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淮河治理

淮河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1-22 13:52:28

⑴ 淮河上中下游如何治理

上游:修建水庫,植樹造林
中游:修建蓄洪工程
下游:疏通河道,加固大堤,挖掘入海新渠道。

⑵ 2000年國家投資600億元用於淮河治理,據央視報道,時隔四年淮河水又變成了五類水

呵呵
我說一下自己的理解
河流的污染,是城市發展的表現,包括城市經濟規劃,環保政策,以及投資環境,還包括市場氛圍等等造成的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如果沒有人往河裡扔東西,那麼從雪到水,然後從小川匯聚成大流,漫漫形成淮河,淮河不會污染
600億一點都不多,為什麼我這么說呢?
第一,要讓沿途所有的企業和居民保護環境,企業就必須投入巨資進行廢水處理,可以自己出錢,也可以政府出資招標,那麼別人為什麼來你這里?你這里的發展潛力到底有多大?回報如何?等等這些,都是沿途政府需要去考慮的問題,那麼很顯然,地區的活躍性和可塑造性很關鍵,而這些不是這點錢能夠解決問題的
第二,對高污染企業的前移問題,一個企業對地方經濟的貢獻不能磨滅,就算他現在在污染河流,因為很多人都靠這個企業生活著。那麼到底是建立新的經濟特區,或者還是進行高額的補貼等,都是政府經濟規劃當中涉及的問題,而政府的經濟規劃,又必須得到更高層次的支持,也就是更大的政策和經濟支持,這些就不是一個小數字能夠解決的,還包括土地徵用,補貼,招標等等
第三,環保理念,這個就更不用談了,時間+金錢+毅力等
第四,對於期望和能力的估計不足,導致沒有將錢用在刀刃上,簡單的說,貪污腐敗
第五,監管機構的建立機制不足,法律支持不足,人才儲備不足等等
第六,我對這個600億的含金量表示懷疑,到底是給哪個部門了,以何種性質使用,審批流程和目標是什麼樣的,呵呵
總體上面來說,河流治理是城市發展的縮影,所謂母親河,養育出來的是敗家子還是棟梁之才,母親河的水質最能說明問題,而敗家子的改造問題,一直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大部分都以失敗而告終,呵呵

⑶ 淮河治理遇到那些困難

從水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獲悉,盡管治淮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於淮河流域水情復雜、治理投入資金不足等原因,治淮工程建設總體進展不快,現有的防洪減災體系尚不完善,淮河治理亟待解決八大關鍵性問題。
一是上游攔蓄能力不足。目前,淮河流域大型水庫總庫容187億m3,控制流域面積僅佔全流域山丘區面積的三分之一。淮河幹流上游尚無一座大型水庫,部分病險水庫尚未完成除險加固。二是中遊行洪不暢,行蓄洪區安全建設滯後。淮河幹流中游仍未達到設計行洪能力,沿淮行蓄洪區人口急劇增加,人水爭地矛盾突出,安全建設滯後,避洪設施建設標准低,撤退道路、預警通訊等設施尚不完善。 三是下游泄洪能力仍顯不足,洪水出路問題尚未從根本上解決。入海水道、分淮入沂和蘇北灌溉總渠泄洪能力偏低,尚未達到規劃確定的泄洪標准。四是干支流堤防標准低,堤基堤身質量差,堤身斷面不足,險工險段和病險穿堤建築物多,缺少必要的基礎及防滲處理。五是平原低窪地區排澇標准低,排澇能力嚴重不足,因洪致澇問題尚未解決。在淮河遇中小洪水時,外河水位長時間居高不下,平原窪地積水無法自排,"關門淹"的現象十分嚴重。六是淮河部分重要支流尚未進行系統治理,遇中常洪水往往遭受嚴重損失。19項治淮骨幹工程中確定的淮河左岸6條跨省骨幹排洪河道建設,目前僅完成包澮河、汾泉河初步治理,以及洪汝河、奎濉河河道近期治理部分工程,主要支流排洪依然不暢。七是流域洪水調度與管理手段較為落後,防汛通訊和水文基礎設施相對薄弱,防汛異地會商系統尚未完全建成。八是淮河流域洪澇乾旱交錯,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惡化等問題十分突出。由於來水偏少、用水量大和管理上的問題,洪澤湖和南四湖經常在死水位以下運行, 2002年南四湖上級湖全湖乾涸、下級湖幾近乾涸,對湖區生態系統和當地用水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淮河水污染問題十分突出,水環境承載能力下降,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尚未扭轉。

⑷ 淮河治理困難的自然地理原因是什麼

淮河流域5月至8月的汛期3個月通常降雨五六百毫米, 特別是6月、7月,江淮地區特有的梅雨季節,降雨可持續一二個月。范圍之大,可覆蓋全流域;豐水年和貧水年交替,降水量平均相差四五倍。研究淮河災害史發現,近530年流域性洪澇災害131次。其中洪災平均3年多一次。歷史上黃河「奪淮入海」,黃河泥沙在下游的沉澱,加劇了淮河下泄不暢的地理特徵,使內澇成為淮河水災的重要形態。產生淮河流域暴雨的天氣系統為台風(包括台風倒槽)、渦切變、 南北向切變和冷式切變線,以前兩種居多。在雨季前期,主要是渦切變型,後期則有台風參與。台風路徑遍及全流域。[2] 暴雨走向與天氣系統的移動大體一致,台風暴雨的中心移動與台風路徑有關。冷峰暴雨多自西北向東南移動,低渦暴雨通常自西南向東北移動,隨著南北氣流交綏,切變線或鋒面作南北向、東南--西北向擺動,暴雨中心也作相應移動。例如1954年7月幾次大暴雨都是由低渦切變線造成的,暴雨首先出現在淮南山區,然後向西北方向 推進至洪汝河、沙潁河流域,再折向東移至淮北地區,最後在蘇北地區消失。一次降水過程就遍及淮河全流域。由於暴雨移動方向接近河流方向,使得淮河流域容易造成洪澇災害。

⑸ 淮河污染及其治理

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特徵分析 2003年夏季強降水帶長時間維持在淮河一帶,雨帶南北擺動的幅度很小,強降水帶
幾乎與淮河幹流重合,各條支流和上游來的洪水匯集在一起,加上本地區強降水的徑流作
用,6月21日~7月22日期間,淮河流域內的總降水日數普遍超過20d,降水強度大,強
降水非常集中,淮河流域的水位全面上漲,導致了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
造成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特大洪澇的直接原因是7月份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南,位於
江南!華南和西太平洋上空,這樣的環流形勢造成大量的水汽匯集在淮河流域"從850
hPa風場和相對濕度場的演變圖可發現(圖略),淮河流域強降水期間出現4次季風涌,將
孟加拉灣和南海的水汽向北輸送至淮河流域,並在此形成了水汽輻合中心;與此同時,中
高緯冷空氣擴散南下(圖略),引起梅雨鋒上強降水,這表明水汽輸送和冷暖空氣交匯是梅
雨期強降水的重要條件"
2003年淮河流域洪澇災害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中游下段河床剖面倒比降導致的河
道排泄能力不足"洪澤湖湖底海拔10~11m,位於河口的老子山處河床海拔9~10m,高
出浮山處河床4~5m,呈明顯的倒比降"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增加了淮河流域的防洪壓
力,尤其是上有洪水壓境,下有洪水頂托的中游地區"同時,安徽省沿淮有4處蓄洪區和
17處行洪區,長期存在的問題是防洪標准低,部分行蓄洪區頻繁進洪,行洪不通暢,難以
達到規劃要求,從而加重了洪澇災害的程度"
5 結 論
(1)6月21日淮河流域入汛後,共出現了7次強降水過程,雨帶穩定,暴雨集中,強降
水過程接連出現,是僅次於1954年的第二個多雨年份"
(2)三次洪峰逐次遞減,水位在警戒水位和保證水位之間振盪,蚌埠和洪澤湖的洪水
流量超過1991年"
(3)前期江淮地區降水明顯偏多,導致江河湖庫普遍高水位,給主汛期留下了很高底
水,因此,入梅後的連續降水,下墊面吸收很少,很快形成積水或徑流,致使淮河洪水暴漲"
(4)淮河中游下段河床剖面倒比降導致的河道排泄能力不足,也加重了洪澇災害的
程度"
參考文獻
1 丁一匯.1991年江淮流域持續性特大暴雨研究.北京:氣象出版社,1993.
2 周自江,宋連春,李小泉.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的降水分析.應用氣象學報,2000,11(3):287~296.
3 國家氣象中心..98中國大洪水與天氣預報.北京:氣象出版社,1999.1~34.
4 張順利,陶詩言,張慶雲,等.1998年夏季中國暴雨洪澇災害的氣象水文特徵.應用氣象學報,2001,12(4):442~
457.
5 陶詩言,倪允琪,趙思雄,等.1998夏季中國暴雨的形成機理與預報研究.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
6 畢寶貴.南方持續暴雨,北方多雷陣雨.氣象,1998,24(9):58~61.
7 陶詩言.中國之暴雨.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8 馮佩芝,李翠金,李小泉,等.中國主要氣象災害分析1951~1980.北京:氣象出版社,1985.29~42.
9 周秀驥,薛紀善,陶祖鈺,等..98華南暴雨科學試驗研究.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3 水情特徵分析
隨著6月29日淮河流域強降水的開始,王家壩的水位和流量迅速上漲(圖5a),7月1
日超過警戒水位,7月2日凌晨,王家壩泄洪,7月3日淮河流域的第一次洪峰通過王家
壩,流量達到5930m3s-1,並超過保證水位(29m)0.41m"由於7月6~8日降水減弱和
分洪強度加大,水位緩慢下降,流量快速減小"7月9日,降水強度加大,水位和流量再次
上漲,7月12日第二次洪峰通過王家壩(流量:4530m3#s-1,水位:28.79m)"7月13~
18日降水減弱,水位!流量迅速下降"7月21~22日的降水過程造成2003年淮河流域的
第三次洪峰"從總體上看,三次洪峰逐次遞減,水位在警戒水位和保證水位之間振盪"
正陽關(圖5b)!蚌埠(圖5c)!洪澤湖(圖5d)的水位和流量變化幅度均小於王家壩,三
次洪峰總體呈逐次遞減特徵,但遞減幅度明顯小於王家壩,水位一直處於超警戒水位之
上,正陽關前兩次洪峰過境時都超過了保證水位,而蚌埠和洪澤湖均未超過保證水位,蚌
埠和洪澤湖的洪水流量超過1991年"
圖5 2003年6~7月水位(實曲線)!警戒水位(實直線)!保證水位(虛直線)!淮河流域的洪水主要是由流域內廣大地區的降水匯集而成的"本文選擇淮河流域
15個代表站(河南西華!駐馬店!信陽!固始,安徽亳州!宿縣!阜陽!壽縣!蚌埠!霍山!合
肥,江蘇盱眙!射陽!高郵!東台),求取其逐日平均降水量,並計算得到淮河流域1954年
至2003年6月21日~7月22日期間
逐年降水量(圖3)"由圖3可以看到,
歷史上淮河流域大洪水都與此曲線對應
較好,基本反映淮河流域多年降水特徵;
2003年淮河流域的降水比常年明顯偏
多,比1991年多122mm,但比1954年
少64mm,是僅次於1954年的第二個多
雨年份"2003年淮河流域降水量與
1954!1991年同期降水量差值圖(圖4)
也說明了這一事實,表明本文所選15個
站點基本上能代表淮河流域降水狀況"
圖3 淮河流域1954~2003年6月21日
~7月22日降水量變化
從圖4b可看到,無論是6月1日~7月22日還是6月21日~7月22日期間,2003年淮
河流域降水均多於1991年同期"6月1日~7月22日,一般偏多50~100mm,安徽北
部!河南大部!山東南部偏多100~300mm"而在2003年強降水時段(6月21日~7月
22日),一般偏多60~200mm,河南東部!安徽北部偏多300~400mm"2003年6~7月
與1954年同期相比,淮河下游的江蘇北部偏多50~100mm,淮河流域中上游比1954年
偏少50~200mm,即使在強降水時段(6月21日~7月22日)也呈類似的分布"
圖4 淮河流域2003年6月1日~7月22日降水量與1954年(a),
1991年(b)同期偏差分布圖(單位:mm)圖1 2003年6月21日~7月22日淮河流域降水量(mm)(a)
和降水距平百分率(%)(b)(相對於1971~2000年平均值)
北側的暖濕氣流頻繁地交鋒於淮河流域,造成6月22~23日!24~27日!29日至7月3
日!4~7日!8~11日!12~13日!21~22日共7次強暴雨天氣過程"7次暴雨過程降雨
的時空分布如下:
(1)6月22~23日,受副熱帶高壓北抬和低層切變線的共同影響,山東中南部!河南
大部!安徽大部!江蘇中北部!湖北東部出現大暴雨天氣過程,雨帶呈東北)西南走向,有
3個強降水中心,分別位於湖北麻城!河南商丘和山東沂南附近"降水量一般為50~100
mm,其中湖北東部大別山區,河南東部和南部以及山東南部的降水量達110~190mm
(圖2a)"強降水主要出現在23日,日降水量超過100mm的站數達49個,日降水量超過
150mm的有5個,最大降水量出現在湖北東部"這是2003年淮河流域梅雨期的第一次
強降水過程"
(2)6月24~27日,主要雨帶南壓到江南北部,但淮河流域受補充冷空氣的影響出現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特徵分析X
畢寶貴 矯梅燕 廖要明 徐 晶
(國家氣象中心,北京100081)
摘 要
利用地面加密資料,分析了2003年淮河流域6~7月降水的時空分布和氣候統計特徵
以及降水雨情!水情特徵,並與歷史同期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2003年淮河流域梅雨期經
歷了7次強降水過程,降水總量和洪水流量都超過1991年同期,但低於1954年梅雨期;
2003年淮河流域降水的突出特點是:雨帶穩定!暴雨集中和突發性強;水情特點是:洪峰逐
次遞減;造成淮河流域全線超警戒水位的重要原因是:2003年春季降水偏多!7月份副熱帶
高壓位置偏南以及淮河中游下段河床剖面倒比降"
關鍵詞:淮河流域 降水 水位 洪峰
引 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淮河流域先後多次發生大洪水"1991年僅安徽!江蘇兩省受災
人口達到71%,農作物受災面積佔60%,直接經濟損失達450億人民幣;1999年皖南!蘇
北和蘇南出現50年不遇的大洪水;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現特大暴
雨,其雨量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影響范圍之廣,為歷史上罕見,淮河流域雨情和水情均超
過1991年"近年來,許多氣象學者對1991和1998年江淮暴雨[1~8]!1998年華南特大暴
雨[9]等過程及成因進行了分析研究,為大范圍特大暴雨研究奠定了基礎"本文利用地面
加密資料對2003年汛期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特徵進行了具體分析"
1 2003年淮河流域降水分布特徵
2003年6月21日,我國主要降水帶從華南!江南南部北跳到淮河流域,並在該地區
持續長達30d之久"6月21日淮河流域入汛後共出現了7次強降水過程,降水總量一般
為200~500mm(圖1a),其中安徽北部!江蘇中北部達500~700mm"安徽北部!河南東
南部!江蘇北部等地降水總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1~2倍,局地偏多2~3倍(圖1b)"
由2003年6月21日~7月22日500hPa平均高度場(圖略)可以發現,歐亞中高緯
呈兩槽一脊形勢"歐洲槽中不斷有冷空氣從阻高底部經巴爾喀什湖!黃河上游和青藏高

⑹ 高分求建國後治理淮河的故事資料

摘要:淮河流域是南北氣候、高低緯度和海陸相三種過渡帶的重疊地區,是典型的孕災環境地帶;人口密集、物產豐富、交通發達,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歷史上洪澇與乾旱交替,具有多災性。建國以來,雖經多年整治,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隨著社會經濟與人口的發展,自然條件也在演進變化。現狀中行蓄(滯)洪與人民生產、生活交織在一起,災與利皆源於水。面對這些變化,21世紀治淮規劃應在歷年治理原則基礎上加以新的調整。

關鍵詞:21世紀 淮河流域 治理規劃 對策思路

淮河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全面治理的第一條大河。建國之初,毛澤東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1950年10月14日中央政務院又作出了《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提出了「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1991年淮河發生洪水後國務院作出了《關於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提出「蓄泄兼籌,近期以泄為主」的治水方略。經過5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山丘區水土保持、水庫、堤防、河道、控制樞紐、行蓄(滯)洪區、調蓄湖泊、水文水情預測報、洪水調度、防汛通信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組成的綜合防洪體系,改變了歷史上長期遺留下來的「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悲慘狀況。初步分析,累計減免洪澇造成的災害面積2×107ha以上,經濟效益達2000餘億元,為總投入的6倍多。治淮成績雖然巨大,但目前淮河流域防洪標准仍然不高,難以防禦建國以來的最大洪水;淮河幹流在防禦10~20年一遇的常遇洪水時也要以犧牲行蓄洪區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命為代價。乾旱較為頻繁,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趨勢更加明顯。因此,淮河的治理任務是艱巨的、長期的和復雜的。
1 基本情況
淮河水系原本完善,獨流入海,水流暢通。12世紀以後,由於黃河南泛奪淮近700年之久,使穎河以東的幹流淤塞破壞,排水能力顯著下降,洪澇旱災十分頻繁,且長期得不到系統治理。
1.1 自然特徵
淮河流域位於長江與黃河之間,東臨黃海。現狀以廢黃洪為界,分為淮河與沂沐泗兩大水系,總面積27萬km2,其中淮河水系19萬km2。淮河幹流發源於河南桐柏山,流經河南、安徽至江蘇揚州的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000km,總落差196m,平均比降為萬分之二,淮源至豫皖兩省交界的洪河口為上游,面積3萬km2,長360km,比降萬分之五。從洪河口至洪澤湖出口的三河閘為中游,面積約16萬km2,長490km,比降為百分之零點三,洪澤湖以下為下游,長150km,比降為萬分之零點四。
沂沭泗水系是沂河、沭河和泗河水系的總稱,均發源於山東沂蒙山區,流域面積8萬km2。
淮河流域是我國南北氣候、高低緯度和海陸相三種過渡帶的重疊地區和典型的孕災環境地帶。流域跨豫、鄂、皖、蘇、魯5省39市(地區)176個縣(市),現有人口1.6億人(1997年統計數),平均密度600人/km2,(平原達700人/km2以上),是我國平均人口密度的5倍。耕地1.22×107ha,約為全國的八分之一,耕地率為鞘44.6%,是全國的4.5倍,居各流域之首。1997年糧食產量850億kg,佔全國產量的六分之一;煤炭探明儲量700億t,佔全國的八分之一;現有火電裝機2000萬kw,京滬、京廣、京九、隴海等7條鐵路通過流域腹部。淮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油、棉生產基地。
淮河流域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侯區,多年平均降雨880mm,時空分布極不均勻,6~9月份降雨佔全年降雨量的60%~80%。豐水年的雨量為枯水年的5倍之多。
1.2 洪水和災害
據史志記載,建國前400年間曾發生過特大洪水9次;10年左右就發生一次中等洪水。建國後淮河水系最大洪水年是1954年,沂沭泗水系為1957年和1974年,1968、1975年為淮河幹流上游和洪汝河、沙穎河特大洪水。1991年屬淮河流域的較大洪水。
淮河洪水造成的災情都很慘重。1593年7月下旬的特大暴雨,雨若傾盆,致使魚游城關,舟行樹梢,「方數千里,滔天大水,廬舍禾稼,盪然無遺,浮屍遍野」。1931年運河堤潰決,從淮陰至揚州,縱橫三四百里,一片汪洋。洪水所及,盪然無存。受災5.13×106ha,災民近2000萬人,死亡10.9萬人。1954年洪水,受災面積4.31×106ha,死亡2000多人。1957年沂沭泗洪水成災面積達2.00×106ha,倒房300萬間,1200多人死亡。1975年洪汝河、沙潁河洪水為歷史罕見,造成我國第一次2座大型水庫垮壩,生命財產損失慘重。1991年淮河洪水,受災耕地5.52×106ha,倒房196萬間,受災人口540多萬,損失糧食66億kg,直接經濟損失達340億元。公路被淹、工廠停產、鐵路幾度中斷。
淮河流域乾旱成災與洪澇災害相近。據統計80年間,全流域旱災的面積在1.33×105ha以上的大旱年有20多年。1989年流域四省旱災成災面積近4.53×106ha。南四湖、洪澤湖的水位處於死水位以下的年份越來越多,時間也有延長的趨勢。
1.3 主要特點
流域地處過渡地帶,天氣系統復雜多變。地形大體由西北向東傾斜,西部、南部及東北部山丘區環繞廣闊平原,中下游地勢平緩,極易形成洪澇災害。受黃河奪淮影響大,人工河道多。人口眾多,人與水爭地越來越激烈。無論是洪災還是旱災,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next]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治理任務艱巨,防洪形勢嚴峻
20世紀90年代,淮河治理是在歷次規劃及實施工程的基礎上,根據1991年洪水暴露出的問題及國務院治淮治太決定,修訂了《淮河流域綜合規劃綱要》,論證和落實了工程措施。主要骨幹工程有19項:淮幹上中遊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行蓄洪區安全建設;懷洪新河續建;入江水道鞏固;分淮入沂續建;洪澤湖大堤加固;復建板橋、石漫灘等防洪水庫;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大型水庫除險加固;開辟淮河入海水道;建設淮河中游臨淮崗洪水控制;汾泉河、包澮河初步治理;渦河、奎濉河、洪汝河、沙穎河近期治理;湖窪及支流治理;其他工程。這些工程原定2000年基本完成,目前僅完成4項,12項在建,任務完成不足一半。必須加大投入,加快治理速度,使淮河能防禦1954年(50年一遇)以上量級洪水,沂沭泗河能防禦1957年(大於50年一遇)洪水,這是淮河流域21世紀首要的治理任務。
2.2 行蓄洪區啟用與生產發展矛盾突出
20世紀50~60年代,利用沿淮沿湖低窪地修建了28處行蓄(滯)洪區,總面積3944km2,耕地2.41×105ha,人口195萬人。這些行蓄(滯)洪區,歷史上是洪水滯蓄和迴旋的自然場所,目前是淮河流域防洪體系的特殊組成部分。一定標准洪水時開啟使用,成為河道的一部分參與行洪、蓄洪,削減洪峰。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這種安排是有道理的,也是有效果的,但不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問題。每遇行蓄洪,先保後棄,被迫扒口、炸堤,延誤了時機,行蓄洪效果差,結果是既保不了行蓄洪區又逼高了沿程河道水位,造成全線防汛緊張局面,對社會影響極大,對政府的壓力更大。雖經近10年治理,防洪標准仍然僅有2~15年一遇。從淮河的洪水特性、地形條件,和其本身的各方面條件來分析,今後防洪標准不可能有較大的提高。
一個時期以來,為解決行蓄洪區的問題,修建了庄台近500萬㎡,避洪樓3.3萬㎡,撤退道路700多km,此外還修築了保庄圩和匹配防汛通信設備。治理是以逃生保命,不死人為目標,加上區內人口的過度增長和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人與水爭地的矛盾有增無減,遠不能適應當前防洪抗災和區內群眾生產發展和生活質量提高的要求。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經常性地犧牲上百萬人的利益來維持淮河一定的防洪標准,會越來越困難。21世紀的淮河治理,行蓄洪區的問題是不可迴避的。
2.3 淮干中游排水嚴重不暢
洪河口至洪澤湖出口為中游,長490km,河槽寬自上而下分別為200m、300m、500m、平槽泄量王家壩至正陽關為1000m3/s,正陽關至渦河2500m3/s,渦河口以下3000m3/s。過窄的河槽使洪水極易上灘,水位壓速上漲,且居高不下。中游窯河口至洪澤湖(長223km)的河底低於洪澤湖湖底10.0m高程,洪水壅積難下,形成「關門淹」,又頂托支流洪水下泄。以往的工程措施主要是退堤、切灘、加固堤防。排水問題雖稍有改善,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中游的問題,尤其是「關門淹」的問題。
2.4 洪澤湖及其周邊圩區防洪矛盾突出
洪澤湖具有防洪、灌溉、供水、航運、水產養殖等綜合效益。設計水位16.0m時,庫容134億m3,面積3700km2;校核水位17.0m時,庫容169億m3,面積約4300km2(含洪澤湖周邊圩區面積)。周邊圩區總數380個,總面積2064km2,有人口110多萬人,耕地14.47×104ha,當洪澤湖蔣壩水位14.5m時破圩滯洪。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防洪水位偏高,涉及幾個縣城被淹;圩區人口多,安全設施少,撤退困難,加上圩區堤防無計劃地加高,破圩滯洪的措施難以落實。如圩區不啟用,防洪庫容將減少40~50億m3,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湖底高程高於部分淮河幹流河底,中遊河道渲泄不暢。
2.5 各類工程的聯合優化調度研究不夠,難以適應當前防洪抗旱形勢的要求
淮河中游已經興建了茨淮新河、懷洪新河等大型人工河道,即將建設中游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蚌埠閘樞紐已於1962年建成。目前,這些工程的調度主要是以洪水調度為主,較少考慮水量分配、生態環境用水等的客觀要求。
此外,淮河的特大洪水防禦方案是國務院於1985年批準的,在歷次防洪調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1991年展開的治淮建設,工程、社會經濟和其他條件已發生了較大變化,如仍按此調度,難免有不切合實際的地方,但至今一直未能開展修訂工作。一旦出現特大洪水,很難保證不出現重大險情。
2.6 旱災呈增長趨勢,水資源嚴重短缺
20世紀80年代以來,淮河中游部分河段及洪澤湖、南四湖等河湖多次出現斷流或乾枯,且有增加趨勢,水資源優化配置是淮河21世紀面臨的重點問題。[next] 3 重點研究的問題及對策
淮河流域水系復雜,各類矛盾多,治理難度大,進展比較緩慢。需要針對目前流域治理中的難點和重點問題,根據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要求、98長江大水對准河治理的啟示、國家治水的大政方針以及客觀條件的變化,運用新的治理思路,研究對策,對洪澇災害、乾旱缺水、水環境惡化等問題實行統籌規劃,綜合治理。
3.1 各級政府要繼續加大對水利的投入,縮短審批周期,加快治理速度
初步匡算完成19項治淮骨幹工程的建設任務還需投入250~300億元,花費10年時間的艱苦努力。因此,必須繼續加大對治淮的投入。此外,還應盡可能地縮短審查審批周期。建議制定分級審查審批辦法,以利於加快決策過程。投入的問題不徹底解決,治淮的任務就難以如期完成,更談不上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服務。水利的性質屬社會公益性,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涉及國家安全問題。因此,必須以政府作為投入主體,也可以制定政策社會統籌解決,或採取綜合措施加以解決。
3.2 加強基礎性工作的研究
淮河的問題比較復雜,極需加強各方面的基礎性工作。淮河河道演變和整治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多年來雖做了些工作,但投入少,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夠,難以指導規劃和治理。淮河上、中、下遊河道特性差別很大,河湖關系十分復雜,雖然泥沙來量較少,含沙量較小,但人類活動的影響很大,值得花大氣力對河道進行系統的觀測和研究。
淮河治理規劃是否要考慮黃河再次侵淮的問題也是值得深思的。黃河和淮河之間是一個北高南低的傾斜平原,一旦黃河南堤決口,黃河奪淮的歷史就會重演。黃河南堤能否確保萬無一失?恐怕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但萬一出現這種情況,淮河應有措施應付方是上策。建議作為准河的重大問題重點加以研究。
3.3 加強重點堤防的建設
淮河流域的Ⅰ級堤防約1725km,Ⅱ級堤防近3000km。目前的質量參差不齊,極易出現險情。一旦出險,後果十分嚴重,以淮北大堤為例,其長654km,保護人口887萬人,耕地0.92×106ha,區內有眾多鐵路、國道、煤礦及電廠等,必須確保。而淮北大堤目前存在眾多隱患;砂基堤段多,滲漏嚴重;從明清以來逐漸修築的堤身質量差,難以確保長時間高水位浸泡後不出現重大險情。就淮河而言,只要Ⅰ級堤防不出現重大險情,近7000萬人,約6.67×106ha耕地就有了安全保障。因此,近期規劃的重點轉移到重點堤防工程上,從戰略角度看是十分必要的。
3.4 抓好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淮河流域防洪形勢嚴峻,旱災也不可掉以輕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水資源供需在時空上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淮河流域數年連旱,地表水補給不足和長年「超支」開采,防大旱防長旱的思想准備不足,抗旱設施投入也少。20世紀80年代以來,淮河幹流出現過多次斷流,斷流時間、長度呈現出增長的趨勢。洪澤湖、南四湖等湖泊的水位經常位於死水位以下,水環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何根據水資源供給能力,合理確定工業、農業、城市、環境用水及地區間水量分配更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建議首先著手制定淮河流域水量分配辦法,初步協調好各地區、各行業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在提高中期預報精度的基礎上,研究科學地利用洪水資源的方法和措施,尤其是洪澤湖、南四湖等大型調蓄湖泊更應重點研究。淮河中游也應結合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設,與茨淮新河、懷洪新河等分洪河道及蚌埠閘樞紐開展水資源配置的聯合調度優化研究工作。
3.5 行蓄(滯)洪區必須調整治理思路
當前,行蓄(滯)洪區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行蓄(滯)洪不及時,不通暢;二是行蓄洪機遇頻繁,群眾生活困難,生產難以發展;三是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安全設施越來越不足,人與水爭地的矛盾十分突出。移民建鎮雖是好辦法,但以當前的國力,要全面啟動,恐有較大困難。因此,必須對行蓄(滯)洪區進行調整。按照有退有保、有平有留的原則,分類進行治理。
1)對人口較少,面積小,標准低,行洪作用不明顯的行洪區,如上、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窪等行洪區予以廢棄。
2)對人口多,面積大,但防洪標准較低,進洪機遇頻繁的姜家湖、唐垛湖等行洪區改建為蓄洪區;大部分人口在區內建高標準保庄圩予以解決,少部分遷移至崗邊安置。建進、退水閘,實行計劃蓄洪,確保居民及財產安全。
3)在行洪區內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將人口自然增長率限制在平均水平以下,鼓勵外遷,限制遷人。改變耕作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地方政府應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扶持、補償與救助的管理辦法,依法管理行蓄洪區。
4)具備條件的行蓄洪區應盡量多建保庄圩,少建庄台和避洪樓。庄台既投入大又難以發展。實際情況是建設時夠標准,過幾年人口增加了又向窪地發展住房,難以徹底解決問題。避洪樓多建於低窪處,行洪時四面環水,仍需救助,且造價高。保庄圩既具完全性又節省投資,即使損失點庫容也應大力推廣。
5)瓦埠湖蓄洪區本身內水較大(4200km2來水面積),自建成以來末能發揮蓄洪削峰作用,應予取消,以利區內生產發展。
3.6 疏浚河道和興建泵站,解決中游排水不暢和「關門淹」
淮河中游由於特殊的地形條件,洪水比降過緩,致使排水不暢。由於中遊河床較穩定,含沙量小且有逐年下降趨勢。因此,在正陽關以下河段應盡快實施「百船工程」計劃,疏浚以擴大河槽斷面,增加平槽泄量。
在中游建設大型泵站,重點解決「關門淹」,確保汛後耕地及時。
將洪澤湖設計水位由16.0m降至15.2m,校核水位從17.0m降低為16.5m,加大中游的洪水比降。同時開挖馮鐵營引河,縮短洪水入洪澤湖的路程,開展淮河和洪澤湖的「河湖分離」方案研究,將小於或等於12000m3/s的洪水流量直接由入江水道下泄,既縮短洪水路徑又增加洪水比降,減輕中游防洪壓力。此外,也可考慮修建三河越閘,其功能主要是加大洪澤湖12.5~15.0m水位時的泄量,延緩洪水上漲速度,也利於洪澤湖正常蓄水位的進一步抬高。
對洪澤湖周邊圩區進行風險分析,制定分級滯洪計劃,確保及時滯洪並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根據工程建設、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等,重新修訂淮河防禦特大洪水方案。

⑺ 淮河為什麼這么難治理

(一)社會經濟、自然地理
淮河是我國七大江河之一,流域面積26.5萬km2 ,其中我省淮河流域面積6.53萬km2,涉及連雲港、徐州、淮安、宿遷、揚州、泰州、鹽城、南通、南京等9個市的54個縣(市、區)。據統計,2001年末共有耕地4948萬畝,人口4779萬人,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3907億元。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區,流經洪澤湖入江或入海,幹流全長都是1000餘km ,王家壩以上為上游, 王家壩至洪澤湖三河閘為中游,洪澤湖三河閘以下為下游。我省淮河流域范圍:北至江蘇山東省界、西至江蘇安徽省界,東至黃海,南以通揚運河、如泰運河為界與長江流域相鄰。我省淮河流域被廢黃河分為兩部分:淮河下游區和沂沭泗區。
1、淮河下游區位於廢黃河以南,總流域面積18.7萬km2,在江蘇境內面積3.97萬km2,涉及淮安、揚州、泰州、宿遷、鹽城、南通、南京等7個市。該區承受淮河上中游15.8萬km2面積來水,匯集於我省洪澤湖,該湖總庫容135億 m3,洪水經調節後,分別由入江水道、蘇北灌溉總渠、淮沭新河-新沂河入江入海。由於洪澤湖湖底高程為10-11米,高出東部里下河地區4至8 m,成為「懸湖」,所以位於東岸的洪澤湖大堤就成了蘇北里下河地區極為重要的防洪屏障。洪澤湖大堤屬1級水工建築,保護人口2800萬人、耕地3000萬畝。經過多年治理,洪澤湖總排洪能力為13000 m3/s至16000m3/s,防洪標准50年一遇左右。主要泄洪河道為入江水道,設計流量12000 m3/s;次要泄洪道為淮沭新河-新沂河,當淮沂洪水不遭遇時分淮入沂設計流量3000 m3/s;還有蘇北灌溉總渠加廢黃河可泄洪1000 m3/s。目前入海水道工程已實施4年,其設計泄洪流量為2270 m3/s,2003年汛前具備泄洪條件,如泄量能達設計標准,則洪澤湖防洪標准可提高到百年一遇。
區內主要河道還有里運河、新通揚運河、通揚運河、通榆河、射陽河、黃沙港、斗龍港以及里下河腹部眾多大中型河道。由於蘇北灌溉總渠、里運河、老通揚運河均屬高水河道,受其包圍的里下河腹部地區排水困難,極易受澇。區內主要湖泊除洪澤湖外,還有高郵湖、邵伯湖串聯在淮河入江水道上,另有白馬湖和里下河腹部多個小型湖泊。
區內有中型水庫8座,總庫容3.17億立方米,小型水庫204 座,總庫容2.33億立方米。
2、沂沭泗區位於廢黃河以北,總流域面積7.8萬km2,在江蘇境內面積2.56萬km2,涉及徐州、連雲港、宿遷、鹽城、淮安等5個市。主要河流有沂、沭、泗、中運河、新沂河、新沭河。沂河、沭河皆發源於山東省沂蒙山區,平行南下。沂河在劉家道口附近,分為三支,東支經彭家道口閘分沂入沭河;西支經江風口閘由邳蒼分洪道入中運河;幹流洪水經港上入駱馬湖。沭河洪水及分沂入沭來水在大官莊分為兩支,東支經大官莊閘由新沭河入石樑河水庫;南支經人民勝利堰閘入老沭河,在新沂市口頭入新沂河。泗運河水系由南四湖、中運河及其入河支流組成。沂沭河上遊河道坡降大,洪水來得塊、來得猛,峰高量大,預見期短。沂沭泗洪水主要調蓄庫有南四湖、駱馬湖和石樑河水庫,主要入海河道為新沂河、新沭河。駱馬湖洪水主要由新沂河入海,石樑河水庫洪水由新沭河入海。駱馬湖調蓄庫容為11.5億立方米,遭遇10年一遇以上洪水時,將退守宿遷大控制和啟用黃墩湖滯洪區滯洪。該地區解放後先後發生了1957年、1974年大洪水,1957年黃墩湖被迫滯洪,1974年駱馬湖最高洪水位25.47米,新沂河超標准行洪6900立方米/秒,經淮沭新河分沂入淮流量1170每秒立方米。
我省沂沭泗流域內有大型水庫3座,總庫容9.33億立方米;中型水庫10座,總庫容2.58億立方米;小型水庫191 座,總庫容2.19億立方米。
(二)氣象水文
位於淮河下游的江蘇省地處亞熱帶和暖溫帶過度地帶,南北氣候差異較大,季風環流特徵明顯,春夏之交,暖濕氣流北上,冷暖氣團在江淮地區上空遭遇,常產生鋒面低壓和靜止鋒,形成連續陰雨,通稱梅雨;進入盛夏,由於太平洋熱帶高壓增強,多晴熱天氣,常發生局部暴雨;夏秋之際,受台風影響,常出現強度很大的台風暴雨。復雜多變的氣候條件,往往帶來災害性的、突發性的暴雨洪水。
根據 1956-2000年四十五年資料分析,全省多年平均年降雨為 800-1100 毫米,南部多於北部,沿海多於內陸,低山丘陵多於平原水網地區;年際變化情況比較大,如泰州站1931年降水量達1794 毫米,而1978年僅411.8毫米,大豐站1965年降水量高達2015.2毫米,而1958年只521.0毫米; 各地的最大與最小年降水量極值比在2.3-4.4之間,一般是北部大,南部小。各地梅雨量的年際變化更為懸殊,極值比里下河腹部和蘇北沿海墾區分別高達 31和53。在年內分配上經常出現春季嚴重乾旱少雨,忙於抗旱救災,而突然連降暴雨,洪澇成災;這充分說明淮河下游區降雨、徑流的時空分布變化很大,具有明顯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
流域性洪水、區域性洪水和小范圍局部洪水是由相應不同類型的暴雨所引發。該區暴雨發生時間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前期(6-7月上旬)為梅雨,後期為台風暴雨或雷暴雨。梅雨易引發流域性大水,台風暴雨易引發區域性大水,短歷時雷暴雨則造成小范圍局部洪水。
梅雨特點是降雨范圍廣、雨量大、雨期長,但降雨強度不大。一般梅雨期長23-24天、梅雨量230毫米左右。但個別年份梅雨期可長達48天(1996年)甚至65天(1896年),梅雨量高達870 毫米 (1991年),有的年份梅雨期只有 3天(1978年),梅雨量只有28毫米。近百年來淮河下游遭遇過4次流域性大洪水:1921、1931、1954、1991年,給本區造成深重的洪澇災害。
台風暴雨特點是相對降雨范圍小,歷時短,但暴雨強度大、破壞力強,是區域性洪水的主要原因,但一般不會引發流域性洪澇災害。風暴潮(台風、暴雨、高潮)災害性天氣在沿海地區發生機率較高。根據我省51年觀測資料統計,由於台風引發的日暴雨量超過300毫米的台風暴雨有 9次。時間多發生在8月份,暴雨量集中在24小時內,暴雨籠罩面積一般數千平方公里。
雷暴雨特點是歷時短、強度大、范圍小,出現機率多。它不會引發流域性或區域性大水,但對局部地區特別是城鎮,會突發性積水成災。在地域分布上,全區各地都曾發生過成災性短歷時強暴雨。
(三)歷史洪水
淮河下游襟江臨海,地勢低平,河道坡度平緩,洪水宣洩時間長,常發生上中游洪水與當地降雨相遭遇,洪澇夾擊、洪水出路不足。大水之年上游洪水下泄,形成三面高水壓境,下受海潮頂托的險惡水情,如再遇上當地狂風暴雨,往往成災。
淮河流域近代曾發生1931年、1954年、1991年等年份洪水。1931年洪水入湖洪峰流量19800m3/s,蔣壩最高水位16.25m(廢黃河零點,下同),出湖最大流量(中渡)11100 m3/s;1954年洪水入湖洪峰流量15800m3/s,蔣壩最高水位15.23m, 出湖最大流量三河閘10700 m3/s,高良澗閘802 m3/s,高郵湖最高水位9.38 m;1991年洪水入湖洪峰流量超過10000m3/s,蔣壩最高水位14.06m, 出湖最大流量三河閘8450 m3/s,分淮入沂流量達1140 m3/s。入江水道金湖最高水位11.69 m(超歷史),高郵湖最高水位9.22 m。1974年沂沭泗大水,由淮沭河分沂入淮流量達1170 m3/s。
流域內省轄市分市概況詳見附表。

二、淮河下游防汛重點及現有防洪工程體系

經過連續5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興建了大量蓄洪、滯洪、泄洪、擋潮工程,使淮河洪水得到了初步控制。淮河下游防汛重點是三大項:洪澤湖大堤、入江水道、淮沭新河。主要防洪工程體系有蓄洪、泄洪、排水滯澇、擋潮工程體系。
(一)蓄洪工程體系-洪澤湖和水庫
1.洪澤湖
洪澤湖是淮河中下游巨型平原水庫、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西南部,水庫總庫容135億m3,正常蓄水位13.0米,汛限水位12.5米,濱湖圩區破圩蓄洪水位14.5米。目前洪澤湖的防洪標准僅達40-50年一遇,相當於1954年型洪水。洪澤湖及其周邊圩區對淮河下游洪水起著重要的蓄洪調洪作用。
防洪方面:根據《防洪標准》(GB50201-94)和《水利水電樞紐工程等級劃分及設計標准(平原、濱海部分)》(SDJ217-87),設計防洪標准應為300年一遇,設計洪水位16.0米,校核防洪標准20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17.0米。洪澤湖最大防洪庫容為104億m3。淮河上中游15.8萬km2的洪水通過洪澤湖調蓄,排泄入江入海。洪澤湖的洪水出路主要有三條:一是入江水道,自三河閘至三江營全長158 km,設計泄洪能力為12000 m3/s,實際發生的最大行洪流量是1954年的10700 m3/s;二是蘇北灌溉總渠,自高良澗閘至扁擔港入黃海,全長168 km,設計泄洪流量800 m3/s,1975年實際最大行洪流量為1020 m3/s;三是分淮入沂,在淮河和沂河洪水不遭遇的情況下,自二河閘、淮沭新河至新沂河泄洪入海,設計分淮入沂流量3000m3/s,1991年分淮入沂流量達1140 m3/s。由於洪澤湖防洪標准較低,現正增闢入海水道,近期設計行洪流量2270 m3/s,2003年工程完成後洪澤湖的防洪標准可提高到100年一遇。
由於洪澤湖湖底高程為10-11 m,高出東部里下河地區4至8 m,成為「懸湖」,所以位於東岸的洪澤湖大堤就成了蘇北里下河地區極為重要的防洪屏障。洪澤湖大堤屬1級水工建築,歷來是治淮重點項目,根據大堤所處的重要地位,國務院明確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確保洪澤湖大堤的絕對安全。經過50年的整修加固,洪澤湖大堤現狀為: 設計洪水位16.0m,校核洪水位17.0m,大堤堤頂高程18.0-19.7 m,頂寬一般為8 m,邊坡一 般為1:2-1:5。並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對其主要堤段背水坡加築20km長抗震平台。整個大堤北起淮陰縣碼頭鎮,南至盱眙縣張大庄,全長67.25 km,其中二河閘以北27 km,二河閘以南40.25 km。洪澤湖大堤上的主要建築物有:
①三河閘:位於洪澤縣蔣壩鎮淮河入江水道進口上,建成於1953年7月1日。共63孔,每孔凈寬10m、凈高6.2 m,總寬為697.75m,閘底板高程7.5m,弧形鋼閘門,2×7.5噸卷揚式起閉機.設計最大泄洪量12000 m3/s。設計洪水位16.0m,校核洪水位17.0m。三河閘1954年遭遇大洪水,最大泄量為10700 m3/s。該工程為大型1級建築物,目前江蘇省最大的水閘。該工程主要作用為排洪、蓄水、發電,它與二河閘、高良澗閘和洪澤湖大堤等工程一起形成防洪屏障,將淮河上游洪水安全泄入長江。工程建成以來,發揮了巨大效益。
②二河閘:位於洪澤縣順河鄉、洪澤湖大堤與蘇北灌溉總渠北堤之三角地帶,系淮河下游洪水泄入新沂河及渠北分洪的進洪口門。工程建成於1958年6月30日。共35孔,每孔凈寬10 m,凈高8.0 m,總寬為401.82 m。閘底板高程8.0 m。弧形鋼閘門,2×15噸手電筒兩用卷揚式啟閉機。為大2級建築物,按300年一遇設計,分淮入沂設計流量3000 m3/s。校核流量9000 m3/s。該閘設計校核水位同三河閘。該閘主要作用為防洪、灌溉。在淮沂洪水不遭遇的情況下,可分泄淮河洪水3000 m3/s經淮沭河、新沂河入海。最大泄洪流量9000 m3/s,其中5000 m3/s泄入渠北分洪區,確保里下河區安全。
③高良澗閘:位於洪澤縣高澗鎮,系洪澤湖控制工程之一。1952年6月建成。是蘇北灌溉總渠渠首,涵洞式進水閘,共16孔,每孔凈寬4.2 m、凈高4.0 m,總寬80 m,閘底板高程7.5 m. 鋼結構直升門,手電筒兩用卷揚式16噸啟閉機8台(每台起閉二孔)。設計泄洪流量800 m3/s。該閘主要作用為防洪、灌溉。
④周橋洞:解決洪澤縣約30萬畝農田自流灌溉。該洞箱式結構,2孔3×3 m,洞長56.05 m。設計流量33 m3/s。
⑤洪金洞:解決洪澤、金湖縣30餘萬畝農田自流灌溉。該洞為3孔,直徑3.15 m。
還有三河(蔣壩)船閘、堆頭涵洞等。
洪澤湖蓄洪工程體系存在主要問題:
(1)洪澤湖周邊滯洪區安全及預警設施建設尚未進行,實施蓄洪困難極大。
(2)洪澤湖大堤全線標准不一,大堤局部堤段堤身單薄、不密實,滲水、漏水、存在險工段;西順河、高澗段存在堤坡沖刷、護坡損毀現象;整個大堤碼頭鎮段尚有0.9 km未封閉;迎湖面防浪設施不全,現有的老石工牆仍存在錯牙、臌肚、裂縫現象;張福河船閘等8座小型建築物未加固。
2.水庫
我省淮河流域內有大型水庫3座,總庫容9.3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5.34億立方米;有中型水庫18座,總庫容5.75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3.28億立方米;小型水庫395 座,總庫容4.52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04億立方米。
大型水庫:①石樑河水庫。位於連雲港市東海縣北部,集水面積5573平方公里。總庫容5.31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3.23億立方米。②小塔山水庫。位於連雲港市贛榆縣西北部,集水面積386平方公里。總庫容2.82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46億立方米。③安峰山水庫。位於東海縣南部,集水面積175.6平方公里。總庫容1.20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0.95億立方米。
中型水庫:⑴河王壩水庫。位於南京市六合縣北部,集水面積35.1平方公里。總庫容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296萬立方米。⑵龍王山水庫。位於淮安市盱眙縣中部,集水面積196.6平方公里。總庫容9183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5712萬立方米。⑶化農水庫。位於盱眙縣西南部,集水面積53.6平方公里。總庫容420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355萬立方米。⑷桂五水庫。位於盱眙縣西南部,集水面積36.2平方公里。總庫容2801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156萬立方米。⑸紅旗水庫。位於盱眙縣東南部,集水面積61.8平方公里。總庫容3975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105萬立方米。⑹山洪水庫。位於盱眙縣西南部,集水面積15.4平方公里。總庫容1142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463萬立方米。⑺雲龍湖水庫。位於徐州市區西南部,集水面積54平方公里。總庫容4229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3489萬立方米。⑻慶安水庫。位於徐州市睢寧縣北部廢黃河邊,引廢黃河灘面降雨徑流調蓄型水庫。總庫容603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190萬立方米。⑼阿湖水庫。位於徐州市新沂東北部,集水面積193.7平方公里。總庫容4094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3707萬立方米。⑽高塘水庫。位於徐州市新沂東部,集水面積142平方公里。總庫容3815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3374萬立方米。⑾崔賀庄水庫。位於徐州市銅山縣東南部,集水面積21平方公里。總庫容3388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583萬立方米。⑿賀庄水庫。位於連雲港市東海縣中部,集水面積57平方公里。總庫容248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585萬立方米。⒀大石埠水庫。位於連雲港市東海縣西部,集水面積78平方公里。總庫容193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592萬立方米。⒁西雙湖水庫。位於連雲港市東海縣中部,集水面積22.3平方公里。總庫容1954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579萬立方米。⒂房山水庫。位於連雲港市東海縣中部,集水面積38.2平方公里。總庫容2218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338萬立方米。⒃八條路水庫。位於連雲港市贛榆縣北部,集水面積32平方公里。總庫容231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115萬立方米。⒄橫溝水庫。位於連雲港市東海縣北部,集水面積42.2平方公里。總庫容2529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239萬立方米。⒅昌梨水庫。位於連雲港市東海縣西北部,集水面積35平方公里。總庫容221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170萬立方米。
沂沭泗流域其他工程同沂沭泗工程管理局資料。

(二)泄洪工程體系-河道工程
淮河下游泄洪工程體系主要包括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在建)、淮沭河(含二河)、蘇北灌溉總渠、廢黃河等。
1. 入江水道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最大的泄洪河道,自三河閘起至三江營止,全長158 km。流經淮安、揚州兩市的洪澤、盱眙、金湖、寶應、高郵、江都、邗江、揚州市郊區等8個縣(市、區),兩岸堤防總長421.4 km,其中左堤長199.7 km(包括里運河西堤66.2 km),右堤221.7 km(不包括安徽省部分)已建塊石護坡工程總長234km。
主要堤防防洪標准已由80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12000立方米每秒,湖西主要圩堤也能應對8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同時建成三河閘控制、金湖控制、高郵湖控制和歸江控制等四級控制、五級水位的以排洪為主,結合發展灌溉、排澇、航運等綜合開發利用工程。
入江水道上段自三河閘到高郵湖長55公里,包括三河閘和金湖兩級控制。這段堤防有:三河南、北堤,三河攔河壩,金溝改道東、西堤,淮南圩大堤和大汕子格堤等,共長147.7公里。堤頂高程按照行洪12000立方米每秒水位加超高3米施工,堤頂寬6-8米,並有二級平台,寬7-10米。盱眙縣汪木排圩,金湖縣衡陽圩、墩塘圩等圩堤,按照行洪8000立方米每秒水位加超高1.5-2.5米進行建設。
入江水道中段自高郵湖至邵伯湖六閘長55公里,並建有高郵湖控制工程。這一段大部屬於湖區。湖東堤即為里運河西堤,成為「兩河三堤」。由於高郵湖湖面風浪較大,迎湖面有部分防浪林台和塊石護坡。處理了清水潭、馬棚灣等歷史險工。高郵以南至六閘,湖東均為新築的京杭運河西堤,堤頂高一般均超過洪水位2.5-3米,頂寬6米。迎湖平台一般寬30米,並有干砌塊石護坡。高郵湖、邵伯湖西幾個大圩(郭集圩等)的堤頂高程一般超出洪水位2-2.5米,頂寬3.5-5米,局部迎風浪地段和險工地段建有塊石護坡。高郵湖控制工程從東向西建漫水閘7座:新莊台河閘、庄台河閘、新王港閘、王港閘、新港閘、毛港閘、楊庄河閘。漫水套閘1座。湖東南部緊靠里運河西堤建「湖濱安全圩」,圩堤頂超高3米,即北堤高程12.5米、南堤12.1米、堤頂寬6米,邊坡1:3。築堤取土結合開挖深泓(新莊台河),河底高程2.0米、底寬不小於50米,邊坡1:3。為群眾生產及利於行洪,保留保麥圩,圩北堤頂高程限制為7.0米,南堤頂高程限制為6.0米。保麥圩東西堤頂高程限制為7.0-6.0米。
入江水道下段自邵伯湖六閘以下到三江營長48公里。這一段由廖家溝、芒稻河等歸江河道分流入江,並建有歸江四閘控制。目前江都段堤頂高程7.5-8米,堤頂寬2.7-3米,萬福閘下和芒稻河堤頂高程為8.5-7.5米,頂寬2.5米。有部分塊石護坡。
入江水道主要建築物:(進口三河閘見前)
①萬福閘:二級水工建築物。共65孔,每孔凈寬6 m,總寬466.8 m。閘底板高程-2.0 m,閘頂高程8.0 m。上扉門鋼筋混凝土直升門,下扉門為鋼閘門。設計流量7460 m3/s,校核流量8820 m3/s。
②太平閘:二級水工建築物。共24 孔,每孔凈寬6 m,總寬167 m。反拱底板正拱橋,閘底板高程-1.0 m,閘頂高程7.5 m。上扉門鋼筋混凝土直升門,下扉門為鋼絲網砼雙曲扁殼直升閘門。設計流量1950 m3/s,校核流量2470 m3/s。
③金灣閘:二級水工建築物。共22 孔,每孔凈寬6 m,總寬157.2 m。反拱底板正拱橋,閘底板高程-3.0 m,閘頂高程7.0 m。閘孔凈高10 m。閘門為上下兩節,用鉸連成一體,上節為鋼絲網砼雙曲扁殼閘門,下節為鋼筋混凝土平板閘門。設計流量3200 m3/s,校核流量3500 m3/s。
④芒稻閘:共7 孔,每孔凈寬10 m,總寬79.2 m。閘孔凈高8.5 m。弧形鋼閘門。設計流量830 m3/s,校核流量900 m3/s。
⑤其他主要建築物:東西漫水閘、石港船閘,大汕子閘,高郵湖控制線新莊台河閘、庄台河閘、老王港閘、新王港閘、新港閘、毛港閘、楊庄河閘等漫水閘。
入江水道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由於河道設計中採用糙率值偏小,區間來水量計算不足,實際水位偏高,中小流量時即出現高水位現象。
(2)清障工作量大、投資大。要維持入江水道泄洪能力,需進一步加大清淤清障工作力度。其中:1.衡陽灘、大墩嶺灘面障礙對三河閘出流影響較大,清障面積必須再行擴大,灘上樹木亦需徹底清除。洪澤縣三河、共和鄉在行洪灘面上種有6800畝小麥,必須加強管理,及時清除橫向圩埂。 2.金湖水位不斷抬高,與大墩嶺等灘面近年淤高和高桿植物有關。3.高郵湖水面積大,要繼續開展新民灘等灘地的「以墾代清」工作,鞏固清障成果。邵伯湖高灘需切除。
(3)現有堤防工程存在問題:沿線堤防有42公里無塊石護坡,50多公里護坡標准不足,有15公里堤段滲水;歸江河道朱家碼頭段、三圩、頭橋、沙頭等段11處長7公里堤段坍塌嚴重,部分堤段狗獾危害嚴重。
(4)沿線穿堤建築物尚有東、西偏洪閘、毛港閘、新港閘等40餘座涵閘存在滲逕長度不足、滲水嚴重、上下游護坡損壞等問題。
2.入海水道
1998年開始興建的入海水道,最後在扁擔港北注入黃海,全長163.5公里。緊靠蘇北灌溉總渠北側(兩河三堤),5年完成近期主體工程。近期設計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可使洪澤湖防洪標准提高到100年一遇,同時可將渠北地區700多平方公里的排澇標准由原來的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2007年完成全部工程。遠期設計行洪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可使洪澤湖防洪標准提高到300年一遇。入海水道採用河道行洪方式,即開挖深槽築堤行洪,盡量縮小堤距,適當降低啟用水位,灘地上的居民全部遷移安置。南堤保護里下河地區1835萬畝耕地,確定為Ⅰ級堤防;北堤保護渠北地區150萬畝耕地和淮安、楚州、濱海等城鎮,確定為Ⅱ級堤防。兩堤中心距為580 米左右,大量棄土放置北堤以北,工程佔地寬 750 米左右(包括棄土)。堤頂高程按設計洪水位南堤加超高 2.5米,北堤加超高2.0 米,頂寬均為8米。近期工程的泓道布置按高低水分排的原則進行安排。運西段按築堤控制挖一泓,兼排灘面澇水;運東至入海段挖南北兩泓,近期工程的泓道設計規模按渠北地區五年一遇設計除澇流量,扣除渠北部分泵站抽排以及相機排入總渠的流量開挖泓道。泓道設計斷面:南泓底寬30-118米,開挖深度3-5米;北泓底寬50-65米,開挖深度5-6米。邊坡1:3-1:5。入海口設計防洪潮位3.6米,約50年一遇;設計排澇潮位為1.0米。計劃2003年完成近期河道工程,初具泄洪條件。
入海水道建築物工程。入海水道全線與二河、京杭運河、通榆河相交叉,切斷了寧淮、寧連、淮揚、淮阜、阜寧、204國道與黃海等七條公路,並與渠北地區眾多排撈河渠相交匯。在其沿線布置了二河樞紐、淮安樞紐、濱海樞紐、海口樞紐和淮阜控制;寧連公路橋、淮阜公路橋、阜寧公路橋、204國道和黃海公路橋;以及二十九座穿堤涵洞。地震設防:二河樞紐地震烈度為Ⅶ度,其餘均為Ⅵ度。
①二河樞紐 二河樞紐是入海水道和分淮入沂的進洪口門,位於入海水道進口處。樞紐包括二河閘、二河新泄洪閘。二河閘於1958年建成,設計閘上泄洪水位15.23米,設計泄洪流量5270米3/秒。興建二河新泄洪閘(近期11孔,遠景30 孔,孔寬 10 米)。其泄洪能力近期設計2270 米3/秒,校核2890米3/秒;遠景設計7000米3/秒,校核 7960 米3/秒。設計閘上泄洪水位14.11米。 二河樞紐工程計劃2005年完成。
②淮安樞紐 入海水道興建淮安地涵穿越京杭運河。樞紐包括入海水道穿運地涵和古鹽河、清安河穿堤涵洞 。淮安地涵近期共14孔,孔口尺寸 8.0×8.0米,採用上槽下洞的短洞型式,設計泄洪流量 2270米3/秒;古鹽河穿堤涵洞:近期還需封堵原古鹽河穿運地涵,新建古鹽河穿堤涵洞,排運西地區澇水,排澇流量159米3/秒。該洞共5孔,每孔3.5×3.5米;清安河穿堤涵洞:排澇流量18 米3/秒,涵洞型式為箱涵,l孔,孔徑 3.5×3.5米;此外,需建淮揚公路跨入海水道高架橋和渠北閘加固等。淮安樞紐計劃2003年完成。
③淮阜控制 根據河道設計布局,結合渠北地區排澇,河道內分設南、北兩泓。由於老管河以西北泓高片澇水需匯入南泓和南泓澇水通過東沙港閘相機排水入總渠的需要,近期須設置排澇控制工程—淮阜控制。淮阜控制工程包括南泓漫水閘和南北泓間的調度閘二座建築物。淮阜控制工程遠景將拆除。淮阜控制計劃2007年完成。
④濱海樞紐 入海水道在濱海縣境內與通榆河交叉。為解決好入海水道行洪、排澇與通榆河調水、航運的矛盾需設置濱海樞紐工程。濱海樞紐採用立交方案,近期工程主要是建一座入海水道穿通榆河地涵,採用上槽下洞結構形式。設計過涵流量2270米3/秒,過涵水頭差0.5米。該地涵新建22孔,孔徑為6×6.5米,利用原排水渠地涵3孔。上部通榆河槽寬58米。濱海樞紐工程計劃2003年完成。
⑤海口樞紐 海口樞紐位於江蘇省濱海縣的黃海邊,緊鄰灌溉總渠入海口。海口樞紐的主要作用是泄洪、擋潮,以及渠北排澇入海並銜接濱海地區南北交通等。近期工程按照 2270 米3/秒設計 。樞紐包括新建海口南泄洪閘、海口北泄洪閘、黃海漫水公路橋,拆除六垛北閘和老海口閘。海口南泄洪閘共5孔,單孔凈寬10米;海口北泄洪閘共11孔,單孔凈寬10米,北側一孔為通航孔。海口樞紐計劃2007年完成。
入海水道渠北排灌處理工程。渠北地區系指灌溉總渠以北,廢黃河以南的狹長地帶,西自二河東至黃海,長160餘公里,總面積1710平方公里,耕地150萬畝,人口133萬人。地形高低起伏交錯,高程從運西清浦區12.0至濱海1.0米。
本區原屬里下河水系,開挖蘇北灌溉總渠後切斷了渠北地區的排水出路,從此澇災頻繁。雖然陸續興辦了一些水利工程,但自排標准仍低而不穩,抽排運行費用高、負擔重,設備不配套、維修養護不及時影響正常運行。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結合渠北排澇,排澇標准由三年一遇提高到五年一遇。沿線影響工程處理內容主要有:沿線賠建配套小泵站,在北堤上建排澇擋洪閘、通航口門等建築物,新開調度河並疏通相應排澇河;廢黃河、中山河險工及淤積處理、濱海閘下移等。
3.蘇北灌溉總渠
蘇北灌溉總渠西起洪澤湖邊的高良澗閘,橫貫淮安、鹽城兩市的洪澤、清浦、楚州、阜寧、濱海、射陽等六縣(區),至扁擔港入海,全長168公里,於19

⑻ 淮河水污染治理措施

當污染物進入河流、湖泊或地下水等水體後,其含量超過了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使水體的水質和水體底質的物理、化學性質或生物群落組成發生變化,從而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價值和使用功能的現象,被稱為水體污染。大量的無機、有機污染物進入水體,不僅破壞水生生態系統,而且危害及到人體健康,造成水質性缺水使人們工農業生產、生活受到影響.
要解決我國的水污染問題要從多方面著手綜合考慮,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其對策措施有:
1、減少耗水量:當前我國的水資源的利用,一方面感到水資源緊張,另一方面浪費又很嚴重。同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許多單位產品耗水量要高得多。耗水量大,不僅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而且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通過企業的技術改造,推行清潔生產,降低單位產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等,都是在實踐中被證明了是行之有效的。
2、建立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為了控制水污染的發展,工業企業還必須積極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排放必須單獨處理或預處理。隨著工業布局、城市布局的調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網的建設與完善,可逐步實現城市污水的集中處理,使城市污水處理與工業廢水治理結合起來。
3、產業結構調整: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是有限的,合理的工業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自然能力,變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起到發展經濟,控制污染的作用。關、停、並、轉那些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價高的企業。也要對耗水大的農業結構進行調整,特別是乾旱、半乾旱地區要減少水稻種植面積,走節水農業與可持續發展之路。
4、控制農業面源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包括農村生活源、農業面源、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的污染。要解決面源污染比工業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難度更大,需要通過綜合防治和開展生態農業示範工程等措施進行控制。

5、開發新水源:我國的工農業和生活用水的節約潛力不小,需要抓好節水工作,減少浪費,達到降低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用水量。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對於緩解山東華北地區嚴重缺水有重要作用。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凈化海水等可緩解日益緊張的用水壓力,但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時要充分考慮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6、加強水資源的規劃管理:水資源規劃是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工農業發展規劃的主要組成部分,應與其他規劃同時進行。
合理開發還必須根據水的供需狀況,實行定額用水,並將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資源統一開發利用,防止地表水源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切實做到合理開發、綜合利用、積極保護、科學管理。

利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作用,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化,促進污水管理及其資源化。為了有效地控制水污染,在管理上應從濃度管理逐步過渡到總量控制管理

⑼ 淮河為什麼被稱為害河.如何治理它呢

淮河的警告
作者:陳桂棣
序 話說淮河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江淮熟,天下足。」
這古老的歌謠不知流傳了多少個年代。
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的主峰太白頂的淮河,起初不過是輕淺如線的一股細流,涓涓
湲湲於長江與黃河之間的危嶺野谷,它不停息地集聚著,流淌著。來到浩瀚的大平原時,
便以博大的胸懷匯流納川,先後將泉河、潁河、渦河、奎河、沂河、沭河等數百條河流,
擁入自己的懷抱。於是,它迅速地變得洪洪泱泱,終於成了匍匐在祖國心腹地帶的一條
大河。
在中國的版圖上,沒有任何一條河流像它那樣密如蛛網般地縱橫交錯了。一級支流
120多條,二級支流460多條,全流域主要跨省河流就有100餘條,養育著兩岸一億五千
多萬人口,其人口密度雄居全國各大流域之首!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大部、安徽和江蘇北部、山東南部以及湖北少部。擁有名播海內
外的鄭州、開封、許昌、平頂山、阜陽、蚌埠、淮南、淮北、徐州、揚州、淮陰、鹽城、
臨聽、濟寧、棗庄、連雲港等36個地市;毫州、宿州、充州、膝州、項城、淮安、蘭考、
曲阜、盰眙等182個縣以上城鎮,星羅棋布。
淮河古稱淮水。它和我們這個民族一樣的古老。
相傳,伏羲氏和女蝸的氏族部落就活動卞這流域上游的穎河岸邊和今天的河南省淮
陽一帶。三王之首的夏禹不僅娶了淮河岸邊的塗山氏為妻,而且,為疏導淮水,三過家
門而不入,終使這一片天地變得風調雨順,人丁興旺。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就建都於此。而夏、商王朝的興起,創造了燦
爛輝煌的東方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列強常以淮河相毗鄰;其後,但凡歷史上出現南北分治,也多
以淮水為界,僅南北朝,南方的宋、齊、梁、陳,北方的北魏、北齊、北周諸國對峙
170多年之久,就是劃淮而治的。到了統一時期,淮河又常是州、郡、府、道的邊界。
因此,大河兩岸,戰事紛壇,曾多少次刀光劍影,鼓角齊鳴,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
活劇:淝水之戰、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劉邦項羽的楚漢之爭、曹操呂布的彭城交兵……
漫卷戰火狼煙的風雲。
淮河自古多豪傑。許多人的名字,至今仍像耀眼的星辰,閃爍在我們的上空:偉大
的思想家孔子、孟子、莊子、老子;傑出的政治家管仲、劉邦、曹操、諸葛亮、朱元璋;
民族英雄關天培,巾幗英雄梁紅玉,神醫華倫,書聖王羲之和顏真卿,史學家司馬光,
文學家施耐庵和吳承恩;更有少林名僧,梁山好漢,揚州八怪……文才武略,風靡雲蒸,
真是人傑地靈。
然而,淮河又是一條極不幸的河流。它的遭際在中國,乃至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見
的。
據載:裹挾著大量泥沙的黃河,從漢武帝時代就開始侵入淮河。最嚴重的一次,是
公元1194年,黃河在陽武(今河南原陽縣)決口,占據那裡的金統治者,希望以水代兵,
借黃河的洪水侵擾南宋,致使暴虐的黃河在無遮無擋的淮北大平原,一瀉千里,搶去淮
河入海的水道,自此,黃河開始了長達七百多年的奪淮歷史。
挾帶一萬多億噸泥沙的黃水,使魯南的沂、沐、泅河不能入淮;蘇北淮陰以下入海
河道被夷為平地,逼淮從洪澤湖南決入江;無數支流和湖泊被淤淺或被荒廢,整個淮河
水系遭到徹底破壞。
黃河使淮河環境的變遷,成了世界河道史上罕見的變化最激烈的河道之一。
昔日那美麗的歌謠,被強悍的黃河擊碎了;歷史上的豐饒富足,也恍惚成了遙遠的
童話。淮河兩岸民不聊生: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有雨無雨都成災。
淮河成為舉世聞名的害河。
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年,淮河又一次發了大水。受災的百姓衣食無著。毛澤東看著淮
河災情的電報,特別是讀到「人民群眾在汪洋大水中掙扎,遭毒蛇噬咬而斃命」時,嘴
里不住念道:「解放了,老百姓還受這么大罪?」遂喊來秘書田家英,頓足首:「不解
救人民,還叫什麼共產黨!」
當時,國家經濟十分困難,而帝國主義又企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將戰火燒到
了鴨綠江邊。值此內憂外患之際,毛澤東卻毅然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把
治理淮河和抗美援朝看得同樣重要,調百萬之眾,在數千里的治淮工地上擺開了「人定
勝天」的戰場。
這是中國共產黨坐了天下之後,進行的第一項偉大的建設工程。這工程一干就是四
十多年。四十多年裡總投資400多億元。先後建成各類水庫5300多座,大中小型水閘
4364座,加高加固支流堤防15000多公里,尤其是蘇北灌溉總渠的竣工,打通了一條新
的入海河道;而且,基本理順了豫、皖、蘇、魯四省的水系,將整個流域置於有限的控
制之內。淮河終於由水害走向了水利,那古老的歌謠也正一天天變成了現實。
然而,有誰會想到,在治理淮河走過了40多年艱辛歷程的今天,水患既隱,污患又
出。1993年國家環保局發表的《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指出:「淮河流域水污染較重。枯
水期水質污染嚴重,超標河段佔82%。」淮河成為中國水污染最嚴重的一條河流。這種
危害,比黃河帶給它的更為深重。它直接危害到了兩岸人民的生存環境,禍及子孫。

五十年代淘米洗菜,
六十年代洗衣灌溉,
七十年代水質變壞,
八十年代魚蝦絕代,
九十年代身心受害。
一首新的歌謠,唱出了淮河兒女心中的隱痛。

⑽ 淮河治理

在山丘區開展水土保持
堤防加固
擴大淮河上中遊行洪通道,加固淮北大堤等堤防,使王家壩、正陽關、蚌埠和浮山水位為29.3、26.5、22.6和18.5m時,泄洪量達到7000、9000、10000和13000立方米/秒;修建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對大洪水攔洪削峰,處理設計標准下20多億立方米的超額洪水;開挖懷洪新河,使與已建成的茨淮新河銜接,分泄淮河洪水2000 立方米/秒,同時接納豫東、皖北地區來水。
加固洪澤湖大堤,保證蓄洪;鞏固入江水道,續建分淮入沭,使淮河下游入江入海達到13000(相機可達16000)立方米/秒的能力。 建設入海水道工程,近期增加淮河入海能力2270 立方米/秒,遠景達到7000 立方米/秒。 建設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工程,實施分沂入沭及其調尾工程,完善大官莊樞紐,擴大新沭河,修建劉家道口閘,使沂沭河洪水大部東調入海;擴大韓庄運河、中運河,加固駱馬湖堤防,擴大新沂河,接納南四湖、邳蒼地區和沂沭河部分洪水入海;治理南四湖,加高加固湖西堤,修建湖東堤。
治理淮北洪汝、沙潁、汾泉、黑茨、渦、包澮、奎濉諸河;治理淮南白露、史灌、淠、池諸河;治理湖窪和支流。 實施行蓄洪區安全建設,修建庄台、避洪樓、撤退道路、通信報警系統;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實行多種經營,減輕負擔,加強計劃生育,鼓勵人口遷出。
同時,加強防汛指揮體系建設,建立流域協調制度,建設水情監測預報、通信預警、洪水調度等非工程防洪系統。
實現以上規劃,近期淮河上游可防禦10年一遇,中游可防禦100年一遇,下游可防禦略超過100年一遇的洪水;沂沭泗水系中、下游可防禦50年一遇的洪水;主要支流可防禦10~20年一遇洪水,排澇標准可達到3~5年一遇。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