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制度創新完善現代治理

制度創新完善現代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2-27 11:57:09

A. 論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創新

制度創新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結構)產生,否定、揚棄或改變舊制度(或舊制度結構)的動態過程。具體地說,民營中小企業制度創新是 」以企業為主體,為更好地實現企業制度的功能,在收益與成本評價的基礎上,在制度供給的范圍內設計新的企業制度的過程」 。制度創新主要涵蓋企業財產關系、治理結構、分配融資、運行機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創新范疇,它與技術等其他創新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和顯著特徵。首先,民營中小企業的制度創新是其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等一系列創新活動的前提,是產生主動創新和持續創新的重要制度保證;其次,企業制度要隨著生產力和市場經濟發展而不斷完善,就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不斷創新;另外,制度創新涉及企業內部不同層面的機制變革,同時還涉及企業外部的金融體制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政府機構改革等外部制度變革,我們必須從系統的觀點出發,注重企業外 部制度創新與內部制度創新的協調運行,促使其互動共進。

一、民營中小企業的制度缺陷

(一)在組織形式上以個人、家族企業為主

企業組織形式主要是個人獨資。參照錢德勒的研究思路,王宣喻等人的研究顯示,我國86% 的中小私營企業股權掌握在企業主手中,而實際控制權幾乎100%掌握在企業主及其家庭手中。我國家庭企業的家庭成員不僅控制著高層職位,還控制著很大一部 分中層經理職位;企業的實際控制、決策權由家庭牢牢控制,外來經理人員很難獨立做出決策。民營企業創業者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學的經營管理知識,更談 不上技術和制度創新,對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人才不夠重視。大多數企業在制定市場戰略、產品戰略、投資戰略時,缺乏創新發展意識。

(二)產權制度缺失

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民營中小企業的產權與企業家的個人產權是混合在一起的,個人財產與企業法人財產沒有明確的界限,也沒有形成現代企業所具備的 獨立和完備的產權制度;其次,民營中小企業的產權結構是完全意義上的單一結構,這種一元化產權結構是擺脫不了家庭血緣關系的干預的;第三,人力資本不能享 受產權收益。民營中小企業的高薪只是承認人力資本所有者的勞動,並不是承認人力資本的價值,所以,民營中小企業的產權制度是不完善和不成熟的,盡管其所有 權歸屬是清晰的。民營企業大多數選擇的仍是個體業主制、合作制等產權制度形式。這種制度選擇最大的弊病是投資者通常要對經營負無限責任,投資風險大,而且 投資主體較少,企業很難上檔次、上規模。

(三)治理機制優劣勢並存

企業治理機制是一組委託代理的制度安排,它是經濟效率與制度適應的統一。不難看出,治理機制是影響企業經營業績和經營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於企業的財 產和企業家的個人財產緊密相關,民營中小企業的激勵機制也十分完善,不存在任何代理問題。雖然有很多方面的優勢,但是,由於缺乏職業經理人,民營中小企業 在人才、外部融資、企業目標等方面的劣勢比較明顯;企業的管理缺乏制度化、規范化的程序,管理和決策有較大的隨意性,大多數民營企業家很難與中層經理及員 工平等地交流和溝通。

(四)管理制度缺失

民營中小企業管理制度缺失的起點就是企業規模的擴大,這也是其發展進程中最危險的時期。管理則表現出更多的隨意性,缺乏全面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 受經濟轉軌時期的體制、法律背景和傳統習慣的影響,大多數民營中小企業選擇了家庭式管理方式。這一方式在企業資金規模較小的初創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 隨著企業規模的發展壯大,需要大量引進外來的各種專業人才進入企業的核心領導階層,這一方面往往導致專業管理人員與企業主親屬形成兩個利益集團,誘發企業 內部各種矛盾,造成有些管理制度形同虛設,難以執行。大多數民營中小企業家習慣於業務管理,習慣於自己獨立操作,習慣於自上而下地指揮別人,使有才能的員 工感到不能獲得尊重,不能實現自我。所以,民營中小企業很缺人才,但又留不住人才。

(五)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缺失

一是觀念歧視仍然存在。主要是在一些政府部門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疑私」、「怕私」和「防私」觀念。二是市場准人限制多,政策不平等。一些行業和領域在准人政策上雖無公開限制,但實際進入條件則限制頗多,主要是對進入資格設置過高門檻。三是融資渠道窄、貸款困難。2003 年全國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和三資企業的短期貸款只佔銀行全部貸款的14.4%;全國300多萬戶私營企業獲得銀行信貸支持的僅佔10%。四是企業實際 稅費較重。2003年全國重點稅源監管企業的平均營業稅稅負為3.85%,所得稅稅負為11.89%,其中私營企業的同一稅負為4.31%和 13.11%。五是企業權益不時遭受侵犯。非公有制企業合法權益遭受侵犯的案例日益增多,一些行政執法機構對個體戶、小企業濫施罰扣的現象時常發生。六是 社會服務體系遠未建立。大量非公有制中小企業特別需要的創業輔導、企業診斷、技術支持、員工培訓等政府服務和社會服務,或是基本沒有,或是尚處於起步階 段。相當部分中小企業處於無助地位。七是政府管理體制不順。政府部門對非公有制經濟多頭管理、各自為政。

二、民營中小企業制度創新的戰略路徑安排

目前,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的制度環境還很不完善,只有堅持制度創新,積極改善現存體制和企業內部治理結構中的各種制約因素,使民營中小企業的創造力和生產 力與制度框架在交互作用中不斷演進,才能使企業跨上新的發展平台,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的制度創新應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企業家創新

對民營中小企業而言,企業家精神將極大地影響到它的經營哲學、企業宗旨、思想觀念、文化氛圍、價值理念等創新發生的「基礎設施」和動力機制的形成。企業戰略基礎資源的獨特性和不可模仿性主要來源於企業家精神的不同所形成的知識經驗和能力積累機制,從而支撐著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和持續不斷的創新:所以,培育優秀的企業家精神,將是企業制度創新的核心內容。

(二)產權制度創新

有人認為,現代企業制度的主要特徵就是兩權分離,所以民營中小企業的企業家應該把企業的經營權交給所謂的「職業經理企業家」,本人只做所有者享受資本收 益,如此形成的民營中小企業制度就可以擺脫家庭血緣關系的影響,可以使「貨幣資本得以選擇合適的經營者」。我們認為,家庭式的民營中小企業不應被輕易否 定。兩權分離的現代企業制度主要是從現代大型股份公司中總結出來的,而民營中小企業則與大型企業有著完全不同的管理特徵,如果把這些看似完美的理論硬往民 營中小企業身上套,其結構無異於刻舟求劍。但有一個原則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民營中小企業不應只是為擺脫「家庭帽子」而改制,為現代企業制度而改制,而是 應該仔細地研究家庭企業的優勢和管理的效率,然後再分析它在哪種情況下需要進行什麼樣的改造,這樣的態度才是客觀、公正、合理的。

(三)管理制度創新

現在的民營中小企業絕大多數仍處於原始管理階段,真正好的科學管理必須要有監督管理。因此,民營中小企業在進行質量管理、人事管理、營銷管理、財務管 理、薪酬管理、組織管理、戰略管理、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創新時,還得建立有效的約束和制衡機制。而這只有通過建立完善的企業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相分離的法人治理結構,才能實現管理的專業化和制衡化,使原來的利益共同體導向向命運共同體導向轉變。更為重要的是在WTO環境下,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使得中小企業更需加強由生產質量、勞工工作環境、環保等方面所構成的生態管理制度的建設。

(四)治理結構創新

民營企業進行制度創新,建立規模的公司治理結構,不能照搬國外固有的模式,也不能僅僅局限於現代企業制度的法律框架,而應該因地因時制宜,著力塑造與民 營企業自身情況相匹配的治理結構。要由家庭化管理向專業化管理過渡,實現「企業家庭化」向「家庭企業化」轉變;優化自身的融資結構。提高負債意識,走自身 積累、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相結合的道路;重視組織文化建設;創新經營理念,建立合理科學的企業傳承模式。

(五)分配製度創新

我國民營中小企業首先要突破傳統的分配模式,建立將企業職工與企業發展前景緊密聯系的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新型分配機制,有效地將智力資本作為一種無形資 產參與分配。具體地說,就是通過技術股、創業股、管理股的方式使核心員工、骨幹員工的智力、才華成為企業的無形財產,通過股權或期權的方式將其作為資本計入股份參與企業利潤的分配,實現勞動力資本的價值。使員工的利益真正與企業的經營狀況掛鉤,激勵員工的敬業創業精神。

B. 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什麼現代化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回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答

我們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不斷在制度建設和創新方面邁出新步伐,不斷促進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相適應,促進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協調,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制度創新完善現代治理擴展閱讀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新時代,我們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抓住重要歷史機遇期,持續解放思想,持續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激發和凝聚社會創造力。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高度重視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轉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著力點上,我們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資料來源:人民網:新時代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

C.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什麼社會治理制度加強和創新社會

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

D. 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們黨提出的全新理念,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境界。

社會主義是一種新生的社會制度,還處在實踐和發展的初期。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全新的社會,世界社會主義歷史上沒有成功的經驗,只能在實踐中探索。馬克思、恩格斯沒有遇到全面治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他們關於未來社會的原理很多是預測性的;列寧在俄國十月革命後不久就過世了,沒有來得及深入探索這個問題;蘇聯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實踐經驗,但也犯下了嚴重錯誤,沒有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黨在全國執政以後,不斷探索這個問題,雖然也發生了嚴重曲折,但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開放以來的進展尤為顯著。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同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不斷出現動亂局面形成了鮮明對照。這說明,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是好的,是適應我國國情和發展要求的。

同時也要看到,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許多不足,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主要是國家制度體系還不完善,法制還不健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現象還比較突出,各級幹部的能力素質還不適應形勢任務需要,社會參與、群眾自治程度還不高,國家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有待提高。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存在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都與制度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制度和法律執行不力密切相關。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正在經歷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農村社會向工業、城市社會,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型,這種轉型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然趨勢。長期農業、農村社會形成了深厚的「人治」傳統,而工業化、城市化的現代社會則以「法治」為主要特徵;如果說「熟人社會」難免是「人情社會」的話,那麼「陌生人社會」則必然是法治社會。就是說,我國社會轉型已經對國家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是對時代要求的回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任務,強調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都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我國的改革,本質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領域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要求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更加註重從制度上解決問題。鄧小平同志1980年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盡管還不完善,但是無論如何總比弱肉強食、損人利己的資本主義制度好得多;我們的制度將一天天完善起來,它將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他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又提出,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對鄧小平同志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著眼點和著力點都是要改革和完善國家各方面制度。讀讀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涉及「制度」的內容何其多,可以說通篇都在講制度、講體制機制。也就是說,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標志著我國改革進入整體推進制度創新、制度建設的新階段。

E.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建設的背景是什麼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專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屬化。
我們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不斷在制度建設和創新方面邁出新步伐抄,不斷促進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相適應,促進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協調,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F. 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創新是怎麼樣一個概念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管理創新就是根據客觀規律和現代科技發展的態勢,在有效繼承的前提下對傳統的管理進行改進、改革、改善和發展。管理創新包括管理思想、管理觀念、管理理論、管理制度、管理機
制、管理體系、管理組織機構、管理模式方法及管理人才的培養組織等方面
及其組合的創新。而我國著名的管理學者蔣明傑教授將管理創新定義為創造
一種新的或更有效的資源整合範式,這種範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資源以
達到企業目標的全過程式管理,也可是某方面的細節管理,至少可以包括以
下五個方面情況:一是提出一種新的經營思路並加以有效實施,如果經營思
路可行就是一種管理創新;二是設計一個新的組織機構並使之有效運作;三
是提出一個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它能提高生產效率,協調人際關系或能更
好地激勵員工;四是設計一種新的管理模式;五是進行一項制度創新。還有
學者認為管理創新就是在建立和完善扎實的管理基礎工作、加強實物資源和
有形資產管理的同時,不斷採用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
以人為本,重點加強知識資產管理、機遇管理和企業戰略管理,有效運用企
業資源,把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完善的動力
機制、激勵機制和制約機制。企業管理創新包括思想與理念創新、經營戰略
創新、組織結構創新、管理制度創新、管理機制與模式的創新、運作流程創
新、技術與方式方法創新、市場與產品創新等內容。管理創新是決策層創新、
執行層創新和操作層創新的全方位有機結合。

G. 如何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創新完善維穩工作機制

1、更新國家治理的基本理念
管理與治理雖非截然對立,但至少有如下顯著區別:一是主體不同。管理的主體只是政府,而治理的主體還包括社會組織乃至個人。十八大以來,中央多次強調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實際上已經體現了多元共治的理念。這一變化意味著,政府不再只是治理的主體,而且也是被治理的對象;社會不再只是被治理的對象,也是治理的主體。二是權源不同。政府的管理權來自於權力機關的授權。盡管權力機關授權從根本上說是人民授權,但人民授權畢竟是間接的。而治理權當中的相當一部分由人民直接行使,這便是所謂的自治、共治。三是運作不同。管理的運作模式是單向的、強制的、剛性的,因而管理行為的合法性常受質疑,其有效性常難保證。治理的運作模式是復合的、合作的、包容的,治理行為的合理性受到更多重視,其有效性大大增加。
從一元單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結構性變化,意味著我們不僅於思想觀念上不再走人治的老路,而且於政治生態上鏟除了人治隱形存在的可能,最終使那種僅停留在口頭上的法治無所依憑。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式必然是法治,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有賴於各個領域的法治化。要以法治的可預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濟性等優勢來凝聚轉型時期的社會共識,使不同利益主體求同存異,依法追求和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要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要廣泛開展依法治理活動,提高社會管理法治化水平。要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要建立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廉潔政治,努力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制約和協調機制,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制度。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要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

2、豐富國家治理的價值目標
秩序穩定作為治理的價值目標,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只是初級價值,更非唯一價值。第一,治理應有利於激發社會活力。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在當前利益多元化、文化多樣化的條件下,國家治理既要確保公共利益和主流道德價值不受侵害,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考慮個別,特別是要保障憲法確認的個人自由,承認合法合理的個性化追求,讓公民和社會組織充滿生機活力,使社會保持動態平衡穩定狀態。第二,治理應有助於擴大人民民主。全會突出強調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國家治理要以保證人民當家做主為根本,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更加註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要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發展基層民主。要廣泛發動各類社會組織和公民參與政府的治理工作或者進行自治。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學聯、青聯、科協、文聯、記協、殘聯、貿促會等人民團體應在引導相應群體的行為、維護其權益、化解矛盾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居委會、村委會應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承擔更多責任;應培育壯大社會中介機構,強化其在維護社會信用體系、降低交易成本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治理應有助於實現社會正義。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國家治理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促進形成正義的社會制度。

H. 怎樣做到深化改革創新,健全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實現這個總目標要:
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I. 談談該怎樣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本題字數要求在300字以上)

1、毫不動搖堅持和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嚴密完內整的科容學制度體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統領地位的是黨的領導制度。

2、與時俱進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

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個動態過程,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必須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9)制度創新完善現代治理擴展閱讀:

意義: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問題。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一項長期戰略任務,又是一個重大現實課題。

我們要增強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堅定信心,保持定力,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完成好這次全會確定的各項任務,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證。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