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首屆鄉村治理論壇

首屆鄉村治理論壇

發布時間: 2021-02-26 20:42:51

『壹』 縣鄉幹部論壇是誰主辦的

縣鄉幹部論壇是2005年由賀雪峰和李昌平等人發起的。每一屆論壇的主題都切合了當時農村發回展的答主要問題。

縣鄉幹部論壇的組委會,組委會主任是李昌平,設立四個常任委員單位,分別是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湖南省社科院農村研究所及農村發展研究院、安徽大學中國三農問題研究中心和華東理工大學中國城鄉發展研究中心。

『貳』 作為一個村民應該怎樣參與到鄉村治理過程中去

村民在鄉村治理中主體性地位確立的前提與基礎,在於發自內心的文化認同感,在於各種社區(實踐)能力的切實提升。鄉村治理應從重塑鄉村文化認同、根植鄉村公共性兩方面下功夫。具體而言:一是善用「鄉村」本身的優勢資源,尤其是鄉村的社會與文化傳統;二是緊扣「治理」的基本理念,即共同參與的意願和參與能力的提升。

『叄』 什麼叫鄉村治理

鄉村治理是通過對村鎮布局、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生產,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環境狀況的改善。不斷提高廣大農村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改變「臟亂差」的農村現狀,不斷加強基層治理。鄉村治理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和建構思路:
堅持以人為本,改善民生。始終把農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尊重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引導他們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生態家園。
堅持城鄉一體,統籌發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美麗村鎮建設,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民市民化步伐,加快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著力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堅持規劃引領,示範帶動。強化規劃的引領和指導作用,切實做到先規劃後建設、不規劃不建設。按照統一規劃、集中投入、分批實施的思路,堅持試點先行、量力而為,逐村整體推進,逐步配套完善。
堅持合理集聚,節約用地。村莊規劃應與土地整理、村莊整治相結合,與土地利用規劃相銜接,按照「統一規劃,相對集中,適度規模,分步實施」的要求,實現土地的集約使用和耕地的占補平衡。
允許適度超前,增強配套。按照城鄉村鎮居民生活條件同質化,以及公共設施、基礎設施配置均等化的目標,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合理布局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公共安全設施。

『肆』 什麼是185新型鄉村治理體系

  • 鄉村治理是通過對村鎮布局、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生產,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環境狀況的改善。不斷提高廣大農村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改變「臟亂差」的農村現狀,不斷加強基層治理。

『伍』 如何提高鄉村治理能力

何提高農村基層治理能力 農村基層政權我政權體 制重要組部社穩定家建設基石改革放三十特別自20世紀80代撤社建鄉作農村基層政權鄉鎮政府落實黨家農村政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農村社穩定等面發揮替代作用三十間通權改革、稅費改革、機構改革等系列措施我逐步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政府管理體制進入21世紀伴隨工業化、城鎮化及社經濟轉型深入推進我農村進入新發展階段農村社結構加速轉型農民利益訴求元化城鄉發展加速融合與同發展程存平衡、穩定、持續問題益突前我農村基層政權現實運轉程存少問題突表現:其鄉鎮政權權力責任等鄉鎮政權管理許可權經濟能力限卻承擔著限政治責任票否決事項必要增加鄉鎮政權工作壓力困難;其二鄉鎮政權與農村群眾自治組織、經濟組織社區組織關系待理順;其三鄉鎮政權民主基礎牢鄉鎮制度沒全面落實能適應農民益提高民主意識訴求鄉鎮政府往往農民高度信任由於些體制問題少鄉鎮政府主要精力部資源放應付級派行政事務缺乏廣農民提供公共服務力難實現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適應新發展形勢落實依治基本略必要通改善行政體制、創新社治理式落實制度加強鄉鎮政權建設 通政府立推進社治理創新與變革 強化基層政府律位進步明確基層民主治理程重要位解決完善我前基層治理存問題關鍵通律規明確界定鄉鎮政權各權力主體關系包括鄉鎮、鄉鎮黨委鄉鎮政府各自職責許可權權利義務關系嚴格按照律規履行職責遵循基層政權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定程序使其規范運行創新農村基層民主運行體制機制效應農村社同群體利益訴求政府權力行必需受制衡與監督政府公共服務行政應體現民意滿足廣民群眾需求與呼聲 服務型政府建設契機加強鄉鎮政權社管理公共服務職能要重點履行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強化公共服務、著力改善民加強社管理、維護農村穩定推進基層民主、促進農村諧等四面基本職能鄉鎮工作員要提高思想認識真樹立農民服務理念效應廣農民社治安、醫療衛、教育文化、基礎設施、社保障等公共服務需求改革目前考核體制嚴格控制鄉鎮領導票否決事項再推本經濟發展、維護社穩定作考核鄉鎮官員主要指標提供公共服務、著力改善民作主要考核指標通政府立增強農村基層政府權能財政完整性並相應建立起必要自與自相結合責任監督機制通體制機制改革管理創新建立健全基層治理平台機制實現政府治理序化、治化、民主化針發展差異性給予治理必要靈性自主性探索符合各實踐要求治理制度模式 完善推進基層民代表制度建設 鄉鎮民代表制度重要組部基層家權力機關其加強改進黨領導、實現民家作主具重要作用必須進步完善鄉鎮選舉做實差額選舉遏止消除選舉賄選、虛假選舉等亂象使民群眾能真選自滿意代表實行選舉公改變代表候選透明規范狀況改革代表員結構提高農民代表與專業士代表比重限制政府序列員參選代表要建立履職規范做實代表履職工作實現代表聯系選民態化、制度化與選民保持密切聯系聽取意見要求真服務鄉鎮代表主席團履職應議期間向閉期間拓展些期履職或消極履職代表要通定程序撤銷其代表資格同要充發揮鄉鎮監督職能前鄉鎮缺乏官員問責質詢必須財政、事、提案質詢等面真履行監督職責;鄉鎮代表通主席團依行使權力犯重錯誤、能勝任工作政府工作員行使罷免權 鄉鎮制度建設必須堅持完善黨工作領導改進鄉鎮黨委工作領導式各應根據實際力展創新鄉鎮制度、實現民家作主化形式斷完善制度加強自身建設著力提高代表素質提高議政能力提供力保障 加強基層社區組織建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鄉村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公益事業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民依直接行使民主權利重要式要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充滿力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健全村委及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與計劃育等設委員二要斷完善村務公民主管理擴序參與、推進信息公、加強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重點拓寬范圍途徑豐富內容形式逐步建立責權明晰、銜接配套、運轉效村級民主監督機制保障村民享更更切實民主權利 條件區要按照域相近、規模適度、群眾自願原則科界定農村社區區域范圍明確其定位構建適應社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農村社區組織體系探索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完善村民自治新途徑首先加強村黨組織核村級組織配套建設明確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農村社區建設職責其明確農村社區建設與新農村建設、城市社區建設、村民自治、社區居民自治間聯系區別探索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同模式、工作思路政策措施再推進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積極推進民服務中國制度改進服務式探索引導社救助、社福利、醫療衛、計劃育、社治安、科技教育、文化體育、勞保障、律服務等公共服務進農村社區機制使政府公共服務覆蓋農村探索縮城鄉差別效措施展農村社區互助服務解決農民關注熱點、難點問題入手社區服務或服務站基礎志願服務抓手社區服務逐步向農村延伸探索推進農村社區服務式、途徑組織員村民社各面力量參與農村社區服務社區建設探索引導社力量共同參與農村社區建設效機制 培育發展基層社組織推進政府職能轉型 積極培育發展基層社組織實現政府職能轉變關鍵素政府通引導農民自願基礎建立各類民間社區組織介服務組織探索完善農村社區建設領導體制、工作機制經費投入機制才能斷增強農村社區建設鄉村治理新力農民合作社帶農戶進入市場基本主體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新型實體創新農村社管理效載體鼓勵農民興辦專業合作股份合作等元化、類型合作社逐步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化相結合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要序發展民事調解、文化娛樂、紅白喜事理事等社區性社組織發揮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作用要建立健全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完善民調解、行政調解、司調解聯工作體系健全律援助制度推涉涉訴信訪工作改革暢通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

『陸』 關於征地的幾個相關性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教授溫鐵軍

古人雲:大隧之內其樂也融融,大隧之外其樂也逸逸。農口之外的學者談論農地問題之逸逸焉,大抵與意識形態化的制度問題有關;農口之內的學者談論農地問題之融融也,則往往依據實地調研而與主義和體制無關。作者從事農村研究多年,本文主要討論與農村土地相關的問題,是故,當屬大隧之內。

一、農地徵佔與宏觀政策的相關性

我們過去的研究指出,改革以來出現過三次「圈地運動」,都是獨具中國特色的「政府公司主義」發展經驗的核心內容。第一次是以鄉鎮企業為主體時期的農村內部工業化;後兩次則與中央、地方經濟關系調整相關。此外,允許村內自主土地調整時期(3年一小調5年一大調)與明令禁止村社自主土地調整之後也有差別。

第一次「圈地運動」是1984年實行財政分級承包之後的「以地興企」,主要以縣級以下地方政府工業化原始積累為本質特徵。其間,土地成為鄉鎮企業高負債條件下的資產積累的主要來源之一。但由於政策允許土地變現的收益主要在鄉村內部分配,並且鄉鎮企業平均每年約帶動上千萬農民非農就業,輔之以增加村內的支農和社會福利開支;因此盡管佔地規模很大,卻基本上沒有引發沖突,反而出現了農民收入和消費增加導致的內需拉動型的黃金增長。城鄉差距明顯縮小,沒有出現「三農」問題。

城鄉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新論:首屆城鄉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濱海新區高層論壇論文集

第二次是1994年分稅制以後的「以地生財」,主要是地方政府普遍出現財政赤字和地方金融普遍出現貸差等符合早期工業化規律的現象。這導致大多數尚未完成工業化合理布局的地方政府要麼中斷工業化要麼另闢蹊徑解決投資飢渴,如政府直接出面以徵佔方式實現土地資本化、佔有收益並轉嫁成本,導致在農村資金的非農化速度加快的同時土地與勞動力兩個要素的非農化比例愈益不合理。

同期,「三農」問題愈益浮現。並且,1998年第二輪土地承包之後政府明令禁止村內土地自主調整的政策雖然利於穩定農民地權,但另一個後果卻是在村社組織不能隨人口變動自主調整土地的制約下,農村難以繼續承載地方政府工業化轉嫁的制度成本。隨即,流動人口和社會沖突、社會犯罪等社會問題大量增加。

第三次是在1998~2003年銀行市場化改革完成後的「以地套現」。這是由於銀行成為異化於地方產業資本、追求流動性獲利的獨立資本力量,失去對金融部門的部分控制權的地方政府通過不斷佔地才能不斷從銀行套取資金,大量投入到已經潛在生產過剩的開發區和短期無法回收的基本建設和樓堂館所,從而形成了高增長=高投資+高負債的模式。如果在宏觀緊縮之中銀根、地根抽緊或土地供應鏈條中斷,已經積聚起來的政府與土地金融緊密連接的破產風險將可能爆發。

由此,在具有全球性的政府與資本結盟追求收益導致金融危機已經爆發的今天,中國第三次「圈地運動」已經具有綁架政策導向的客觀作用: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保護地產的扶持政策,有些則不惜動用暴力甚至非法手段強行征地等,則屬全豹之一斑。

本文對於這種中國特色的「地方政府公司主義」發展經驗的歸納,告訴人們一個理解中國問題的常識:單一政治體制下的各地政府實際上都是不能破產的經濟主體,既不可能被現行條塊分割尾大不掉的軟約束體制改變,也不可能被主要結合部門制定的法律約束;並且歷來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對社會轉嫁其外部性成本。

有鑒於經濟領域中真正意義的公共品和公有制的闕失,長期以來我們才一直主張在土地農轉非問題上實行「同權同利」:政府的所有權與村社集體所有權同權;開發商的使用權與農戶的使用權同利。基於此理,我國農村土地資源資本化的合理方式應該是在保持現行農村基本制度不變的條件下,實行「基本建設用地作股、工商業用地租賃」。至於資本化收益差別,則應該通過稅收調節。

二、農業多功能性與地價的相關性

在2007年黨的1號文件關於農業多功能性的指導思想提出之後,我們認為,作為多功能農業載體的土地,客觀上具有除了經濟功能之外的生態環保、糧食安全、農村發展、農民保障、村社文化等其他多項重要功能。而這些功能可以在不同地區依據不同需求作出不同權重,納入土地價值測算。如果在進入土地市場之時這種測算也計入土地價格,則會大幅度拉高地價。但其中生態環保和糧食安全等與國家可持續戰略相關的重要功能,仍然未必能夠通過市場交易價格自發體現。因此,土地非農化過程中的土地多元價值需要與多功能性有利益相關的多方博弈,不可能簡單化地靠推進市場交易解決。這可能也有利於我們加深對歐盟和日韓等小農場和小農經濟國家和地區長期限制農地自由交易的理解。

三、征地沖突及與農村留成的相關性

政府壟斷徵收農村土地及其引發的矛盾沖突的本質是:得以佔有土地一級市場壟斷收益的主體利用「國家權利介入下形成土地產權殘缺」的農地產權特徵,以政府權利直接推進土地資源資本化,以及與交易費用和制度成本相關的外部性問題。

在以往的調研中我們發現,征地沖突與留成之間存在相關性——征地矛盾的發生頻率與政府給農民留取的土地變現比例及其預期收益分配高度相關,體現了地位不對等的交易雙方默認產權殘缺條件下的博弈過程。以往經驗可歸納為內含有因節約了交易成本而形成的組織租的三種不同模式:

(1)農村社區組織完全自主地開發自有土地。如江蘇華西村等全國8000多個以集體經濟為名的村莊,其實質是自主實現社區資源的資本化——將本村土地100%地利用「組織租由成員共享」的社區內部化處理外部性的機制實現了資源的內部資本化。這種收益分配模式不僅100%沒有發生矛盾沖突,而且有利於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落實。

(2)農村社區組織較高比例留取土地變現收益。如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珠三角、長三角、膠東、遼東等地和部分城郊社隊自主的內部化土地開發佔用非農用地70%以上,當年大部分冠以「以土地為中心的股份合作制」形成村社內部農戶股權為依據的分配製度,因此,很少發生沖突。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後,逐漸降低到自留30%土地自主開發(內地欠發達地區的農村自留15%的土地自主開發的情況也包括在內),雖然產生的征地矛盾相對較少,但這些地區的農村經濟因級差收益的影響而過分依賴「吃租」,導致了布局分散和結構調整困難等後續遺留問題。

(3)農村社區組織僅留5%的土地自主開發。大多數地區農村在被征地以後僅留取5%的土地用於自主開發,農民只能獲得很小比例的土地變現收益,這種模式產生的征地矛盾最大,沖突最尖銳。

據此,建議各地政府考慮建立征地改革試點,至少需要了解農民留取收益比例達到多少時,可以顯著降低征地矛盾。

四、征地與農村治理結構

如果全面深化農村基層財權與治權統一的治理結構改革,村組織的內部控制力就可能得到加強,農民在土地資源變現過程中獲取的「組織租」的收益就多,因征地而產生的政府與農民之間的矛盾就少。例如,幾乎所有「強村」都是「一層樓」的單級治理,而在南方農村地區,卻普遍存在兩級治理——行政村與自然村之間的不同治理結構。調查發現,很多傳言、對抗,甚至某些群體事件,起因於村組幹部或原村內治理結構之中的社區精英群體的利益得不到滿足或有損失,這也是導致征地矛盾大的一個主要因素。

行政村制度體現的是現代政府對下控制的制度需求的治理結構,而自然村則或多或少地仍然屬於傳統農業社會的治理結構,二者之間難以進行有效的對接,這是導致村委會幹部和村民小組幹部之間矛盾的實質原因之一。

農村財權與治權分離。擁有行政權的村委會和擁有土地所有權的村民小組(自然村)之間在治理結構方面的差異或矛盾,導致政府在農村現行組織體系對內部土地資源的控制力減弱,從而也減少了農村居民對被徵收土地的「組織租」收益水平。

在征地過程中,政府與農民直接談判交易成本過高,應當尋求與一個具有較高控制力的農村組織進行土地徵收談判。例如,對村組幹部尤其是村民小組幹部採取與一般村民不同的安置措施,包括利益安排和組織安排,以期他們在征地進程中可持續地發揮對穩定農村社會的重要作用,降低政府進行征地工作的政策操作成本。

五、地方政府工作問題

(一)目前各地政府對被征地農民的各種硬性對抗和軟性的搶種搶建行為等的主要處理辦法是依靠武裝警察、民警等專政力量

我們在國內外調研中都經歷過此種事件。這種依靠國家暴力機器強行推進征地工作的操作成本相當高,受償不足的失地農民成為今後社會不穩定因素及由此產生的對抗性矛盾,使得後續問題相當復雜。因此,適當照顧農民群眾的受償意願,適度提高安置補償標准,可能是在上述情況發生之後不得已的政策選擇。這種成本較高的「打補丁」政策雖然屬於「被動增量調節」,但仍然被很多實踐證明是相對有效的。

(二)關於核實農村建設用地總量的問題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有些地方農村宅基地從未進行過登記確認,使當地農村建設用地總量尚無統計數據。根據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文件,農村建設用地管理政策已有重大變化,以往基層政府這種沒有做好基礎工作的狀況是難以有效應對愈益復雜的利益矛盾的。

(三)南方和西南的農村組織體系與運作機制與北方相比差異顯著

例如,我們以前調查到,海南有些農村在「大包干」的時候,直接恢復了解放前的土地佔有關系,但至今很少有人對這類農村財產關系和組織體系的發育歷史和現狀進行研究;因此既不知道這類地區農民的基本價值觀究竟是什麼,也不知道這些農村究竟適合一種什麼樣的治理模式。我們認為,這仍然是一個值得地方政府深入研究的課題。

『柒』 結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聯系本村實際,談談你對鄉村治理有什麼設想

現在很多鄉村裡面最大的問題就是經濟發展程度太低,所以首先要規劃的就是怎樣帶動村莊的經濟,怎樣發展村莊的。

『捌』 如何理解農村中心社區的性質,在農村治理中的定位,發展趨勢

農村社區狀況與發展對我國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然而,我們今天探討的農村社區,與傳統的農村社區相比,在內涵上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們對今天農村社區概念的界定,即要反映農村社區的基本職能,就必須要揭示城鄉社區的區別和聯系,以及反映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城鎮化和工業化的要求。為此,應將農村社區定義為:一定地域范圍內,以小城鎮為中心地,以自身為腹地,具有一定互動關系和共同文化維系力的人口群體,並進行一定的社會活動的社區類型。這比較符合中國農村社區的實際。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現階段的農村社區除具備一般意義的社區特徵外,還具有以下特色,即我國的農村社區基本上與行政機構對位,自然型社區很少,行政型社區是農業社區的主要類型,這有利於各種政府行為協調一致地推行某項國家政策,能夠動員起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然而自治力弱,凝聚力不強,居民認同心理不明顯,權利義務觀念淡薄,以傳統道德和禮俗作為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等則是我國農村社區難以克服的弱點。
所謂農村社區發展,就是農村社區居民與政府機關協同改善社區的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福利等狀況,逐步實現人口、資源和各種生產要素在社區內部的重新合理配置,從而促進農村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和全面進步。改革開放後,我國逐步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入市場經濟體制,使農村社區充滿了活力,在社區發展中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徵與功能。

1. 社區結構系統由封閉化趨於開放化。改革開放前,農村社區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社會結構簡單,血緣關系的結合是農村關系的中心。社會化與階層區分和分化的程度低,因此,階層少,初級群體多,社會組織單位間的結構關系較為鬆散,而不同於城市社區社會化與階層區分和分化的程度高、階層復雜多樣,次級群體是社會群體的主流。具體表現在,一是農村社區沒有城市社區那種隨處可見的科層組織,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單位,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二是職業結構比較單純,多數以農業為主,只有少數人從事手工業、商業、服務及其他行業;三是農村社區的社會關系多為社區型而非社團型。我國傳統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制約著農村社區結構的調整。農村經濟改革後,市場經濟的大潮沖擊著千百年來形成的以血緣為紐帶、小農經濟為根基的社會關系,傳統的封閉的鄉村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田園農耕式村落社區的結構開始分化。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農村,形成了獨特的與城市不同的工業、農業、商業、建築、運輸、服務業齊全的產業結構,以及特有的開放化的社區結構。

2. 勞動人口群體由同質化趨向異質化。改革開放前,農村社區居民無論從內在心理或外在表現上,均趨向於同質化,而城市居民則趨於異質化。加之農村經濟落後,教育資源匱乏,社區居民與城市居民在受教育上存在著機會的不平等,致使農村社區居民文化素質普遍低於城市居民。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促進了農村聯產承包家庭經營體制的形成與發展,由此帶來了社區勞動組織方式、農民生產資料佔有形式、勞動產品分配方式,社區居民思想觀念、文化素質、家庭功能,以及產業結構的大變化,由此農民群體開始分化,出現了多樣化的職業類型。長期以來,隨著我國農村社會的變遷,農村社區同質性的勞動人口逐漸分化為異質性的各行各業的勞動人口。勞動人口群體的流動與分化,眾多農民成為相對自由的,不必固守土地的社會流動群體,從而改變了原先僵化的社會關系結構,使鄉村社會具有了多元性、復雜性的特質,有利於整個社會結構的調整。

3. 社區經濟活動由簡單化趨於復雜化。農村改革帶來了兩個直接結果,一個是農村社區生產力的大發展,具體表現為糧、棉、油等農產品的大量增長;一個是農村社區人口擺脫了千百年來對土地的依附關系,農業勞動力獲得了空前的解放,具體表現為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大量涌現,相對自由的勞動力要素流動,加快了農民向城鄉二、三產業的轉移。商品經濟逐漸取代了傳統的自然經濟,由此帶來農村經濟的非農化趨勢和鄉鎮企業的發展,突破了舊有的農村經濟的封閉式的生產格局。市場經濟中,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每種產品的生產都需要由專門的部門來完成,勞動分工越細,生產的社會化程度越高,產品的規模效益越能體現,社區內外的經濟聯系也日益頻繁。城市發展鄉鎮企業、私營企業與個體工商業為離開土地的農民提供了新的載體,由此農民從單純的種植業這一經濟活動中解脫出來,走向更加廣闊的農、工、商、貿多種經營的生產與生活空間。

4. 社區組織由行政歸屬型趨於利益歸屬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原來計劃經濟下的經濟、政治、社會組織,在利益的驅動下,其功能日趨分化、專門化,開始與行政組織進行結構關系重組,包括鄉村組織的變遷,即初級關系(如血緣的或地緣的群體)的重要性日益下降,而次級關系(如具有共同利益的正式組織、政府機構和商業公司)的重要性在逐步提高。社區組織已不完全依附於行政部門,由於利益分化、具體化,形成不同組織和層次間的利益關系網路。村民自治在農村社區管理與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越來越明顯。社會關系由鄉村取向趨於城市取向,社會組織形式也從簡單的行政依附型向復雜的利益歸屬型的運動成為農村社區組織變遷的基本趨勢。

目前,值得注意的是:在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變遷中,小城鎮作為一種介於城市社區與農村社區之間的特定社區在城鎮化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謂小城鎮社區,是指在一定地理位置內,以鄉鎮工業、商業以及手工業生產為主要社會活動的人口集聚區域。在地域結構、人口分布、組織形式、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等方面,它既具有與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相異的存在方式,又有與周圍農村和城市保持著密切聯系的自身特點。小城鎮社區這種聯系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的紐帶與橋梁作用對我國城鄉社區的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