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法制治理的事

法制治理的事

發布時間: 2021-02-24 09:51:33

① 如何理解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全面推進版依法治國,是解決黨權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統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全部

② 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什麼

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統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③ 有哪位名人說過法治是最科學的治理方式。

法律解釋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
——拉倫茨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話,全部藏書就會變成廢紙.
——基希曼
法律的真理知識,來自於立法者的教養.
——黑格爾
解釋法律系法律學之開端,並為其基礎,系一項科學性工作,但又為一種藝術.
——薩維尼
法律是人類為了共同利益,由人類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的最後成果.
——強森
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哈耶克
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將蛻變成為狂信.
——伯爾曼
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價值的尊重.
——陳弘毅
法律職業的社會地位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標志.
——費爾德
盡量大可能把關於他們的意志的知識散布在人民中間,這就是立法機關的義務.
——邊沁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國是距離法治最為遙遠的一種,甚至與歐洲形成了兩極相對的反差.
——滋賀秀蘭
法律顯示了國家幾個世紀以來發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視為僅僅是數學課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
憲法創制者給我們的是一個羅盤,而不是一張藍圖.
——波斯納
法律提供保護以對抗專斷,它給人們以一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並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於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魯納
民眾對權利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
——龐德
在一個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銘是什麼?那就是「嚴格地服從,自由地批判」.
——邊沁
一項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裡以惡行為前提,那麼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魯赫
無論何人,如為他人制定法律,應將同一法律應用於自己身上.
——阿奎那
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
——亞里士多德
憲法是一個無窮盡的、一個國家的世代人都參與對話的流動的話語.
——勞倫·卻伯
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他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
法律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實踐,雖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絕不是一種荒唐的玩笑.
——德沃金
法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學,也不在司法判決,而在社會本身.
——埃利希
自由是一種必須有其自己的權威、紀律以及制約性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體系中生活比在無拘無束的孤獨中更為自由.
——斯賓諾莎
自由就是做法律許可范圍內的事情的權利.
——西塞羅
由於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舉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舉止才能維護法律.
——馬基雅弗利

④ 如何提高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的能力及民族法治工作面臨的問題的思考

一、強化基層抄民族工作法治化認識,提高深化基層依法治理工作自覺性
二、強化深入普法教育,築牢少數民族群眾的法治觀念
三、強化《村組法》貫徹落實,不斷提高底層民主管理能力
四、強化村「兩委」幹部素質,堅決維護國家法律法規的權威
五、強化矛盾糾紛化解,創造穩定祥和的社會治安環境
六、強化違法行為治理,充分發揮憲法和法律對於維護民族團結的剛性作用
七、強化民族扶持法律落實,加快民族貧困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
八、強化鄉鎮班子法律素養,充分發揮基層民族工作法治化「堡壘」作用

⑤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

1、意思不同。

法制: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法治: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2、出處不同:

法制出自現代作家巴金的《作家要有勇氣,文藝要有法制》:「這就說明發揚民主要講兩方面,一方面要講勇氣,一方面還要有健全的法制來保障。」

法治出自春秋時期晏子的《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白話釋義:原來的國君桓公統治的土地比今天小,但是他整治法的統治,擴大政治與教化,所以稱霸諸侯。

(5)法制治理的事擴展閱讀:

法治與法制:

兩者都強調了靜態的法律制度以及將這種靜態的法律制度運用到社會生活當中的過程。

兩者最大的不同表現在:法制的概念不包含價值;法治包含了價值內涵,強調了人民主權。

法制只是強調形式意義方面的內容,而法治既強調形式意義的內容又強調實質意義的內容。法制更偏重於法律的形式化方面,強調「以法治國」的制度、程序及其運行機制本身,它所關注的焦點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這也正是法治的第一方面(形式意義的法治)所要求達到的目標。由此可見,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條件和基礎。沒有法制,也就談不上法治。但另一方面,僅僅強調法律的形式化方面,還並不能揭示法治(尤其是實質意義的法治)的更深一層的內涵。

⑥ 法制和法治是一回事嗎

「法制」是法復律制度的簡稱,制「法治」是主張嚴格依照法律治理國家的原則;是一種與「人治」相對應的治理社會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簡而言之,法制是一種社會制度,屬於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層面;法治是一種社會意識.前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後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

⑦ 如何理解"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表明,社會治理具有主體多元化特徵,國家權力、地方力量、社會內組織、廣大民眾等容在其中相互交叉、彼此影響。對這種復雜的互動關系需要進行必要的規范和調整,而法治就是最有效的規范和調整手段之一。法治具有系統性、規范性、穩定性,沒有法治就沒有善治。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公共事務日趨復雜,社會建設任務繁重艱巨,社會治理創新十分緊迫。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必須藉助法治力量、運用法治方式。為此,應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⑧ 強化法制思維自覺依法行事

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依法行政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關鍵環節,是法治國家對政府行政活動提出的基本要求。政府是否依「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行事,是衡量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否成熟的標志之一。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央要求「堅持依法執政,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遵守法律,帶頭依法辦事,不得違法行使權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強調領導幹部要把傳統的行政思維、領導思維、管理思維轉變為法治思維。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前提。公務員是否依法行政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是否具有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在「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的立法背景下,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必須不斷提高公務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加強對公務員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的培養。省委書記趙正永同志提出要「樹立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方式、建設法治陝西」。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強法治政府建設,需要加強公務員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的培養。
一要強化法律意識。公務員的法律意識是依法行政的最基本條件。要加強對公務員法律至上意識的教育,強化依法行政的使命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在思想上自覺把自己約束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之內,在工作中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分析各種問題。
二要強化依法履職。依法行政要求公務員運用法治方式處理和解決問題,依法履行職責,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在法治的軌道上開展工作。要把依法行政納入行政學院公務員培訓的必修課,注重運用典型案例剖析、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等方式,強化公務員法治方式的鍛煉,提高依法辦理實際事務的能力。
三要強化學習機制。學習是法治素質和依法行政能力的基礎。要建立和完善公務員學法制度,構建學法長效機制,將法律學習常態化。加大對公務員憲法和法律知識的輪訓、新法律法規的專題培訓,切實提高公務員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⑨ 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治理的重點是什麼,為什麼

四中全會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簡單地說,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要為了人民,也要依靠人民。人民群眾在依法治國的歷史進程如何發揮主體作用,不僅會對法治建設的推進產生重要影響,也會對自身權益的保障與實現產生重要影響。如果說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領導幹部是關鍵的少數,那麼可以說廣大民眾就是關鍵的大多數。

人們常說,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法行政、依法治官。這誠然沒有錯,如果公權力不能得到法律的有效約束,其他治理走向法治就不免淪為空談;但這不意味著在法治建設中,不同主體之間必然存在必須「優先」或可以「暫緩」的區別。法治政府建成的另一面,必定是崇尚、遵守、捍衛法律的人民群眾;反之,人民群眾崇尚、遵守、捍衛法律蔚成風氣的另一面,也必定是法治政府的建成。總而言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必然深深植根於崇尚、遵守、捍衛法律的民眾之中。因此,黨和政府要善於並習慣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各項工作,廣大民眾也應自覺提升法治覺悟,養成並習慣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置日常事務。

在法治建設的同一時空中,不同主體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水平和能力,存在事實上的差異和發展的不平衡,但這並不必然成為妨礙法治建設推進的因素。假如政府的法治建設水平提高得快,那麼就可以有力引導民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但民眾決不能指望每一個公權力機關、每一個公職人員都做到了信仰法治才開啟自身的法治建設。如果懂法、守法、用法、護法的民眾越來越多,那麼就必將加速推進其他主體的法治建設。各主體法治水平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中交替上升,則社會法治水平獲得整體性進步的前景便值得期待。

但社會整體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向法治轉型,顯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在一個缺乏法治傳統的社會中,人們一事當前首先想到的可能不是找法、通過法律來解決爭端,而是想法設法去找人、找關系、找「背景」,或者直接訴諸暴力。有時,即使糾紛已進入司法程序,人們通常還要在司法之外尋求力量援助,以「確保」在訴訟中獲得有利於自己的判決。一個人沒有法治信仰,有時也不是出於對法律一無所知,而是對法律抱著實用主義的態度,於己有利時就把法律高高舉過頭頂,於己不利時就視法律為蔑如。

⑩ 法制與法治有什麼區別通俗一點

1、法制是制度,名詞,即法律制度,泛指法律與監督機制
2、法治是施政方法,動詞,即依法治理,是一種理性的社會結構和公平的社會結構,法律至上。
最通俗就這樣了。有哪點需要拓展開說的就追問吧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