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抱怨治理

抱怨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2-23 02:19:32

❶ 當抱怨的人,對你指責不滿時,自己也不能順著他的意思去做,該如何去

【作品背景】
《管晏列傳》抒發了司馬遷強烈的人生感慨。「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這是對古人的仰慕,更是對黑暗世道的控訴!司馬遷生活在一個沒有知己、無人救援的冷酷世界裡,他多麼希望身邊有晏子、鮑叔那樣的知音!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讀史管見》中有雲:「太史遭刑,不能自贖,交遊莫救,故作此二傳,寄意獨深,使當時有知管仲之鮑子知之,或可勸君解免,有知越石夫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贖。多鮑叔之知人,與執鞭所欣慕,皆情見乎辭矣。故落筆時,有不勝望古遙集之悲,反復抑揚,又有筆欲住而意不住之妙。」此話可作為閱讀本文的參考。
史記卷六十二·管晏列傳第二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後百餘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庄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塗,解左驂贖之,載歸。弗謝,入閨。久之,越石父請絕。晏子懼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於緦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晏子於是延入為上客。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閑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方晏子伏庄公屍哭之,成禮然後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1]
[編輯本段]作品譯文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賢明、有才幹。管仲家貧,經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麼怨言。不久,鮑叔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促待奉公子糾。等到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以後,桓公讓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被囚禁。於是鮑叔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後,在齊國執政,桓公憑借著管仲而稱霸,並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候,使天下歸正於一,這都是管仲的智謀。 管仲說:「我當初貧困時,曾經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財利時自己總是多要一些,鮑叔並不認為我貪財,而是知道我家裡貧窮。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於窘境,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我曾經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需要贍養。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不因小的過失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而感到恥辱。生養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後,情願把自身置於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幹,反而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管仲出任齊相執政以後,憑借著小小的齊國在海濱的條件,流通貨物,積聚財富,使得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所以,他在《管子》一書中稱述說:「倉庫儲備充實了,百姓才懂得禮節;衣食豐足了,百姓才能分辨榮辱;國君的作為合乎法度,「六親」才會得以穩固」「不提倡禮義廉恥,國家就會滅亡。」「國家下達政令就像流水的源頭,順著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替他們廢除。 管仲執政的時候,善於把禍患化為吉祥,使失敗轉化為成功。他重視分別事物的輕重緩急,慎重地權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齊桓公實際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襲擊蔡國,管仲就尋找借口攻打楚國,責備它沒有向周王室進貢菁茅。桓公實際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機讓燕國整頓召公時期的政教。在柯地會盟,桓公想背棄曹沫逼迫他訂立的盟約,管仲就順應形勢勸他信守盟約,諸候們因此歸順齊國。所以說:「懂得給予正是為了取得的道理,這是治理國家的法寶。」 管仲富貴得可以跟國君相比擬,擁有設置化麗的三歸台和國君的宴飲設備,齊國人卻不認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後,齊國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諸候國強大。此後過了百餘年,齊國又出了個晏嬰。 晏平仲,名嬰,是齊國萊地夷維人。他輔佐了齊靈公、庄公、景公三代國君,由於節約儉仆又努力工作,在齊國受到人們的尊重。他做了齊國宰相,食不兼味,妻妾絲綢衣服。在朝廷上,國君說話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陳述自己的意見;國君的話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辦事。國君能行正道,就順著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時,就對命令斟酌著去辦。因此,他在齊靈公、庄公、景公三代,名聲顯揚於各國諸候。 越石父是個賢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開乘車左邊的馬,把他贖出來,用車拉回家。晏子沒有向越石父告辭,就走進內室,過了好久沒出來,越石父就請求與晏子絕交。晏子大吃一驚,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說:「我即使說不上善良寬厚,也總算幫助您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您為什麼這么快就要求絕交呢?」越石父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裡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會得到伸張。當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經受到感動而醒悟,把我贖出來,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卻不能以禮相待,還不如在囚禁之中」於是晏子就請他進屋待為貴賓。 晏子做齊國宰相時,一次坐車外出,車夫的妻子從門縫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駕車,頭上遮著大傘,揮動著鞭子趕著四匹馬,神氣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裡,妻子就要求離婚,車夫問她離婚的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高不過六尺,卻做了車的宰相,名聲在各國顯揚,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種甘居人下的態度。現在你身高八尺,才不過做人家的車夫,看你的神態,卻自以為挺滿足,因此我要求和你離婚。」從此以後,車夫就謙虛恭謹起來。晏子發現了他的變化,感到很奇怪,就問他,車夫也如實相告。晏子就推薦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說:我讀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和《晏子春秋》,這些書上說的太詳細了!讀了他們的著作,還想讓人們了解他們的事跡,所以就依次編寫了他們的合傳。至於他們的著作,社會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論述,只記載他們的佚事。 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難道是因為周朝統治衰微,桓公既然賢明,管仲不勉勵他實行王道卻輔佐他只稱霸主嗎?古語說:「要順勢助成君了的美德,糾正挽救他的過錯,所以君臣百姓之間能親密無間。」這大概就是說的管仲吧? 當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屍體上痛哭,完成了禮節然後離去,難道是人們所說的「遇到正義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沒有勇氣」的表現嗎?至於晏子直言進諫,敢於冒犯國君的威嚴,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進就想到竭盡忠心,退就想到彌補過失」的人啊!假使晏子還活著,我即使替他揮動著鞭子趕車,也是我非常高興和十分嚮往的啊!
[編輯本段]作品簡析
《管晏列傳》是春秋時期齊國家管仲和晏嬰的合傳。司馬遷描寫這兩位春秋中後期齊國國相,能抓住其特點,並選取典型細節加以生動地表現,如寫管仲,著重寫其同鮑叔牙的交往,以及任政相齊、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謀略,寫晏嬰則通過對重用越石父和御者的典型事例的詳細敘述來突出其「賢」。 文章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比如對管、鮑之間的真摯友誼及晏子任用御者緣起的敘述極為詳細,而對管仲生活的奢侈等不太重要的方面則一筆帶過。傳記之末「太史公曰」以後的簡短議論與評價更是深化了對管、鮑二人的認識,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2]
【講解】
一、 字詞句釋譯
釋字:
1.常:嘗,曾。常與鮑叔牙游
2.貧、窮:貧,經濟或物質上的缺衣少食。與「富」相對。《晏子春秋&#;內篇問上》,晏嬰在回答齊景公「古之盛君」的行為准則時說:「其取財也,權有無,均貧富,不以養嗜欲。」北宋農民起義領袖王小波對貧苦農民說:「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輩均之」(《宋史&#;樊知古傳》)。南宋農民起義領袖鍾相提出「等貴賤,均貧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一)。窮,人生道路坎坷不得志。與「達」相對。「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3.匡,正。一匡天下。
4.商、賈:行商坐賈。
5.驂:旁邊的馬。古代一車駕四馬,中間的兩馬叫「服」,旁邊的叫「驂」。
6信:伸,實踐諾言。「管仲因而信之」
句式:
被動句式: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
意動用法: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也。
(翻譯附後)
二、 文學特徵
1. 感情真摯強烈。被人舉薦的管仲、舉薦他人的晏子。司馬遷身處不幸,內心多麼渴望能有這樣的朋友啊!為管晏合傳,司馬遷的感情由此可見一斑。
2.巧妙地借辭達意。語言通俗、簡煉,句式靈活,富有感情和個性,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文中無論是敘述語言,還是人物語言,讀來無不感到簡潔曉暢,抑揚頓挫,擲地有聲。以文章最後兩段為例,開始「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一句是敘述,句式由短而長,語氣沉穩;繼而「豈以為&#;&#;&#;&#;&#;&#;哉」句是疑問語氣,句式由長而短,猜測中帶有肯定;後面的「語曰」句引用整齊錯落,是陳述語氣,讀來敦實有力;最後由前面的引述提出「豈管仲之謂乎」,又是回味悠長的疑問語氣。「方晏子……者邪?」一句是疑問猜測,接著後面「至其……者哉!」一句又是感嘆,最後「假令……焉」一句是陳述句,三句都是贊嘆晏子人品,而前後句式、語氣等等絕不相同。兩個段落前後,句式長短錯落,語氣變化貫通,抒情、議論色彩明顯,且上下幾乎不可增刪一字,體現了高超的駕馭語言能力。舉例:
1)感嘆句: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2)反問句:「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方晏子伏庄公屍哭之,成禮然後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
3)雙重否定句:「見義不為無勇」。強調語氣,突出說話人的強烈情感以及當事人的高尚品格。
3. 圍繞「知賢善薦」的主題選材。管仲、晏嬰是齊國歷史上的名人,可寫的東西很多,而本文圍繞知賢善薦這一中心,只選取三件「逸事」表現人物,其間虛實結合,時述時議,時詳時略,時分時合,看似雜亂無章,實則形散而神不散。如文章開頭,只一句介紹管仲是「潁上人」;接著交待鮑叔和管仲的關系,作者只說管仲「少時常與鮑叔牙游」,如何交往,沒有具體寫;「鮑叔知其賢」,怎麼知道的,也不詳述;管仲一生極有作為,文章僅用「管仲既用……」幾句話概述;後面談到管仲的著作,也「世多有之,是以不論」一筆帶過了,因為這些都與作者要表達的「知賢善薦」主題關系不大。而「管仲曰」一段,因管仲自己道出了受知於鮑叔的情況和感慨,最能表達作者的心思,所以作者不惜筆墨進行了詳寫:「吾始困時」以下用五個排比句,先述管仲的表現,後寫鮑叔的,連用五個「知」字,極顯鮑叔知人之明;又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這樣精闢而發自肺腑的語言贊美鮑叔的知賢薦賢,畫龍點睛地表現了個人心聲。
三、 思想情感
這篇傳記以稱頌管仲、晏嬰的治國才幹為線索,突出頌了鮑管之間感人的友誼,和晏嬰不拘一格賞拔人才的做法,表現了司馬遷對鮑叔、管仲,以及齊桓公、越石夫等人的無比崇敬。文中,作者有意突出了朋友之間、君臣之間、上下之間的一些關系准則,正面表達了自己的理想和道德理想,同時也是對漢代現實的一種鞭撻與批判,字里行間凝聚著個人的身世和感慨。

❷ 為什麼中國人都對自己的工作抱怨很多

復制一個給你;
最近在一個高考家長群里,跟家長朋友聊天,發現一個現象:每當談起來一個專業的時候,一般提問的家長都是滿懷憧憬和期待。但是當從事相關專業的家長現身說法時候,總是把討論引向另一個極端,或者潑些冷水,或多或少都會抱怨自己的行業和工作。然而看了很多國外人寫的書,很多開頭都是首先描述他是如何如何愛他的專業和工作。這一現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並由此引發了對大學、專業、職業規劃方面的反思。
每天在群里看家長們的聊天信息,我感受到家有高考生的一種深深地焦慮,有時候看著這些言論甚至也會影響我的心情。我一直在想是什麼造成了中國式的高考,這種氛圍,這種憂慮,讓人感覺到壓抑。仔細思考,這其實是中國現實社會的一個縮影和反應。
這種現狀,我認為是傳統和文化的影響,這要從科舉制度開始。科舉制度從隋朝首創,在唐朝時期達到了第一個興盛。為什麼會出現科舉制度,這有著較深的政治經濟原因。隋朝之前,我們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可以說從漢朝以後,隋朝之前,一直處於戰亂格局的時代,一直沒有一個大統一的中國。為什麼朝代更換如此頻繁?因為建立了王朝的皇帝,其實對於本國的統治力並不強大和穩固,各地諸侯分立,皇帝本身也是一個大的貴族,只是暫時取得了諸侯認可並作為大家的代表來統治國家,事實上很多事情都要依賴貴族和各地諸侯的影響。但是到隋朝,尤其是進入唐朝後,出現了唐太宗等優秀的人物,他們想加強中央的集權和鞏固自身的皇權。因此,科舉制度出現了,這是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創新,王朝的統治者,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平民子弟進入官僚階層。這樣一是有利於選拔人才,治理國家,相當於組建了一批自己的職業經理人團隊。二是重重的打擊了其他貴族和諸侯的權利,加強了皇室本身的集權。應該說,科舉制度創立,是一個偉大的創新。他使得中國得以穩固的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得以不斷的選拔有才能的治理團隊,讓國家治理生生不息。從此以後,科舉制度逐漸成為中國最為重要治國和人才選拔制度之一。拉回到77年恢復高考來看,中國經歷了10年的文革浩劫後,百廢待興,尤其是各種人才。於是開始了浩浩盪盪的高考大軍。我認為這次恢復高考和科舉制度創立的意義一樣偉大。很多前幾批的大學生畢業後都直接分配到國家機關、省市縣等機關和國營大企業之中,在後來的改革開放中擔任了重要崗位。我記得一篇報道說武漢大學中文系第一批畢業生只有兩個人沒有進京,所有進京的人只有兩個人沒有分配到國家機關只分配到北京市機關。而地方院校,比如洛陽工學院則培養出了多年後河南省相當多的縣市領導幹部。這種高考紅利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直進入了21世紀。全中國的父母幾乎都毫無例外的希望孩子考上大學,考個名牌大學,當國家幹部,進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或者大型國企,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學而優則仕,這些思想既是幾千年來傳統的延續,也是相當一段時期真實的社會反映,起碼在1999之前並沒有錯。然而1999年以後,形勢發生了變化。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1999年之前,高校擴招年均增長都只在8.5%左右,然而1999年,當年招生人數增加51.32萬人,招生總數達159.68萬人,增長速度達到史無前例的47.4%,之後2000年的擴招幅度為38.16%。然而在就業市場上從1996年,國家就開始了雙向選擇,自由擇業的試點,到1998年大學生由國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當年70%以上的大學畢業生是自主擇業的。於是一面是滿懷希望的學子和父母,一面是國家機關編制飽和,改革開放時間較短私營企業接納人才的能力還未大批形成,造就了就業難的現實。很多期望變不了實現。厚重的歷史讓我們驕傲,但是也因此帶來了很多思想上的束縛。所以作為一個家長、一個學生,應該對現實,對傳統有所認識,學而優則仕是有歷史背景的,在改革開放深化的今天,我們改變不了就業環境,也改變不了傳統,但我們可以改變我的思想、認識和看法。
這種現狀的解決之道,我們更多可以借鑒國外。改革開放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經濟和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也同時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文化、新的視野。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國門,國外的大學、教育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些教育不僅豐富了我們的升學渠道,最重要的是給我們帶了更多看待教育、看待高考、看待職業規劃、看待人生的新視角。也許美國沒有那麼厚重的歷史,所以他們的教育總是顯得那麼自然,那麼貼近人性。無論你多麼愛國都不得不承認,美國有當前世界最好的大學和高等教育,以及世界最具創新的企業。我們不是要丟掉歷史,而是要更多改變那些可以改進的東西。正如國家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為父母我們一樣可以引導孩子走一條中國特色的教育之路。通過在高考群里的觀察。反映出當前高考家長和學生的思想傾向。一是聚焦不對。群里發問,經常是「哪個大學好」,「哪個專業好」。跟高考直接相關的,跟高校和專業直接相關的鏈接分享看的人很多,外圍點的教育問題思考和關注的人少。有句話說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想解決問題,只有換個角度,跳出問題,從人生發展、生活、職業規劃等角度從新思考高考的問題,志願的問題,或許才能更坦然,才能更從容。大多數人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依然很大,中國唯分數的高考或許本身的影響沒有那麼大,然後潛意識里帶給我們的觀念和思維的影響卻非常深遠,甚至讓我們無法覺察。很多家長仍然感覺考上了一個好大學,好專業就有了一切,就如同有個高分就有了一切。應該說這種觀點是功利的,也是必然會帶來痛苦的。所謂的名牌大學就那麼多,在一個省每年招生人數也是定的,絕大多數人都把目光聚焦在此,結果絕大多數人都會失望。其實一個學校、一個專業好不好,跟個人有關系,但也沒關系,我們不應該把目光和重點過多的聚焦在這些東西上,而是應該放在人上,放在孩子上。學校、行業、專業畢竟是客觀的東西,我們不要過多的加入主觀色彩和想像。這個世界上人很多,人才也很多,99%你能看到的專業,領域,都有無數人才和高手投身其中。我們不能僅僅把時間、目標放到這些外在的東西上,而是要引導孩子時刻的思考和尋找自己喜歡的東西,自己內心真正熱愛的東西,而不是嚴重盯著熱門,隨波逐流。回到開頭的問題,為什麼中國人多對自己的工作抱怨較多,因為很多人當初選擇專業的時候都是奔著熱門去的,或者懷有其他目的,或者從未思考,總之很多不是自己主動選擇的。所以,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是一種資源不匹配的現象。我們已經如此,轉換專業的成本很高,但是我們的孩子,下一代,我們應當讓他們盡量避免這種現象。所以請不要只盯著哪些所謂有前景,掙錢多的專業,不要只盯著某某學校,有什麼優勢專業。這些如果孩子不喜歡,跟孩子不匹配,那麼可能反而是一種阻礙。更多的關注一下孩子的實際感受,更多的讓孩子參與一下某些行業的體驗,不要覺得這是浪費時間,從國外學生經驗看,只有參與才是最好的選擇方式。

❸ 再多的抱怨和懊悔不如此時此刻自我反省的意思

為什麼要自我反省

一、原因:
1、反省是為了進步。因為反省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了自己的大錯,就找到了自己進步的起點和機會,而且進步是會帶來快樂的。
2、反省是為了變化和改變。因為反省可以幫助我們聚焦於學習前後和反省前後在認識上的變化是非常清楚的,所以進步也是清楚的。
3、大多數人在失去的時候才能珍惜,才會反省,而幾乎所有人平時都不會反省,所以我們更加要重視反省。比如我在原單位上班時不會去反省自己還有哪些進步的機會,甚至離開後也不會去反省,因為大多數時候都處於自以為是的狀態,所以我們的水平都是非常低的,是極低的。

二、變化:
1、原來我認為反省是做了一件事情後總結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後再把問題解決好,是為了解決問題。
現在我認為了反省是為了進步,因為反省了自己的重大錯誤在哪裡,如何改進這個重大錯誤,所以抓住了自己進步的起點和機會。
變化:解決問題--進步機會(問題思維--機會思維)

2、原來我認為反省沒有聚焦於變化上也可以進步很大。
現在我認為反省必須聚焦於變化上才有可能進步大。
變化:聚焦變化進步大--不聚焦變化進步小或沒有

3、原來我認為只有自己出現問題的時候才會反省。
現在我認為我們平時都要時刻反省自己。
變化:有問題才反省--平時都要反省

4、原來我不重視反省,只有在後悔時才反省自己。
現在我非常重視反省,平時都要時刻反省自己。
變化:不重視---非常重視

三、得意:
1、很開心,感覺慢慢地對反省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
2、初步感受到反省很重要,堅決要重視起來,平時都要及時反省。

❹ 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員工的抱怨

以前寫的一篇文章,做了一些修改。
我記得當時我們都豪不猶豫的把總是抱怨的員工評了B,理由是抱怨對團隊氛圍和士氣的危害很大。
現在想來當初的這個判斷很草率,不夠深刻。
其一是抱怨對團隊的危害性。抱怨為嚴重危害團隊氛圍和士氣。
其二,可以把員工的抱怨理解成客戶的抱怨。余世維在一個講座中提到,會抱怨的客戶是好客戶,因為客戶的抱怨有助於提升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員工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管理者的客戶,管理者要提供服務來提高客戶的工作效率。既然客戶的抱怨有助於提升公司的產品和服務,那麼員工的抱怨是否就有助於發現公司流程、制度的缺陷,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
其三,管理者的重要任務之一是發現問題,既然有員工抱怨,那麼不是公司管理出現了問題,就是員工出現了問題,很多時候往往是兩者都出現了問題。管理者決不能放過這個發現問題的機會。
其次,
合理的重視員工的抱怨。
對員工抱怨的重視不能簡單的體現在績效考核上用績效考核的大棒把員工的抱怨打下去。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不是員工不抱怨了,而是在你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或者心理抱怨。最終的後果是,防人之口,甚於防川,日積月累的抱怨會以一種更具有破壞性的形式發泄出來。
首先是調整好心態和員工開誠布公的溝通。應該以一種平和的(而不是先入為主的)心態和員工進行平等對話,深入的了解員工抱怨的真實原因。為了讓員工能夠沒有任何心理包袱,這樣的談話不要作為績效考核的依據(一個具有開放討論的組織文化的團隊是不存在這個問題的)。
其次,找到問題的根源,和員工一起制定一個行動方案。如果是公司的流程、制度或管理出現了問題,管理者則要認真的分析,提出一個解決方案,以此來提升管理水平;如果是員工個人的問題,管理者就應該明確的告訴員工你的期望,目標,以促使員工的態度得到提升。
最後,告訴員工,你有(比抱怨)更好的選擇。如果你對周圍的環境感覺不舒服,那就:
最後,不要忘了把你的思考結果告訴給你的上司,並積極的參與到這項改善的行動中來。我把這種思維方式稱為管理者的思維方式。當然,如果你用這種方式來思考問題,那你就離管理者的角色不遠了。
在雙方都採取行動後,如果還是不能接受對方,那麼矛盾有可能是不可調和的,比如說性格和企業文化的沖突。此時勉強維護雙方的關系對誰的都不好,最好的解決方案是放棄這種勞動關系。
管理者能夠看到的抱怨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如果更加深入的了解員工的想法,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鼓勵員工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一種開放討論的組織文化,消除員工坦露內心世界的制度障礙,或許會對此有些幫助。
如果說上面的做法一種守勢的思維方式,我們也可以換一種攻勢的思維方式:
積極的引導你的團隊成員,以管理者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
這樣你的團隊將會獲得一個良好的自我診斷和自我修復能力。我認為,良好的自我診斷和自我修復能力是卓越團隊的本質特徵之一。
總之,治理員工的抱怨,和治水其實是一個道理,重在疏導。只要措施得當,我們絕對可以化弊為利。

❺ 誰知道怎麼樣對付愛抱怨的老婆,怎麼治理老婆愛抱怨的毛病

哥們,告訴她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有增加彼此的痛苦。她看不順眼的事物說明回她在用自己的答價值觀強勢要求事物必須按她的規則發展,你做為她的愛人,可以呵護她,寵慣她,但長此以往,你心裡的幸福感會不斷被壓抑和減少,隨之而來的是心裡積累的負面情緒自己也消化不了,結果很可能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了,你會去找傾聽者,如果不小心碰到談得來的藍顏,乾柴烈火容易出事的。鼓勵她多看事物積極的方面,多向好處想,多些贊美和表揚,你也要不停的幫助她,一起享受這個改善的過程,你們的生活會更和諧。

❻ 如何看待「家長抱怨導致學生開除」

「宿舍擠30多名學生,家長網上抱怨,學生被開除」的消息,將河北曲陽實驗學校的名頭,送上了網路熱搜。

對於上述思路在不同領域間的傳導,能舉出典型的例子不少,很多遠比一所寄宿制民辦學校所能呈現問題的宏觀。但恰因為小而具體,「家長抱怨住宿導致學生被開除」的傳播過程,讓因與果直觀地連在了一起,更有諷喻性。將合理監督異化為「別有用心」的思路,時間長了,很可能會導致正常矛盾解決機制的麻醉和鈍化;將每一個意見都視作影響形象的不安定因素,並予以雷霆重擊的慣性,反而容易帶來整個機構形象的崩盤。

是不是也可以把它看成對更多地方的提醒?不要成了學校故事的擴大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❼ 辯論賽:以德報怨,以怨報怨。舉事例…(隨便選一項…謝)

1李世民與魏徵。他是李淵的二兒子,戰功赫赫。在戰斗的過程中,網路了一大批人才。這些人才當然希望李世民能夠登上皇帝寶座,他們才可以發達,便不停地有意無意地撩撥他,啰嗦皇帝的種種好處,暗合李世民的心意。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才是正宗的接班人,他的手下也有一幫押寶的人,等著他發達之後幫助治理國家,享受黨和國家領導人待遇。眼看李世民越來越危險,手下一個叫做魏徵的要李建成提前動手,滅了李世民。奈何李建成是一個溫良無毒的丈夫,不忍心對親弟弟開刀。結果,大家知道,就是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不僅滅了哥哥弟弟,而且將他們的兒子家眷全部消滅,嬰兒也不能倖免。按說這樣的人對魏徵,應該更是仇恨的。結果因為愛才,以德報怨,竟然成就了一段君臣配合無邪的千古佳話。
2韓信與「胯男」 秦漢時期,功成名就的韓信沒有殺掉當年讓他受胯下之辱的青年,使這人感激涕零,願意終生為他效勞
3諸葛亮與孟獲 三國鼎立時期,孟獲的叛亂嚴重危害了蜀國的穩定,但諸葛亮在討伐南中時,卻一次次放走對手孟獲,最後使桀驁不馴的孟獲心悅誠服,從此效忠蜀漢,聽命於諸葛亮的調遣,成為蜀國鞏固後方的基石……
4齊桓公與管仲 他在與公子糾爭位時曾挨過政敵管仲的一箭,差點要了他的性命。應該說齊桓公與管仲之仇不共戴天,可是,當他登上國君之位後,卻以政治家的敏銳,桓公意識到齊國的發展需要管仲這樣的人才,聽從了師傅鮑叔牙的勸說,以博大的胸襟寬容並重用了管仲。由於齊桓公以毫無芥蒂的重用回報當年的一箭之仇,深深地感動了管仲,從此,管仲便盡心效力國事,鞠躬盡瘁,最終助齊桓公實現富國強兵,成功進行了「尊王攘夷」,率先登上春秋霸主之位,成就了彪炳千秋的歷史偉業。
5藺相如與廉頗 藺相如也是一個以德報怨的楷模。他以超人的勇氣和智慧,讓趙國的鎮國之寶和氏璧在秦王眼皮下遛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了趙國,功蓋朝廷;後來,在秦趙兩國的澠池之會上,當趙王處境非常尷尬的之時,他又憑借自己的睿智和膽略,幫助趙王擺脫了受辱的困境,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由於其功勞顯赫,得到趙王的重用和封賞順理成章,天經地義。可是,生性剛直粗獷的廉頗卻偏偏對藺相如很不服氣,揚言一定要找個機會羞辱居自己之上的藺相如。而藺相如聽說後,不但沒有嫉恨和報復,反而為了避免發生不愉快,寧願一直躲著廉頗,即使是兩人的馬車在路上不巧相逢,藺相如也讓車夫退避以禮讓廉頗。藺相如以如此忍讓的寬厚和仁義回報廉頗的盛氣凌人,最終感動了廉頗,使廉頗意識到自己的小肚雞腸和無理取鬧的不仁。後來,慚愧難當的廉頗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請求藺相如的原諒和懲罰,原來不睦的文武二臣終於消除了讎隙和誤解,從此結為生死之交,在戰國後期風雨飄搖的形勢下,共同支撐和維護著趙國的江山社稷。

從別人那轉的

❽ 舒適、抱怨、魁梧、莊重、神聖、泰然、恩賜、威脅、枯竭、治理、愛撫、深奧、陰暗、詳細、企盼、急速的近

舒服、埋怨、強壯、庄嚴、聖潔、鎮定、恩澤、要挾、乾涸、管理、疼愛、高深、昏暗、詳盡、盼望、迅速

❾ 辯論:以直報怨好還是以德報怨好。高分!!

子曰「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對於「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句話,人們首先應該明白回什麼算「直」。所答謂直者理義道德是也,不違義理方稱直。
又有另一解釋為:直,直來直去的意思。也就是飛一板磚報仇。
兩種說法糾結了千餘年。仁者見仁因為對於政治統治需要而另外做出的解釋,智者見智便是追根溯源理解其本意。
今人《直的邏輯:解讀<論語>之「證父壤羊」》一文,認為「直」乃指人的本心,不是所謂的禮儀、法律,而是指一個人最為天然、最為自然的反映。「以直報怨」的意思,就是根據自己最直接、最強烈的情感反映去行動。正如有人打你耳光,你就應該踹他屁股一樣。反對者便由於政治或自身需要斷章取義,以獨立的一句話去理解。大家應該知道,正因為這句話的理解錯誤,毒害中國幾千年。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