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元治理架構

元治理架構

發布時間: 2021-02-23 22:57:50

1. 公司治理結構有哪些模式(簡要的)

在西方發達國家,有英美的董事會中心主義模式,德國的二元制治理模式,日本的內部治理結構模式。英美企業中,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股東會。但美英公司的股權比價分散,董事會即為股東的代言人。一個貫穿英美董事會制度發展史的中心問題是—如何保證董事會以確保股東的利益為中心。基於這一前提,英美公司在董事會下設置了一系列專業委員會,包括財務委員會、長期戰略委員會、審計委員會、報酬委員會、提名委員會、公司治理委員會等等。董事會通過集體決策確保公司經營方向的正確性,而各專業委員會則在董事會的領導下,發揮對董事會的監督職能。
德國公司的董事會屬典型的二層結構,即董事會的決策控制權分由監督董事會和管理董事會行使。監事會由股東代表和職工代表組成,其職責是行使監督權,任命和解聘董事,監督管理董事會是否按公司章程經營。德國的董事會和監事會完全分離,董事會的成員由監事會選任和罷免。德國公司治理機制有別於英美國家的重要特徵是員工參與決策。德國法律規定,職工為500人以上的公司,監事會成員中職工代表的數量不少於總人數的1/3;員工為2000人以上的公司,監事會成員中職工代表的數量不少於總人數的1/2。
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兼具德國模式和英美模式的特點。在日本公司中,監事會和董事會是兩個平行機構,股東會是公司中的最高權力機構。監事會和董事會的人員由股東會選舉產生。日本商法典規定,監事代表股東監督董事的工作,監事會的成員不能同時擔任董事會的成員,也不能是公司員工。因此,日本公司中的監事會是代表股東利益對公司經營活動進行監督

2. 治理主體之間的關系經歷了什麼樣的轉變過程

治理主體之間的關系經歷了的轉變過程如下:
治理主體之間呈現的制度化的權利安排和行為模式就是治理的結構,它是社會治理水平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定的價值為基礎,以一定的制度安排為核心。隨著社會發展,治理結構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塔式治理結構。塔式治理結構中,政府與其他治理主體之間是不平等的關系,政府在治理結構中處於核心地位。從一定程度上說,塔式治理結構類似統治,公民、市場組織、民間組織和國際組織與其說是治理主體,不如說是治理對象。

第二,鏈式治理結構。在塔式治理結構下,由於政府對公民和社會的壓制,公民對政府有一種不信任感,當這樣的治理結構瓦解之後,在新的社會治理結構中,政府在治理中的作用大打折扣,人民對於政府的信任達到了最低點。

第三,環式治理結構。環式治理結構的治理水平大大提高了,治理主體之間的合作加強了,可以創造有秩序的公共生活,也可以維護和實現公共利益。在這樣的治理結構中,治理主體都開始發揮治理的功能,但是由於治理主體的發育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還需要依靠政府。當治理主體之間發生沖突和矛盾時,需要政府擔當「元治理」的角色來協調和解決。

第四,網式治理結構。隨著社會分工的擴大和不斷多元化,國家的結構越來越復雜,地方、中央和國際層面的政府及其他部門構成了多層級、多主體的治理體制。而且越來越多的私營部門和民間組織參與到公共事務治理的行列中。眾多權威機構交疊共存構成了合作網路。

3. 中國古代的國家治理結構是什麼

1.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中國古代的科技官職
戴吾三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歷朝歷代都建立有龐大完備的職官系統。在眾多的職官中,有一些直接或間接與科技有關的職務。從當政者的主觀願望說,職官系統的建立,更多是為了王權集中和穩固,國家長治久安,並非明確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然而從實際效果看,與科技相關的官職設立,對古代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的確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 古代科技官職的一般情況

要說清古代科技官職,先需對古代職官制度有一大概了解。所謂「職官」,就是古代文武百官的通稱。職官制度最早可追溯至4000年前的夏代。

據文獻記載,夏代曾設置六卿,以掌中央政務。這「六卿」是:司空(為六卿之首)、後稷(掌管農業)、司徒(掌管文化)、士或大理(掌管刑獄)、共工(掌管百工營建)、虞人(掌管山澤畜牧)。可以看出,後稷、共工和虞人的職掌都與技術有關。事實上,農業生產技術、營建技術(包括建築房屋、修建溝渠)和自然資源管理都是先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據傳,早在夏以前的顓頊時代,就有「火正」一職,專門負責觀測「大火」(心宿二),根據其出沒來指導農業生產。後來由於氏族混戰,觀測中止,結果造成了很大的混亂。到帝堯時設立羲和之官,恢復了火正的職責,因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周代時,職官制度進一步發展,建立起六官隸屬制度框架,分別為:天官、地官、春官、秋官、夏官、冬官,各有職掌。除周先前已有的管天文觀測、農業、畜牧的官員外,周代還建立了一整套和醫學有關的醫政組織和制度。《周禮·天官》記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葯以供醫事。」這里所說的醫師,乃眾醫之長,掌管國家醫葯之政令。醫師之下,設有士、府、史、徒等專業人員,各有職責。

秦統一中國後,在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這「三公」之下分設「九卿」,使中央機構基本系統化,其中,「奉常」主管禮儀祭祀以及今屬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的事務,「治粟內史」掌管農業、財政以及鹽鐵專賣,「少府」掌管皇室財產、物資供應以及宗廟陵園營建等,都與科技活動有一定關系。漢代仍設九卿,且其職能大體不變,只是部分機構改名。

東漢時建立尚書台,西漢在尚書台下設立六曹,六曹成為以後近兩千年間國家六部的雛形。隋代在尚書省下設六部:吏部、禮部、兵部、都官部、度支部、工部。每部之下轄四司,每部均以第一司為本司或頭司,余為子司。這類設置沿歷千餘年,直到今天,我國中央各部其下設司,猶是古之餘緒。當然,歷代在各部之下設司的名稱時有不同,數目到明清後也有變化。

唐初定六部名稱「吏、戶、禮、兵、刑、工」,一直沿用到清末,其間只有短期改動。

除了六部之外,隋唐以後各朝往往還有一些新設的與部同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例如,隋唐有「五監」:「國子監」主管學校教育;「少府監」主管手工業製作;「將作監」管宮廟工程修建;「軍器監」管武器與軍用品的生產;「都水監」管河渠水利,這些都與科技有一定關系。

大體說來,到明清時,科技管理與工程技術有關的歸「工部」;與農學有關的歸「戶部」;與天文學有關的歸「欽天監」;與醫學有關的歸「太醫院」;與算學有關的歸「國子監」。進入民國,情況發生變化,科技管理機構開始向西方靠攏了。

二. 古代科技官職的幾個特點

古代科技官職有幾個顯著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 天文學家和天文機構佔有特殊地位

古代天文學和現代天文學的研究內容大不相同,這是需要注意的。古代天文機構多設有天文、歷法、漏刻等分職機構,主要負責觀象、制歷、報時等方面的事務。歷代天文機構的名稱,部門的設置,職官的品級與職掌范圍都有過一些變化,但基本職能未曾有實質性改變。其中負責觀察天文天象的部門與制歷、報時等部門相比地位尤為特殊,它不僅與參驗歷法的推算結果有關,具有重要的科學功能;而且與占驗人事的吉凶禍福有關,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

早在《周禮·春官·宗伯》所載各種職官中,就有六種與天文學有關,它們是:「大宗伯」、「占夢」、「眂祲=぀「大史」、「馮相氏」、「保章氏」。各官之級別、僚屬等,均有明確規定。其中「大宗伯」級別高,職掌范圍較大,天文事務是其管轄的一部分。

從魏晉時起,太史(大史)成為國家天文機構的專職負責人,而相當於《周禮》中「眂祲」、「馮相氏」、「保章氏」的職官,則成為太史的下屬官員。太史所領導的天文機構,其名稱屢有變動,如太史監、太史局、司天台等,至明清時,乃定名欽天監。

太史令的品級一般在三、五級之間,然而因為他是天意的解釋者和傳達者,故在某些重要關頭,太史令之言,可能比一品大員的話更有份量。也有這種情況,一些著名天文學家深得帝王寵信,他們另任高官,並不擔任天文機構中的官職,但是他們在天文事務中的發言權,有時遠勝過太史令。

中國歷代的天文機構都有一定規模,以唐肅宗乾元元年司天台的情況為例,其設品級:

大監一人(從三品),少監二人(正四品),上丞三人(正六品),主薄三人(正七品上),主事二人(正八品下),五官正(註:指春官正、夏官正、秋官正、冬官正、中官正。以下「五官」所指同)五人(正五品上),五官副正五人(正六品上),五官靈台郎(正七品下)五官保章正五人(從七品上),五官挈壺正五人(正八品上),五官監候五人(正八品下),五官司歷五人(從八品上)五官司辰十五人(正九品下)。

可見天文機構官員眾多,分工細密。

明末清初,西學東漸,西方傳教士利用科學新法在預報日月食上較中國古法准確,漸為朝廷重視。順治元年,傳教士湯若望因預報日食時分不差,被皇帝任命為欽天監監正。順治八年,順治帝在一天之內加付湯若望通議大夫、太僕寺卿、太常寺卿三個頭銜,使他從原來的正四品晉升為三品。順治十五年正月,湯若望又被晉封為光祿大夫,列正一品,為朝廷的極品官員。

與西方文化背景相比,天文學官員和天文機構在古代中國社會中的特殊地位,曾令西方學者感到不可思議。19世紀末某些西方學者驚訝:中國人竟把天文學家放在部長和國務卿一級的職位!若問何以如此,就需對當時的政治、社會、皇帝喜好等因素做全面分析才能回答。

2. 官手工業規模大、分職多

在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統治者為了滿足行政統治、豪華生活以及軍事等方面的特殊需要,必須組織由國家控制的手工業,強制人民為其進行生產。這一情況決定了古代官手工業具有龐大的規模和復雜的內容。

早在周代時已有官手工業,據《周禮·冬官》記載,當時的技術已分六大類30個專業,各專業均有工官管理生產,工官稱謂有「人」、「氏」、「師」,如有「輪人」、「匠人」、「冶氏」、「梓師」等。「人」、「氏」系下級工官(類同職能工長),他們懂技術,直接管理製作器物的工匠。而「師」為高級工官,地位在「人」、「氏」之上,許可權更大一些,不僅有監督權,也有處罰權。再上還有「司空」,為最高技術管理職務。

隨著社會的演進,技術門類增加,官手工業的規模也在擴大。以明代官手工業組織為例,按不同的領導機構可分六個部分:1、工部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2、內府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3、戶部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4、都司衛所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5、地方官府(有司)領導下的官手工業組織;6、為保證官手工業的生產,以都察院監察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為骨乾的監察組織以及以刑部為中心的刑事組織也予以配合。

工部為中央六部之一,是掌握官手工業的主要部門。工部下面設四個屬部,明洪武初稱為總部、屯部、虞部和水部。洪武二十六年,改稱為營繕清吏司、虞衡清吏司、都水清吏司和屯田清吏司。各司直接領導或監督官手工業的行政事務。對於一些任務特別繁重的工作則另設分支機構,特派專官蒞事,藉以加強領導和監督。這種分支機構大約有兩種:一是「分司」,即工部各司的分司,通常以員外郎、主事等高級官員出任,地位較高,可與各司相比,故稱為分司;另一是「所屬衙門」,地位較低,一切要服從司的領導。一般主管官員是大使。

司下屬分司,以虞衡清吏司為例,分司有:(1)寶源局——虞衡司注差員外郎監督,有關防、有鼓鑄公署,所屬有寶源局大使。(2)皮作局——皮作局大使、副使各一員,各處解進的生皮均交皮作局熟造或煎水膠。(3)軍器局——這里所指的系虞衡司領導下的中央軍器局,由虞衡司注選主事監督,大使、副使也屬該司。軍器局轄有盔甲廠和王恭廠,兩廠盛時近萬人。(4) 驗試廳——專司驗收物料和某些成品的工作。

官手工業分層細致,是為了有效管理,也因此形成了若乾的官職。

3. 科技官職造就科學技術專家

中國古代著名的科技人物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工匠或普通百姓,因長期的生產實踐而積累起豐富的經驗,有重要的技術創新。如北宋建築專家喻皓本是一個都料匠(掌管設計、施工的木工),由於他長期從事建築實踐,又勤於思索,因而在木結構建築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建築多層的寶塔和樓閣上取得傑出成就。再如紡織技術革新家黃道婆原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婦女,她憑著多年的紡織經驗以及在海南學到的技術對家鄉的棉紡工具做出改革,傳播開來形成巨大影響。還有一種情況是,此人是官員,居科技管理崗位,他勤於學習和鑽研,又善用文字總結,結果取得重要的科技成果。這種例子不在少數。

宋代李誡,從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開始在將作監供職,前後共達13年,歷任將作監主薄、監丞、少監和將作監,主持營建了不少的有名的城門、宮殿、府邸、寺廟等大型土木建築工程。紹聖四年(1097年),李誡受命編修《營造法式》,他一方面廣泛參閱前代有關建築方面的史書和專著,認真吸取前人的成果;另一方面非常重視工匠的實際經驗,在工地與工匠一起探討,分析比較各種營造方法的優缺點,找出構件尺寸間的相互比例關系,以求制定合理、科學的規范。經過辛勤的努力,終於完成了《營造法式》的編修工作。

《營造法式》體系嚴謹,內容豐富,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它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對後世的建築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營造法式》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珍貴資料,正因為這樣,它受到了國內外建築學界的高度重視,李誡作為著名的古代科技人物也受到贊賞。

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郭守敬的事例也非常典型。郭守敬先是任過副河渠使、都水少監、都水監、工部郎中等官職,在他任職期間,主持興修了華北一帶的水利工程,修整了西夏沿黃河一帶的古灌溉渠道。至元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下令成立太史局,把郭守敬從工部調來,和王恂等人負責制定新歷的工作。郭守敬認真調查研究,首先集中精力研製新的天文儀器。在他帶領下,先後研製出近20種天文儀器。此後組織大規模的天文觀測活動,郭守敬親自參加部分站、台的天文觀測,獲得了許多重要的觀測資料。郭守敬和王恂等人根據大量觀測資料,編制出新歷法——授時歷。授時歷使用時間長達363年,是我國歷史上使用

時間最長、也是最精密的一部歷法。授時歷完成後10年,郭守敬又以太史令兼領都水監事的身份,主持修建了大都運糧河,不僅可使南方的運糧船沿大運河直達北京,而且還解決了北京城裡的水源問題,對以後北京建設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當然,中國古代也有一些身居行政要職,業余熱心科學研究而有重要貢獻的人物。

以上簡要談了中國古代科技官職的一些情況。中國古代取得的若乾重要的科學技術成就,與當時的政治體制、經濟條件、社會背景都有一定關系。我們要正確對待歷史,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做出新的更偉大的業績。
1、遠古堯時期

司空 掌管水利、建築的官員

後稷 掌管農業的官員

工師 掌管製做器物的官員

虞 掌管山澤的官員

典樂 掌管教育、音樂的官員

2、秦

郎中令 掌管宮殿門戶(秦)

督道倉吏 管理官倉內糧食的官員(秦)

御史大夫 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員(秦)

3、漢、三國時期

太史令 職掌文史、星歷的官員

大農丞 管領鹽鐵事務的官員

中郎將 統領皇帝侍從的官員

典屬國 掌管少數民族各部的事務的官員

大長秋 皇後的近侍,用來宣達皇後的旨意以及管理宮中事務的官員

武騎常侍 皇帝的侍從

都尉 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軍事,官階略低於太守,秩比二千石

騎郎將 統帥騎兵的將官,秩比千石

驍騎都尉 禁衛軍將官

未央衛尉 未央宮禁衛軍長官

長樂衛尉 長樂宮禁衛軍長官

前、後、左、右將軍 職位僅次於上卿

輕車將軍 漢時雜號將軍之一

驃騎將軍 官位僅低於大將軍

長史 大將軍的秘書

建章監 監督建章宮羽林軍的長官

騎都尉 羽林軍長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 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員,漢制,侍中是在原官職上特加的榮銜

國相 相當於太守

常侍 皇帝的侍從近臣,東漢光武帝後都用宦官充任

典軍校尉 武官,統領皇帝宿衛兵的長官,漢靈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設置了西園八校尉,。典軍校尉是其中之一

御使中丞 漢代掌管宮廷藏書之處的官員

蘭台令史 在藏書之處典校圖籍,管理劾奏等文書檔案

太守 專門治理一個郡,掌握生殺大權

4、宋

通直郎 隨奉太子的侍從官

承信郎 武職官最後一階,宋武職共有52階。

成忠郎 武職官第48階,充左班殿前侍衛官。

秉義郎 武職官第45階

武翼郎 武職官第41階

宣撫使 負責督察軍事的重任,職位高於安撫使。

節級 弓手班頭,統制弓手,聽命於縣尉。

巡檢 掌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擒捕盜賊事務,屬於較高一級官職。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權和知州(知府)共同處理事務,並監督行動。

士曹參軍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毆等訴訟案。

司錄參軍 書寫六曹公文的專職官員。

局務官 掌監造鹽、鐵等業的官員。

主簿 掌出納官物、銷注簿籍等事的縣級官員,官階次於縣丞。

縣尉 掌管訓練兵丁、防奸禁暴、查緝走私等治安事務的縣級官員。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參軍一人掌兵事、緝捕等事。

兵馬都監 馬步軍統制官。

都監 有兩種,一種是路分都監,掌本路禁軍的屯戍、訓練和邊防事。另一種是州府都監,掌本城軍隊的屯戍、訓練、器甲、差使等事。

監當官 州府所設掌管徵收茶、鹽、酒稅事務的官員。

典級 掌禮儀制度的官員。

胥吏 辦理文書的小吏。

都統制 屬於御營使,為監護諸軍將領協同作戰的軍事長官。

同都統制 官職相當於副都統制。

御營使 統管全國軍事。

保義郎 右班殿前侍衛官。

團練使 州府一級的常設武官,從五品。

鈐轄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統制官。有路分鈐轄、州鈐轄。

武經郎 又稱西京左藏庫副使,即西京(洛陽)供備庫副職武官

朝奉郎 又稱左、右司諫,即諫議官,位次於諫議大夫下。

宣諭使、撫諭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處理冤獄,措置營田的監時性官員,即所謂「欽差大臣」。

忠訓郎 又叫「左侍禁」即內宮侍衛官。

鎮撫使 由中央委派負責一個地區或幾個州府軍事防務的臨時設官。負責轄區軍事防務兼理民政、財政等事務。

宜文字 簡稱「機宜」如同秘書或機要秘書。

龍圖閣學士 皇帝侍從的榮銜,掌管御書、御制文集、典籍、屬籍、世譜等事。

提舉 原意管理,主管專門事務,提舉宮觀,為安置罷退的大臣而設,光領俸祿不管事。

樞密使 掌全國軍機、邊備、征戰等事的最高軍事長官。

大理評事簽書判官 掌管刑獄的京官。

參政知事 宰相的輔助,通稱「使相」。

起居舍人 又稱右使,皇帝的近臣,負責記載皇帝的言行。

中書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詔書。

翰林學士 皇帝最親近的顧門兼秘書,權力極大,有「內相」之稱,往往是「將相之儲」。

5、唐

觀察使 管理一道或幾個州的地方行政、監察長官

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 中央禁衛軍之神策軍的最高將領

禮部侍郎 掌貢舉、禮儀的行政長官

京兆尹 長安地區最高行政長官

防禦使 負責一州或數州軍事的地方長官

招討草賊使 專為鎮壓農民起義或討伐逆叛而設置的軍事長官

監軍判官 監軍使下的副職

行營都統 為鎮壓和討伐而設置的出徵兵統帥

侍御史 負責糾察的官員

右衛將軍 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

左神武大將軍 中央禁衛軍之軍事長官

校書郎 太子東宮所屬學館中校勘典籍的官員

尚書右僕射 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長官

率府率 太子東宮侍衛長官

金吾大將軍 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

尚書左右僕射 全面負責行政事務的長官

刺史 州的最高行政長官

折沖都尉 一府之軍事長官。統兵兩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 一團之軍事長官。有兵三百

隊正 一隊之軍事長官。有兵五十

車駕檢校官 負責皇帝車駕並開路後保駕安全的安員

轉運租庸鹽鐵使 設置造船廠,保證漕運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祿卿 主管膳食事務的長官

將作大匠 負責營造建築事務的長官

兵部尚書 主管全國軍事政務長官

司農卿 主管農業事務的最高長官

鴻臚卿 負責接待來賓事務的長官

虞部郎中 負責山林綠化的官員

民部尚書 主管財政的最高政務長官

吏部尚書 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務長官

尚輦奉御 專管御用車輛的長官

中郎將 正四品

郎將 從五品,地方府兵將領

子將 從五品下

中書令 即內史,最高輔政官

右拾遺 咨詢建議官員

宗正卿 主管皇族事務的官員

右補闕 咨詢建議官員

前鋒游弈使 前哨巡邏官

左散騎常侍 議政官之一

6、宋

通直郎 隨奉太子的侍從官

承信郎 武職官最後一階,宋武職共有52階。

成忠郎 武職官第48階,充左班殿前侍衛官。

秉義郎 武職官第45階

武翼郎 武職官第41階

宣撫使 負責督察軍事的重任,職位高於安撫使。

節級 弓手班頭,統制弓手,聽命於縣尉。

巡檢 掌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擒捕盜賊事務,屬於較高一級官職。

通判 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權和知州(知府)共同處理事務,並監督行動。

士曹參軍 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毆等訴訟案。

司錄參軍 書寫六曹公文的專職官員。

局務官 掌監造鹽、鐵等業的官員。

主簿 掌出納官物、銷注簿籍等事的縣級官員,官階次於縣丞。

縣尉 掌管訓練兵丁、防奸禁暴、查緝走私等治安事務的縣級官員。

兵曹 六曹之一,置參軍一人掌兵事、緝捕等事。

兵馬都監 馬步軍統制官。

都監 有兩種,一種是路分都監,掌本路禁軍的屯戍、訓練和邊防事。另一種是州府都監,掌本城軍隊的屯戍、訓練、器甲、差使等事。

監當官 州府所設掌管徵收茶、鹽、酒稅事務的官員。

典級 掌禮儀制度的官員。

胥吏 辦理文書的小吏。

都統制 屬於御營使,為監護諸軍將領協同作戰的軍事長官。

同都統制 官職相當於副都統制。

御營使 統管全國軍事。

保義郎 右班殿前侍衛官。

團練使 州府一級的常設武官,從五品。

鈐轄 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統制官。有路分鈐轄、州鈐轄。

武經郎 又稱西京左藏庫副使,即西京(洛陽)供備庫副職武官

朝奉郎 又稱左、右司諫,即諫議官,位次於諫議大夫下。

宣諭使、撫諭使 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處理冤獄,措置營田的監時性官員,即所謂「欽差大臣」。

忠訓郎 又叫「左侍禁」即內宮侍衛官。

鎮撫使 由中央委派負責一個地區或幾個州府軍事防務的臨時設官。負責轄區軍事防務兼理民政、財政等事務。

宜文字 簡稱「機宜」如同秘書或機要秘書。

龍圖閣學士 皇帝侍從的榮銜,掌管御書、御制文集、典籍、屬籍、世譜等事。

提舉 原意管理,主管專門事務,提舉宮觀,為安置罷退的大臣而設,光領俸祿不管事。

樞密使 掌全國軍機、邊備、征戰等事的最高軍事長官。

大理評事簽書判官 掌管刑獄的京官。

參政知事 宰相的輔助,通稱「使相」。

起居舍人 又稱右使,皇帝的近臣,負責記載皇帝的言行。

中書舍人 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詔書。

翰林學士 皇帝最親近的顧門兼秘書,權力極大,有「內相」之稱,往往是「將相之儲」。

7、明

尚書 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中各部正官。

侍郎 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財務總管。

按察使 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都指揮使 一省之兵權掌握者。

殿閣大學士 皇帝的顧問人員。以後逐漸權重,成為實際的宰相。

總督 始於明代,凡用兵時派部院大臣總督軍務,無定員,也無一定轄區,視軍情所至,隨時設置。

4. 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改革框架

城鄉接合部管理體制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然其問題的解決,僅憑政府以「一鄉兩制」的地區辦事處組織模式作為街鄉城市管理職能銜接的「體制內」創新難以奏效,那麼,選擇一條符合北京市情,具有標本兼治效用的改革路徑就顯得格外重要。?
「兩改革、一調整」
城鄉接合部管理體制必須走「兩改革、一調整」的改革之路?
城鄉接合部管理體制改革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實踐性改革命題,其涉及面之復雜,遠已超出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范疇,確有牽一線而動全身之勢。我們認為城鄉接合部管理體制改革至少牽涉八方面的內容,並將其概括為「兩改革、一調整」,即以鄉鎮體制向街道體制並軌、村委會向居委會轉制、戶籍屬地管理向居住地治理模式轉換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改革;以農村集體資產處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改制、國家征地制度變革、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制度改革為核心的經濟體制改革;以農轉非人員再就業和社會保障為內容的社會政策調整。其中,政治體制改革是目標,經濟體制改革是基礎,社會政策調整是保證。?
我們之所以將政治體制改革確定為城鄉接合部管理體制改革的終極目標,一是因為目前中國社會發展和體制改革已經進入一個無法迴避利益調整和利益切割的階段,許多經濟和社會問題最終都歸結到政治體制。而政治上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正是城鄉接合部頑症難醫的根源;二是城鄉接合部管理體制改革本身是一場政治革命,是要通過城鄉行政管理組織的制度變革,實現政治層面的「二元管理」向「一元管理」的轉化,最終完成由農村管理向城市管理的社會變遷。?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對城鄉接合部問題的解決具有基礎性作用,是由農村具有經濟管理功能的特性決定的。其中,農村集體資產的處置是完成農村社區向城市社區轉化的前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改制,不僅是政治層面的政企、社企分家的需要,同時還直接關系著農轉非人員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將鄉村公共管理支出納入城市公共財政范疇,是城鄉接合部管理體制改革不可缺少的經濟配套制度。? 社會政策是通過國家立法和行政干預,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安全,改善社會環境,增進社會福利的一系列行動准則和規定的總稱,它包括國民福利、就業等多項內容。就「二元社 會結構」下的城鄉接合部而言,改變城鄉人口在就業與社會保障等方面社會權益不對等的局面,確保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平穩過渡,是農村社區向城市社區轉化的關鍵所在,其保證作用顯而易見。
提高政治資源整合效果
城鄉接合部政治管理體制改革應致力於提高政治資源的整合效果?
城鄉接合部政治體制改革是包括政府組織、社區組織和社會組織在內的一組社會管理組織的互動式改革,它以「戶籍屬地」管理向「居住地」治理模式轉換作為政治組織資源整合的突破口,通過提高政府與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互動作用,實現較高層次的社會整合。?
「治理」是當前國際社會所推崇的,政府與社會中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共同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一種理念,體現了政府由「統治」社會向「治理」社會的治道變革。「戶籍屬地管理」模式是傳統政府「統治」社會的表現形式,而「居住地治理」模式則是現代政府「治理」社會的必然選擇。居住地人口互動治理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打破戶籍屬地界限,將「人戶分離、農居混居」人口全部納入常住社區的日常管理和服務范疇,通過制度創新,變人口的控制性管理為合作式治理,在社區范圍內,建立一種全新的,沒有戶籍身份限制的,以政府依法行政、公民依法自治、其他社會組織參與公共管理和服務的互動型人口治理模式 。?
村居體制轉換是城鄉接合部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但不應是形式上的「翻牌」。城鄉接合部的村居體制轉換重在建立多元化同質社區。所謂多元化同質社區是指以相似的文化背景或修養,相近的收入水平為核心要素的成員組成的多類型社區,它因社會的自然分層而客觀存在,是城鄉接合部社區與現代城市異質化社區或傳統農村單一形態的同質化社區的區別所在。以相對較高的同質性人口作為城鄉接合部社區劃分的依據,可以克服城市社區成員因異質性較強,彼此不易溝通的障礙,使社區成員在共同意識、利益和願望支配下,積極主動參與社區建設。同質社區的另一好處是便於社區服務的分區定位。它既有利於根據社區成員的不同構成,有針對性地選擇更符合自身特點和需求的,諸如市場化、准市場化和福利化的服務模式;同時便於對資源配置欠缺,尤其是農村轉制後的新建社區給予財政傾斜,以改善低收入群體的生活質量。
國家征地制度變革
城鄉接合部經濟管理體制改革應以國家征地制度變革為突破口?
國家征地制度變革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城鄉接合部管理體制改革的起點,因為傳統征地制度剝奪了失地農民經濟上的合法權益,已經成為制約農村城市化的瓶頸因素。?
國家征地制度改革的著眼點應立足切實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其改革的重點:一是農民有權對城市經營性建設用地,自主選擇其「出讓」辦法;二是徵佔城鄉接合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補償標準的確定,應以保證城鄉接合部農民在轉為城市居民後生活水平不降低,並能與原有城鎮居民同步持續提高為原則;三是設立旨在平衡公共設施征地補償與經營性用途征地補償差異的不動產流轉收益調節稅,用來平衡公共設施征地補償低、經營性用途征地補償高之間的失衡關系。?
市區政府作用
市區政府應當成為城鄉接合部管理體制改革的領導者和組織者
城鄉接合部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涉及利益調整和權力再分配的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改革,必須由市區政府組成相關領導和工作機構,集中攻關。?
市區政府在城鄉接合部管理體制改革中的角色應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運用政府力量,組織系統研究;二是以政府體制創新,引領改革向縱深發展;三是政府應當成為社會公正的維護者。

5. 組織結構圖與治理結構圖有什麼區別

項目組織結構圖反映一個組織系統中各子系統之間和各元素之間的組織關系,反映的是各工作單位、各工作部門和各工作人員之間的組織關系。而項目結構圖描述的是工作對象之間的關系。

6. 公司治理結構中的一元制與二元制

現代公司治理結構的基本模式

在長達幾百年的公司發展歷史中,不同國家及地區形成了不同的公司治理結構模式。縱觀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模式,最典型的是外部人模式和內部人模式兩種。

1、外部人模式
這種模式以美英為代表。現代美英的公司都是植根於傳統自由資本主義的土壤逐步發展起來的,現實的美英,尤其美國又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和成熟的國家。在這種特定的歷史、經濟背景下,美英的公司治理結構模式形成了如下一些特點:

(1)股權高度分散。在外部人模式的國家中,個人有持股的傳統,同時投資機構化趨勢也在發展,從而形成了高度分散的股權結構。以美國為例,美國大公司股東人數在20世紀初到30年代增加數十倍,如美國電報電話公司股東數從1901年的1萬餘人增加到64、2萬餘人,30年增加了60倍,到1984年已增加到324萬人。目前,美國公民直接間接持有股票人數高達1、3億之多,約佔美國總人口的60%。近年來,在銀行投資受到限制的情況下,為了適應外部直接融資的需要,包括養老基金、互助基金、保險公司、信託公司等非銀行的各類金融機構逐漸發展起來。到2001年,機構投資者已擁有美國大公司50%的股權。

(2)所有權與經營權徹底分離,公司大權掌握在經營者手中。股權的高度分散,導致了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徹底分離。一方面,現代公司的經營管理日趨復雜,使得眾多分散股東喪失了管理公司的能力和監督公司經營者的積極性,而把關心公司經營的興趣轉向關注股票的收益上,從而用「用腳投票」取代了「用手投票」;另一方面,機構投資者盡管據有公司較多的股份,但由於他們並不是企業真正的所有者,所關心的也不過是從公司獲取紅利的高低,因此也必然成為「用腳投票」一族。這樣,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徹底分離,必然使公司大權掌握在經營者手中。

(3)直接融資決定了資本市場對管理層有很強的監督約束力。在外部人模式中,直接融資是企業的最重要融資形式,公司股本主要來自資本市場,公司管理層時刻面臨著來自資本市場的巨大壓力。如果一個公司經營管理不善,無視股東利益,投資者就會用腳投票,導致股價跳水,使公司面臨被敵意收購和管理人員喪失職位的危險。這表明,資本市場已成為約束企業管理者的最重要機制。

(4)一元製法人治理結構,不設董事會,監督職能由獨立董事執行。資本市場的約束雖然具有重要作用,但它畢竟來自公司外部,是一種事後的監督和約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為此,外部人模式還注意完善公司內部的監督和約束。美英等國的內部監督約束採取的是一元制治理模式,即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設獨立的監事會,實行決策、執行、監督機構「三而合一」的董事會制度。由於決策、執行、監督職能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矛盾與沖突,往往使監督職能難以行使,這就導致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後獨立董事的誕生。「獨立董事」實際上彌補了不設監事會所帶來的監督職能缺位問題。

(5)通過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保護投資者利益。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利益,是公司治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外部人模式主要通過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來實現這一目的的。例如,美《1933年證券法》規定,上市公司要保障投資者能夠知道與上市證券有關的財務和其他重要信息,禁止證券交易中*縱市場、內幕交易等行為,因而被譽為「證券真相法」。美國的《示範公司法》和英國的《示範公司章程》等法規也明確規定了董事會和董事的權利和義務,規定了股東的權利。

2、內部人模式
這種模式以日本和德國為代表,包括大部分經合組織國家。日德都是二戰後經濟迅速崛起的國家。日本由於資源極度匱乏,面臨生存與發展的巨大壓力,形成強烈的群體意識和凝聚力量;德國則由於資本主義發展較早,百餘年的公司實踐和立法進步,形成了包容經營者和企業員工的公司治理制度。二者在公司治理的具體內容和形式上雖然有一定的差異,但卻具有內部人治理的相似之處,從而形成了內部人模式。其主要特點是:

(1)股權高度集中在內部人集團中。與美英外部人模式高度分散的股權結構不同,內部人模式則是股權高度集中在內部人集團中。典型的內部人集團包括創業家族、工業企業聯盟、金融機構和控股公司等。他們之間彼此熟悉,因此除了對公司持股外,集團內部各法人之間還相互持股 。採取這類模式的國家,由於機構投資者受到法律的限制,缺乏像美英等國那樣大而活躍的機構投資者階層。

(2)間接融資形成銀行對公司有力度的監控。 與外部人模式直接融資的方式不同,內部人模式採取的是間接融資方式,即公司的股本主要不是來自資本市場,而是來自銀行等金融機構,例如,日本所有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被稱作主銀行的主要貸款銀行,企業發生危機時,主銀行一般都採取救助措施,增大對企業的持股比例,還通過召開股東大會或董事會更換公司的高層領導,從而形成主銀行對公司的有力監控體制。德國被稱為主持銀行的大銀行持有公司最多的股份,通過貸款、增持股份和派駐監事,有力地對公司實施監控。

(3) 二元制的法人治理結構,設立監事會,獨立行使監督職能。 內部人模式實行二元製法人治理結構,即董事會與監事會分設,各司其職。這種治理結構模式的特點是:股東會產生監事會,監事會產生董事會,監事會高於董事會。這種建立在董事會之上的監事會制度,具有較強的監督作用,有利於公司的有效運行。

(4)職工參與管理與決策的民主管理制度。在世界的公司管理中,日本和德國的職工參與管理和決策的制度是舉世聞名的。日本很早就實行了僱傭勞動終身制和年功序列制,借鑒中國「鞍鋼憲法」實行的「兩參一改三結合」的民主管理制度,更有其獨道之處。德國的職工參與管理和決策制度成為德國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特色,其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公司各個決策系統。這種制度,有利於公司的穩定和持續發展。

7. 二元結構下的國家治理指什麼PPT

其實二元結構下的國家治理的話,很好的,像那個PPT的好像是一樣的

8. 公司的結構治理模式有哪些

公司的結構治理模式主要市場經濟國家的實踐看,主要有美國式、日本式和回德國式三種模答式。美國管理方式特點:1、靈活的市場化的人力資源配置 ;2、以詳細職務分工為基礎的專業化和制度化管理 ;3、人力資源培訓十分廣泛;4、強烈物質刺激為基礎的工資制度 ;日本管理方式特點:1、終身僱傭制 ;2、時間控制;3、准時生產制;4、嚴格品控。德國企業管理方式特點:1、完善的職業培訓機制和職工廣泛參與管理。2、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與人事管理戰略。3、品牌導向和市場營銷國際化。

公司治理結構普遍接受的定義是:根據企業理論的合約方法,所謂公司治理結構,就是協調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相互之間關系的一種制度,涉及指揮、控制、激勵等方面的活動內容。換言之,就是藉以處理(治理)企業各種合約的一種制度。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