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環境治理的問題論文

環境治理的問題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2-24 16:40:19

❶ 關於環境問題的小論文!!!1000字左右!

保護地球,從我做起

古往今來,地球媽媽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無數代子孫。原來的她被小輩們裝飾得楚楚動人。可是,現在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將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而地球正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危機。「救救地球」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最強烈的呼聲。
我為周圍環境的惡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為未來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類環境的構成和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無視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去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的話,我們的生命將毀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將對我們作出嚴厲的懲罰。為此我下定決心要從我做起愛護環境,保護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家園,做一個保護環境的衛士。
在學校組織的「讓地球充滿生機」的簽字活動中,我鄭重地在上面簽下自己的名字,並寫下了自己對環保的決心和期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我積極參加學校在世界環境日舉行的有獎徵稿,認真查閱、收集各類資料,進行社會調查,撰寫有關環境治理設想方面的文章,我經常去參加學校組織的環保講座,觀看環保方面的錄相帶,積極參預環保知識問答調查活動,認真填寫每一項提問。我參與了「紅領巾植綠護綠隊」的網站建設,在上面發布大量的環保圖片和環保知識,以及關於環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識,我國在環保方面發展動向、世界各國的環境保護情況;每個月我都利用網路、報紙,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專題和板塊「環保資訊」來告訴大家;還定期製作一些宣傳板來宣傳環保知識和生活中的環保常識。提高了大家的環保意識;號召同學們從不同的方面來關愛自己的家園,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周圍的環境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積極動員身邊的人一起來依法保護和建設人類共有的同樣也是僅有的家園,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的文明做出貢獻。我還和同學們共同發起「養一盆花,認養一棵樹、愛惜每一片綠地,讓我們周圍充滿綠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飯盒和一次性筷子,讓我們遠離白色污染」的倡議。讓我們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籃子,讓我們共同走向美好的綠色的明天,走向輝煌、燦爛的未來!
據我收集到的一份報告說:「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觸目驚心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大氣污染、水質污染、雜訊污染、食品污染、不適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這五大類。」一個個鐵一樣的事實告訴我們,它們像惡魔般無情地吞噬著人類的生命。它威脅著生態平衡,危害著人體健康,制約著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讓人類陷入了困境。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們——人類有時刻不忘保護環境的意識,有依法治理環境的意識,地球村將成為美好的樂園」。未來的天空一定是碧藍的,水是清澈的,綠樹成蔭鮮花遍地,人類可以盡情享受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幸福。
「真正檢驗我們對環境的貢獻不是言辭,而是行動。」雖然我現在做得只不過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堅信要是我們人人都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攜手保護我們的家園,自然會給人類應有的回報。在溫暖的搖籃——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臉——天空下成長,在愛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❷ 求一篇關於環境問題的論文

中國一直存在著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孰輕孰重的爭議。中國環境保護法規的不足,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缺乏等等因素阻礙了中國政府有效地尋求一個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適當方法。本文首先闡述了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類環境污染。之後評述了中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沖突中形成的污染原因。最後,本文研究了促進中國環境保護發展的幾點對策,以求尋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點。

一,中國經濟發展中產生的環境污染

1能源污染。中國經濟發展主要是以重工業發展為核心進行的,而重工業企業為追求生產數量與規模,多數採取低能源成本的生產方式,對能源的使用不徹底,也沒有配套的除污設施,企業的生產行為就象是在進行一次次的能源浪費,使得能源資源本不富饒的中國面臨更多資源保護與環境控制方面的問題。
2大氣污染。中國的主要能源供應資源仍然是煤,中國是世界煤消費最大國,同時還是世界原油消費第二大國。我國目前的空氣污染相當於發達國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嚴重時的水平。大氣污染以煤煙性污染為主,主要污染物為煙塵和二氧化硫,其中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約佔70%。全國600多個城市中,大氣環境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的城市不到1%;全國大、中城市的總懸浮微粒和降塵基本都超過國家規定的標准,給中國人民的健康帶來破壞性影響。
3水污染。中國城鎮供水面臨很多的問題,據統計,在660個大中型城市中,約有400個已存的各種各樣的水問題;有1/4已達到警界標准。地下水資源已被漸漸污染,還有20%的水資源已無法再生為清潔水。而這所有的水問題都與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排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4勞動力污染。企業大規模的生產必然需要更多的勞動力,這種對勞動力的需要似乎與環境保護沒有關系,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國重工業生產的產品多為非技術型產品,其生產崗位對勞動力沒有技術上的要求,因而生產過程中對能源、資源的浪費較大。但是由於這些勞動力密集的工業還可以減少國家的就業壓力,因而其環境污染問題更易被忽視,使得環境污染問題自然退居經濟發展之後,使中國的環境保護問題面臨更多來自經濟發展需求的壓力。此外,在改革進程中。由於政府已經逐步消除人口移動的限制,使更多的農民工湧入城市工業企業,中國的城鎮人口增加,到2004年。中國城鎮人口近總人口的42%。這使得中國城市人口進一步集中。這種人口城鎮化的趨勢,其代價是中國可耕種地面積的大量減少。同時還會產生糧食生產力的危機。城鎮化的發展還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企業勞動力為適應企業的發展,必須選擇一種更為高質而快捷的生活方式。這促使糧食生產部門使用更多的化肥和農葯來滿足這種生活方式,這會使更多的江河湖海受到污染。土地污染也會更為嚴重。
5垃圾污染。我國廢棄物排放量大,工業廢渣和城市垃圾大都堆積在城市的郊區和河流荒灘上,已成為嚴重的污染源,由於綜合利用和處置率低。累計堆存量達65億噸,佔地5萬余公頃,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僅為1.2%。全國有2/3的城市陷於垃圾圍城。此外,隨著中國化學工業的發展,有毒有害廢棄物也有所增長。有毒有害固體廢棄物都未經
過嚴格的無害化和科學的安全處置,成為中國亟待解決並具有嚴重潛在性危害的環境問題。

二中國經濟發展中產生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最近20多年,中國經濟持續以年平均9%的增長率高速增長,但是今後的發展也面臨著許多巨大的障礙,除了技術進步之外,最大障礙就是資源和環境因素。雖然進入2003年後。新一代領導人已經開始注意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並著手予以解決,然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種種沖突卻使這一問題的解決不容樂觀。
我國的經濟發展一開始就埋下了環境污染的禍根。一直以來,中國盛行「商人崇拜」和政策上的「向商人傾斜」,國內許多政策措施都體現出經濟發展為首任的思想,在《京都議定書》的簽訂過程中,中方代表即表示「國的首要問題是消滅貧窮,發展經濟,中國政府不可能執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義務。除非是經濟發展了」。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任何浪費污染環境的做法都可以借「發展經濟」之名毫無阻礙地通行。錯誤的政績觀把「吸引外資」和「出口」當成了考核官員「政績」的首要指標,出口污染環境的產品受到優惠的「出口退稅」的公然鼓勵,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外商投資企業被奉為上賓。並得到低稅率的優惠。在這種環境換發展的政策指導下,中國當然會面臨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困境,高速的經濟增長變為不可持續。
中國人均土地面積和資源儲量都遠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中國要想使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投入更多的治理資金與技術資金促使企業使用最能保護環境的生產方法,有效利用資源。而我國各企業及政府部門對經濟數量的追求往往讓他們忽略或放棄了這部分投入,致使我國環境保護及相關資金支持和技術發展嚴重落後。我國在九五計劃期間,政府拿出了360億(約45億美元)主要用於污染控制和防治,這是近兩倍於六五、七五和八五計劃986-2000)之和的環保投資,然而這一數據仍然低於1%的GDP數量。「十五期間」環境污染投資首次突破GDP的1%。達到1.18%。但這一投入並不能滿足環境保護的基本需要。據環保總局與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每年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佔GDP的百分之四到八,再加上生態破壞帶來的損失,總的佔到GDP的百分之十三到十五。在《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中指出。中國2004年全年環境污染造成經濟損失佔全年GDP的3.05%,治理成本佔GDP的1.80%,如果在現有的治理技術水平下全部處理2004年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資約為10800億元,占當年GDP的6.8%左右。同時每年還需另外花費治理運行成本2874億元(虛擬治理成本),占當年GDP的1.80%。這一切資金要求與我們現有的投人數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我國經濟發展正面臨資源短缺的約束,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問題的根本還是在於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是一種粗放型的方式。經濟的增長主要是依靠資源的大量投入,造成了大量資源的浪費,產生了一種資源約束的錯象。而且這種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也造成我國產品結構、進出口技術結構各方面嚴重失調,其發展的最終結果都將導致環境的急劇惡化。如果我國有好的市場經濟,轉變了現在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那麼,就會促使技術的不斷進步,能不斷地開發出新的資源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這時,資源約束的現象才會真正消失。

三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有效措施

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快速發展期,處在環境污染、資源消耗的高峰期,環境狀況距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有相當大的差距。如何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切實保護好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是中國2l世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1把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來抓,加強各部門合作,最重要的是各級政府、各級管理部門、各級領導要牢牢樹立科學發展觀念,實行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同時,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要用綠色GDP核算體系代替傳統的GDP核算體系,把環境保護納入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
2把環境保護作為產業來抓,分配更多的資金與技術資源給環保產業,加快先進環保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逐步形成環境保護技術研發體系,將環境保護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推動環保產業化進程,逐步規范環保產業市場,積極推動環保設施運營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環保產業宏觀調控和運行體系。
3把循環經濟的發展作為新時期經濟發展的重點工作,徹底放棄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有效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完善的法律體系的支撐,循環經濟的發展與傳統的回收利用不同,它不是依靠計劃安排來實現廢舊物資的回收再生,而是通過法規和標準的嚴格執行,通過市場運作來發展的。因此,在循環經濟的建設過程當中,我國還需不斷加強環境法體系的建設工作,並賦予相關工作部門有效的執行權力,在完善的循環經濟法律框架下,有效推行循環經濟的全面發展。
4把國際合作視為解決我國環境保護問題的重要工具,通過官方和非官方的各種渠道,通過政策討論與對話推動我國在環保領域的國際合作,提高中國在環境政策、管理、技術及方面的能力,積極引進環境保護資金和先進的環境管理理念。為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提供動力與支持。[

❸ 關於環境保護的論文 3000字左右

收稿日期: 2006 - 07 - 01
論工業革命以來生態環境危機的
客觀必然性及其根治途徑
畢學雲,張智婷,郝明亮,李吉利,李瑞平
(河北小五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北蔚縣075700)
摘要:在簡要介紹全球生態環境危機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工業革命以來生態環境危機產生的客觀必然性,認為西
方式社會文化的主導、人口壓力、對生態基本規律的認識不足、傳統生存方式的缺陷、技術的濫用和自由經濟制度的弊端是
主要原因,提出根治生態環境危機的根本出路在於控制人口增長、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實施可持續生產和可持續消費。
關鍵詞:工業革命;生態環境危機;客觀必然性;根治途徑
中圖分類號: X171. 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2 - 3356 (2006) 05 - 0048 - 03
1 全球生態環境危機現狀
18世紀中葉以蒸汽機的發明所引發的工業革命,使
人類的生產水平和物質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極大提高。但
與此同時,工業革命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和環境問題,
引發了人類史上空前的生態環境危機,對當代人類的生
存與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這些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危機
主要表現為水(藍色)危機、糧食(綠色)危機、人口危機、
荒漠化、物種危機、生態死亡、臭氧層危機、大氣污染、極
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彈(人種危機) 、全球變
暖,等等。
聯合國發布的《千年生態環境評估報告》指出,過去
50a中,由於人口急劇增長,人類過度開發和使用地球資
源,一些生態系統所遭受的破壞已經無法得到逆轉。報
告說,地球自然資源每年提供價值15萬億英鎊的物產,
如新鮮的水、清潔的空氣和魚等,但是人類活動破壞大約
2 /3提供上述資源的生態環境,包括濕地、森林、菜地、河
流和海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動物
瀕臨滅絕; 24個生態系統中的15個正在持續惡化。大約
60%的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服務行業,如飲用水供應、漁
業、區域性氣候調節以及自然災害和病蟲害控制等,無法
進行可持續性生產,前景每況愈下。
報告認為,全球生態環境惡化危及人類健康與長久
發展。如果目前情況繼續惡化下去,生態環境就有可能
發生突然變化,將導致水資源質量發生突變,新的疾病蔓
延,沿海地球海洋生物死亡,以及地球氣候出現異常變
化。
2 生態環境危機的客觀必然性
今天當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危機將人類推到生死存亡
關頭之時,只有對造成生態環境危機的原因進行深刻的
反思,方能探尋到解決環境危機的出路。關於環境危機
的主要原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
見智。據巴里·康門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歸納,主
要有這幾種見解: ①「富裕說」,認為富裕社會的廢棄物
太多,還不如雖貧窮但與環境相和諧的窮人社會。②「進
取意識說」,認為問題的原因在於人類的內在進取意識,
認為人類是地球上最殘忍的物種。③「人口說」,認為環
境危機是人口太多的緣故。④「教育說」,認為人類所受
的教育使人日益變得非人,變成不懂得為什麼要愛自然。
⑤「宗教說」,認為原因在於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
的是服務於人類的信條。⑥「需求說」,認為污染的原因
不在工業界而在公眾過旺的物質需求。⑦「技術說」,認
為原因在於以盈利為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術發展。
⑧「利潤說」,認為原因在於毀壞環境比保護環境更容易
獲得利潤。⑨「政客說」,認為由於制定和執行環境政策
的政府機關被親工業界的政客所把持,使得那些機關癱
瘓無力。⑩「社會制度說」,認為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的社
會制度。
上述各說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夠全面、深
刻,不能切中生態環境危機根源的要害。筆者認為,造成
生態環境危機主要有如下這些原因:
2. 1 西方式社會文化的主導
工業革命導致的環境危機、生態沖突這些問題跟西
方式的社會文化理念有密切的關聯。西方文化有3個顯
著特徵:強調競爭與征服;漠視和諧,不僅僅漠視跟自然
的和諧,還漠視跟其它社會、其它文化的和諧;無限制地
利用物質,認為資源永遠無限。工業文明開採挖掘出地
底深處的幾百種礦產資源,將其轉化為人類可支配使用
的財富,支撐了人口新一輪的膨脹。其主要特徵是:以毀
壞自然的方式征服和利用自然;個人自由與財富消費至
上;解除宗教和倫理對人的控制等等,這些要素構成了傳
·48·
第5期 河北林業科技 2006年1 0月
統工業文明的主流意識形態。整個二十世紀,人類消耗
了1420億t石油、2650億t煤、380億t鐵、7. 6億t鋁、4. 8
億t銅。佔世界人口15%的工業發達國家,消費了世界
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氣、50%以上的重要礦產
資源,全球各國各民族間出現嚴重的不平衡。目前,全球
石油剩餘可采儲量僅為1400多億噸,按目前產量,靜態保
障年限僅40a;天然氣的剩餘可采儲量為150億立方米,
靜態保障年限僅為60a。與此同時,地球環境遭到嚴重污
染,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森林銳減、物種毀滅、氣候變
暖、荒漠擴大、災害頻發,一場全面的危機擺在人類面前。
2. 2 人口壓力
如前所述,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個最大的生
態系統,它有著自己的負載閾限。而處在生物圈中食物
鏈最高位的人口的迅速增長,使生物圈的負載能力已達
到了極限,難以為繼。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認為,如果
聽其自然,人口增長會呈現幾何圖式(2、4、8、16⋯⋯) ,而
人類所需食物的增長最多是算術方式(1、2、3、4⋯⋯) ,最
後的結局當然十分悲慘。據悉,世界人口在有公元紀元
以來的第一個1000a里,只有3億人。而在第二個1000a
里,就猛增至約60億人。在這第二個1000a里,世界人口
有過兩次大的增長。第一次發生在工業革命期間, 從
1750年到1900年的150a間,世界人口從原來的8億增至
17億。這期間的人口增長主要發生在西方工業化國家。
1950年以後,世界人口進入第二次高速增長期。從1950
年到1981年,世界人口從25億猛增至50億。31a里人口
就猛增了1倍。在此期間,人口增長主要發生在發展中
國家,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率大大高於發達國家。更有
甚者,在發展中國家,人口的增長與貧困的擴大是同步
的。
2. 3 對生態基本規律的認識不足
人類社會的發展,一時一刻也離不開地球的自然環
境。然而,人類在改造自然環境的進程中,只知道一味地
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奪,卻沒有認識到地球承載人類生存
的能力,取決於它能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人類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改變「自然生態系統」的過
程,這個系統的發展既有利於人類的一面,也存在著不利
的一面,即過度耗竭自然資源和破壞自然生態系統,最終
將導致人類的不可持續發展。
人類造成的生態環境退化有三個途徑: ①非生物資
源的消耗(地球上不可更新資源是有限的,是可耗竭的) 。
②向環境的排放(污染和廢物排放往往超出環境的自凈
能力) 。③生物量的損失(可更新資源的使用速度大於更
新速度) 。
因此,可以說,是人類活動產生的總壓力超過了地球
的環境承載能力的可能性,才造成了環境危機。關於這
一點,恩格斯早在一百年前的《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就曾
尖銳地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
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
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
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
由此可見,正是人類對生態基本規律的認識不足,對
生態資源肆無忌憚地無度揮霍,才導致生態環境的日益
惡化,從而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態性災難。因此,
人類只有善待自然,按照生態基本規律辦事,運用使發展
更少地依賴地球有限的資源,更多地與地球承載能力達
到有機協調的方式來發展經濟,才有可能躲過大自然對
人類新一輪更大范圍的懲罰。
2. 4 傳統生存方式的缺陷
我們知道,人類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形成了從自然
界索取衣、食、居住等方面的物質和能量的生存方式,使
之能夠世世代代地生存繁衍下去。但是,人類在和環境
進行了長期的抗爭和苦鬥,極大地發展了自己,增強了改
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之後,又逐步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
耗為手段,以高速度、高發展為途徑,以高消費、高享受為
目的的生存方式。這種生存方式的後果是對環境的高污
染和高破壞,是以犧牲環境來求取發展的。在今天當環
境危機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制約經濟發展和影響社會穩
定的直接因素,在震驚世界的公害事件頻發不斷,生態資
源遭到嚴重破壞的形勢下,人類才對這種傳統生存方式
的缺陷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在1989年12月22日第44
屆聯合國大會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的決議(聯大第44 /
228號)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全球環境不斷惡化的主要
原因是無法長久維持的生產和消費形態,特別是工業國
家的生產和消費形態。」
當前,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遵循著
以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為特徵的生存方式。高物質消費生
活方式驅動著高資源消耗的生產,而高資源消耗的生產
又導致了地球環境狀況的惡化。環境危機的出現無不與
這種浪費型、破壞型的傳統生存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
人類現在每1年燃燒的礦物燃料就要自然界用100萬年
的時間才能形成。
對這種傳統的高消耗生產方式和高消費生活方式,
有識之士稱其為「發展的失敗」。具體地說,即正是傳統
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思維方式等幾乎所有方面組成了
威脅生態環境的社會慣性力量。因此,僅僅從其中一個
方面入手,或是以為更新的技術本身就會解決這樣的問
題,或是寄希望於一套全新的發展戰略,肯定是要失敗
的。事實上,許多生物學家、生態學家、技術專家,當然還
有各方面的社會科學家都明確認識到,如果不對人類迄
今所處的生存方式,或者說對整個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
思,人類斷難改弦更張。
2. 5 技術的濫用
如所周知,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給人類物質生活
·49·
第5期 河北林業科技 2006年1 0月
帶來空前繁榮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
正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才使人類具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它使人類能更大規模地采礦、辦工業,從而向自然界索取
更多的物質和能量,並同時向環境排出日益增多的廢棄
物。尤其是化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能合成許多自然界
根本沒有的化學品,在排入環境後長期在食物鏈中循環,
危害人體健康。
可見,由於人類濫用科學技術向大自然貪婪地索取
和掠奪,最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但是,科學技術是
一把雙刃劍,它既有為害人類的一面,又有造福人類的另
一面。人類只有正確使用科學技術,將其運用於環境保
護方面,大力發展節能技術、生態農業技術、以及其他一
系列技術,實行封閉的工業生態循環,採取清潔生產方
式,實現廢物的無害化、資源化,把對環境的負荷減少到
最低限度,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實現人類社會
的永續發展。
2. 6 自由經濟制度的弊端
自由經濟制度要求整個社會關系商品化,要求按照
等價交換的原則自由買賣、自由競爭、自由貿易、自由經
營。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其保障和鼓勵,甚至放縱私人自
由地無限制地從事各種創造財富的活動。然而,這些活
動大多是以瘋狂掠奪自然資源和嚴重污染環境為代價來
獲取其高額利潤的。在這種制度下,人人只圖急功近利,
不顧長遠後果。而正是這種對利潤的貪婪導致了對大自
然的嚴重破壞。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無內在目標和固定方
向,僅僅服從於供需力量的調節。在這種經濟體制下,某
些人類的共有物(即共有資源) ,如空氣、水等人類生存所
必需的物質基礎,往往被少數人或集團用做換取個人或
集團利益的犧牲品。
對此,美國著名學者巴里·康門勒(Barry Commoner)
教授曾指出:在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下,資金趨向於流向能
在最短時間內產生最大收益的生產項目及其所屬的企
業。在這種體制下,投資實際上由公司決定。而公司作
出選擇的依據是收回投資和創造利潤的周期的長短。它
們當然選擇周期短的。不幸的是,有利於環境的,同時從
長遠看經濟效率更高的項目往往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資,
而且資金和利潤的回收周期長,因此不可能在自由市場
經濟體制下為投資者們所喜歡。因為自由市場經濟體制
下的資金分配不可能自發地照顧環境質量所代表的社會
效益。這就需要政府以「有形之手」加強對自由經濟活動
的干預、控制和調節,以克服自由經濟「無形之手」所無法
觸及的個人權利的濫用和資源浪費之流弊,防止共有物
悲劇的發生。
3 生態環境危機的根治途徑
環境問題是在發展中產生的。導致生態環境退化的
根源在於不可持續的生產與消費方式。發達國家在發展
中,不顧自然生態系統的承受力,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
然資源和能源,向環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導致環境
問題的加劇和環境問題的全球化。目前,世界上少數地
區的消費極高,但大部分人類的基本消費需求尚未得到
滿足。正是工業化國家的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加
劇了環境退化和世界一些地區的貧困。
作者認為,要從根本上鏟除生態環境危機產生的根
源,需從控制人口增長、開發可再生能源、實施可持續生
產和可持續消費等4個方面入手。
3. 1 控制人口增長
根據世界人口學家估計,目前全球正以每年1 億人
的速度在增長,到2030年,人口將可能達到100億。地球
資源在開發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顯得趕不上人口增長的
速度。而正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長給生態環境,尤其對
土地、水、物種等造成巨大的壓力,並造成了森林的銳減,
土壤的退化,生態的惡化,資源的浪費,物種的減少等一
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因此,為了保護地球資源和生態環
境,控制人口增長已成為人類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務。
3. 2 開發可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
能等,其最大的特點是具有自我恢復能力,人們在使用過
程中,再生能源可以從自然界中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取
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幾乎是零污染,對生態環境的破
壞微乎其微。因此,大力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緩解煤、
石油、天然氣開采壓力,減輕生態環境破壞的一條重要途
徑。
3. 3 可持續生產
可持續生產是指滿足消費者對產品需求而不危及子
孫後代對資源和能源需求的生產。實行可持續生產的主
要途徑是在工業發展中推行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指利
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和管理方法,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
率,降低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物量生產
經營活動。按照聯合中巴黎工業與環境活動中心的定
義,清潔生產是:「將綜合預防的環境策略,持續應用於生
產過程和產品中,以便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
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達到清潔生產的主要途徑
是: ①調整產品結構,用無污染、少污染的產品代替毒性
大、污染重的產品。②調整原料結構,用無污染、少污染
的能源和原材料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
③調整企業技術結構,用消耗少、效益高、無污染、少污染
的技術、工藝和設備替代消耗高、效益低、污染產生大、污
染重的技術、工藝和設備。④設計物料閉路循環,開展
「三廢」綜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實現物
料最大限度的廠內循環。⑤強化企業工業生產管理,減
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⑥對少量的、必須排放的污
染物,採用低費用、高效能的凈化處理設備,進行最終的
處理、處置。⑦建立無廢工業區。
(下轉第54頁)
·50·
第5期 河北林業科技 2006年1 0月
小區,開展規范的濕地和鳥類保護工作,試驗性建設濕地
恢復工程。
(4)建立濕地公園。在北戴河濕地等近城市區和南
戴河、黃金海岸等旅遊區的濕地,規劃建設具有保護和開
發相協調的示範性特色濕地公園,同時發揮濕地的生態
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
(5)探討建立並逐步健全濕地保護社區參與機制。
在參照國內外其它地區社區參與濕地保護成功經驗的基
礎上,探討性建立符合秦皇島沿海濕地保護實際的社區
參與機制,使沿海濕地的保護和濕地所在縣、鄉、村社區
經濟利益協調發展,讓群眾從保護濕地中得到實惠,從而
更加積極主動參與保護行動。
參考文獻
[ 1 ]國家林業局《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 濕地公約履約指南
[M ].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1.
[ 2 ]國家林業局,等. 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M ]. 北京: 中國林
業出版社, 2000.
(上接第50頁)
3. 4 建立可持續的消費模式
《21世紀議程》提出,世界所有國家均應全力促進可
持續消費模式,發達國家應率先達成可持續消費模式,發
展中國家應在其發展過程中謀求可持續消費模式,避免
工業化國家的那種過分危害環境、無效率和浪費的消費
模式,工業化國家要提供更多的技術和其他援助。
政府和商業界對改變消費模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
用。具體手段有:運用經濟刺激,改變消費行為;調整價
格結構,使價格能夠反映出環境的價值;取消對不可持續
消費模式的保護性補貼;提高消費者的環境保護的經驗
和意識等等。
80年代以來,世界上出現了以環境標志(綠色標志)
制度為核心的綠色消費浪潮,對轉變不可持續消費模式
產生了推動作用。環境標志(綠色標志)是某一個國家依
據環境標准,規定產品從生產到使用全過程必須符合環
境保護的要求,對符合或者達到這一要求的產品頒發證
書或標志。如果商品上印製了特定的環境標志,就表明
該商品的生產、使用及處置全過程都符合環境保護的要
求,不危害人體健康,對環境無害或少害,有利於資源再
生和回收利用。
參考文獻
[ 1 ] [美]D. 米都斯,等. 增長的極限[M ].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 2 ] 王進.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M ].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9.
[ 3 ] 陳鴻清. 發展新思路[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00.
[4 ] 王樣榮. 生態與環境[M ].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0.
[ 5 ] [德]狄特富爾特,等. 人與自然[M ]. 三聯書店, 1993.
[ 6 ] 戴星翼. 走向綠色的發展[M ].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8.
(上接第51頁)
吸入鼻腔才有效, 45日齡時進行第二次新城疫II系疫苗
免疫, 15日齡時翼內皮下刺種雞痘疫苗。在免疫各種疫
苗前後3天內飼料中不加抗菌素葯物。
3. 8 消毒
室內和所用設備都要定時進行消毒。
3. 8. 1 地面消毒 用1%新潔爾滅或4%來蘇兒水進行
噴灑消毒,每周進行1次。
3. 8. 2 空間消毒 在育雛前20天用熏蒸法進行消毒。每
立方米空間用42ml福爾馬林溶液倒入盛有21g高錳酸鉀的
容器中,熏蒸後密閉24~48h,然後通風換氣放出甲醛氣體。
3. 8. 3 設備消毒 我們用的溫度計、濕度計、飲水器、食
槽等設備,都要用新潔爾滅或生石灰粉等葯品沖洗,然後
用凈水洗凈,在陽光下曬干,即達到消毒效果。
4 小結
通過對褐馬雞雛雞的研究飼養,除獲得了適合雛雞生長
的基本因子的理論數據外,還得出了幾點經驗,總結如下:
4. 1 行為習性
雛雞剛能站穩行走就表現出好動、好鬥的習性,特別
愛啄抱窩雞的冠和眼, 3日齡時行走奔跑速度加快,爬坡
能力增強,在野外不易抓到。雛雞從9日齡時開始有沙
浴現象,兩周後夜間飛到架上休息,每天的上午8: 00 ~
10: 00時,下午的5: 00~7: 00時,是其活動和取食最旺盛
的時候,中午11: 00~14: 00時不愛動,也不肯取食,但這
個時間飲水較多。
4. 2 健康標志
雛雞早晨糞便的顏色、形狀基本能代表其是否健壯,
如果呈圓柱狀、條狀、棕綠色、表面有白色的尿酸鹽沉著,
說明雞健康;如果鹽成份增加,呈白色糊狀或石灰漿樣的
稀糞,多感染了痢疾;如果是黃白色、黃綠色並附有粘液、
血液等惡臭稀便,說明感染傷寒等急性病。
雞群中的啄羽、啄肛、啄趾及其它異食現象和有無軟
腿,能幫助判斷日糧中營養是否充足和平衡,以便及時調
節各種營養元素。
4. 3 生長情況
從雞群中選即將進入亞成體的5隻雞分別在6周齡、
7周齡、8周齡、9周齡測量其6個相關指標,通過計算、比
較得出:雛雞在即將進入亞成體時,也就是49日齡以後,
生長速度最快。
·54·
第5期 河北林業科技 2006年1 0月

❹ 誰有關於環境污染治理的論文範文揮淚跪求.... ...

基於經濟手段的 環境污染治理問題探討 內容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污染 問題越來越嚴重,治理環境污染成為 我國當下一個緊迫的問題。本文闡述 了環境污染的現狀,試圖用經濟手段 為我國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提出可行性 對策。 關鍵詞:環境污染外部負效應庇古 稅排污權交易許可證 境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和 基本條件。在我國發展經濟實現 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環境 資源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極大地影響和制 約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人和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 人類不僅是環境的產物,而且環境是 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需條件。主要表現 在,環境為人類提供生產和生活所必需的 各種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環境能夠吸納 生產和生活所排出的廢料(廢氣、廢水、 廢渣)等;環境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空 間場所,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人類發展 的好與壞,快與慢是與環境有著密切的聯 系的。人在環境面前也不是消極被動的, 而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地利用和 改造自然使之更加適合人類經濟社會發 展的需要,促進人類文明進步。自從工業 革命以後,人類為了發展經濟,實現工業 化和現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量 消耗環境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 題,使得現今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 國家必須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提到當下 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環境污染問題不 改善和解決,就會危及整個人類的生存 和發展。 環環境污染的現狀 所謂的環境污染,在經濟學家看來,是 指環境的變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有害和不 合需要的因素。現今的環境污染主要有以 下幾個方面: (一)大氣污染 長久以來,人們認為大氣是人類所擁 有的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但 是,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以及物質消費的 迅速增長,使大量的廢物進入大氣,遠遠 超過了大氣自然的擴散能力,從而使空氣 質量不斷下降,嚴重影響了人類生活的方 方面面。「溫室效應」的出現,使得南北極 的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威脅沿海 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類似於印度洋 海嘯、沙塵暴、局部地區異常乾旱缺雨等 不正常的天氣現象會更加頻繁地發生。 (二)土地污染 目前,我國20%的耕地遭受污染,每 年因此造成的直接損失相當於同期國民生 產總值的1%。土地污染的危害不亞於水 污染和大氣污染,但人們卻遠不像關注水 污染和大氣污染那樣關注土地污染。土地 污染最直接的危害是不利於植物生長,導 致農作物減產乃至絕收,嚴重污染的土地 可能寸草不生。土地污染的罪魁禍首是來 自工礦業廢水的灌溉。我國每年由於污染 水、污染農用地造成的損失達90億元。不 科學的開采和利用重金屬、開辦造紙廠、重 化工廠等高污染企業,在短時期內拉動了 當地經濟的發展,甚至成為當地的支柱產 業,但是長期以來,這類企業嚴重污染了 當地環境。大片土地寸草不生,不得不荒 蕪,迫使當地百姓背井離鄉。 (三)草原退化 由於草原的過度放牧,導致草原退化 嚴重。我國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 退化,其中嚴重退化草原近1.8億公頃。草 原退化的標志之一是產草量的下降。據調 查,全國各類草原的牧草產量普遍比20 世紀50~60年代下降30%~50%。全國 退化草原的面積每年以200萬公頃的速 度擴張,天然草原面積每年減少約65~ 70萬公頃。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以來, 北方主要草原分布區產草量平均下降幅度 為17.6%,下降幅度最大的荒漠草原達 40%左右,典型草原的下降幅度在20% 左右。草原退化的標志之二是牧草質量上 的變化,可食性牧草減少,毒草和雜草增 加,使牧場的使用價值下降。草原退化, 植被疏落,導致氣候惡化,許多地方的大 風日數和沙暴次數逐漸增加。氣候的惡化 又促進了草原的退化和沙化過程。我國是 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重的國家之一。我國 北方地區沙漠化面積已近18萬平方公 里,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 20年間,因沙漠化已喪失了3.9萬平方公 里的土地。 (四)水體污染 上世紀70年代以前,我國近海總體 未受到污染,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海洋 污染、江河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到上世紀 末,已有20萬平方公里的近海岸和近海 海域受到污染。2005年,我國有317億 噸的污水排入大海,其中有50%沒有經 過任何處理。我國的環渤海領域每年吸 收的工業排污量高達57億噸,另外還有 每年200萬噸固體垃圾。重金屬含量已經 超出正常標準的2000倍,在排污口附近 方圓幾海里已經沒有魚類生存。據海洋 專家測算,即使現在停止向渤海排污染 物,恐怕需要至少200年的時間才能讓渤 海徹底恢復清潔。同樣長江和黃河的污 染情況也不容樂觀,由於西部大開發,各 地政府積極發展重化工企業,使得黃河 上游污染極其嚴重,到了下游黃河水已 經變成劣五類水質,無法飲用。由於長江 三角洲經濟發達的省份治理工業帶來的 污染,使得重污染企業紛紛轉向西部經 濟欠發達地區,污染也隨之侵入到長江 中上游。現在,長江和黃河的污染已經是 全流域的污染。 用經濟手段治理環境污染的 措施 從經濟學角度上講,環境污染問題是 外部負效應的典型表現。所謂的外部負效 應,也稱為外部成本、外部不經濟,是指 對交易雙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帶來的在未來 價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費用,或是說,是 指某一產品的社會成本大於生產者私人成 本的現象。 (一)押金——退款制 這是歐盟國家處理各種有毒垃圾(如 硫酸瓶、鉛酸電池等)的有效辦法。按照 這種制度規定,在製造商向零售商出售油 漆時,要收取押金作為一種稅,零售商將 他們用過的油漆桶送到回收站後,就可以 把押金收回。同樣,回收站就可以從管理 機構那裡把押金收回。這種辦法同樣適用 於電池生產企業,如果能有效地執行這一 辦法,將會大大減少土地污染問題。 (二)庇古稅和庇古補貼 用征稅或罰款的辦法來解決外部負效 應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庇古在20世紀20年 代提出來的,也被稱為「庇古稅」。「庇古 稅」主張的是,對產生外部負效應的企業 或個人,課征相當於它所造成的外部邊際 成本的稅收,外部成本便成了當事企業或 個人的內部成本,即實現外部負效應的內 在化,從而迫使其考慮該成本,達到糾正 外部負效應的目的。另一種手段就是對污 染的企業徵收排污費,即向污染物排放者 根據排放量徵收一定的費用。污染企業面 對這些收費,一方面將縮減產量,另一方 面也可以採取措施控制污染。 對於污染性的企業,政府除了對其征 收稅收和排污費之外,還可以向企業提出 補貼,鼓勵其擴大投入採取消除污染的措 施,改進生產工藝,從而達到糾正負外部 性的目的。原則上補貼額應該等於污染治 理的邊際社會收益。如果企業每減少一單 位的污染物排放量,既可得到一份補貼,那 么對企業來說,當治理污染的邊際成本大 於補貼時,他會選擇放棄補貼而繼續排污; 而當治理污染的邊際成本小於補貼時,他 將選擇接受補貼而減少排污。 庇古稅和庇古補貼在解決環境污染方 面是一種應用最廣泛、最典型的方法。根 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的污 染者付費原則,OECD國家普遍實行了征 收環境稅的政策,包括空氣污染、水污染、 雜訊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方面,徵收 排污費以及產品稅等。比如,對於汽車燃 料,依據有鉛和無鉛,幾乎所有的OECD 國家開征了有差別的稅收。在日本,還對 下水道排污量的多少進行征稅,以控制污 染物的排放。進入20世紀90年代,OECD 國家開始綠化其稅制體系,比如,開征新 的生態稅,實行對環境有害的產品全面征 稅的政策。與前面的辦法相比,經濟學家 和政府決策者更加偏愛庇古稅和庇古補貼, 但是他們也存在較大的缺陷,要消除外部 負效應,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其 征稅和補貼數額應該等於該企業造成的外 部成本或收益。然而,在實際中,很難衡 量和掌握各企業的外部成本或收益,而且 也很難避免政府尋租的出現。 排污權交易許可證制度 排污權交易許可證制度是科斯定理在 治理環境污染問題的實際應用。科斯定理 是美國經濟學家,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獲得者羅納德·科斯提出的。科斯定理認 為,只要明確界定並切實保護產權,隨後 產生的市場(產權)交易就能自然消除和 解決外部性問題,使經濟實現資源配置的 帕累托最優狀態。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由 於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可能實現污染的零排 放,所以排污權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利用環 境資源的問題。政府如何規定和限制排污 權的大小以及如何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 分配這種權利,成為問題的關鍵。其實,政 府在可接受的排污總量的限度內,將排污 許可證分發給污染製造者,並允許排污量 較低的企業將剩餘的配額進行出售,也允 許超標排放的企業從其他企業那裡購買排 放量。這一方法不僅沒有超出規定的排污 總量,而且在企業間實現了資源的最優化 配置,促進個人或企業改進控污技術,從 而降低控污費用,最終達到減少污染改善 環境的目的。利用市場機制,使得排污權 交易許可證在企業之間實現最優配置,也 會大大減少政府部門尋租的現象出現,最 後實現雙贏。 美國是這一制度的最早實踐者。1979 年,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開始試點 實行一項新的政策——「氣泡(Bubble)政 策」。即把一個工廠當作一個氣泡,只要該 氣泡向外界排出的污染物總量符合政府按 環境要求計算的排污量,並保持不變,不 危害周圍的大氣質量,則允許氣泡內各排 污源的自行調整。1990年,美國國會通過 了《清潔空氣法》修正案,推出二氧化硫 排污交易政策。該項政策實施的第四個年 頭,已經產生了顯著的效果,二氧化硫排 放消減量大大超過預定目標,許可證市場 的價格遠遠低於預期水平,充分體現了排 污權交易政策保護環境質量,降低交易費 用的巨大優勢。 我國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的試點工 作開始於1988年。首先考慮控制的是水污 染物。1988年3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發 布《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管理暫行辦法》。 1988年6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確定在上 海、北京、天津、沈陽等18個城市進行水 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的試點工作。1989年9 月,在河南召開的「第二屆全國水污染防 治工作會議」提出,要在全國范圍內實施 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1990年,國家 環境保護總局開始選擇試行排放大氣污染 物許可證制度的城市。1993年,國家環境 保護總局又在6個城市開始了大氣排污交 易政策的試點工作。到1996年,全國地級 以上城市普遍實行了排放水污染物許可證 制度,共向42412個企業發放了41720個 排污許可證。從1991年開始,包頭、開遠、 柳州、太原、平頂山和貴陽等城市嘗試大 氣污染物的排污權交易。在滿足大氣環境 質量的前提下,通過排污許可證的買賣,運 用市場刺激手段,鼓勵企業採用低費用、少 污染的措施,並促使污染源的合理布局。 總之,環境污染問題是外部負效應的 典型表現。我國應該結合國情,總結和借 鑒外國治理環境污染的寶貴經驗,在保持 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有步驟、有措施地 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陶文達.發展經濟學[M].四川人民 出版社,1990 2.張培剛.發展經濟學[M].經濟科學 出版社,2001 3.韓麗娟,潘明星.政府經濟學[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胡巧開.排污權交易初探[J].環境科 學與制度,2005(5)

❺ 關於環境污染的論文

關於水環境污染的論文

1. 我國水環境問題及其影響因素

我國水環境面臨著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和洪澇災害等多方面壓力。水體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破壞促使洪澇災害頻發。據199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目前我國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區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機污染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揮發酚等;湖泊以富營養化為特徵,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總氮、化學需氧量和高猛酸鹽指數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重金屬。這些因素構成了水環境問題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治理難度大等特徵。我國水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類主觀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企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工業發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僅單位產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萬元產值用水量各省區間差距懸殊。1998年全國平均萬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龍江、內蒙古、江西、廣西、貴州、青海、甘肅等省區大多在1000m3以上。寧夏、新疆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產2kg糧食,而寧夏才生產不到1kg。同時,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企業生產經營缺乏節能降耗的動力。企業技術改造往往以擴大再生產為目的,生產工藝落後,更新換代速度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增長方式的日趨轉變,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將逐步走上科學化管理軌道。但是,這種轉變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水環境問題嚴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政策導向的偏差。長期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注重經濟增長速度、主要產品產量、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等指標,沒有把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納入經濟核算體系。迄今為止,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作為「非生產性福利事業」。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由政府包攬,使政府不堪重負,以至於拿不出錢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建成污染處理設施也因經費來源問題沒解決而難以正常運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一些經濟發展政策有悖於環境保護。我國一度「遍地開花」的「十五」小企業,布局分散,規模不經濟,生產工藝落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環境容量不相適應,也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確定地區產業發展方向、地區生產力布局時,往往忽視區域環境容量。我國主要江河出現的嚴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與流域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關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開始,利用當地資源,大力發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紙、製革、火電、食品等小型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超過了淮河的承載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質急劇惡化;由於缺乏科學認證和科學管理,一些缺水地區盲目發展高耗水型工業,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單一的資源型產業,不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加工業,產業結構雷同,形成嚴重的結構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環境問題的惡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難度。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引起全球溫度、濕度、降水量的分布變化,使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災害頻發。我國北方地區氣候也明顯變暖,華北地區冬季平均氣溫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2.1℃。氣溫上升,地表徑流減少,蒸發量增大,發生旱災的機會增多。1997年我國北方地區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降水量異常偏少,溫度偏高,海河水資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黃河水資源量為多年平均量的61%。由於河道徑流減少,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加劇了水環境惡化。1998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長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導致特大洪水災害的發生。

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懸殊,水資源分布與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布局極不協調。北方黃河、淮河、海河、松遼河,以及內陸河5個流域,總人口佔全國的47%左右,耕地面積佔65%以上,GDP佔全國的45%以上,而水資源卻只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人均佔有量僅為南方地區的1/3。這些因素也是導致水環境問題突出的重要方面。

2. 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面臨的主要問題

「九五」以來,我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為先導,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遼河相繼開始。通過採取工業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以及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壓縮過剩生產力中,取締、關閉、和淘汰生產工藝落後、設備陳舊、污染嚴重的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水域已經接近實現第一階段的污染防治目標。「九五」水污染防治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對於開拓我國的環境與發展道路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但是,從總體上看,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進展還比較緩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實踐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充分說明,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臨嚴重挑戰。

2.1 黃河、長江流域水環境問題亟待解決

「九五」期間「三河三湖」的治理僅僅是拉開了我國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規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時,必須看到,黃河、長江的污染問題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黃河這個中華民族的搖籃,他養育了人類,也無數次地給人類帶來災難。如今,由於人類活動的作用力,使黃河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1999年,在黃河流域的114個重點監測斷面上,V類和劣V類水體分別為70%和56.2%,黃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為嚴重,而且黃河的污染主要來自支流。目前,黃河水量少,自凈能力弱,水環境處於危機之中。在西部大開發中,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將進入較快增長時期。黃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資源短缺「雪上加霜」。

長江上游沿岸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這一地區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污染問題隨之加重,特別是三峽庫區及其上游的水質不斷惡化。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預計到2010年,長江上游重點地區廢水排放量將以年均4.1%的速度增長;沿江城鎮生活垃圾入江量,將由1995年的約200萬t增加到2010年的467萬t;三峽庫區的水體自凈能力將大幅度下降。2009年三峽庫區建成蓄水後,庫區將由一個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變成一個流速緩、滯留時間長,回水面積大的人工湖。水體稀釋自凈能力下降,水污染必然加重。根據預測,三峽工程建成後,湖區上游岸邊污染帶主要污染物濃度將比建壩前增加2-10倍,將成為重污染區。

2.2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後

城市基礎設施是工業建設的載體,制約著工業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建設不恰當地把基礎設施建設的載體地位降低為工業的一般附屬物地位,基礎設施的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和工業建設不協調,導致基礎設施長期超負荷承載。特別是城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僅僅在近幾年才開始興建。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污水處理能力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要。

隨著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產生量大幅度增長。近年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一般情況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周期為3年。從目前的建設進度看,實現「九五」期間國家提出的全國50萬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裝置的要求,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以淮河為例,按規劃,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52座,總投資60.8億元,形成污水處理能力352萬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處理廠只有3座,污水處理能力僅為44萬l/d。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緩慢的原因,除了資金短缺外,現行管理和運行機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營陷於困境。由於沒有真正落實「污染者負擔」的政策,地方財政因無力支付污水處理費用,常常使建成後的污水處理廠不能正常運行,環境保護投資不能有效發揮環境效益。

2.3 大量的面源污染問題尚未找到解決途徑

目前,全國的工業污染已經開始得到有效控制。到2000年底,全國所有工業污染源都將實現達標排放。城市污水處理正在逐步加快步伐。但是,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農葯、化肥、畜禽養殖污染量大面廣,有一定治理難度。從50年代到90年代,我國農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為世界上農葯用量最大的國家。我國每年因農葯中毒的人數佔世界同類事故中毒人數的50%。而且由於農葯的大量流失,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全國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學氮肥,使氮、磷、鉀比例失調現象比較嚴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進入河流、海洋、湖泊,成為水體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同時,由於大量化肥的使用,農村畜禽糞便的農業利用減少,畜禽業的集約化程度提高,加重了養殖業與種植業的脫節。畜禽糞便的還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國畜禽糞便產生量是當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3.4倍。這些畜禽糞便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時,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鎮企業的發展也一直是困擾農村環境的一大難題。據1991年和1997年兩次全國鄉鎮工業污染源調查,鄉鎮工業二氧化硫、煙塵、化學耗氧量和固體廢物排放量分別增長了22.6%、56.5%、246.6%和552%;在全國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所控制的情況下,鄉鎮企業排污量卻在增長,這將對水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2.4 經濟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資金嚴重短缺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污染防治資金以國家預算內資金為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環境已經不能奏效。但是,由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環境保護投資體制難以形成。作為促進污染防治的重要經濟手段排污收費制度,目前還很不完善。主要問題是,排污收費標准過低,不能發揮刺激污染防治的作用。超標排放污水收費作為排污收費的主體,其收費額不足污染處理設施運行成本的一半;污水排放收費最高不超過0.5元/l;排污收費項目不全,主要對象是大中型企業和部分事業單位,城市污水處理費僅在少數城市開征,而且收費標准較低,「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沒有充分體現;排污費的轉移支付機制尚未建立,流域內上下游之間缺乏利益補償政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不協調,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九五」期間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別是國家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中把環境保護作為重點投資領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點項目得到國債資金的支持。但是,由於環境保護資金渠道狹窄,投資量小,污染治理資金短缺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按計劃,「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約需資金1260億元,但是目前已經落實的資金與需求相差甚遠。1998年國家增發財政債券和銀行貸款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分配給淮河流域10億元財政債券資金用於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但是,這些資金僅為淮河城市污水處理廠總投資的16.5%,而且投資項目達34個之多。由於地方配套資金不足,開工的項目不少,卻因缺乏資金施工建設進度緩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資尚無著落。

3. 關於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議

我國是在經濟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防治將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特別是水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過一個艱苦的治理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在認真總結「九五」期間水污染防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借鑒世界一切成功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不斷加強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逐步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3.1 在決策中控制新的水環境問題產生

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在確定經濟發展速度、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資源開發計劃、區域開發計劃,以及制定經濟技術政策,進行重大經濟決策時,應當對實施這些決策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做出科學評價,評價的結論作為各級決策的依據。在決策中綜合考慮環境、經濟和社會因素,統籌兼顧,使發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專門的評價審議機構,並使這一制度法制化,逐步建立起依法決策的運行機制。

區域經濟的發展要充分考慮水資源保護。限制缺水地區發展耗水型產業,調整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嚴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建設項目。近期應重點調整北方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防止水資源短缺問題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經濟發展應考慮為生態用水留有餘地,防止因過度開發導致下游地區河湖萎縮、土地沙化、生態退化。在水源地區,引導和組織水源地生態經濟體系建設,避免水源地區經濟發展導致下游城市水源污染。

3.2 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堅持開源節流並舉的方針

大力開展節水活動,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水消耗。有組織地推行節水、高效的農灌技術;完善科學的農業用水管理措施,盡快改變農業生產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單位產品用水定額和水重復利用率考核指標,建立工業用水考核制度;明確規定冷卻水及工藝用水等工業廢水必須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發展水的閉路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水排放量。

在開展節約用水,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同時,全面加強水污染防治,特別是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的重點在城市,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要走集中與分散治理相結合和廢水資源化路子。因地制宜地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後的污水要用於工業冷卻水、城市景觀和園林綠地用水等。

3.3 建立和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價格體系

國家有關部門應抓緊組織開展資源定價研究,有計劃地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和國家稀缺資源制定分類指導的價格政策,盡快改變「資源無價」,資源產品低價的不合理狀況,使水資源價格體現資源價值、資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費用。同時,積極推進水資源資產化管理進程,加強資源核算體系的研究,為逐步將水資源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創造條件。

3.4 完善環境經濟政策

抓緊制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環境經濟政策,進一步強化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環境經濟手段。盡快提高排污費標准,使之高於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關政策,建立資源更新的補償機制;全面實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在用水收費中,普遍增加污水處理費,作為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費用;環境保護作為「市場失效」的領域,特別是環境科技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國家應加強產業政策支持。同時,鼓勵和推動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企業化。

積極建立環境稅收制度。擴大資源稅的徵收范圍,對地下水等稀缺資源徵收資源稅;對新建污染項目徵收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控制結構型污染;對現行排污費與費改稅進行利弊分析,探索徵收污染附加稅;對從事城市污水處理的企業實行零稅率;對生產再生資源和利用再生資源生產的產品,應給予稅收減免的優惠。

3.5 大力推行清潔生產

工業部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調整工業布局,推動資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結合技術改造推行以清潔原料、清潔生產過程和清潔產品為主要內容的清潔生產。要把清潔生產當作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的一次工業企業的全面改造,在全國所有工業企業推行清潔生產。通過加強環境管理審計,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促進我國工業向新的技術基礎轉移,以集約方式提高質量,降低消耗,增加經濟效益。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我國資源節約型生態工業生產體系。

3.6 加強農村面源污染的防治

農村要推行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農業生產體系。全面推廣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合理配置的「大農業」生產模式,注重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把現代化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精華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增加有機肥料的使用,減少化肥、農葯的使用。開發生物農葯技術,推廣以菌治蟲、以蟲治蟲的生物技術替代農葯。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個生態農業試點,應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把推行生態農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場革命,在全國廣大農村普遍展開。逐步把農村富餘勞動力從污染型鄉鎮工業轉移到生態農業建設上來。縣、鄉兩級政府要制定生態農業建設規劃,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技術推廣,有計劃地在全國鄉、村培養一批技術骨幹,指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

3.7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改革現行城市污水處理體制,實現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的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要引入競爭機制,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元化投資建設、企業化運營管理、社會共同負擔費用、政府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積極探索城鎮給排水建設和運營一體化的管理體制。逐步使政府從直接管理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中解脫出來,讓污水處理真正走向市場。

環保產業的發展應當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國家應制定扶持環保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在投資、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鼓勵一部分產品過剩的企業轉向環保產品生產和服務;組建環保產業集團,盡快形成產業規模;抓緊培育環保市場,把原來政府管理的環保服務事業推向市場。同時,要加強環境科學研究,組織開展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等急需的重點水處理技術攻關;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態工程成套設備的國產化,改變我國環保產業落後的現狀,以適應我國污染防治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錢 勇.現代廢水處理新技術.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93.

[2] 井文涌.採取有力措施,推進中國水環境保護:水工業與可持續發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3] 解振華.完成跨世紀的環保任務.科技日報,1999 09 28(1).

[4] 周春暉主編.過程式控制制工程手冊[M].北京:化工出版社,1992.[2] 李永和主編.工業酸度計[M].北京:化工出版社,1988.

❻ 有關環境問題的論文

題目:鉛污染土壤的修復技術

雖然鉛在土壤中的溶解度低, 且不易移動, 但由於人類對自然的不斷開發和破壞, 加上工業
的發展, 造成了日益嚴重的全球性鉛污染。鉛對人體的毒害作用具有潛伏性和長期性的特點[1 ] 。
由於鉛中毒事件的不斷發生, 有關鉛污染及鉛毒害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1 ,2 ] 。有
研究表明, 人體血鉛水平和土壤鉛含量之間存在直接的關系[2 ] 。要最終解決鉛污染問題, 一方面
應減少污染的來源; 另一方面則要對已被污染的土壤進行治理和修復。本文就鉛對土壤的污染及
其修復技術作一綜述, 為修復鉛污染土壤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依據。
1 土壤的鉛污染
鉛在地殼中的平均豐度為1215μg/ g。土壤鉛含量一般在2~200μg/ g , 平均變化幅度為13~
42μg/ g。全國土壤背景值基本統計量的結果表明, 我國土壤鉛含量最高可達到1143μg/ g , 最低
為0168μg/ g , 平均可達到26μg/ g [3 ] 。根據來源不同, 環境中的鉛可分為「原生」和「外源」
兩種。土壤成土過程中保留在土壤母質中的鉛稱為原生鉛, 主要來源於岩石礦物。岩石在風化成
土過程中, 大部分鉛仍保留在土壤中。無污染土壤鉛含量大都僅略高於母質母岩含量。除母質母
岩風化保留在土壤中的天然原生鉛以外, 由於人類活動也可造成污染, 引起土壤中鉛含量升高。
通過塵埃沉降及各種污染途徑進入土壤的鉛稱為外源鉛。土壤外源鉛主要來源於大氣傳輸和沉
降。鉛的密度較大, 空氣中的含鉛顆粒容易沉降下來, 不斷積累在土壤里。
表1 70 年代~90 年代鉛的全球產量
1975 1980 1985 1990
Pb 產量/ 103t/ 年- 1 343212 344812 343112 336712
表1 列出了70 年代到90 年代鉛的全球產量。據統計, 80 年代釋放到土壤中的鉛達到796 ×
103t/ 年[4 ] 。人類對鉛的開采和使用, 打破了鉛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的平衡, 造成嚴重的污染。
·12 ·
廣東微量元素科學
2001 年 GUANGDONG WEILIANG YUANSU KEXUE 第8 卷第9 期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1923 年開始在汽油中加入鉛用作抗爆劑以後, 更加速了全球性鉛的污染。因此可以說如今世界
上已難找到土壤鉛含量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一片「凈土」。Kabata - Pendias 和Rendias[5 ]報道在靠
近公路的某一塊土壤鉛含量高達7000μg/ g。潘如圭等[6 ]研究了汽車尾氣中鉛對公路兩側蔬菜的
污染情況。試驗結果表明: 在公路兩側200 m 范圍內生長的蔬菜均受到汽車尾氣中鉛的污染。管
建國[7 ]等研究了在金屬冶煉廠周圍和公路兩側200 m 范圍內蔬菜的受污染情況, 發現所調查的普
通葉菜的鉛含量均超過國家食品衛生標准。彭珊珊等[8 ]對我國一些常用茶中Pb 進行了測定, 結
果表明茶葉中的鉛超過一般標准, 應引起重視。
土壤中的鉛大部分形成PbS , 少部分形成PbCO3 、PbSO4 和PbCrO4 等無機化合物, 或與有機
物螯合。鉛的無機化合物大多難以溶解, 而且因受到下列因素影響, 鉛在土壤中的遷移能力也很
弱: (1) 土壤有機質對鉛的絡合作用。土壤有機質的—SH , —NH2 基因能與鉛離子形成穩定的
絡合物。(2) 土壤粘土礦物對鉛的吸附作用。粘土礦物的陽離子交換位點可對鉛離子進行交換性
吸附。另外, 鉛離子進入水合氧化物的配位殼, 直接通過共價鍵或配位鍵結合於固體表面。由於
鉛在土壤中遷移能力弱, 而且溶解度低, 因而人為因素造成的鉛污染大多停留在土壤表層, 隨土
壤深度的增加其含量急劇降低, 20 cm 以下趨於自然水平。
進入土壤中的鉛有可能被植物吸收, 或溶解到地表水中, 通過食物鏈和飲用水進入動物和人
體, 進而影響人類健康。近年來的研究發現, 鉛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具有不可逆性和遠期效應[9 ] 。
Page[2 ]等研究表明, 人體血鉛與土壤鉛含量存在一定關系:
0112 (Pb - B , μg/ 100mg) = ln (Pb - S ,μg/ g) - 4185
這一關系式僅說明了某一地區的特殊情況, 並無廣泛適用價值, 但它足以表明土壤鉛含量與
人體健康有直接關系。
2 鉛污染土壤的修復技術
由於鉛對人體具有很強的毒性, 近年來對鉛污染土壤的修復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鉛污染
土壤的修復技術可以分為兩大類: 物理化學修復技術和生物修復技術。物理化學修復技術又可分
為隔離包埋技術、固化穩定技術、Pyrometallurgical Separation 、化學穩定技術和電動修復技術等。
生物修復技術又可分為微生物修復技術和植物修復技術等。
211 隔離包埋技術(isolation and containment)
該法採用物理方法將鉛污染土壤與其周圍環境隔離開來, 減少鉛對周圍環境的污染或增加鉛
的土壤環境容量。具體措施為: 以鋼鐵、水泥、皂土或灰漿等材料, 在污染土壤四周修建隔離
牆, 並防止污染地區的地下水流到周圍地區。其中以水泥最為便宜, 應用也最為普遍。為減少地
表水的下滲, 還可以在污染土壤上覆蓋一層合成膜, 或在污染土壤下面鋪一層水泥和石塊混合
層。
212 固化穩定技術(solidification and stabilization)
固化穩定技術包括兩個方面: 採用化學方法降低鉛在土壤中的可溶性和可提取性, 同時採用
物理方法將污染土壤包埋在一個堅固基質中。Wheeler 報道[10 ]將水泥、爐渣和石灰混合物加入污
染土壤中, 攪拌均勻凝固之後, 形成一個大石塊, 將污染土壤包埋在其中。也有人採用電導產熱
原理給土壤加熱升溫, 當土壤冷卻後, 土壤凝固成玻璃樣塊狀結構, 稱之為玻璃化。該方法包括
三個具體步驟: (1) 在土壤兩端插上電極電流通過土壤形成環路, 土壤溫度上升並熔化。(2) 在
自然冷卻過程中, 土壤凝固形成玻璃樣土塊。(3) 在土塊上覆蓋一層干凈土壤。這一技術已經實
際應用於鉛污染土壤的修復。
·13 ·
廣東微量元素科學
2001 年 GUANGDONG WEILIANG YUANSU KEXUE 第8 卷第9 期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13 Pyrometallurgical Separation
在一定溫度下, 金屬就會熔解或升華為氣態。Pyrometallurgical separation 技術利用這一原理,
將鉛等重金屬從污染土壤中「蒸發」出來以達到凈化土壤的目的。「蒸發」出來的金屬可以再回
收或固定, 同時富含金屬的剩餘爐渣也可用於進一步提煉[11 ] 。鉛污染土壤在高溫熔化之前要進
行預處理, 以促進鉛的熔解。這一技術主要應用於具有較高回收效率的嚴重污染土壤(5 %~
20 %) 。
214 化學穩定技術(chemical stabilization)
化學穩定技術就是應用化學反應將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屬氧化或還原, 從而達到降低土壤中重
金屬的活性[11 ] 。對於鉛污染土壤, 可用還原劑(二氧化硫、亞硫酸鹽或硫酸亞鐵) 將鉛離子還
原, 以減少土壤中鉛的可提取量。這一技術也可作為其他修復技術(如固化穩定技術) 的前處理
步驟。但必須注意的是, 還原劑的施用可能會造成二次污染。初步研究表明, 施用石灰調節土壤
PH7 可降低鉛在土壤中的溶解度, 減少植物對鉛的吸收[13 ] 。研究表明, 施用羥基磷灰石[14 ] 、水
合氧化錳[15 ] 、磷灰岩[16 ,17 ]也可促進鉛的沉澱, 減少土壤中的可溶態和可提取態鉛。Vidac 和
Pohland[18 ]已將這一技術運用於地下水的修復。
215 電動修復技術(electrokinetice technology)
在污染土壤兩端插上電極, 接通電源後, 土壤中的帶電粒子向電性相反的電極移動, 最終積
聚或沉澱在電極上, 以達到清除污染土壤中重金屬的目的。在歐洲, 這一技術不僅應用於鉛污染
土壤[19 ] , 同時也應用於銅、鋅、鉻、鎳和鎘等污染土壤的修復。
216 微生物修復技術(microremediation)
微生物修復主要是藉助微生物的生化反應來清除或穩定環境中的有害物質。根據原理不同可
分為生物還原沉澱、生物甲基化和生物吸附三種。生物還原沉澱是應用硫酸還原菌(SRB) 將硫
酸根還原為HS - 再與鉛生成不溶性的Pb2S。生物甲基化是利用微生物將土壤中的重金屬甲基化,
甲基化的金屬更容易蒸發, 可做為Pyrometallurgical Separation 的預處理。生物吸附是利用細菌細
胞和藻類來吸附地下水或其他污染水體中的有害物質。Leusch 等[20 ]報道一種海藻( S . f luitans )
對鉛的最大吸附量可達到369 mg/ g。Rahmani 等[21 ]研究了浮萍(Lemna minor) 對污染水體中鉛
的清除能力。結果表明浮萍在亞致死水平下也能有效清除水體中的鉛。
217 植物提取修復技術(phytoextration)
植物提取修復技術主要是利用超積累植物, 將土壤中各種過量元素或化合物大量轉移到植株
體內特別是地上部分, 從而修復污染土壤[22 ] 。超積累植物相當於一個太陽能驅動泵將土壤中的
過量元素不斷泵到植株體內[23 ] 。植物修復技術可分為兩種, Salt 等[24 ]把利用超積累植物來吸收
土壤重金屬的方法稱之為持續植物提取(continuous phytoextraction) ; 而把利用螯合劑來促進植物
吸收土壤重金屬的方法稱之為誘導植物提取(incced phytoextraction) 。
21711 持續植物提取(continuous phytoextraction)
運用持續植物提取技術來修復鉛污染土壤的關鍵是植物超積累鉛的能力。一般認為, 只有鉛
積累量達到1000μg/ g (乾重) 才能稱為鉛超積累植物[25 ] 。已見報道的鉛超積累植物有Brassica .
nigua [26 ] , Brassica . pekinensis [27 ] , Brassica . juncea [27 ]和T. rotungifolium [28 ] 。其中T. rotungi2
folium 的鉛積累量最大, 可達到8200μg/ g (乾重) [28 ] 。目前對於植物吸收、運輸和積累鉛以及耐
鉛脅迫的機制研究甚少。Liu 等[29 ]研究發現印度芥菜( Brassica juncea) 可在根部積累大量的鉛
但只有極少部分運輸到地上部。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於根部細胞內存在高濃度磷酸鹽或碳酸鹽,
在細胞內近中性pH 條件下, 鉛主要以磷酸鹽或碳酸鹽形式沉澱在根細胞壁或細胞內; 另一方面
·14 ·
廣東微量元素科學
2001 年 GUANGDONG WEILIANG YUANSU KEXUE 第8 卷第9 期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鉛從根部向中柱遷移的過程還會受到內皮層凱氏帶的阻攔。Wozny 等[30 ]認為鉛進入中柱後隨蒸
騰流被動運輸到地上部分。運輸過程中鉛可能會與中柱內的陽離子交換位點結合, 從而被固定在
莖部中柱內。研究表明, 鉛可與多種小分子有機物螯合[31~33 ] 。推測鉛也有可能與各種小分子有
機酸、植物螯合肽結合, 減少與陽離子交換位點結合的機會, 從而增加進入了葉部的數量。作者
在對浙江西部的某一鉛鋅礦土壤進行調查時, 發現一種可高濃度積累鉛和鋅的植物, 據初步調查
結果, 其地上部分鋅和鉛的最高積累量分別達到了5000μg/ g 和1182μg/ g。對於這種植物超積
累鋅和鉛的生理生化機制, 正在進一步的研究中。
21712 誘導植物提取(incced phytoextraction)
對於在土壤中極難移動的鉛元素, 施用螯合劑可促進植物對其的吸收。施用螯合劑誘導植物
超富集作用被稱為螯合誘導修復技術。Romheld 和Marschner[34 ]認為螯合物與金屬結合後, 金屬
螯合物可以從內皮層裂口處進入根內, 然後被迅速地轉移到莖葉。在用14C - EDTA - Pb 作標記
的試驗中, Blaylock 等[35 ]發現, 在含這種標記物的介質中生長的植物地上部能快速積累鉛, 表明
鉛與螯合物結合有利於植物對鉛的吸收。Salt 等[36 ]認為金屬與螯合物結合後阻止了金屬的沉澱
和吸附, 從而提高了金屬的可提取性。螯合誘導修復技術既可選用一般植物也可選用超積累植
物。在土壤鉛濃度為2500μg/ g 的污染土壤上種植玉米和豌豆, 加入EDTA 後, 植物地上部鉛的
濃度從500μg/ g 提高到10000μg/ g ; 而且EDTA 還能極大的提高鉛從根系向地上部的運輸能力,
每千克土中加入110 g EDTA , 24 h 後, 玉米木質部中鉛的濃度是對照的100 倍, 從根繫到地上
部的運輸轉化量是對照的120 倍[37 ] 。不同螯合劑促進植物對鉛吸收的效應與螯合劑促進鉛從土
壤解吸的效應相一致: EDTA > HEDTA >DTPA > EGTA > EDDHA。螯合誘導技術對超積累植物吸
收金屬的強化效應也很明顯。印度芥菜是一種可富集多種金屬的植物。Blaylock 等[35 ]研究了檸檬
酸、蘋果酸、乙酸、EDTA、EGTA、CDTA 對印度芥菜( Brassica juncea) 吸收Cd 和Pb 的效應,
發現土壤酸化與施加螯合物相結合可顯著增加鉛的吸收效率。Vassil 等[38 ]報道用鉛和EDTA 共同
處理印度芥菜, 其地上部分含量高達55 mmol/ kg (乾重) , 相當於培養液鉛濃度的75 倍。對印度
芥菜莖部提取液的直接測定證明, 莖部的大部分鉛是與EDTA 結合的形式運輸的。由於螯合劑的
價格一般較貴, Blaylock 等[35 ]指出螯合劑( EDTA 和乙酸) 將使每噸鉛污染土壤修復成本增加
715 美元。此外螯合劑在增加土壤中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同時, 也增加了重金屬離子的移動性。
因而對於螯合誘導修復技術的環境風險應加以系統評價。
由於已發現的鉛超積累植物種類極少, 而且植物生長慢、生物量小, 因而螯合誘導修復技術
比持續提取技術更引人注目。但不論哪種植物修復技術都具有其它物理化學方法所沒有的優點:
(1) 成本低。據估計, 如果某種植物的莖部鉛積累量達到1 % , 且每年產量40 t/ hm2 , 那麼通過
10 年種植將土壤鉛含量從114 %下降為014 %所需費用是245000 美元, 而用物理化學修復技術則
需要1600000 美元。(2) 植物利用太陽能, 不破壞生態平衡, 同時還能美化環境, 易為公眾所接
受。(3) 將富鉛植物殘體用於植物煉礦, 可產生經濟效益。相比之下, 雖然植物修復技術所需時
間較長, 而且植物的生長要受到環境的影響, 但這些缺點都不成為重要問題。可以預言, 植物修
復將成為一種應用廣泛、環境良好和經濟有效的修復鉛污染土壤的方法。

❼ 求一篇關於中國環境整治議論文800字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人們要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就必須自覺的保護自然環境,愛護地球.
大家都知道,由於人類向自然界過度的索取,已經導致了大自然無情的報復:台風、暴雨、暴風雪、洪水、乾旱、蟲害、酷暑、森林大火、地震等災情不期而至.
我為周圍環境的惡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為一民少先隊員,如果無視人類把環境破壞的嚴重性,不去保護環境的話,地球媽媽會傷心,老天會對我們進行處罰.所以,我決定要愛護環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做一個環保小衛士.
我國的用水面臨著嚴峻的問題,所以我們要珍惜水資源,節約用水.比如:用完水後,要擰緊水龍頭,以免造成「一江清水向東流」的浪費現象,如果發現水龍頭壞了,要及時修理,避免損失大量的水,大家也別小看廢棄的電池,因為一粒紐扣電池會污染 00噸的水,如果你把它扔到水裡,水將無法飲用.我們應該把電池收集起來,送往回收站,這樣既可以避免污染水源,又使電池得到回收,一舉兩得.大家不能只是口頭說說而已,要行動起來呀!
不僅僅要節約用水,還要節省森林資源.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不足,森林覆蓋率只有 .%,相當於世界森林平均覆蓋率的 .%;全國人均森林面積和人均森林蓄積分別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森林質量不高,平均每公頃蓄積量只有 .立方米,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 .%.
這就是森林資源向我們發出的警報!我們要節約利用森林資源,首先,不能亂扔稿紙,也不拿沒寫過的紙張折飛機之類的小工藝品,更不要亂砍亂伐,任意踐踏花草樹木,要植樹造林,愛護花草樹木;不使用一次性的東西,如紙杯、木塊等等.在學校,我們要建立「綠色銀行」,撿起以前丟棄的紙屑、小手帕等.外出就餐時,自帶勺子、筷子.同學們,我們一起行動起來,節約利用我們有限的森林資源.
我們生活中到處都離不開電.電,給我們帶來各種便利,但是我們要節約用電,因為電幾乎是由燒標准煤產生的,而在我國儲藏的煤只夠開采 00年了!大家想想,00年以後,我們的子孫後代該怎麼辦呢?所以,我們要節約用電.首先,從自我做起,我牢記「人來燈開,人走燈滅」,盛夏時節,開空調時,不要把溫度調得太低,適合就可以了.平時的照明燈,盡可能用節能燈,因為普通燈泡把大量的電能轉化為了熱量,只有小數轉為光線,而節能燈把電能幾乎轉化為了光明.
我和我的家人認識到了應該保護環境,所以我們做到了許多:每天媽媽洗完菜,我們便把洗菜水倒入大盆里,用來洗菜或拖地.
我做作業時,每次都把沒有用完的稿紙訂起來,當草稿紙用.媽媽也是把公司的廢紙拿給我當草稿.用完後,我們便把草稿紙賣了.
……
以上這些雖然都是小事,但是,只要大家動手,一起努力,我們就能為保護環境做一份貢獻.
大地擁有和諧美麗的綠色,花兒才顯得嬌艷動人;心中擁有純潔的綠色,心靈才顯得更加紅彤燦爛.人類需要綠色,地球更加需要,那就讓我們手連著手,心連著心,讓藍天更藍,讓清水更清,讓我們的地球母親更加可愛、更加生機勃勃!

❽ 關於保護環境的論文

,荒漠化是當今全球最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之一。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尤其是我國北方的沙漠化(沙質荒漠化)以其面積廣大和發展迅速而引人關注。根據北方自然環境背景、人類活動與社會經濟特點及其相互作用,通過近
20
年沙漠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我們將沙漠化的概念總結為:沙漠化是在乾旱、半乾旱及部分半濕潤地區由於人類不合理經濟活動與自然資源環境不相協調所產生的以風沙活動為主要標志的土地退化。我國北方沙漠化的發生發展伴隨著人類的文明歷史,而且尤以近一個世紀以來的發展速度為最快。沙漠化過程使土壤的風蝕—風積作用加劇,破壞了土壤的理化性質,降低乃至喪失了土地生產潛力,並使自然環境趨於惡化,給國民經濟造成巨大損失,也嚴重影響廣大農牧區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環境。為此,深入開展人為作用,特別是土地利用在沙漠化過程中作用的研究,對於闡明沙漠化形成機制,豐富沙漠化研究的理論和制定防治沙漠化的政策及措施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環保是當今世界的一大話題,也是各國政府共同關心並竭力處理的一件大事。這不僅是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更是為了我們以及我們的後代。
隨著經濟的日趨繁榮,科學的快速發展,城市工業化,污染問題也隨之而來,大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這些無不危害著我們的生活;森林遭破壞、樹木被砍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這種種都是因為人類不注意環境保護。
因此,我以環保為主題進行研究,提倡「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任」。
對人類威脅較大的氣體,世界每年的排放量達6億多噸......;估計到下個世紀中葉,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臨著沙漠化的危險,每年有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脅著60多個國家......看見這一組組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朋友,你有何感想?
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不是嗎?從古猿的出現到現在人類高度發達的文明時代,人類從未停止過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應",這更滋長了人類的貪欲。他們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樹木,建立化工廠,排污排廢......。於是,曾經山青水秀,一片蔚藍的地球母親望去已是滿目瘡痍,污煙瘴氣。這怎不叫人寒心呢?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