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社區居民參與治理

社區居民參與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2-23 06:09:52

A. 如何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

一、整合社會資源,為提供社區居民更好公共服務
以社區居民實際需求為取向,社區社會組織發揮自身的人才、資源等優勢來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的服務需求。社區服務對象,以福利性服務的「老、殘、孤、困、優撫」社會救助對象為重點,逐步拓展到共享福利性、公益性、社會性多層次服務的全體居民;社區服務項目,由一般性日常服務的理發、餐飲、家電維修等項目,拓展到高層次的法律咨詢、就業培訓、醫療保健、物業管理等多方位、寬領域的服務。堅持物質性服務和精神性服務並舉,開展面向所有對象,覆蓋不同層次,滿足各類需求的社區服務。
隨著人口需求的多樣化以及需求層次的提高,任何一個政府無論其多麼強大都不可能提供所有的服務。如我區各鎮老年協會,積極承擔政府職能,以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服務內容的各種活動,各協會利用身體較好,年紀相對輕的老年人,幫助年老體弱的老年人,早晨看看起床了沒有,中午看看飯吃了沒有,晚上看看燈和煤氣關了沒有,這是政府難以做到的;組織老年人旅遊,看看改革開放成果,這是社會不願做、家庭難以做的;組織老年人晨練,使有害功法無容身之地,這是政府很難做好的。政府在加強社會管理中更多地是依靠社會力量,依託社區社會組織,將政府不該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那些職能,事務剝離和轉移交給社會組織,利用社會組織向居民提供公共服務,來實現居民多樣化的需求。
社區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社會服務中尋找定位,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的溝通、理解、互相機會,促進鄰里和睦,增強社區凝力,在提高社區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上發揮服務作用。進一步促進了人與人的和諧,起到了政府與社區、政府與家庭、政府與群眾的橋梁作用。成為和諧社區建設和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力量。

二、參與社區建設,為拓寬社區建設資金投入渠道。
社區建設標準的高低,取決於政府財力的投入。由於政府財力有限,這些社會組織的涌現吸引了許多社會資金投入社區,回報社會、服務社會,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和發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從而拓寬了社區建設資金的資源。首先是增加了社區的社會保障資金。構建和諧社會須關愛弱勢群體,幫助弱勢群體走出困境,必須建立社會福利、救濟、互助等社會保障機制,這單靠政府力量的幫扶是不夠的,還需要社會組織的積極參與,充分利用民間閑散資金來有效地幫助弱勢群體。社會組織在社區服務中的作用主要體現為弱勢群體服務上,如各種技能培訓中心、民辦學校、養老院等都充分利用了民間大量資金來辦公益性的社會組織,緩解社會問題,提供較多的就業崗位,保證社區穩定、凝聚群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次是社區建設資金。國外的社區建設資金主要來源於政府資助、社會捐贈和社會組織收取的服務費三種渠道。在我國,政府對社區建設投入總體不足,社會捐贈未形成風氣,依靠社會組織可以充分調動民間資金,合理整合社會資源,繁榮社區經濟。如上海親和源老年公寓,是我區社會組織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的一個典型,它以社區為依託,積極引入社會資金,佔地125畝,建築面積為9萬多平方,1200床位,是構建親情、和諧的老年生活社區,實現健康、快樂的老年新生活。其設施及服務均體現了南匯「雙高」特色,有效緩解社區及周邊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養老壓力。

三、豐富社區文化,為促進社區和諧文明協調發展。
社區建設的一個首要任務是推進城市精神文明建設。這些社區社會組織,尤其是如老年協會、群眾文化團隊、志願者協會、康復協會等組織具有民間性、自發性的特點,以共同的興趣愛好為紐帶。開展活動較為頻繁,對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南匯區域內就活躍著268支各類群眾團隊,他們引導社區居民自覺遵守公民道德規范,拓展人們奉獻社會的渠道。社區日益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各類文藝、活動豐富了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與精神生活的需求,社區居民在回報社會的過程中既體現了自身價值,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公益意識和集體意識,從而形成了整個社會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同時,活動的開展也多角度地加強了社區的思想政治工作,激發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熱情,真正發揮了社區的自治功能,改善了社區人際關系。多彩的文化、體育、娛樂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社區文化生活,促進了社區的和諧穩定。
和諧社區建設是一項長期的與時俱進的戰略任務,既要與區域綜合發展水平相適應,又要更好地促進區域發展。社會組織參與社區建設,要從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加強社區社會管理基礎工作的大局出發,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充分發揮社會親和力和特有的聯系社會的渠道作用,集中精力、集中資源,努力在推進和諧社區建設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但是,社會組織由於其產生、發展到成熟,有一個不斷自我完善,逐步加以規范的過程,因而在具體的運作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問題。從我區了解和調研的情況看:由於目前在社區(鎮)社會組織服務管理層次上出現空位。所以,社會組織工作的事,就求助於基層民政幹部(如各鎮社會組織預警網路、社區群眾活動團隊備案管理工作、社會組織基層管理服務等),工作責任不明確、不理順就影響了工作開展和進程。因此,需建立區、鎮兩級社會組織服務管理中心來解決工作中的空位,充分發揮社區社會組織服務管理中心的作用,是社會組織管理工作進入社區、服務社區的有效途徑。為基本實現社會組織管理有陣地、服務有載體、活動有依託、社區群眾得實惠的目標。在服務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整合社區資源、滿足居民需求和提高社區凝聚力以及構建和諧社區建設當中有著十分重要作用。

B. 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力體現在哪些方面

社區治理屬於地域性基層社會治理范疇,是行政管理服務和群眾性自治的有機結合,具有明顯的共治屬性,其基本手段和方式是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
首先表現為社區治理是對某一地域范圍內的公共事務和公共行為實施綜合治理,屬於俗稱的「塊塊管理」;
其次表現為社區治理是整個社會治理的基礎環節,屬於社會治理的前沿陣地,直接面對居民群眾,具有零距離了解社情民意和群眾需求的先天優勢,能夠做到在第一時間提供服務、解決問題;
再次是堅持系統治理,把社會管理從政府單向管理向政府主導、社會多元主體共同治理轉變。
為此,要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通過依法理順社區體制、轉變政府職能、整合社區資源、擴大社會協同和群眾參與等手段,不斷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增強社區居民自治能力、豐富社區各類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形式和途徑,實現政府職能規范明晰、社區治理體制科學合理、社區居委會自治功能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培育和監管體系全面完善、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方式豐富多樣,在社區形成黨政善治、居民自治、社會共治和厲行法治有機結合的良好局面和治理模式。
一、要明確治理主體,推進社區治理多元化。依法明確社區各類治理主體,理順工作關系,建立以社區綜合黨組織為核心,以社區居委會為基礎,以社區工作站為平台,以社區服務中心為依託,以社區社會組織為補充,駐社區單位密切配合,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的現代社區治理結構和議行分離的社區組織架構。
二、要釐清工作職責,推進社區工作規范化。全面清理取消、轉移工作事項,撤銷檢查考核評比和臨時機構,規范社區蓋章證明事項,切實減輕社區工作負擔,實現社區工作 「瘦身減負」和社區居委會增強自治功能的有機結合。分別制定社區各類工作清單,建立社區行政事務准入制度,推進社區工作規范化、制度化。
三、要加強組織領導,推進社區治理共建化。著力構建「條塊結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駐共建」的社區共建格局,充分發揮社區綜合黨組織「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優化管理、維護穩定」的作用。以開展區域化黨建為抓手,以紮根基層、服務群眾、促進和諧為重點,以社區居委會、社區工作站為主體,有效整合社區內黨群組織、政府組織、中介組織、市場組織等相關資源,建立黨群互動新平台和基層黨建新品牌,最大限度地實現社區資源的共有共享。
四、要擴大基層民主,推進社區居民自治常態化。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展基層民主,以實行社區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核心,充分激活社區居委會自治功能,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選舉並培養一批社區自治帶頭人,豐富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形式和途徑,努力實現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五、要加強多元共治,推進社區治理協同化。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從過去「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領域逐漸退出來,通過建立社區基金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機構等,充分發揮社區各類組織和駐社區單位的協同作用,讓社區群眾廣泛參與到社區事務的管理中來,逐步形成黨、政、社、群互聯、互補、互動的社區治理和公共服務網路,推進社區治理的專業化、社會化和協同化。
六、要完善服務體系,推進社區服務便民化。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居民,以公共服務、志願服務、便民利民服務為主要內容,不斷優化行政審批服務、全面提升社區公共服務、大力發展便民利民服務、積極倡導社區志願服務、推廣完善政府購買服務。逐步建立面向全體社區居民,主體多元、設施配套、功能完善、內容豐富、隊伍健全、機制合理的社區服務體系,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七、要健全網格管理,推進社區治理信息化。優化社區「網格化」管理模式,加強公共信息資源庫、網格信息員隊伍、社會管理工作網、社區綜合信息採集系統以及決策分析支持系統、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整合各類信息系統和資源,打通各部門的「信息壁壘」,構建統一的社區信息平台,創新社區管理方式,提升社區服務水平,滿足社區居民不斷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
八、要雙向考核評議,推進社區工作公開化。不斷豐富基層群眾自治內容,滿足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積極推進社區各項事務公開,逐步精簡「上對下」的考核,嘗試開展「下對上」的評議。推動各職能部門、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層面的雙向互動,在全面推進社區事務公開、整合各類考核評比事項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各職能部門、街道和社區的雙向考核評議機制。

C. 什麼是社區治理

社區治理是指政府、社區組織、居民及轄區單位、營利組織、非營回利組織等基於市場答原則、公共利益和社區認同,協調合作,有效供給社區公共物品,滿足社區需求,優化社區秩序的過程與機制。

社區治理除了明確的任務目標之外,過程目標更是其所注重的因素。社區治理要解決社區存在的問題,完成特定的、具體的經濟社會發展任務。

此外,社區治理還要培育社區治理的基本要素,包括調動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培育改善社區組織體系,建立正式、非正式的社區制度規范,建構社區不同行為主體互動機制等。

(3)社區居民參與治理擴展閱讀:

社區治理的內容涉及社區成員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事關社區成員的切身利益。它包括社區服務與社區照顧;社區安全與綜合治理;社區公共衛生與疾病預防。

社區環境及物業管理;社區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社區社會保障與社區福利等。要做到社區公共事務的治理就必須最大限度地整合社區內外資源。

構建社區治理機制,調動社區居民參與,達成社區事務的良好治理。社區治理區別於政府行政管理,其權力運行方式並不總是單一的、自上而下的。

D. 怎樣引導居民群眾廣泛參與街區環境治理

社區是城市居民的家園,社區的安定直接關繫到一個城市的繁榮與穩定。創建「平安社區」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區域競爭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實際行動。

我覺得,要做好社區綜治工作和群防群治工作,必須從上至下,從領導到基層,從社區居委會到居民群眾,都要得到共識,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創新理念,整合資源,專群結合,標本兼治,嚴厲打擊犯罪活動,積極化解不穩定因素,構建打防控一體化的治安防範體系,充分發揮群防群治的力量。

一、落實綜治工作領導責任制

從街道幹部到各社區的專職工作人員,都要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把綜治工作和群防群治工作抓好,切實負起保一方平安的責任。

1、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緊緊圍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深入開展「嚴打」整治斗爭,加強治安防範,強化基礎工作,著力排查調處矛盾糾紛,推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的落實,保持良好的社會治安秩序,維護社會穩定。針對新時期穩定工作所面臨的新形勢制定全年綜治工作方針。

2、建立責任到位層層負責的工作網路。街與各居委簽訂目標管理責任狀,及時指導工作的開展。

3、以社區居民的切身利益為落腳點開展綜治宣傳,如一些機團單位較多的社區宣傳陣地,可利用這些社區文化角、牆報,深入地宣傳嚴打的重要性,普及綜治以及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常識,分發宣傳材料,收集居民意見,在社區內也起到廣泛宣傳的作用、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和維護治安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激發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的積極性。

二、開展「安全創建」活動,推動防範措施的落實

開展多種形式的「安全創建」活動,營造各社區范圍內的治安穩定環境,是搞好安全防範和綜合治理工作的基本途徑。要從群眾關心的問題入手,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重點抓好嚴重影響群眾安全感的盜竊、搶劫等多發性案件的預防工作。

1、深入開展創建「無毒社區」和與駐街單位共建安全社區等工作,全面提高社區居民的安全感。

2、我們可以從居民中選出身體素質好、責任感強的同志充實到治安防範隊伍當中,定期在社區的各個樓院當中巡邏,起到良好的鎮懾作用。其次,與派出所、物業公司配合,由派出所指導物業公司保安人員在小區內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夜歸人員實行護送制度,確保小區大樓的走道照明亮燈率達95%。

3、健全治安防控體系和維護社會穩定長效機制。健全治安防範隊伍,嚴密監控和重點路段、部位的治安動態,及時處置突發性治安事件,對全街道治安秩序進行有效的監控、防護和及時作出應急反應,健全維護社會穩定和維穩工作機制,能有效預防、發現、調處和化解不穩定因素。

4、開展治安亂點、盲點、治安混亂部位的整治活動。對一些主要街道的車輛停放秩序、小區治安秩序、出租屋、商鋪、廢舊物資回收業、娛樂行業和重點路段進行治安情況專項整治。

三、健全綜治維穩工作長效機制

1、結合目前各社區實際,整合現有社會資源和專區民警、居民群眾的力量,健全防控網路,增設治安崗亭或警務室,加強邊際治安聯防,加強街巷、道路巡防,將治安巡邏覆蓋街道整個區域。構建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責任到人、專群結合」的群防群治新格局,增強治安防控能力。

2、建立暫住人口管理工作制度,全面加強暫住人口各項工作。積極發揮檢查督促作用,配備暫住人口專管員,使暫住人口的管理、教育、服務、維權各項工作逐步走上規范化。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教育,結合街道轄區內的非公企業黨組織建設,培養吸收外來務工人員中的優秀分子加入黨團組織,組建若干由暫住人口組成的調解員隊伍。二是加強管理,對出租房屋加強治安管理,督促和鼓勵用工單位、出租房主與居委會做好暫住人口登記做證工作,深入排摸「三證合一」和暫住人口辦證一站式服務,做好暫住人口治安、計生、勞動就業等工作。三是加強服務,推行暫住人口適度集中居住。四是要重視暫住人口的維權工作,協同有關部門努力維護外來民工合法權益。

3、大力倡導見義勇為,街道應每年評選、表彰獎勵各社區涌現的見義勇為積極分子,弘揚社會正氣,營造全社會勇於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濃厚氛圍,同時要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努力減少青少年犯罪。

4、加強各社區工作人員責任心,切實維護社會政治穩定。要把排查調處矛盾糾紛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重點排查化解那些可能導致重大惡性刑事案件和可難引發群體性事件的矛盾糾紛。要耐心做好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真心實意地為群眾排憂解難。積極發揮街道、企業治保會調委會作用,解決群眾反映突出的信訪問題,及時研究對策,採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努力減少集體訪、重復訪和越級訪的發生。處置群體性事件堅持依法辦事、堅持按政策辦事,堅決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堅決維護社會穩定。

四、構建黨建工作載體,發揮社區黨組織作用

1、各社區應積極與駐地單位黨組織開展結對共建活動,幫助駐地單位搞好內部的環境衛生,落實解決下崗分流人員再就業,提供後勤服務等。結對共建單位也積極幫助社區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為推動社區黨建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2、掌握居民和黨員的專業特長,在社區中建立黨員志願者隊伍,本著深入社區為民服務的宗旨,動員組織社區黨員積極參加各種義務服務活動,如開展「黨員義務奉獻日」、義務勞動、法律援助、義診、免費維修維護電腦、扶貧幫困等活動。

3、以建立為群眾服務的組織,為居民排憂解難。關心下崗、失業、孤獨、病殘人員,幫助解決實際困難。通過這些活動,使黨員在社區作用得到了發揮,社區黨組織和群防群治的凝聚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我們要積極研究綜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徑,認真解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將綜治工作擺上議事日程,逐年推進並有新的突破,不斷探索群防群治新形式,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性活動,把居民群眾的心凝聚起來,使他們充分認識綜治工作的重要性,以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為東風街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良好的治安環境、健康的文化環境、安全的生產環境和公正的法治環境,進一步積極穩妥地推進各社區居委會綜治工作的開展。

E. 如何推進居民自治和社區參與式治理

實現居民自治,堅持以人為本為核心,是推進和諧社區建設的第一原則。居民參與標志著對社區的認同和關愛,標志著居民既可以對社區內的利益分享,又能對社區內的責任承擔。為使社區的自治工作真正開展起來,我認為,首先要做好四方面的基礎工作:
第一,要加強對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強化社區居民「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意識,動員和組織社區居民主動、積極、廣泛參與社區自治活動、參與社區的開發和建設。社區居委會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開展工作、宣傳發動上,使社區建設的宗旨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引導社區居民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意識,踴躍參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社區自治工作。一個有活動、有創造力、工作效力高的社區,都是居民參與率相對比較高的社區。
第二,要使社區服務成為自治功能的支柱。現在的社區服務實際是要社區來解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問題,要落實居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和物質需求,而社區卻沒有足夠的力量,這就需要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支持,動員社區居民參與自理,讓越來越多的居民自己來協調和管理他們在社區的各種關系。如社區「老娘舅」志願者服務隊和觀前街道「金鄉鄰」服務聯盟,彌補了社區在服務功能上所存在的缺陷,為居民開展全方位的服務,使社區居民家裡事有人管,發生困難有人幫,使他們切身感受到社區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第三,近年來,社區面貌發生了較大的改變,社區居民的生活環境也有了明顯改進,但我們不能否認,當前社區建設的實際工作中,還存在居民對社區工作缺乏熱情的情況,社區建設某種程度上成為社工人員而非社區居民的事情。實現居民自治,推動和諧社區建設,關鍵是要充分調動居民的積極性,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工作。居民群眾參與社區建設,其中涉及社區知情權問題,要讓居民群眾了解社區做了一些什麼工作?近期又在做什麼工作等等,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在於社區主任。社區工作者要放下架子,自覺接受居民群眾的檢查和監督,同時社區也應定期召開黨情和社情發布會,將社區重大事項、以及難點、熱點問題公布於眾,求得居民的理解和信任。一方面調動居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社區工作的可信度。
第四,開展健康文明、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居民群眾參與和關心社區建設。每位居民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參加諸如舞蹈隊、志願者服務隊、社區教育講師隊、「編外黨支部」等,由熱心群眾工作,有一定專長的居民骨幹經常組織活動。近年來,社區在這方面進行了探索,先後成立了「夕陽紅」老年舞蹈隊、書法興趣小組、讀書讀報小組等,較好地豐富了居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增加了這些人員對社區建設的關心和參與,增強了社區居民自治的力度。
通過做好上述四項基礎工作,為社區居民自治提供了一個平台,但這還僅僅是一個方面,我認為要真真實現社區居民自治,除抓好基礎工作之外,還應抓好社區內部的建設,使社區居民自治不僅是停留於表面,而是進一步拓展自治的空間。在這方面還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選舉配備居民群眾信得過的具有一定能力和工作水平的社區居委會成員班子。(二)實現社區工作者的述職制度。(三)實行居民群眾評議社區工作者制度。(四)、實行社區事務公開制度。(五)發揮退休工人自管小組的作用。

F. 如何動員社區居民參與社會治理

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社會體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強調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如何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是新形勢下街道和社區工作必須認真破解的新課題。近年來,江東區百丈街道堅持以社會組織培育發展為抓手,引導居民以組織化方式參與社區建設,推進政府和社會協同治理,使社區自治功能明顯加強,社會活力得到有效激發。
搭建組織成長平台,使社會組織發展土壤從「稀鬆」變「肥沃」
在社區中,居民之間多由於地緣上的緊密聯系和興趣上的志同道合,自發形成了以公益或互益為目的的社會組織。這類組織發起於居民,服務於社區,為其提供必要的陣地資源,是保證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為此,近幾年,百丈街道在社區普遍建成「開放式」服務大廳、有效壓縮了辦公空間,還通過騰挪、置換、改造等方式,新建社區文化宮、教育活動中心等一批個性化活動陣地,總面積逾8000㎡,80%以上為社會組織共享。在這個過程中,社區社會組織對陣地定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們不僅需要充足的活動空間來維系組織的「生存」,還需要更具功能性的陣地來保障組織的「成長」。
基於這一現狀,我們做了兩個創新。第一,是在社區層面普遍建立鄰里中心這一樞紐型平台,該平台將居民的個性化服務需求與社區內的社會組織進行對接調配,並為社會組織提供包括活動監管、項目策劃、技能培訓、場所保障等多項支持。第二,是在街道層面建立「百·和」社會創新基地,創新孵化社會公益機構,並通過社會聯絡、資源分配、需求對接等方面的協調,解決社區外的社會公益組織和社區服務需求之間的信息不暢問題。三年來,該基地已成功孵化天音心理援助中心、新寧波人網等11家公益機構,通過為新市民開展「一技之長」培訓、為矯正人員提供心理疏導等形式,把更多的專業服務力量注入到了社區之中。
理順組織培育機制,使社會組織發展狀態從「草根」變「樹林」
社區社會組織在發展中多面臨三個問題:一是發展初期多規模小、組織鬆弛、管理粗放;二是中堅力量多以退休人員為主,熱情有餘而能力一般的現狀普遍存在;三是居民參與動因多系興趣所致,自覺的參與意識尚顯不足。這三個問題,歸根結底,就是規范管理、能力提升、激勵引導三個環節不到位。
為此,在實踐中,我們創新標准化管理機制,推行了社會組織「八個一」標准,要求所有組織在運作中都要具有一份章程、一份登記備案表、一名團隊領袖、一個固定場所、一份年度計劃、一份年度總結、一本活動記錄冊和一份重大活動報告表。我們創新分類提升機制,圍繞組織領袖,側重運用小組工作模式,定期組織交流,共同分享組織運作和項目培育經驗;圍繞組織成員,側重依託「道德講堂」、「牆門讀書會」等,以學習交流形式滲透互助服務理念。創新積分激勵機制,對居民參與服務的內容進行量化積分,實行積分兌換制;還舉辦「百丈百星」評選活動,為社會組織和社區居民創造「走紅毯」、「領獎杯」、「秀風采」的機會,使社區參與成為一種新風尚。目前各社區共有118個社會組織,增長速度連續三年超過10%。
培育組織品牌特質,使居民對社會組織從「認識」變「認同」
社區社會組織不僅要有活動人員、場地、經費等基礎要素,還要有自己特有的價值理念、服務內涵和品牌影響力,這樣才能使更多的居民產生共鳴、樂於參與。可以說,社區社會組織的品牌知名度和感召力一定程度上體現著組織生命力,和居民的參與度密切相關。
近年來,我們對內突出品牌塑造,推行社區工作特色項目建設機制,鼓勵社區社會組織積極申報特色,由街道在綜合論證基礎上,擇優立項,全程予以指導和經費支持,並通過經驗交流、現場觀摩等形式,幫助理清發展思路。對外突出形象展示,經常性依託愛心義賣、文藝匯演、主題節慶活動等形式,綜合展示組織風采。同時,由街道、社區牽頭,通過編制服務「菜單」,依託IPTV電視界面推送服務項目等形式,進一步擴大知曉率。如今,已有不少社會組織有了自己的展示舞台,如劃船社區Z372助殘服務夢工坊定期舉行愛心義賣、演武社區清風藝術團每年舉辦清風藝術節、舟孟社區鄰里守望協會創新舉辦鄰里文化節等,包括陽光八號、新市民俱樂部、為民活頁社、小巷公議會、書報之友社等一批「明星」組織脫穎而出,不少在全區、全市乃至全省都小有名氣。
拓展組織夥伴資源,使社會組織參與主體靠「余熱」變「火熱」
俗話說,「社區工作重千斤、社會組織挑八百」,要挑起「八百重擔」,光有社會組織成員的滿腔熱情和滿身干勁是不夠的,需要把企業、學校、專業組織、機構、基金會等多方力量都納入到社會組織中來,才能使這份重擔挑得名副其實。
我們在實踐中,創新了項目合作模式,通過居民提服務需求,社區出項目策劃,社會組織出人力,企業出資源的形式,保證社區公益服務項目實施,有效解決了社會組織面對服務對象「心有餘而力不足」,愛心企業「滿腔熱情卻無的放矢」這一難題。例如,如針對空巢、獨居老人需求,設計家庭安全服務項目,由興光燃氣公司提供技術支持,社區安全檢查志願團隊承接實施。又如,針對社區0-3歲嬰幼兒及家長的早教服務需求,社區推出了BABY早教樂園服務項目,由南方貝貝早教中心提供專業師資,社區計生協會承接實施。以劃船社區為例,基於這種模式,已經有13個社會組織找到了合作夥伴,成功實施了春風就業、周五幫辦、美麗窗檯打造、單親家庭幸福扶手等一批特色項目。

G. 推進社區治理方面還存在哪些問題

加強社區社會管理是全面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社區從開始就被定義為「小社會」,社會的一切活動都是在一個個實體的社區里進行,一個社區所面臨的許多問題,既是某一社區中單獨的存在,也是更大社會范圍內的問題的具體表現。因此,探索社區存在的一些問題,為解決整個社會普遍存在的一些現象有所幫助。
一、「社區」來源
1887年滕尼斯用「社區」與「社會」兩個綜合性分析概念,來說明人類演進過程中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兩極特徵。他認為「社區是一種持久的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種原始的或者天然狀態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統一體。」社會則是一種有目的的聯合體。在社會里人們「雖然也像在共同體里一樣,以和平的方式相互共處地生活和居住在一起,但是基本不結合在一起,而是基本上分離的。」由此,滕尼斯認為社區是由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同質人口組成的、價值觀念一致、關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撫的富有人情味的社會共同體,並強調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親密關系和共同的精神意識以及對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隨後20世紀20-30年代,研究都市社區的芝加哥學派代表人物R.E.帕克強調了社區的本質特徵是「地域性」的觀點。1955年,美國社會學家G.A.Hillery則認為,大多數社會學家認同的社區概念應包括社會互動、地理區域和共同關系三個特徵。
目前我國對社區的研究較有影響力的範式是「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此類研究將社區視為社會的代表或者國家與社會的中介,通過社區去驗證關於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某些重要論點。另外一個研究方向是研究社區治理的具體范疇,他們認為社區是中國公民社會崛起、推動社區自治和城市共同治理的重要方式,政府向社區讓權、還權、授權,成為社區自治的推動力,而草根社區通過公民行動和政治參與,並對管理體制形成強大的沖擊力。
目前,按經濟結構、人口密度、人口聚集規模標准分類,主要有農村社區、城市社區和集鎮社區(或城鎮社區)三種,本文探討的是城市社區治理中存在的不足。
二、我國城市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發展,我國的國家和社會關系經歷了巨大的轉變,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正逐步走向服務,各類非政府社會組織取得了一定能動性,社會管理的創新活動正如火如荼。盡管公民社會形成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結構已逐步改善,但因為公民意識尚不普遍、法制體系尚不健全、民間組織的自主性不強等原因,雖出現了不少社區自治的示範社區案例,但大多數採取的仍然是政府為主導的社區治理模式,政府外的社會力量如社區法定組織與民間組織等都還很弱小,存在以下不足:
1.治理主體定位不清
我國社區自治程度普遍較低,政府往往通過行政命令和強制手段直接控制社區的治理工作。在城市社區治理中,社區的獨立性與法律賦予的自治性都受到了限制,社區成為基礎政府組織及其派出機構的「附屬物」。市、區各管理部門存在工作職能相互混淆的情況,結果往往各自為政,工作布置繁雜和重復交叉,使社區居委會這一群眾性自治組織承擔了大量原本屬於政府部門的工作任務,成為政府部門的承受層、操作層和落實層,加之工作中權、責、利的不明晰和當前考評機制的綜合因素,社區工作開展起來力不從心,疲於應付。這種社區行政化實際上形成了領導與指導兼有的雙重關系,而其原本的自治管理功能卻日益萎縮,不利於提升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也不利於提高社區居委會的威信,同時還嚴重影響了社區的承載能力。
在治理角色錯位的的同時,政府過多地干預了非政府社會組織的自主權利,使得一些地方的居委會承擔了一些應由非政府社會組織承擔的事務性職能,如社區文化活動、公益慈善活動、志願者活動等。由於政府角色上的缺位和越位,出現了「該管的未管,不該管的強管,管了的又管不好」的現象,影響了社區建設的健康發展。
2.社區管理資源匱乏
我國城市社區普遍面臨資源匱乏、配套支持難以滿足社區治理需要的困境。一方面是人力資源匱乏。由於編制等歷史原因,當前從事社區治理與服務工作的多是下崗職工、家庭婦女、離退休職工等,專業人員和管理人員比例偏低,大多數從業者沒有經過社會工作的專業培訓,缺乏社會管理知識,面對社區各項功能社會化服務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另外社區工作人員工作強度很大,但工資薪酬卻普遍偏低,吸引不了高素質人才,社區工作者隊伍青黃不接。另一方面是政策資源缺乏。社區治理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很多條例過於籠統,執行起來難度較大,而政策間也缺乏有效銜接,這為注重細節管理的社區治理帶來了很多困難。具體表現在:一是街道辦事處指導下的社區居委會,對自身行政服務和管理的范圍沒有制定明確的制度規范,容易造成管理缺位或越位的現象;二是社區內的市、區屬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分別按各自指令行事,與社區之間的關系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依據,往往造成社區事務相互推諉扯皮;三是社區管理運行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難以制約一些權力集中部門的工作。
3.社區參與性不強
社區治理的目標就是通過多元的社區組織實現對社區治理的參與,治理的主體既包括黨團組織和政府組織,也有非營利組織和市場組織,還有居民個人。現階段社區內居民參與和社會組織參與積極性都不高,社區活動的行政化痕跡明顯。雖然很多社區管理機構對居民的意願和要求給予了一定的重視,居民的合理化建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採納,但靠行政推動力來整合社會力量的方式很難吸引居民自覺參與。而在政府的強勢領導下,社區社會組織活動的開展很多時候處於被動地位,因為這些組織無法像政府那樣採取合法的強力手段實現公共管理和保護公民的公共安全與人權,而政府與營利組織又不能像非營利組織那樣對社區弱勢群體提供免費而又受到受助者歡迎的服務。此外,社區中存在各種各樣的社會主體,這些主體在社區活動中構成錯綜復雜的關系,但目前各組織尚未明確各自所應該承擔的職責和義務,比如社區非正式組織與政府機構之間、業主與物業公司之間的共建與共享尚未成形。 三、城市社區治理的對策分析
1.創新政府管理方式
雖然我國的社區治理模式大多數還是政府主導,但是參照武漢、上海等社區管理的創新經驗,我們發現城市社區管理體制由單一行政管理模式轉變為政府與社區互動的治理模式道路可行,這是構築政府依法行政與社區依法自治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模式,也是架構「小政府、大社會」的創新社會管理途徑。一要明確居委會與各職能部門所擔負的職責。各職能部門必須獨立承擔的行政管理責任,對於自己職能內的事務不推給社區,如果需要社區協助應該提供工作人員和相關經費,其他如社區保障、群眾文化等社會性服務工作應從行政職能中分離出來,按「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移交社區,並界定社區自治管理的職責,包括社區社會機構的管理、鄰里關照等社區公益事業建設等。二要創新社區評議的考核監督機制。對社區的考核由上級部門的單向考核,轉變為上級部門、駐區單位、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的多向考核;政府職能部門在社區建立公示制、承諾制,接受社區成員的監督和評議;考核管理社區、服務居民的內容應當以社區居民的滿意度為主,並取消考核與社區職能無關的內容,切實為社區工作減負。
2.加大人才隊伍建設
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規劃》指出,要積極推進社區服務人才隊伍專業化、職業化,落實「一社區一名大學生」政策,實施50萬大學生服務社區計劃。對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才,要採取公開推薦、民主推薦、群眾推薦、組織推薦、個人自薦等方式,引入競爭機制,推行競爭上崗,創造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用人環境。針對社區管理特點,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建立培訓登記管理制度,鼓勵社區工作者參加各種職業資格考試和學歷教育,對社區服務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切實提高社區幹部的計算機操作、口頭表達、文字組織、矛盾協調等技能。另外,要認真落實政務公開、財務管理、民主評議幹部等規章制度,保障社區人才隊伍的穩定,從而使社區管理服務水平向規范化、專業化、制度化發展邁進。
3.提升社區居民參與
社區居民參與度的高低,決定著社區建設與城市基層民主化實現程度的高低,是創建和諧社區的基礎,也是實現社區建設自治發展的關鍵。首先,要引導居民群眾在社區民主管理中發揮作用。通過建立社區網站、張貼宣傳通知等各種方式實行居委會工作公開;開展試行社區事務聽證制度,增加社區管理的透明度,提高居民責任感,對影響居民生活的大小事情通過召開聽證會、樓道會等形式解決。其次,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和互助活動,融洽鄰里關系,消除矛盾糾紛,滿足社區居民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並通過樹立社區活動積極典型,引導居民自覺參與社區的管理,形成和諧鄰里、平等互助的良好社區風氣。
4.培育各類社區組織
社區服務組織是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的重要力量,對該類組織的設立和發展要給予必要支持,特別是對公益慈善類、社會福利類、社會服務類社會組織等應簡化登記手續,降低准入門檻,減免稅收費用,對辦公場所方面也應積極配合。此外,對一些提供服務的社會組織可以借鑒香港地區的做法,試水市場化的購買制度,引導符合條件的組織或個人創辦公益性組織,擴大試點服務范圍和內容,實現社區居民綜合性服務的提供。
當前中國社會結構正處在公民社會逐步形成發展階段中,處於這個階段的公民社會雖已形成,但還不夠成熟。作為典型的政府主導型的公民社會,中國處在市場、社區與民間組織還不成熟的轉型時期,只有採取多種管理方式,積極加強人才培養,促進社會組織發展,培育社區公民意識,不斷提高社區自治能力和自主意識,才能引導社區治理逐步走向成熟。

H. 什麼是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變革意義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的社會服務、社會管理、社會保障的功能從政府剝離到社區,社區已成為社會管理的最前沿。以信息技術推進社區建設,已成為提高社區管理和服務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發展社區信息化建設的緣由和意義
當今,人類社會正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邁進。社區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信息化是在政府主導和社會廣泛參與下,以居民需求為導向,綜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整合社區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務,提高社區管理和服務水平。在國家信息產業不斷發展的宏觀背景下,推動社區信息化建設的內在動因是提高社區管理和服務質量之需求;社區信息化在客觀上成為由傳統社區向現代社區轉型的推進器。社區信息化的價值在於同傳統的社區管理和服務方式比較,實現了多方面的革命性變革,如管理和服務理念、手段、方式、運行機制、績效等。
(一)社區信息化促進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是伴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而不斷向前發展的,社會科技的每一次大的變革,都會實現人們生活方式上的一次大的跨越。蒸汽機、電燈、汽車、電視機等,無不如此,互聯網的誕生,更是全方位的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互聯網使市場變大了,商品更豐富了,網上繳費、網上購物已經變為現實。進一步提升了人們消費需求層次,加快了消費節奏,促進了市場的發展。因為有了互聯網,人們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網上聊天、網上下棋、網上閱讀、數字影院等都可以在網上得以實現。
(二)社區信息化促進了人們工作方式的轉變
電子政府使政府部門辦公實現了自動化,文書的傳送,文件的審批都可以在網上得以實現。通過網路平台舉行的視頻會議,也使開會成本大大的降低。廣州市69%的黨政機關採用網格化的公文流程,電子政府實現了政府辦公手段上的一次革命。實踐證明,電子政府不是孤立的,必須與社區信息化相銜接。因為政府需要的各種社會信息數據來源於社區,由政府負責提供的教育、文化、衛生、治安等公共服務需要落實到社區等等。同時社區辦公自動化,也極大地減輕了社區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社區信息化促進了人們交往方式轉變
從全國的統計看,20002005年,我國電話用戶總數由2.3億增加到7.4億,平均每年新增1億戶。固定電話主線普及率由12部/百人,提高到27部/百人。行動電話普及率由7部/百人,提高到30部/百人。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由93.7%提高到95.29%。網際網路上網人數從2250萬上升1.11億,上網計算機從892萬台上升到4950萬台。青島的統計情況看,網民比例達30%,家庭電話和手機普及率達98%。在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及時准確獲得和傳遞各種信息,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社區信息化為居民參與社區活動和事務搭建了新的平台、拓寬了參與渠道,成為擴大居民參與的有力手段。社區論壇、社區博客、網上結社等成為人們新的交往方式。據不完全統計青島市網上結社已達到近千家。在2007年青島市第九屆居委會換屆選舉前夕,為了引導廣大選民正確行使民主權力,弘揚社會正氣,青島市舉行了「我心目中好社區居委會主任」大討論,全市有30多萬居民參與了這項活動,其中社區信息化平台發揮了重要作用。青島市委市政府每年舉辦的「市民月」活動中,有60%的參與者通過網路、電話等方式為城市發展出謀劃策。為居民參與民主事務和社會管理搭建了平台。
(四)社區信息化提升了現代社區建設水平
伴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逐步實現,社區建設也將逐步實現現代化,社區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全面實現社區信息化。社區信息化是由社區政務信息化、社區管理信息化、社區服務信息化、社區家庭信息化組成的。社區信息化將從社區管理和服務手段上實現變革,滿足各類群體不同層次的社區服務需求將得以實現,居民的各種利益維護和訴求的表達將會得到及時地傳遞,社區的各種信息資源將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社區工作人員的辦公擺脫了繁重的手工勞作實現自動化,大大地減輕了社區人員的工作量,為現代化社區建設插上騰飛的翅膀。
二、全國社區信息化建設取得的主要進展
我國的社區信息化建設從上個世紀九十年末開始起步,到現在已走過了十餘年的歷程,在信息化發展進程中各地較好的堅持了「政府主導、部門牽頭、社會參與、資源共享、發展社區」的工作原則,堅持了因地制宜積極推進發展、以民為本促進創新發展、整合資源推動集約發展、建章立制實現規范發展的工作方針,社區信息化從區域網到城域網,從單機版到網路版,從單項服務系統到信息集成,逐步實現了社區信息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不完善到逐步完善,從少數城市到全國范圍推進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國有40餘個城市推進社區信息化建設,社區信息化發展與城市信息化和社區建設發展水平是聯系在一起的,全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性,也決定了各地社區信息化發展不可能是同一個模式和同一個水平。我國社區信息化建設大體呈現出四個發展梯次。

I. 如何運用創新社區治理的方式,擴大居民有序參與 文教

(一)、建立健全居民參與社區民主議事的各項制度。為進一步增強居民自治意識,保障廣大居民對社區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建議權等基本政治權利,提高社區民主自治水平,應該積極推進社區居委會的直接選舉,完善居務公開、民主評議、事務聽證和社區居民代表會議等各項制度。一、建立健全社區民主選舉的規章制度,堅持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成員依法民主選舉;二、完善民主決策制度,規范民主決策程序;三、靈活運用社區民情懇談會、事務協調會、工作聽證會和成效評議會等載體,鼓勵社區廣大居民和其他群眾性組織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公益性事業決策,實現「民主促民生」,共謀社區發展。
通過創新社區管理體制、設立社區公共服務工作站,以承擔社區行政事務和其他公共事務為職責,形成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社區公共服務工作站各盡其能、各負其責的社區管理新格局。積極引導駐區各單位、物業管理機構參與和諧社區建設,營造「人人了解、人人支持、人人參與」共駐共建的濃厚氛圍。
(二)、建立多渠道民主參與社區自治途徑。強化社區民主監督,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結合傳統工作方式,落實「居務、財務、事務、服務」四公開制度,切實保障居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逐步完善社區工作督導機制和民意調查機制,形成「發現問題—整改落實—推進工作」的良性工作鏈。
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暢通民意訴求渠道,組織居民有序開展與其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工作的監督評價活動,並以評價結果為工作績效的重要參考依據,保證民主監督的經常化。以人為本,重要的是暢通渠道,例如上門走訪、開設社區論壇、建立民情信息站等形式,了解民情,掌握社情,為群眾解疑釋難,密切黨和群眾的聯系。要開展形式多樣的「以人為本」社區建設系列活動,引導居民群眾和轄區單位積極參與。採取開座談會、警民懇談會等有效形式,不斷暢通外來務工人員參與居民自治的渠道。通過各種渠道了解群眾呼聲,傾聽群眾的意見,對居民群眾的情況做到「知底、知情、知心」,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使居民群眾真正了解民主自治、參與民主自治,感受民主自治。
(三)、加大宣傳力度,營造「社區是我家」的濃厚氛圍。社區是各種人群聚集的密地帶,是社會多種矛盾的沉澱區域,在「四個多樣化」的新形勢下,又是多種觀念形態相互激盪的場所。社區工作者站在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宣傳群眾的最前沿,必須做好宣傳工作,要讓社區居民了解、熟悉社區服務的各項職能,發揮好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傳。
通過社區宣傳陣地,宣傳社區的服務宗旨、服務內容、工作性質,特別要抓好居民代表、居民小組長、黨員幹部的宣傳教育工作。結合開展社會法律、道德、科普知識、文化藝術等宣傳活動,大力宣傳社區的一系列好人好事。通過針對性的宣傳教育、群眾性的創建活動,宣傳群眾最關心的事,讓社區居民群眾走進社區,認識社區、信任社區。
(四)、提升社區自我形象,形成「社區是我家」的認同感。以人為本,是社區建設工作最重要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為民服務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社區工作的特點所決定的。以人為本,必須「有的放矢」,這個「的」就是群眾的利益。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所急,辦人民所需,以群眾呼聲為第一信號,以為群眾服務為第一職責,以為群眾謀利益為第一追求,以群眾滿意為第一目標。要以「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人民群眾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群眾答應不答應「作為評判標准。
社區要以「民心工程」為挈機,為群眾多辦好事多辦實事,改善小區的硬體設施,創造優美的社區環境。社區要積極協助政府職能部門實施的「背街小巷工程」、「危舊房改造工程」、「庭院改善工程」等家門口的民心工程,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全面提升小區居民的生活品質。從而使小區最廣大老百姓得到實惠,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社區要結合本社區固有的特點,聯系實際,著力解決居民反響強烈、群眾要求迫切、矛盾聚集較深的熱點難點問題。要做到深入走訪群眾,分析查找原因,及時解決問題,排解糾紛,維護社區穩定,建立和諧的鄰里互助關系,增強居民「社區是我家」的認同感。
(五)、培育社區組織,創新社區活動載體,搭造居民參與平台,強化「社區是我家」的歸屬感。
通過組建社區志願者服務隊,開展文體活動等,吸引居民參與社區活動。一方面可以整合社區資源,為社區居民提高便民利民服務,另一方面努力實現社區服務模式的多樣化,不斷開拓社區服務新領域,探索社區服務新途徑、新辦法,走社區服務網路化、專業化、市場化的新路子。
開展五好家庭創建活動,通過開展思想教育、倫理道德、科學知識、法律常識、文化娛樂等活動,使居民群眾積極參與社區工作中來。群眾覺得這些活動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到、能共享。通過評選網路型家庭、學習型家庭、科普型家庭、學法守法家庭等特色家庭和評選五好樓群等活動,提高居民參與創建活動的積極性。
組建社區文體隊伍,讓社區文體骨幹能有機會參與到社區活動中來,帶動更多的人一起娛樂、休閑。文化是社區的靈魂,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是教育人、培養人的重要載體。通過在重大節假日期間進行各種文藝演出活動、群眾文化沙龍等活動。組織各類文體比賽。如象棋、畫畫比賽、社區群眾運動會、游園晚會等等,都可以為居民群眾提供參與社區的機會,為有一技之長的居民創造發揮平台。
總之,在公眾參與意識較低的情況下,應通過完善各種參與的載體來提高公眾的參與程度,推動社區從「政府主導型」向「居民自治參與型」發展,逐步實現社區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通過積極培育社區意識,增強了居民和駐區單位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著重培育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和社區居民的自治意識,社區自治是公眾參與的高級形式,也是公眾參與的制度條件之一。公眾參與社區自治是社區發展的內在動力。社區發展的根本目的就在於通過居民積極參與社區自治,幫助居民提高公眾參與的能力與水平。

J. 社區成員參與治理可以有什麼樣的形式進行

社區成員參與治理:
社區主體是居民。居民的利益多元化,居民階層化,需求多樣化是現代新型社區的主要特點。
社區治理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就要把握和適應這個主要特點。社區參與式治理就是突出社區居民的廣泛參與,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共同行動」為基礎,以提高社區居民組織化為目的。參與式治理就是強調社區多元利益群體的互動;通過協商尋求共識,採取共同行動,對問題進行治理。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