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九曲河整治工程

九曲河整治工程

發布時間: 2021-02-22 01:52:29

『壹』 為群眾干實事的作文

隨著推動加快發展、建設幸福資陽的鏗鏘腳步,秉承著「民生的事是天大的事,老百姓的事無小事」的理念,資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工作,始終堅持民生的根本取向,把群眾利益高高舉過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人民群眾共享幸福資陽建設成果,交出了一份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把大寫的「民生」鐫刻在了資陽大地上,留在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民生連著民心。資陽關注民生、改善民生的生動實踐,深刻詮釋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認真踐行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有力提升了廣大群眾的幸福指數,溫暖了民心,凝聚了民氣,激發了民力。
如今,資陽人民正以「幸福資陽」感到驕傲和自豪。
篳路藍縷,成就喜人。
盤點近年來資陽改善民生的心路歷程,一幅壯美而溫馨的民生畫卷在人們眼前徐徐展開……
扶貧解困行動——為了30多萬農村貧困鄉親
初夏的陽光,照進禹興付紅磚黑瓦的新房,打在了老人滄桑而安詳的臉上;老伴蔣祖群照看著兩個打鬧嬉戲的孫子,心中充滿甜蜜……好一幅農家和睦融融圖。
年屆耄耋的禹興付是雁江區清水鄉鯉魚村特困戶,失明多年;老伴蔣祖群70歲,腿有殘疾;兒子患腦癌去世,智障兒媳丟下兩個不滿3歲的孩子獨自離開了家,兩位老人與兩個年幼的孫子相依為命,艱難度日。
2009年5月23日,履新剛剛一個多月的資陽市委書記李佳,在得知禹家境況後,立即前往看望慰問。在破爛的草房前,她緊緊拉住老人的手,滿含熱淚動情地說:「老人家,你們辛苦了,黨和政府一定會幫助你們的!」擲地有聲,情動田野,對禹家的幫扶迅速展開,立竿見影:6月20日,新房子落成;7月9日,禹家老小喬遷新居,相關部門還送來了卧具、衣櫃、兩頭豬仔和飼料等;隨後兩位老人辦上了低保,兩個小孫子作為特殊對象被納入了農村五保。
以解決禹興付家庭困難為契機,資陽市、區、鄉三級聯動,對整個鯉魚村實施整體扶貧解困,短短兩個月時間,鯉魚村面貌煥然一新,900多名村民喜上眉梢……
在資陽農村,感受到這種新變化的,不僅僅是禹興付一家,也不僅僅是鯉魚村。
面對97個貧困村、38.5萬農村貧困人口的嚴峻現實,順應他們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的殷殷期盼,資陽市委、市政府站在大力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高度,從解決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最緊迫的問題著手,把農村扶貧解困工作提上了重要日程,借鑒與完善鯉魚村的幫扶模式,以領導聯村、部門幫村、幹部駐村「三村扶貧行動」為載體,迅速啟動實施農村扶貧解困行動計劃,力爭用兩年時間,使全市97個扶貧新村的貧困人口實現生活水平、生產條件、居家出行、健康狀況、致富能力「五個明顯改觀」。
2009年8月21日,以全市2009—2010年農村扶貧解困行動計劃實施動員大會召開為標志,以97個貧困村為重點,資陽拉開了農村扶貧攻堅的序幕,正式向農村貧困宣戰。
37名市級領導身先士卒、率先垂範。每位市級領導幹部帶頭聯系兩個以上貧困村,全市97個扶貧村均有市級領導掛點幫扶。「三村扶貧行動」開展以來,李佳多次深入簡陽市石盤鎮衛星村和方家林村調研指導,與當地群眾一起共商脫貧致富辦法,指導扶貧項目規劃建設,幫助協調解決扶貧項目建設資金缺口問題;其他市級領導也紛紛深入所聯系的扶貧村,幫助搞好扶貧規劃,帶去技術信息,協調資金項目,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70餘個市級幫扶部門和97名駐村幹部迅速深入聯系村開展工作。對他們的要求明確而具體:不完成幫扶目標任務絕不脫鉤!
2010年3月全省「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幹部幫戶」活動啟動後,進一步拓展聯系范圍、聯系對象、聯系內容,全市780餘名市縣級領導幹部、350餘個市縣級部門、6400餘名科級以下黨員幹部積極投身活動,掀起了扶貧解困的新高潮。各級領導幹部帶著感情、帶著責任,主動深入農村,給項目、給資金、給技術;駐村幹部與村民朝夕相處、同甘共苦,為群眾解決各種現實問題,有力推動了扶貧村的發展……
2012年5月11日,資陽市委召開全市「農村扶貧解困」暨新一輪「三村扶貧行動」工作會議,新選派173名機關優秀幹部到重點扶貧村開展蹲駐幫扶工作。以此為起點,全市所有機關黨員幹部採取「一對一」、「多對一」等方式,直接聯系幫扶困難群眾,農村扶貧解困行動向縱深推進。
截至2011年底,資陽市共投入扶貧幫扶資金4.31億元,扶貧新村建設順利推進,落後面貌明顯改善,5萬多農村低收入人口告別了貧困,「五個明顯改觀」的目標初步實現。
重大民生工程——讓民生福祉「落地生根」
初夏的夜晚,涼風習習,華燈初上,雁城九曲河畔台陽路市民文化休閑長廊好不熱鬧。跳舞愛好者伴隨音樂聲翩翩起舞,健身愛好者踏著節拍跳著健身舞蹈,老人們在這里悠閑地漫步……自九曲河綜合整治工程示範段、九曲河廣場和台陽路文化休閑長廊投入使用以來,這里成了市民們休閑的好去處。
家住皇龍小區的張女士深有感觸:「我做夢都沒想到兩年前還破爛不堪的地方會建成今天這樣漂亮的長廊,現在,我出了家門就有地方跳舞了。」
一條河流的治理,帶來了一座城市的嬗變。這就是九曲河綜合整治工程。
九曲河是資陽人民的母親河。她曾經是美麗的,但由於種種原因,九曲河沿岸已變得「臟、亂、差、臭」,嚴重影響到市民的生產生活,影響到城市功能發揮和資陽對外形象,人民群眾對此反映強烈。
整治九曲河,還母親河一泓清水,還資陽一片藍天,成為數十萬資陽市民的最大期盼。
情系民生,聞訊而動。2009年5月27日,市委書記李佳,時任市長、現任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羅勤宏,市政協主席羅雪松,時任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郭雲放等領導專門深入資陽城區九曲河進行調研。李佳強調,要從老百姓最關注、最現實、最緊迫的事情做起,堅定推進九曲河整治,改善百姓人居環境。
6月15日,中共資陽市委二屆十次全會作出了《關於實施九曲河綜合整治工程的決定》,提出用兩年半左右時間,通過對九曲河城區段河道和沿河兩岸的綜合整治,使九曲河成為「水清、路暢、岸綠、景美」的景觀帶,全面提升資陽城市人居環境和城市形象。6月18日,九曲河綜合整治工程誓師動員大會及開工典禮隆重舉行,總投資約13.3億元的資陽建市以來最大的民生工程正式開始實施。
市民奔走相告,網友好評如潮,社會各界紛紛捐款、建言獻策、踴躍參與……
此時,距離李佳就任資陽市委書記只有兩個月時間。權威人士指出,如此迅速的行動,如此雷厲風行的作風,折射出的是資陽市委、市政府認真傾聽群眾呼聲,順應人民群眾迫切期待,著力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的民生情懷。
如今,九曲河綜合整治工程實現了「水清、路暢、岸綠、景美」的目標,資陽城區舊貌換新顏……
九曲河綜合整治工程,為資陽改善民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僅僅是九曲河。
另一項重大民生工程——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於2012年5月12日正式開工建設,川中旱區數百萬群眾近半個世紀的夙願終於實現。
長期以來,川中老旱區433萬群眾(其中資陽旱區人口達366萬之眾)盼水、望水、等水、找水,飽嘗缺水之苦、用水之難。自1971年毗河供水工程正式列入四川省《岷江水利初步規劃》以來,整整四十年,旱區人民盼「毗河」、想「毗河」,望穿秋水;整整四十年,各級領導換了一茬又一茬,一直都在為之不懈努力。
2009年,資陽市委、市政府把毗河供水工程立項上馬作為當前解決民生問題的頭等大事之一、列為「一號工程」,成立了高規格的工程推進領導小組。李佳明確提出:「促成毗河供水工程上馬,解決旱區老百姓盼了幾十年的吃水問題,是我們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資陽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全力以赴、超常付出、積極推動。三年來,市委書記李佳親自帶隊進京匯報爭取的次數就達18次,至於到省城匯報,更是難計其數……
就這樣,在資陽市的強力爭取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在國家有關部委和省級相關部門的配合幫助下,在成都、資陽、遂寧三地聯動下,停滯了多年的毗河供水工程立項建設工作再啟動,經過無數次的艱辛努力,經過專家對工程項目建議書的預評估、現場評估,對可行性研究報告評估、國家發改委批復等多個環節,終於2012年5月,國家發改委同意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開工建設,旱區人民飽受乾旱缺水之苦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
與此同時,老鷹水庫樞紐除險加固及防空洞工程也全面完成,有效解決了資陽城區數十萬市民的飲用水問題;旨在把河流帶回城市,徹底改變資陽城區的水環境,打造資陽城市「水在城中游,城在水中立」宜居宜業美景的資陽城區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以「全國一流、西部首創、四川典範」為目標,集物資倉儲、救助救濟、應急避險、養老休閑於一體的民生家園——資陽市民政福利創新園等一大批重大民生工程,也在同步加緊實施……
在這里,以實施一批重大民生工程為突破口,扎扎實實推動民生福祉「落地生根」,讓人民群眾真正得實惠,成為資陽著力改善民生探索出的一條有效路徑。
九大民生行動——分好「蛋糕」惠民生
雁江區豐裕鎮二郎村五組年逾七旬的羅素芳老人,2011年11月體檢時被查出患有直腸癌。對於農村居民來說,罹患大病可是件天大的事,光醫療費用就可能把家庭壓垮。但羅素芳老人並不為此擔憂。她住院治療一個多月,康復出院,共花去醫療費3萬余元,報銷了一半多,自己負擔了一部分。她說:「我參加了新農合,每年只要繳30塊錢,看病住院都能夠報銷,多好啊!要是沒得這個政策,你醫得起呀,還不得等死呢。」
民生為重、民生為先。在這里,資陽始終堅持把維護全市發展的整體利益與實現廣大群眾的具體利益有機統一起來,在推動加快發展的同時大力改善民生,在全力「做大蛋糕」的同時精心「分好蛋糕」,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共享幸福資陽的陽光雨露。
於是,看病是否便宜、入學是否容易、出行是否方便、就業是否順利、住房是否有保障、是否安居樂業等等,維護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切身利益,成為資陽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著力重點。
於是,以就業促進、扶貧解困、教育助學、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百姓安居、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文化體育為主的「九大民生行動」,在全市范圍內深入實施,成果豐碩: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覆蓋面不斷擴大。近三年來,資陽市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新增就業6.62萬人;至2011年底,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覆蓋人數達到44.69萬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覆蓋人數達到128.815萬人;城鄉社會救助體系不斷發展和完善,城鄉醫療救助水平大幅提高,城鄉低保對象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群眾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生活質量大幅提升。近三年來,資陽市建設保障性住房8729套、棚戶區改造14063戶、新建沼氣池6萬口,58.4萬人喝上了干凈、清潔的飲用水,5萬多低收入群眾告別了貧困生活,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條件和城鄉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極大改善。
——交通基礎條件大為改觀,群眾出行更加方便。近三年來,資陽市在建高速公路336公里,通鄉油路(水泥路)新增301.1公里,通村公路新增3315.1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了13900公里;全市171個鄉鎮提前三年實現百分之百公路「硬化到鄉」,2815個行政村提前兩年實現百分之百公路「村村通」。交通條件的改善,有效解決了當地群眾出行難、運輸難的問題,為農民增收致富注入了強勁動力。
——衛生、計生事業蓬勃發展,「看病難,看病貴」有效緩解。近三年來,資陽市改擴建醫療機構270個,醫療機構總數達到4912個,總床位達到15067張;改擴建鄉鎮衛生院86所,完成了全市1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89個鄉鎮衛生院、4079個村衛生室的基礎醫療設備配置,衛生綜合服務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現全覆蓋,參合農民達到409.35萬人,建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3個,覆蓋人口62.12萬人。人口與計生工作健康發展,低生育水平進一步鞏固。
——教育助學全面推進,教育事業加速發展。資陽市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得到全面落實,近三年來,全市共免除125萬余名學生學雜費6.28億元,向118.9萬名學生免費提供1.15億元的教科書,向14.6萬名寄宿貧困學生發放生活補助1.34億元,全市普通高中發放助學金額3826萬元,中等職業學校發放助學金額5517萬元;職業教育改革事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市中職在校生人數由2009年的4.6萬人增加到5.1萬人。
——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成效顯著,群眾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近三年來,資陽市新建村級農家書屋2000餘個,免費開放各類文化場館80萬人次以上,廣播電視村通率達到100%,社通率達到100%,在120個村安裝了體育健身工程,安裝全民健身路徑56個點;實現了全市行政村每月免費放映一場公益電影。
——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深化平安資陽建設。嚴厲打擊各類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的刑事犯罪,在全省創新推出了「賠付制」保安、專職治安巡邏隊建設、農村「四方合作」工程等治安防控機制,城鄉一體化防控體系初步形成,人民群眾安全感明顯增強;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扎實開展省、市、縣三級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加強和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重點青少年群體、「兩新組織」、信息網路等服務管理,全市社會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健全和完善「大調解」工作體系,基本實現了「小事不出村、難事不出鄉、大事不出縣、矛盾不上交」目標,資陽被評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積極構建大普法工作格局,深入開展依法治理活動,公民法律素質和全社會法治水平顯著提高,資陽被評為全國「五五」普法先進市。
在一項項民生行動實施的背後,離不開強大的財政投入作為支撐。在這方面,資陽毫不吝嗇,從來就是「大手筆」。近三年來,資陽市通過建立和完善以民生為導向的公共財政投入體系,共投入民生資金210億元(其中用於「九大民生行動」的投入就達114.42億元),2011年民生投入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達66.2%,2012年財政的民生投入將突破100億元,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67.2%。巨量的財政投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了實處。
九大民生行動的推進,廣大群眾生產生活全方位改善,為「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作出了最好的注腳。
不變的民生情懷——為老百姓做事最幸福
一封署名「李佳阿姨」的信件交到了胡燕桃手上。信中鼓勵她「要堅強面對人生,勇敢戰勝病魔」。病榻上的女孩熱淚盈眶,激動不已,絕境中看到了生的希望……
寫信的「李佳阿姨」是資陽市委書記李佳,女孩則是資陽籍女大學生胡燕桃。一場突如其來的病魔,把市委書記與女大學生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2010年12月30日,就讀於四川農業大學的資陽籍女大學生胡燕桃,被確診患上急性淋巴白血病,幾十萬元高昂的醫療費使這個本不富裕的農村家庭陷入了絕境。李佳得知此事後,高度重視,迅速作出批示,並帶頭捐款。一場「拯救白血病女孩」的愛心接力隨即展開,短時間內社會各界捐款就達40餘萬元,胡燕桃得到了及時救治。她激動地說:「一定把李佳阿姨和社會各界的愛心轉化為動力,堅決與病魔抗爭,爭取早日康復,努力學習,回報社會!」
傾聽民間疾苦聲,一枝一葉總關情。
李佳常講:「對困難的群眾,要看見一個幫助一個;對群眾的困難,要知道一件解決一件。我們幫老百姓做一件事,可能就會幫他們翻過一道人生的坎。」
其言殷殷,其意切切,民生情懷感人至深。
只有認真傾聽群眾呼聲、准確把握民生脈動,才能更好貼近民心,改善民生。於是,黨委、政府與群眾零距離互動的網路交流平台建立起來,「我有話對市(縣)委書記、市(縣)長說」、「書記、市長信箱」、「民聲迴音壁」等,在資陽各大網站開設,並建立起群眾意見辦理和回復機制,受到熱捧。廣大網民踴躍發帖、積極跟帖,說意見、提建議、吐心聲、談訴求、寄希望;各級領導關注網帖,從中體察民情、了解民意、傾聽民聲、掌握訴求;相關職能部門回應迅速,態度誠懇,內容具體而實在。據不完全統計,僅2011年,就辦理網民來信和留言3827件,回復率達98%。
如今,網路平台成為了資陽加快發展的「助推器」、促進社會和諧的「減壓閥」、干群互動的「連心橋」。
「共性靠政策、個性講感情。」面對多種多樣的民生訴求,資陽市始終堅持用不同質的辦法解決不同質的問題,妥善解決涉及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簡陽三岔湖養魚網箱的成功取締,就是一個典型的範例。
三岔湖波光粼粼、風景秀麗,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資陽市委、市政府著意將其打造成為世界級山地湖泊型文化生態休閑度假旅遊目的地,但網箱養魚成了一隻「攔路虎」。多年來,寬闊的湖面上密布著10985個養魚網箱,888戶漁民、4000餘人長期以此為生,但卻嚴重污染了水體,影響到旅遊開發,取締網箱養魚勢在必行。
群眾的生計大於天。按照「既要搞開發,又要維護群眾利益」的思路,在多方聽取意見、深入了解漁民訴求、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礎上,經過「先做做民意調查、看老百姓答應不答應,開展風險評估、看事情干不幹得,方案具體公開聽證、看事情怎麼干」科學嚴謹、細致入微、絲絲入扣的「三道關」,三岔湖10985個養魚網箱終於和諧取締,4000餘人的生活得到妥善解決,實現了群眾生計與旅遊開發有機統一,為推動三岔湖高水平開發打下了堅實基礎。
……
事例多多,不勝枚舉。
這一樁樁、一件件,如春風化雨,滋潤著群眾的心田——
「作為資陽人,我們感到幸福和溫暖!」這是廣大群眾的共同感受。
同樣感到幸福的還有資陽市委書記李佳和她帶領的一班人。
她在《為老百姓做事最幸福》的署名文章中,深情地寫道:「……當看到雁江區清水鄉鯉魚村特困群眾禹興付搬進新家,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時,我們感到這是一種心懷群眾、真情為民的幸福;當看到身患白血病的樂至縣大學生胡燕桃在絕望中又見希望,年輕的生命得到有效救治時,我們感到這是一種奉獻愛心、傳遞真情的幸福;當看到九曲河畔面貌日新月異、『三村扶貧行動』催生農村新變化,廣大老百姓受益稱好時,我們感到這是一種情系民生、造福百姓的幸福……」
「為政之道,以厚民為本。」兩種幸福的感受在這里融合,淋漓盡致展現了資陽改善民生的不懈努力,把「民生的事是天大的事,老百姓的事無小事」的理念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幸福資陽建設作出了最好的詮釋!

樓主採納,謝謝。

『貳』 誰有丹陽市委十屆十二次全委會議的報告

再加壓力 蓄勢發力 提升競爭力
在更高平台上快步躋身蘇南強市之林
———在中共丹陽市委十屆十二次全委(擴大)會議上的報告(摘要)
楊根林
(2005年7月25日)

這次全委(擴大)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鎮江市委四屆十一次全會精神,認真總結上半年各項工作,部署下半年各項任務,重點是圍繞甩帽進位目標,動員全市幹部群眾進一步解放思想,再加壓力,蓄勢發力,提升競爭力,構建更高平台快步躋身蘇南強市之林。下面,根據市委常委會討論的意見,我講四個問題。
一、再加壓力,邁出躋身蘇南強市之林的更快步伐
今年以來,全市經濟社會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1、發展新跨越,甩帽進位的基礎更加堅實。上半年,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了較快增長,預計實現GDP127.22億元,增長14.7%;財政收入12億元,增長32.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05億元,增長47.47%;工業銷售193.2億元,增長22.9%;利稅總額13.5億元,增長30%。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上半年全市新批外資項目54個,合同外資1.93億美元,實際外資6085萬美元。實現自營出口2.3億美元,增長50%。新批民資項目331個,利用民資24.5億元。項目推進加快,上半年完成技改投入27.5億元,增長33%。農業形勢良好,小麥總產1.15萬噸,增長11.3%;農民人均純收入2860元,增長20%。
2、環境新提升,甩帽進位的後勁更加增強。今年是丹陽城建史上投入較多、動作較大的一年。城鄉道路建設加快推進,伊甸園路、丹延路、城河路、丹鳳北路、迎賓路等城建重點工程正在加快建設,機場路正在抓緊實施,農村公路綠化工程全面完成。水環境整治加快推進,九曲河樞紐、西南低窪片區防洪除澇和城北分洪道整治等工程正在積極推進,內城河整治按照「貫通水系、徹底清淤、抬高水位」的要求全面推進,雲陽、後巷、埤城、導墅等鎮的河道疏浚基本完成,城鄉水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天然氣輸入工程緊張施工,長江取水口污染基本根治,城市品位進一步提升。
3、社會新進步,甩帽進位的保障更加有力。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穩步推進,第一批全面完成,第二批正在積極推進,黨員幹部隊伍的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不斷增強。黨務公開深入推進,「雙讓」活動不斷深化,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得到切實加強,機關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服務發展的水平不斷提高。第一批事業單位改革全面完成,體制機制活力進一步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文明素質進一步提高,社會治安形勢明顯好轉,社會環境持續穩定。
上半年各項工作,為全市的甩帽進位打下了堅實的工作基礎,也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全市上下在精神狀態、發展氛圍等方面變化很大。1、發展氛圍全面優化。2、發展熱情全面升溫。3、發展能力全面提升。
上半年及近年來跨越發展的實踐,為三年甩帽進位奠定了堅實的工作基礎和思想基礎。全面小康,甩帽進位,時間緊迫,任務艱巨。我們在堅定信心的同時,更要看到形勢的嚴峻和挑戰的嚴酷,審時度勢,再加壓力。
壓力來自於激烈的區域競爭。區域競爭的壓力是最大的壓力。放眼蘇南,東部地區提速提升的勢頭異常迅猛。環顧周邊,在鎮江范圍內,部分人均指標和關鍵指標,我市已不再領先。溧陽和金壇在外向發展和城市建設等方面也正全力追趕,後來居上。再看蘇中,通州、海門正以丹陽為標桿,實現全面趕超,融入蘇南板塊。去年兩市的利用外資均超過了我們,今年上半年兩市的發展速度分別達到了15.8%和15.6%,比我市快1個百分點。江都和啟東也都瞄準蘇南,瞄準丹陽,都把躋身全省十強作為追趕目標,區域發展的追趕壓力前所未有。
壓力來自於強烈的群眾期盼。穩定和諧是最直接的期盼。老百姓不僅要增加收入,更要提高生活質量。老百姓在看病、上學等方面的支出明顯偏高;社會不公平的事、老百姓不滿意的事還時有發生。
壓力來自於緊迫的小康進程。這次鎮江召開的市委全會對小康進程重新進行了規劃,要求丹陽提前一年,在2006年總體達標,個別指標2007年達標。小康進度壓力很大。甩帽進位的壓力很大。尤其在財政收入、鎮級經濟、城市品位、產業層次、服務環境、國企改革、全民創業等方面追趕跨越的壓力很大。
二、蓄勢發力,積聚躋身蘇南強市之林的更大能量
市委十屆十一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了「蘇南次發達地區」的階段定位,提出了三年「甩帽進位」的奮斗目標。年初召開的全市領導幹部會議進一步提出了「甩帽進位」的總體要求、關鍵指標和重要措施。下一步,必須圍繞目標要求,狠抓落實。當前,尤其要進一步深化認識,在關鍵環節上蓄勢發力,夯實基礎。
1、堅定信念,提高標桿。既重發展定位,更重跨越進位。甩帽進位必須堅定信念。甩帽進位必須科學務實。拉高標桿不是盲目攀比,甩帽進位不是全面趕超。與東部地區相比,我們的差距很大,總量規模等絕對指標是無法在短期內趕上發達地區的,而且差距還會進一步拉大,這一點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我們說的甩帽進位,是指甩掉「蘇南次發達地區」帽子,進入「蘇南較發達地區」行列。較發達就是指在關鍵領域、關鍵指標上跨檔進位,積小勝為大勝,由量變到質變,用無數單項工作的領先實現經濟社會的後來居上,為今後長期趕超、躋身發達地區打下堅實基礎。
2、解放思想,能快則快。既重快中求好,更重好中求快。
3、創新作為,破解制約。既重規模實力,更重後勁潛力。
4、求真務實,全力提升。既重同位競爭,更重錯位發展。
三、提升競爭力,打造躋身蘇南強市之林的更高平台
1、提升產業競爭力。一是提高產業集中度。到2007年,特色產業銷售超10億元的鎮達三分之二,其中超30億元的鎮5個,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特色產業鎮。二是提升產業層次。眼鏡產業要迅速達到年銷售80億元規模,打造中國眼鏡之都的區域品牌。五金工具產業在保持高速工具鋼產量全國第一的基礎上,力爭成為世界第二,建立國際特種鋼生產基地。汽摩配件產業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集成配套體系,在質量、價格、服務上爭創全國一流。木業、印刷包裝等產業也要強化產業鏈的延伸,從「單打巨人」向「全能冠軍」發展。三是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中國眼鏡城、華東燈具城等專業市場的升級改造,規劃建設傢具市場、五金工具市場,構建與產業發展相配套的市場體系,盡快崛起一批年成交額超30億元、超50億元的市場網路。重點建好開發區、沿江工業區兩大物流中心。加快總前委舊址、海會寺、季子廟二期等重點項目建設,積極規劃齊梁文化開發。
2、提升企業競爭力。一是項目推進上規模。確保大亞、天工、飛達、沃得等規模企業每年都有「億字型大小」項目投產。年內培育1家銷售超50億元企業,5家超20億元企業,三年內3家企業年銷售超百億元,5家超50億元,80家超億元。二是技術創新上層次。鼓勵有條件企業建立博士後工作站和專門的科研開發機構,3年內建設3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110家廠辦科技機構,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創新體系。力爭3年培植高新技術產品120個,高新技術產品銷售達200億元,較2004年雙倍增。三是品牌提升上水平。積極協助天工、飛達、魚躍、萬新、肯帝亞等企業爭創國家名牌產品或免檢產品稱號,每年新增1-2個國家級品牌產品,3-5個省級品牌產品。力爭3年內,每個支柱產業集群都擁有「中國名牌」,乃至國際品牌,使名牌產品對全市經濟貢獻份額達30%。
3、提升開放競爭力。一是引進大項目。年內新批總投資超億美元項目2個,超5000萬美元項目5個。二是強化招商活動。重點辦好8月份赴浙江等地的民資招商,10月份赴歐洲的產業招商以及年底赴日韓的專題招商。充分運用好4·18經貿洽談會和汽車零部件發展論壇等各類招商活動成果,確保全年合同外資6億美元,實際外資2億美元,吸引外地民資40億元。三是創新招商思路。加快開發區、沿江工業區、雲陽企業社區和各鎮工業園區建設。
4、提升環境競爭力。一是打造優美的城市環境。放大規模,新民西路向新312國道延伸,雲陽路向東延伸,拉開中等城市框架,打造十里長街特色。提升品位,加快開發區建設,今年10月份三大中心、八大工程全面開工,增強新區功能。繼續把水環境整治作為今年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充分展現「江南水鄉、現代氣息」的城市特色。內城河改造工程年底前竣工,城北分洪道二期工程年內開工。二是構建便捷的交通環境。盡快完成新老312國道與高速公路互通,加速推進建設機場路,形成東中西三路齊上高速的大交通格局。在年底前保質保量完成城區六大道路建設,力求出精品。在對農村公路完成綠化美化的基礎上建立養護長效機制,加大對農村公共交通、危橋改造等建設的資金投入,對農村客運班線進行公交化改造,年底前開通列入計劃的7條城鄉公交線路。三是建設高效的服務環境。
5、提升體制競爭力。一是用規范化的運作推動國企、事業單位改革。穩步推進丹棉、丹化等大中型企業的改制,吸引外商特別是跨國公司購買、兼並大中型企業。對已改制企業要「回頭看」,確保改制規范。對改制不徹底的企業,要進行「二次改制」。在第一批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轉企的基礎上,制定第二批生產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計劃並積極探索對醫院等社會事業單位進行民營化改造,市場化改革。二是用國際化的視野推動民營經濟發展。三是用人本化的意識推動保障體系的完善。要大力加強基本養老保險的擴面和征繳工作,年內確保全市企業參保面在95%以上,基金繳費率在95%以上。年底前城鎮職工醫保參保面超過95%,並穩步在鎮村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僱工中推廣。
6、提升人文競爭力。一是用丹陽精神激發內動力。二是用創新學習激發戰鬥力。三是用吸納人才激發競爭力。
四、真抓實干,構建躋身蘇南強市之林的更強保障
當前,我們正處於甩帽進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任務很重,壓力很大。全市各級一定要認清形勢,奮發進取,真抓實干,為三年甩帽進位、快步躋身蘇南強市之林提供堅強保障。
1、激發全民創業的活力。一是弘揚自強自立的創業精神。二是弘揚堅忍不拔的拼搏精神。三是弘揚創新突破的開拓精神。
2、提升幹部創新的能力。一要以新的理念引領發展。二要以新的思路突破重點。三要以新的辦法破解難題。
3、增強服務創優的意識。一是增強大局觀念。二是提高服務效率。三是樹立親商形象。
4、構建和諧發展的氛圍。一是營造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二是營造協調公平的社會局面。三是營造安居樂業的穩定局面。
同時,要深入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第一批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已順利完成了各項任務,第二批先進性教育活動正在開展。要深刻認識先進性教育活動的重大意義,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從全局和戰略的角度,積極投入活動中去,真正把先進性教育活動作為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推進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發展的重大政治任務,堅持高標准、嚴要求,扎扎實實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加快發展,全面和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全市各級黨組織一定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確立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團結和帶領廣大幹部群眾,與時俱進,真抓實干,為甩帽進位、快步躋身蘇南強市之林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叄』 資陽(西門市場)拆遷

嗯的確是要拆的..但是據說新建西門市場是修在原址的上面,市場上面不是起咯一座橋么...好像就搬在那裡..

『肆』 描寫資陽九曲河變化作文800家

2014年7月24日,一定會載入資陽城市發展史冊。

這一天,依舊烈日炎炎。但和往年不同,一泓清水貫流全城——「引沱濟九」引水工程竣工了!這一工程標志著九曲河綜合整治主體工程全面竣工!隨著沱江水緩緩流入九曲河,資陽城的「母親河」碧波盪漾,河畔綠樹成蔭,「水清、路暢、岸綠、景美」的城市新景觀呈現在資陽人民眼前。

「城西二里資溪,縈紆九曲,合流雁江。」《蜀中名勝記》有載。位於資陽中心城區的九曲河,自北向南全長57公里,縱貫城區12.5公里,是資陽城的母親河。自上世紀80年代起,隨著城市發展,九曲河受到嚴重污染,沿河兩岸臟、亂、差、臭現象日益突出。母親河失去了清澈的容顏和鳥語花香的環境。

「還『母親河』一泓清水!」老百姓的呼聲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從老百姓最關注、最現實、最緊迫的事做起,2009年6月,資陽市作出了實施九曲河綜合整治的戰略決策,啟動了資陽建市以來工程量、投資量最大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

5年,九曲河完成了史無前例的華美蝶變。一條河流的治理帶來了一座城市的嬗變,曾經雜亂無章、臟亂差臭的城市面貌已成歷史,資陽的人居環境、城市功能得到了質的飛躍提升——

滌新一條河,美了一座城。夜幕降臨,九曲河沱江入口至建南橋河段,彩燈閃爍,交相輝映。一路沿河上行,沿途景色美不勝收:萇弘廣場、生態建築、休閑景觀橋、建南橋……一條超長濱河廊帶公園已經形成,「水清、路暢、岸綠、景美」的城市新景觀已然形成。

滌新一條河,大了一座城。以九曲河綜合整治為契機,資陽拉開中心城市「一城三區」100平方公里大城市建設序幕——通過對河流沿線城中村、棚戶區、企業的搬遷改造,帶動35平方公里老城區提檔升級;啟動城南工業集中發展區建設,整體帶動起步區為25平方公里的城南新區勃然興起;啟動城東新區建設,30平方公里宜居宜業宜商「生態江城」展露風采。

滌新一條河,催動了一座城的跨越發展。九曲河綜合整治工程中的民生情懷、環境優化和發展決心,正轉化為強勁的發展動力。「正視、面對、拿下」,一個一個攻堅破難;充分開放,境內外500強企業紛紛落地;經濟總量「4年兩次跨越升位」,進入全省「千億俱樂部」。傾心為民,真情為民,「把加快發展高高舉過頭、把群眾利益高高舉過頭」,「幸福資陽」揚帆起航。

『伍』 資陽市有哪些大型公司工廠落戶

「十一五」期間,我市堅持實施招大引強、招商選資,瞄準世界500強企業和國內500強企業,重點對接攻堅,成功引進9戶世界500強企業、10戶國內500強企業,實施21個項目。這些企業的入駐和項目的成功實施提升了資陽對外開放形象。
我市引進的9戶世界500強企業分別是百威英博、韓國現代、法國家樂福、中交集團、中糧集團、南車集團、中石油、中海油、華潤集團,分別投資建設首期投資6.5億元的百威英博西南(資陽)生產基地、投資100億元的四川現代汽車生產基地、投資0.7億元的法國家樂福資陽商業中心、投資87億元的沱東新區城市建設、投資1.6億元的天然五穀食品生產基地、投資30億元的中國西部(資陽)動力裝備研發製造基地、投資4.4億元的中石油寶雞資陽鋼管廠15萬噸螺旋焊管技改和投資10億元的石油儲存經營、投資3.5億元的北帕斯大型天然氣液化設備研發生產、投資30億元的四海食品產業園等項目。
我市引進的10戶國內500強企業分別是廣西玉柴、重慶建工、四川華西、新希望、金德管業、蘇寧電器、民生銀行、國美電器、五糧液集團、浙江中設建工集團,分別投資建設投資6億元的大中小功率柴油發動機生產基地、投資47億元的遂資眉高速公路、投資13億元資陽城區九曲河綜合整治工程和投資0.3億元的資陽市文化體育中心建設、投資3.6億元的華西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投資8億元的金德管業集團西南(資陽)基地、投資0.5億元的蘇寧電器商城、投資0.8億元的資陽民生村鎮銀行、投資0.4億元的資陽國美電器、投資22.8億元的凱力威210萬套全鋼子午胎生產線項目、投資2.6億元的樂至江南大市場建設項目。
上述投資合作項目中,15萬噸螺旋焊管技改、金德管業集團西南(資陽)基地、資陽市文化體育中心建設、蘇寧電器商城、資陽民生村鎮銀行、資陽國美等項目已竣工運營。百威英博西南(資陽)生產基地、沱東新區城市建設、北帕斯大型天然氣液化設備研發生產、大中小功率柴油發動機生產基地、遂資眉高速公路、天然五穀食品生產基地、資陽城區九曲河綜合整治、凱力威210萬套全鋼子午胎生產線等項目正強力推進。四川現代生產基地、法國家樂福資陽商業中心、中國西部(資陽)動力裝備研發製造基地、華西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等項目正在加緊前期工作。

『陸』 河堤工程簡介

位於河流變遷帶的河道堤防是防止河流下游洪水漫溢的主要水利工程形式,防洪效果十分顯著.築堤束水之策在防洪實踐的歷史上早有應用,現在河堤在下遊河道兩岸更是普遍,已成為最主要的防洪措施之一.與水庫相比,雖然河堤沒有太大的調洪能力,然而其工程造價和技術要求較低,從而成為最廣泛的防洪工程形式.尤其是在自然條件不適宜於修建水庫的地區,更是依賴於河堤防範洪水

重慶市長江主要支流烏江幹流
彭水縣城防洪堤應急工程簡介
一、項目基本情況

彭水縣城地處烏江、鬱江交匯處,依山而建,面水而居,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素有「烏江明珠」美譽,是渝、鄂、湘、黔邊區水陸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縣城現駐有機關、事業、企業、駐軍、學校等單位400餘個,常住人口7.4萬人,城區面積5.4平方公里,到2010年,規劃城區面積將達到10.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萬人。由於烏江、鬱江洪水年年肆虐,縣城沒有防洪護堤工程,處於未設防現狀,肆虐的洪災時刻威脅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彭水縣城防洪堤應急工程是為了防治烏江、鬱江洪水,綜合治理河道,保持水土,改善、美化城市環境,提高城市防洪標准達到二十年一遇,確保縣城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的一項效益十分顯著的公益工程。

工程分四期實施,總工期8年,即2003年10月至2011年10月。

二、工程建設規模

1.防洪標准

根據《防洪標准》GB50201-94、《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98、 《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范》CJJ50-92和《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報告》,該工程的設計防洪標准為20年一遇,洪水頻率為5%。該工程防護堤堤頂高程為240.5米(黃海高程),達到20年一遇防洪標准。

2.建設規模

根據《重慶市彭水縣城防洪堤項目建議書》,彭水縣城防洪應急工程,防護河堤總長12180米,其中烏江段8580米,鬱江段2200米,九曲河段1400米。已建成烏江右岸彭水客運碼頭和左岸南渡沱貨運碼頭長820米,濱江大道已作為開發區在烏江左岸建成河堤1060米,但設防紅線未達到國家標准,尚需加高完善。因此,目前防洪應急工程規劃河堤總長為10300米,加高完善1880米。

應急防洪工程計劃分為四期實施,總工期8年,總投資5.3142億元。其中第一期興建烏江右岸客運碼頭至廟咀532米,鬱江左岸廟咀至望江亭737米,鬱江右岸至九曲河口647.8米,該區域為最嚴重的塌岸沉陷區,合計1916.8米,工程總投資8904.69萬元。

第二期工程是興建烏江右岸觀音岩—外河壩長1.5公里,鬱江左岸溫泉—望江亭0.6公里,鬱江右岸張家壩—學壩0.1公里,合計2.2公里,該區域為受洪水沖掏危害嚴重的河段。

第三期工程是興建烏江左岸下壩—菲菜梁—爛泥沱1.5公里,九曲河左、右岸1.4公里,合計2.9公里,該區域為受洪水淹沒嚴重的學校、廠礦和居民區。

第四期工程是興建烏江左岸原榨菜場—南渡頭0.72公里;右岸水文站—沙沱—彭水客運碼頭2.36公里, 同時對烏江左岸貨運碼頭、濱江開發區,右岸彭水客運碼頭設防標准不足的河段2.0832公里加高完善設防措施,合計5.1632公里,該區域為受洪水沖刷邊岸強烈和受洪水威協嚴重的河段。同期開展治理爛泥沱、外河壩岸坡的泥石流及滑坡,對河堡後山的古滑坡,採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治理。

第二、三、四期工程建堤8383.2米,總投資44237.31萬元。10.2632

三、工程建設的必要性

(一)防治烏江鬱江洪水,保障縣城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烏江、鬱江洪水均由流域內降雨形成。烏江流域面積較大達7萬多平方公里,由於上游貴州境內的暴雨洪水使我縣造成過境洪水災害。鬱江在彭水縣城與烏江匯合,流域面積4602平方公里,流域內降雨范圍廣,強度大,匯流時間短,來勢洶涌。彭水縣城臨兩江而建,處於未設防現狀,兩江洪水對縣城構成了嚴重威脅,每年汛期,洪災損失慘重。據統計,建國54年來,共發生較大洪災41次,平均1.3年一次。其中特大洪災23次,平均每2.3年一次。從1982年到2002年的21年間,烏江、鬱江洪水共導致居民死亡5人、傷122人,淹沒房屋8000餘戶23335間42萬余平方米,倒塌850餘戶1945間3.5萬余平方米,縣城蔬菜基地累計受災(含重復被淹沒)4萬畝,縣城管線、城市道路、下水道等市政設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壞。彭水碼頭規劃為重慶市五個重要港口之一,每年均被淹沒,直接經濟損失3.8148億元。同時,長年洪水浸泡引發縣城地質災害隱患點16處,危及2萬餘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尤其是1982年7月28至29日,24小時內普遍降雨達213毫米,鬱江發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洪峰流量達9750m3/秒,烏江洪峰流量達16500m3/秒,江水暴漲至236.5米,導致縣城居民受傷35人,損毀房屋854戶1725間3.1萬平方米、中小學校3所,15家街道企業被淹停產,淹沒耕地(蔬菜)1.2萬余畝,沖毀耕地1500畝(已變成無法復耕的砂礫地),存糧損毀10萬公斤;縣城三分之一的街道一片汪洋,直接經濟損失2200餘萬元(1982年統計數)。

1999年6月25—28日、7月18日,縣城兩次降雨量達190毫米,烏江發生二十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達18700m3/秒,洪水超警戒線13.1米達到238.1米,且淹沒時間長達10天以上,損失極為慘重。此次洪災造成縣城1人死亡、38人受傷,1005戶、5.6萬平方米民房被淹,其中倒塌房屋258間、1.03萬平方米,有25家企業、8所學校、1萬余畝耕地(蔬菜)被淹,直接經濟損失達9998萬元。

2003年7月8至11日,烏江上游貴州省境內的思南、德江、沿河等地普遍降暴雨,雨量150毫米以上,酉陽縣、秀山縣降暴雨109毫米,加之縣境內普遍降暴雨110毫米,烏、郁兩江洪水暴漲,7月11日縣城洪水位達到236.5米,造成縣城1500多間房屋2500人遭淹受損,倒塌房屋178戶708間,680餘人被洪水圍困,緊急轉移人口680人,淹沒蔬菜基地5000畝,淹沒工礦企業5個,淹沒學校2所,誘發縣城滑坡危險區2處,方量達25萬立方米(目前險情仍未徹底排除),縣城直接經濟損失9000萬元。縣防洪指揮部及時啟動防洪預案,組織抗洪搶險,減輕了災害損失,幸未發生人員傷亡事件。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縣城規模和經濟總量不斷增大,洪水災害損失隨之不斷增加,由於城市防洪標准低,防洪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縣城安全得不到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得不到保障,嚴重影響了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而建設縣城防洪應急工程是十必要和緊迫的。

(二)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河道,穩定江岸,保障縣城安全。彭水縣城地處山谷狹槽地帶,四周崇山峻嶺,森林植被差,一些本來穩定的古滑坡,坡積物,多年沉積的江岸,因缺乏森林保護表土,洪水漲勢又更加兇猛,以至形成滑坡、泥石流和坍塌區。縣城四周又屬水土流失極強區,近幾十年泥石流造成車毀人亡,阻斷交通,摧毀廠房、民房的災情一直未間斷。

縣城烏、鬱江河段多為沖積層堆積和深層淤積,洪水暴漲暴落沖刷岸沿,引起大面積的崩塌,使岸沿不斷向後退縮,廟咀一帶的河床比五十年代擴寬一倍以上,使原約200米寬的半島區,幾乎殆盡。兩江匯合後的外河壩也比五十年代擴寬近百分之八十,目前坍塌仍在繼續,廟咀附近民房大量傾斜變形,地面產生10—25毫米裂縫長數十米,經初步估算每年有塌方10—20萬立方米被洪水沖入烏江。

縣城烏江、鬱江岸沿接山體坡面,山勢陡峭,坡度均在35°以上,坡面坡積物厚度在2—10米,3.2公里岸線范圍內約500萬立方米,1996 年在烏江左岸發生一次較大泥石流,方量在10萬立方左右,使縣水泥廠停產四個多月。直接經濟損失達800萬元;1998年在烏江右岸發生一次小規模的滑坡,方量萬余立方米,掩埋民房3間,使交通中斷半個多月。據統計,縣城烏江、鬱江洪水每年均誘發江岸滑坡、崩岸、泥石流10餘處,每年有水土流失量約60萬立方米進入三峽水庫。縣城防洪應急工程將建成防護堤12.18公里,可確保縣城江岸穩定,減輕三峽水庫的淤積壓力。

(三)改善美化城市環境,大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彭水縣城依山而建,面江而居,地理位置差,城市發展空間受限,汛期洪水泛濫,枯期污水橫流,城市環境和形象極差。通過防洪堤工程的實施,兩江河道的綜合治理,不僅大大改善和美化了城市人居環境,提高了城市品味和形象,而且有效利用了河灘土地,拓展了城市建設和發展空間,推進了城市綠化、交通、治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了城鎮化建設的步伐。

四、目前工程進展情況

1998年,完成了縣城應急防洪工程項目建議書;2000年,完成一期工程可研報告;2001年底,可研報告通過市計委、市水利局評審,2002年1月24日一期工程可研報告獲批復;2002年5月,一期工程初步設計完成並於當年8月8日獲得初設批復,已具備開工條件。截止2003年,縣上已千方百計籌措資金235萬元,完成了一期工程15萬余立方米土石方工程量。

『柒』 田小典: 什麼樣的幹部會"被陷害"

近日,網曝一名群眾前往四川省資陽市九曲河綜合整治指揮部反映自身訴求時,負責接待的一名女工作人員卻背對群眾玩電腦游戲,完全不理睬群眾的提問。對此,該工作人員的同事則認為是被「陷害」。(1月24日《華西都市報》)
當下,人人都是「自媒體」,充分利用網路曝光這一平台來表達訴求,希望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達成目的。而網路曝光平台也不負眾望,幾乎只要幹部被曝光,幾乎都是「見光死」。重者被開除、進監獄,輕者被警告、受處分。而被曝光的幹部也不計其數,有的打游戲,有的上班吃零食,四川資陽這位幹部上班時間玩電腦游戲不理睬群眾之所以關注度高,還在於在同事眼裡,她是被「陷害」的。
或許,每一件網路曝光事件的背後都有公眾不知道的另一面;或許,我們看到的視頻是被剪輯修正過的;或許,曝光者真的就是下了一個「套」,開一殘局游戲「陷害」這名女幹部,然而,我們不得不問:什麼樣的幹部會「被陷害」?
從新聞報道中得知,群眾是去反映問題的,這名九曲河綜合整治指揮部幹部對群眾的提問不理不睬。從網路上我們可以查詢到,這個綜合指揮部是牽涉工程進度的,或許這名曝光者是拆遷戶,有訴求要向指揮部講,當群眾有疑問、有訴求時,幹部在接待群眾時,都應該熱心、耐心,即便群眾的要求不合理,甚至是出難題,基層幹部解決不了,也應該友好相待,出現不理不睬的「冷狀態」,難怪這名幹部會被群眾攝像曝光了。
要改善干群關系,需要黨員幹部,尤其是直接與群眾接觸的幹部們放下身段,真心把自己當做是人民的「僕人」,而非群眾來求我辦事,這樣的狀態下,即使無法滿足群眾不合理的訴求,也不會出現被「陷害」的情況。嚴格要求自己,在上班時間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即使是別人有心「下套」,也找不到對象了。

『捌』 優凝舒布洛克自嵌式擋牆有哪些成功的工程案例

南水北調東線宿遷段; 桂林灕江下游改造;
遼河石佛寺水庫; 武漢漢江防洪堤工程;
潘陽湖二期防洪工程; 揚州沿山河整治;
揚州新城河工程; 南京滁河支流撇洪河;
福州閩江支流入海口河道整治; 南昌贛江景觀工程;
福州市琴亭湖治理 福州恩頂水庫治理
山西煤礦塌陷區整治; 山東青島城市防洪於家河工程整治;
蘇州楊家港河閘; 上海蘇州河二期整治工程;
山東日照高速公路排洪溝; 南京雨花區送駕河;
無錫城市防洪河道改造工程惠巷浜; 泰州老許庄河;
南京湯山水庫; 泰州老三河
無錫巷惠浜 肥東店埠河
無錫太湖科技園 常州潞橫河
雲南思茅河整治工程 福州馬尾區五里溝工程
上海長興島工程 南水北調東線段
進賢縣水上公園 寶應三支排河
淮安市漣水全民健身主體公園 南京柏家河
京塘公路六號橋 滄浪河整治工程
合肥四里河整治 揚州市烏塔溝分洪道工程
蕪湖市扁擔河綜合整治工程 蘇中江都機場周邊水系調整工程
益陽桃江灰山港河道改造工程 常德體育生態園
株洲湘江風光帶 長沙黃花機場項目 婁底市湘中大道孫水河公園 長沙星沙生態公園
黑龍江鶴崗小鶴立河工程 丹陽九曲河城區段護岸工程
唐山環城水系一期(南湖調水)

『玖』 太湖的水利工程

蘇南太湖地區有耕地1290萬畝,其中湖西及濱湖山丘區160萬畝,洮滆、澄錫虞及沿江平原644萬畝,陽澄、淀泖、錫澄運河及湖西圩區486萬畝。全區北臨長江,南依太湖,湖盪眾多,河網密集,引水蓄水條件優越,一般年份灌溉水源比較充裕。除湖西山丘區有水庫塘壩蓄水並從江湖補給外,平原區主要引用江水,圩區主要引用湖水。
隨著古代農業開發,灌溉事業續有發展。秦漢時期,沿湖低田開始築堤圈圩,沿江高地逐漸引用江水,洮滆平原陸續興築陂塘。南北朝時,西部金壇以東修築了單塘、吳塘、南北謝塘等較大塘堰。東部常熟「高鄉濱江有二十四浦,通潮汐,資灌溉,而旱無憂」。隋唐年間,潤州(鎮江)、常州、蘇州都有灌溉排水工程。唐元和八年(813年),「在常州西開孟瀆,北通長江、南接運河,長41里,引江水溉田四千頃,並以通漕」。太和年間(827~835年),浚鹽鐵塘,兩岸開挖塘浦,廣築堰閘斗門,攔水於崗身之東灌溉高田。唐末,吳淞江北已有規格成片的塘浦圩田,加之龍骨水車逐漸普及,旱澇不及。吳越時期,鞏固完善塘浦圩田,續浚海虞二十四浦,一河一浦皆置堰閘,出現了「低田常無水患,高田常無旱災」,「歲多豐稔」的景象。北宋初年,一度毀閘廢堰旱澇加劇。宋景二年(1035年),范仲淹督浚白茆、福山、滸浦、七丫等大浦,以利引排。慶歷二年(1042年),開常州通江各港,灌田萬頃。熙寧年間推行農田水利法,灌排工程得以恢復。進入南宋,圍墾之風日盛,部分地區出現了陂塘婁瀆悉為田疇,有水則無地可蓄,有旱則無水可戽的局面。明清時期,繼續拓浚通江港浦,並不斷建閘以收引潮之利。由於技術條件限制,古代江建閘屢興屢廢,而且啟閉不靈,引排失時,小潮引不進,大潮引不足。清末又改在支河築壩攔蓄高潮。
民國時期,除繼續拓浚通江河港,江興建水閘(1936年建白茆五孔鋼筋混凝土水閘),支河築壩設涵外,開始發展機電動力提水灌溉。早在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無錫西鄉就出現煤油機帶動龍骨水車提水灌溉。民國4年(1915年),開始用國產柴油機帶動龍骨水車提水。民國9年以後,開始採用柴油機帶水泵提水,並出現了業主經營流動機船包田戽水。民國13年,震華電廠在武進興辦電力灌溉站,受益2000畝。民國14年蘇州電廠供電,開始用流動電灌機船在吳縣灌田2萬畝。民國20年,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成立模範灌溉管理局,管理局下設武錫區辦事處,從事武進、無錫一帶電力灌溉建設,並在吳江龐山湖設龐山試驗場,於民國23~25年建設3座固定灌排站,裝機10台套,設計流量2.67立方米每秒,灌田8600畝。1949年,機電灌排動力發展到4.56萬千瓦(其中柴油機4.23萬千瓦),灌排面積227萬畝(其中機械灌排面積211萬畝)。太湖、陽澄湖、澱山湖周圍有40萬畝用電力及風車提水灌溉,其餘都用人力、畜力水車提水。
太湖流域雖然水源充沛,但大旱年份降雨量少,潮水引不進,湖水蓄不住,缺水十分嚴重,古代多有嚴重旱情記載。宋熙寧十年(1074年),太湖涸,湖心見古墳墓街市。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太湖為陸地,泖湖、滆湖、運河俱涸,河流絕。崇禎十一年至十七年(1638~1644年)連續大旱,蝗食禾稼,民多疫死,人相食。民國23年(1934年),沿江地區引潮不及,內河淺涸,吳江水位只有1.87米,宜興水位只有1.46米。武進、江陰、常熟、太倉、崑山、松江等11個縣旱災,河水干淺、污染嚴重,飲水不潔,不能食用。各地發生瘧疾、赤白痢、霍亂等時疫。
建國初期,疏浚通江小港及內部河浜,修築蓄潮壩,增建木涵洞,提高引潮蓄潮能力,陸續合並車,擴大機船灌溉,並開始興辦固定機電灌溉站。1952年,丹陽珥陵電力灌溉工程開工,建8座電灌站,於1953年完成,灌田11.5萬畝。1955年,興建金壇湟里機械灌溉站,灌田6.6萬畝,常熟金家大圩機械灌排工程受益1.9萬畝,吳江平北站灌田1.3萬畝,崑山周墅站灌田1.1萬畝。後又在吳縣、吳江興建湖東電灌區,受益10.8萬畝。到1956年,太湖地區機電灌溉動力達到8萬千瓦。
在試辦機電提水灌溉工程的同時,逐步擴大引江能力,解決灌溉水源。1952年在七浦塘入江興建七浦閘。1953年發生中等旱情,太湖地區受旱320萬畝,此後陸續疏浚了九曲河、德勝港、白屈港等沿江引水河道。1956年全線拓浚錫澄運河、開挖七浦塘下段。1958年,開挖望虞河、張家港、瀏河、楊林塘、常滸河、新孟河。次年又拓浚江南運河常鎮段及九曲河。並相繼建成張家港閘、瀏河閘、諫壁閘、望虞閘、楊林閘、滸浦閘、九曲河閘。沿江骨幹引水工程初步建成,不但改善了沿江地區的灌溉條件,而且在旱年還可向太湖補水。1958~1959年大旱,沿江河道發揮引水效益,單瀏河、望虞河、張家港在1959年8月份就引水近5億立方米。經全力組織抗旱,湖東地區旱情緩解,但湖西地區旱情嚴重,胥溪河下壩壩下水位曾降至2.5米。1958年6月,省抗旱會議研究同意開通胥溪河東壩引固城湖水抗旱。7月,鎮江地區動員8000人突擊開壩,8月份開始引水12立方米每秒。東壩開通後,原有下壩標准較低,不能防禦汛期洪水。1959年4月決定在東壩以下3.6公里處築封壩擋洪,同時建茅東進水閘,引水灌溉高淳、溧陽20萬畝高亢農田。60年代,沿江河道繼續並港建閘,蘇州地區52條通江河道並港建閘34座,閘孔總寬429.4米,日平均引水能力可達40立方米每秒。
1971年灌溉季節,90天降雨僅172毫米,7月8日長江大通流量僅2.2萬立方米每秒,8月3日鎮江潮位只有3.15米。湖東地區大力引水,旱情減輕。湖西地區引水能力不足,旱情嚴重,雖然沿江河道引進江水10.5億立方米,又在丹徒等地設臨時站提引江水,洮滆湖水位仍下降至2.5米,南河南渡水位降至1.88米,農田受旱成災54萬畝。1971年以後,湖西地區繼續擴大灌溉水源,湖東地區轉向改善內部灌溉條件。
60年代末,蘇州地區發展「雙三制」(雙季稻三熟制),帶來泡田灌峰集中、用水量增大的新情況,原有灌區面積大,渠道長,送水不及時,不能滿足灌溉需要。1973年蘇州地區水利局在崑山縣試點,總結出雙三制水稻灌區的規模,一般以一千畝左右的耕地、一個大隊(村)范圍、一千米長度左右的渠道、一小時內灌水到田為宜。此後,全地區對面積偏大、站址不當、用水不及時的灌區進行調整。到1979年,蘇州地區機電灌區調整為3455處、面積524萬畝,其中2000畝以上的灌區,由原來占總數的39.1%下降為3.4%,500-2000畝的灌區由57.4%上升到65.7%,500畝以下的灌區由3.5%上升為31.9%。
1972年以後,湖西地區拓浚九曲河、德勝河及江南運河鎮武段,擴建九曲河閘,重建錫澄運河定波閘(工農閘),遇1971年型潮位引水能力可擴大至17.4億立方米。1973年開始進行湖西地區水利規劃,灌區分水庫塘壩灌區36萬畝,東壩引水灌區20萬畝,沿江灌區28萬畝,濱湖灌區51萬畝,內部引江灌區540萬畝。規劃引江灌區灌溉控制水位2.8-3.3米,擴大沿江河道引水能力,低潮時用抽水站提水300立方米每秒。1975年,諫壁抽水站開工,裝直徑2.8米軸流泵6台套,設計流量100立方米每秒,包括備機為120立方米每秒,可補給280萬畝農田灌溉水源。
1978年太湖流域出現特大乾旱,5~9月降雨314毫米,比1934年乾旱還少32毫米,伏旱接秋旱長達70天,河湖水位普遍下降,山區水庫塘壩乾涸,各地充分發揮通江河道的作用,大力引江抗旱。湖東地區沿江9個骨幹水閘(含工農閘、十一圩閘)在5~9月引進江水32億立方米,其他沿江涵閘引進24億立方米,合計56億立方米,不但基本滿足地區農業用水,而且補給太湖水量6.4億立方米。湖西地區諫壁水文站潮位一度降到2.99米,江水引不進,剛剛投產的諫壁抽水站從7月1日至9月28日連續運行3個月,抽引江水6.4億立方米。但湖西地區尚缺水13億立方米,受旱103萬畝。
70年代,機電動力灌溉迅速發展,到1980年,全區有固定排灌站1.9萬處、50.5萬千瓦,灌排面積966萬畝。隨著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農田灌溉用水情況發生了變化。蘇州地區對面積在1500畝以上的灌區進一步作了調整,土地比較平坦的灌區仍控制在千畝左右,稻棉輪作和地形復雜的半高田地區一般控制在500畝左右,到1982年固定灌區增加到5369個,其中2000畝以上94個、1000~2000畝967個、500~1000畝1566個、500畝以下2742個。1983年太湖灌區機電動力增加到79.4萬千瓦,實灌面積939萬畝。
1980年,水電部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提出《太湖流域綜合規劃報告》,認為全流域有1053萬畝耕地灌溉水源不足,其中除浙西濱湖和杭嘉湖地區外,江蘇境內湖西引江、澄錫運河、望虞河、湖西濱湖、淀泖濱湖五個灌區517萬畝(內水田414萬畝)農田缺水。供水工程以1971年為設計典型年(保證率94%)需補水34.7億立方米;以1978年為校核典型年(保證率約98.3%),按80%供水,需補水59億立方米。由湖西引江系統、錫澄運河引江系統、望虞河引江系統引長江水灌溉並進入太湖向其他灌區供水;湖西地區需設330立方米每秒抽水站(除已建諫壁站外,在九曲河、小河、得勝河各建60立方米每秒抽水站),望虞河設100立方米每秒抽水站,澄錫運河需增建鰣魚港閘。1987年,省水利勘測設計院提出《江蘇省長江流域區域性防洪排澇灌溉規劃意見(初稿)》,認為1978年現狀缺水29億立方米,湖西區需結合沿江排澇站抽引江水330立方米每秒(新溝河、鰣魚港或白屈港各半),並建控制線利用洮滆湖蓄水。湖東區充分利用沿江河道自引外,需結合陽澄片擬建排澇站抽引江水120立方米每秒。 青山水庫:位於杭州市西部33公里,在東苕溪上游,集雨面積603㎞²,於1958年動工,1964年4月建成。樞紐工程包括:擴大粘土心樣砂殼壩,最大壩高24.1米,壩頂高程38.1米,主壩長579米,副壩一座,高8.8米,長71.6米,泄水建築物為溢洪閘一座,底高程25米,共5孔,每孔凈寬7.7米,還有5扇弧形鋼閘門5-7.7×5.8米,最大泄流量2230秒立米;輸水兼泄洪洞底高程16.5米,直徑4米,水電站裝機4×500千瓦。 水庫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發電。原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
對河水庫: 對河水庫位於德清縣余英溪上,集水面積164.7㎞²。於1958年7月動工。1965年8月建成。原設計壩高42.1米,總庫容1.9億立米,施工中1961年降低為壩高33米,總庫容1.16億立米。
老石坎水庫:老石坎水庫位於安吉縣西苕溪,集雨面積272㎞²。於1958年8月動工,1970年3月建成。
賦石水庫:位於安吉縣西苕溪西溪,集雨面積328㎞²。於1972年10月動工,1977年3月建成。
沙河水庫:位於溧陽縣南部丘陵山區,集水面積148.5㎞²。於1958年動工,1961年建成。
大溪水庫:位於溧陽縣南部大溪河上游,集水面積90㎞²。於1958年11月開始興建,到1960年6月完成主、副壩輸水涵洞,壩型為均質土壩,大壩做到高程17.0米。
橫山水庫:位於宜興縣太華山區,屋溪河上游,集水面積154.8㎞²。水庫興建分兩期施工:第一期,從1958年到1960年,初步完成了清基、防滲齒牆、輸水隧洞,大壩做了少量土方,未合攏。第二期,從1966年進行續建,到1969年按計劃完成。樞紐工程包括:主壩一座,壩頂長840米,副壩兩座,壩頂總長3250米,壩型為均質土壩;溢洪閘一座,設計最大流量448立方米/秒;西岸挖有非常溢洪道寬460米,輸水涵洞兩座,合計設計流量10.2立方米/秒;涵洞出建水力發電站兩處,裝機5台,容量500千瓦。
合溪水庫:工程項目於2005年6月經國家發改委立項審批。壩址位於長興縣合溪澗上,諸道崗水文站的下游,距長興縣城12公里,集雨面積為235㎞²,主要功能集防洪、供水、旅遊開發和改善水環境為一體,總庫容1.11億立方米。水庫樞紐由攔河壩、溢洪道、供水建築物及放空洞等組成。工程總投資90361萬元。 望虞河工程:包括全長60.8km的河道疏浚,修建兩岸堤防及護岸,望亭水利樞紐和常熟水利樞紐,兩岸配套建築物,影響工程處理及工程管理設施等,總投資12.92億元。
太浦河工程:西起江蘇省太湖邊時家港,東至上海市南大港接西泖河入黃浦江,貫穿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全長57.6km。工程主要包括:河道疏浚、堤防及護岸工程;太浦閘加固工程(共29孔,每孔凈寬4米);太浦河泵站工程(裝機300立方米每秒)及配套建築物工程。總投資15.97億元。工程於1991年11月開工,至2005年12月全面建成。2006年4月通過水利部與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持的竣工驗收。
杭嘉湖南排後續工程:是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區向杭州灣排水的骨幹河道。拓浚4條溝通杭嘉湖地區與杭州灣的縱向骨幹河道,建設配套外排樞紐工程,改善杭嘉湖地區排澇條件,為太浦河承泄太湖洪水騰出行洪通道。
環湖大堤工程:包括加高加固太湖大堤255公里,其中江蘇190公里,浙江65公里;大堤太湖側護砌205公里,其中江蘇段139公里,浙江段65公里;新建、加固各類門控制建築物141座,其中江蘇100座,浙江41座;鋪設堤頂防汛公路路面138公里,其中江蘇段90公里,浙江段48公里。
東西苕溪防洪工程:是浙西山區向太湖排水的骨幹河道,東部杭嘉湖平原的西部防洪屏障。通過拓浚東西苕溪河道、加固修建西險大塘等工程,引導浙西山區洪水進入太湖,保護杭嘉湖東部平原的防洪安全。
杭嘉湖北排通道工程:西起白米塘,東至王江涇-蘆墟一線,北臨太湖、太浦河,南至瀾溪塘、麻溪,區域面積約700餘平方公里。行政管轄分屬江蘇省蘇州市及浙江省湖州、嘉興市。本區湖盪密布,地面高程僅3.0-3.5米,均低於汛期外河水位。
黃浦江幹流閔行~三角渡段防洪工程:通過建設兩岸防洪牆和支河門控制建築物工程,提高該河段的防洪能力,保護沿線防洪安全。
紅旗塘工程:浙江省嘉北地區和上海市的青浦、松江和金山區境內,總投資9.75億元。紅旗塘工程等別為Ⅱ等,干河堤防、護岸按3級設計,支河堤防、水閘按4級設計。公路橋按三級公路橋設計,機耕橋按四級公路橋設計,干河跨河橋梁通航按Ⅳ級航道標准設計,其餘橋梁按等外級航道標准設計。
擴大攔路港、疏浚泖河、斜塘工程:位於蘇滬交接的青浦區境內,總投資7.23億元。工程為Ⅱ等工程,元盪分流節制閘為2級建築物,干河堤防、護岸及清水港泵閘為3級建築物,各支河建築物為4級建築物;元盪公路橋按一級公路橋設計,跨攔路港橋及防汛道路橋按四級公路橋設計;防汛道路為等外級公路(參照四級公路以上標准);攔路港航道等級為Ⅳ級。 太湖水網圩區是江蘇省長江流域比較低窪的地區,總面積11307平方公里(其中圩區面積5183平方公里),耕地561萬畝,(其中圩區面積465萬畝),易澇面積220萬畝。根據這一地區的特點和排水出路,圩區分為湖東水網圩區、湖西圩區2片。
湖東水網圩區
湖東水網圩區位於太湖下游陽澄、淀泖地區,是太湖水網圩區最低窪的地方,西至望虞河,北抵鹽鐵塘,東、南兩側與上海、浙江界鄰。圩區面積3483㎞²,耕地345萬畝。區內湖盪密布,河港縱橫,是有名的水網地區。
太湖下游古有淞江(吳淞江)、東江、婁江三江泄水入江、入海。春秋吳國曾開浚蠡瀆、胥浦、黃浦。秦漢開始圍田墾殖,三國續有屯田,南北朝時圩田發展較快,部分地區已是低鄉田皆築圩,足以御水,澇不為患。隋唐以後,東江、婁江相繼湮塞,逐步在東南和東北方向各形成36條港浦入海入江,洪澇泄路開始變化。唐元和二年(807年)開元和塘,自蘇州至常熟90里,導塘西高水入運;元和五年始築吳江塘路,與古塘岸相接,有利於陸路通行和低田開發;太和元年至九年(827~835年),浚鹽鐵塘截東北高水。中唐以後,零星分散的圍田開始發展為規格成片的塘浦圩田,沿吳淞江北五里七里開一縱浦、七里十里開一橫塘,塘浦之土築為堤岸,一河一浦皆有堰閘。吳越時期,鞏固完善塘浦圩田系統,並在吳淞江北浚青陽港及入江港浦,江南浚急水港、小官浦。北宋初期,吳淞江開始淤塞,東南排水漸堵,太湖洪水經陽澄、淀泖腹部農田彌漫盈溢,然後入海;加之大面積拓墾荒地、圍墾造田而阻塞水路,塘浦大圩逐步分化為浜涇小圩,洪澇災害日趨頻繁。此後,雖多次裁治吳淞江,拓浚通江港浦、沿湖婁瀆,洪澇出路仍每況愈下。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開挖至和塘,導陽澄湖水入吳淞江。明永樂元年(1403年)實施「掣淞入瀏」,開范家浜,瀏河一度成為排水干河;不到半個世紀,范家浜又沖深擴大為黃浦江,洪澇出路有所緩解。明清兩代,多次浚治白茆、滸浦、七浦、瀏河等入江36浦,鞏固小圩體系,開挖圩內河網。民國時期,繼續疏浚白茆、七浦、瀏河等排水河道,建白茆閘,引進機電排水,但湖東水網洪澇合流、易洪易澇的狀況改變不大。
建國初期,集中力量修整加固圩堤。1949年汛期先後遭受梅雨台風襲擊,圩堤潰決。各縣成立低田復圩工程處組織搶修。到1951年加固圩子3115個。1952年,崑山、吳縣、常熟的圩堤堤頂分別加高0.2米。1954年暴雨洪水,大面積破圩沉圩,未破圩也嚴重受澇,僅淀泖區,就受淹90萬畝,暴露了魚鱗小圩御洪排澇標准低的弱點。汛後,在全面加固圩堤的過程中,先後進行了崑山石牌鄉攔桿圩和常熟塢丘鄉西灣圩聯圩並圩、常熟金家大圩機械排灌、吳江湖東和崑山同心圩電力灌排的試點,收到很好效果,並在全區推廣。與此同時,1952年興建七浦閘,1956年拓浚七浦塘中下段21公里。
1957年開始進行太湖流域規劃,提出建設太浦河、望虞河和太湖控制線的「兩河一線」工程,實行洪澇分治、高低分開的治理方案。經中共上海局及水電部同意,於1958年冬望虞河、太浦河工程相繼開工。望虞河於1960年7月初通後,發揮了區域排水作用。太浦河中途停工,僅江蘇境內太浦河上段形成,將淀泖地區一分為二。陽澄、淀泖地區形成三路排水的格局:婁江至滬寧鐵路以北為陽澄片,澇水直接排入長江;滬寧鐵路與太浦河之間為淀泖片,由眾多河港匯水澱山湖入黃浦江;太浦河南為浦南片,合杭嘉湖來水入黃浦江,部分水也穿過未全線溝通的太浦河,北排至淀泖地區輾轉入黃浦江。陽澄片面積1430㎞²、耕地150萬畝,淀泖片面積1500平方公里、耕地132萬畝,浦南片面積553㎞²、耕地46萬畝,地面高程大多為3~4米,3.5米以下為低窪圩區,以上為半高田圩區。
1958年冬開始的「高標准河網化」工程中,全區大規模聯圩並圩,發展機電排水,整治陽澄片瀏河、楊林塘、常滸河等排水干河。圩區治理按照1954年洪水位遇1956年台風不決,1957年雨型三日雨量200毫米雨後一天排出不成澇的標准,聯圩並圩,加高圩堤,建設機電灌排站。到1962年已初步建成千畝以上聯圩281個,其中萬畝以上大圩56個,5000畝以上至1萬畝大圩83個,千畝以上至5000畝圩142個,圩內耕地176萬畝,平均每圩耕地6263畝。圩區機電排灌工程,1958年以崑山昆北、吳縣渭塘、常熟任陽和辛庄、太倉八里橋、吳江八坼和震澤等為重點,新增0.97萬千瓦、受益94萬畝。1959年又以常熟莫城和藕渠、崑山昆中、吳縣保安和望亭、吳江浦南等為重點,新增0.81萬千瓦、受益48萬畝。1960年以崑山昆南、吳江銅羅和青雲、太倉雙鳳和新毛等為重點,新增0.36萬千瓦,受益33萬畝。到1962年,電力灌排面積已達117萬畝,占聯圩耕地的66%,圩內排水從「三車」為主發展到以機電排水為主,排澇能力大為增強。
由於聯圩發展過快,地形復雜,面積過大的聯圩產生了新的內外排水矛盾。1961年經江、浙兩省協商,將浦南片9個大圩調整為22個圩,讓出13條內河作為外河排水,1965年又分拆了5個大圩。此後,常熟縣分拆了5個大圩,崑山縣調整5個大圩讓出9條排水河道,吳縣結合調整聯圩整治6條排水河道,改善了外部排水條件。到1972年,千畝以上聯圩為404個,其中萬畝以上大圩30個,5000畝以上到1萬畝大圩104個,1000畝以上至5000畝圩270個,圩內耕地184萬畝,平均每圩耕地4554畝。
1970年後,續建太湖大堤、繼續整治排水干河、建設半高田聯圩、調整改善機電灌排。上海市實施青松包圍工程後,東泄黃浦江的43條河道封堵了23條,澱山湖下排條件惡化。1977年,江蘇、上海商定擴大攔路港,但未能實施。在此期間,曾機浚急水港9公里,改善淀泖片中部澇水東泄澱山湖的能力;開挖八盪河莘塔段,使淀泖片南部澇水直接東泄元盪達澱山湖;全面拓浚婁江和瀏河二期工程,浚治白茆塘中、下段,開挖楊林塘西段以及七浦塘上游崑山石牌鎮和常熟任陽鎮兩處束窄段,提高了陽澄片排水入江能力。1979年,崑山提出興建千東、千西大聯圩計劃。1983年開始千東大聯圩工程,將吳淞江以南、千燈浦以東24個半高田小圩及部分圩外耕地計15萬畝面積聯並成可分可合的大圩,增強分級預降、分區排澇能力。1986年冬又開始進行千西聯圩工程。至1987年,湖東水網圩區經過全面治理,全區建聯圩610個、耕地229萬畝,其中低窪田聯圩326個、127萬畝,半高田聯圩284個、102萬畝,已全面普及機電灌排。陽澄片排水入江能力大為提高,但尚未達到1962年雨型設計標准。淀泖、浦南片尚未擺脫洪澇不分的局面,排水出路困難。
湖西圩區
湖西圩區位於太湖上游湖西地區的山丘區與平原區之間,面積1700㎞²,耕地120萬畝,地面高程在4.0米左右。圩區的分布,西部在通濟河西岸和丹金溧漕河南段,南部在南河和中河一帶,東部在太湖周邊。圩區的排水出路,歷史上受平原區所限均向東排入太湖。圩區的主要排水河道,西部是通濟河、丹金溧漕河;南部是南河、中河;東部是漕橋河、殷村港、武進港、舜河等。宋、明代期間,曾局部疏浚丹金溧漕河、武進港、漕橋河、舜河等。民國期間,局部疏浚南河、丹金溧漕河、漕橋河、通濟河等。民國29年(1940年),江陰、武進、無錫三縣邊區抗敵委員會動員沿河群眾疏浚舜河。這些河道,既排澇水,又排洪水,標准較低,不足三年一遇。
建國後,湖西圩區整修圩堤,聯圩並圩,發展機電灌排,興修農田水利,並拓浚排水干河,沿江河道建閘控制,不斷提高排澇能力。1975年《江蘇省太湖湖西地區水利規劃》編制完成後,進一步按規劃要求拓浚排水干河,並於1978年在江邊諫壁建成抽水能力120立方米每秒的諫壁抽水站,減輕了北部平原向圩區排澇的壓力。
該地區主要排水干河的整治情況為:南河—南溪河,起自於淳溧交界,橫貫溧陽,於宜興市大浦入太湖,長87.5公里。1951年冬疏浚宜興護城河,1965年、1966年疏浚南河東段(南渡橋至宜溧交界處河段),1969年拓浚南河西段(河至南渡河段),1973年拓浚下壩至河段,1974年拓浚東氿至太湖河段等。中河—北溪河,西起溧陽縣慶豐鄉老鸛咀南河分水,東至宜興的西氿,全長45.5公里,於1976年拓浚溧陽境內(老鸛咀至楊巷橋)29公里。丹金溧漕河,北起江南運河七里橋,經丹陽、金壇兩市後,南達溧陽市城區與南河相接,全長66.9公里。該河於1954年、1958年、1959年、1969年、1971年5次疏浚丹陽至金壇河段,1966年、1977年、1981年3次疏浚金壇至溧陽河段,並於1970年在丹陽、金壇兩縣交界處建丹金河閘1座。通濟河,上游從句容縣侖山水庫起到寶埝段,為山丘區的溪河,長33公里;下游進入圩區,從寶埝經直溪鎮後達丹金溧漕河,長36公里,建國後分期進行拓浚。丹陽、丹徒縣於1964年、1969年、1971年拓浚寶埝至三汊河段。金壇縣於1958年、1966年、1972年、1973年、1976年分5期拓浚三汊河至丹金溧漕河段。武進港(原稱戚墅港),位於武進東南地區,北起江南運河,南由蝴蝶浜入太湖,長29公里。1974年、1977年、1978年分3次全線拓浚。漕橋河,位於太湖、滆湖之間,東起太湖百瀆,經漕橋、馬庄、尖頭通滆湖,長22.3公里,1966年進行全線疏浚。殷村港(又稱太滆南運河),西起滆湖沙瀆港,經和橋鎮、陳橋後入太湖,長23公里,1975年全線拓浚。以上排水干河經多次治理,引排能力有較大提高,但湖西圩區還不能全面抗禦十年一遇的澇情。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