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治理術巔峰

治理術巔峰

發布時間: 2021-02-24 10:27:12

❶ 為國家為社稷,雍正耗費自己畢生心血,在他的治理下清朝國力有多強

雍正時期清朝逐漸恢復元氣走上了發展快速通道,清朝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古代中國建立的封建王朝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很多海外國家紛紛來到中原地區學習這里的先進科學技術和治國理政的理念。康乾盛世其實是由乾隆、康熙、雍正三位帝王締造的時代,雍正在其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乾隆時期清朝達到了巔峰狀態。

雍正解決了很多康熙晚年時期無法解決的問題。給予了正確適當的答案,扭轉了危局,打開了新局面,為乾隆實施自己的治國理念打下了堅實基礎。通過戰爭疆域面積不斷擴大,人口土地都達到了歷史之最,大眾的幸福指數大幅度提高,

❷ K先生的真實身份

據說他是9000年前的惡靈,而在漫畫中他也說他等這一刻已經等了一萬年,雖然不知道「這一刻」是哪一刻,但是可以確定,組建暗月戰隊的K絕對不是好人!

❸ 巔峰時期的長安城現代無法比擬,唐朝衰落後為何一直無法恢復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巔峰時期,這是我國軍事,政治,文化以及經濟最輝煌的時刻,可以說影響力是任何朝代都不能比擬的。而長安是當時唐朝的首都,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這就是古書上記載的「八水繞城」,說的通俗一點就是長安附近有八條河流,它們都屬於黃河水系,依據這八條河流隋朝和唐朝先後營建了包括「龍首渠」。

「永安渠」等在內的五條主幹水渠。在長安城中其實是各種水渠縱橫交錯的,這種強大的供水能力在當時的世界城市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❹ 沒有外國勢力入侵,按照大清爐火純青的統治術,是否可以萬年不倒

客觀來講會清朝倒台 連唐朝這最偉大的朝代倒台了 宋 元 明 都接連倒台 清也逃不出倒台的命運

❺ 西方文明,是如何重新沖破黑暗,慢慢的走向巔峰的

度過了一段黑暗之後,由於西歐當地的環境逐漸升高,農作物的生長長勢非常的良好,導致了人口的大量繁殖,人們開始安居樂業,城市與人口的增加必然就導致了商業的興起,在這一個時候,西歐的商品經濟相當的發達,從而使人們獲得了大量的財富,當人們有了財富之後,他們就嚮往權力商人用用自己大量的財富購買了自己居民的身份,從一些封建地主的手裡邊讓一些城市轉化為自己有治理權的自治市獲得了特權。

同時科技革命的爆發,也使得人們在黑暗的統治當中看見了一絲新的希望。早在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同時哥白尼自己以身說法也警醒了世上的不少人不要在盲目的崇拜教會,應該理智的思考,這個世界在後來伽利略的物理學以及培根與卡迪爾的科學都被牛頓總結了出來,牛頓的出現同時也表示了自然科學的新發展,工業革命即將到來了。

❻ 漢朝,唐朝,秦朝,在巔峰時期哪個軍事實力最牛

我覺得若是漢朝唐朝秦朝三個朝代的軍事實力來進行比較的話,那麼應該是漢朝是最強的。

三、漢朝

我個人認為漢朝是最厲害的,因為漢朝的軍隊和財富是經過了好幾代的積累。而且那時分分制也仍然存在,對於底下的稅收方面是不太充足的,而且技術上也不發達。漢朝在當時可以北擊匈奴,並且揚我國威,可以說那個時候的軍事實力是很強的。

❼ 韓非是如何闡述「法」、「術」、「勢」三者的相互關系及作用的

韓非認為,治理國家並不一定需要非常智慧的君王,如果依照法、術、勢,即便是學識與能版力居中的國君同樣可以治權理好國家。此外,韓非還闡述了「法」、「術」、「勢」三者的相互關系及作用。它們是統一的整體,是一個系統而緊密的思想體系,三者缺一不可。「法」是根本,「勢」是基本前提,「術」是執「法」的必要手段。合理巧妙地運用「術」,可以起到加強人為之勢的作用。韓非「法」、「術」、「勢」三位一體的理論,在《韓非子》中有詳盡的闡述,這部著述也因此成為先秦時期法家理論的巔峰之作。

❽ 搏弈論的題目

白了,就是互為獨立的兩方為了達到單方目的而摧毀壓倒對方的過程。並且「博版弈」一詞適用權與正規腦力較量。若「丟手絹」的游戲,就只能說「玩」了

在你確定他喜歡你以後,你可以用任何方式向他表白。其實男孩子很容易發覺一個女孩是不是真的喜歡他,相應的他如果喜歡你的話就會向你表白,而不會等到你來向他表白。如果他不喜歡你而你向他表白,很大程度上你就處於劣勢了。這是搏弈論在戀愛關系中的運用。ps:什麼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如果你是那種拿的起放的下的女孩,直接向他表白又有何妨。呵呵

❾ 一開始買官入仕,後來封侯拜相,西漢黃霸是如何一步一步登上權力巔峰的

黃霸年少時就有當官的理想,從小努力學習律令為當官做准備。黃霸最開始是通過捐錢當官的,當開始當官時就遭到了挫折,被革除官位,但可能是從小就立下的夢想,黃霸沒有因此放棄仕途,再一次捐資獲得官位,在任期間,黃霸因為廉潔正直,幹事又可靠,被上司提拔了官位。

黃霸之所以能從一個小小的官吏上升到一個大官,離不開他在官位上勤勤懇懇出色的幹活。



❿ 李鴻章和袁世凱誰的能力強,如果袁世凱做皇帝能治理好國家嗎中國會變成強國嗎

在晚清半個世紀的坎坷歷程中,有三位人物舉手投足都影響到中國歷史的走向,而這三位人物在歷史上卻都留下萬世罵名。這三個人就是慈禧太後、李鴻章和袁世凱。而袁世凱尤其特殊,他不止在晚清政局中一柱擎天,他還一手開創了民國的政治版圖。
曾幾何時,袁世凱是中國統一和穩定的強有力的象徵,不管是土崩瓦解的大清王朝還是嗷嗷待哺的中華民國,都將他視為自己的救世主,但轉瞬之間,他又成了「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既是大清朝的「亂臣賊子」,又是中華民國的「不赦罪人」;想當年,他以孔武有力、深謀遠慮的民族英雄的剛健姿態登上了大清帝國的政治舞台,但到謝幕的時候,他已經是「賣國求榮」、「不惜以一己之私害及天下」的無恥政客的活標本了;在他晚年十多年詭譎多變的政治生涯中,他真正謀取了足以「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極峰地位,但即使在他處在權力最顛峰時,對他的惡毒詛咒也和對他的贊頌之詞一樣多;每一個見識過他手段的人,不管這些人多麼剛愎自用自視甚高,都不得不或明或暗地佩服他的領袖才能和超凡魅力,可是,即使那些不遺餘力贊頌他的人中也從來沒有人敢於公開稱頌他是一位真正「德配天地」的「偉人」——因為,據說,他實在是「不講道德」。而這位根本不符合儒家正統史筆弘揚標準的大人物,卻恰恰是弘揚孔孟之學最為熱心的一位政壇巨頭。最具諷刺意味的是,對這樣一位以建立不世「事功」自勉而自詡的人物,後世史家卻一再以道德判詞來痛砭,對他的事功不屑一顧,對他的敗筆卻一書再書。他是一個「陰謀家」,是一個「偽君子」,是不折不扣的「竊國大盜」,——先竊清朝代以民國,後竊民國代以洪憲王朝,但是,在他的時代,又有多少叱詫風雲、精明超卓的偉人如孫中山、黃興,如梁啟超、章太炎之輩,都被這個五短身材的小個子玩弄於股掌之間!更不用說那些在他死後橫行一方、胡作非為的軍閥巨頭在他面前多麼恭順了。
他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居然有如此驚人的「騙術」和「盜術」?當世和後世的人眾口一詞地斷定袁世凱「善作偽」,然而,如果人人都說這個人「一生作偽」,那麼,什麼樣的袁世凱是「真正」的袁世凱?又有誰「認識」「真正的袁世凱」?這真是歷史老人給我們這些後人開的一個大玩笑。
「歷史」,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占據著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至於我們賦予了它多得數不清的任務:我們習慣於從事針對領袖的造神運動,結果我們很自然地以擁護還是反對領袖作為是非標准來編撰歷史、臧否人物,——當矗立城頭的「大王」走馬燈似的換,那城頭的「大王旗」就不得不一日日花樣翻新;由於執掌史筆的文弱書生沒有言論自由,他們被迫尋章摘句借古諷今,按照政治斗爭的需要去塑造歷史。結果,「歷史」就成了政治風雲中的「如意金箍棒」,可長可短,宜細宜粗,還可以附會上五彩繽紛各種細節。但不管怎麼變,它總之還是一根被人不斷揮舞若有所指的棒子。
「袁世凱」這個名字就是一根絕好的棒子,它橫掃那些「獨裁專制」的「民主對頭」,猛戳那些私慾膨脹的「政治野心家」,更直指那些「賣國求榮」的「民族罪人」。比如,在八年抗戰時期,袁世凱的「惡名」日益昭彰,多多少少和他簽訂喪權辱國的對日「二十一條」有些關系,而僻處延安的陳伯達這時候拎出這位早已作古的總統來鞭撻示眾,就不無影射當時的國民政府「消極抗日」之嫌。
在活生生的歷史人物成了別人筆頭或紅或黑的墨水的時候,在這大棒飛舞之際,還有多少人去探究,袁世凱為什麼要簽下這么一個臭名昭著的條約?他從這一票賣國買賣中又得到什麼好處?又有多少人還去計較袁世凱一生為抵擋日本對中國的侵蝕和侵略而付出的心血,還有多少人記得他曾經也是聲名顯赫的「抗日英雄」?因為戊戌政變中的角色,也因為洪憲帝制的復辟,袁世凱成了開慣了歷史倒車的 「搗蛋司機」,再也沒有人關心,為什麼是他而不是別人有資格操縱中國這輛大車,當然更沒有人去關心他開的是一輛什麼樣的破車老車、這破車是行駛在怎樣崎嶇曲折的路上。我們對歷史人物的理解偏頗到這樣一種程度,以至於,如果今天我們說袁世凱其實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偉大開創者」,會有為數不少的人斥之為謬論,而如果有人說他其實還是一個「愛國者」,那就更是「顛倒黑白」。
然而,歷史本來就不是一幕幕黑白影片,相反,它是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彩色照片。我們看到什麼樣的歷史圖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是不是「色盲」,也取決於我們怎麼剪輯和解釋這些彩色的圖片。
袁世凱結束了一個長壽的王朝,也創立了一個短命王朝。
他結束了一個時代,也開辟了一個時代。
歷史曾經以他為分界線。可是,多少年來,對這樣一位歷史大人物,我們實在談不上有多少真正的了解,我們對他留下的 「歷史遺產」不加審視地唾棄,甚至視而不見。我們已經習慣了袁世凱僵硬的漫畫式的臉譜,對他的生動表情已經感覺陌生而奇特。那麼,讓我們來觀察一下這位如此重要的歷史演員卸裝後的面目吧。

一、大澤龍方蟄 中原鹿正肥

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有一些所謂的「重大事件」,這些事件是歷史進程的里程碑,是歷史變革的關節點,影響和制約著整個歷史變遷的方向。比如甲午中日戰爭、戊戌政變、辛亥革命等等大事,長久以來都是一般人注目的焦點。在這些大事件炫目光彩的掩蓋下,很多「無足輕重」的事件就滑落出我們的歷史視野了。
不過,當我們將鏡頭切入到細微的歷史進程中,我們會發現歷史遠遠比「大事件」展示出來的脈絡復雜的多。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事件卻很可能是長時段的重大變革的起點。
1882年,在大清帝國的屬國朝鮮發生的「壬午兵變」,就是這樣一件不起眼卻影響深遠的事件。在這場發生在海外異國的兵變中,卻令人驚異地出場了好幾位在此後三十年的中國政局中呼風喚雨、顛倒乾坤的大人物:袁世凱,在平定這場兵變中一役成名,從此青雲直上;張謇,晚清的名狀元,在身歷事變後以一紙《朝鮮善後六策》贏得朝野注目,為以後的政商大業打下牢固根基,而後在辛亥年領導立憲黨與革命黨和袁世凱鼎足而三瓦解了大清朝的二百六十年基業,這時候他卻不過是進兵朝鮮的淮軍將領吳長慶的一介幕僚;唐紹儀,中華民國的開國總理,1882年兵變之後隨即以稅務幫辦的身份來到朝鮮,扮演一個小角色;朱爾典,這段時期是英國駐朝鮮公使,到清末鼎革之際已升任英國駐華大使,操縱掌管英帝國對華政策,對中國政府的更替實具有生殺予奪的大權。當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我們會看到正是這幾位人物幾乎支配了當時的全局。
更加意義深遠的是,這一場事變其實是中日這一對百年冤家真正的民族和國家較量的開始,在這一場沖突中展示和逐漸形成的兩國不同的國家對外戰略深刻影響到此後兩國的命運——甲午戰爭中中日兩國不同的命運實多肇端於此役。
這諸多此後聲明顯赫的人物風雲際會於如此逼仄的「三千里江山」,實在也算是命數。而袁世凱來到朝鮮,也是因緣湊巧。要明白為什麼袁世凱最初是在朝鮮建功立業,甚至要理解袁世凱一生的命運和整個近代中國的命運,都不得不說及中日朝三邊關系。要知道,1894年正是朝鮮問題引發了中日甲午戰爭,再過五十多年後的1950年,又是朝鮮問題引發了震驚世界的朝鮮戰爭,這後一場戰爭的後果到現在也還沒有消受完結——朝鮮半島分裂,中國統一台灣受挫。而就袁世凱個人際遇來說,是成也日本,敗也日本。
此時的朝鮮還是大清帝國的藩屬國,向中國稱臣納貢,內政自理而接受中國保護,對外沒有獨立主權。當政的朝鮮國王李熙12歲登基,以生父大院君李罡應為攝政。待李熙成年,性情怯懦,在艷麗聰穎而權欲旺盛的朝鮮王妃閔妃操縱下,罷李罡應之權,從而演出一幕父子翁媳爭政的戲來。李罡應保守而親華,此時的閔妃卻主張開放親日。不過閔妃當政後卻是政局敗壞,結果予李罡應可乘之機,唆使欠餉的兵士作亂,而亂兵憤於日本歷來的侵擾而燒殺日本使館,日使花房義質狼狽而逃,僅以身免。朝鮮承平日久,亂起則無寧日,不得不請「天朝上國」派兵敉亂。日本則因僑民被殺迅速出兵朝鮮,結果這一場兵變變成了中日兩國的明爭暗鬥。
1882年六月兵變發生時,向來主持中外交涉和北方軍政的北洋大臣李鴻章正因母喪而丁憂去職,由另一名淮軍將領兩廣總督張樹聲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七月,張樹聲接到朝鮮駐天津官員金允植的求援要求,迅即議定出兵朝鮮平亂,由駐在山東登州的吳長慶率六營淮軍乘北洋水師丁日昌的軍艦前往朝鮮。而弱冠之年的袁世凱此時就在吳長慶軍中幫辦文案——個小小文書科員。他謀到這一職位是因為吳長慶和他叔父交情匪淺,吳袁兩家是世交。

簪纓世族中的紈絝

袁世凱祖籍河南項城,叔祖袁甲三是剿捻名將,袁家也算簪纓世族,所以袁世凱未成就一番功業前,認識他的人大都目之為「紈絝子弟」。
袁世凱少年時也的確沒有辜負這一名頭——他隨居官南京的叔父(袁世凱年幼時即過繼給叔父)住在這六朝金粉地時,日日以跑馬閑逛為樂事,到叔父逝世他困居鄉里時,照樣以嘯聚林泉為樂。不過,袁世凱有一種天生的本領,就是不管他怎麼胡鬧,他總能甜言蜜語哄得大人開心。這副本領對他以後的飛黃騰達真是太重要了——看看他後來交結滿清權貴如權相榮祿和慶王奕劻的手段,尤其是巴結那拉氏不遺餘力且總能得其歡心這一點,就會明白袁世凱的天賦對他的發跡多麼重要了。袁世凱因為過繼給叔父為嗣,所以他有兩位老娘需要伺候,而這兩位都對他溺愛無已。他周旋於兩位婦人之間而左右逢源,這等經驗想來對他伺候那拉氏不無裨益。
除了天生討人喜歡這一點,袁世凱別的特徵可就很難合乎規矩了。袁在家鄉時間不多,因此一直沒有好好讀書,而且他對八股文章實在不感興趣。據說他的愛好是飲酒和馳馬,每飲酒必豪飲數斗,騎馬則馳騁郊原。袁少有大志,這大志出自黃口小兒之口,自然被大人目之為「自幼好大言」了。他歸里守制時,有空即泛覽兵書,雖不能通曉其意,但對客談兵,每侃侃無作色。他也曾經以制藝為業,還在家鄉組織過文社「麗澤山房」和「勿欺山房」,但終究不是這塊料,到十九歲時他兩次科場蹭蹬,一怒之下盡焚歷年所作詩文,從此立志效命疆場,對科舉不再抱希望。
其實,袁世凱對科舉制藝的心態真是「愛恨交加」。恨,是因為自己才不及此,有心無力。在家書中他憤憤地說,所以,到他在清末新政的驚濤駭浪中成為改革領袖時,力排眾議廢除科舉,恐怕和早年的這一段心病有點關系;愛,則是因為在中國,文章到底是「千古事」,以文抒志自古以來是中國歷代英雄的傳統。岳武穆留下幾闋名詞,曹孟德也曾橫槊賦詩,哪怕造反作流寇的黃巢,還有「我花開盡白花殺」、「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樣霸氣沖天的菊花詩,更不用說漢高祖的「大風歌」和楚霸王的「垓下歌」了。袁世凱既然胸有大志,想成就一番功業,當然也希望自己有「傳世之文」,哪怕這文以事傳也好。而文章寫得好不好,先得過了科舉這一關再說。所以袁世凱對有科舉功名的人是「徒有羨魚情」。也正因為有這一份心緒,袁世凱在以後權位愈高,對文人學士、碩學鴻儒則態度愈尊,對其籠絡不遺餘力,以至於到他當上民國大總統時,居然規定只有前清有過州縣官為官資歷的人才能當民國的民政長(省級官員),也就是變相規定民國的民政長都得有前清的科舉功名。這一條後來是被歸為袁世凱「倒行逆施」的「罪狀」了。憑心而論,這措施主要還是為了保持地方政局穩定。

文人不足以成事,無文人則不足以成大事

縱觀中國歷史,有個貫穿古今的、糾纏不清的話題,就是「文人」和「事功」的關系。毛主席常嘲弄知識分子「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對所謂的「臭老九」一臉的鄙夷,有時甚至出憤激之詞,說秦始皇焚書坑儒坑得好,然而,自古以來,手搖羽扇、頭頂綸巾的文弱書生,卻又一直是中國土地上蒼黃翻覆的種種驚天偉業中少不了的厲害角色,春秋戰國時憑三寸之舌橫掃六合的蘇秦、張儀不說,大名鼎鼎的諸葛,不就是「文人參政」奠定宏圖大業的絕好「案例」?司馬相如一篇大賦可讓漢武帝回心轉意,駱賓王一紙檄文讓武則天膽戰心驚。說起來,在紛紛如走馬燈上台倒台的帝王將相背後,何時少得了幾個搖筆吟哦的文士?的確,有時候「文人」不足以成事,但關鍵時刻「文人」卻足以壞事,所以若想真正成事,還得仰仗文人;有時候武人固然能夠成事,可若想經營天下,沒有筆接千載、文馳瀚海的幾個精彩文人指點江山,卻也不易成功,所以,真正的帝王之才,必少不了文人「助仗」。
袁世凱是否看到了這個惑人的歷史「怪圈」?從他一生行事看,他的確天生異稟,居然年紀輕輕就深明此中五味。他一生在政海的驚濤駭浪中爭雄,使將出來的「帝王」手段讓人嘆為觀止,其中很少為人覺察的就是這「優容文人」的一招,這是他真正臻入化境的「帝王術」。
我們考察1912年民國成立以後歷任統治者的文化政策,則不能不驚異魯迅早年的批評不無道理,他說這中間只有袁世凱略知怎樣對待知識分子對穩定統治最為有利,相形之下,後來的統治者識見淺薄不足道。袁氏當政的時候,革命如章太炎,守舊如王闓運,背信如劉師培,保皇如康有為,善變如梁啟超,頹廢如嚴復,有個人野心如楊度,這諸公無一不是文名震天下的狂放之士,性情各歧異,政見相抵牾,而袁世凱都能包容優待並為己所用,這種氣派和手腕是後起者如段祺瑞、蔣介石之流望塵莫及的。
民初章太炎以袁世凱所頒勛章作扇墜,於袁世凱的總統府大廳中搖扇叫罵袁世凱半日,袁世凱竟不敢出來置一辭,而且終了也沒有加害於章氏。史學大師湘潭王闓運,當袁世凱復辟邀他作勸進之舉時,開出「王闓運」三字一字十萬元的高價賣名,正處在登基前亢奮中的袁世凱大喜過望慷慨答應,並且電湖南都督湯薌銘先付十五萬。未幾洪憲帝制垮台,王闓運居然還惦記那未到手的十五萬元,派自己的「貼身」老僕周媽來北京要帳。袁世凱此時萬事不順,哪肯再付這冤枉錢,以皇帝沒做成現在也沒錢婉拒,說是讓她先回,錢隨後匯到。哪知這周媽竟精明透頂,不依不饒,日日到袁世凱居處纏訟不休,說我家老王當初在勸進書上具名可沒有保證你做成萬世皇帝,你堂堂一國之君說好價碼怎能出爾反爾,再說你為當皇帝花的錢數都數不清,怎好意思卡著我家老王這點小數目。這樣一說,袁世凱大窘。而當袁惱羞成怒威脅這老太太時,老太太乾脆撒起了潑,坐在堂前地上大哭說這死沒良心的老王讓我到北京來送死,你袁世凱一個大皇帝怎麼好意思殺我這手無寸鐵的老太婆。這位殺人無算的梟雄袁世凱居然毫無應對之策,只好把周媽安頓在家裡,讓自己最寵愛的姨太太陪她閑聊遊玩,翼圖動之以情。可玩完吃喝完,周媽照樣要債不誤。在糾纏了十幾天後,袁世凱終於不得不付完那剩下的一半「勸進費」。
這一段民國著名的討債公案,大家都是當笑話看,笑話袁世凱復辟不成的丑態。其實轉念一想,要不是袁世凱優容大度,哪有什麼周媽討債這樣精彩的戲——十個周媽也成了泉下之鬼了。再想想段祺瑞射殺街頭學生,張作霖絞殺教授李大釗,和蔣介石暗殺楊杏佛、李公朴、聞一多,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袁世凱對文人學士向來採取籠絡辦法,但他還是擔了不少摧殘文化的惡名。這其中有些當然是他為了攫取政治權力而不得不為的手段,但也有些是冤枉的。比如民國初年,暗殺名記者黃遠庸的著名案件。黃遠庸是民國初年和梁啟超、章太炎齊名的輿論界領袖,「新聞界之巨子」,著名記者,所寫專欄「遠生通訊」在當時政界有極大影響。他對政界各種內幕和丑惡現象大加笞伐,得罪了不少要人,因此於1915年遠避美國,卻於當年12月27日被人暗殺於舊金山。一時輿論大嘩,均認定這是袁世凱指使,因為袁氏稱帝,黃遠庸批評得非常厲害。前有宋教仁一案,這次輪到黃遠生了,袁世凱實在無以自解。
待到暗殺黃遠庸一案真相大白,已經是袁世凱作古七十多年以後了。1980年代,當年的兇手在台灣臨死前道出真相,刺殺竟是中華革命黨美洲支部指使,由後來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直接指揮,命令則出自中華革命黨黨首,中華民國的「國父」孫中山!孫中山為何要暗殺區區一記者?原來,黃遠庸的報道不止批評袁世凱,對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的活動也冷嘲熱諷,加上黃遠庸文筆了得,影響廣泛,孫中山大恚,必欲去之而後快。結果袁世凱為他背了這個「黑鍋」。就這一案來看,孫中山對文人的肚量是比不上袁世凱的,袁氏此時已宣布洪憲帝制,以「中華帝國皇帝」之尊,尚能容得下黃遠生,孫中山在野之身,竟容不得一介報人。袁氏能得天下,畢竟有其過人之處。
袁世凱任用文人,推崇文人,這一特點甚至可以說是他能夠成就功業的不二法門。
袁世凱在直隸總督任內,編撰一部「步兵操典」,請他一位很器重的幕僚張一麟(字仲任)修改,修改完了,他又叫過來一位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的高材生,督練公署教練處的總辦何宗蓮審核,一天他當著張一麟的面問何總辦這部操典怎樣,這何總辦不知深淺,說,「回大帥的話,這部操典由日文譯過來後,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提出修改的地方有點吹毛求疵,只好逐條駁回。」袁世凱當下就沉下臉來,「你們武夫,懂什麼文墨!」「你們知道修改的人是誰?就是這位張仲任先生!張先生經濟特科一等第二名,文字一道,難道你們還不服?」他毫不留情面地教訓這位總辦,「越是肚子里有墨水,人越謙虛。唯有半瓶醋,才會晃盪、你把稿本拿回去,仔細再看!看完了好好向張先生請教。」何總辦退出去後,張一麟倒不好意思了,說大帥的詞色太嚴厲了。袁世凱說:「對此輩不能假以詞色,尤其不能讓武的壓倒文的。否則,必有惹禍的一天。」袁世凱一死,他的話不幸言中了。
後來袁世凱當了大總統,段祺瑞組閣,非得要求自己的心腹,也是軍人出身的徐樹錚,來當國務秘書。袁世凱大發雷霆:「什麼官都給挎東洋刀的當去了,總得留幾個給學文的當吧!」為此不惜得罪段祺瑞。袁世凱深明武人干政終將亂政的道理,所以終其一生,他都將文人的地位擺在武人之上,雖然武人才是他基業的真正柱石。這之間的微妙平衡,沒有高度的智慧,難以達成。
晚清著名封疆之中,張之洞以幕府中人才鼎盛出名,但張之洞之「事功」,虛張聲勢之事所在多有,論起真正實績,袁世凱高出儕輩甚多,其原因,主要就在於袁世凱手下有不少文人「能員」,比如幫他興辦新式教育的嚴修,甚至袁世凱還極力任用清朝派往美國留學的第一批留學生,為這些稀缺人才提供了廣闊的施展才華的舞台,如幫他主持修建交通的詹天佑、幫他打點海關的唐紹儀、梁如浩、梁敦彥,幫他創辦巡警的曹嘉祥,這些人都是袁世凱一手提拔起來的中國現代化先驅。
再看看後來袁世凱謀稱帝,鑼鼓震天響,真正響到點子上的還是那幾個文人敲出來的鼓點。文人的確幫了他的大忙,不過復辟一事,文人賣力是賣力,卻無異於將他往祭台上送,這可是幫倒忙了。
當然,袁世凱做到這樣大肚能容,對文人高看一眼,也是在官場上滾打了幾十年之後。再回過頭來看吳長慶營中的袁世凱,他初出茅廬時卻是大大咧咧,鋒芒畢露,殺人不眨眼,讓人不寒而慄。兩相對照,不能不感慨造化弄人。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