豐富,厚度也較大,土壤顏色為栗色.土層呈弱鹼性反應,局部地區有鹼化現象.土壤質地以細沙和粉沙為主,區內沙化現象比較嚴重,
棕鈣土 內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爾多斯高原,新疆准噶爾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緣,是鈣層土中最乾旱並向荒漠地帶過渡的一種土壤. 氣候比栗鈣土地區更干,大陸性更強.年平均氣溫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沒有灌溉就不能種植莊稼.植被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腐殖質的積累和腐殖質層厚度是鈣層土中最少的,土壤顏色以棕色為主,土壤呈鹼性反應,地面普遍多礫石和沙,並逐漸向荒漠土過渡.
黑壚土 陝西北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等黃土高原上土壤侵蝕較輕,地形較平坦的黃土源區. 暖溫帶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與黑鈣土地區差不多,但由於氣溫較高,相對濕度較小.由黃土母質形成.植被與栗鈣土地區相似. 絕大部分都已被開墾為農田.腐殖質的積累和有機質含量不高,腐殖質層的顏色上下差別比較大,上半段為黃棕灰色,下半段為灰帶褐色,好像黑壚土是被埋在下邊的古土壤.
荒漠土 內蒙古、甘肅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達木盆地等地區,面積很大,差不多要佔全國總面積的1/5. 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不到100毫米.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為主. 土壤基本上沒有明顯的腐殖質層,土質疏鬆,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幾乎全是砂礫,碳酸鈣表聚、石膏和鹽分聚積多,土壤發育程度差.
高山草甸土 青藏高原東部和東南部,在阿爾泰山、准噶爾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脈. 氣候溫涼而較濕潤,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草甸植被. 剖面由草皮層、腐殖質層、過渡層和母質層組成.土層薄,土壤凍結期長,通氣不良,土壤呈中性反應,
高山漠土 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侖山脈和帕米爾高原. 氣候乾燥而寒冷,年平均氣溫-10℃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可達-40℃,年降水低於100毫米.植被的覆蓋度不足10%. 土層薄,石礫多,細土少,有機質含量很低,土壤發育程度差,鹼性反應.
中國的土壤污染
據報道,目前我國受鎘、砷、鉻、鉛等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近 2000 萬公頃,約占總耕地面積的 1/5,其中工業「三廢」污染耕地 1000 萬公頃,污水灌溉的農田面積已達 330 多萬公頃.例如:某省曾對 47 個縣和郊區的 259 萬公頃耕地(佔全省耕地面積的五分之二)進行過調查.其結果表明,75% 的縣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的潛在威脅,而且污染趨勢仍在加重.
污水灌溉等廢棄物對農田已造成大面積的土壤污染.如沈陽張士灌區用污水灌溉 20 多年後,污染耕地 2500 多公頃,造成了嚴重的鎘污染,稻田含鎘 5-7mg/kg.天津近郊因污水灌溉導致 2.3 萬公頃農田受到污染.廣州近郊因為污水灌溉而污染農田 2700 公頃,因施用含污染物的底泥造成 1333 公頃的土壤被污染,污染面積占郊區耕地面積的 46%.80 年代中期對北京某污灌區進行的抽樣調查表明,大約 60% 的土壤和 36% 的糙米存在污染問題.
另一方面,全國有 1300~1600 萬公頃耕地受到農葯的污染.除耕地污染之外,我國的工礦區、城市也還存在土壤(或土地)污染問題.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同斌前後用了3年多的時間對北京市全市的土壤和蔬菜進行了大規模的取樣分析和研究,發現土壤污染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並且已經影響到蔬菜等農產品的質量.
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潘根興在2002年初做過一個南京市各城區的土壤重金屬污染調查.結果同樣很嚴重.超過70%的采樣區域存在重金屬污染,測出的最高鉛含量超過900ppm,超過國家標准3倍以上.
陳同斌在2001年對北京市的公園土壤重金屬污染做了一項調查,結果讓人吃驚.被公認為城市中環境質量優良的公園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土壤重金屬污染.而且公園建成的年代與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程度成一個指數關系.
土壤污染的危害
1. 土壤污染導致嚴重的直接經濟損失——農作物的污染、減產.對於各種土壤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目前尚缺乏系統的調查資料.僅以土壤重金屬污染為例,全國每年就因重金屬污染而減產糧食 1000 多萬噸,另外被重金屬污染的糧食每年也多達 1200 萬噸,合計經濟損失至少 200 億元.
2. 土壤污染導致生物品質不斷下降
我國大多數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許多地方糧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鎘、鉻、砷、鉛等重金屬含量超標和接近臨界值.
土壤污染除影響食物的衛生品質外,也明顯地影響到農作物的其他品質.
有些地區污灌已經使得蔬菜的味道變差,易爛,甚至出現難聞的異味;農產品的儲藏品質和加工品質也不能滿足深加工的要求.
3. 土壤污染危害人體健康
土壤污染會使污染物在植(作)物體中積累,並通過食物鏈富集到人體和動物體中,危害人畜健康,引發癌症和其他疾病等.
4. 土壤污染導致其他環境問題
土地受到污染後,含重金屬濃度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風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別進入到大氣和水體中,導致大氣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態系統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態環境問題.
土壤污染途徑
當土壤被病原體,有毒化學物質和放射性物質污染後,便能傳播疾病,引起中毒和誘發癌症.
被病原體污染的土壤能傳播傷寒、副傷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因土壤污染而傳播的寄生蟲病有蛔蟲病和鉤蟲病等.人與土壤直接接觸,或生吃被污染的蔬菜、瓜果,就容易感染這些寄生蟲病.土壤對傳播這些寄生蟲病起著特殊的作用,因為在這些蠕蟲的生活史中,有一個階段必須在土壤中度過.例如,蛔蟲卵一定要在土壤中發育成熟,鉤蟲卵一定要在土壤中孵出鉤蚴才有感染性等.
結核病人的痰液含有大量結核桿菌,如果隨地吐痰,就會污染土壤,水分蒸發後,結核桿菌在乾燥而細小的土壤顆粒上還能生存很長時間,這些帶菌的土壤顆粒隨風進入空氣,人通過呼吸,就會感染結核病.
有些人畜共患的傳染病或與動物有關的疾病,也可通過土壤傳染給人.例如,患鉤端螺旋體病的牛、羊、豬、馬等,可通過糞尿中的病原體污染土壤,這些鉤端螺旋體在中性或弱鹼性的土壤中能存活幾個星期,並可通過粘膜、傷口或被浸軟的皮膚侵入人體,使人致病.炭疽桿菌芽孢在土壤中能存活幾年甚至幾十年;被傷風桿菌、氣性壞疽桿菌、肉毒桿菌等病原體,也能形成芽孢,長期在土壤中生存.破傷風桿菌、氣性壞疽桿菌來自感染的動物糞便,特別是馬糞.人們受外傷後,傷口被泥土污染,特別是深的穿刺傷口,很容易感染破傷風或氣性壞疽病.此外,被有機廢棄物污染的土壤,是蚊蠅孳生和鼠類繁殖的場所,而蚊、蠅和鼠類又是許多傳染病的媒介,因此,被有機廢物污染的土壤,在流行病學上被視為是特別危險的物質.
土壤被有毒化學物污染後,對人體的影響大都是間接的,主要是通過農作物、地面水或地下水對人體產生影響.在生產過磷酸鈣工廠的周圍,土壤中砷和氟的含量顯著增高.鉛、鋅冶煉廠周圍的土壤,不僅受到鉛、鋅、鎘的嚴重污染,而且還受到含硫物質所形成的硫酸的嚴重污染.任意堆放的含毒廢渣以及被農葯等有毒化學物質污染的土壤,通過雨水的沖刷、攜帶和下滲,會污染水源.人、畜通過飲水和食物可引起中毒.
土壤被放射性物質污染後,通過放射性衰變,能產生α、β、γ射線,這些射線能穿透人體組織,使機體的一些組織細胞死亡.這些射線對機體既可造成外照射損傷,又可通過飲食或呼吸進入人體,造成內照射損傷,使受害者頭昏、疲乏無力、脫發、白細胞減少或增多,發生癌變等.
20世紀70年代以來,通過對癌物質的研究,還發現許多工業城市及其近郊的土壤中含有苯並(a)芘等致癌物質.
被有機廢棄物污染的土壤還容易腐敗分解,散發出惡臭,污染空氣,有機廢棄物或有毒化學物質又能阻塞土壤孔隙,破壞土壤結構,影響土壤的自凈能力;有時還能使土壤處於潮濕污穢狀態,影響居民健康.
土壤污染的特點
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和滯後性.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廢棄物污染等問題一般都比較直觀,通過感官就能發現.而土壤污染則不同,它往往要通過對土壤樣品進行分析化驗和農作物的殘留檢測,甚至通過研究對人畜健康狀況的影響才能確定.因此,土壤污染從產生污染到出現問題通常會滯後較長的時間.如日本的「痛痛病」經過了10~20年之後才被人們所認識.
土壤污染的累積性.污染物質在大氣和水體中,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遷移.這使得污染物質在土壤中並不象在大氣和水體中那樣容易擴散和稀釋,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斷積累而超標,同時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強的地域性.
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轉性.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許多有機化學物質的污染也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降解.譬如:被某些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可能要100~200年時間才能夠恢復.
土壤污染很難治理.如果大氣和水體受到污染,切斷污染源之後通過稀釋作用和自凈化作用也有可能使污染問題不斷逆轉,但是積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難降解污染物則很難靠稀釋作用和自凈化作用來消除.
土壤污染一旦發生,僅僅依靠切斷污染源的方法則往往很難恢復,有時要靠換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決問題,其他治理技術可能見效較慢.因此,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較高、治理周期較長.鑒於土壤污染難於治理,而土壤污染問題的產生又具有明顯的隱蔽性和滯後性等特點,因此土壤污染問題一般都不太容易受到重視.
土壤污染物
土壤污染物可分為三類.一類是病原體,包括腸道致病菌、腸道寄生蟲(蠕蟲卵)、破傷風桿菌、黴菌和病毒等.它們主要來自做肥料的人畜糞便和垃圾.或直接用生活污水灌溉農田,都會使土壤受到病原體的污染.這些病原體能在土壤中生存較長時間,如痢疾桿菌能在土壤中生存22~142天,結核桿菌能生存一年左右,蛔蟲卵能生存315~420天,沙門氏菌能生存35~70天.第二類是有毒化學物質,如鎘、鉛等重金屬以及有機氯農葯等.它們主要來自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廢水、廢氣、廢渣以及農業上大量施用的農葯和化肥.第三類是放射性物質,它們主要來自核爆炸的大氣散落物,工業、科研和醫療機構產生的液體或固體放射性廢棄物,它們釋放出來的放射性物質進入土壤,能在土壤中積累,形成潛在的威脅.由核裂變產生的兩個重要的長半衰期放射性元素是90鍶(半衰期為28年)和137銫(半衰期為30年).空氣中的放射性90鍶可被雨水帶入土壤中.因此,土壤中含90鍶的濃度常與當地降雨量成正比.
土壤污染的定義
當土壤中含有害物質過多,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就會引起土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產物在土壤中逐漸積累,通過「土壤→植物→人體」,或通過「土壤→水→人體」 間接被人體吸收,達到危害人體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⑵ 生態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

一、生態地質環境特點

在對區內三大生態地質環境類型的遙感解譯和綜合分析後認為,本區生態地質環境類型具有以下4個特點。

1.淺層地下水的地域分配不均衡

據ETM7、ETM4、ETM3合成圖像對淺層地下水的解譯結果對比分析,區內淺層地下水包括的高含水率區、中等含水率區、低含水率區和多層結構含水區的地域分配很不均衡,分布面積相差很大。

高含水率區分布面積僅佔全區總面積的3.57%,基本上分布在勘查區北部阿克蘇河流域、南部和田河流域和西部喀什市—葉城縣—皮山縣的昆侖山北麓山前地帶,東南部且末縣附近只有少量分布,其他大面積區域沒有分布。中等含水率區和多層結構含水區佔全區總面積的49.22%,是區內主要的淺層地下水分布區,除東部的塔里木河下游地區和東南部的車爾臣河流域地區沒有分布以外,全區大部分區域均有分布。與中等含水率區和多層結構含水區的區域分布相反,低含水率區分布面積僅佔全區總面積的26.7%,基本上分布在東部和東南部地區,而西部和西南部地區則很少。

區內淺層地下水地域分配的不均衡性,反映了本區地下水資源中西部多東部少的狀況,從而為進一步尋找地下水,特別是可供飲用的地下淡水及微鹹水,提供了總體的找水方向。

造成這種地域分配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一是地下水補給條件的差異,中西部地區地表水系發育,阿克蘇河、台蘭河、渭干河、塔里木河、和田河等多條主幹河流流經區內,為地下水的補給提供了較為充足的轉化補給量。據孫曉明等的資料,平原區的地下水轉化補給量可占總補給量的75.27%。東部地區的主幹河流(如塔里木河下游)自1972年斷流,孔雀河大部分河段處於無水狀態,因此東部地區轉化補給水量遠不如中西部地區。二是人為的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由於人工綠洲的建設、工業用水等,人工渠系代替了部分自然水系,有的在源流又新修了水庫,源流和幹流的中、上游用水量增加,而下游水量減少,水資源的地域分配更加不平衡。

2.植物種類較少,但抗逆性強

以林地和草地佔主導的本區植物種類較少。林地主要有胡楊、灰楊、沙拐棗、白楊、柳樹、榆樹等。與較大面積紅柳混生的植物除索索、駱駝刺之外,其他種類也不多。草地中,蘆葦占草地總面積的80%以上,其他如芨芨草、甘草、麻黃草、胖姑娘等草本植物也不過5~6種。

雖然植物種類較少,但抵禦外界侵襲的能力卻較強。由於這些植物對乾旱氣候環境的長期適應,形成了具有抗旱、耐鹽和抗風沙的能力。如胡楊和紅柳均有發達的根系,而且還具有較高的耐鹽能力;紅柳的葉子含鹽量達400~500g/kg,胡楊樹葉含鹽量也在80~150g/kg之間;蘆葦、羅布麻、甘草等也有一定的耐鹽能力。此外,許多植物抗風沙能力也很強。胡楊的莖枝有韌性,根系發達,有較高的抗倒伏和抗剪切能力;紅柳被沙埋後,還可長出新枝。羅布麻、甘草的根系發達,莖有韌性,都有一定的抗風沙能力。

3.植被的覆蓋度低

在實地調查過程中,區內草地和林地的覆蓋度均較低,一般都小於20%。在紅柳灌叢生長較密集的地段,覆蓋度也小於50%。在山前傾斜平原區的戈壁礫質帶,紅柳灌叢的覆蓋度多小於5%。草地的覆蓋度高於林地,但大多也低於40%。只有在湖泊或沼澤地生長的蘆葦,長勢強勁,小部分地段覆蓋度大於50%。

勘查區中部的細土平原與塔里木河沖積平原區內,在大多數固定沙丘上植被覆蓋度小於20%,半固定沙丘植被覆蓋度小於15%,流動沙丘植被覆蓋度小於10%。

在把MSS7、MSS5、MSS4合成圖像與ETM7、ETM4、ETM3合成圖像進行解譯對比後發現,當區內植被的覆蓋度小於20%時,圖像上基本顯示不出植物的綠色色彩。當植物的覆蓋度達到20%~35%時,圖像上則能顯示出綠色色彩,但總體色彩較淺。當植被覆蓋度達到35%~50%時,圖像上圖斑色彩清晰,與非植被區的顏色差異明顯。

4.生態的穩定性差,平衡易遭破壞

利用ETM7、ETM4、ETM3和MSS7、MSS5、MSS4合成圖像對區內生態地質環境13種評價因子的解譯和實地調查結果充分表明,勘查區內總體生態地質環境脆弱,穩定性很差。主要表現為沙化土地和鹽漬化土地分布面積廣,沙化程度和鹽漬化程度較重,植被覆蓋度較低。

據樊自立等的資料,區內植物除沿塔里木河兩岸分布的喬、灌、草,博斯騰湖西南部生長的蘆葦和湖泊、水庫周邊的草本植物長勢較好外,其餘大部分地區分布稀疏,結構簡單,抗干擾能力弱,在人為活動的影響下極易遭受破壞,而且破壞後不易恢復。

二、生態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措施

生態地質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環境的優劣直接關繫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們的生活質量。在勘查區內切實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和改善生態地質環境,已經是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保護和改善生態地質環境並不意味著原封不動地維護目前的自然生態,因為荒漠自然生態生產力水平很低,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人們只有依靠不斷地創造高產的人工生態系統來養活自己,經濟才能不斷發展,生活水平才能不斷提高。

在利用ETM7、ETM4、ETM3和MSS7、MSS5、MSS4合成圖像對區內淺層地下水、生態地質環境詳細解譯和對生態地質環境變化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以下保護和治理措施。

1.控制源流引水,使塔里木河等幹流水量不再減少

塔里木河、渭干河、孔雀河、葉爾羌河、和田河等多條幹流不產流,主要是依靠源流補給。近年來,源流引水增加,用於擴大灌溉面積,使幹流的來水量顯著減少。如果源流不控制引水,補給幹流的水量還會繼續減少,從而使塔里木河等規模較大的河流幹流區地下水位繼續下降,地下水資源更加不足,造成本來已經脆弱的生態環境再進一步惡化。要通過節水和開發地下水來滿足源流區用水,達到向幹流輸水的目標。以塔里木河的三源流區(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為例,目前源流區的水資源利用主要是依靠引蓄地表水擴大灌溉面積,所以今後只有加強水利建設,大力開發利用地下水,實行渠、庫、井聯合灌溉,並採取綜合措施杜絕引洪淹灌或漫灌,發展節水灌溉,推廣滴灌或膜上灌,才能達到向塔里木河幹流輸水而使幹流水量不再減少的目的。

2.加強主幹河流上、中遊河段的工程整治,嚴格水資源管理

塔里木河、孔雀河、葉爾羌河、和田河等主幹河流的上、中遊河段,由於隨意打壩、堵水、扒口,亂引亂排,耗水量劇增,下游水量顯著減少,引發了下游地區生態地質環境的逐步惡化。葉爾羌河及和田河的下游分別有170km及200多千米穿行沙漠的河道,與塔里木河幹流類似,亦屬自然耗散性河道,起著向塔里木河幹流輸水的作用。目前,沙漠侵佔、河道萎縮、輸水不暢的現象,直接影響到向塔里木河幹流的供水。因此,加強主幹河流中、上遊河段的工程整治,嚴格水資源管理,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對主幹河流應採取必要的治理措施對河道進行整治。如修建堤坊,以減少兩岸過量的漫溢,在耗水過大的中遊河段尤為重要;修建護岸堤壩,疏通河道,增加輸水能力,減少水分的無效消耗;修建必要的控制性引水閘口等,以維護主幹河流水量穩定、河道暢通。

嚴格實行幹流、源流水資源一體化管理,完善現行的水資源管理體制,逐步減少以至杜絕人為堵壩、扒口造成漫流等無控制的引水現象。

3.維持合理的生態地下水位,保證一定數量的生態用水

勘查區無論是自然生態還是人工生態都依靠地表徑流轉化為地下徑流來維持,沒有地表徑流,就沒有地下水的來源,生態就難以維持。目前,對地表水包括地表徑流缺乏有力的管理和合理的規劃,工作措施不到位,到處掘口,隨意亂引亂排,自然漫流,大部分水量被蒸發、滲漏,造成了地表水的極大浪費,起不到改善生態的作用。要使有限的地表水水量在改善生態地質環境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把地表水轉化為地下水,儲存在土壤中供植物利用,就必須為植物的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地下水位。

據宋郁東等的資料,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位對生態地質環境的影響有下述5種。

1)沼澤地生態水位:地下水水位埋深小於1m或有季節性地表積水。

2)鹽漬化土地的生態水位:地下水水位埋深1~2.5m,地下水通過毛管作用可達到地表,土壤上層濕度較大,植物生長良好。但地下水中的鹽分可向地表聚積,易使土壤發生鹽漬化,在一定程度上又會影響植物生長。

3)適宜的生態水位:地下水水位埋深在2~4.5m之間,毛管上升水流可達植物根系供利用,土壤水分基本可滿足喬、灌、草等各類植物需要,潛水的無效蒸發很小,幾乎全部被植物吸收利用。

4)可忍耐地下水位:地下水水位埋深在5~8m之間,潛水停止蒸發,上層乾燥,淺根系的草本植物無法利用地下水而衰敗或死亡,喬灌木由於根系較深,主根能向下延伸吸收地下水,還可忍耐土壤乾旱,但長勢不良,一些幼灌木枯萎或死亡。

5)沙漠化地下水位:地下水水位埋深大於8m,很難為植物利用,深根系植物吸收地下水也較困難,喬、灌木衰敗,有的乾枯死亡,地面從而失去保護,風蝕風積嚴重,出現荒涼的地貌景觀。

為了維持合理的地下水位,保證一定數量的生態用水,需要採取以下措施。

1)進一步完善排水系統,合理規劃並實施引水渠、灌溉渠和排鹼渠的渠系網路,降低地下水水位,使地下水水位維持在2m以下,以保證植物的良好生長。

2)加強大河主河道兩岸節水用水管理,杜絕盲目引水,造成水資源浪費,維持主河道兩岸一定范圍的適宜地下水水位。

3)在山前傾斜平原區和塔里木河沖積平原區,應利用喬灌木耐旱的特性,擴大種植面積,在雨季適時營造人工林,使廣大平原區的地下水水位維持在3~5m適宜的生態水位。

4)在地下水水位下降劇烈而生態退化嚴重、生態地質環境質量低劣的地區,應進行人工引水,增加地表水水量,使地下水能恢復到適宜的或可忍耐的水位。

4.穩定發展人工綠洲,制止盲目開荒

發展人工綠洲,一是擴大綠洲的面積,要積極穩妥地按規劃進行。要通過灌區改建、完善水利設施,進行渠道防滲,改進灌溉方式等挖掘現有水資源潛力,擴大灌溉面積。擴大綠洲面積主要是通過開墾撂荒地、棄耕地和灌區邊緣土地來實現。二是進一步改善現有綠洲的環境,重點是加大防風固沙和土壤改良的力度,把綠洲建成高產穩產的農、林、牧基地。同時,要堅決制止亂開荒。開墾土地,必須嚴格地按開發程序進行,根據不同的開發規模,報請相應主管部門審批,並由國土、水利、林業部門監督依法有序地進行。對較大面積的開發,必須以現有水利設施為依託,按規劃在灌區中進行,使灌區中的耕地連片,實行水資源的集約利用。

5.保護天然林地和草地,充分發揮其優化生態地質環境的作用

天然林地和草地在維護生態平衡、優化生態地質環境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保護地面、防止風蝕、抵禦風沙、穩定河岸、調節氣候等多種生態功能。例如,塔里木河沿岸的天然胡楊林是新疆三大林區之一,對於塔里木河沿岸的防風固沙、保護河岸、凈化空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通過建設防護林責任區,很好地保護所有林地。同時採用灌溉、伐樁、種子繁殖等方法促進更新。此外,還要大力發展人工胡楊林,在撂荒地上種植片林,沿公路干線和風沙前沿地帶栽植以胡楊林為主的基幹林。

草地主要用作放牧。由於產草量不高,草質不好,載畜量有限。為了維護放牧,要耗用大量水資源進行灌溉,經濟效益很低。應通過發展綠洲畜牧業,來減少天然草地的載畜量,使草地由放牧轉向以維護生態為主,發揮其保護地面、防止沙化、優化生態地質環境的作用。

6.改善和保護一定范圍的濕地

20世紀70年代以前,區內沿主幹河流兩側分布有很多濕地,現在幾乎消失殆盡。濕地雖蒸發滲漏損失水量較大,但對維護生物的多樣性和候鳥、野生動物的遷移棲息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濕地的銳減使水域濕地動物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據宋郁東等的資料,一些魚類、鳥類已經消失,有的動物已經滅絕。到90年代,在塔里木河流域興建了部分平原水庫,形成了新的人工水域和濕地,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對這些人工水域和濕地連同棲息的鳥類,作為勘查區內一個重要的生態地質環境類型,必須要很好保護。通過建立野生動物、人工水域和沼澤濕地三位一體的自然生態保護區等方式,防止人為干擾破壞,以改善野生動物、魚類、水鳥等遷移棲息的生態環境。

⑶ 什麼是治理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

1、發展綜合型的土壤修復技術。單一的修復技術已不能滿足當前對於土壤污染治理的需求,今後的研究方向應該是多種技術的有機結合。例如植物-微生物的聯合修復、綜合氧化還原法、沖淋法和反應牆技術的新型原位復合修復技術,植物修復與物理化學修復相結合等等。
2、充分考慮生態效益。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應當充分考慮生態效益。因此,在今後的修復技術中,生物修復,特別是植物修復技術會成為主流。

⑷ 從事土壤治理需要哪些資質證書

污染修復工程資質:

(一)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注冊資本30萬元以上;

(二)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人員佔全部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不低於10%;具有土地利用規劃專業背景的中級以上(含中級)技術職稱的人員不少於6人,其中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人員不少於2人;具有土地利用規劃相關專業背景的中級以上(含中級)技術職稱的人員不少於6人,其中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人員不少於2人;

(三)達到本規定要求的技術裝備及應用水平考核標准;

(四)有健全的技術、質量、經營、財務管理制度並得到有效執行;

(五)有固定的工作場所,人均建築面積不少於10平方米。

(4)土壤的生態治理擴展閱讀:

環保工程專業承包資質

一級

企業資產:凈資產2000萬元以上。

企業主要人員:一級注冊建造師不少於5人。

技術負責人具有10年以上從事工程施工技術管理工作經歷,且具有工程序列高級職稱;環保、結構、機械、通風、給排水(水處理)、電氣控制等專業中級以上職稱人員不少於20人,且專業齊全。

持有崗位證書的施工現場管理人員不少於20人,且施工員、質量員、安全員、材料員、機械員、造價員、資料員等人員齊全。

經考核或培訓合格的電工、焊工、瓦工、木工、油漆工、除塵工等中級工以上技術工人不少於30人。

企業工程業績:近5年承擔過2項大型或3項中型環保工程,工程質量合格。

二級

企業資產:凈資產600萬元以上。

企業主要人員:注冊建造師不少於5人。

技術負責人具有8年以上從事工程施工技術管理工作經歷,且具有工程序列高級職稱或一級注冊建造師執業資格;環保、結構、機械、通風、給排水(水處理)、電氣控制等專業中級以上職稱人員不少於10人,且專業齊全。

持有崗位證書的施工現場管理人員不少於15人,且施工員、質量員、安全員、材料員、機械員、造價員、資料員等人員齊全。

經考核或培訓合格的電工、焊工、瓦工、木工、油漆工、除塵工等中級工以上技術工人不少於20人。

企業工程業績:近5年承擔過2項中型或3項小型環保工程,工程質量合格。

三級

企業資產:凈資產150萬元以上。

企業主要人員:注冊建造師不少於2人。

技術負責人具有5年以上從事工程施工技術管理工作經歷,具有工程序列中級以上職稱或注冊建造師執業資格;工程序列中級以上職稱人員不少於5人。

持有崗位證書的施工現場管理人員不少於10人,且施工員、質量員、安全員、材料員、機械員、造價員、資料員等人員齊全。

經考核或培訓合格的電工、焊工、瓦工、木工、油漆工、除塵工等中級工以上技術工人不少於10人。

技術負責人(或注冊建造師)主持完成過本類別工程業績不少於2項。

⑸ 土壤生物污染的污染治理

其實土壤中本來就有很多具有生物防治潛力的有益微生物,不僅可以對病原菌進行有效的拮抗抑制,而且還有促進植物生長和增產的作用。江木蘭等從油菜植株體內分離出的內生枯草芽孢桿菌BY-2可以使油菜核盤菌菌絲細胞濃縮變短,細胞壁破裂,原生質外溢,從而抑制真菌生長發育和菌核萌發,其抑制率高達60%~70%。Boer等研究表明,假單胞菌菌株Pseudomonas WCS358可以強烈分泌嗜鐵素,與病原菌競爭Fe3 ,從而抑制蘿卜枯萎病。趙國其等用綠色木霉處理西瓜幼苗,能有效增強瓜苗長勢,使其根系發達,以抑制西瓜枯萎病菌生長。另外毛殼菌可以有效降解纖維素和有機物,對土壤病原菌有拮抗作用。
植物根系分泌物對某些病原菌也有抑製作用。根系分泌物包括大分子有機物,如糖、蛋白質、酶和凝膠,還有小分子酸、酚、銅以及一些生長激素和黃酮等,其中有一部分或其進一步的分解產物具有化感作用。如小麥根系分泌物能直接抑制小麥全蝕病原菌的菌絲發育。化感物質還可以抑制土壤的硝化作用,對一些通過硝化作用獲取物質和能量的病菌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總的來說,應該加強管理污染源和對污染土壤進行末端治理,有必要切斷各種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的傳播途徑。
首先要對糞便、垃圾和生活污水進行無害化處理。及時監測和控制灌溉水質量,採用輻射殺菌法或高溫堆肥法滅菌,好氣法進行微生物發酵,以消滅垃圾中的致病菌和寄生蟲卵,用密封發酵法、葯物滅卵法和沼氣發酵法等無害化滅菌法處理糞肥,同時還要加強管理感染動物。 防止醫院廢水直接流入土壤,加強對工業三廢的治理和綜合利用,合理使用農葯和化肥並積極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葯。
另外可以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和水分條件來控制病原微生物的傳播,加強地表覆蓋以抑制揚塵,切斷致病菌的空中傳播途徑,還可以直接對土壤施葯滅菌和殺毒。不過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注意飲食衛生,生吃水果和蔬菜之前要徹底洗干凈,蔬菜多洗幾次,水果盡量去皮,不直接接觸污染土壤,勤洗手,同時還要加強鍛煉,增強身體抵抗力,以降低染病幾率。為了防止土壤的生物污染,必須利用一切條件,因地制宜地對污染源進行無害化處理,並加強對病毒在土壤以及生態系統中遷移、分布和消長規律的研究。

⑹ 土壤對人類生活與生態有哪些作用

對於土壤污染,必須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環保方針。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同時看到土壤具有強大的凈化能力,在防治土壤污染時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

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是防止污染的根本措施。土壤對污染物所具有的凈化能力相當於一定的處理能力。控制土壤污染源,即控制進入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數量和速度,通過其自然凈化作用而不致引起土壤污染。

1)控制和消除工業「三廢」排放

大力推廣閉路循環,無毒工藝,以減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對工業「三廢」進行回收處理,化害為利。對所排放的「三廢」要進行凈化處理,並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和濃度,使之符合排放標准。

2)加強土壤污灌區的監測和管理

對污水進行灌溉的污灌區,要加強對灌溉污水的水質監測,了解水中污染物質的成分、含量及其動態,避免帶有不易降解的高殘留的污染物隨水進入土壤,引起土壤污染。

3)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葯

禁止或限制使用劇毒,高殘留性農葯,大力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發展生物防治措施。例如禁止使用雖是低殘留,但急性、毒性大的農葯。禁止使用高殘留的有機氯農葯。根據農葯特性,合理施用,制訂使用農葯的安全間隔期。採用綜合防治措施,既要防治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威脅,又要把農葯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限制在最低程度。

4)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凈化能力

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砂摻粘改良性土壤,以增加和改善土壤膠體的種類和數量,增加土壤對有害物質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從而減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發現、分離和培養新的微生物品種,以增強生物降解作用,是提高土壤凈化能力的極為重要的一環。

5)建立監測系統網路,定期對轄區土壤環境質量進行檢查,建立系統的檔案資料,要規定優先檢測的土壤污染物和檢測標准方法,這方面可參照有關參照國際組織的建議和我國國情來編制土壤環境污染的目標,按照優先次序進行調查、研究及實施對策。

2、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1)施加改良劑

施加改良劑的主要目的是加速有機物的分解和使重金屬固定在土壤中,如添加有機質可加速土壤中農葯的降解,減少農葯的殘留量。

施用重金屬吸收抑制劑(改良劑),即向土壤施加改良抑制物(如石灰、磷酸鹽、硅酸鈣等),使它與重金屬污染物作用生成難溶化合物,降低重金屬在土壤及土壤植物體內的遷移能力。這種方法起到臨時性的抑製作用,時間過長會引起污染物的積累,並在條件變化時重金屬又轉成可溶性,因而只在污染較輕地區尚能使用。

2)控制土壤氧化-還原狀況

控制土壤氧化-還原條件,也是減輕重金屬污染危害的重要措施。據研究,在水稻抽穗到成熟期,無機成分大量向穗部轉移,淹水可明顯地抑制水稻對鎘的吸收,落干則促進水稻對鎘的吸收。

重金屬元素均能與土壤中的硫化氫反應生成硫化物沉澱。因此,加強水漿管理,可有效地減少重金屬的危害。但砷相反,隨著土壤氧化-還原電位的降低而毒性增加。

3)改變耕作制度

通過土壤耕作改變土壤環境條件,可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旱田改水田,DDT和六六六在旱田中的降解速度慢,積累明顯;在水田中DDT的降解速度加快,利用這一性質實行水旱輪作,是減輕或消除農業污染的有效措施。

4)客土深翻

污染土壤的排除,特別是重金屬的土壤污染,在土壤中產生積累,阻礙作物的生長發育。防治的根本辦法是徹底挖去污染土層,換上新土的排土和客土法,以根除污染物。但如果是地區性的污染,實際採用客土法是不現實的。

耕翻土層,即採用深耕,將上下土層翻動混合,使表層土壤污染物含量減低。這種方法動土量較少,但在嚴重污染的地區不宜採用。

5)採用農業生態工程措施

在污染土壤上繁殖非食用的種子、種經濟作物或種屬,從而減少污染物進入食物鏈的途徑。或利用某些特定的動植物和微生物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質,而達到凈化土壤的目的。

6)工程治理

利用物理(機械)、物理化學原理治理污染土壤,主要有隔離法,清洗法,熱處理,電化法等,是一種最為徹底、穩定、治本的措施。但投資大,適於小面積的重度污染區。

近年來,把其它工業領域,特別是污水、大氣污染治理技術引入土壤治理過程中,為土壤污染治理研究開辟了新途徑,如磁分離技術、陰陽離子膜代換法、生物反應器等。雖然大多數處於試驗探索階段,但積極吸收、轉化新技術、新材料,在保證治理效果的基礎上降低治理成本,提高工程實用性,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7)制定農葯的容許殘留量

根據農葯的「最大一日容許攝取量」(容許攝取量/(kg·d),用ADI值表示)乘以安全系數(一般定為1/100)。

殘留容許量=ADI×體重(kg)/食品系數[kg/(人·d)]

總之,在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上,必須考慮到因地制宜,採取可行的辦法,既消除土壤環境的污染,也不致引起其它環境污染問題。

⑺ 土壤污染如何防治

人類生活和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和廢物等污染物進入土壤,當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引起土壤質量惡化,造成土壤污染,危害農作物的生長,使農產品中的有害物質影響人體健康。

大量使用農葯、化肥或施用不當,可使土壤受到污染。牲畜的排泄物和生物殘體中的寄生蟲、病原菌和病毒,都可污染土壤。

污水通過土壤時可起過濾作用,顆粒較大的雜質會被過濾掉,一些雜質可被細小土粒吸附,起著凈化作用。當污水數量太多而來不及凈化時,使土壤受到污染,因此,要從源頭上禁止未經處理的污水灌溉農田,防止土質惡化。採取排水方法,可降低溶解度較大的污染物。採取深翻土地的方法,對穩定而難分解的污染物,可降低其在耕作層的深度。

⑻ 十三五期間土壤環境保護的基本內容

《「復十三五」生態制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要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從2015年的70.6%提高到90%左右,將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
《規劃》中的土壤環境保護任務和措施與《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的基本一致,但亦有新增內容。如形成土壤污染源頭預防、末端治理和生態環境修復成套技術,支持土壤監測預警網路系統及關鍵技術裝備研發,支持生態環境突發事故監測預警及應急處置技術、遙感監測技術、數據分析與服務產品、高端環境監測儀器研發等,或將在《土壤污染防治法》中有所體現,從法律層面更有直接有力地鼓勵土壤污染防治修復先進技術、產品的研發,提升土壤修復產業的科技含量和支撐能力。

⑼ 如何保護土壤

基本措施

(一)科學地進行污水灌溉 工業廢水種類繁多,成分復雜,有些工廠排出的廢水可能是無害的,但與其他工廠排出的廢水混合後,就變成有毒的廢水。

因此在利用廢水灌溉農田之前,應按照《農田灌溉水質標准》規定的標准進行凈化處理,這樣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對土壤的污染。

(二)合理使用農葯 重視開發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 合理使用農葯,這不僅可以減少對土壤的污染,還能經濟有效地消滅病、蟲、草害,發揮農葯的積極效能。

在生產中,不僅要控制化學農葯的用量、使用范圍、噴施次數和噴施時間,提高噴灑技術,還要改進農葯劑型,嚴格限制劇毒、高殘留農葯的使用,重視低毒、低殘留農葯的開發與生產。

(三)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機肥 根據土壤的特性、氣候狀況和農作物生長發育特點,配方施肥,嚴格控制有毒化肥的使用范圍和用量。

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可增強土壤膠體對重金屬和農葯的吸附能力。如褐腐酸能吸收和溶解三氯雜苯除草劑及某些農葯,腐殖質能促進鎘的沉澱等。

同時,增加有機肥還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的流動條件,加速生物降解過程。

(四)施用化學改良劑,採取生物改良措施 在受重金屬輕度污染的土壤中施用抑制劑,可將重金屬轉化成為難溶的化合物,減少農作物的吸收。

常用的抑制劑有石灰、鹼性磷酸鹽、碳酸鹽和硫化物等。例如,在受鎘污染的酸性、微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或鹼性爐灰等,可以使活性鎘轉化為碳酸鹽或氫氧化物等難溶物,改良效果顯著。

(9)土壤的生態治理擴展閱讀:

土壤保護首先要農、林、牧、工統一規劃,合理利用和管理土壤資源,使土壤的生產投入與輸出相平衡,使土壤生產力與承受力相適應,使土壤肥力、土壤生產力以及環境景觀都得到改善和提高。以生物措施為根本措施,並結合適當的工程措施,才能達到土壤保護的目的。

土壤污染成因復雜,主要污染源包括:工業「三廢」;城鎮居民生活廢棄物;農用化學物質;畜禽養殖廢棄物等。

土壤污染的危害性:土壤收到污染後,其原有特性將遭到破壞,農作物的質量也會隨之下降,並且表層受污染土易在風力和水力的作用下進入大氣和水體中,導致大氣污染、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